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26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六集)  2011/5/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26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三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如此三事」看起: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就是前面所說的《觀經》三福,觀經三福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非常重要,佛告訴韋提希,也就是告訴我們大家,韋提希夫人做為我們的代表。我們今天知不知道?這三種業,第一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這就講三世,三世裡面一定會包括十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菩薩要成佛,必須要修這三種業,三種淨業,或者是修這三種福;如果不修這三種淨業正因,他就不能成佛。這是說明《觀經》上說的這三種淨業,它的功德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以這三種為最高指導原則;換句話說,我們就能體會到,這三條十一句就是無量無邊法門的落實。所有法門修什麼?就修這三條,只是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全都是修的三種淨業,或者是三種福。我們對這三樁事情要是看輕了、疏忽了,我們這一生修學不能成就,不能怪佛菩薩,也不能怪經典,怪我們自己粗心大意,讀這段經文沒有能夠契入。正是開經偈上所說的,我們是反過來,不解如來真實義。

十一句裡面,十句是自利,最後一句是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當我們看到佛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能不警惕、能不覺悟嗎?從這段經文我們就知道,念佛法門在大乘佛法,它是什麼地位?我想諸位都能體會,在一切法門裡面,那是最高的地位、最殊勝的地位、無與倫比的地位。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理解,能真發心修行,那是無量無邊、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下面又說,三種眾生,當得往生,顯示出淨宗法門的廣大,不可思議。專修能往生、能成就,不是專修也能成就,這才真正能夠顯示出法門殊勝。

「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哪三種?第一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就把佛門全包括盡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持戒,只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的人,就能將他修行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他就能往生。那沒有說發菩提心?真正相信淨土法門,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真想往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慈心不殺,這是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面的第三句。我們在這個地方自然就體會到,沒有慈悲心,輕易傷害眾生的人,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個個都是慈悲,沒有一個是沒有慈悲心的人。我們修慈悲心,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就知道這是特別重要的一樁大事,這跟極樂世界相應,極樂世界的風俗習慣相應,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慈是與樂,慈心跟悲心都是愛心,慈裡面,與樂成分多,悲裡面,憐憫眾生苦的意思多。慈心時時刻刻念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慈心。這第一種。

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不是專修淨宗的。你看跟前面「三輩往生」最後的一段,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一心三輩裡面有一句重要的話,「住大乘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就是住大乘者。喜歡大乘,常常讀誦大乘經典,這第二種的。這個裡面的意思比前面還廣,比三輩往生最後一輩意思還廣,但是它文字少。「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你看這麼方便!六念是什麼?我想很多同學都知道,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三寶,念戒、念施、念天。施是布施,也就是放下。念天,這個天是講諸天,對諸天的禮敬,諸天是人間具足德行、福報的人而生為天人,為什麼念他?因為諸天,三福頭一條他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諸天是修上品十善生天的,值得尊敬。他具足大乘的根機,如果遇到勝緣,殊勝的緣分,他一定會修學大乘。這修行六念。

下面這五句是這一段的總結,也就是說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這三種人,「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句是說前面三種人,他都有功德。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諸戒行的功德;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的功德;第三種,修行六念的功德。可見得這三種人他是真修,他不是說說而已,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做到了。心有六念,身肯定就有六行,表現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人是什麼?善人!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心懷六念這是上善之人,他念三寶,恭敬三寶,念戒、念施、念天,這個人心地、心行多善良。能將這個功德迴向發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迴向求生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彼國,他真有功德能迴向。我們一般迴向,拿什麼迴向?實在講大多數的那個迴向都不是真的,嘴皮上的迴向。為什麼?沒做到。經是念了,念了沒做到,念了也不懂。譬如淨業三福,你天天念,念了迴向,行不行?不行。你還是沒有孝順父母,還是不尊重老師,對於小動物沒有慈悲心,十善業沒做到,天天念它沒用處,一天念一萬遍也不行。為什麼?沒有功德。人家念了是真幹,全都落實了。要多久?這個都是講在臨命終時,「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在臨命終時,一天、七天都可以往生。「《觀經》所示」,《觀無量壽經》為我們所開示的,「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跟《無量壽經》的內容,這一品所說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我們現在看經文,經文第一段,「往生正因」,這一段是「聞持本經」。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日夜不間斷。我修這個法門為什麼?就是求生極樂世界。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是往生正因三類差別裡面的第一類,往生正因。「右文」,右面這段經文,「乃本品之首段」,往生正因的第一大段。「明第一類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得生」。這段經文,「全自《宋譯》」,《宋譯》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個經題就是《宋譯》的經題。第一類的正因,一共有六句,也就是六段,六個小段。第一段,「受持本經」,《無量壽經》;第二是「求生淨土」;第三是「發菩提心」;第四是「嚴持諸戒」;第五「饒益有情」;第六「憶佛念佛」。念老向下為我們講解。第一,「《觀經》曰讀誦大乘」,淨業三福第三,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觀經約論》云」,《約論》是註解,「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佛是什麼樣的心?佛是什麼樣的願望?都在大乘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佛是誰?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說的大乘經,就是說我們自己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經上有句話說得很好,叫「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覺,不守自性就迷了。因為迷了,所以才造業,才感受現在的報應,全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大乘經不能不讀,讀大乘經,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大乘經典對我們有這樣的好處。

