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一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01

MP3下载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先講本經的玄義。這一部大經,自從光復的時候傳到台灣以來,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九年,第一次在台中宣講,一直到他老人家前年往生,我們才繼續提倡這個會集本。這個二、三年來,一方面是諸佛如來的加持,同時也是此方眾生機緣成熟了,所以大經能夠在本省普遍的受到同修們的歡迎,讀誦受持,與日俱增,這是非常好的現象。過去有人給我說過,他說將來這個世間會有很大的災難,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三個福地,這三個福地是不遭難的。三個福地第一個就是台灣,其次的是新加坡、瑞士。瑞士我沒有去過,其他地方我去了很多,看看這個話是有一點道理。我們曉得,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講的一部大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的大經。有這麼多諸佛菩薩護念,這個地方當然不遭難,不會遭劫難的,這是我們深深能夠信得過的。今天在全世界,讀誦、受持人數最多的是我們台灣,其次是新加坡,這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在四年前,我們圖書館發起流通這部大經,同時也宣講這部大經,於今年年初,這個第一次圓滿,總共講了九十座。今天是我們圖書館第二次,也就是第二遍啟講大經。雖然是同樣一部經,講者、聽者境界都不相同,決定不要以為,這一部經我已經聽過了,我何必還聽第二遍?凡是有這個意念的,在佛法修持上都很難得利益。我們知道,過去許多祖師大德,一生專依一部經典、專弘一部經典,有講三、四百遍的。由此可知,這一部經講不倦、聽不厭,這才能有成就。清涼大師一生專講《華嚴》,《華嚴經》太大了,他老人家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了講第三遍,他一生講了五十遍。《華嚴經》講一遍,如果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沒有休息的,大概可以講一遍。一年講一遍,五十遍就得五十年,他老人家長壽,活了一百多歲。《彌陀經》比較短,古德有一生講三百多遍的。這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自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修學真正有成就,那就必須要效法古人。所以經典絕不在乎多,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這個一經怎麼樣通?那就是要不斷的在薰修,要久修才有功。久修是一部經久修才有功,多部經這個效果達不到。這是講席裡面時時提醒同修們的,一定要專,一遍講完之後再講第二遍。

那麼在第一次講,玄義沒有依靠,我們採取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的資料,編成這個小冊子,做為我們講席參考資料。這個小冊子只編了卷首,後面就沒有了。我想在這一次講席當中,我把後面的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統統編出來,使以後講席當中我們有完整的參考資料。這個資料都是綱領,最重要的。如果要細細去研究,有黃老居士的註解在。將來我們這裡講完之後寫成講記,這個都是比較上詳細、完整。講席當中,我們採取參考資料,是愈簡單愈好。

請掀開講義第二面,「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這是我們所依據的,資料編集所依據的。下面我們要討論本經的精義,就是精華的義理。「確認淨宗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段可以說是自古至今,中外的祖師大德們共同承認的,不是我們修淨土對於淨宗經典這自誇自賣,不是的,是大家所公認的。我們要真正相信,要確實的、肯定的認識它,確認是確實、肯定的認識這個淨宗法門。淨宗法門的代表,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

什麼叫做一乘,叫做了義?佛說法,他有兩個原則是不能違背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理論,決定不能違背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在哪裡?這個東西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以含糊籠統說個真理就完了,那叫人摸不著邊際,那就是空談了。真理就是真心,心就是理。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也是心。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理,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我們講得更踏實一點,現在的術語叫「落實」。從前人講踏實,腳踏實地。這個落實來說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心,這是理。在本經經題裡面,後面我們要細說的,就是「無量壽」這三個字。無量壽是理,是真心本體,這是決定不能違背的。違背了真理就是魔說,這不是佛說。魔是什麼?迷惑顛倒,胡說八道,不是正說。所以第一個不違背真理。第二個原則,是不違背眾生的根器。

