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40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四0集)  2011/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40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九十三面第二行:

「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這個問題問得好,諸佛如來讚歎娑婆世界的人在我們這邊修行一天,超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十天,超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千年。我們還用得著往生淨土嗎?在這世界不是挺好的嗎?所以我相信會有很多人有這個問題,這不必到淨土去了。古大德也知道這個問題發生了,所以在這裡特別給我們解釋,「答」,回答這個問題,「如《要集》云」,這都是引古大德的話,「此經但顯修行難易」,只是在這個問題上,娑婆世界修行難,極樂世界修行容易,難中能修行,這是最可貴的,這值得讚歎。「非顯善根勝劣」,而不是講善根的勝劣,這個意思要懂。「譬如貧賤施一錢」,貧賤人,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一個女孩子非常貧賤,在寺廟裡布施兩文錢,在從前兩個銅板兩文錢,兩文錢多少?一分都不到。我這個年齡,小時候用銅板,一分錢是三個銅板,一毛錢是三十個銅板,但是我們那個時候的一文,是滿清時代的十文,當十文。滿清時代用的銅錢當中有個洞,當中有個方洞,那個錢多少?三十個錢才是一分,三十個錢是一分。我們那個時候不用那個錢,滿清錢已經淘汰不用了,用銅板,一個銅板當十文。所以一毛錢是三十個銅板,一塊錢是三百個銅板,很值錢,一塊錢很值錢。在鄉下普通人家,四口人家,一家四口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兩塊錢就夠,就可以養家,所以那個時候錢是真值錢。

貧賤的人施一錢,「雖可稱美」,這值得讚歎,他不容易,真不容易,在那麼樣貧窮,他能夠布施一個錢、兩個錢,真難得,所以值得讚歎,「而不辦眾事」,這錢辦不了事,很值得讚歎,辦不了事。你看《了凡四訓》裡面所記載的,這個貧女布施兩文錢,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祈福,為什麼?那是真誠心、恭敬心,不容易。她以後做了妃子,皇上的貴妃,再經過這個寺院,供養了一千兩黃金,老和尚沒有給她迴向,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做迴向。她感覺得很訝異,向老和尚請教,「為什麼我那個時候布施兩文錢,你對我那麼厚,現在我供養一千兩黃金,你叫你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說,「當時那兩文錢是妳的真心,這個心太可貴。現在妳做了貴妃,妳有的是錢,這一千兩黃金對妳算什麼?妳的心不夠真誠,妳的心是傲慢心。我徒弟給妳迴向就夠了,用不著我來迴向。」但一千兩能辦事,過去兩文錢不能辦事,所以這個道理要懂。

這下面說,「富貴捨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能做很多事情。這就比喻極樂跟娑婆兩個世界不一樣,這個世界修善不容易,你修一點小善,諸佛菩薩都讚歎你;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惡全是善,所以在那邊修善就太容易,沒人讚歎你。「二界修行,亦復如是」,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這個結論就成就了,如果你想快一點成佛,你去教化苦難眾生,這裡教個方法,專欣淨土,這個欣是歡喜,欣是希求,這就對了。何留穢土,不能留在娑婆世界,為什麼?留在娑婆世界不辦佛道。這個世界障緣太多,你辦不了佛事,也就是說明你教化不了眾生。在這個世間你能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未必能超越六道輪迴,可以說能夠保證成就你的,生欲界天,一般最高生到哪裡?生到忉利天。因為忉利上去要有禪定的功夫,沒有禪定不能夠生夜摩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禪定功夫淺深不一樣,禪定功夫深就向上提升,功夫淺的只有在夜摩、兜率。兜率是凡聖同居土,彌勒菩薩在那邊修行,但是兜率天人見不到彌勒菩薩。就跟我們這個地球,地球是凡聖同居土,五台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他見得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在兜率也是如此,兜率天人知道彌勒菩薩在那邊修行,見不到,可是彌勒菩薩能見到他們。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能不求生淨土。

