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九一集) 2011/5/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八十三面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這幾句話我們要特別重視。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祖師大德勸導我們,三輩往生,前面說到過,跟八萬四千法門來比較,這個法門是易行道。但是,要不能把煩惱伏住,像此地講的,不是真正為了生死,那還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關鍵,我們是不是把兩個世界看透、看清楚、看明白了。娑婆世界苦,真的覺悟了,它是真苦,它不是假苦;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不是情執裡面所說的樂,在那邊修學沒有任何障礙。老師是諸佛如來所讚歎的、所尊敬的阿彌陀佛,那是老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指導,並不是由其他人來協助。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天那麼多,可以說分分秒秒都不間斷,來自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的眾生不知道有多少,阿彌陀佛能應付得了嗎?我們常常用我們凡情來推測、來觀察,我們不知道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況。我們根本就不能理解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不知道!彌陀確確實實能應化無量無邊的身,一個人往生,他就現一個相,單獨教他,這樣的學習環境到哪裡去找?我們喜歡大眾在一起學習,阿彌陀佛有講堂,講堂無量無邊。每一個在講堂坐的人都覺得阿彌陀佛為自己說法。這種感覺我相信我們也有,我們講堂人不多,二、三十個人,老師教學,學生會感覺得老師今天這堂課是為我講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感覺到每一堂課都是為我自己講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消除自己的業障,讓你時時刻刻法喜充滿,這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常生歡喜心,不會有雜念、不會有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決定不可能在那個地方發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威神,阿彌陀佛的佛光照注。
所以,我們要真為生死,我們不為別的,六道生死太苦,太可憐了!為什麼還要幹這個事情?為了生死才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真正相信彌陀淨土,真正想生到極樂世界,真正想親近阿彌陀佛,以深信願。菩提心,在二十多年前,我們提出《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是深信,菩提心的自受用。我們用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我們要像諸佛如來一樣的真誠,用真誠心生活,用真誠心工作,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真誠心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真誠心的他受用,大慈大悲。慈悲上加個大字,沒有條件,大乘經教上常講「無緣大慈」,這個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我自己是同體,是一體。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深信願,深信切願,懇切的願望,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如果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沒有深信願,縱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所以,真信、真願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
下面念老為我們開示。「敬祈」,恭恭敬敬,祈求「當世行人」,當世是現代,現代修淨土的同學們,「慎莫初聞淨宗易行」,慎是謹慎、小心,千萬不要誤會,聽說淨宗是易行道,「便生輕慢」。對於這個法門、這個宗派就生輕慢心,就是不尊重它,為什麼?它是易行道。八萬四千法門是難行道,難行道你能不能行得通?你行不通。易行道這條道路是你決定可以走得通的,你這一生真的能成就。不但不能輕慢,要生尊重心、感恩的心,阿彌陀佛知道我的根性很劣,用這個法門幫助我、成就我。如果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這四個字非常非常重要,心裡面還貪戀五欲六塵,還貪戀這個世間,「如是求生,當待驢年」,那就是沒指望了。你們看看生肖,十二生肖有沒有屬驢的?到驢年你才會成就,沒有驢年,這是古人常說的話,就是你決定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要把塵緣徹底放下,不再有絲毫貪戀。
尤其現在災難頻繁,我們從媒體的報導,網路上所看到的,更應當高度的提醒自己、警覺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而且時間短促,我這二、三年當中,我的淨業一定修成。怎麼修成?塵緣徹底放下,深信切願,一向專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把握,這就對了。如果這個災難過去了,你還在這個世間,那你就有任務。什麼任務?收拾災難的殘局,幫助社會恢復秩序,需要你的智慧,需要你的方法,需要你的經驗。這就是需要你修學的功德,幫助苦難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事業。我不是菩薩,我怎麼能做?信願念佛成功了,這個人就是菩薩。還在這個世間,他就能幫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
