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2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十二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12

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第四行,「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這一段也是蕅益大師說的,說得非常之好,可以說蕅益大師以前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從來沒有這個說法。他這個說法有沒有疑問?如果我們深入大乘經論,就知道他這個說法雖然大乘經論上在文字上沒有,意思上確實沒有違背。正如同過去人講帶業往生、消業往生,帶業往生查遍《大藏經》沒有這種字樣,消業往生有。於是就有許多人執著在經文上,執著經文上認為帶業往生不可靠,搞得淨宗念佛是人心惶惶。經文上雖然沒有這個字樣,意思上確實有,為什麼?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有的,這在經文上都查得出來的。這四土三輩九品怎麼來的?實在講就是帶業多少而分,這個帶得多的品位就低,帶得少的品位就高,雖然沒有說帶業,帶業的意思非常的明顯。由此可知,讀佛經必須要知道,往往佛所說的是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這是每位學佛的同修都必須要知道的,我們才不至於錯解了經義,不至於產生誤會,這非常非常重要!

蕅益大師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就是「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這一句實在說得太好太好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的確確有許多往生的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過,《往生傳》裡面看過,那是從前的,有的人說從前時間太遠了,未必可靠。我們看近代的寬律法師寫的這本,是大陸上的,《近代往生隨聞錄》,有一百多人。再看看台中林看治居士寫的,是我們台灣最近四十年來往生的,這都是在眼前的,許多人與事是大家都能知道的,都能夠熟悉、能夠說得出來的,這是在我們面前。這許多人當中,我覺得至少有三分之一對於教理沒有研究過,甚至於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也不知道。你給他講,我們底下講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他都講不來,他也不懂得這是什麼。但是他念佛能往生,不但能往生,他自己曉得他哪一天走,他又不生病。這個奇怪了,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人坐著走,有的人站著走。在台灣有站著走的,大概在民國五十六、七年的時候,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念三年佛,站著走的。高雄很多同修都知道,我在高雄講經提到她的時候,很多人都曉得。這些老太太沒念過書,不懂得什麼叫發菩提心,她怎麼能往生?

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的人決定不能往生。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往生的人,往往疑惑不解,好像看到他們沒發菩提心,怎麼也往生了?而且瑞相還這麼好。你看看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講的修無師,這是倓老親自看到他往生的。這個雖然是出家人,是做粗活,中年出家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當然你要問他,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他決定說不出來。雖沒有發菩提心,他有一個心:我真的想往生,我要見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心,殊不知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這一語給我們道破,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而且我們愈想,他講的話是愈有道理,無上菩提心簡單的說,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就是這個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就是到那裡去成佛,成了佛之後到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這不叫無上菩提心這是什麼?所以只要我們深信發願,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最究竟最圓滿的菩提心。

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不迷。我們世間人不想往生這是迷,學佛的人不求生淨土還是迷。不知道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必定有退轉,你修學的時間很長,進進退退,這個事情很麻煩。如果來生得人身,這當中至少脫節二十年。你總不能說我這裡死,死了馬上投胎,一投胎接著又來學佛,不可能。你投胎是小孩、嬰兒,總得長個十幾歲、二十歲才懂事,才開始學佛,當中不是脫了十幾二十年?這個十幾二十年斷掉了,前面所修的都忘光了,再學的時候得從頭來起。這個生生世世進進退退,這是我們始終佛法沒有進步,功夫不能增長,原因就在此地,進進退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這是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的,壽命跟阿彌陀佛相等,壽命之長沒有法子計算,今天世界上最進步的計算機也計算不出來。雖然我們講有量,實在講可以說真正的無量壽,這個無量壽就是其他宗教裡面講的永生,這真正的永生、道地的永生。天上還得不到永生,壽命長一點而已,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還是個定數。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成就。

而且這個法門,我一再告訴諸位,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是真正不死。因為你走的時候很清楚,給家親眷屬告假:我走了。走了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後才走的。死了以後才走,這個靠不住,所以死了之後我們給他助念,看到有很多瑞相,說老實話不能證明他往生。為什麼?假如他來生生三善道,相都好,瑞相都好。所以有好的瑞相,可以斷定他不墮三惡道,說他往生,未必。這是真的。往生真的是怎麼,是他自己給大家說:佛來了,來接我走了,我現在跟他去了。那是千真萬確的往生,那一點不假。所以這是我們學佛,尤其念佛求生淨土一定要知道。