又據憬興法師的意思,「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難成故」,讚歎的意思在此地,「謂此土進修甚難,難能故可貴也。至於生彼國速得無上菩提者」。你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一生肯定證得無上的極果,就是妙覺如來,還在等覺之上,你圓滿成就了。「彼無時不修故」,這一點特別要知道,在西方極樂世界,你修行絕對不會有中斷的時候,我們這裡修行中斷,晚上睡覺就斷了,吃飯、其他工作就斷了。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喝水,不需要睡眠,所以他修行沒中斷的。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也沒中斷的,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處處你都看見阿彌陀佛,你在講堂看見阿彌陀佛;你離開講堂在外面,阿彌陀佛在外面;你在七寶池裡面,阿彌陀佛在池子裡面;你在寶樹裡頭,阿彌陀佛在樹林裡頭。就是說明你永遠不會離開佛陀,你永遠聽他講經說法,他不中斷,所以他成就快。我們這個地方成就太慢,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幾個鐘點休息?我們一天講八個鐘點,那還有十六個鐘點就中斷了,怎麼比都比不上極樂世界。單單憑這一點的好處,就值得我們發心往生。所以這裡頭說,利害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此修善時少」,此是此土,我們這個地方修善的時間少,彼是他們無時不修,修行沒中斷。「故不相違也。憬興之說較勝」,比前面意思說得更圓滿,祖師說的這些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把意思錯解了。請看經文: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念老的註解說「世尊重重誨勉」,慈悲到極處,「唯願大眾奉持經戒」,奉是奉行,持是保持。經典裡面的教訓,佛給我們的這些戒律一定要尊重,一定要認真學習。「故右段中」,就是這一段經文當中,「先言授與經法」。佛在這個世間對眾生有什麼好處?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質疑,佛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往往答不上來。這裡就教給我們,它對我們的好處,就是傳授給我們的經跟學習的方法。人家再問,經是什麼?經是教學的課本。你沒有接觸,你沒有去讀,你不知道;你如果接觸,你如果去讀到,你就會歡喜,你就明白。法是經典裡面所教的方法,方法太多,我們用中國古人的話來說,有修身的方法,有齊家的方法,有治國的方法,有幫助世界和諧的方法,有化解災難的方法。這樣跟人家說,人家不就清楚了嗎?你今天所遇到一些困難,沒有方法解決,佛經典裡全有。你不看、不用它,那在你,佛沒有責任,佛把這個方法傳下來了。

「諭令受持思維,如教奉行」,諭是上對下語氣,老師教導我們,我們要接受、要保持,要常常想到經裡的意思,依教奉行。最重要的是在奉行,如果不奉行等於沒有學習,今天佛教之衰,經法是有,只是去念,不懂意思,當然他就做不到。所以讀經跟平常生活已經沒有關係,這個佛教就衰,佛教在這個世間就沒有了。諸位想一想,如果我們佛教能有十個法師、二十個法師,每天都能夠用衛星電視講經,講個四個小時,十個法師就四十個小時,二十個法師一天就八十個小時,天天講,天天聽,天天學習,佛教就興旺。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最興旺的一個時代,一般人說佛教的黃金時代,是真的不是假的,盛極一時,它盛在哪裡?講經的法師太多了,經律論都講,那個時候十個宗派都是隋唐時候建立。華嚴宗的講《華嚴》,天台宗的講《法華》,法相宗的它們總共有六經十一論,禪宗的、淨宗的、密宗的,沒有一個宗派不講經。所以寺院庵堂,小的,專科大學;叢林,那就是一般的大學,裡面什麼東西都講,等於說它分科系的。講的人多,修的人多,佛法就興旺,對社會一般大眾就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且當時這些出家人,有德行、有學問,現在所謂高級知識分子,他們不要名、不要利,沒有私心。上從帝王,下從地方上的這些官員,現在講的領導,遇到疑難雜症不能解決,都向出家人請教。出家人裡面優秀的帝王封為國師,國師是什麼?就是帝王的顧問,佛法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大了。現在衰,衰在哪裡?這個氣象沒有了,都變成經懺佛事。如果隋唐那個時候,佛教要是經懺佛事,恐怕早就滅掉,就不能存在。今天如果要正法久住,一定要提倡教學,寺院就是學校。古時候寺院確確實實是學校,你看它組織的形式,到現在一般寺院裡面還有住持,住持是校長;還有當家,當家是管總務;有維那,維那以前是管訓導,現在做法事敲大磬,從前管訓導的;首座沒有了,首座管教學的,現在寺院沒教學。大的寺院裡頭還有首座,那是什麼?年歲大的這些法師們,給他這個名義。從前首座是管教務的,現在有名無實,這些情形我們都應當知道。

