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淺說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緯來電視台 檔名:WD19-022-0001
諸位大德,今天很難得有這個機會,在這裡與諸位討論佛法的問題。佛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所講的內容,包括世間出世間法,所以佛經很多。佛經有《大藏經》,一部《大藏經》的分量相當的大。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的經典,到底是在說什麼?當然這若是要詳細講,講得很長,講得很久。但是我們如果簡單來給它說,可以說一句話就講明白了。佛經是在講什麼?佛講這麼多經,就是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事實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佛所說的經,就是教我們認識生活的環境,以及我們自己本人本來面目。我們人出生從哪裡來的,我們不知道;將來死了之後要去哪裡,我們也不知道。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道往哪裡去,這種情形就是迷。佛跟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也就是說,我們生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會來人間,來這裡做人,我們將來死了之後,要往哪裡去,就是講這個事情。對這個事情明白,就叫做佛;不明白,就是叫做凡夫。所以佛經這麼多,無非是在告訴我們這件事情而已。在佛門裡面有句俗話說「生死事大」,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最大?生死的事情最大,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大了。生死的事情都能夠明瞭,能夠解決,其他的事情就簡單了。這是佛法它主要所說的內容,簡單跟諸位說明到這裡。
我們今天在這個節目當中,要來跟諸位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針對我們現在社會上一般的人,對佛教裡面所講的善惡因果不了解,可能我們大家常常聽人說,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會勸人造惡。這個話聽起來是沒有錯,但是,好壞它的標準是在哪裡?就很少有人去探討了。我記得有一年,大概在六、七年前,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邀請我到台北土城看守所裡面去演講,前後大概我去了有二年,一個禮拜去一次。有一次裡面有個人他就跟我說,他說我被抓到這裡很冤枉,我是好人,他把抓我來的那些人,那都是壞人。他對我說這句話,他也表現出他不滿的態度,他說這句話聽起來,我們能夠知道他有他善惡的標準,他認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別人都不對的。因此從那次開始,我回來之後,就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進一步觀察,我們現在社會上的人對善惡的標準,個人的認識、個人的標準都不同。每個人善惡標準不同,那後果就是天下大亂,社會就亂了。他去搶劫別人、他去殺人,他也認為這是對的,他並沒有做錯。
剛才跟諸位報告過我們是凡夫,凡夫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因此我們自己的善惡標準,往往都是不正確的。善惡要依什麼人所說的為標準?當然我們就要依佛菩薩、聖賢人他們所說的為標準。佛是徹底覺悟的人,他所跟我們說的都是真理,都是絕對正確的。所以經典也可以說,是跟我們說明善惡因果,教我們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讓我們有一個標準可以來修正,可以做依據,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想要斷惡、要修善,如果沒有深入來研究這個問題,對善惡認識不清楚,往往我們想做善,結果所做出來的不是善,自己做錯還不知道,還認為自己做得很正確。所以佛經可以說跟我們有切身的關係,跟任何一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經不能不讀,我們如果不讀經,不讀聖賢書,就是佛經上說的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什麼叫愚痴?就是對於善惡是非分不清楚,將善把它當作惡,將惡當作善,把對的當作不對的,不對的把它的當作是對的,這樣所做的事情怎麼可能正確?善惡的道理,佛在經典裡面講了很多,也講得很詳細。今天我們因為時間並沒有很長,以後如果有機會,再來跟諸位報告一部佛經。這部經在這裡先跟諸位講一下,這部經叫做《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就是佛跟我們說的善的標準。這以後有比較長的時間,再來跟諸位報告。