底下一段說,「又本經三輩與《觀經》九品,是否相配,古說不一」。這一段是幫助我們斷除疑惑的。古來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有看法不一樣,我們遇到了,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論為同者」,這個經上的三輩跟《觀無量壽經》的九品是一樁事情,「有曇鸞諸師」。曇鸞師的《略論》說:「生安樂土者,《無量壽經》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中,一品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這曇鸞法師說的,這是古代淨宗大德。「又《淨影疏》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觀經》中,粗分為三,細分為九。」這是隋朝慧遠法師說的,那就是說明,三輩跟九品是一個意思。「又嘉祥《觀經疏》云:《無量壽經》但明三輩。此」,這個此就是指《觀無量壽經》。「此中開三輩為九輩,三輩者,謂上中下也。九輩者,於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輩也。」這都是主張相同的這些祖師大德。「又憬興曰:今即合彼九品」,今是講此經,彼是《觀經》,「為此三輩」,為此本就是本經三輩,「故其義無異」,沒有兩樣,三輩就是九品,九品就是三輩。「又蓮池曰」,蓮池大師說,「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又天臺」,這是智者大師《觀無量壽經疏》,「謂此經九品」,這此經是《觀無量壽經》,「為令識位高下,即大本三輩也」,大本就是《無量壽經》。智者大師也是這個說法。這是說相同的。
「至於主張兩經相異者,則靈芝、孤山等諸師」,這些人在中國佛教史上,也都是負有盛名的高僧大德,他們的看法跟前面這些祖師大德不一樣。靈芝、孤山諸師這都有舉例子。「靈芝師謂三輩止對《觀經》之上品,不攝餘六品」,就是九品裡面,《觀經》上的三輩,他說只對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下三品不在其中,這是他說的。為什麼?他也有他的道理,他說「因《觀經》之中品及下品,皆未發菩提心也」,都是經典上有依據,沒發菩提心,這靈芝說的。「孤山稍廣,謂此之三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不攝下三品」,《觀無量壽經》的下三品,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不在其中。「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皆是善人」,那下三品是惡人,不是善人,「而彼《觀經》中之下三品皆是惡人,臨終懺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也。」說得都有道理。
我們再看,「蓮池大師於《疏鈔》中」,這個《疏鈔》是《彌陀經》的疏鈔,會通這兩種說法,會通兩種說法。「《疏鈔》曰:草庵《輔正解》曰」,也引用祖師大德,「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天台是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說的,「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而言。則孤山、靈芝,皆不違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就是講孤山跟靈芝,他們是就行因,修行的因,所以「止齊」,齊就是平等,跟中上平等,中輩、上輩平等。下輩因為是惡人,惡人往生,不是善人。「各有所據,取義不同,故不違也」,每個人講的都有道理。「剋實而論」,跟你講真話,「則煩惱不異菩提」,煩惱跟菩提同是一個自性,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的時候叫煩惱,迷悟不二。「始惡何妨終善」,那個惡人懺悔之後他就是善人,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惡人真的回頭了,比善人還要善,你怎麼能說他是惡人?說「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改邪歸正,他就是聖賢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就成佛了,你能說這個惡人不能成佛嗎?那這句話怎麼講?所以「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不需要懷疑,懷疑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叫佛知佛見。我們在大乘教裡面明白、搞清楚,阿羅漢就不執著了,菩薩就不分別,佛不起心不動念,平等。
「上之會通,甚契法要」,契是契入。天台智者大師的主張,「兩經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而未論及其因地之行持。靈芝諸師指為異者,乃專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則《觀經》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看法不一樣,這個看法還是執著。靈芝諸師他們執著,這個人早發菩提心,那個人很晚才發菩提心。早晚發心有差別嗎?我們細心去觀察,應該沒有差別,早成佛跟晚成佛是一不是二。成佛之後,沒有先佛跟後佛,沒有古佛跟今佛,那是凡夫的執著。江河裡面的水,先流到大海跟後流到大海能有分別嗎?有差別嗎?沒有差別。一千年的暗室,一盞燈點著就照明了,一百年的暗室,點一盞燈也照明了,它有差別嗎?何況大乘法裡面,在在處處都教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這種分別執著放不下,這是障礙,這屬於所知障。貪瞋痴慢疑是煩惱障,研究這些經教就變成所知障,拿這一部經來批評那一部經,拿那一部來批評這一部。
所以,佛知道後來有這種情形,他老人家在般若會上完全否定,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誰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他有沒有說一句話?我們現在完全知道,他真沒有說一句話,他要說話,他變成凡夫。不說法怎麼說了四十九年,怎麼講那麼多經?這是說明他為什麼沒有說法?佛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說什麼法?這是真的,這可不是假的。有人問過我,我給他的解答,我說那是什麼?反應。佛說法,佛真的沒有說法,反應是你自己念頭的反應。因為你有感,你有求佛,你向佛請教,提出了問題。佛並沒有思考一下,你提這個問題,我想一想我怎麼來答覆你,那他就說法了。佛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直接就答覆你了。所以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如果你會聽,你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當下就大徹大悟,你就成就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虛妄在分別?