這個根器是什麼?就是現在人講的程度。你講得太深了,我聽不懂;你講得太淺了,我聽了沒味道。所以一定要適合大家的程度。這是佛說經兩個原則,是又要契理,是又要契機。因此佛說法,他就有很多標準了,這個標準不是佛法有標準,是因為眾生程度不相同,有淺深差別,這個就是標準不一樣。所以佛說法就有很多層次,就像辦教育,有幼稚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按照你的程度不相等來教學。佛法是教育,也離不開這個原則,因此就有五乘、三乘之說。五乘佛法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五乘佛法。說三乘佛法,就是人天不算,因為人天沒有離開六道,不能算是個果位。最低限度是阿羅漢,阿羅漢出了三界,永脫輪迴了,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叫三乘。或者說二乘,二乘就是大乘、小乘,小乘就是把聲聞跟緣覺合起來,這稱為小乘,菩薩是大乘。

佛在晚年,當時住世是在晚年,晚年講經是最後的一個階段講《法華》,《法華經》裡頭,他老人家把他教化眾生的本意宣布出來了。他的本意是什麼?他老人家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話說出來了。原來真正的佛法是一乘法,說二乘、說三乘、說五乘,是方便說。這個一乘是什麼?一乘是成佛的法門。你看看五乘裡面講的人乘,就是來生還得人身,不失人身;天乘,來生生天;聲聞,來生證阿羅漢果;緣覺,證辟支佛果;菩薩,成為菩薩果,都沒有講到成佛,所以這一乘是成佛的法門。所以本經不是人天乘,也不是聲聞、緣覺,也不是菩薩,是什麼?是成佛的法門。這個我們要認清楚,這個可了不起!所以這個法門,相信的人很少。當然少,你看看大家面孔,有幾個人像他這一生要作佛了?作佛的福報太大了!他不像佛,他不能成佛,所以他就不相信這個法門。我們這些同修不容易,看看面孔都滿像要成佛的樣子,否則的話,你怎麼肯來聽這個法門?你肯聽,肯學,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它是一乘法,不是二乘、三乘。不但是一乘,一乘裡面的了義法!了義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在整個佛經裡面講一乘法的,給諸位說,總共只有三部經是一乘的,其餘那許許多多經典,都是大乘、小乘、聲聞、緣覺,都這些東西。這三部經是什麼經?這大家知道的《華嚴經》,《華嚴》是一乘了義,《法華經》是一乘了義,本經是一乘了義。後面我們會看到,古大德說,這個一切經做個比較,《華嚴》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一乘當中的一乘。一乘當中的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認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你才曉得,對於這部經典的受持,那個功德不是任何經典可以比較的。這些到後來的時候都會跟諸位說到。我們實實在在不容易,古人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聞佛法,尤其能夠聞到佛法裡面的第一經,這是多麼不容易,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實在講是無與倫比,太大了!

「萬善同歸」,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歸到哪裡?統統歸到這個無量壽裡頭。因為無量壽是我們的本性,無量壽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一切善法統統歸到這個法門,歸到《無量壽經》,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古德稱讚為「萬德洪名」,這個真的,一點都不假。有許多人認為這個咒,持咒、拜懺很靈感。持咒、拜懺是初級的佛法,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的佛法,這不能比。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是第一。念經,念一切經不如念《華嚴經》,念《華嚴經》不如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這才是十方如來自行化他的根本法輪。一般人只曉得根本法輪是《華嚴經》,不知道此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這個經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濃縮,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是完整的《華嚴經》,也就是完整的《大藏經》,念這部經,整個《大藏經》都念了。這個祕密知道的人很少,你要知道了,佔了大便宜。人家念《大藏經》,你看那麼一大部,要念到哪一天才念得完?你兩個鐘點就念完了,這是大福報!所以這萬善同歸,這一句裡面意思非常的深廣。