我們接著看註解,『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會疏》曰:吾哀」,吾是世尊自稱,釋迦牟尼佛自稱,「如來大慈」,哀愍眾生,「汝等,所哀之機」。這個地方講的,「五時調機,半滿垂教」,這是說明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分五個階段叫五時。第一個階段是華嚴時,《華嚴》什麼時候講的?釋迦牟尼佛開悟,開悟之後把他所見到的這些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開悟的境界是什麼,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在定中講的,對象是誰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佛開悟了,他成佛了,成佛之後跟極樂世界四土都現出來。這個經是對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圓教初住以上。不具這個條件他見不到,所以小乘不承認,小乘智慧少,不承認這個事實。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假托釋迦牟尼佛的名義,實際上是他造的。龍樹菩薩能造《華嚴經》,那他就是佛,那沒話說!《華嚴經》能造得出來嗎?小乘跟現在科學一樣,必須他看到、真正聽到才算數,你要傳說給他,他不相信。多長時間講完?二七日中,也有經典講三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

我們現在所念的《華嚴經》,是《華嚴經》的略本,這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龍樹菩薩也是因為傲慢,你看傲慢習氣難斷,他證到初地菩薩,初地菩薩還有傲慢的習氣。這個初地,在我們想應該是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實際上斷證功夫是一樣,智慧不一樣,圓教的智慧比別教要高出很多,心量也大。他有能力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三個月就學完,學完之後,他就感覺到這個世間智慧他是第一,沒第二人,傲慢習氣就顯出來,對於一般人輕慢,自己認為很了不起。這時候大龍菩薩憐憫他,大龍菩薩也是哀憐他,幫助他,邀請他到龍宮,在龍宮裡面看到他收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世間沒有,他沒有見到過,佛成道之後第一部講的經。他看到這個分量他就呆了,傲慢習氣馬上就沒有了。這分量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沒有法子用數字說。這一看才曉得自己不行,跟佛比差太遠了,這天壤之別,謙虛恭敬心就生起來。這個經,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受持,包括他自己。再看中本,《華嚴經》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大本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就像我們《四庫全書》,中本就好比《四庫薈要》,裡面的精華,分量就少很多,看中本不行,閻浮提眾生還是沒有能力受持。

所以看下本,下本就等於《四庫目錄提要》,分量多少?十萬偈,四十品。佛門裡面算這個文字多少,中國人是算字數,一個字一個字算字數。印度人不是,算句,四句,四句叫一偈,用這個做單位,一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句,四句就叫一偈。十萬偈,也就是全經一共四十萬句,也相當可觀,四十萬句,一共四十品。他有能力把這個小本背誦下來,背下來之後,大龍菩薩送他出來,回到這個世間他就把它寫出來。所以人家說是他造的,他造不出來,從龍宮傳出來,原本是四十萬句。傳到中國來的是三次,第一次東晉時代傳到中國來,只有三萬六千偈,十萬偈只有三萬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點。所以經太大,傳出來殘缺不齊,在中國把它翻成中文,就是《六十華嚴》。實際上《華嚴經》翻譯,當時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十》的文字翻得好,從文章來講,《六十》比《八十》好,那就翻譯的人,他們的文字修養非常高。第二次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這個法師的名字,《地藏經》是他翻譯的,實叉難陀,他帶到中國來的《華嚴經》,是四萬五千頌,還不到一半,但是比上一次增加九千偈,這一次翻譯出來,這實叉難陀,就是《八十華嚴》。第三次是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有一部「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四十卷,這一品非常完整,翻譯出來稱《四十華嚴》。

近代弘一大師他對《華嚴》下過功夫,他的早晚課誦是念「行願品」最後一卷,他念得很熟,都能夠背誦,這是個對《華嚴》下了功夫的人。告訴我們,學《華嚴》,學《八十華嚴》到「離世間品」,最後這二十一卷就不要念,念《四十華嚴》,這樣子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九十九卷,這是中文翻譯最完整的,實際上還欠缺很多。但是《華嚴經》的全經找不到,已經失傳,原文沒有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現在學《華嚴》,只有中文的譯本九十九卷,就是原文大概是一半的樣子,但是它的經意已經能夠顯示出來。所以《華嚴經》我們看這個本子,常常看到這裡突然就斷掉,想想應該這底下還有文,怎麼沒有了?就是散失掉了。古時候印度的經本就是貝葉經,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是貝多羅樹葉上寫的,一片葉子大概寫六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就像中國古時候的竹簡,繩子斷掉頁數會錯掉,會很容易散失掉。