今天科學家,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我們一個善念或者一個惡念對這個水,我喜歡你,我討厭你,用這種言語、這種心態,它反應給我們的結晶不一樣。我們的善念、善言,反應的結晶非常美,惡念、惡言,反應的圖案非常醜陋。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說我想一想,我再怎麼反應你、回應你?沒有,直接的。這科學實驗出來了。我們是有意、有心,有意對待佛,佛是無心無意回答我們,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完全是個反應,像敲鼓,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就不鳴。我們敲鼓的時候,鼓並沒有想一下,我要怎麼應對你?沒有。這是自然的反應,在佛法裡面是自性的反應。如果他起心動念,他就不是佛。起心動念,他還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菩薩,他不是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總是用凡夫境界來觀佛,把佛也看成凡夫了,這錯了!
極樂世界真有三輩九品嗎?我們學淨宗學了不少年,《無量壽經》也學了十幾遍,我在前面講了很多,三輩九品真的是假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麼不能說它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所證得的層次確實不一樣,有人證得深,有人證得淺,所以就有三輩九品。為什麼不能說它有?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第二十願所講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話怎麼辦?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是這個境界。但是他煩惱一品沒斷,帶業往生的,怎麼能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不能說它一定有,也不能說它一定無。就像我們在《華嚴經》上,學了這麼多年的《華嚴經》,我們明瞭,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你能說它有嗎?大家好好想想,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裡頭還有什麼等級?有等級就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初住菩薩就不起心不動念了,四十一位菩薩個個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這不是平等了嗎?哪來的階級?真不好懂。
那佛說的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等覺,四十一個。於是我想起了,我從哪裡想起的?從前面,這學《華嚴經》學出來的。須陀洹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須陀洹,他還有見惑的習氣。到二果斯陀含,習氣斷掉了。斷掉這個習氣之後,要斷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證得阿羅漢。但是阿羅漢還有思惑的習氣沒斷,習氣斷盡,他升級,他就升到辟支佛。這見思煩惱的習氣。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都沒有了,都斷掉了,他要斷什麼?他要斷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分別斷掉了他就成菩薩。但是菩薩還帶著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他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起心動念沒斷,要知道起心動念叫做無明,無明沒斷。他把起心動念斷掉,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斷了,他脫離十法界,他變成什麼?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無明破了,不起心不動念了。無明有沒有習氣?肯定有。我們從這個地方懂得,無始無明的習氣要斷盡,他就成佛了。
所以,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無始無明斷的程度不一樣。無始無明的習氣,古大德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古人的比喻用酒瓶,用酒瓶做比喻。譬如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階級,我們用四十一個酒瓶,統統裝滿酒的酒瓶,同一天裝進去,在酒瓶裡已經裝了好幾年。那個酒瓶裡面的酒倒乾淨,擦乾淨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一滴都沒有了,這就是什麼?就是無明煩惱斷了。把無明煩惱比作酒,真斷了,聞聞酒瓶還有味道。如果我們每個月倒一瓶酒,這四十一個酒瓶就是四十一個月,每個月倒一瓶,我們用這個比喻。第一個月的聞聞那個味道一定很濃,第二個月的時候就淡了,第三個月就更淡了,大概到了第四十一個月的時候,一點味道都沒有,那叫成佛了。我對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是這種體會。所以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沒有是什麼?他那個習氣確實有濃淡不一樣,但是習氣不礙事,不礙他的智慧,不礙他的神通,不礙他度化眾生的弘願。一切眾生有感他都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他能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能現菩薩身。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包括所有一切眾生之相他都能示現,所以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真能幫助人解決問題。
