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00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00集)  2011/2/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00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三面,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上三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上三是前面講的三聚淨戒,第一個是律儀戒。在律藏裡面有文字記載的,世尊教導在家、出家的弟子必須要遵守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這裡略舉幾種,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就屬於律儀戒。還有些應該做的事情,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事情,戒律明文沒有寫,要不要守?要守,這就屬於另外一類的,叫攝善法戒,培養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佛雖然沒說,我們聽了佛的教誨,從這些原理原則來推想,惡,佛沒有說,也應該要斷;善,菩薩戒經裡沒有說,也要做,這對自己有利益的。第三個,饒益有情戒,是對一切大眾的,有情、無情、天地鬼神,對他們有利益的,有很大利益的,這一定要做。攝善法是對自己,饒益有情是對眾生。今天在這個世界上,世界跟從前不一樣,變了,以前交通不發達,沒有資訊,所以人生活在地球上,活動的範圍很有限,真的有所謂老死不相往來。我小時候,八十年以前,我們農村裡確確實實有人一輩子在鄉下,沒進過城。城市距離我們鄉下多遠?中國里是華里二十五里路。用現在的話來說,用公里來講不到十三公里,十三公里是二十六里,二十五里路,這麼近的距離一生沒進過城的。只是附近有個小鎮,小鎮大概也不過是二十戶人家,有二、三個小店,賣東西的小店,那小鎮,老死不相往來,他生活很單純。正因為這個緣故,諸佛菩薩應眾生之感現身來教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才有許許多多的聖賢出來,分散在各地教化眾生,我們看宗教經典就能看到。他的大目標、大方向完全一致,他在善巧方便那各有不同,所以宗教你細心去觀察叫大同小異,為什麼有小異?就是因為沒有資訊、沒有交通,一個人一生當中知識很有限。

現在不一樣,現在交通發達,環繞地球一周,我環繞過一次兩天,這在從前人無法想像的。資訊發達,全世界拐拐角角出了一點事情,衛星、網際網路一播放,全世界人都知道,所以今天地球成了地球村,這個比喻得很好。佛菩薩、聖賢人在今天推動教化,那就是全球是一家,族群是一家,諸國是一家,宗教是一家,文化是一家,現在要用一家的角度來觀察,這就是對的、正確的。一家這個角度來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是今天必修的功課。今天世界社會動亂,地球的災變頻繁,佛弟子要是不顧,慈悲心何在?不能不顧。但是佛陀教誨的根本不能丟掉,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戒律、就是規矩。守住根本利益眾生,真的利益;如果我們放棄根本,說饒益眾生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教化眾生,頭一個身行,他自己做到,然後再教他、再化他。自己沒有做到,怎麼教化眾生?今天大家了解了,我們必須大而化之,地球是我們的家,地球上的人是我們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一家人,不是外人。一家人要相親相愛,要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

我們就曉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非常重要。我們要學佛,這三門功課要是沒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聖成賢?你怎麼能學佛、學菩薩?這三樣東西,你看看任何宗教經典裡面統統有。我們從這個地方看,我才能夠體會到,所有宗教從佛的角度上看,是佛菩薩應化的;從他們宗教角度來看,諸佛菩薩是真神的化身,都講得通。多看一些宗教經典就曉得,佛菩薩在過去這個地區、這個不同文化,他怎麼個教法,那個地區他又怎麼個教法,我們一看就明白,知道佛陀的智慧在起作用的時候,善巧方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今天我們依靠科學技術、便捷的交通跟信息,把地球統一了。技術上是統一了,倫理、道德、因果要統一,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人民才會過著真正幸福美滿的一生。不管是哪一國人,不管是哪個族群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兄弟姊妹一樣,不分彼此,一家人。能不能做到?能,不是不能。只要大家重視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真正重視教育,真正落實教育,真正依照教學去做,社會會安定,地球會美好,這些災變統統都能夠化解。所以饒益有情戒要從我做起,從我們這個團體做起。

