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七集) 2011/5/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三十九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普賢行願品曰》」,從這裡看起,「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是故淨業行人,應於眾生廣行饒益」。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經文義理很深很廣,學佛,不是把這個經讀熟了,聽明白了,這不能算是了事。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信解行證」,這是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聽明白了,讀多了,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後還要更深入的去理解、去體會,然後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念念行行都不離經教,這叫學佛。這樣學佛,你一定會得到法喜,歡喜!能夠真正得到法喜,就是過去方老師所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最高的享受我們有沒有得到?這常常要反省。真得到,你漸漸能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會有佛菩薩同樣的受用。這個時候感恩的心自然就生起,才知道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對自己的恩德,知恩報恩。《行願品》這句話告訴我們,菩薩怎樣能夠隨順眾生?持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能隨順。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為什麼?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修隨順這個法門來供養諸佛。這個事情我們沒有看到,學佛這麼多年,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什麼原因?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你不是真學佛。真學佛的人時間不必長,一般有三年的時間就能契入境界,五、六年那就很明顯,真的得佛法的受用,得佛法殊勝的利益。因為你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不要尊敬?要尊敬。佛是什麼?佛是自性。
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告訴我們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中國聖人叫本性本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同樣一個意思。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這個善意思很窄小、窄狹。這個善就是佛的意思,就是《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三句是同一個意思,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本善的善是什麼?善是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這就是佛,這就是本善,能不尊敬嗎?所以隨順,真誠恭敬對一切眾生,其實是對自己,對諸佛菩薩也是對自己。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全是從自性裡面流露的,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因此人一定要懂得自愛才能愛人;換句話說,對自己都沒有慈悲心,你怎麼可能對別人慈悲?為什麼?慈悲、愛都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迷失了自性,把性德變質了,變成煩惱,變成業障,這個錯了。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回歸自性了。所以祖師大德說,菩薩證到究竟的果位,「歸無所得」,他有沒有得到東西?沒有,一樣也沒得到。為什麼?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迷失自性,這些東西雖然有,你得不到受用,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三途,你在那裡受果報。迷了它變質,覺悟了它回歸真常,所以叫歸無所得;換句話說,你全都得到了,就這個意思。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佛才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菩薩最可貴的,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都能跟性德相應。《還源觀》上說得非常簡單,只講了四句,容易記,這四句是總綱領。第一個是「隨緣妙用」,妙是什麼?覺悟。迷了就不妙,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沒覺悟,不能稱妙;法身菩薩真覺悟,那才稱妙,真的是妙用。這是自己悟了,用在什麼地方表現?「威儀有則」,表現在外面。威儀有則,就是經上常講的「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還源觀》上四德的第二條。第三是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什麼心?真誠心,不是虛妄的,用真心;態度呢?柔和。孔子的學生讚歎老師的德行,跟佛菩薩所說的沒有兩樣,溫和、恭敬,「溫良恭儉讓」,善良、恭敬、忍讓、節儉,在《還源觀》上只用了四個字,「柔和質直」。最後一條「代眾生苦」,都做好樣子給眾生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那是代眾生苦,那是一個佛門弟子真正修行的好榜樣。如果我們不常常想著、常常體會、認真的學習,那世尊這個示現不叫白示現了?沒人看出來,沒人看懂,我們到哪裡去學習?我們對於世尊身行言教,要有深刻的體會,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我們自己就成就了。
所以下面說,「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是故淨業行人」,修淨土的同學,「應於眾生廣行饒益」,對一切眾生無論他學什麼宗派,無論他學什麼宗教,為什麼?他都是眾生。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廣大,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稱之為眾生,你說範圍多大。《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怎麼個同法?有情是眾生,無情也是眾生,它就同了。我們現在講動物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花草樹木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礦物、山河大地,乃至於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這個意思廣大!對於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要隨順、都要供養、都要尊重、都要承事,這叫尊重承事如來,如來是自性。修學大乘的同修不能不知道,對這個理事不知道,底下你就做不到,應於眾生廣行饒益你做不到;你必須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明白了,你就做到了,你心裡頭真有。
下面兩句,「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統統都能夠迴向,「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令彼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眾生的苦從哪來的?一言而蔽之,是從迷失本性來的。本性本善,迷失本性,他的思想、見解、言行統統錯了,與自性不相應,與自性相違背,就叫造業受報,苦從這麼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明白了,諸法實相搞清楚了,他的思想、見解、言行純正,不偏不邪,與性德相應,這就得樂。像大乘經裡面佛常說的「常生歡喜心」,一切時一切處你都歡喜、你都快樂,這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滿。真正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只有佛菩薩才享受到。你要問什麼原因?他覺悟,他明白,他不迷了,就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要想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就得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於是我們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成道之後,他示現三十歲成道的,成道之後就開始教學。佛陀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他一生的事業。佛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是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是來幹這個的。眾生的迷破了、悟開了,就離苦得樂,這是釋迦牟尼佛最偉大的布施,對象是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叫佛事,就是佛門的事業,佛門的事業是教學,教什麼?教人破迷開悟。為什麼?為眾生離苦得樂,不就搞清楚、搞明白了嗎?
