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九二集) 2011/5/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9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八十六面,我們從倒數第六行看起,「又看此觀經定善」,從這一句看起,我們把它念一遍,這是一段。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這底下有個括弧,「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疏中復引《觀經》十則,以證其說」。這個十則我們學了第八,後面還有兩條。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善導大師為我們說明,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全是為凡夫,換句話說,我們人人都有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無比殊勝圓頓大法。
三輩上品是遇大凡夫,什麼叫大凡夫?心量大的人,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這叫大凡夫,古時候翻譯為大心凡夫;起心動念不想自己,常常想別人,想天下後世,這一類的人稱為大心凡夫。小凡夫心量小一點,起心動念想自己身家,想自己的身,想自己一家,想自己的族群,心量沒有拓開,沒有用平等心去想一切眾生。下輩的就是惡凡夫,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不善的,這一類的凡夫。也就是說,六道凡夫各個都有緣,生上中下三品,總在他自己用心不同。善導大師這些話也不是隨便說的,《觀無量壽經》可以作證,他在《觀經疏》裡面講了十條。
第九,我們今天從第九看起,「如像觀中說言,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者,是其九證也」。這是觀像念佛。觀像念佛,塑造一尊阿彌陀佛像,是你最歡喜的、你最愛的、你最尊重的這一尊佛像,你常常看它,印象就深刻了,每天看它,不離開它。所以觀像念佛不容易,要很大的福報,為什麼?你很清閒,沒有工作,又有很多人照顧你、伺候你,你才有這麼大的福報,每天在佛堂看佛像。你離開佛堂,這個觀像就斷掉了。所以它不如觀想。觀想,佛像不在面前,常常想著佛;觀像,你要時時刻刻看著佛像,心裡頭有佛,離開像就沒有了。所以觀想跟觀像,一般人都把它連起來,讓憶佛念佛不至於中斷。最後一條,「如九品之中一一說言為諸眾生者」。這句話重要,總說明了十六觀都是為眾生,沒有說是為地上菩薩,為某一個階層修學證果的人,沒有這個說法,全都講的是眾生,為諸眾生。
大師舉出這十種證據,證明他講這個話是正確的,就是上三品決定是大心凡夫,心量大的、慈悲心重的,念念都想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小凡夫心量小,也願意幫助一切眾生,但是他的心量沒那麼廣大。第三類是造作不善,自私自利,乃至於損人利己,幹這些事情。遇到善知識,懺悔業障,回頭向善,念佛也能往生。這個說法好!特別這講下品,說得詳細一點,下品人。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臨命終時緣太殊勝,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勸導他。這個裡頭有條件,第一個是遇善知識;第二個,善知識勸導他能接受,接受之後他真正懺悔,知道過去錯了,真信,真發願求生淨土,他也能得生。這是下三輩的。到彼華開,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方始發心,發菩提心。所以說何得言是。這下面有註解,古大德認為,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剛剛開始。善導大師說,何得言(你怎麼可以說他)是始學大乘人?那我們知道,造惡業的人臨命終時,聽到善友勸告立刻能回心,不是沒有原因,有原因,原因是什麼?他過去生中,宿世曾經學過大乘,曾經修過淨土,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就是因緣沒有。他還有很深的善根福德埋在那個地方,他的惡業把它障礙住,不起現行。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這緣,遇到因緣,善知識一勸,把他阿賴耶識過去的善根引發出來。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勸導眾生,他不相信沒有關係,哪怕他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名號,古大德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是什麼?那就是他善根福德種下去了。現在惡業習氣很重,它不會發芽、不會生長,但是種子種下去,來生後世遇到緣他就成就了。這就是為什麼造佛菩薩形像會有很大的福報。念佛的聲音,高聲念佛,讓周邊人都聽到,他也種了善根,道理就在此地。修福的人,見佛像的人,聞佛號的人,是不是現前就能得利益?那看他的善根,看他的福德,如果他一聽到、一看到,他就真的能夠相信,真的能夠發願,想求生極樂世界,那他的善根就發現,善根福德就現前,他這一生就很有可能往生。這個話要聽懂,「很有可能」,不是絕對的。怎樣才是絕對?那個心堅定,我這一生非去不可,他就一定去了,要下這樣的決心,非去不可。要知道,我們的心一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了,我們有這樣的決心,阿彌陀佛怎麼能不接引?他不接引,那他那個願,發的那個誓願不就不能兌現?他發的誓願是要接引十方一切願生淨土的人,我們真願,真想這一生去,這個緣就成熟。換句話說,對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決定不能有絲毫的執著,要徹底放下。