僧團決定是六和敬,沒有六和敬這個地方不是僧團,是假的不是真的。僧團不修六和敬,僧團裡頭每個成員,無論在家、出家都是佛菩薩的罪人。我沒有得罪佛菩薩,僧團裡頭不團結,就是得罪佛菩薩,就是破壞僧團,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是什麼?五逆罪最後的一條。五逆第一個是殺父親,第二個殺母親,第三個是殺阿羅漢,第四個出佛身血,第五個破和合僧。不守規矩就是破和合僧。在家居士的根本戒是十善業道,出家根本的戒律是沙彌律儀,這是最低的,沒有做到,你就是破和合僧,你將來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家十善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這樁事情,我們探討了十幾年,總有二十多年,終於我們把這個根找出來。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我們的根疏忽了,根本的根本是《弟子規》、是《感應篇》。十善業道只是十個綱領,只有十條,五戒只有五條,五常也只有五個字,它是總綱領、是總原則。怎麼落實?《弟子規》跟《感應篇》是它的細目,能把這兩樁做到,你的十善業,五戒、十善、沙彌律儀就落實。所以,不能落實《弟子規》,戒律就完了,有名無實。《弟子規》在過去一百年前有人教,父母教你,不是言教,父母做出樣子給你看。你看父母對他的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小孩就看到了,看到他就學會了,你怎麼樣對待父母,你的小孩將來就怎樣對你,上行下效這就是教。教學那個教的本義就是這樣的,下一代模仿上一代,所以上一代好,下一代肯定好,他學會了。

我們傳統倫理道德雖然疏忽了兩百年,兩百年當中不是沒有,少數,不普遍了。我們的家鄉,老家還算不錯,能保持到民國二十年的樣子,這個得力於桐城派。明清這個學派在學術界產生很大的影響,桐城派的開頭起源,兩位大師姚鼐、方苞,方東美先生是方苞的第十六代。所以這個小區文風很盛,就文化的底蘊深厚,農村的小孩都念書,沒有不念書的,文風盛。可是民國二十年之後,尤其是抗戰,抗戰之後就沒有了,大家什麼?準備逃難,沒有心在文化上,忙著生活、忙著逃難。我們這個小區就三個城市,廬江、舒城、桐城,這三個縣距離都不遠,中國里五十里,公里是二十五公里,這桐城派的發源地。我們也小時候就沾這一點點光,知道孝養父母,知道尊重師長,知道知恩報恩,「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他曾經幫助過我,我在最苦難的時候,他救濟過我,以後有些誤會,造成對我們反感,我們心裡明瞭,無論他怎麼樣的責備、怎樣毀謗、怎樣陷害,我還是存報恩之心,念念不忘。為什麼?他那些誤會是道聽塗說,他沒有認真去調查一下,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兩舌之過,有人挑撥是非,他聽了相信。這個裡頭是非曲直,我們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永遠記著他的恩德,時時關懷他們現前的處境,如果有困難,我們得想善巧方便去幫助他。我直接的幫助他,他拒絕,他不會接受;我找跟他接近的人,他能信得過的人,不要用我的名義,用他的名義去幫助他,不必讓他知道。沒有關係的人有災難,我們都要幫助他,何況曾經對我們關懷過、照顧過、有過好處,你能夠袖手旁觀嗎?決定不可以。

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講仁義,仁是存心,仁是仁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別人;義是循理,我們表現在外面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存仁行義,心是仁,行為是義,這都屬於饒益有情戒。我們今天印送《四庫全書》、印送《四庫薈要》,這是送給國家,世界上許多國家。印送《國學治要》、《群書治要》,幫助全世界的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大乘佛法。我們真正做出來,即使就在這一點,我們依教奉行,從哪裡做起?一定從《弟子規》做起。不從《弟子規》做起,一點效果都收不到。有人不相信,不相信的人很多,連一些著名的教授都不相信,曾經來問過我,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弟子規》?儒家的東西四書五經十三經分量那麼多,為什麼不提倡別的,提倡這個東西?我的解釋很簡單,我說我們擺上天平,稱一稱分量,這邊就放一本《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這邊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一大堆擺在這邊,它一樣重。聽的人呆了,怎麼會一樣重?我就告訴他,我們老祖宗講得好,這邊一大堆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在這邊;《弟子規》那邊是篤行。這一大堆東西學了,你沒有做到等於零,還不如它!這個比喻他懂,他明白了。