佛教是不是宗教?你說它是宗教可以,你說它不是宗教也可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所作所為,用現代人的話來說,釋迦牟尼佛是教育家,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你們看他一生是不是幹這個事情?他的身分呢?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他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信仰,男女老少只要想跟他學,他全都教,所以它是多元文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跟他,他肯定幫助你破迷開悟,讓你離苦得樂,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我們要學的,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懂得,人家問我們佛教是什麼?總得說清楚、講明白。真搞清楚,人能不學佛嗎?人生頭一樁大事就是要學佛。佛是什麼?佛是智慧、是覺悟。你要不要智慧?你要不要覺悟?沒有智慧你愚痴,沒有覺悟你糊塗,你願意做個糊塗人嗎?你願意做個愚痴的人嗎?不願意,我要智慧,我要覺悟。智慧、覺悟,印度人叫它做佛陀。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這哪來的迷信!對佛法認識不清楚,說它是迷信,冤枉了釋迦牟尼佛。冤枉他有沒有過失?這得要背因果責任,我們這裡不談因果,肯定有因果責任。因果責任果報是什麼?不相信智慧、不相信覺悟,他生生世世愚痴,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自己造作一切功德和修積的善根,統統都要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迴向菩提,迴向菩提是自己,我一切的功德我不求別的,我只求智慧,智慧能幫助我們提升境界。在菩薩道上,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我就為這個,其他的全放下,為什麼?其他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給你講的這個東西是真的,真的生生世世帶得去的。假的帶不去的,帶不去的我們統統不要,全放下,帶得去的要認真、要努力。
「如密教行人,願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眾生,眾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這很了不起,黃念祖老居士是密教的上師,在顯教裡面,我們稱他老居士有點委屈他,在密教裡稱他金剛上師,所以在顯教應該要稱他是菩薩。別人也沒有特別尊重他,也沒有恭維讚歎他,他還這麼辛苦的在那裡工作,精進不懈,他為什麼?他代眾生苦。今天眾生真苦,眾生不認識佛法,眾生不知道恭敬佛法。學佛的人,眾生不恭敬,這是應當的,正常現象,不奇怪。念老能是普通人嗎?普通人能寫得出這麼好的註解嗎?那不可能的事情。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顯教稱他居士,他要不是佛菩薩,《無量壽經》一千多年來五種原譯本,沒有辦法會集成一個好的本子。過去有人做,宋朝王龍舒做過,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做過,不容易!可是這些本子都有瑕疵,瑕疵裡最重要的是取捨不當,所以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會集成之後,十次的修訂,成為這個流通本。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裡說得好,對這個會集本之讚歎,不是虛妄的。世尊末法九千年當中,真正能夠得度,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生證得無上的佛果,他說就是這部經典,就是這個會集本,才能幫得上忙。
中國在過去一千多年,這個本子《無量壽經》,依照這個本子修學的人很少,為什麼?沒有好版本。所以大家都用《阿彌陀經》做為主修的法本,《彌陀經》三種註解,用《彌陀經》這三種註解非常重要,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你要認真學習,真正懂得淨土的奧義,幫助你斷疑生信,幫助你堅定大願,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本子出現,它殊勝的功德絕不在《疏鈔》、《要解》之下,我們要有這個認知。我自己有親身的體驗,《彌陀》這三部,過去我全都講過,《疏鈔》跟《要解》都講過好幾遍,對淨宗的契入還是在這個本子、這個註解裡面提升的。我們知道這些大德,確確實實將眾生一切罪苦,他承當、他代受了。我們想到,這眾生還受不受?眾生還要受,但是眾生所受的報減輕了。如果沒有這些佛菩薩來幫助我們,眾生的苦難很重。這樁事情,只有契入境界的人他知道,像夏老、黃老他們曉得,他不知道他不肯幹這個事情,他知道,所以再辛苦也歡歡喜喜幫助這些苦難眾生。