凡是念佛人,念得很好,臨終不能往生,原因是什麼?他的情執沒斷,他還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放不下,這個事情麻煩!我們只要冷靜去觀察,真正往生的人,絕大多數是什麼?貧窮人家,他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一生過這個苦日子。這個世間之苦,娑婆苦,他真嘗到了,真不想再吃這個苦頭,他真想去,所以他就真去了,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富貴人家學佛,反而走的時候走得很辛苦,未必往生。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還不錯,還很好,還捨不得離開。這就是富貴人比不上貧窮人,貧窮人現在苦,將來得樂,到極樂世界去得樂;富貴人現在享樂,將來要搞六道輪迴,沒有辦法這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這一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慎重來處理,換句話說,要念念放得下。
富貴生活有沒有沒有關係,有,可以享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有樂受就壞了,有享樂的受就壞了。為什麼?你造業了。享受,知道這是苦,知道這是空,也就是佛經上常講的苦空無常。看到所有的享受,皆是苦空無常,你心就不染了,這叫真修行。真修行不一定要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是對業障很重的一種增上緣。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現的,絕對大多數的人,富貴人放不下,就是他那個樂,享樂的樂受,他認為有快樂。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八苦是苦苦,享受你要曉得壞苦,你不能夠永遠在享受,總有一天你要放下,你放下就覺得非常痛苦。你平常就曉得,這種享受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你就不受染污了,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高級凡夫,這六道眾生,他不需要佛教導他,他就知道、他就覺悟,這是大凡夫,他就曉得苦苦、壞苦。所以他的心境坦然,萬緣放下,苦樂憂喜捨之受他都是自然的,沒有一樁事情放在心上,以平等心來承受,真修行人!
知道身為苦本。為什麼造業?為這個身。古往今來,哪一個造業的人不是為身?所以有一等高級的聰明人,他不要這個身,他就不造業了。六道裡面,無色界的天人,那叫高等凡夫,他不要身體,無色界。佛度化眾生只能度到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面沒有佛。為什麼沒有佛?他不需要佛法,他不接受佛法,他們自己認為已經成佛了,已經得大般涅槃了。這是一個錯誤,以為那就是佛境界、就是常寂光,誤會、誤認了。那個壽命真長,佛經上告訴我們,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我們想想,一個大劫是什麼?是這個宇宙成住壞空一次。這個宇宙成住壞空八萬次,那是多少年?那多長的時間!這是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可是還是有到的時候,時候一到,他定功失掉,阿賴耶裡面的煩惱習氣又現行了。這一現行怎麼樣?現行又去搞輪迴去了。佛說他那一種叫行苦,行苦是什麼?不能永恆保持。壽命沒到的時候,他一點苦都沒有感受到,真的,就像諸佛菩薩那種清淨的喜樂,它不是刺激。可是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他才明瞭,明瞭遲了,來不及了,他一覺察,他的壽命已經到了。所以佛說三界,欲界三種苦都要受,苦苦、壞苦、行苦;色界天人他們沒有苦苦,他們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人苦苦沒有、壞苦沒有,他有行苦,就是他保不住。佛給我們講的是真話,是諸佛如來親證的,這都是事實。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完全是現量境界。
大師引用《觀經》上十條,證明他的體會、他的認知是絕對正確的,也就是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慈悲到極處。所以末後總結起來講,「大師直示,極樂九品蓮台,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四土三輩九品,全是五濁惡世這些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地位。地位真的有高下不同,高下不同就是前面善導大師最有名的這一句話,「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那我們想想,我們太幸運,我們遇的緣太殊勝。自己學了佛法懂得了,慢慢大心發出來了,這是你本身。我們遇到大乘、遇到淨宗、遇到《無量壽》,又遇到夏蓮居的會集本,遇到黃念祖的註解,這個緣太殊勝,這個地球上有幾個人遇到!遇到了你真信,你真肯發願往生,你就決定得生。因為對於經教了解的程度不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地位比較低,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對於經教熟悉、通達、明瞭,你的地位就高;如果不但通達明瞭,而且身體力行,我真幹,那你地位就更高,你就變成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心大、解大、行大,他就變成上輩往生。