你把一部《大藏經》背得滾瓜爛熟,講得天花亂墜,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不等於零嗎?一個只知道修五戒十善的,佛的經教什麼都不知道,他就比你強,你就不如他。篤行就是真幹,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不真幹有什麼用?拿那些東西可以欺騙一般平民,那你在造罪業。你的果報決定比不上那個什麼都不知道的,他能夠把十善五戒都做到,不如他,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你不從根本上紮根,像花草樹木一樣,你沒有根怎麼能生長?哪有這種道理?淨土宗修學三個條件信願行,你信,有信、有願沒有行你能往生嗎?古人講得不錯,祖師大德也常講,只要一句佛號念好了,你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了?把煩惱習氣全念掉叫念好了。換句話說,那些戒律你沒有學過,但是你全做到了,那就叫念好了。煩惱習氣沒有念掉,自己還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那就是古人講,你把這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進、雨打不濕都沒用。你的煩惱習氣全在,那是障礙,它障礙你信解,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證果,也障礙你往生。換句話說,這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佛法是幹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幹真的,佛法一絲一毫的利益你都得不到。

這段經文只有十句,這個十句是我們修行的關鍵,太重要了,決定不能夠疏忽。「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下面是身口意,善護三業。如果別人問你什麼是佛法?你用這十句答覆圓圓滿滿。看破、放下,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善護三業,最重要是那個善,善巧方便,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能不重視它嗎?能疏忽它嗎?我們今天的警覺性比不上瑩珂,宋朝的瑩珂法師他自己知道他破戒,不守規矩,知道造這個罪業這是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的果報決定在無間地獄。他想到無間地獄就嚇到了,那個地方不能去,太苦了。請教同學、同參道友,請教同學幫助他,你們有沒有方法能叫我不墮無間地獄?有一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到這本《往生傳》非常受感動。所以關起寮房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樣念了三天,阿彌陀佛念來,他真的往生。造作阿鼻地獄的罪業能往生,是這樣往生的,真正懺悔!他也沒學過《弟子規》,也沒學過《感應篇》,也沒有做過什麼紮根的教育,人家是什麼?人家看到前面阿鼻地獄火坑,嚇壞了。我們怎麼樣?我們不害怕,我們沒見到,大概見到也不怕,叫你跳下去,跳下去也不怕。下去之後再害怕來不及,遲了,你看糊塗到這種程度;瑩珂了不得,聽說阿鼻地獄他就害怕。所以這個饒益有情戒要做,饒益有情戒就是積功累德,攝善法戒是斷惡修善,攝律儀戒是改邪歸正,你們想想,對不對?這三聚淨戒是我們的根本。所以上三為大乘菩薩通受,修學大乘的人,這三種戒律統統要接受,要認真去幹。

我們再看下文,「於(一)攝律儀戒中,在家菩薩受五戒與八戒」。這個八戒是八關齋戒,在家菩薩受的。「出家菩薩須受(一)中之十戒與具足戒」。這個十戒是沙彌律儀十戒,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要做到!具足戒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受了要做到。但是比丘戒能做到的沒有了,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明朝那個時候,蕅益大師對於戒學下很大的功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就學他老人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受比丘戒有名無實,叫名字比丘,真正比丘沒有了。蕅益大師受了三壇大戒之後,他就把比丘戒退掉,為什麼?做不到,假的。傳授也不是真的,為什麼?比丘戒一定至少五個真正的比丘傳這個戒,你才能得戒,傳戒的人就不是真正比丘,你怎麼會得比丘戒?受比丘戒自稱比丘,叫大妄語,你是騙人的,不敢。蕅益大師退了比丘戒,自己稱什麼?菩薩戒沙彌,這是他一生對別人稱我的身分是菩薩戒沙彌。換句話說,沙彌戒他做到,菩薩戒他認真學習名實相符,不敢僭越,不敢冒充。他的學生成時法師,是蕅益大師的侍者。所以諸位要曉得,你看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真正繼承他的傳法弟子,幾乎都是侍者。為什麼?只有侍者跟他最親,生活起居東西全學到了,別人沒這個機會,老師對他的恩德是最重。