末後這一句「憶佛念佛,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阿彌陀佛是誰呢?阿彌陀佛就是自己。這句話我們不能謙虛、客氣、推讓,要像古大德那種態度,直下承當。阿彌陀佛這句話是梵語,它什麼意思?不是不能翻,實在是尊重不翻,所以用音譯。要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覺悟,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就這個意思。無量智慧、無量覺悟是誰呢?是真心、是自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裡面,這是《華嚴經》上說得很好,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你看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具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叫阿彌陀佛;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是你現在迷失了。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都可以稱,只要是佛都可以稱作阿彌陀佛,通號,它不是專門的號。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尊阿彌陀佛呢?他是法藏比丘修成的。釋迦牟尼佛成佛,我們可以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來給他加個名號。單單稱阿彌陀佛,我們習慣,也都是知道這個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是法藏修成的阿彌陀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了,成佛的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現在修行,在我們稱妙音菩薩,這妙音是本經末後一品,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大家授記的,妙音是什麼?妙音就是阿彌陀佛。名號妙不可言!所以我們要學前面所說的,阿闍王子他們這些人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心裡面就發願,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前面有例子,我們要跟進,我們也像阿闍王子一樣,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對了;跟阿彌陀佛不一樣,你完全錯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懂的,要認真、要努力。
這一品是講「往生正因」,沒有因哪來的果?憶佛念佛決定不能中斷,憶是你心裡面想佛,念是心裡頭真有佛。「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這個徑是什麼?近路,沒有比這個更近的路,沒有比這個更快速的路。夏蓮公給我們示現的,黃念老為我們示現的,這兩個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到最後一著都是念佛求生淨土。天台的智者大師是法華宗的祖師,最後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他沒有修止觀。元朝的中峰禪師,《三時繫念法事》是他編的,編得好,他最後是念佛往生的,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些祖師大德,為我們做出示現,給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所以念佛稱為妙行。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無上深妙禪」。所以說是眾善中王,妙中之妙,徑中之徑。你修其他的法門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為什麼?他要斷煩惱才能向上提升。煩惱斷不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獨淨宗這一門,它主張的是帶業往生,也就是說煩惱不斷沒有關係,帶到極樂世界再斷。這一生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有三個條件,真信、真想去、真念佛,就行了,你看這麼簡單。本經第二十四、二十五這兩品,專門是講往生的方法,前一品著重在往生的品位,這一品著重在方法。
「於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最重要的一樁大事,這段經文,總共說了六樁事情,第一個受持本經,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依什麼方法去?就是依這部經。第二求生淨土,真正發心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皈依,皈依阿彌陀佛。第三要發菩提心,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師所說的,對這個法門真信,沒有絲毫懷疑,真願。真信、真願意往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他萬緣放下,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第四要嚴持戒律,前面講得很多,現在我們的戒律做不好,原因在哪裡?沒有從根上下手。古人比我們好,古人從小就紮根,根是什麼?根是《弟子規》。