「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非常非常之難得!所以為什麼,它在三部了義經裡面,它是了義當中的了義,就在這底下四句。你像《華嚴》,《華嚴》可不是三根普被,可不是凡聖齊收。《華嚴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的,那都在門外,進不來。所以《華嚴經》只度圓教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們,聲聞、緣覺、我們人天沒分,這是真的。你就是今天念《華嚴》,念《法華》,你能不能得到利益?得不到。真正得到利益,那真是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你去考吧,你難道你就是一萬人當中那一個,你有把握嗎?靠不住。所以,它雖然是一乘了義,它了義不圓滿,中下根性它不能夠普遍的普度。這個法門它是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統統有分。蓮池大師講了,什麼人沒分?不信的人就沒分。只要你相信,你肯發願,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都有分。所以本宗,這個淨土宗它的條件三個:信、願、行,就這三個條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賢愚貴賤,與這個統統不相干,它所要求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所以這是《華嚴》、《法華》跟它不能相比的,所以它在《華嚴》、《法華》之上,這個有道理。這個兩句是從因上說,凡夫就是中下根性的,聖人就是上等根性的,所以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從果上講,它是「橫出三界,逕登四土」,這從果報上說,這又不可思議。即使是《華嚴》、《法華》,也不能夠橫出三界,它還要修定,這個定的層次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四禪八定,到第九定才超越三界,它是次第往上修,不能橫出。這個法門不需要,不需要修定就成功了。這個修定實實在在不容易,實在是難。這個法門不需要修定,叫帶業往生,不需要消業,帶業就可以成功了。這個消業太難了,我們消不掉,所以沒希望。雖然《法華》、《華嚴》是圓教,沒希望,為什麼?業消不掉。見思煩惱消不掉,塵沙煩惱消不掉,無明也破不了,就沒分。《華嚴》跟《法華》的境界,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入得了它的境界,這是我們做不到的。這個法門是一點煩惱都不要消、都不要破,這個好!這個我們安心,只要信願行就能往生。不但煩惱不消沒問題,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也沒問題,為什麼?前面講了,「凡聖齊收」,這個凡裡頭,六凡包括地獄眾生,就是落在阿鼻地獄,他遇到這個法門了,他肯相信、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念阿彌陀佛,地獄眾生也能往生。我們想想,我們業障固然是很重,還沒有造地獄罪業,還沒有這麼重。地獄極重罪業都可以成就,那我們沒有問題,可以放心,這一生一定能夠成就,叫橫出三界。

諸位要記住,橫出三界,只有這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四十九年,說無量的法門,只有這一個法門是橫出三界的,除這個法門之外,統統是豎出,不是橫出。豎出難,橫出容易。最不可思議的,最殊勝的,就是逕登四土。我們曉得,諸佛如來有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種淨土同時往生,這沒聽說的,千經萬論裡頭佛沒有這樣講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這個事情。獨有西方極樂世界奇怪,它這個淨土很特別,阿彌陀佛有四土,但是四土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這詳細的,底下會介紹,當然更詳細的,是在經文裡面要跟諸位同修們細說的。

「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句是總讚,讚歎到了極處了。圓是圓滿,在圓教裡面這是極圓之教,剛才講,超越了《華嚴》、《法華》,超越了,極圓。極頓,禪是最頓的,頓是快,快速,它比禪還要快。密裡面講即身成佛,它比密也要快,禪與密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這是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是我們要真正把它認清楚,認清楚,才知道自己幸運!你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如果中了大獎非常高興,這一個獎你要得了幾億萬的財產;那個沒用處,死了一文錢也帶不去。你得到這個法門,這是真正之寶,不是世間財富能夠相比的。為什麼?真正了生死,真正出三界,從今天起永脫輪迴,從今天起就成佛去了!世出世間還有哪一樁事情能跟這個相比?沒有能相比的了。所以這是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要認識清楚。認清楚之後,要努力的修學,不要空過了這一生。同時,還要把這一樁事情告訴我們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我遇到這個好處了,要告訴他們。否則的話,到將來多生多劫遇到了,他在地獄輪迴受很多苦難,再碰到你,「你這個人不是好人,當時你知道這個好事情,為什麼不告訴我?害得我生死輪迴吃這麼多苦頭。」如果我們告訴他了,他不相信,那再遇到的時候他不會怪你,「我以前告訴你,你不信!你這個苦頭那你是活該吃的,你不相信!」所以只要我們把這個法門告訴他了,我們的責任就盡到了,我們這個功德就圓滿了。他信不信、他修不修,是他自己的事情,這是我們不能夠勉強的。