所以蓮池大師的侍者古德法師,蓮池大師過世之後,他的這些著作,《蓮池大師全集》是他編的,是他出版的。同樣的,蕅益大師往生之後,蕅益大師的著作非常豐富,《全集》二十多冊,精裝二十多冊(蓮池大師只有四冊),他的侍者成時法師他編輯的、出版的,這是有大功德,沒有他們,祖師這些東西就傳不下來。真正大師的傳人是這些人,這些人受大師的恩德最深,感恩報德則用這個方法。在家的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他的學生黃念祖,這部註解,念老序文裡寫得很清楚,受老師之命寫這部註解。老師曾經講《無量壽經》,講過,他親自聽過,他說他聽的時候記了很多筆記,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都燒掉了。所以寫這個註解他很遺憾,僅憑的腦子裡記憶一點印象。難得的蒐集到這麼多的參考資料,不容易,末法眾生總算還是有福。如果做不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就不能入佛法,你可以學習,那是什麼?學者。你也有著作等身,像現在很多大學教授,在學校裡開佛經哲學的這一類的人,於佛法真實的受用很難得到。方東美先生在過世前半年發心皈依,他的皈依師是廣欽老和尚,很難得,最後真正皈依佛門。這出家菩薩,你看沙彌十戒與具足戒重要!

「《涅槃經卅一》云:戒是一切善法梯橙」。梯是樓梯,上樓要用樓梯,橙在此地也是樓梯的意思,墊腳的,我們今天講台階,一階比一階高。戒是什麼?是一切善法的樓梯,一切善法是登樓,你要登樓你必須要有樓梯。換句話說,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唯一的依靠就是戒律。離開戒律你用什麼方法提升境界?《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是五十二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上面還有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級。這五十二個階級憑什麼上去?全憑戒律。這個話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因為我學佛,是從學術進去的,換句話說,從解門,不是從行門。跟方老師研究哲學,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看待,所以沒有行門。章嘉大師著急,但是也沒有辦法直接叫我從戒律上進修,在當時那個狀態下,我不會接受的,而且我認為什麼?那是迷信。同時對於戒律產生很嚴重的誤解,戒律是什麼?戒律是生活規範,釋迦牟尼佛定的,那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學佛還得回到三千年前,還要去做印度人,這講不通!你看我一套歪理。所以章嘉大師就很困難,但是他有善巧方便,我每次去看他,他老人家一定,我離開的時候他會送我到門口,送我到門口他會講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就這一句話,這句話我聽了大概幾十遍,所以印象特深。你看輕描淡寫,很輕的,大概別人都聽不到,他送我出門,我跟他靠得很近。