我們再繼續看下去,「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大乘經典重要,那我們要不要讀大乘?要。讀哪些大乘經典?這一部就夠了,不要太多,這一部把所有大乘的精華全包含在其中。不要去浪費時間、浪費精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對了。經不能不讀!開始讀讀不下去,讀不下去要勉強。還有個方法,如果有緣你聽講。為什麼讀不下去?讀了枯燥無味,雖然天天念,不明其義,所以沒有法喜。如果你念的,字字句句都懂得,那趣味無窮。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能把經教裡這些義理搞明白,落實到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多麼快樂的事情!確確實實它帶給我們幸福、快樂、美滿。這個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富貴貧賤毫不相關,任何人學習,他都能得到,這是真的。要知道一個人貧賤富貴,那是過去生中所修得的,它不是性德。你覺悟了,你明白了,這是性德。修德跟性德相應,你才真的明瞭。首先明瞭的是自己,你會很快樂、會很安慰,為什麼?完全徹底明瞭,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是做些什麼,起心動念是淨、是染、是善、是惡,感得今天現前的果報。你富貴你會安於富貴,貧賤你會安於貧賤,安於這個是把它一筆勾銷,我從今之後我要修成佛之道。富貴可以成佛,貧賤一樣也可以成佛。好像貧賤人成佛比富貴還容易一點,為什麼?富貴難分難捨,不容易放下,貧賤的人什麼都沒有,很容易放下。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你看這在三千年前,他為我們所示現的。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的時候做國王,他把國王捨棄,不要了,出家做一個苦行僧,過這樣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樣好,容易成就,他才表現這個樣子,真的放得下。我們學佛,這一點不能不細心去體會,他為什麼做這種示現?他的示現肯定對我們是有益處的、是有幫助的。覺悟的人,來生再不幹六道輪迴;來生還搞六道輪迴,你還是迷而不覺。真正覺悟的人不幹這傻事,必定要在這一生圓滿功德。大乘經對我們的好處就太多,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現前得到的利益是什麼?《法華經》上說的「佛知佛見」,你跟諸佛如來有同樣的智慧、有同樣的見解。如果不明佛心、不契佛智,實在講他不能往生。這裡說「縱生彼國」,縱然你生到極樂世界,你也見不到阿彌陀佛。這一句是告訴我們,一定要讀經,一定要聽教,有緣分要聽教,沒有緣分讀經。黃念老的註解註得好,在這上用功,一生就一部經,決定正確。

「今經首云,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念老在此地說,「此經乃淨土第一經,亦中本《華嚴》。又此經乃世尊獨留於將來經道滅盡之際,住世百歲,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這部《無量壽經》,佛在這部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這一天是什麼時候?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以中國古人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佛滅度的時候在周穆王。根據中國的記載來算,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一萬二千年的法運,三千年過去了,底下有九千年,我們這九千年當中,才過三十八年。我們是末法,一千年算是一個階段,我們是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剛剛開始,才過三十八年。最後佛法確實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消失也是逐漸逐漸的消失。為什麼會消失?沒人學了,沒人學就消失,有人繼續學,它就不會消失。那我們知道,我們看現前的現象,大家都偏重在淨土,修淨土的人最多,為什麼?淨土容易,經典少,總起來說也不過是五經一論,總共就六門東西。現在的人愈來愈怕麻煩,愈來也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又何況我們今天的基礎,實實在在說跟古人相比差得太多,唯有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我們真能夠得到一點利益。