所以經教裡有個比喻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不如這個世界修行一天,這個世界不錯。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平平穩穩的上升,這個世界是高高低低,起伏很大,上也快,跌下來也快,是這麼個環境。像行船一樣,極樂世界是風平浪靜,這個地方是大浪、波濤,你能夠禁得起考驗,到極樂世界就大幅度提升。那我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考驗。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可以居住一個很好的環境,也可以居住一個地方一生不下山,他做得到。他沒有做這個示現,他示現一個流浪漢,居無定所,天天搬家。實在是,他表演的恐怕就是表演這個大災難。我們過去逃過難,跟日本人八年抗戰,天天逃難,居無定所。八年走了十個省,完全是兩條腿走路,沒有交通工具,走了幾萬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這些。換句話說,我們將來會遭遇到這樣的困境,要不然他為什麼這樣表演?我們習慣這種生活,到那個時候你一點苦都不感覺,為什麼?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養尊處優習慣了,那他就覺得是受大罪,他受不了。
我們天天在受,每天在受,必須在習慣當中要養成什麼?如如不動。眼見色相,不被色相干擾,我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用什麼方法清淨?默念佛號,這個方法好,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自然就有能力,不受干擾。在干擾的環境當中不受干擾,這叫真功夫。一定要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有慈悲心,憐憫這些迷惑顛倒造業的眾生。念念希望我們自己做個好樣子,讓他感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眾生的苦從哪來的?苦從迷惑顛倒,造作不善業;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對於一切法的真相通達明瞭。迷的人完全為自己,自私自利,今天所謂是以人為本,他就以他個人為本;覺悟的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覺悟的人,我相在不在?在,人相也在,眾生相也在,壽者相也在,怎麼說無?不執著,知道這些相是幻相,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
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給我們示現的,這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教我們學習,讓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順境善緣生智慧,逆境惡緣也生智慧。所以到那個時候,你的心充滿一片慈悲,充滿一片感恩,這就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沒有不感恩的時候,念念在感恩的世界,念念在歡喜的世界,喜樂世界。度人是度自己,利人是利自己,方便別人就是度化眾生,佛家講善巧方便。《還源觀》的四德,第一個講「隨緣妙用」,隨緣妙用就是善巧方便,方便是隨緣,善巧是妙用。為什麼?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別人,這叫善巧。
「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圓解圓修,則與常人日劫相倍」。什麼叫日劫相倍?圓人修一天,等於平常人修一劫,不能比!為什麼?平常人業障重,煩惱習氣重,一點一滴斤斤計較,到哪一年你才能得清淨平等心?這話是真的。修行的功夫是什麼?就在經題上,你得到清淨沒有?得到清淨你就是阿羅漢,在《華嚴》,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得到平等心,你提升了,你是十信裡面的佛菩薩;得到覺,那你超越十法界,你是實報土裡頭的法身大士。一個比一個高。圓人在一生短短的時間裡面,就能把自己從最低的品位提升到最高的品位,這是大根大器。首先要學個「大」,大是什麼?大能包容,能包能容這叫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不能包容。上面能包容諸佛如來,下面能包容惡道眾生,平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樣的人修行,跟那個有分別、有執著人修行那不能比,這樣人修行一天,等於有分別、有執著的人修一劫。所以為什麼經典裡面,在在處處勸我們發大菩提心,道理在此地。你大菩提心一發,你修一天,別人修一劫;你修個幾十年,確確實實用淨土來說,從下下品你就修到上上品。不是難事,真是在遇緣不同。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了,哪有不成功的!