所以他往生了,他往生是特別建了一個火化爐,不是跟一般人一起,特別建造的一個火化爐,甘珠活佛主持他的葬禮。火化之後,我們就在火葬場,他火葬場是特別的地方,不是一般的火葬場,是一個寺廟後面的院子。搭了帳篷,甘珠活佛他們在帳篷住了大概十天,我在帳篷住三天,那時候我還有工作請了三天假,守靈守三天。守三天當中我天天想,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戒律很重要」。我就認真思考,為什麼他要說這句話說這麼多遍?他沒有勉強我。我終於想通了,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的禮,我原先把它當世間法看,看錯了,世間法的禮三代就不相同,夏商周。它是什麼?隨著時代、隨著人的生活習慣而修訂的。好像國家的憲法隔幾年要修訂一次,不修訂不適用,社會產生變化了。佛這是出世間法,是要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的,它不能變,它一變就出不去,就超不出去。我就在這個基礎上,肯定了戒律是聖賢法,你要想做聖人、賢人,一定要這麼幹法,它不是普通東西,它不能變更的,所以才肯定了戒律是不能變更的。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不依這個方法修學,它就不是佛法,那是什麼?世間叫佛學,這是我說的。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佛學,把佛的經典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我從這裡入門的。學佛呢?學佛不一樣,學佛從戒律做起,經典一部沒學過都沒有關係,你只要持戒,你只要念佛,你能夠往生,臨終佛來接引,這是學佛,這個要分清楚。不想出六道輪迴,搞佛學;想出六道輪迴,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你一定學佛,你不學佛你去不了。

學佛要記住,如果不能落實《弟子規》跟《感應篇》,你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為什麼?沒根。這兩樣東西這麼重要,為什麼沒聽說學佛人講過?你要曉得,早年,我們講一百年前這是真的,一百年前這個教育,你從小你家的老人已經教給你了,那還提它幹什麼?在從前人,讀書人個個人都有這個根,小時候父母教的,家裡面長輩教的,小孩不懂禮貌那怎麼行?在我們家鄉,我小時候六、七歲在外面玩,玩耍的時候,農村!小朋友吵架打起來了,走路的人,那個時候旅行是走路,沒有交通工具,路人看到,都把我們教訓一頓,我們做錯了,路人不認識的來教訓一頓,我們家裡人看到向那個路人感謝、道謝。哪像現在?現在的小孩,父母不懂得,老師教訓他、呵斥他,他回家告訴父母,父母到學校去,找著警察去抓那個老師,那個老師虐待學生。老師怎麼樣?不教了,不敢教。這小孩還能學得好嗎?父母不敢教,老師不敢教,誰敢教他?電視教他,網路教他,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教他自私自利,教他損人利己,教這個他全接受了。這些東西教他,父母不管了,老師當然更管不上了。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原因你總該知道了吧。社會變成這個樣子,現在道場也變成這樣子,佛教也不例外。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瞭,你就見怪不怪了,正常現象。我們到底怎麼辦?我們要走真學佛的一條路。為什麼?我不願意住這個世間,不願意搞六道輪迴,我也不想在十法界,我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什麼時候去都可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真正想幹,這三聚淨戒你可不能不重視;你要是疏忽了三聚淨戒,你的願望會落空,極樂世界你去不了。

我們再看下面,「又《瓔珞本業經下》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首先是個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現在有沒有信?老同學一定會記得我講過,李老師跟我在慈光圖書館大門口一段故事。我出家兩年才受戒,隨緣!緣不成熟,人家開戒,我們沒法子去受戒,什麼原因?那個時候受戒要繳錢的,我哪有那麼多錢?我是出家就開始教學,就在佛學院上課,就在外面講經。受戒之後第一樁事情,感謝老師的栽培,佛門叫回到自己道場修禮座,去拜老師。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老師在圖書館,我在門口看到他,他也看到我了,他一看到我手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好大的聲音叫了好幾遍,我進去都莫名其妙了,出家兩年多了,教佛學院教了兩年,你怎麼說叫我信佛?我不信佛我能幹嗎?進去之後他叫我坐下來,我就聽他老人家開示。他說「你要曉得,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聽了就嚇一跳,什麼叫信佛?信佛是佛在經上的教誡你真相信、真去做,那叫信佛;你沒有做,你沒有相信。我這才明瞭這個信裡頭包括解、包括行、包括證,信解行證不能分割,是一體。你說你單單有信,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話過去章嘉大師給我講過,我沒有這麼深的體會,老師這樣一個動作,讓我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驚訝,這個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瓔珞經》上這句話講得好,「初入三寶海」,初學以信為本,你不信就沒有辦法接受。我對於老師沒有信心,我怎麼會接受?所以在那個時代我這樣的性格,不是方東美先生把佛經教給我,任何人把佛經教給我,我都不會接受,我說它是迷信、是宗教。方老師是我們心目當中,最景仰的老師、最尊重的老師。老師對我特別關照、特別愛護,我們是一分錢供養都沒有,每個星期他要給我兩個小時,跟我講哲學概要,而「佛經哲學」是最後一個單元。他給我講的一共四個單元,第一個是西洋哲學,第二個是中國哲學,第三個是印度哲學,最後一個是佛經哲學。我對老師相信,老師介紹東西一定不錯,一定是好東西。介紹都令我感到非常驚訝,「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從來沒聽說過,「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多麼誘惑人,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一定要追求!