四土三輩九品往生,像我們這些凡夫,《觀經》上講,這三類我們是最後的一類。上輩往生的,大凡夫;中輩往生的,小凡夫;下輩往生的,就是凡聖同居土的,叫惡凡夫,都造了惡業。學佛以後沒造了,學佛之前都造了,有意無意都造了惡業,這是惡凡夫。能帶業往生,三輩九品都能夠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別輕看了帶業凡夫,這個惡凡夫,如果遇緣殊勝,說不定上上品往生。他遇到好的善知識,真正跟他有緣,佛不度無緣之眾,真正跟他有緣。什麼叫真正有緣?他真相信他、真聽他的話。別人跟他講,勸他,不聽,那個人來勸他,他聽,這叫有緣。沒有緣,佛菩薩給他講,他都不聽,他都懷疑。聽了之後,他真肯放下,真幹。這個裡頭緣就有頓有漸,根利的所謂一聞千悟,他就能放下;根稍微鈍一點的,慢慢放下,也就是說他是循序漸進,每一年都有進步。這個進步就是放下多一點,到徹底放下的時候,那真開悟了。

放下不在事,在心,心裡面確實不執著了,這是真實智慧。事上放下是福報,心上放下是智慧。心上放下管用,能往生;事上放下,心不能放下,不能往生,人天福報。這個道理,我們修淨土的同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譬如我擁有的財富,我有很多財富,我心裡確實放下了,不再以為這個財富是我的,有可以,沒有也可以,不放在心上,這是智慧,他能往生,不障礙他往生。事上,這個財富怎麼用法也是有緣分,有緣多做好事,沒有緣,沒有緣就算了,不礙往生。如果心裡放不下,事上雖然放下,做多少慈善事業,捐了多少錢,放下了,心裡並沒有放下,他不能往生。他得的福報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行。心裡老是牽掛,你看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幫助了多少苦難人,救了多少眾生,著相。這個著相沒離開名聞利養,縱然把錢財都捨盡,福報在人天。福報大,人間沒有,他就到天上去,天人福報大。這些事,如果佛不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透徹,我們怎麼會曉得?

這部經肯定一直到末法,法滅盡了,它還留在世間一百年,它最後滅。這部經滅了之後,還有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住在世間還住一百年。那個時候不要聽經,聞到這句佛號,能信,真正能相信,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能去、都能得生。這個法門的廣大,功德的無量,確實沒有能夠相比的。我們很幸運,在這個時候就遇到,遇到了肯定得生。所以,這部經、這個名號,「為末後眾生」,就是末法最後的一百年眾生,「留作津濟」。津是水,好像是小河;濟,這是船,幫助你渡過這個河水,用這個水來比喻六道輪迴。此岸是六道,彼岸是極樂世界。這部經可以幫助你,這句名號可以幫助你,渡過生死苦海,達到涅槃的彼岸。

「又此經,亦兼指《無量壽經》漢、吳、魏、唐、宋」五種的原譯本,以及王龍舒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連這個本子,《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版本。這個地方諸位能看到,你看漢、吳、魏、唐、宋五種,王氏是王龍舒的,彭氏是彭際清的,魏氏是魏默深的,就是魏源的,九種本子,這個是夏老師的本子,夏蓮居的會集本。九種本子,無論哪種本子都可以。「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九種本子都好。「但此會本,獨稱善本,故持經功德彌勝也」,「彌」是更加,你持這個本子的功德是更加殊勝。為什麼?這個本子會集得最完美。上面所說的這八種本子,對於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這個本子是最完備的、最圓滿的本子,可以說是集前面原本、節會本之大成。其他本子裡面都還有漏失的,這個本子沒有。所有經本裡面所說的,全都融會在這個本子裡頭,所以這個本子難得。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來,王龍舒沒做出來,魏默深也沒做出來。在他手上用了十年的時間,不容易!三年會集成功,又七年每年修訂,修改補充,十年會成這個本子。最初的會集三十七品,我們印了一千本做為紀念,把校正的本子跟原本一對照,你就知道了。蓮公大師的用心真的是良苦,這個本子對往後九千年眾生來說,是莫大的貢獻。黃念老註解,裡面引用一百九十多種的經論註疏。我們讀這部經,等於說是把淨宗歷代祖師重要的開示全都讀到了。蓮老是集經的大成,黃念老是集古今祖師註解的大成,真難得,實在是不容易。我們的緣殊勝,全都被我們遇到了。