這第一時說的,是把他開悟之後看到真實的,就是諸法實相,詳詳細細說出來,這就《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般若經》上常說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六祖惠能大師開悟只說了二十個字,很重要,這二十個字是什麼?釋迦牟尼佛開悟說一部《華嚴》,他開悟的時候說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你要問,《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什麼?惠能大師這二十個字就是的。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釋迦牟尼佛是細講,惠能大師是略說。這二十個字說出來了,五祖忍和尚就知道他真開悟,他不是假的,不開悟說不出來,所以衣缽就給他了,而且立刻就把他送走。這是第一時。

第二時呢?釋迦牟尼佛出定了,《華嚴經》講圓滿出定了,出定,想了一想,諸法實相一般人沒有辦法理解,太深了。那怎麼辦?要讓這些人慢慢的,先培養他,就等於說辦學校辦小學,阿含,講阿含。阿含裡面講倫理、道德、因果報應,講這些,十二年,就是等於辦小學,這小乘,十二年。十二年有這個基礎了再提升,這第三時,講方等,方是方正,等是平等,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這方等經,等於是大乘一個預科,預備班。如果我們把阿含看作小學,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般若二十二年,佛才真正把他見到的諸法實相,這個時候來開講,二十二年。諸法實相是什麼?中文經典裡面,《般若》是最大的分量,這部經六百卷,最大的一部經,這部經看一遍,也得好幾個月才能把它看完。我們那個時候有工作,用了多少時間?差不多十個月的時間把它看完。看完之後,我的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流傳最盛,原因是什麼?六祖聽這部經開悟的,所以這部經就被社會大眾普遍的重視。也確實《金剛般若》是六百卷《般若》的綱領、精要。更簡單的是《心經》,《心經》可以說是《般若》的總綱領。世尊二十二年說的是什麼?就是講的《心經》。細講,《心經》是略說,真的不好懂。

為什麼那麼難懂?執著放不下,真的把分別執著放下就不難懂了,這東西難放下,太難太難!所以真的佛法裡頭最精彩的地方告訴你,放下就是!放不下,怎麼說你都不容易體會。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確是非常有耐心,一樁事情,印度人也是喜歡這些,反覆重複的跟我說。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因為你太囉嗦,中國人喜歡簡要詳明,印度人喜歡詳細、細說、重說,他不厭其煩,這是兩個地區人根性不相同。第四時是般若;第五時是法華,《法華》講了八年;最後《涅槃經》,那是釋迦牟尼佛的遺囑,一天,《涅槃經》是一天講的,最後的遺囑。這個五時,你看調機,機就是學生根機,根性不同,要把他從小慢慢向上提升,就像辦學一樣。父母教育兒女,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法華》是研究所,《法華》裡面所講的跟《華嚴》是平等的,非常相似。所以小乘只承認佛後面的四時,不承認第一時,小乘承認阿含、方等、般若、法華,他不承認華嚴。「半滿垂教」,這就教學,教什麼?半是一半,滿是圓滿,《華嚴》、《法華》是圓滿的;其他都是一半,就是你學的東西你沒有學完,你只學一半。阿羅漢只學了一半,辟支佛也學了一半,菩薩雖然是圓教,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圓滿,真正圓滿就成佛了。所以滿教就是《華嚴》跟《法華》,這是圓滿的。

「故云苦心誨喻」,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從最簡單、最容易的給你講起,你一聽就懂,完全是隨順眾生。所以佛說法原則是依二諦,就是根據二諦來教學,二諦,第一個是真諦,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對凡夫沒法子用,他不懂,就依俗諦,俗諦是依照凡夫的常識,這大家一說馬上就懂。換句話說,阿含是俗諦,方等裡面就有一點真諦的味道在裡頭,不是純真,般若這是真的了。所以前面二十年的基礎,才給你講真的,講真的是什麼?實在講就是現在所講的科學跟哲學。宇宙之間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假的,叫萬法皆空,就像《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話被現在量子學家肯定,量子學家確確實實見到宇宙物質現象的本質,跟精神現象的來由,精神現象他還是沒說清楚,物質搞清楚了,是念頭變現的。那念頭呢?念頭是無中生有,沒說錯,不清楚,很含糊。佛法講得清楚,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科學跟哲學都見不到,為什麼?它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都要有對象,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科學、哲學都可以研究它。而自性三種現象都沒有,也就是說,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那就沒法子。