所以見到章嘉大師我就告訴他,「方東美教授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知道佛經裡面有非常好的東西,有真實的學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很容易就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問題提出了,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對看了半個多小時,一句話不說,半個小時之後老師開口說「有。」我們聽說有,耳朵就豎起來,精神就提起來,他又不說了,大概停了六、七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聽他老人家說話,他說的速度非常緩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介紹我去看《釋迦譜》、《釋迦方志》,特別提醒我,「你去看看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那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你想學佛,你對釋迦牟尼佛不認識,你怎麼個學法?縱然學佛肯定會走彎路。」所以從這一部入門認識釋迦牟尼佛什麼樣的人,值不值得跟他學習?這個指點,是我真正學佛的一個起源、起點。我們才了解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一生事蹟來看,他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他不是宗教,中國人講的聖賢。所以以後才了解原來印度人講佛菩薩,就是中國人講聖賢的意思。

李老師當我們受戒回來之後,特別提醒這個「信」字,舉出實際上的例子,確實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依舊是搞六道輪迴。這什麼原因?不信佛,不是真信。真信難,必須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信叫正信,還不是真信,真信要什麼?要在行門當中落實到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這個時候真信了。佛法利益是什麼?三昧、智慧,我們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這真實利益。你不學佛、不持戒,清淨心得不到。持戒的目的在哪裡?恢復自己的清淨心,目的在此地,就是三昧,「三昧常寂」;有了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戒定慧是成佛之道,戒定慧決定往生。修戒定慧把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信是根本。住在佛家,先是信了,現在講住在佛家,「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你認識佛家是以信為本,沒有戒你沒住在佛家。這個道場不重視戒律,這個道場不是佛家,這是什麼?這世俗家,他們還是搞六道輪迴。如果是個居士家裡,一家只有三口人,夫妻兩個帶一個小孩,真正持戒,修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他那個家真的叫佛家。為什麼?他有戒,就是說他真幹。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真正能持戒、修定,念佛就是修定,無論你在哪裡住你都是住如來家,你住在曠野也是住如來家。

你沒有戒律,滿腹經論你會講經、你會說教,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你會寫書,沒有戒律,《弟子規》沒做到。你縱然住在金碧輝煌大寺廟當中,那不是道場,那不是如來家,你還是住在六道輪迴,你住的是輪迴家。佛家的標準是戒,你能不重視它嗎?你要重視戒律,你就要曉得,《弟子規》是根本大戒,有《弟子規》、有《感應篇》才有五戒十善;這兩樣東西沒有,五戒十善有名無實,我們不能不懂。如果你細心想想,他是不敢想,為什麼?一想就害怕了,不敢想,這是因果的定律。因果從哪來?從阿賴耶來的。一念不覺是因,自性裡頭變現出一個阿賴耶是果,你不能說沒有因果。阿賴耶是因,三種現象出現那是果,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是果,阿賴耶是因。所以善行、善業果報是三善道,惡行、惡念果報是三惡道。戒律是善行,一切善行是依戒律而生的;違背戒律就是惡行,一切不善法是違背戒律所生。在現前我們能夠做的,只有在講經分享當中,跟大家把經義在這裡說出來,不能對任何一個人。對一個人他接受還不錯,好事;他要不接受就變成冤家,那又何必?李老師教導我們,一生當中決定不能跟任何人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住在佛家不容易,你真正親近佛菩薩,這個條件,住在佛家第一個條件就是戒律。