我在淨業三福裡講得很清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往生淨土第一個條件,必須要遵守。怎麼孝養父母?怎麼樣尊師重道?把《弟子規》學會、落實了,你就做到了。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給我們開這條路。如果不走這個路,那也行,你就得跟著釋迦牟尼佛指導的路子,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中國古大德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就不必學小乘經;如果儒也不學,小乘也不學,大乘落空了,怎麼學都學不像。所以儒釋道這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無論在家、出家,至少用一年的時間,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好好的落實;不是念熟,也不是講透,要真做到,那才管用。第五個饒益有情,我們今天講了,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都不求,何況眼前的這些名利、五欲六塵?統統要放下。最後第六段憶佛念佛。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因明白了,要好好的修,下面再說果,有因一定感果。如身與影,身是因,在日光之下有個影子,影不是身,但是影離不開身,離了身沒有影,離了影沒有身。「是人命終,如佛色相」。果報現前了,你在臨命終時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不會有人代替,這個要記住,肯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接引你的時候,佛光照注你,你自己感覺到你站在蓮台上,你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經上世尊隨緣說的,隨我們眾生緣,說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具足。而實際上呢?你會大大的感到意外,為什麼?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八十,不止!「其人如佛,真金色身,三十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為什麼?佛光一照,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你,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不是你真的證得,是阿彌陀佛加持你,沒有證得你也有。「生寶剎中,速得聞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上學,在阿彌陀佛大講堂裡面去做學生,聽佛的教誨。極樂世界,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得這麼清楚,沒有聽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有政府、有國王,沒聽說過,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我們這個世界有各行各業,極樂世界沒有。
極樂世界非常單純,只有老師、學生,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很單純,就這兩種人。而且他們的身與他們居住的國土,跟我們這邊完全不一樣,我們這邊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合相」。諸位懂得什麼叫一合相?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都是一合相,合是組合,一是一個東西。佛經上告訴我們什麼一合相?極微之微一合相。現在科學家知道什麼一合相?量子一合相。佛經上稱它為極微之微,現在科學家稱它為量子,黃念老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名詞叫中微子。這是最近三十年物理學家才發現的,全是這個東西組合,一合相。一合相不是真的,緣聚相就現,緣散相就沒有了,聚散無常。極樂世界不是一合相,它是什麼?它是法性身、法性土,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你看我們飲食、睡眠耽誤多少時間,它那裡不需要。所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就進入這個學校,你在課堂裡面,進去課堂,離開課堂你就成佛,就畢業了,這個妙,妙極了,真的是一生成就。