怎麼樣知道?佛說「唯證方知」,你證得就知道了。怎麼證得?放下,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只要放下你就見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別的,就是把起心動念放下,他見到真相。像能大師所說的,這個說得簡單,真相是什麼?「本自清淨」。自性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根源,我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宇宙從哪來的?也是自性變現的。入了這個境界之後,才知道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沒有見到這個境界不知道,我們今天是聽佛經講的,自己沒證得。佛告訴我們,放下就證得,從哪裡放起?從身放起,這個執著最嚴重。真正明瞭之後,身不是自己,這身不是我,身有生死,我沒有生死。學佛人頭一個你要把這個認識,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深一層,身體不是我,靈性是我;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身有染污,靈性沒有染污;身有病痛,靈性沒有病痛。如果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調理身體就很簡單,一點都不麻煩,不但調理身體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地球上災難也是輕而易舉就能把它化解。為什麼?地球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心想生,只要把心想調理好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染污的,是物質跟精神現象裡頭有染污,物質現象裡面染污是病痛,精神現象的染污是迷惑,就是你不能見性。

見性的人告訴我們,自性沒有染污,所以我們放下染污,什麼是染污?執著是染污,分別是染污。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你就能恢復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什麼都要放下,身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是真的,可不是假的。自性沒有生滅,換句話說,大般涅槃是真的,是本來有的,只要放下你就看到。大涅槃就是無相,但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用現在的話說,它是有機的,它不是無機的。它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藝,具足相好,相好裡頭一部分我們叫它做福報,它什麼都不缺。雖然統統具足,但是它什麼現象都沒有,沒有自然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它什麼都沒有,可是它統統具足。由此可知,物質、精神、自然現象的本質是自性,沒有自性它怎麼會變出來?自性什麼都沒有,它遇到緣,它能現、能生、能變,所以末後說「能生萬法」。它本質是空的,所以萬法也不是真有,這個道理很清楚,萬法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你可不要當真,當真你就錯了。真心「本無動搖」,心是不動的,所以妄心動它就生煩惱,不動它就生智慧,為什麼?不動它跟真心相應,動的時候它跟真心相違背。我們今天用的是妄心、阿賴耶,只要這個阿賴耶不動,它就靠近真心。

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中國這些古聖先賢為什麼他們那樣重視「靜定虛無」,他重視這個,心要虛、心要靜、心要定。道家裡面講修身養性,他修身養性所養的是阿賴耶識,不是真心,真心就成佛了。阿賴耶識修行到極處是什麼境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能夠修到這個地位,超越六道太多了。六道裡面你看天二十八層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出六道。出了六道還是修阿賴耶,聲聞、緣覺、菩薩、佛統統修阿賴耶。阿賴耶裡面什麼?雜念愈來愈少,起心動念放下,阿賴耶就沒有了,你就見性了。不起心、不動念,太難!在理上講,不起心、不動念,萬法皆空,真的是空,一真法界裡頭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光明,所以佛經上也形容它叫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土。完全回歸自性,自性的樣子就是一片光明,什麼都沒有。現在科學稱它為能量,純是能量,這個能量不是自然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物質現象,但是所有的現象都從它這裡出來的,這是無中生有,它不是真的無,真的無不會生有。

五時半滿,「故云苦心誨喻」,佛用善巧方便隨機施教。「蓋謂如來大慈,哀憫群機」,各種不同的根性,「苦口婆心,開示教導。五時說法,以調應諸機」。「教分半滿」,這是比喻,有半字教、有滿字教,「而隨緣度脫,故云苦心誨喻,授與經法」。這一切經裡頭有淺深不一樣,但是修學一定由淺而深,不能夠躐等,躐等是決定修不成的。就像佛在《佛藏經》,不是《大藏經》,就是《大藏經》裡有一部小經就叫《佛藏經》,在這部經裡面,這經分量不多,《大藏經》裡頭有,佛有這樣的教誨,「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話很重要,佛是不喜歡教人躐等的,一定按部就班,步步踏實,你能成就。現在呢?現在人學佛沒有辦法,統統不踏實,就是什麼?躐等了,沒有依照佛的規矩,一入佛門就是大乘,不可能的事情。《無量壽經》什麼時候講的?方等時候講的。方等前面有十二年阿含的基礎,這十二年我們把它省掉,不學了,那行嗎?等於說讀書,小學沒有學一下就上中學,我們犯的過失在此地。所以必須要補習,要把前面補出來,不補出來不會成就。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到你年老了,一生沒有成就,後悔莫及,本來可以成就的,自己不聽話。