所以蕅益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合此信願」,就是深信發願,對於這個法門沒有一絲毫疑惑。再給諸位說,信,能夠深信是善根、是智慧,沒有智慧、沒有善根他不能相信。這是大智慧、大善根,縱然不是這一生修的,也是多生多世修積的,在現前這個階段成熟,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發願是福,是大福德,你深信、不發願你去不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是智慧第一、福德第一,福慧具足、福慧圓滿。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邊一切的受用乃至於面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福慧跟佛相似。這福從哪裡來的?發願是福,深信是慧,念佛是功夫。念佛,換句話說,念念使你福慧增長。「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的是的確,確確實實是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所以平常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用什麼心念?要用深信發願心念,這樣念才有感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不信,或者願不切,縱然念佛,也沒有感應,說老實話,只是口善而已。怎麼說沒有感應?於你的定慧不能增長,這是福慧不能增長。用信願心去念,你的福慧會增長,這個增長是事實。我如果把它說出來,你們同修自己觀察自己的境界,就會增長信心了。從什麼地方去觀察?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就是增長。清淨心能生智慧,清淨心起的作用,對待外面境界的作用是智慧,清淨心對自己是福德,是享福。真正的福報是什麼?是身心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個快樂,這是真正的享受。所以你只要用信願持名你就能得到。要修多久得到?我再告訴諸位,真正用功的人三個月就得到,這個境界就現前了,三個月就現前,就見效了。往下再修,這功夫愈來愈增上。所以一般我們看古大德三年、五年成就,那當然的道理,只要你保持這個功夫不退轉,你繼續不斷努力,三年到五年是決定成就。上乘的成就,我們這個上是水平很低,不是講的理一心、事一心,那個太高了,我們不一定能夠達到,我們講功夫成片的上乘。功夫成片也有九品,那個上三品給諸位說,就可以生死自在。自在是什麼?我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再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叫了生死,生死沒有了。

我們一般人沒有到這個功夫,壽命是有定數的,絕大多數不能超過這個數。所以你看,看相算命算得很準,你們看看了凡居士,袁了凡《四訓》,普通人沒有辦法超越數。換句話說,給你排上八字,你活到多少年、該什麼時候死,那一年很難過得去。這個念佛人可以超越,可以生死自在,超越這個定數。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知道的人不多。有些人聽說了,聽說了他不肯相信;如果真正相信,我相信他一定會死心塌地來修學,為什麼?這才叫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講「住真實慧,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是真實的利益。在現前教我們能夠在這個(現在這個社會是濁惡到了極處)濁惡極處這麼一個世界,他自己的生活還能夠快樂美滿,你說這個利益多大!在這麼一個社會裡面,他自己現前快樂美滿,將來隨心如願的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於遊覽諸佛國土,我們一生當中可以辦得到的。怎麼樣才能辦到?蕅益大師這幾句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信願持名,這是正行。

「大本」,大本是《無量壽經》,因為這個是《要解》裡面的句子,是《彌陀經》的註解,《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這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黃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就是以這個兩句為本經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他取這兩句,正是遵奉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些淨宗祖師大德的教誨。這個地方顯示黃念老尊師重道,不敢認為這是自己的慧眼抉擇,不敢,是遵從祖師大德的教誨,這是他的謙虛,是他的尊師。

這在中國過去跟現代這個教學不一樣,現在人教學生,提倡學生有創造、創新,學生自己的發明。在我們中國過去不行,過去這個東西,譬如說是我發現的,是我寫出來的,我請我老師鑑定一下,這東西算老師的,不算自己的。不像現在,現在算自己的,不算是老師的;從前是算老師的,不算自己的。說實在話,還是以前那個是正確的,老師鑑定之後,責任是老師來負。正如同軍隊打仗一樣,參謀提出來計畫,統帥批准,責任是統帥負,不是參謀負,參謀只提供意見而已。這個仗是誰打的?是那個統帥打的,打勝了功勞是他的,打敗了他要負責任。與參謀不相干,參謀只是提供意見,這個意見可不可以用,由你來決定,決定的人他負責任。所以以前老師教學也是如此,學生有很多發現,送給老師印證,老師一印證都是老師的,尊師重道。因此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還有四種人,那四種人所說的必須得到佛同意,佛一同意,都等於是佛說的,所以都稱之為佛經,大家沒有爭論的。佛不在世有原則,原則就是法印,小乘經三法印,大乘經一實相印。換句話說,與這個原則不違背、與這個原則相應的,不管誰說的,都是佛說的。像蕅益大師這幾句話,雖然佛經裡頭沒有,古來祖師大德也沒有,但是他與經論相應,可以說等於是佛說的。這是從前教育的理念上跟現在人不相同,古人心地厚道,不居功,縱然自己有的,也不居功。現在人急功好利,這是大毛病,急功好利用在修學佛法上是決定沒有成就,那是大障礙。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我們通常稱他作菩薩,沒有菩提心的人就叫做凡夫。凡夫跟菩薩不一樣,就是心不相同,凡夫的心迷,菩薩的心覺悟了。菩提是覺,覺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凡夫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他是覺悟的。我們要想作菩薩,這三種心就要注意,要認真發這三種心。