對於這四十一個位次,我們要這樣看法。反過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我們也是這個看法,就沒錯了。性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弘願威德不可思議。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經上佛沒有說,品位不同身相就不一樣,沒這個說法。而四十八願裡面講的,到極樂世界的時候相貌完全相同,跟誰相同?跟阿彌陀佛相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佛是隨順我們世間人講的,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無量壽經》上說的。但是佛在《觀經》上講的不是這樣,佛的身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一樣,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雖有四土雖有九品,是真有,但是你在形式上你完全看不到,你在相上看的幾乎完全平等。如果從煩惱習氣上看,不一樣,跟《華嚴經》四十一個位次是同樣的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學佛,特別是大乘,決定不能有疑惑,疑惑一定要把它解開,佛的經教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幫我們斷疑生信。可是經教要熟讀,絕不是聽個一遍、兩遍就行了。以前我在做學生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就給我說過,講到什麼?講到「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正要學習,那就是不斷的重複,重複次數愈多愈好。老師告訴我,你在哪裡看見過學一遍就開悟了,有沒有?沒有,一遍開不了悟。不但是學,講經,這個經我已經講過一遍,你開悟了嗎?沒有開悟。古人開悟,絕大多數就是一部經,講一百遍、講兩百遍、講三百遍,到最後開悟了。為什麼?他心用在一部上,用久了心就定了,定會開悟。所以他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智慧。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條就是戒。所以,就學一部經,你一生就講這一部經,肯定開悟,為什麼?你專心。古人有一生講兩百多遍《阿彌陀經》的,他不講別的,他就講這一部,什麼地方請他講經就講這一部,講到最後大徹大悟。那大徹大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同居土,不是方便有餘土。這個祕訣李老師告訴我的。涉獵太多了,你的心分散了,雜了。
必須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應機說法,根性不相同,佛講的就不一樣,他應機說法。佛講經沒有預備的,沒有通過思考我要給你怎麼講,沒有,不同的根性去叩問,他就不同的反應。執著空的,佛跟他講有,執著有的,佛給他講空,破他執著而已!你問佛,佛沒有說法。你說:佛你說的矛盾,怎麼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到底是空還是有?佛說:我都沒有說。你不會聽,你要會聽的話,要聽,這以前也是李老師常說的,要聽佛弦外之音,那話裡頭有話,你要會聽。你死在句下,你就錯了,你不會聽。讀經不可以死在文字之中,所謂不能死在句下,聽經不能死在言說之中。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真的叫會聽,讀經他會讀。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讀經,你所讀的那些意思全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意思,全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自己真能夠離一切相,那意思就出來了,什麼意思?無量義。不同根性的人來了,對你用這個義,對他用那個義,全是正確的,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從阿賴耶識流出來的;阿賴耶識流出來的是假的,是從真如本性流出來的,這個要知道。
我們接著看這個後面。「蓮師末後曰,始惡不妨終善」,這句話「深契聖心」,聖是如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惡人不要記住他的惡,要幫助他回頭向善,他就是賢人,他就是善人,這是佛陀的教化。「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懺悔之後,他已經發了菩提心,為什麼?他發心,他真信了,真正想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發菩提心,他老人家的註解,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看到這個註子,佩服到極處,為什麼?自古以來這些高僧大德、祖師大德沒有說過,蕅益大師說破了。他不是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他不是這樣講法。他講你真正相信,真正想生極樂世界,真肯念佛,你就發了菩提心,你是無上菩提心。