經教不能一天丟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是小凡夫。小凡夫變成大凡夫,這裡頭的祕訣就是不離經教。我天天聽、天天學,不在多,一部經也行,重複的學,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看古往今來那些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祕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一般講來十年,中國古人常講「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普通人的根性,應該是三、四年就得定,清淨心得到了,三、四年的功夫可以不受外頭境界感染,這得定。定個三、四年開悟了,縱然不能像釋迦牟尼佛、像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你得到大悟是可能的。那不是小悟,大悟,不是徹悟,大悟。大悟是什麼境界?大悟是十法界裡佛菩薩的境界,徹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看,能夠把我們從六道凡夫地位,提升到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的地位。我們一生當中能做得到,問題就是怕你不肯幹。
從哪裡幹起?從真信幹起,我對經教真信,我一點都不懷疑。別人說是迷信,是假的,他說他的,我幹我的,我絕對不會被他所動。我初學的時候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我還有不少的老師在台灣,老師裡頭只有周邦道,我們的老校長他學佛,他懂得,他沒有障礙,他鼓勵我,其他的老師都說,佛學可以學,不要太迷了,認為我學得太過分,太迷了。長官、同事、朋友都說我迷了,迷得太過分,怎麼出家去當和尚去了?都認為我把路走錯了。只有方東美先生跟周邦道,方老師一看到我剃了頭去看他,「你真幹?」我說:是啊,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對,你走得對!」別人不是這個說法。再就是周邦道周老師,因為他也是跟李老師學佛,我們學佛是同學,同一個老師,他看到歡喜。都說我搞錯了,可是過了三、四十年,這些老朋友都老了、退休了,退休之後遇到我,「你走對了!」承認他們自己錯了,我走對了。
一直在經教上,沒有一天離開,這個東西是寶!這稱之為法寶,名符其實。誰認識?不認識。在我學佛那個時候這個法寶它真叫寶,為什麼?太稀有了,外頭買不到,只有寺廟藏經樓裡頭有一些,種類也不多,數量很少。所以我們當年學這些經教,利用星期假日到寺廟去抄經。從早晨抄到晚上,抄一天大概可以抄八千字,你要是不肯用一天的時間你就得不到。現在印刷術太發達,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普通人家就可以買一套《大藏經》放在家裡,在以前那誰敢想!我們安徽這麼一個省分,全省有幾套《藏經》?兩套半,兩套完整,有一套殘缺不齊。多難得!一般寺廟沒有《藏經》,現在我們個人家裡都可以有一部《藏經》,這是古人不敢想像的。有了要讀。現在不但可以有一部《藏經》,還可以有一部《四庫全書》,這還得了!從前做皇帝才行,才有這麼一套。《四庫全書》當年編成之後一共只有七套,《薈要》只有兩套。《薈要》是別人看不到的,兩套都是皇上看的,一套是在皇上的書房,摛藻堂是皇上的書房,另外一套放在圓明園,他的別墅,一般人看不到。《四庫》七套,放在七個地方,在全國放在七個文化重點城市。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要到這些地方去抄,書是借不出來的,就在那個地方抄。你說從前讀書多辛苦、多艱難!他們對於書籍的珍惜、愛護,他得來太難了。現在得來太容易,問我要書,寫封信給我就有了,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得到了不珍惜。為什麼?得來太容易。
我們當年對於《四庫全書》想了一輩子,沒有敢想我們會得到,不敢想像。《四庫薈要》得到的時候,真是歡喜莫名。以後我到澳洲,有一個同修,他要拿一筆錢來供養我,那個時候,台灣錢好像是一百多萬。正好商務印書館第一次印《四庫全書》,好像它一套是一百六十幾萬,我就跟他說,你就送一套《四庫全書》給我好了,他很歡喜。結果幾次去交涉才曉得,只剩下最後一套,而且這一套被日本人訂去了。訂去沒有付定金,所以書店通知日本人,說我們要,讓他趕快付錢,他付不出錢。但是這個人很厲害,他說這套書他讓給我們,我們要付一點錢給他,要付他十二萬,台灣錢十二萬。結果也很難得,這個同修也就給他了,所以這套書大概是兩百萬買來的。這套書現在放在澳洲淨宗學院。真正不容易!這個書放在那裡,有一些人在那邊研究、學習,做為參考資料。如果這個書放在家裡,當做裝飾、當做點綴,供養蛀蟲,書放久了,裡頭就生蛀蟲,供養蛀蟲,那就造業,那就錯了。如其沒有人讀,就應該送給大學圖書館,大學學文學、學文史的,他需要這個做參考資料。學校學生多,學校肯定有這個書。一套、二套太少了,圖書館藏書不怕多,最好每一種至少都有十套,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借,才能周轉得過來。所以我們是希望供養大學圖書館,讓這套書經常有人去翻閱,有人去蒐集這些資料,不能夠辜負它,這就好。