我們把小乘丟掉,疏忽掉,是唐朝中葉祖師大德們提倡的。小乘經翻得非常完備,這章嘉大師告訴我,我們的小乘經跟南傳巴利文的經去對照,大師告訴我,巴利文經典比我們大概多五十部的樣子,一共三千多部,只多五十部算不了什麼。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小乘經翻得很圓滿。祖師大德為什麼不學它?隋唐初期學,小乘有兩個宗,成實宗、俱舍宗,到宋朝這兩個宗沒有了,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小乘沒有了。祖師大德用儒、用道代替小乘,行不行?你看這一千七百年它的成績,你就知道行。這一千多年來,唐朝差不多一千五百年,大乘八大宗高僧、高士(高士是在家人、居士),開悟的、證果的有,所以用儒跟道來代替沒錯。可是今天儒也不要,道也不要,小乘也不要了,一下就學大乘,學到之後都狂妄自大,所以一無所成。這是什麼?不聽佛的教誨。中國人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佛是老人,你不聽他的話你就不會有成就,他不欺騙你。今天從哪裡紮根?決定要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紮根,如果不從這裡紮根,你學上三百年都沒用,你能不能開悟?肯定不能。你能不能得定?不可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要非常認真努力,用個二、三年的功夫把根紮穩。一定要曉得,世尊當年在世用十二年時間紮根,那個根底多厚,所以當時證阿羅漢的人很多!

現在這個時代,學了一輩子,修了一輩子,初果都達不到,如果不是念佛法門帶業往生,可以說一個成就都沒有。今天成就全靠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也不能少這三個根。你有這三個根,真的你是經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往生有把握;你沒有這三個根,那往生的時候就靠運氣了。最後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這要靠運氣,最後一念要想到別的事情就完了。誰能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自己都不能保證自己。你要是想靠助念,靠不住,到時候沒有那個緣怎麼辦?所以經上,佛是一再重複的勸導我們,一心念佛,把什麼事情都丟掉。為什麼?雞毛蒜皮不重要,不要為不重要的事情去操心,統統丟掉。一心念佛,養成這麼一個習慣,功夫成就了,多住幾年不在乎。為什麼?我隨時可以走得了,我不需要人助念,不需要人幫忙,想走就走,這行。

沒有這個功夫,那自己要好好想想。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災難頻繁,要提高警覺,人命在呼吸之間,我還能幹別的嗎?這一生無比的幸運遇到大乘,遇到《無量壽經》,遇到這樣好的本子。這個本子是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的精華,我們讀的是精華本。註解是集經論、祖師大德心得的精華,你到哪裡找?你找不到!末法九千年,代表佛教的就是這部經。佛說得很多,說得很好,一部經通了,部部都通了,這個通必須有根。經上常常提到的「經戒」,經是什麼?幫助你信,幫助你解;戒幫助你行,幫助你證,他提這兩個字,意思在此地。你沒有戒就是沒有行、沒有證,往生極樂世界那是行、那是證,所以你就曉得這東西多重要。解是明瞭事實真相,只有明瞭你才肯放下,你才願意放下,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煩惱障,只要能夠把執著放下,往生就有把握。執著放下了,執著輕了,不太重了,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往生就有把握,不能不精進。