講得有道理!那我們曉得,鄉下這些阿公阿婆,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根本就不懂。他真的往生了,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稀有,他真的往生了。你說他沒發菩提心,他發了,你不知道。蕅益大師這麼一點破,我們恍然大悟,他怎麼沒發菩提心!所以,惡人已經成善人,懺悔,真正求生極樂世界,他已經發了菩提心,當然「蒙佛攝受,隨願往生。故蓮池大師曰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也」。上上品往生的,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見阿彌陀佛,而且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下下品跟上上品差不多,沒什麼分別,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
「由上可見,此經三輩,彼經九品,實相配合,不容或疑也」。這一段是怕研究經教的人,看到祖師大德有這種種講法就起了疑惑,那你就錯了。所以蓮池大師特別把兩種說法詳細解釋,它沒有矛盾。告訴我們,三輩九品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不必再懷疑。「又《報恩論》曰:此經上輩當出家」,這個當,上輩講當出家,「中下二輩當在家」,這經文上有,「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降」,優是上上品,降是下下品,「以括」,括是包括,「無量行因之不齊」。「此論極好」,這個講法講得好,因為每個人修的因不一樣,前面說得很清楚。信心不一樣,有人信得很深、信得很堅定,有人信得比較淺,淺深不相同;發願,願有強弱不相同;行,念佛,念佛功夫不相同。往生到極樂世界,因地修行的因不齊,所以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裡面的理、事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上上品往生者,彈指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須臾歷事諸佛,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這是《觀經》裡面講的。三輩當中極優的,這是什麼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功夫,功夫有三等,中輩的事一心不亂,下輩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下輩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的生實報莊嚴土。實報土,法身菩薩,那不是普通人。所以,古大德有個說法,我們後面會念到,古大德認為,上輩往生是四地以上的菩薩。但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依照善導大師講法,我們有分,我們真的好好用功的話,確實可以在這一生當中生實報莊嚴土。
我們在大乘上了解了,真的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放下,一心專念,那就到上輩去了,問題是你能不能放下。大乘教裡給我們講,放下執著,你就生方便土;放下妄想,就是放下起心動念,你就生實報莊嚴土。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什麼功?練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定、慧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去練,練不起心不動念。如果練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往生是方便有餘土。如果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你往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我們真幹、真練,我們就有分,不必要證得地上菩薩果位。我們真能幹,就可以跟他平等,跟他等齊。
真的上上品往生的,上輩上品往生的,這個人往生自在,他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實實在在的說,我們講這個經講得多了,真正能夠自在往生,預知時至,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功夫成片的上品,上三品。也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下輩,下輩上生就有這個能力,就能夠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為什麼?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統統放下了。我們統放下了,阿彌陀佛知不知道?知道,我們的信息傳遞到他那裡去了,我現在想去,他就來接引。沒有不接引的,我們才起心動念他全知道。佛的慈悲、佛的弘願、佛對我們的恩德,我們不知道,佛光注照我們,我們沒有感觸,什麼原因?我們自己本身有業障。業障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淡一點,那個光我們就有點感觸了。真的放下了幾分之幾,不要說是百分之百,放下個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我們跟西方阿彌陀佛這個熱線就接通了,就沒有障礙了。所以放下真的是重要!我初學佛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就教我放下。太重要了!