再看底下這一段,「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前面曾經說過,極圓極頓,圓到什麼程度,頓到什麼程度,這也不能夠含糊籠統說過,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來了。本經與小本《阿彌陀經》是屬於同一部,無論是理論、方法、境界,都是相同的。只是這個本子說得詳細,經文多,說得詳細,我們稱為大本;小本裡面講得簡單,講得省略,我們稱它作小本。只有文字簡繁不同,義理、方法、境界完全是相同的。這兩個本子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也很多,許多方法裡面,唯有持名最方便了,不受任何限制,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都可以念阿彌陀佛,出聲念可以,不出聲心裡默念也可以,所以這個法門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

在這個地方,我要特別提醒同修,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佛要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你這個學就大有問題。佛沒搞清楚,你學佛你學什麼佛?佛是覺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覺而不迷就是學佛;學佛就是學正,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學佛就是學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佛就是覺、正、淨,這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個字只要得一個就行了,因為得一個,那兩個決定得到。它三個是一體,一體的三面,所以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都得到了。這一體三面,從哪一面下手是最方便、最圓滿直捷?給諸位說,從淨。講席當中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很多次,禪宗是從覺入門,教下是從正入門,從正知正見,淨土宗念佛法門是從淨入門。你要選擇這一宗,這一宗我學什麼?就是學清淨心。是不是要博學多聞?這個博學多聞,如果你能夠得到清淨心,那就對了;如果博學多聞得不到清淨心,那就壞了。

在我想像當中,博學多聞不容易得到清淨心,為什麼?經典看多了,對釋迦牟尼佛都懷疑了,會懷疑釋迦牟尼佛思想有問題。為什麼?你看那個經上講,一會兒佛講什麼都沒有,要空;一會兒他說不空,一切都有的。這釋迦牟尼佛講話前後矛盾,到底是空是有?所以經看多了,連佛都懷疑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話顛三倒四?實在講,是因為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講那個話是對什麼人說的。實在,說真話,釋迦牟尼佛一生,一句話也沒說過。《金剛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如果有人以為是佛說法了,世尊說那是謗佛,佛沒有說法。佛一生無非是幫助人破除執著而已,你執著空,佛就說有,破你執著空的;你執著有,佛就說空,破你執著有的。你看,佛頭腦很清楚,並不是迷惑顛倒,並不是不正常。你這個經看多了,不知道佛這些話是對誰說的,你統統都接受過來了,誰不正常?你自己不正常,不是佛不正常。我們如果是執著有,佛凡是講有的那些,我們都不能要。為什麼?他不是對我說的,我執著有,應該給我講空,破我執著有的。如果我執著空的,佛講一切空的那個經對我沒用處,我們要念那個一切有部,破除我這個空執,叫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個才有利益。就好像你現在害病了,你看那個藥鋪裡的藥那麼多,你全盤接受,統統拿來吃,大吃特吃,這一吃準是嗚呼哀哉了。是不是大夫有過錯?那藥店過錯?都沒有過錯,是你自己糊塗。佛法亦復如是。所以經典能隨便看嗎?你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經典不能隨便看。為什麼?如果要是不對症,就像藥一樣,不對症,隨便吃的時候,沒有病吃出毛病出來。我們今天看許許多多學佛的,學得都變成神經不正常,學佛學到最後到哪裡去?都到神經病院去了。這不是經典的過失,不是佛菩薩的過失,是自己糊裡糊塗,亂學一通,得到這樣一個結果,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這就是自古以來,不但是自古以來,就是佛在經典教訓我們,亦復如是。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真正是入門的第一部經典,佛第一句話教給我們什麼?要依靠明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很大的名,是那個心地光明的明,是這個明師。名氣大沒用處,現在人很會製造知名度,所以知名度高,並不代表他真正有修有學,往往真正有修有學的反而沒有人知道。所以要找一個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老師,他給你指路就不會錯了。遇到這個老師,你要真聽話才行。不聽話,對老師還懷疑,還懷疑這個老師教我們這個方法,恐怕他吝嗇,他有好方法自己學,他把這個不好的來教我們。這樣態度對老師,怎麼能夠學到東西?學不到。