「佛復諭曰,如是所聞經法,悉應持思、奉行、轉相教語」,悉是完全,你應該要保持,思是把念頭轉過來,不再想別的,想佛的教誨,奉行是真幹,轉相教語是利他。這底下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持」是受持,「思」是思維,「奉」是信奉,「行」是修行,「此為自利」,就是真幹。「於諸親友」,我們今天講有緣人我要教他,我要做出樣子給他看,『轉相教語』,這是利他,為什麼要利他?這個經是大乘經,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你看在三福裡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後頭「勸進行者」,還得勸別人。經上說的,「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佛把經法傳給我們,我要傳給別人,傳的方法愈多愈好。在現前這個時代有這些科學工具在,是好東西,這早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最好的工具。我那個時候初學佛沒出家,他提醒我,這個東西是好東西,如果用它來教學、用它來講經,影響就大!這是真正報佛恩,轉相教語。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他那個時候還沒有這套東西,錄音、錄像都還沒有發明,二次抗戰的時間,那個時候只有無線電廣播,而且地區範圍不大,成本很高,我們在早年用過,大概用三、四年的時間。現在這些設施成本很低,效果很大。這些是我們應該要把它想到的。

下面又勸導我們,『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這下面有解釋,「約檢」是束斂,換句話說,自己要懂得約束自己,這屬於戒律。開始放下是從身外之物,統統捨盡了,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學,大師教我慢慢捨,學布施。我記得我出家的時候捨盡了,生平喜歡讀書,點點滴滴省下來統統是買書,所以書不少。李老師在台中辦一個慈光圖書館,全部捐給慈光圖書館。出家只是一身換洗衣服,一個鋪蓋,揹在身上就走了,在臨濟寺出家。出家時候穿的出家人衣服,是一些老和尚他們送給我的,全是撿他們的舊衣服,很自在。出家的時候,需要經典,有居士們供養,我不要錢,我說:你買書給我,我想要什麼書你去買,買來給我。那個時候買的書都是非常好的線裝書,從香港買的。香港是智開法師,我以為是老法師,寫信對他都非常恭敬,以後見面我們同年,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我們有信用,我買書要書的時候沒有錢,我想要的,他那裡有他都會寄給我,我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給他。所以人家要供養的時候,我一套書多少錢,你給我寄到智開法師那裡去,付他這個帳。他幫助我太多了,因為這些書在台灣沒有印的,沒有出版的,找不到的,都從大陸上流出來的。現在這些書多半都放在澳洲,另外一部分,我已經交給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翻印。像現在印的《華嚴經》,原本是線裝本,這個原本交給基金會保管。我用都是用印出來的,印出來的上面可以寫字沒關係,原本不可以,原本要做底本用。所以束斂非常重要,就是前面講的「當自端心,當自端身」之義。

「和順義理,謂言行舉止悉皆和於義而順於理。和於義,動止咸宜。順於理,自然中節」,這個理應該是禮節的禮,仁義禮智信的禮,他底下講「自然中節」。「又歡者歡喜,諸經之末多云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換句話說,佛法的修學必定讓你得法喜,如果你沒有得法喜,你就沒有得到真的受用,佛法真正受用是法喜,這個東西鍥而不捨。為什麼會歡喜?有悟處,就歡喜了。如果沒有悟處的話,天天讀它會讀厭了;有悟處他就有歡喜,愈念愈有滋味。古人所謂世味哪有法味濃!所以一般人不知道,認為出家學佛的人很可憐,世間享受他都沒有,殊不知他那個享受,世間享受不能比,你怎麼比都比不上,他裡頭有真樂。

「樂」是安樂。「慈孝,俗云上慈下孝」,上是父母,下是兒女,父慈子孝。「如經云: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是為大慈」。這是真的,父母對子女的慈愛,那是情執,不是真的;佛對眾生的慈悲是一體,佛知道天地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父子之情有的時候還產生變化,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永恆不變,這是真的,只有深入大乘,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道家雖然講了,沒講清楚,老子確實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大乘菩薩境界。為什麼是同根?為什麼是一體?沒說出來。所以我們對於這兩句話,很佩服、很讚歎,就是止於敬佩而已,無法學習。佛說得太詳細,把宇宙萬法怎麼來的,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怎麼來的,你怎麼來的,統統講清楚了,關係是什麼都講清楚了。尤其說得好,全是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平等,這不是假的。我們什麼時候回到這個境界,我跟一切眾生真平等,自他不二,性相一如。