第一種心是「至誠心」,誠,誠到了極處叫至誠。也許我們有很多同修都會說,我平常待人都很誠。算不算誠?這個誠心有個標準,你自己以為誠,但是拿這個標準一衡量還相差很遠,沒做到。到底什麼樣的標準才叫誠?晚近曾國藩先生替這個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很恰當,他是在讀書筆記裡面寫的,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要拿這個標準來想想,我們心誠不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這怎麼叫誠?這不誠。諸位要曉得,誠心就是真心,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真心離念,真心離開一切的妄念,這個叫真心。真心就是正念,你看八正道裡面不是正念嗎?正念就是至誠心,誠到極處了。可見得誠心裡頭不是無念,無念就糟糕了。要是說無念是誠心,這桌椅板凳都無念,這石頭瓦塊都沒有念,那它不就是最誠心了嗎?它不是的。所以這個一念不生是一個妄念不生,是離一切妄念,不是離一切正念。離一切正念的話,八正道也沒有了,那還行嗎?所以它有正念,沒有妄念。

這個問題又來了,什麼叫妄念?這個妄念標準也很多,我們講最低的標準,高的標準不必談了,做不到,我們講最低的。最低的標準是什麼?是自私自利,只要一個念頭起來,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都是妄念。你就曉得,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決定沒有為自己的。為什麼說為自己都叫做妄念?不但是妄念,說老實話,為自己簡直是惡念。惡在哪裡?大小乘經典都告訴我們,我們希望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要憑什麼?要斷我執。我執破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法執破了明心見性,這稱為法身大士,成佛作祖。佛法破二執,這個念念一動念就有我,這個我執增長。諸位想想,佛法是要我們破我執的,我們天天在增長我執,這不叫背道而馳嗎?所以不僅是妄念,簡直是惡念!真正學佛要想成就,也就是真正想覺悟,覺悟的人念念不會想到自己。凡是念念都想到自我的利益,這是迷,迷而不覺,這是凡夫,六道凡夫。念念想一切眾生,念念念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佛、這是菩薩,我忘掉了,沒有我。我都沒有了,諸位想想,那個我所有的當然更沒有了,更不放在心裡面了。我所有的財產、我所有的眷屬、我所有的榮譽、我所有的利益,就是我所有的,那是附屬於我的,當然更是放下。所以能夠把我、我所離開,你的念就正了,你的心就誠。

所以誠心就是至誠心,誠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大學》裡面講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意就誠了。儒家講誠意、正心,講兩條,佛法講三條,它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其實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合起來就是儒家講的正心,佛法講得詳細,儒家講得簡略。至誠心就是真心的本體,當然有體會起作用,儒家講誠心起作用就是正心,正知正見。我們佛法講起作用把它分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對別人是迴向發願心,這兩個合起來就是儒家講的正心。可見得只有所謂開合不同,意義是一樣的。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沒有交換過意見,但是他們兩個的見解完全相同。

現在的問題就是,誠心我們懂得一點了,要怎樣才能做到?儒家前面有兩個方法,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這個順序次第不能顛倒的。佛法裡面講,至誠心前面也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斷煩惱障,一個是斷所知障,跟儒家講的沒有兩樣,斷煩惱障就是格物,斷所知障就是致知。你看看這儒跟佛的確是有很多地方在觀念上都相同,做法上也一樣。我們要把這點看清楚,就曉得我們今天的修學走的路錯在哪裡,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沒有成就,學了這麼多年還是迷惑顛倒,還是天天在做錯事、做壞事?這個病根不難找到,是我們把次第搞錯了。