坐在這個課堂裡面,時間要多久?時間久暫各不相同。為什麼?有人很精進,他就早一天畢業,有人稍微懈怠一點、遲鈍一點,他就晚幾天畢業,這不可思議。一般如果我們看三輩九品,比照《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這樣對比看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什麼?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快速,超出諸佛剎土太多太多了,所以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你到極樂世界,你什麼時候成佛?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人往生極樂世界,當天就成佛了。為什麼?大乘教裡佛常講,我們只要把三種煩惱放下就成佛。佛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證阿羅漢果,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放下一種。再放下第二種分別,分別也就是大乘教裡所講的塵沙煩惱,這一放下你就是菩薩,比阿羅漢、辟支佛高。最後能把無明放下,無始無明也放下了,你就永遠脫離十法界,到哪裡去?成佛去了,到實報莊嚴土去了。實報莊嚴土有四十一個階級,我們根性鈍一點、差一點的,四十一個年級,從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就畢業,要多長時間?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
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了,你就成妙覺如來。妙覺如來,給諸位說,不住在實報莊嚴土,他住哪裡?他住常寂光,那就是究竟圓滿。可是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有很多人,不是少數,他們非常快速,有能力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同時放下,一念當中就放下了,他一念放下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就是一時放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也是一時放下,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豁然開悟就放下了,他就成佛、就畢業了。所以極樂世界有這個特別班,不是普通班,我們愈細細去觀察、去體會,極樂世界確實不可思議。「速得聞法」,聞法就開悟,開悟就證果。所以「此人命終,色相如佛,並速得聞法」。我們在這個世間聞法不容易,而且說法的人都是凡夫,沒有開悟、沒有證果,怎麼能跟阿彌陀佛相比?真正喜歡聞法,趕緊念佛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第二類的正因。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是「第二類正因」,其中有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修行十善」,第二個小段「晝夜念佛」,第三個小段「志心歸依,頂禮供養」。第一類是上輩往生的因,第二類是中輩往生的因。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一、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這兩句話是總說,真正想修善行,想學菩薩,第一個不能叫別人因我而生煩惱,別人生煩惱是因我引起的,我就錯了。諸佛菩薩是絕對不會的,所以諸佛菩薩跟大眾接觸,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布施歡喜。你看中國佛教表法教人,正規的佛教道場寺院庵堂,進門頭一個建築是天王殿,這大門,進天王殿你頭一個看到誰?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坐在當中,面對著大門口,你頭一個見他,他是什麼樣子?滿心的歡喜。所以我們有人稱他作歡喜佛,滿心的歡喜,笑面迎人,肚皮很大,表現什麼?能容萬物,能包容。古德用八個字形容他「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八個字是你入佛門的條件,你能具足這個條件,你才有資格入佛門。我們在此地就知道了,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能像前面第一類的,『大精進禪定』,「大」字可以貫下去,「大精進、大禪定」,我們做不到。也沒有辦法『盡持經戒』,我們在經典裡面只能夠選一、二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盡持經戒那是廣學多聞,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這個做不到怎麼?『要當作善』,就是不惱於他,利樂一切。所以一定要學,與一切眾生接觸用什麼心?歡喜心。這個歡喜從哪裡生?你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不是假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我們跟眾生一接觸是什麼?佛來了,多歡喜!你想想看,如果今天阿彌陀佛來,你歡不歡喜?你能把每個人都看作阿彌陀佛,歡喜心就來了。這個人我討厭他,看到他就生氣,那是羅剎心現前,那就不是修大乘的,不是修淨土的;修淨土、修大乘,見一切眾生一定生歡喜心。我歡喜,他不歡喜,不要受他影響,要讓他受我的影響,我不能受他影響。為什麼?我知道他本來是佛,他自己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們心目當中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他修地藏法門的他就是地藏菩薩,他修觀音法門的他就是觀音菩薩,修普賢法門的那就是普賢菩薩。淨宗是修普賢法門的,你看本經第二品,第二品還是序品,科題「德遵普賢」,這就說明極樂世界統統是修普賢行的。普賢行十大願王頭一個「禮敬諸佛」,能不歡喜嗎?見到任何人歡歡喜喜合掌恭敬,為什麼?他是諸佛菩薩。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去接觸,這就對了。不修普賢行,《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能成佛。極樂世界為什麼人人都很快成佛?因為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前面三句,「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要真幹,要真正把它落實。