下面說,「晝夜相續,明勇猛精進,無有間斷」。經文裡面『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決定不能夠失掉,一天都不能失掉。每天讀誦,時時刻刻在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之處,把它做出來,這叫持。佛門裡面,持就是習的意思,儒家講「學而時習之」,受是學,持是習,學以致用,我把它用上了。『讀誦』,念念不忘。『書寫』,書寫是利益眾生。因為在從前沒有印刷術,經本要抄寫,你能夠多抄一部經流通在世間,功德都不可思議。現在印刷術發達,不必去書寫,我們讀誦就好。『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今天我們以法寶供養人,應該把法寶印成精品,印得最好。為什麼?讓別人拿到手上絕對不會丟掉,縱然他不看,他看到這麼好的裝潢,他會很尊重去收藏。收藏,好!留給將來有緣的人遇到,他就有成就。所以這個意思很好。『晝夜相續』,這是勇猛精進,無有間斷,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讀這部經也是淨念相繼,念阿彌陀佛也是淨念相繼,想阿彌陀佛,憶佛念佛。怎麼個想法?想經裡面所講的義理,就是想阿彌陀佛。你看,想他的發願,想他五劫修行的功德,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想十方眾生遇到這個緣分,大家都認真在修行,求生淨剎。這個念頭好,這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第二,『求生彼剎』,用什麼方法求生?這裡說了,用「受持、讀誦、書寫」,今天書寫就是印經,「供養」是依教修行,「種種功德,迴向淨土」。三,『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於本品。」發菩提心,前面講得很清楚,在「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記住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教訓,這是印光大師非常讚歎的。他給我們解釋發菩提心,就是真信、真願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真信,沒有疑惑,真願,沒有夾雜,我這一生就一個願望,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決定得生淨土。這是發心。

第四,『持諸禁戒,堅守不犯』。「此即《觀經》之具諸戒行,或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淨業三福裡講的。「蓋無戒則同漏器」,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漏器是什麼?器是器皿,譬如我們這個茶杯,這是個器皿,它能盛茶水。如果它破了,有了洞,水放進去漏掉了,破戒就等於破損,裝東西它就漏掉、漏失了。「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重要!禁戒從哪裡做起?十善、三皈、五戒,這是最低的,必須要受持的。怎麼個修法?確確實實落實在《弟子規》跟《感應篇》。《感應篇》跟《弟子規》不能不多讀,那是戒,讀了之後要真做到。同學們在一起修行,要互相勉勵,不要有任何忌諱,看到別人錯了,要說、要勸告,這才叫同參道友,依眾靠眾。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沒有人告訴我們的過失,我們自己不知道。肯告訴我們過失的人一定要感恩,幫助我改過自新,幫助我往生淨土,幫助我提高品位。不管他是善意惡意、有意無意,能夠批評我,能夠說我過錯的人,都是大恩人。我們看見別人有過失,一定要勸告。勸告,我們要知道觀機,有些人很愛面子,當著別人面的時候,你說他的過失,他雖然知道,他怨恨你,他很難接受。所以規過勸善,要在沒有人在旁邊,這個時候可以說,有人在旁邊,不說,這是禮敬。不在任何人面前批評人,他自己一個人在的時候,旁邊沒有人,這個時候要說。真正能夠接受,大庭廣眾之下指責他,他都能夠接受,這個人決定成就。這種人有,不多,不是沒有。他真的能夠改過自新,而且真的能感恩戴德。