儒跟佛都是從斷煩惱開始,我們今天不斷煩惱,就開始要學一切法門,不要格物就致知,孔老夫子聽到也會搖頭。格物而後致知,我不要格物,我現在就致知;跟佛法講的,我不要斷煩惱,我就去參學,我就去研究經論,博學多聞,病在此地。煩惱不斷,所學的一切法門,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所以你學了幾十年還會做壞事,原因在哪裡?因為你增長的是邪見,邪知邪見怎能不做壞事?做壞事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許人躐等,從哪裡學起?從斷煩惱學起,也就是從格物。物是什麼?物是物欲、欲望,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這叫物。必須先跟它打一仗,跟它格鬥,克服物欲,你心得清淨了,就是佛法裡面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掉之後這才開始學法門,那就對了,決定沒有錯,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心就誠,處事待人接物就會用真誠之心。所以這個至誠心,要這樣才能夠顯得出來。

也許有同學要問,很多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他們念佛往生,他們沒有發這個心,他也不懂得,他怎麼能往生?告訴諸位,他雖然不懂,他確實物也格了、知也致了、心也誠了。怎麼說?因為他對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欲望,他都捨了,他一心一意只想阿彌陀佛,只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身心世界都沒有他的事情,他那個物豈不是格得乾乾淨淨的!一心一意只想往生、只想見阿彌陀佛,大智慧,這他致知也圓滿了,所以他那個心是非常的虔誠。我們這些自以為有學問的人,跟他比,比不上,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像人家他什麼都不想,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那種人上根利智,我們比不上的。這個是要覺悟的,決定不能輕看,那些人當中有上上智慧的人。也許要問,他們有那個智慧,為什麼不教我們?我再說個老實話,他怕你造罪業。他大慈大悲,他要教你,怎麼樣?你不相信,你一問他,「你念過書沒有?」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你懂什麼?」那你叫毀謗聖賢人,你造罪業。他不教你,是慈悲,是不讓你造罪業。所以要真正想修到至誠心,必須要把見思煩惱捨掉,要在大乘佛法裡面生起堅定、清淨的信心,我們至誠心才能夠顯露出來,這個是真心,真心之本體。

至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深心」,深心是什麼?深心是清淨心,所以自受用是清淨。說實在話,每一位同修都追求幸福、快樂、美滿,心裡面想追求的只是這個假名,你一生當中得得到、得不到?得不到,三個都沒有,都落空,你也不幸福、你也不快樂、你也不美滿。為什麼?因為真正的幸福、快樂、美滿在清淨心裡面,你的心不清淨你怎麼會快樂?有錢,有錢未必快樂,所以說富而不樂,雖然很富有,他也不幸福、他也不快樂、他也不美滿。貴呢?貴在社會上有地位,做了很大官,做到部長、做到院長,在立法院還被人指著鼻子罵,心裡很難過,不快樂。你去問問他,你做官快樂嗎?他不快樂,他也不幸福,他也不美滿。真正快樂、幸福、美滿與富貴不相干,心地清淨,知足常樂。我說過,一個人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個真快樂,這叫深心,這個是至誠心的作用,對自己。所以,你從佛法裡頭確確實實可以得到真善美慧,得到幸福、快樂、美滿,是真正可以得到。我自己得到,所以我這麼肯定的告訴你,怎麼得到?清淨心就得到了。這個最快樂,人生意義、價值都在這個地方,不在功名富貴,不在那些。

對人呢?這是對他的,是「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悲心;換句話說,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此地講迴向發願,比《起信論》裡面講得還要圓滿,《起信論》含糊籠統講個大悲心,這個地方就講得圓滿了。什麼叫大悲心?迴向,把我們自己所修積的乃至再微小的功德,我們自己不要享受,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我們今天在修福、在造福,福讓大家享,這叫迴向,迴向眾生,自己不要去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的福德是無有窮盡;自己一享,福都會享完,福會享盡。自己不要享福,不要享福是真正的享福、是真正的受用。發願就是發的四弘誓願,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度就是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願是菩提大願。要發願斷煩惱,要發願學法門,要發願成佛道,一切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西方。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必定會這樣做,這就是他受用。自受用是清淨,他受用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具足這個三心,這個三心是一個心,一體二用,二用裡頭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所以這是三而一、一而三,不是說三心,說三個心那就錯誤了,這是一而三、三而一。這是以這個心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佛跟我們說的這必定往生。我們照這樣修學,雖然現在還沒去,可是自己心裡面很有把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必生淨土,一絲毫懷疑沒有,決定往生。換句話說,西方世界那裡已經註冊都註好了,所有手續都辦好了,現在還沒想去,你說多自在。在這個世界裡面是作客,到處看看玩玩,這個世界與我一絲毫都不相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怎麼不自在!這才能感應道交。佛法是心法,從心地裡面認真的去修學。