佛經這些年來我們全力提倡,這個提倡是印光大師帶頭的。我們細心去觀察這個老人,老人一生,十方供養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當年偶爾也有災難,旱災水災,不常有。偶爾有災難,老法師聽到了也很關心,也伸出援手,從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點錢去救災。說明老和尚一生是以印經,布施法寶為主,一生就幹這樁事情。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發現的。我講經在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法師建立的,小道場,不大。裡面藏書,對於弘化社,就是印光大師的弘化社,所印的這些經論、善書收藏得很多。印光法師距離我們最近,我有機會在那裡看到很多東西,印祖所流通。我看書喜歡看版權頁,書一拿到手,頭一個我就翻版權頁,如果版權頁上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這部書就不看了。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說這個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心量小、自私自利沒有什麼智慧,他講的東西也就不怎麼高明,不要浪費我的時間。小凡夫,他不是大凡夫,大凡夫一定後面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那是大凡夫,心量大。
我一看印光法師後面,了不起,不但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而且看到三種書印的數量嚇人,排的是密密麻麻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排到二十多版,每一版數量最少五萬冊、六萬冊、八萬冊、十萬冊這樣的印。什麼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書。我感覺到非常奇怪,老和尚為什麼印這麼多?再看看他老人家提倡印的經書,一千冊、二千冊、三千冊,這不成比例。我看到這樁事情想了兩個多星期,放在腦子裡,為什麼老和尚這樣做?現在沒有話說,現在完全知道了,因果教育能救世間。講佛講儒、勸人行善,人家未必會聽得進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聽到不會不害怕的,因果教育。特別是,你看現在多少年輕人、中年人想改造命運,這三種書就是改造命運的。我概略估計一下,這三種書,老法師大概印了三百萬冊以上。在他那個時代,那還得了!三百萬冊,真嚇人,這引起我的注意。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講經圓滿回到台灣,我就把這三種書在台灣翻印,每一種印五萬冊。這是我們頭一次印書數量上萬冊的。老和尚已經看到現前的社會,那個時候已經在做預防的工作。我們能體會到、能發現到,接著幹。老和尚走了,我們追著幹,這才是老和尚的學生。
《了凡四訓》我看了三十多遍,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讀的。那個時候還沒學佛,只是知道了,接受方東美先生的教誨,知道這個東西是大學問,是高等哲學。跟老人在一起,好!肯定得好處,老人有智慧,經驗豐富,故事很多,跟老人天天聽他講故事,完全講他自己一生的際遇,活生生的例子,絕對不是假的。告訴我們輪迴真有、報應真有,人沒有生死,身體死了靈魂還在,靈魂還非常活躍。這都是老人親身經歷的,我們常常在一起,他真是講不完的故事,非常生動,你跟他接觸不能不相信。接觸到大乘經教,欲罷不能。我初出家的時候,也有一些人送供養給我,我都不要,我說你們買書送給我。到什麼地方去買我告訴他,哪個地方有,你買來送書給我,我歡喜,我不要錢。所以我收藏的書就很多。天天不離開經教。那個時候不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我還是走一般人的路,廣學多聞。得的利益不多,什麼利益?佛學的常識豐富,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沒有得三昧,沒有開悟,這是真正的損失。那時候沒人告訴我,我很聽話,真有人告訴我一門深入,我就真幹。
我學佛第五年才認識李老師,跟李老師學教,他並沒有嚴格限制,但是他只限制你只可以學一種,不能同時學兩種,同時想學兩門功課他不教,他只教你一樣,一樣學圓滿了可以再學第二樣,他用的是這個方法。我們在那裡已經嘗到這個方法的味道,覺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你在學習這段時間裡頭,大概時間是一、二個月,一、二個月你整個精神、意志、時間全部集中在一點,效果特別好。老師用的是古時候私塾教學法,我們嘗到這個味道。小時候雖然念過私塾,印象已經沒有了,那個時候年齡太小了。我好像是六、七歲進私塾的,所以印象很模糊,跟李老師學經教,這個印象還非常深刻。我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可以開智慧,可以大徹大悟的,悟後再去博覽、再去廣學多聞就容易了。像龍樹菩薩大徹大悟之後,才閱讀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經典,一切經,他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部讀完,這還得了!是不是像我們一本書從頭到尾都讀?他不是的,他只要翻幾頁,這書就全知道了,這個厲害。
就像《壇經》裡面所說的,法達禪師到曹溪向六祖請教。他是念《法華經》的,真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跟六祖講,他《法華經》大概念了三千多遍。《法華經》很長,我們知道頂多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要十年,十年的工夫。六祖問他《法華經》的宗旨,他說不出來。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聽說過。六祖不認識字,當然不會看書,沒聽過。你既然念得那麼熟,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再念了,我全知道,把《法華經》的大意講給他聽,他開悟了。所以你就曉得,真正開悟之後,讀經讀幾章就可以了,這經是什麼全了解了,哪要那麼麻煩!所以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全通了。那你不開悟的時候,你三個月一部經都不能通,別說是全部《大藏經》,你一部都通不了。