供養當中,我想很多同修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說得好,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而且說法供養其中的一句偈。為什麼?法供養能幫助他開悟,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他開不了悟。佛教重法不重財,財是要捨掉的,可是財這個事情奇怪,愈捨愈多,怎麼辦?愈多要愈捨,不能留,統統把它捨掉,確實愈捨愈多,愈多愈捨。到哪裡去捨?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向,那就是行法布施。印祖他老人家在世,他出名很晚,七十歲才被人發現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真正是通家,被社會大眾尊敬。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真正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可是十年的成就,在近百年當中,出家、在家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之成功,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厚積薄發」。你看他修行幾十年,沒有人知道,七十歲偶然的一個緣分,有些居士研究經教的,到普陀山去玩,無意當中遇到跟他一交談,覺得這個老和尚了不起。回去之後在報紙雜誌裡寫文章,對老法師恭敬讚歎,老法師出名了,開始弘法利生,他用什麼方法?他用書信,就是《印光大師文鈔》。因為他說話家鄉口音很重,很多人聽不懂,所以用文字來弘法,留下來《文鈔》。《文鈔》的內容太豐富,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他沒有一樣不通,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年當中景仰他的人太多了,供養太多,四眾弟子的供養,他做一樁事情,印經,他不做別的,就做一樣。自己搞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就弘化社,弘化社自己印書。他知道在那個時代文字宣傳是最有力的,效果也很大,凡是讀書的人都喜歡讀他的書。他的書籍成本流通,不賺錢的,書也印得好,校對精確,稱得上是善本書。
我讀到他的書,想到他老人家的為人,他的苦心教誨,我學他,四眾同修對我的供養,我也全都拿去印經,向全世界結緣,所以法緣就很殊勝。錢多了多印,錢少就少印,這兩年印得不少,我們印《大藏經》印了七千多套,我們的目標是向一萬套,印《大藏經》。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向書店裡買書,它給我特別優惠的價錢,我買得多。《四庫全書》買了一百套,贈送給大學圖書館,這個書已經在分散了;《四庫薈要》兩百套,書還沒出來,今年年底出書了,兩百套。這兩套書,告訴諸位,美金一千萬,都是用這個好事情,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喪失了。除了這個,培養真正想學的同參道友,現在在馬來西亞,蔡禮旭那些老師們,大概有三十多個人,他們發大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法,為續佛慧命,為正法久住,難得。這些人當中,將來絕大多數是以出家身分出現,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他,希望他們安居樂業。提供他修學的環境,希望他十年像閉關的形式一樣,每個人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之後就專家,或是經師,或是論師,或者研究戒律的律師,十年之後佛門有人才出來。流通經典很重要,但是經典沒有人講解不行,你看不懂。需要培養一批老師,對中國傳統的學術,儒家、道家的、佛家的,這些人才我們統統都要照顧,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佛法、中國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我們的擔子很重,我們會做得很辛苦。什麼時候能恢復?總得三代、四代、五代以後,不是一代就能復興的,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這種東西斷掉有一百多年,慢慢的恢復起來大概也要一百年。所以現在培養人才比印書還要重要,印書有錢就可以印,人才可不是短時期能培養成的,至少十年。所以這是我們當前的大事,是我們當前真正的善行。