這裡引用了不少的經論,來解釋菩提心。底下一段,「《菩提心義》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這本書裡面也特別強調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佛是什麼?佛不是神。今天早晨,我們台北市有一個新的機構成立,「殘障協會」,這些人也很可憐,他們成立一個協會有會員八百多人。它建了個小佛堂,要我去給它主持開光、皈依。今天市政府社會局主任祕書陳祕書也代表市長去參加,他跟我坐在一起。我們過去就認識,他過去在內政部,跟他見過幾次面。他就問我,他說「法師,這開光要不要什麼點眼,是不是要這個東西?」問我。我就告訴他,我說「如果我給那個佛眼睛點上一點他就有光、就靈了,你們從今以後拜我就好了,不要拜他。我點他就靈,我不點他就不靈,我比他還要靈。他怎麼靈的?是我的靈給他,他才會靈的,我是根本的靈,你不拜我這個根本的靈,去拜那個靈,那愚痴。怎麼這個頭腦都沒有?」他問我「那開光什麼意思?」我說,「開光是藉佛菩薩的形像,開我們自性光明」。他才恍然大悟,不是人替佛開光,是佛替我們開光。所以開光實際上的意思,就是一個建築物落成,啟用典禮,說明供奉佛菩薩形像的意義,說清楚了,我們以後見到佛菩薩形像,心裡就有感受,這叫開光,是佛菩薩形像開我們的心光。

像我們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簡單的意義,長壽、清淨、快樂,我們一看到這個佛像,我們就想到我們要求無量壽,我們身心要清淨,我們就很快樂了。快樂從哪來?從清淨心得來的。阿彌陀佛代表的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智慧、無量清淨,看到這個佛像就想起來了。看到觀音菩薩,想到我們要大慈大悲,誰是觀音菩薩?我是觀音菩薩,我要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這叫開光。佛菩薩形像開我們自性光明,我們自性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所以一尊菩薩、一尊佛、一個名號沒有辦法顯示出,佛的教學用許許多多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形像,無非是把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引發出來,這個叫開光。像今天他們那裡供養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什麼?孝親尊師,看到地藏菩薩這個像,就要想到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重老師,是這個意思。孝親尊師是我們的性德,本性裡面的良知良能,藉這個形像啟發,所以佛教裡頭沒有迷信。佛翻成中國字是覺悟的意思,徹底的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到了頂點。菩薩有智慧,沒有圓滿,佛的智慧圓滿的,所以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曉得成佛的要緊,為什麼我們要成佛。

要想成佛,菩提心就非常非常重要,大事因緣,大事就是成佛這樁大事,「大事因緣莫過於此」,從哪裡開始?從發菩提心開始。所以諸位想學佛,學佛當然想成佛,你要想成佛,你一定要發菩提心;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之心。別人都是壞心對待我,都來欺騙我,我還要以誠心對他,那我不吃虧上當了!不錯,你不想吃虧上當,你就永遠當凡夫;如果你要想作佛作菩薩,那你就得要甘心情願的吃虧上當。你要曉得,吃虧上當時間很短,充其量不過這一生幾十年而已,這幾十年過去之後,你真的成了佛了,是永遠不吃虧,也永遠不上當。你如果現前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生生世世都要吃虧上當,這個帳好好去算算。所以眼前一切苦難要忍受,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

「《菩提心論》云」,這也是一本書,「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個一句是講菩提心的功德,功德之大不可思議,不是我們能夠思惟想像得到的,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實在說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就跟我們說得很明白了,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但具足一切諸佛功德法,也具足一切菩薩功德法、一切聲聞功德法、一切九界眾生功德法,沒有一樣不具足的,圓滿具足。所以這個真心真正不可思議,人人都有,所以佛法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它這個平等基礎就是從菩提心建立的,因為人人都有菩提心,只是眾生迷失了它。諸佛菩薩是悟了,悟了菩提心,一切眾生迷失了菩提心,菩提心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不是別的,禪家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自己的智慧德能是無量無邊,現在為什麼透不出來?就是因為迷,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佛法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恢復自性。