老師教學也不例外。早年我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學,我們跟他十年。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就很清楚,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辦經學班,傳授講經的方法,班上同學二十多個人。有那麼二、三個,老師對他特別客氣,他們有過失,老師從來不提,都很客氣、很恭敬。可是也有幾個,至少應該有五、六個,老師對這些人有打有罵,當著大眾批評,一點客氣都沒有。為什麼用不同的態度對學生?我那時候去的時候對這件事情懷疑,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間裡,問我是不是對這個有疑惑?我說是的。老師就說了,對這個學生嚴厲的,他肯學,打他罵他,他感恩,他不會懷恨你,那要不教他,對不起他。那幾個對他特別好的,那個不能教,你稍微提他一點,他臉馬上紅了,他不能接受。我們才明瞭,不能接受的,我們的想法,老師把他當作旁聽生,不算是正式學生,旁聽生,就很客氣、很優待。這是我們學到了。真正能接受,就真的要教他,不能接受的,只有在講經上提起來,他聽懂了很好,聽不懂就算了。這是各人遇緣不同。

經上講「不犯威儀」,這句話也重要,這句話實在就是說,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人家一看你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每個人都有好樣子,言談舉止都有禮貌,社會大眾尊敬你,尊敬你就是尊重佛法,這是報佛恩,這是幫助正法久住。我們這個樣子做不好,讓人家批評,你看學佛的人是這樣的,這是讓別人看到時候謗佛、謗法。那我們就對不起佛菩薩,我們給佛門帶來的是羞辱,不是帶來光彩,這個很重要。如果要佛法興,我們要把戒律做出來,佛法才會興旺,做不出來,佛法不會興旺的。古人說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認真去做。

第五,『饒益有情』,這一句是利他,「饒」是豐饒,「益」是利益;換句話說,要給眾生帶來最好的利益、最豐富的利益、最圓滿的利益,這是佛菩薩的心。我們看下面註解,「饒益有情,是菩薩利他行。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是故淨業行人,應於眾生廣行饒益」。『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悉皆施與一切眾生,令彼離苦得樂」。這是什麼心?佛心、菩薩心。菩薩的心只有付出,沒有要求回報的。為什麼?只有如來跟法身菩薩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因為是一體,所以就不求回報,沒有回報的念頭。要幫助他、要感化他,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回頭,我們要做出一個回頭的榜樣、覺悟的榜樣。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眾生迷了,真的迷了,迷得太過分。為什麼?起心動念全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個什麼念頭?跟諸位說,是三途地獄的念頭,三途裡面地獄眾生的念頭,還不是餓鬼、畜生,多可怕!為了自私自利,他能做出五逆十惡,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錯了,錯到底了!

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學習佛菩薩一切都是為眾生,我們修行成佛還是為眾生。為什麼?只有成佛才能夠真正幫助眾生。成佛的方法現在我們知道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所以,你一切憂慮、恐怖都沒有了,隨時可以去,樣樣放得下。學佛必須要記住,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不知道,我知道。人性本善,這《三字經》上說的「人之初,性本善」。聖人自行化他,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回歸本善,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無非只是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本來是佛,一個道理。那要怎麼修?普賢菩薩十願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是菩薩行。我們講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世間善法、人天的善法,沒有出六道輪迴,不是真實利益,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這是不得已的,做為最初方便。真正進入到菩薩行,是六波羅蜜。第一個要放下,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貪著。第二個持戒,持戒就是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弟子規》是持戒,《感應篇》是持戒,三皈五戒是持戒。持戒就是懺悔,持戒就是消業障,持戒之後能忍辱,不持戒不能忍辱。持戒能忍,能忍才能精進,才能得定,才能開慧,菩薩都這麼修成的。

再向上一著,我們現在要修淨土,淨土是一乘法,在菩薩之上。一乘法是一生成佛之法,菩薩修一乘法成佛,一乘法要修普賢行。所以《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修普賢行。六波羅蜜成就普賢行,普賢行十願,每一願裡面都是六波羅蜜,每一願裡面都有圓滿的《弟子規》、圓滿的《感應篇》、圓滿的《十善業道》。頭一個修禮敬,一切恭敬。恭敬的對象是什麼?一定要清楚,恭敬的對象是性德,是自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自性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是真的。所以,真實要以禮敬來示現。你看世間法也一樣,在中國的《禮記》第一句話,「曲禮」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就是佛經上說的「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這是恭敬到極處。對人對事對物、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一切恭敬。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不論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他的自性是一個。為什麼會有善惡?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沒有善惡。一切恭敬是恭敬本性、恭敬性德,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他的恭敬,慢慢讓他覺悟,幫助他也能夠回歸自性,這是自行化他。