現在我採取,《了凡四訓》這本書裡面有一段,它這段就是跟我們分析什麼是善,也就是說,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了凡四訓》這本書是在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所寫的,它這裡面分作四篇,所以叫做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第一篇就是說明,他自己一生的遭遇,他本來命運很不好,後來遇到雲谷禪師來跟他指點,從那裡開始他就斷惡修善,改造了他的命運。第一篇可以說是他的現身說法,他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經過。第二篇是「改過之法」,改過就是說將自己過失、錯誤,把它改過來,這叫改過,第二篇就是教我們怎麼來改過。第三篇「積善之方」,就是過失改了之後,要怎麼樣來修善事?修善事跟做善事的方法。第四篇是「謙德之效」,這篇作總結,也就是說,教我們做人要謙虛,這樣我們才會進步,絕對不能自滿,一個人自滿他就不可能再進步。他的這四篇文章流傳下來,所以叫做四訓,這個訓就是說,他寫這四篇文章,主要是對他家裡面的兒子,教訓他兒子。後來流傳到外面,大家看到他的文章內容寫得很好,我們如果照它裡面理論方法來做,可以得到非常殊勝的利益。在眼前起碼能夠幫助我們改造命運,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
這四篇文章的第三篇「積善之方」,裡面有一段就是跟我們分析這個善,到底什麼是善。它這裡有段文,我簡單來念一遍,「善有真有假」,第一句跟我們講善,這個善事有真的,也有有假的,所以我們要做善事,第一條我們就要先認識清楚。再來,「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它這裡跟我們說了很多條,講了有九條,這個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曲就是彎彎曲曲。有陰有陽,陰就是不明顯,看不出來,陽是明顯的看得出來。有是有非,這善有正確,有不正確。有偏有正,有的做善事偏在一邊,有的很中正。有半有滿,善事也有做圓滿的,做不圓滿的叫做半,做一半而已。有大有小,善有大、有小。有難有易,難就是困難,易就是容易,比較簡單做的,這個我們都要詳細把它認識清楚。如果我們認識不清楚,我們做錯了以為也是在做善,它這裡就說枉費苦心,白費力氣在做,反而造罪業,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利益。
下面他就跟我們一條一條做個分析,「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儒生就是古代的讀書人,儒生去拜訪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在佛門裡面有很多同修都知道。佛門裡面有個佛事叫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這是一本書,寫這本書的人就是中峰和尚。中峰和尚他是元朝時代的人,是個很有學問、很有道德的高僧,這些讀書人有一天,就找中峰和尚來跟他請教問題,就問他,「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佛氏就是說佛經講的,佛經裡面說善惡報應就好像我們人身體的影子,這個影子都跟著我們的身體,絕對離不開這個意思。「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這意思就是說,看到人他一生都在做善事,但是他的家庭並不興旺。我們一般說,存好心,做好事,沒有得到好的報應;看到人作惡事,作惡的人反而比較好,他說佛說的因果就不是真的,無稽就是沒有這個事情。
中峰和尚就給他回答,他說「凡情未滌」,凡情就是說我們凡夫,剛才跟諸位說過,凡夫就是對事實真相他並不了解,看不清楚,這就叫做凡情。「正眼未開」,這是形容說我們看事情看得不正確。「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將那惡把它當作善的,將善當作惡,這往往都有。這件事情我們在現在社會上,可以說到處都可以看得到,假的很多,真的很少。家師淨空上人他在講席當中常說一句話,他說現在人「聽騙不聽勸」。就是說你假如去騙他,他一下就相信,拿再多的錢去他都甘願。你勸他,跟他講真的,跟他講真話,照佛經所講的來跟他說,他不能接受,他掉頭就走,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這種情形可以說非常普遍。尤其最近社會上發生欺騙的事很多,相信諸位比我還清楚,社會上發生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要反省,都要檢討。如果說今天我們有智慧,我們就不會被騙,人人都有智慧,想欺騙的人他也騙不了。被騙的人,我們如果去調查一下,都是有發善心,他也想做好事,就是做錯了。所以中峰和尚在這裡,一句話就給我們回答得很清楚,他說這一般人不怪自己是非顛倒,自己是非看不清楚,反而怨老天爺不公平。