古人的方法好,現在的方法害了多少人,多少人以現代這種教學方法,把自己的悟門堵塞了。都靠什麼?靠記,博聞強記。記憶不行,有限的,智慧通達那是沒有限量的,無限的。現代人瞧不起古人,自受其害。你要能夠尊重古人,照古人的方法去學,那現在這個世間多少聖賢君子,多少開悟的人。開悟的人多,聖賢君子多,這世界長治久安,人人都享福,幸福美滿。現在這個世界,聖賢君子沒有了。我們一直到七十之後,才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再都沒有懷疑,完全接受了。可是自己學太遲了,時間過去了。所以今天我們一門深入,一門什麼?《無量壽經》,我就在這一部經上長時薰修,每天讀誦。每一天跟我們同學,有緣的同學在一起分享。一天讀經四個小時,分享四個小時,快樂無比!真的是法喜充滿。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常生歡喜心。如果不是長時這樣薰修的話,你什麼都得不到。什麼是寶?這才真的是寶。什麼是人生?快樂是人生。你活得不快樂,活得受罪,那多可憐。活得真快樂!真快樂是什麼?跟佛菩薩在一起,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天天跟古聖先賢在一起,這種生活多快樂。
末後這兩句話,「故能一生功圓,逕登上品也」,這是勉勵我們凡夫的。經裡面細細觀察,全是為六道凡夫,不是為那些證果的聖人,不是的。所以,我們如果能真相信、能接受,能圓解、能圓修,我們這一生當中可以證得上品上生。「現就本經,兼採餘論,以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這些阿羅漢、這些諸菩薩們是附帶的,主要是對凡夫的。「經中《必成正覺品》」,這有兩首偈,我們看這兩首偈,「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是第一首。這個「令彼」實在講,專門為著。為了誰?為了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怎麼知道是六道?因為底下有「長夜」,長夜是無明。六道眾生無明煩惱非常重,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了幫助這些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少憂少惱,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善根就是對於正法你有能力認識它,識貨,你相信它,你真正肯學習,這就是善根。認真學習肯定得果,這個果是開悟,菩提就是開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你看這還得了!「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說的,他還沒成佛。如果我有一天成佛了,我的名號叫無量壽,就是阿彌陀,阿彌陀佛。眾生聞這個名號,俱來我剎中。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有極樂世界,遇到《無量壽經》、遇到《阿彌陀經》、遇到《觀無量壽佛經》,遇到這些經典。這些經典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對西方世界認識、了解、肯定,真正發心求生極樂世界,都去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到了極樂世界,如佛金色身,你在極樂世界示現的這個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地方並沒有說明,「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是哪一品的菩薩,或者是上輩上生,他沒有這麼說法;沒有這種說法,從上上品到下下品統統都是。妙相是相好,我們這個世間人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無量壽經》上也講了數字,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無法想像,真叫不可思議。
下面簡單的,這是念老的解釋,「首四句明大願之由」。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發四十八願,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是看到六道眾生太苦了,迷失了自性,造業受報,他太可憐了。阿彌陀佛有智慧、有能力幫助他,所以他發心,這一發心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六道眾生。眾生出生善根是往生的因由,具足往生的條件;「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就是成就菩提果,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所以後面念老的註解,首四句明大願之由,四十八願的由來,為什麼發四十八願?