我再告訴諸位,什麼叫做師?所謂師,就是我過去走的那個路,吃了好多虧,上了好多當,我現在告訴你,使你不要吃虧上當,這就叫做師。後人記著前人的教訓,不走前人的過失,後人比前人就高明,這叫師。所以師生,學生一定要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師道。現在人沒有福,不懂得事師之道。所謂事師之道,就是老師過去走過這些冤枉路我不走,這叫事師之道。老師走的這些冤枉路我還要去跟著他走,這叫迷惑顛倒,這個叫笨,真正是愚笨,不是個聰明人。譬如說我們講現代科技,現在科技非常發達,今天教你學造飛機,試問問你是要學現代最新式的這個飛機?還是要學一百多年前剛剛發明的那個東西慢慢學起?如果你要從那個剛剛開始發明的時候,這不叫笨嗎?愚笨。學得幾十年、一百多年,學到現代這個樣子,人家已經進步很多了,永遠追不上人家了。聰明人什麼?那些不學,我就學最新式的,還要研究改進,這一學就馬上超過人家了,這才是聰明人。這叫事師之道。所以前人走的這些冤枉路,告訴後人,有直捷的道路,你不要走我的冤枉路。可是我們把這些真心話告訴人,人家不相信:你在騙我,你走的那個路今天成功了,你叫我不要走那個路,你怕我成就超過你。這些人多得很,不僅是大有人在,太多太多了。所以我有的時候遇到,我說很好!我走的這個路,人家來問我:法師,你是怎麼學的,能不能把你這個經歷告訴我?他也想跟著我學。我學佛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我摸出這一條路,摸得好辛苦!你今天要聽我的話,我教給你這條路,你就省了三十八年。你要照我那個路子去走,三十八年是未必有我這個成就,你們仔細去想想,未必有我這個成就。

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我今天講這一段,你才能夠體會到。佛成佛,經過無量阿僧祇劫,路走得太辛苦了,太冤枉了,吃了多少苦頭,到最後找到一條成佛之路,找到了。今天把這一條路指給我們,我們不相信,還要走釋迦牟尼佛那個老路子,還要搞到無量阿僧祇劫,無量劫、無量劫還搞不出頭來,還摸不到,你說這個多愚笨,這個多可憐。一切諸佛成佛之道,是什麼道?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之後,找到這一條成佛之路。我們能夠接受,這叫師道。他經過無量劫發現的,我們馬上就得受用,立刻就成了大功,就跟他地位平等,他成佛,我也成佛了。難!真正不容易,所以你要相信。這個原理在哪裡?原理就是用這個方法,修什麼?這學佛,修什麼?修清淨心。心地清淨,諸位要知道,無量無邊的經典,佛所說的這些經,全都是清淨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心清淨,跟佛心是一樣的,佛所流出來一切經,就是我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一樣!你怎麼會不懂,怎麼會不明瞭?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一經通就是死心塌地學一部經。

所以我今天在全世界講經,講什麼經?我就講這一本《無量壽經》,其餘的經我都不講了。為什麼?其餘都是二流、三流、四流的,我今天講第一流的。過去講很多經是什麼?沒有發現,不識貨,沒找到。現在找到了,找到才曉得,連《華嚴》、《法華》都是二流的,其他三流、四流的,這個我不要了。此經是第一經,《彌陀經》跟這個是同部,當然也是第一經。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這兩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兩種,古大德的註疏好,兩種同時講,相輔相成。所以我們這個圖書館,我們一個星期四天,兩天講《彌陀經疏鈔》,兩天講《無量壽經》。希望諸位真正能體會這個意思,你能夠體會這一點,那你就是「住真實慧」,這是真實的智慧,你所得到的是「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這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這個意思就說出來了(否則的話,這八個字念過去,不曉得裡頭的含義深廣),我們才能得到它真正的受用。