所以彈指即生,這一彈指說速度之快,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這一聞法馬上就開悟,就像惠能大師一樣,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聽祖師講《金剛經》,不到一半就開悟了。須臾,很快,他就有能力分身去參訪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自己本身,自己這個身在阿彌陀佛講堂上沒動,還在聽經聞法,分身已經到十方諸佛國土,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那還得了!「次第受記」,每一尊佛都給你授記。你什麼時候成佛,你這個佛,佛的名號叫什麼,你在哪個世界度哪些眾生,都會告訴你。「還至本國」,那是分身回來,自己真身如如不動。「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講一切法的總綱領,無量無邊法門的總綱領你全部都得到了。是乃三輩當中最優的,最高的。
「下下品乃五逆十惡,地獄相現,臨終懺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輩中最下者也」。下品下生,什麼人?造惡的,五逆十惡。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種。這五種是作惡到了極處,墮無間地獄。在這個時候他遇到善友,勸他懺悔,他真的認錯,我錯了,真錯了,回心向善,願意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也能得生。這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真正不可思議。「《觀經》明其最優,兼指最下,故謂極其優降」。這就舉這兩個例子,一個是上品上生的,一個是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二經乍看似異,而實旨正同也」。都到極樂世界去了,五逆十惡只要臨終懺悔,都還來得及。下面這個經文就正式要給我們細講,註解裡頭細說。我們看經文,先看上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介紹的上品上生。向下,這是念老的註解。「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淨宗一大問題」,我們凡夫有沒有分,這大問題。「古德有謂是乃菩薩之行。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餘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達。」就是凡夫最高的中品中生。中品上生以上,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這四個位次都是菩薩的,凡夫沒分,古大德所說的。「若如是者,則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這開玩笑了。這個需要詳細來解釋,要認真來學習。
「若如是者」,如果果然像古德這樣講,九品前面四個位次都是菩薩,凡夫沒分,阿彌陀佛的大願怎麼可以稱無上?極樂世界的獨妙,獨妙也不能稱;持名法門的易行,易行,上面四品不能去,這個易行也講不通;往生妙法的殊勝,統統都是開玩笑,戲論就是開玩笑。阿彌陀佛會不會給我們開玩笑?釋迦牟尼佛會不會給我們開玩笑?不會。佛法裡頭從來沒有戲論,佛教一切弟子要斷絕戲論,哪有自己還說戲論的道理?「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古人這個說法,那淨宗就不是不可思議,可以思議。「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前於本解(貳)概要中,雖略論一二,未盡其旨,試更詳之」。在概論裡頭曾經說過,沒詳細說,這個地方我們要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古說之非」,古人講的講錯了。誰說他講錯了?唐朝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善導大師,日本人非常崇拜。我們到日本去參訪,發現日本人對中國祖師大德最崇拜的,第一個是善導,第二個是智者大師,到處都能看到兩位大師的塑像。有木雕的、有石頭造的,像都造得很大,非常普遍。淨土宗很多寺廟都用善導大師的名稱,叫善導寺,你一看到善導寺,就知道這是淨土宗的。我曾經向他們請教,我說,聽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你們有沒有這個說法?有。他們世世代代相傳,善導是阿彌陀佛,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佛再來的。「大師於所著《四帖疏》中論云」,《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註的《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註的,這個裡面他說了,說得很清楚。「又看此定善」,這個此是指《觀無量壽佛經》,「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說得太好了!這就是說明四土三輩九品我們有分,只是遇緣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別。「上品三人」就是上輩的,我們《無量壽經》上講上輩,「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這個大凡夫、小凡夫、惡凡夫,全是凡夫,這是什麼人?念佛的人。這個法門,遇到這個念佛人。
我們繼續往下看,「以惡業故」,這特別是講下品凡夫,下品三人,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藉善是藉著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這個看法錯了,如果是這樣看法,你自己失掉機緣,而且你還誤了別人。「疏中復引《觀經》十則,以證其說。茲不具錄」。我們把這個十則,《觀經》十則查出來了,我們在此地要好好的來學習。這是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說的。