實為長夜憂惱,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凡夫也想有智慧,也想有善根,不知道智慧跟善根從哪裡來,想求求不到。但是眾生心裡有這個念頭,佛就知道,佛就會幫助他,幫助這些遍法界中十方三世六道眾生。離苦,「離諸憂悲苦惱」,這離苦,心有憂悲,身有苦惱。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出生善根」就離苦,這是真的,「成就菩提」就得樂,真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故知所欲普濟者,實為長夜憂惱,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這經文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確確實實是六道裡頭這些苦惱眾生,等待生善根、很想生善根,善根生不出來,這一類的凡夫。「繼四句偈」,繼是後面,接著後面的。「明普濟之法」,普遍救度眾生的方法是什麼?「眾生聞名,來生我剎」,這是阿彌陀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聞名,這個裡頭包括經典,名是名號,經典是細說名號裡面的含義。如果對名號含義不明瞭、不清楚,有懷疑,你的信心就不能建立。所以經典一定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你,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你。你對於這個老師認識了,你對於修學的環境熟悉了,你真正發心,我一定要跟這個老師,我想進入這個學校,在這個修學環境當中成就自己的道業,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你對極樂世界不熟悉,那怎麼行!
「此諸眾生,亦即長夜憂惱中之群生」,長夜就是六道輪迴,在輪迴裡面受這些苦難的眾生。「是故善導師曰: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這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彌陀佛是為我們修行,發願修行成佛,極樂世界是為我們建造一個修學理想的環境。這是阿彌陀佛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做出最圓滿的貢獻。因為諸佛如來都是以度眾生為事業,他沒有別的事情。但是眾生難度,怎麼能將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幫助他快速的回頭,幫助他修行證果?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絕了!末後這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只要你一到極樂世界,「悉皆身真金色」,這就自度了,自己得樂了,自利了,「妙相如佛,圓滿具足」,這個的確在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提過。
「下更云」,下面又說,「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這個四句是利他,度他。換句話說,生到極樂世界就自度,而且這個自度是圓滿的自度,不是說你是須陀洹,你是阿羅漢,不是的,你成佛了。你查遍《大藏經》,你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法門。這個法門遇到了,無量劫的福報今天現前了,你自己不知道。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你果然真信、真願,諸佛歡喜,沒有不幫助你的。為什麼?諸佛就希望眾生快快成佛。成佛之後,你會跟諸佛一樣,你也會像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幫助別人,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怎麼幫助他?離欲深正念。《還源觀》裡的四德,第一句「隨緣妙用」,什麼緣都隨,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為什麼?自己沒有障礙了,沒有分別執著就一點障礙都沒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念念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自自然然他就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因是破迷開悟。就是你要做好樣子給他看,讓他看到歡喜、看到覺悟,想跟你學。你就可以介紹給他,我這個樣子是跟阿彌陀佛學來的,我這個生活方式是在極樂世界學來的。他羨慕我,我介紹他到極樂世界,我羨慕極樂世界,我在極樂世界學習的。你跟我,我還做得不夠好、不夠圓滿,阿彌陀佛圓滿。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在《淨土大經解》裡,你到這面來學就對了。