「《五燈會元》云」,這禪宗的,一千七百條公案就在這部書上,這是參禪大徹大悟。這裡頭說,「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一切法最重要的有三,這三個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稱為三學,又稱為三無漏學,可見古人對這個尊重。「以上經論,廣顯戒德。」都是說明持戒的功德,如果我們真的會想到,我們疏忽不持戒,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你就會回頭。這是事實,這不是假的,瑩珂法師的回頭就是這個力量,他想到了。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動的是什麼念頭?我們開口說話說的是什麼話?我們每天的動作幹的是什麼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是替釋迦牟尼佛爭光,還是把釋迦牟尼佛抹黑?社會大眾看我們出家人的形象,批評佛教。我們做的好樣子,他讚歎佛法,世尊光榮,面子上有光;我們做得不如法,他輕視我們,瞧不起我們,我們替釋迦牟尼佛丟人。這個罪業就是破和合僧,罪業就是無間地獄,破和合僧不是別人,是出家人自己。

我早年,這大概都是四十多歲的時候在台北講經,那個時候認識韓館長,住在她家裡。有一天有個老居士趙默林,這個老居士年歲很大,大我二十多歲,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跟我們李老師是同學,他們都很熟。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在台北火車站旁邊的功德林,吃飯的時候就是我們兩個人,叫了兩個菜,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今天我請你吃飯,你知道我為什麼?」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我有一個問題,很嚴重的問題。」我聽了都肅然恭敬,「很嚴重,什麼問題?」他說「現在社會大眾,在家居士五逆罪裡頭前面四條是不會犯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這是不會做的,後頭這一條恐怕常常犯,破和合僧。」我說「這個事情,咱們痛痛快快吃飯,別去想它。」他很詫異,他說「你怎麼回事情?」我說「吃吧!坐下來吃飯。」然後我告訴他,我說你老人家學佛比我早,至少早我十幾二十年,那個時候他差不多六十多歲,我說你一生當中你看到哪個和合僧團?他想了一想笑起來了,沒有和合僧團你怎麼破?沒有。兩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都天天吵架,所以僧團的和合,是被出家人早就破壞得乾乾淨淨,輪不到在家人,在家人沒分。他哈哈一笑,真的。所以老居士為這個事情還擔心了好多天,我給他一解破了,沒有和合僧團。和合僧團,有一個和合僧團出現,全世界人都有福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講《楞嚴經》四個月,每天兩個小時,認識香港這些高僧大德們。其中我們最尊敬的香港兩個領導人,覺光法師、洗塵法師,洗塵法師年輕,跟我們就很投緣。我就啟請他老人家能不能找到四個人,最好找五個五比丘,我算一個,你算一個,再找三個。我說我們真正發心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真幹,我們在香港弘法利生,我們行托缽的制度,日中一食。在香港托缽飯菜一定都很豐富的,沒有問題,我們什麼都不要。樹下一宿我們做不到,我們可以搭帳篷,童子軍露營的帳篷很好,一個人一個小帳篷,五個帳篷圍在一起小僧團,每天我們講經教學,我們持戒修定。他聽了也很歡喜,我說你去找再找三個。以後我離開香港回到台灣,下文就沒有了,再問他,找不到,人家不願意吃這個苦頭。一天吃一餐不願意,什麼都丟掉住個小帳篷,不願意幹,那有什麼法子?你就想想看,末法時期真修行,難,太難太難了,說說而已,怎麼可以真幹?佛法衰就是這樣衰下來的。所以我們只有自己去幹,不要期望別人,期望別人最後你是失望,自己修做真實功德。現在在家人真幹的有,我知道就有十多個人,真幹,一點都不含糊。胡小林真幹,胡小林學佛還不到四年,三年多;劉素雲真幹,自己一個人幹她有成就,真正得到法喜,心地清淨,確實智慧增長。