「一超直入,最極圓頓。」這一超,不但是超,是直入,不拐彎的。你看這個《華嚴》、《法華》都拐彎,都委曲婉轉,唯獨這個法門是直捷入進去的,所以這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法門。底下一段第四小節就要說到這一點了。「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它之所以殊勝,它就殊勝在完全以阿彌陀佛一乘願海,一乘是佛乘,是成佛。成佛,他的大願是依照這個,這就是最好的老師,他把他最後得到究竟圓滿的成果,將這個成果貢獻給大眾。換句話說,我們不要麻煩了,不要才修因證果,這個修因證果路很長,直捷就從果上起修。所以他不是從因到果,他就是果上起修。果是什麼?果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加上「南無」就是六個字,就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

諸位要曉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要把這六個字講清楚,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無量壽經》也叫做《阿彌陀經》。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題目,這是註解,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你問,《無量壽經》是什麼意思?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意思?全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你要把這個關係搞清楚了,原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整部《大藏經》,就是佛一切的教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一個法也不漏。為什麼?因為它是果法,它不是因法,它是果法。所以說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這個不是方便果。阿羅漢是方便果,辟支佛是方便果,菩薩是方便果,乃至於藏、通、別佛都是方便果。這是究竟果,究竟果是圓教的佛果。以圓教佛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貢獻給我們,「作我眾生之因心」。所以我們今天修的這個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就是果,是一不是二,這個不可思議。「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就是念佛,念這一部《無量壽經》。

所以我為什麼勸大家念《無量壽經》,你一天念的遍數是愈多愈好。為什麼?這是果覺。那我直接念阿彌陀佛不就好了嗎?何必去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話說得沒錯,直接念阿彌陀佛你可以自利,不能利他,你自己決定往生,你不能利益眾生。為什麼?一般人聽了,叫老太婆教,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意思?沒有人瞧得起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你勸別人,勸不了別人。我們念《無量壽經》那就不一樣,《無量壽經》裡面的意思圓滿,帶動這個社會上都念經,念這個經,大家才真正認識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才識貨。不念《無量壽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認識,它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它到底有什麼好處,好在哪裡,你也說不出來,你也不知道。所以必須用念經的方式,又自利是又利他,好處在此地,自度度他。所以大家能夠這樣念,能夠帶動到全省,全省這麼多人在念,這個地方不遭難,這個地方人有福。大劫難來了,我們台灣不遭難,憑什麼?有這麼多人在念《無量壽經》。因為你念這個經,你念這一句佛號,十方諸佛護念,一切菩薩、龍天善神都保護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心作心是」,心就是真理,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心就是佛。所以學佛是什麼?學佛就是修心,修那個真心。真心是佛,真心沒有妄念。妄念就是迷,妄念就是凡夫。妄念沒有了就叫成佛,妄念沒有了就是覺、就是正、就是淨。我們今天念《無量壽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是「是心作佛」。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如果諸位說念這一部經還不夠,還要念別的經,那就是,我從前都講過了,我在新加坡也講過了,第一等人就念一部經,這是上上根人,一切諸佛都向他禮敬的,因為太難得了,一生念一部經;第二等人,念個二、三部經;第三等人,念個五部、六部經,念得愈多,等級就愈往下降。所以我從前勸大家修淨土,如果你是第一等人,你一生就受持一部經,《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一部經;你是第二等人,我就勸你受持淨土五經;是第三等人,再加上《十要》,再加上印光大師《文鈔》。如果還覺得不夠,那我就不說了,為什麼?不能往生,考試丁等,不及格,不能往生了。