這些讀書人聽到中峰和尚這樣跟他講,大家又問,他說善惡為什麼差那麼多?中峰和尚就問他們,問說你們自己說看看,你認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中就有個人講,「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說打人、罵人那是惡,我們對人很尊敬,很有禮貌這是善。中峰國師就回答,「未必然也」,未必然意思,就是說不一定,不一定是這樣。另外又有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貪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貪污,廉潔就是不貪,中峰和尚還是回答「未必然也」,他說這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說出他善惡的標準,中峰和尚都是回答未必然,不一定。大家就繼續請問,這個回答也就說,你們大家的善惡標準不可靠,這個原因中峰和尚又跟大家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這句話就是將善惡的標準,跟我們說出來,凡是對別人有利益的,這個事情都是善;對自己有利益,對自己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私自利,我自己好就好,不管別人,這是惡,自私自利這是惡,這就是善惡最簡單的標準。
下面告訴我們,「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他說你如果對別人有利益,這個人你打他、罵他都是善,為什麼是善?對他有好處。對他有好處,雖然打他、罵他這也是善,我們舉個例來說,好像我們一般父母教自己子女,為什麼自己子女做錯事,做父母的人會責備他、會罵他,甚至打他。隔壁的小孩為什麼他不會去打他、去罵他?因為這跟他不相干。對自己的小孩來打他、來罵他,是出自於愛心,就是要他好,對他有利益的,所以這就是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你如果為了求自己的利益,為了達到自己某種目的,這樣來尊敬人,對人有禮貌,但是這有企圖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這也不是善,這是惡。下面說,「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這就跟我們說,行善做善事,什麼是善事?利益他人的這是公,公就是無私心,公就是真的。利己者私,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私心,這個自私就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又繼續為我們分析,「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這條主要就是跟我們說發心,你出自於內心來做善事這是真,譬如說我們看到別人有困難、有急難,我們內心生起同情、憐憫之心,主動來幫助,無條件的,這種善事是真的。襲跡就是說看人在做,自己沒做又覺得不好意思,很勉強跟人家做。譬如說我們做善事救濟別人,看別人做,大家一直勸,覺得自己沒有做一點很不好意思,很勉強來做善事。雖然有做,可是不是出自於內心,不是自己真正發心要來做,雖然做這種善就不是屬於真善。
下面給我們說,「端跟曲」,端簡單說就是端正,曲就是彎彎曲曲。它這裡也舉個例子,從聖人,聖人就是我們一般古代說孔子、孟子、老子,這是都屬於我們世間的聖賢。聖賢人他與一般的人看法就不相同,聖賢他用人他寧願用有才華的人,有能力的人,但是有能力的人他修養並不是說就很好,往往一些有能力的人,有辦法做事的人,都比較自滿、比較自傲,以我們現代話來說,值得驕傲。他有他的專長,但是他確實有辦法做事情,肯做事情,能夠利益大眾。聖賢他寧願用這種人,因為用這種人能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雖然他自己有些毛病習氣,但是還是可取。還有一種人是「謹願之士」,謹願之士就是我們現在講,這個人很好,人人都說好,這個人好是好,聖人不會去提拔他,他也不會用這種人,為什麼?這個人雖然是公認的好人,但是,沒有辦法做事情,若提拔他出來做官,或是說做一個地方上的領導人,他對社會大眾沒有利益,沒有幫助。因此聖人他寧願提拔有才華,有辦法做事情的人,雖然他習氣比較不好,還是可以提拔他。謹願之士,雖然人很好,每個人都好,但是沒有辦法做事情,若是把他提拔出來,不能夠來利益社會大眾。所以說這善當中,就有端、有曲,有這個差別。
下面跟我們說「陰陽」,陰剛才有跟諸位說,不明顯,人家不知道的這就叫做陰,陽就是說明顯的。可能我們大家有聽過一句話說「積陰功」,這是古人勸善的一句話。什麼叫做陰功?就是說他做善事沒有人知道,他自己默默在做,也沒有人來表揚他、來讚歎他,他自己的能力在行善事,這就叫做陰功。陽善就是說,他做善事大家都知道,就像我們現代的新聞、報紙、電視來給他宣傳、來給他廣告,某某人做多少善事,大家都知道,這種善就叫做陽善。「陽善享世名」,陽善就是說,享受世間的名聲,名聲也是一種福報。比如說有人做善事,報紙新聞給他報導,他就出名了,他就有名聲,大家都知道某人做多少善事,享受這個世名。「陰德天報之」,陰德就是做善事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讚歎他,沒有人給他宣傳,但是他後面的果報非常殊勝,不但他自己能夠得到這一生的福報,連帶他的子子孫孫都能夠受到他的庇蔭。