所以,禮敬諸佛是平等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眾生是廣義的。廣義怎麼講法?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人是眾生,動物是眾生,植物也是眾生,山河大地也是眾生,自然現象也是眾生。你看天上一塊雲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天上起了風,那個風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說廣義眾生,就全包括了,統統要禮敬,要用平等心、恭敬心對待,這叫禮敬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樹木花草是諸佛,山河大地是諸佛,一滴水是諸佛,一粒塵沙是諸佛。你以恭敬心對待它,它以恭敬回報你,怎麼會有災難!今天災難怎麼來的?我們以不善的心對待它,它以不善的心回報,不就這麼回事情!災難的起因,全是自私的心、染污的心、不善的心,所造作的結果,叫自作自受。我們今天在大乘佛法裡面才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科學、物理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科學的研究發展成就相當可觀,它發現了問題,但是它不能解決問題。它發現的問題,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大有功德。佛在經典上雖然講了三千年,經典留在世間三千年了,告訴我們,物質是從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我們對這個問題,我們會講,拿著東西會講,相不相信?半信半疑。講的人半信半疑,聽的人怎麼會相信?今天科學家追蹤這個問題,物質究竟是什麼?他真的把這個原因找到了,物質是意念變現出來的,跟佛法講的一樣,念頭變現出來的。意念是物質的本質,我們看到這個報告,一下就明白了,所以懷疑都沒有了,真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佛講的這麼一個大問題,被科學證明了,於是我們真的心安理得,把所有東西統統放下了。物質是假的,精神現象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受想行識都沒有。《心經》我們天天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叫你徹底放下。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物質、精神統統要放下,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佛說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真的,智慧是真的,德能是真的,相好是真的。真的在哪裡?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了。

實報土,下下品往生何以能夠證得實報莊嚴土?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四十八願裡頭講過,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眾生,到了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住在實報莊嚴土的法身大士。所以我們才肯定,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他見到實報莊嚴土了,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沒兩樣。這是十方世界裡頭沒有的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有。我們對這樁事情深信不疑,如果你懷疑,那你錯了,你往生去不了。沒有懷疑,真相信,我們真願意去。去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只要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具備《華嚴經》上所說的,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

普賢菩薩的禮敬,學了之後就要修,就要真的落實,把我們的毛病、習氣改過來。「稱讚如來」,禮敬跟稱讚有差別,禮敬諸佛沒有分別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稱讚有分別。稱讚如來,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諸佛是從相上講的。眾生造作罪業,不稱讚他;他的思想、言行與大乘相應,要稱讚他;與三途六道相應,可以不稱讚。特別是對三途,那造罪業,造罪業怎麼可以稱讚?所以稱讚裡頭有差別,與性德相應的稱讚,不相應的不稱讚,好事也不稱讚。第三個,「供養」。供養不分,跟禮敬諸佛一樣,供養是布施。惡人有了困難,沒飯吃,要布施他,沒有衣穿,要布施他。不能說他是惡人,可以不管他,這不可以,這沒有慈悲心。所以,供養是平等的。菩薩行裡面,這個三條非常重要!