「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誓願救度,是為大孝」。六道眾生是不是真的是我父母?是的,生生世世都在這裡循環、循迴。我們的父母如果到畜生道,跟你有緣,捨不得離開你,投胎還是投到家裡,家裡投什麼胎?過去鄉下農家都養畜生,養牛、養馬、養羊、養雞,說不定他在那裡頭,你怎麼知道?如果你知道牠是我父親、母親投胎再來的,你能虐待牠嗎?你能殺牠嗎?一投胎一變了身分全都忘掉,不知道。這個事情只有佛菩薩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真正的慈孝、究竟的慈孝在佛門。不但六道眾生,六道說得好,天道、修羅、人道、畜生、地獄、餓鬼,全包括在裡頭。有緣要度,哪個沒有緣?這個緣不是在我,我是要普度,緣是什麼?他接不接受,緣在他。他只要能接受,肯聽,就要幫助他,就要教他,能接受多少就教他多少,不要勉強。能接受大法給他講大的,能接受小法給他講小的,應機說法。但是最後一定要把他引導到淨土,那就真的度脫了。沒有歸淨土,沒有信淨土,只跟佛,跟阿彌陀佛結緣,阿賴耶識給它種種子,來生後世再遇到緣,這個種子成熟就起作用,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以大悲故,普令離苦。以大慈故,悉令得樂」。對一切眾生真誠心,幫助他離苦得樂,跟任何一個人,畜生也不例外,真誠心會感動他。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社會動亂,災難頻繁,每個人都孤獨沒有依靠,孤獨感,靠什麼都靠不住。你今天說靠財富,一旦銀行倒閉,你所有的錢都等於零,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太可能!所以我曾經說過,你口袋裡裝了多少錢,那是你的,沒裝在口袋都靠不住。你住在這個地方,房子是你的;你離開,這個房子不是你的,要常常作如是觀,為什麼?你會自在。你要想到這是我的,我要佔有、我要控制它,全靠不住,一旦災難來了怎麼辦?美國人搞的「2012」那個電影,應該多看看,常常看看,為什麼?每看一遍提醒自己一次,將來災難比那個還嚴重。這是我這次到日本去講經,日本人告訴我,日本這一次發生的地震和海嘯,比那個片子還恐怖。他們這一次災難的時候,從空中拍的,好像有錄像這個東西,我沒看到,我們找開林師幫助我們找找,看看當時拍的真實狀況。一個海嘯來的時候,全沒有了,這一個村莊、一個小鎮、一個城市,幾分鐘就沒有了,很可怕的。我們回過頭來,佛法真的,念阿彌陀佛,真正念佛人,這種景觀常常在心裡,心裡有數,來的時候不害怕,阿彌陀佛,你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阿彌陀佛講信用,絕不食言。你跟這個災難有共業,災難當中佛來接引。所以一定是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的,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諸佛菩薩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只要眾生肯接受,真信、真願,真願意往生,希望愈早去愈好,我們念念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是乃菩薩之大行」,阿彌陀佛的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真實義,換句話說,歡樂慈孝這一句,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是諸佛菩薩。

「再者,為能轉相教語故,必先以四攝,攝受眾生」。這個四攝,是我們佛門的交際法,現在講公共關係法,我們與人往來要記住這四條,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就是送禮,禮多人不怪,要送禮。愛語,愛語是真正關心他,不是說好聽的話,他今天有困難,怎樣才能解決困難,怎樣才能讓你得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安樂,這是真正愛護他,真正幫助他。真正的愛語說到究竟處,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句阿彌陀佛,為什麼?它能夠幫助你在任何災難當中平安度過。這種平安度過,包括在災難裡面隨著災難走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平安度過,要懂這個意思。人沒有不死的,死了到哪裡去,這個問題重要。第一個好處,就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其次的生天,再其次的就是又到人間來。上中下三品,我們要取上品,不取中下,我們決定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你們親朋好友,一定要告訴他,怎樣,好!生生世世在一起,只有到極樂世界你才生生世世在一起,除這個之外各人都隨業流轉。你們業力不一樣,各有各的去處,你怎麼可能在一起?只有往生極樂世界在一起。有榜樣給我們看,慧遠大師,我們淨宗初祖,他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往生的時候,看到蓮社先前往生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真的在一起。劉遺民他們先往生,看到遠公的時候:你看你教導我們往生,我們先走了,你怎麼到現在才來?真的在一起,只有這一個方法可以生生世世永遠在一起,將來成佛了也在一起,你到哪裡去成佛,我們去做菩薩來幫助你教化眾生。就跟唱戲一樣一個班底,到哪裡去我們都在一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除這個之外做不到。所以「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5:47: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5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