同修們千萬要記住,我不騙你,你們不要以為,法師,你過去念得那麼多。我不是跟你講了,我走了冤枉路,我沒找到路。我這個三十八年沒找到路,到現在才把路找到了,找到之後我不糊塗了,我不會再幹了,沒有找到路。我這個三十八年路找到了,你們要走我的老路,三十八年是未必找到路,因為一生迷惑顛倒的太多太多了。搞了三十八年摸到這條路,我就感覺得非常幸運,所以我不騙你,我直捷的告訴你。我如果教你從我那個老路走的時候,那我對不起你,將來以後你真正覺悟了你會罵我,你會覺得我太可惡了,明明有一條近路,不教給我,還要教我走好多迂迴路,那你會恨透了我,那對不起人。就像一切諸佛他把成佛的路子找到了,他今天告訴我們。我們要是立刻接受了,那諸佛菩薩都佩服,你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太厚了,他搞了無量劫才找到,你是不費功夫馬上就得來,成就、成果立刻就跟他相等,佛菩薩佩服。所以這是不可思議。

底下這就解釋了,解釋這個六字洪名的究竟果覺。「《彌陀要解》云」,《要解》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不簡單,也是過來人,也是走了很多冤枉路最後才找到的。蕅益大師的《全集》很多,要不要看?不要看,不需要看。如果要看,只看其中的一樣,《彌陀經要解》就夠了,是他著作裡面精華,其餘的不必了。《蓮池大師全集》只要看他的《疏鈔》就行了,其餘的都可以不必看了。他一生修學的心得都在這一部書上,這一部書能夠得到了,蓮池大師所有的東西你全得到了。蕅益大師《要解》你通達了,他那個《全集》你也通達了。所以學東西要抓綱領,一通一切都通,這個要緊。所以《要解》裡面說,「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一句是蕅益大師一生修學的心得。一生修學的心得,一句話指點給我們,我們要能夠相信接受,那就是省了幾十年那個冤枉路。這是蕅益大師的發現,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祕訣。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

在五濁惡世,濁惡,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濁惡到了極處。濁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污染,濁是污染。環境污染,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搞環保,這個名詞在從前沒有的,這是新名詞。為什麼?以前環境沒有污染,用不著保護。現在環境是嚴重的污染,所以大家有警覺心,要來保護了。其實什麼?其實這個發現,發現的是標,不是發現的根本,這是表面。根本的污染在哪裡?是一切眾生心地的污染,這個不得了!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人心,被哪些東西污染?財、色、名、食、睡,被這些東西污染。這個污染的嚴重,比環境污染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這個不得了!環境污染大家警覺到了,要搞環保,我們人心的污染怎麼辦?所以佛法就是一切有情眾生心地污染的環保。

我們今天在宣揚佛法,就是搞環保,太要緊太要緊了!在這個嚴重污染裡面,成佛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我跟諸位講真話。其餘一切經都沒有這個力量。今天污染太嚴重了!那個污染比較輕一點,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典有一點效果。在今天這樣嚴重污染,一切法門、一切經典都不起作用了,唯獨這個法門可以能夠對治。所以,如果釋迦牟尼佛今天出現在世間,我相信他所有的經都不講,只給我們講這個法門。為什麼?講別的經沒用處了,這是諸位要深深體會到。那些是對從前人說的,對污染輕的人說的。我們今天在這個嚴重污染之下,還要去學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浪費精神,浪費時間。所以希望大家要痛定思痛,真正把這環境搞清楚,認識清楚,我們才能在佛法裡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是說明佛怎麼成佛的,把成佛的這個法門貢獻給我們。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馬上就成佛。所以他說「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傳授給我們,我們是濁惡至極的眾生。這個法門是佛的境界,所以唯佛與佛才能夠徹底明瞭。不是九法界,九法界包括等覺菩薩在內,等覺菩薩如果沒有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我們今天能說,諸位能夠聽得懂,都是三寶神力加持。你們聽我這一遍,再把錄音帶找出來,聽我上一次講的,我這次講的跟上次講的不一樣。這一次能把味道講出來,上一次講不出來。不是我保留,是上一次我不知道,今天才發現。所以你們愈是聽後來講經,那福報愈大,聽前面講,後頭再不來聽,他的福報小。福報小,只能聽我那個淺說,深一層的,他就沒有福報來聽了。

這一段沒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還是遵守時間,下一次我們從這一段開始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0月1日15:31: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06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