「第一如觀經云」,《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佛告韋提」,韋提希夫人,「我今為汝廣說眾譬」,就是比喻,「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者,是其一證也」,這是第一個證據。韋提希夫人是凡夫,在家婦女,遭遇家庭的變故,這經典上記載得很清楚。她的兒子,這是太子,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提婆達多教太子,用現在的話說,發動一個政變奪取政權。把他的父親囚禁起來,自己宣布做國王。希望把他父親餓死,關在牢裡面,不給他飲食,也不准任何人接見。他的母親,就是皇后,到監牢裡面去看他。看監牢獄不能不讓她進去,別人不可以接近他,夫人可以接近他。夫人把身上塗著蜜,進去之後,讓國王舔她身上的蜜,這樣子帶進去。所以國王每天能夠還維繫著生命。以後這個事情被太子知道了,把他母親也囚禁起來,本來想殺掉她。這個時候,他母親一點辦法都沒有,才求佛。她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求佛來救她。她一動念,佛就知道了,佛從空中降下來,在宮廷裡面給她說法,這是《觀經》的緣起。教她十六種觀法,第十六就是念佛法門,一向專念。所以他說,我今天為妳廣說許許多多的譬喻,也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這是「一切凡夫」想修淨業,這是證明淨土是為一切凡夫。
「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這是第二個證據。你看看西方淨土是為一切煩惱非常嚴重的人。我們今天都是被煩惱所害,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每一個字都具足。我們知道這是煩惱,斷不掉,放不下,為煩惱所纏縛,沒有能力離開六道輪迴。釋迦牟尼佛慈悲,為我們,未來世就是我們現在,這一切煩惱深重的人說清淨業。「三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者」,這是第三個證據。觀是觀想,觀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叫想,不用心意識叫觀,用真心,不用妄心,一心求願西方極樂世界。「四言,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看到極樂世界了,這是釋迦牟尼佛以神力,把西方極樂世界顯現給她看,她看到了。「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者」。韋提希很幸運,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時代,成為釋迦佛的護法。急難的時候,這是生死關頭,佛來解救她、來幫助她,她有這種幸運。佛滅之後,以後的眾生,特別是現在,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這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云何當見彼佛國土,云何是怎樣,才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第四個證據。
第五,「如日觀初云,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念已下,乃至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已來者,是其五證也」,第五個證據。佛教她觀想,十六種觀法,任何一種觀法觀成功了都能往生。佛說出這十六種方法,念佛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這是屬於觀想;有觀像念佛,觀佛的塑像,造像;有持名念佛。世尊、祖師大德,乃至觀音、勢至,都勸我們用持名念佛,持名是第十六觀。所以這裡說,佛告韋提希夫人,妳以及眾生,專念已下,乃至一切眾生眼睛好的,而不是生盲;生盲是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瞎了,當然他不曉得太陽,他沒見過。不是生盲,眼睛瞎了,跟他講太陽他有印象,他還能觀想。觀想落日懸鼓,觀想西方,西方在哪裡?太陽下山那個地方就是西方,常常想。觀想成功了,這個落日就在你印象當中,你睜開眼睛,看到落日這個相,閉上眼睛也看到落日這個相,這觀想成功。實在講也很不容易,這個落日就在眼前,這就心有專注,專注於西方極樂世界。第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這第六個證據。這些證據裡面一個重點,都是為將來世眾生;換句話說,是為我們現在這些眾生,六道裡頭煩惱、苦難的眾生,不是為菩薩。善導給我們舉出這樣的例子。
第七,「如華座觀中說言,韋提白佛」,韋提希夫人白佛言,「我因佛力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云何得見者」。你看都想到,處處都是講到未來眾生,未來眾生怎樣才能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觀音、勢至?《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是教我們大眾的。不是教菩薩的,不是教聲聞、緣覺的,對象全是六道眾生,我們要能夠信得過。這是第七個證據。第八,「次下答請中說言」,這是答覆韋提希夫人提出的問題,「佛告韋提,汝及眾生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者」,這第八個證據。告訴韋提希,汝就是夫人,韋提希夫人,及眾生,這個眾生是現前的眾生、未來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你們要觀彼佛,你們想見阿彌陀佛,當起想念,想是憶佛,念是念佛,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乘經教裡頭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從哪裡來的?佛從心想來的,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想佛佛就現前?想是緣,佛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所以自性是因,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果佛就現前。心想不可思議。這是第八個證據。
現在時間到了,後面還有兩條,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