這是首先你看「止前之惡」,我們以前造的錯事情要改過自新。記住,絕不傷害別人,絕不能叫別人因我生煩惱,要念念利樂有情。下面這講十善,第一個「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當行放生之善」。沒有學佛之前不了解,殺生的事情做得很多,雖然沒殺人,大概除了人之外這些眾生都殺!特別是小動物,蚊蟲、螞蟻、蒼蠅、蟑螂,有沒有殺過?殺了多少?不計其數。你不要看小螞蟻,牠也是一條命,牠也是一尊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牠也是一尊佛,學佛之後才明瞭。現在看到這個小動物都合掌:螞蟻菩薩、蚊蟲菩薩,我們都稱牠菩薩。牠要來叮一口的時候,我們就供養。牠不就吃一餐而已嗎?我供佛,供養佛,供養佛有功德,你把牠殺死有罪過。明白之後,我們的心態統統改過來,我們跟小動物和睦相處、互相尊重,我們稱牠是佛,牠也稱我們是佛;我們稱牠菩薩,牠也稱我們菩薩,非常好相處。
特別是最近的十幾年,我在澳洲十二年,在那個地方因為院子很大,我們種菜種了個很大的菜園。菜園每天產量可以供養三百人,我們的道場每天吃飯的不超過一百人,所以我們的蔬菜就很多。布施,凡是到我們這個小道場來的人,一定都送蔬菜讓他帶回去。我們這十二年來成功在什麼地方?跟這些小蟲們合作。蔬菜都有小蟲吃,我們跟小蟲訂約,菜園裡面劃個區域專門供給牠們的,小蟲吃都到那邊去吃,我們這邊牠都留著,的確牠都不來。到菜園一看你就曉得,被牠吃的那個菜葉上一個一個小洞,這邊完完整整一個都沒有。可以溝通、可以合作,互助合作,我們要養自己,也要養牠們。我們種的果木樹,果木樹很多,品種有三十多種,不同的果木。鳥要吃,我們跟鳥簽約,專門指定幾棵供養牠們的,我們也很用心照顧、培養給鳥吃的,沒有指定的鳥不會吃。十二年,不是一天兩天,這個做成功了。
所以動、植物,連植物我們都有往來,菜園裡面,現在管菜園的是悟謙法師,她告訴我,前年的事情,她有個晚上睡覺,絲瓜託夢給她,我們菜園種的有絲瓜託夢給她,它說它已經很老了,為什麼還不採它?到第二天去,她就照託夢哪個指示的去找,果然找到,真的太老了,那已經不能吃了,留它做種,跟它說留它做種子。你看看絲瓜長熟了,因為前面有樹葉遮住,沒有看到。樹神託夢,他們聽經念佛往生了,我們聽到這信息歡喜!學院成立十年,學院門口幾棵樹的樹神,他們天天聽經,兩個往生,鬼神修行比人好。小動物有感情,我們愛護牠,牠愛護我們,所以決定不能夠傷害。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所以要愛護它們,要關懷它們,要照顧它們,要幫助它們,包括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放生要有這個心,看到了就要去做,不要懷疑,不要去考慮。現在有很多道場做法會的時候大量去放生,預先到那個捕捉的人跟他去訂貨,這個錯誤,為什麼?鼓勵他去抓,這不是個好事情。放生應該在平時,不要定日子。那種放生,被抓來的時候都恨你,你看你不去買他的,他不就不抓我們了嗎?我們都要想到。每天到市場去買菜,看到這些活的東西,仔細去觀察牠真能夠活得下去的,買來放生。看牠那個樣子放生牠也活不了,那就不必買,給牠做三皈依,勸牠念佛求生淨土就好,跟牠結這個緣。市場人多,念出來的時候有很多不方便,默念,牠聽得到,別人聽不到,牠能聽到,默默的念。
第二「不偷盜」,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譬如財物,這是舉個例子,或者是平常日用的這些東西,佛法講不與取,那就叫盜。物有主的,主人沒有同意,不論你是不是拿來用,你沒有拿來用,你把它的位置移動都不可以,為什麼?主人找不到了,都算是盜竊,所以你就不能動他的;一定要主人同意,這就不是盜竊。所以只要有一念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這叫盜心,雖然你沒有這個行為,但是你有偷盜的心。有盜心,遇到這個緣,可能就有偷盜的行為出現,所以要從哪裡斷?要從心上斷,決定沒有佔絲毫便宜的念頭,要從這裡斷。要把這條戒做好,首先要知道節儉,不要浪費,生活簡單,這個念頭就不會生了。需要的很少,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過去的修行人,他們在山上建個小茅蓬,就地取材砍幾棵樹,上面搭茅草遮風雨,就夠了,身心清淨。佛陀在世,那是更乾淨,但是那個生活我們做不到,釋迦牟尼佛他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連小茅蓬都不要。我們今天沒有他們那麼大的福報,你看他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他不怕,他不生病,這身體好。我們今天不行,在樹底下坐一晚至少有露水,恐怕到第二天到加護病房去了,又得麻煩別人照顧你。那不是學釋迦牟尼佛,那是找麻煩的。
所以現在一定要曉得,我們過最低生活的標準,多自在、多快樂。錢財對我們幾乎是什麼?沒用處,沒有用錢的地方。所以我常常告訴同修們,都是真話,你們對我不要供養,供養什麼?我要替你們去做好事,要操心。你們都沒有供養給我,我多自在、多快樂,什麼事都沒有了。以前年輕還有這個力量可以幫大家做事,現在八十五歲的老人,再叫我幫你們做事,你們於心何忍!這是說明不必供養我。有真正需要錢的地方,我會在講經的時候附帶告訴大家,你們直接供養去,不要讓我轉手,別讓我搞這個麻煩。我們印書,我也想到此地就算了、截止了,以後不再搞了。晚年我每天講經四個小時行,這個生活很快樂,每天我讀經四個小時,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四個小時,其他時間念佛,這是你們對我的真正照顧。不偷盜,這條是非常不容易做的,這條在五戒裡頭有,《沙彌律儀》十戒裡頭也有,《沙彌律儀增註》裡面講得很詳細。《沙彌律儀》在家人可以看,在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戒不可以看,菩薩戒、沙彌戒都可以看,都應當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