第四句「懺悔業障」,這是幫助自己提升。無量劫來造業深重,要真正發心懺悔。用什麼方法懺悔?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懺悔。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的罪業就懺乾淨了。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教給我們換心,心怎麼換法?把我們無始劫來造作罪業的這個心、自私自利的這個心,換成阿彌陀佛。讓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的業障就消了。你為什麼會有業障?學佛的同學常常我看到,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附體,他為什麼來附你的體?你造業,他附你身上。如果你真的是把心換掉,換成阿彌陀佛,他碰都不敢碰你,他怎麼敢找你?你口裡有佛,心裡沒有佛,他就附你體,他就找你麻煩。如果你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他就不會了。他來求你是求你超度的,求你幫助他的,他決定不會找麻煩。他要來找你超度,他還得要大福報,他沒有福報,你有護法神,他不能靠近你;他有大福報,他來找你,你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懺悔真正的意思。懺悔著重在「後不再造」,真懺悔!不是天天形式,天天在懺,天天懺天天造,那有什麼用處?只能說比不懺悔好,懺悔的時候,總是心裡還放一道閃光,閃完之後就沒有了,比不懺好。什麼時候那個閃光真正把你的心光點燃,罪業才真的消除。所以我在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什麼叫懺悔?他講的是「後不再造」,真懺悔!懺悔了,明天還造,這不是懺悔。但是也不錯,有懺悔的心,有這個念頭。自己敵不過業力,業力太強大了,你敵不過它,所以境界現前還是要犯。自己知道錯了,明知故犯,你看業力、習氣多可怕!

業障懺除之後,才能夠「常隨佛學」。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句話兌現了。你天天在阿彌陀佛身邊,沒有成佛不離開阿彌陀佛,常隨佛學。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願就是自己的本願,阿彌陀佛的行是自己的本行,廣度眾生。這叫佛事,佛所幹的事情就是度眾生,度眾生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我們在經上讀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中斷。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極樂世界人不需要睡眠,所以在極樂世界學習,時間是沒有中斷的,你就想他進步多快!所以那個地方是佛教大學,是佛教修行的場所,保證你成佛。你入學的時候是凡夫,你畢業的時候成佛了,一個都不漏,沒有留級的。在極樂世界有勤、有懶惰,沒有留級的,精進的人早一天成佛、早一天畢業,散漫的人晚一天畢業,決定成就!

成就了,普賢菩薩後面的一願,「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誰請?自己請!絕不忘記在因地時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幫助度眾生。度眾生是教學,請轉法輪就是請講經教學,請佛住世那就是請佛長久住在這一處教化眾生。現在請佛住世住哪裡?只要住在地球上就行,不管住哪裡。為什麼?有衛星電視、有網際網絡,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得到,所以只要在這個地球上就行。不像從前,從前沒有這些設備,那只有住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地方人沾光,他有機會來聽經。佛教弟子們,通權達理,就是合情合理,讓這些受過菩薩戒的人,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受菩薩戒的人一定要去聽經,他不去聽經,他就犯戒。但是有距離的,四十里,距離四十里,你走路到那邊去,聽經晚上可以回去;四十里之外的可以不去。四十里要走多少時間?一般講大概走四、五個小時,一個小時走不到十里路,八、九里的樣子,應該走五個小時。這是佛說的,在這個距離之內,你一定要去聽。現在交通方便了,換句話說,開車四個小時,這樣的距離,你不去聽經,你就犯戒了。如果你是個大富長者,你受了菩薩戒,你自己有私人飛機,這個道場四個小時時間之內,你不去聽經,你就犯戒了。各人工具不一樣,以前是走路的。所以,這些解釋一定要懂。

這是什麼?護持正法,做影響眾。這個經你很熟悉了,甚至於你都會講,為什麼還去聽?做影響眾,給初學的人增長信心。因為大家看到某某人在聽,大概講得不錯,你看他們都來聽,幫助正法久住。如果這個地區有緣,有真正護持護法的人,請法師常住在這個地方,建立講堂。建一個小精舍供養法師,建講堂,大講堂,供養大眾,請法師常年在這講經,在這邊教學。用現在的話說,建學校。真的是如此,古時候的寺院、庵堂就是學校。它學校可以開好多個班,學生程度不相同,有初級班、有中級班、有高級班,不同的程度,你到不同的講堂去學習。有教初學的,有教已經入門三、五年的,有教老修行十幾年、二十年的修行人,不一樣。所以佛教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表演的教學,除教學之外,沒做別的。

普賢十願後面三願是迴向,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這個地方提出一個重點,菩薩若能夠隨順眾生,普賢十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嫉妒、障礙、我慢就沒有了,有嫉妒障礙、有我慢,決定不會隨喜。所以後面的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自性,三種迴向具足。因為,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因為他本來是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都是從「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理上講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1:23: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4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