「《普超三昧經一》曰」,第一卷有這樣兩句話,「被戒德鎧,化度眾生」。你要教化眾生、你要度眾生,首先第一個條件你要披上戒德的鎧甲,你披上這個鎧甲就是武士,沒有鎧甲你是個普通人,你怎麼能參加戰鬥?這是說明戒律多重要!「此正為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之真意」。「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我們怎樣去理解它,怎樣去學習它,最後怎樣去落實它。「戒鎧於此有二義:一者,護持義。以戒德為鎧甲,如消防隊員衣石棉衣」,防火,「入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輪迴裡頭,「冒三毒烈焰」,三毒是貪瞋痴,再加上傲慢、懷疑是五毒。這個五毒有一樣,你就脫離不了輪迴,五樣都具足那還得了嗎?你能不造惡業嗎?你能不墮三惡道嗎?所以必須你要有真本事。五毒在面前不能夠傷害你,你才能夠自度度人;五毒在面前動心,你就完了,你就一敗塗地。世間人最難突破的高名厚利,給你很高的地位,你動不動心?給你很大一筆財富,動不動心?貪心就起來,貪一定連帶著貪瞋痴慢疑統統都起來,沒有堅實持戒的這種德行,你遇到這個境界往往就失敗。

甚至於修行多年到老和尚了,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上有記載,深山真修,德行、學問受人敬仰,城裡面的信徒請他去講經,請他去供養,他去了。說有個道場金碧輝煌請他去做方丈,他去了,住進去之後一切隨俗,道心就沒有了,完全退轉,戒定慧不見了,貪瞋痴現前,深山修了幾十年,一入塵世禁不起考驗就完了。你說這個事情多難、多不容易!我們自己想想,現在這個花花世界,沒有一樣東西不在誘惑人,誘惑你生起七情五欲,你說是不是?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在這個世界,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它就在你身邊,如果你有戒定鎧甲如如不動,還得加上觀慧,知道什麼?「觀法如化」,花花世界夢幻泡影,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念念如是觀,那真入佛家,好了,入佛家念念是戒定慧。念念貪瞋痴這是三途之家,這要有很高很高的警覺心,不允許自己念念有貪瞋痴。外頭境界誘惑你,你要有觀照的功夫,善的境界在誘惑你,讓你起貪心;不善的境界來誘惑你,讓你起瞋恚心。這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圍繞你。所以這個世界,經上講得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不錯,在這個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進展太快了。沒錯,這個世界是大起大落,起得快,落得也快,一個不小心就跌到阿鼻地獄去了。真正有觀照功夫的人,在這個世界好;西方極樂世界善惡都沒有,所以你的心永遠是保持定的境界,因此那個進步就很慢,沒那麼快。這個地方是考試非常嚴格,通過馬上就提升,不通過馬上就下去,兩個世界不一樣。會修的人兩個世界都好,沒什麼差別,不會修的話,想到極樂世界去不了,不想到三途偏偏要下去。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冒三毒烈焰,拯濟群生,無所畏懼」。發心弘法利生的大德多,但是要曉得,不具備這個條件是很難成就的,一定要具足戒定慧三學。說得詳細一點,三學、六度,你才有能力教化眾生,不會被環境所轉。「二者,莊嚴義。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軌範人天,令眾欽仰歸止,來受教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進修定慧,而度彼岸」。這是第二個意思,這個裡頭說得很詳細,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戒德,一定要有戒有定。戒是不受誘惑,定是如如不動,這才能成就;沒有戒定你會隨著境界轉,這個麻煩就大了。人修戒定慧這就是莊嚴自己的身心,然後不失律儀,軌範人天,這就是《還源觀》四德裡的第二「威儀有則」,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做一個學佛的榜樣,也就是說佛弟子,特別是出家弟子,讓社會大眾看到你,就像看到釋迦牟尼佛、就像看到阿彌陀佛,你就是阿彌陀佛、釋迦佛的形象,這個功德無量,如果做得不像,那要好好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09:12: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31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