所以佛勸我們,修善盡量不要讓人知道,不要讓人知道的這種善是陰德,陰德好。陽善雖然能夠享受世間的名聲,但是名聲太大,並不是好事情。如果他出名,他的聲望、他的名聲,跟他做人的事實如果不相符合,往往都會有災厄,所以出名並不是好的事情。出名就是要像古聖先賢這樣,像佛菩薩一樣名符其實。像釋迦牟尼佛,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這都有出名的,到現在還每個人還都知道的,他們這些聖人是真正名符其實,所以就沒有問題。如果我們出名,把我們講得很好,事實我們就沒有那麼好,這就不好了。所以寧願不要名氣,我們來做陰德,做善事不要讓人知道。做善事人不知道,這個功德都保持在那裡,保持在那裡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最後果報就很殊勝。就好像我們儲蓄,錢存在銀行,一直儲、一直儲,儲一段時間就很可觀。享受世名也就是說現賺就現花,做一件好事,人家馬上來表揚、來讚歎,這果報馬上就報掉,就沒有了,所以這點我們要知道的。
還有有人他本身就沒什麼過失,往往被人毀謗,人家來毀謗他。我們如果遇到被人毀謗,是不是要去辯解?跟諸位說,也不需要,愈辯解是愈不清楚。所以有一句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過一段時間真相自然就清楚、就明白。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如果遭受人家毀謗也沒有關係,替我們安上惡名,這沒有關係,這在佛門裡面有說到,這就是人家替我們消業。我們沒有那麼差,被人說得那麼差,這替我們消業障,這也是好事情。所以有人他本身並沒有做什麼過失,被人毀謗,他的後代子孫往往都很發達。所以陰陽我們也要了解。
再來講是非,因為善惡我們要知道在什麼環境,在什麼時代,當時的狀況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法,才是正確的,這就是是非。這裡舉一個例子,從前春秋戰國時代魯國,魯國有一條法律,這個法律就是說,有人被別國的人抓去,抓去做人的臣妾,做人的奴才,如果有善心人出錢去把他贖回來,將魯國人贖回來,魯國政府就會表揚他,還會發獎金給他。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去贖人他不接受政府賞金,他不要接受。子貢他家很有錢,他認為這是我做得到的,我拿錢去贖人回來,不需要再到政府那裡領獎金,所以說他就不受金,沒有去領獎金。孔子聽到這件事他就責備,說子貢這個事情做錯了,他說聖人做一件事情,主要就是要改變這個社會風俗,對社會風俗有幫助,他就要去做。不是說自己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這樣,要考慮到社會大眾。孔子說當時魯國沒有錢的人比較多,有錢的人比較少,像子貢這種有錢的人很少。當然以子貢他的財力去贖人,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別人就做不到。別人看到他這麼做,去贖人,沒有辦法去政府那裡領賞金,別人看到他沒有去領獎金,別人也不好意思領,領了好像自己很貪財,大家就不敢去領。孔子就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沒有人敢贖人回來。所以,子貢他做這件事,看起來他不要接受政府的獎金好像是對的。但是孔子分析當時,魯國社會大眾,貧的人比較多,在當時他這樣做法就不對,以後就沒有人敢贖人。
另外一個例子,也是孔子的學生,「子路拯人於溺」。就是說子路他有一天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掉到水裡就把他救起來。那個人為了答謝他救命的大恩,送子路一頭牛,古時候送一頭牛這個禮可以說很重,送他一頭牛,子路也不客氣就把他收下。孔子聽到這個事情就很高興,他說從今以後,魯國有很多人會去救人。為什麼?救人可以得到這種報答,就有很多人發心要去救人。從我們一般人的眼光來看,子貢他去贖人,他不要接受政府的獎金,他的做法好像比較好。子路去救人,人家送他一頭牛,他把牠收下,這樣好像比較不好。但是,孔子在當時,他是採取讚歎子路他的做法對,不讚歎子貢。所以這就是說,這個是非善惡我們要知道,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情形、在什麼地區,我們要有取捨,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這個做法的原則,也就是說一定是對當時社會大眾有利益,有幫助,以這個為原則。不是說我們自己認為說,這樣做對就好,認為自己高興要怎麼做就好了,一定要考慮到大眾。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有關善惡這方面的問題,也不是短短幾十分鐘當中,可以講得很清楚,只是能夠簡單跟諸位報告一個大概,以後有機會我們再用比較長一點的時間,來討論這個問題。最後在這裡跟諸位介紹《了凡四訓》這本書,現在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有印《淨空法師講記》出來流通結緣,還有錄音帶。如果我們諸位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本書,認識這本書,大家可以到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三樓,佛陀教育基金會去請這本書。這本書的名稱就是《了凡四訓講記》,淨空法師所講解的。
好,今天就跟大家好像聊天的方式,講到此地,以後有機會再見。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