所以,「若修證出現」,這個出現就是恢復,要想我們自己菩提心恢復,一定要有修德。菩提心的性德是本來有的,本來有,你要是不肯修,沒有辦法出現。好像金礦一樣,金礦必須開採出來才能得到受用、才能得到財富,如果沒有開採,埋在地下一分錢也不值,沒有用處,必須把它開採出來。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平等的。所以佛法完全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佛與菩薩他這個心性的寶藏開採出來了,我們凡夫雖然跟佛一樣有這個寶藏,沒開採出來,所以現在是窮兮兮的,一文都沒有,沒有菩薩那麼富有。其實菩薩看我們兩個財富是相等的,你的財富沒有挖出來而已。佛教給我們,就是教給我們如何開採自己本性的寶藏,所以要修、要證就出現了。出現之後那就成佛了,「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九法界眾生,導師就是成佛,佛稱為導師,就可以教導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嚴是莊嚴,密是深密,神祕,不是祕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這個諸位要曉得,有祕密那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事情,都總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沒有祕密,佛法的密叫深密,這個理太深了,一般人沒法子理解,深密。有神祕,這個可以說神祕也就是深密的意思,沒有祕密。密嚴土,密嚴土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密嚴土;《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是密嚴土,這個世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可能也彷彿,為什麼?我們沒到那個境界,不敢肯定,就是現在科學家裡面所講的,無數度的空間。我們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間,現在科學家知道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有到六、七度,大概好像發現有七度空間。七度以上的,在理論上推,有,但是還沒有發現,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密嚴土可能是無限度的空間,這是不可思議。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是講他的德能,就是他的能力,他能力之大,他坐在這裡不動,什麼事情他都可以辦得圓圓滿滿。這個在過去想想,這個不可思議,現在想想有可能,現在你看可以用電腦,可以用我們的思想、念頭來指揮電腦,用電腦來做一切工作,不要在那裡動。現在可以用意念指揮電腦的電波,用腦波指揮電波,我們的腦波跟電波結合指揮電腦,現在能做到,可以不要動,讓這機器就可以做很多工作。這在從前不可思議,現在能夠證明,慢慢趨向這個方向,何況諸佛菩薩的世界!他的確不要動,不起於座,十方世界哪個地方眾生想見佛、想見菩薩,他就能見到,化身去了,變化身去了。像你們念《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道交。觀世音菩薩來了沒來?沒來,你見到沒有?見到了,奇怪,他不來你就見到了。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真的是如此,為什麼?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報身、應身、化身都是依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遍一切處,他當然隨時隨地感應道交。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沒動,地下只要有水,水裡頭就有月亮影子。月亮有沒有來?沒來。你看到沒有?看到,在水裡頭看到,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說,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我再告訴諸位,我跟大家講得很具體,法身是什麼?法身是清淨心,清淨心跟宇宙法界一樣大,為什麼?它沒有障礙。我們今天這個心量很小,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自己劃界限,愈劃愈小,把這個心劃得一點點大。你把所有這個界限統統去掉,你的心跟虛空法界原來是一樣大的。說老實話怎麼變小的?一個念頭是我,我就小了,我這個圈圈就小了。我,外面還是別人,界限就劃起來了。這一動念頭沒有我,你想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什麼是法身?清淨心就是法身,清淨心就是一真法界,因為清淨心裡頭沒有念,沒有念就是一真,就是一,一就是真,二就是妄。由此可知,我們修的這個法門實在講是直捷了當修一真法界,直捷了當修密嚴土,比起其他大乘一切法門,真的是殊勝、方便、簡單、容易;其他法門也是修這個,方法繁雜,路子迂迴曲折,沒有這麼直捷。所以這個法門它的目的、它的境界、它的方法,統統在一個經題上,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說在大乘經典裡面,一切經都找不到這麼圓滿的。雖然《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上也很圓滿,但是意思沒有這麼明顯,這個經題意思太明顯了,我們一看就清楚、就明瞭。《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如果沒有人給我們說,意思還是一下看不出來;不像這個經題,意思非常的明顯,一看就清楚。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一首偈好,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第一句是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若人,假使這個人他是誠心誠意、一心一意要想求如來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怕大家聽如來又誤會了,誤會了向外面求慧,那就錯了。我們話還得說回來,一個人真正要發心求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從哪裡求?從菩提心裡面求。通達菩提心,通是沒有障礙,達是得到,為什麼?因為菩提心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讀《華嚴》、讀《楞嚴》、讀《金剛經》,這都是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圓教初住菩薩他叫什麼名字?叫發心住。一發菩提心他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菩提心一發就是這個位次。所以聲聞、緣覺沒有發菩提心,你才曉得菩提心的重要。修行修什麼?就是修菩提心。說得再具體、再落實一點,就是告訴諸位,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對別人要慈悲、要平等,對自己要清淨,你只要這樣做去,這是菩提心,久而久之把我忘掉了,就進入狀態了。今天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起心動念首先想到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個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為什麼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起心動念的時候我想到一切眾生,今天這些眾生這麼苦難,一個念頭起來,弘揚佛法、幫助一切眾生,給諸位說,這是真正發菩提心。絕對不能有一念為自己,有一念為自己,菩提心就不通、就不達,達不到,就障礙了。信願持名就是修證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大覺是成佛。父母所生身這個兩句,就是常說的即身成佛,就是現在這個身體成佛,給你說不要等來生,當生成就。關鍵就在你能不能發菩提心,你能不能把自私自利捨掉?關鍵在這裡。要曉得自私自利是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的根本,還不肯放棄;換句話說,這是愚痴、迷惑到家了。為什麼?生生世世就受這個東西害,過去不曉得,現在聽佛一說,我知道了,這個害得我好慘,我還肯自私自利嗎?不幹了。我與我所統統要捨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得失心,得到不歡喜,失掉沒有懊惱。為什麼?得到是空的,失掉還是空的,根本就沒事,得失不關心。如果自己再好好想想,我生的時候什麼都沒帶來,死的時候一樣帶不去,哪一樣東西與我有關係?沒有。這個話很多人會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爭個什麼?不要爭了。這兩句話真正想通,這個人會開悟,身心清淨,的確一塵不染。雖然聽了也會說,但是意思不懂,他做不到。