離欲,所有一切罪業都是情欲造成的,這個東西是根,連根拔除,然後要正念。不但要正念,深深的正念,正信、正解、正行。用本經的話來說,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人生不要顧慮自己,不要想到自己身家,為什麼?這是假的!過分重視身體,過分重視你這個家,你就迷了,你迷得太重了,你什麼時候才有出頭的時候?真正學佛,我講經的時候常說,我們活在世間只有今天這一天,明天?明天沒有了。我壽命只有一天,我今天一天該幹什麼事情,什麼是該幹的,什麼是不該幹,就很清楚,不用人說。我只有這一天光陰,我這一天光陰要好好的念阿彌陀佛,我要到極樂世界去。身不要了,生活在世間所有的附屬品那更不相干,何必留戀它?什麼都不留戀。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今天心想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確確實實是念念想求往生,不想住這個地方。這個身體還在這個地方,在一天呢?在一天就幹一天,就照我們自己這個幹法,這就是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念佛要這樣念法,學佛要這樣學法,就沒錯。還貪戀世間、貪戀自身、貪戀身家,那就搞六道輪迴了,那不是學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就誤了這一生,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去不了!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我這一生當中隨時隨刻都去得了,這才行。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白來,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沒有白學,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祖宗,對得起父母。成就決定在這一生,不能等到來生後世。也要有大慈悲心,像佛一樣幫助眾生。慧,慧要淨,淨就是什麼?裡面沒有夾雜、沒有懷疑,這個慧是淨慧,有懷疑、有夾雜就不淨。行,行是我們的造作,言語造作;梵行,梵是清淨。我們言語造作裡面,也不夾雜自私自利、也不夾雜七情五欲,我們身口就清淨。
「是表」,這些開示,經文上的開示都是表,「諸往生者」,從上上品到下下品,就是九品往生的人,「華開見佛,身心頓淨」。平常心裡嚮往著,盡量去做到,到往生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佛光加持你,佛的願加持你(四十八願加持你),佛的神通、道力加持你,你立刻身心清淨,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智慧現前了,「智慧猛利」,大慈大悲無量無邊,慈悲遍法界。「自覺覺他,成就菩提」,自覺就是覺他,覺他就是自覺,自他是一不是二。「是皆阿彌陀佛,威神力故」,這大力,「本願力故」,大願,四十八願,「滿足願故」,大圓滿,「明了」是大智,「堅固」是大德,「究竟」是大行。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加持全都得到。這個法門,完全依靠佛力。要記住自他不二,真正依佛就是依自己的自性。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我現前這個身也是自性變現的。從體上來講無二無別,從相上來講不一樣,佛極清淨,我們現在是極染濁;從性上講是一樣的,從相上講是有差異,這個一定要懂。所以我們藉著阿彌陀佛的像來塑造自己,這就叫他力法門。阿彌陀佛有這樣的神通、德能、道力加持我們,「故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智慧清淨,身心如佛」。這就是能幫助,有能力幫助,長夜憂惱之凡夫就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幫助他們得清淨慧,幫助他們身心如佛。
「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得無生忍,又何足異」,理所當然!而實際上我們是什麼身分?我們是造惡業的凡夫,造作極重的惡業。只要我們自己認真反省,回顧一下,我們用中國老祖宗十二個字,孝我們做到沒有?孝養父母沒做到;悌做到沒有?就是兄弟當中的友愛,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友愛,這都是悌道,沒做到。為什麼沒做到?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想到別人,連父母兄弟都沒想到。忠沒做到,義沒做到,下面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哪一個字我們做到?這十二個字是做人根本的德目。所以今天我們曉得,我們一生造的什麼業。造極重的這些罪業,佛菩薩不怪我們,佛菩薩原諒我們。為什麼?我們從小沒有人教,父母沒教好我們,老師也沒有把我們教好,在這個社會大染缸裡面,我們遭遇到嚴重的污染。所以佛慈悲,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我們,我們今天所犯的一切過失他不會責怪我們,他原諒我們、饒恕我們,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明白了,現在讀誦大乘知道了,要認真的改過自新。中國老祖宗傳的這十二個字要做到,起心動念我們心裡頭有,言語造作身上有。要做出來才是真的,會講,做不到沒用處。佛教給我們的十善業道要做出來,會講,沒做到是假的,不是善知識,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定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要常常放在心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雜念打掉,恢復我們的清淨心,這叫真修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