佛法的好處,就是佛法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問題很嚴重,我們佛經裡面講「五濁惡世」,這四個字描寫現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真是描寫得太恰當了。釋迦牟尼佛有智慧,這麼簡單四個字把這個社會描寫得淋灕盡致。濁就是染污,惡就是造惡業。現在不但是環境染污,人心染污、精神染污、物質染污,都染污到了極處,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值得留戀。這麼一個骯髒的世界,一切眾生心之所思、眼之所見、身之所作,統統是惡業,你說這怎麼得了?李老師往生之前所說的,佛菩薩、神仙來了都救不了,沒法子救了;他教給我們一條道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教給我們什麼?勸我們移民,從這個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因為極樂世界是五清環境,我們這是五濁惡世,它那裡是五清環境,我們到那邊去,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四句好,說得非常之好,教給我們修學的確從哪裡下手。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這是《華嚴經》的經文,給我們提出一句非常重要的警示、警告,沒有菩提心,你修一切的善法都是魔業。魔是什麼?折磨自己。為什麼說修善業還有折磨?善業得善報。我們現在眼睛能夠看得到的、耳朵能聽得到的,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善業,你看他現在受的這個果報好不好?發大財的,黑社會目標都對著他,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怕人家謀殺他,怕人家奪他的財產,心裡頭恐懼,魔!折磨自己,生活不快樂。做大官的,你看在台灣做大官的尤其可憐,天天被這些立法委員指著鼻子罵得簡直不像人一樣。所以這一看,果然沒錯,修諸善業是名魔業;你不修善業,你不能發大財,也不能做大官。善業尚且是魔業,惡業三惡道去了,那更糟糕。所以是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覺而不迷,有菩提心,你修的善業,這個善業叫做淨業。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修的這個業,業清淨就不叫善業。所以你今天是善心修善業、惡心修惡業,善心善業果報在三善道,惡心惡業果報在三惡道,統統出不了輪迴,超不了三界,問題在此地,只要不出三界都是魔業。由此可知,淨業多重要,菩提心太重要太重要了!「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這兩句是結論,到這裡是一段。

底下一段要講「一向專念」,因為它的宗旨是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把「發菩提心」這一句就介紹到此地,明天再跟諸位來研究「一向專念」,專念是方法。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0月30日04:20: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080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