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九集) 2011/1/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零三面倒數第四行。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於《德遵普賢品》中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這也是說他方世界的菩薩,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的殊勝功德利益。這是定中供佛,重要的是「不失定意」,這一句非常重要,為什麼能夠不失定意?這一句經文在我們現前環境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讓它幫助我們自己斷煩惱開智慧提升境界,我們學了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這兩個字的含義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瞭通達,這叫看破,於諸法實相沒有疑惑。這樁事情,一般來說必須是通過戒定慧三學,持戒、修定、開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夠通達明瞭,不再起心動念,這個定意就不失去。這個定是什麼?自性本定。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就是不失定意,經教裡面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就這個意思。
定中供佛是在禪定當中,定中有作用,定不是死板板的定,活活潑潑。這句話我們也能把它看作,妙覺果位諸佛如來他們已經回歸自性,換句話說,那都在定中。定中供哪些佛?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經》上所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妙覺果位的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依正莊嚴,可不可以說是定中供佛,不失定意?當然可以,這是事實真相。明白這個意思,諸佛如來給我們做榜樣,供佛這是教化眾生,真實供養。雖然示現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依正二報沒有影響他,沒有讓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分別執著當然不存在,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利益一切眾生的真相。
念老說同於《德遵普賢品》中,第二品裡面所說的,「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這個諸佛不僅僅是常寂光裡面的諸佛,我們知道常寂光是自性的性體,它不屬於自然現象,也不屬於精神現象,更不是物質現象。科學家說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應該是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不但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沒有辦法覺察到,就是實報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對他們也感到很模糊、不清楚。這個話有根據,佛在經上說等覺菩薩看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有如隔羅望月。我們晚上看月光,隔著一層羅紗,隔著一層羅紗看外面的月亮,就說他還不是完全清楚,還有一點障礙;完全沒有障礙,那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個佛是妙覺果佛,還在等覺之上,他看到無量諸佛,常寂光裡面的。
常寂光之外的?實在講,常寂光沒有內外。我們說他還帶著有迷惑,還沒有回歸到常寂光,那就是實報土、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裡面,那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裡頭,分證即佛是實報土的,相似即佛是四聖法界、方便土,六道裡面這些眾生是名字即佛,我們這些凡夫有名無實。世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講我們博地凡夫,名字即佛。真正修行的,沒有出六道,修行的也很像,天台大師稱他作六即佛裡面的觀行即,這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只破見煩惱,塵沙、無明還存在。他是不是這個經上講的無量諸佛裡面的佛?是,不但有情眾生是,無情眾生也不例外,《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一直到今天量子力學透了這個信息,我們才真正明白,那就是說任何現象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有獨特的,統統具有,這不可思議。換句話說,物質現象裡頭有精神現象、有自然現象,精神現象裡面有物質現象、也有自然現象,自然現象裡頭也包括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不可分割。這個經上講的無量諸佛應該都包括這些,他統統都明白了。又如天台大師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實報土裡頭的,在最上面呢?六即裡頭的究竟即佛,這個究竟即佛就是《華嚴》講的妙覺位,全部都見到了。
不失定意,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不失定意,我們用粗顯的話來解釋,不受內外境界的干擾,內是念頭,外面是色聲香味,這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欲,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不受這干擾,這叫不失定意。不失定意是真正修行人,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不但講不失,不失講得太好聽了,根本就沒有定意,所謂心浮氣躁,這沒有定意。心浮氣躁怎麼能成就?妄念紛飛,這是我們的煩惱根,必須要修定才能把這個根找回來。要知道妄念紛飛心浮氣躁是自性裡頭完全沒有的,這東西從哪來的?這東西從意識裡頭來的,也就是我們常講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頭來的,相宗講得很有道理。
修行人一定要懂得轉識成智,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教導我們捨識用根,根是什麼?根就是定意,識就是不定。識是動的,根性是靜的,與靜的相應,對了,與動相應,錯了,為什麼?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無動搖、本不生滅,它一動就生萬法,就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動的,萬法根本的因就是動,動就生萬法;不動,萬法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所以普賢大士有能力契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一毛一塵微點裡面的世界,普賢大士。普賢大士是誰?佛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套這一句話說,一切眾生本是普賢大士,能不能講得通?講得通,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落實普賢十願,你就是普賢菩薩。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的,契入微塵世界裡面的普賢菩薩,他是哪個等級的菩薩?我們看到是當位普賢,當位是等覺,等覺的普賢菩薩,他能契入微塵世界。等覺的功夫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快要斷盡了。四十一品從初住算起,前面十信位不算,初住算起,四十一品無始無明習氣只剩下一品,都快要斷盡了,在這個境界裡你就能入微塵世界,不失定意,所以這是當位普賢的境界。
《往生論註》裡面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八地的名號叫不動地,七地叫遠行地,八地叫不動地,不動能遠行。你看本身不動能遍至十方,什麼地方有緣什麼地方現身,確實完全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眾生所知之量。佛菩薩的身相沒有一定,佛菩薩所證得的法身,法身也就是我們前面常講的,法身沒有形相,法身能現一切形相,眾生心裡念的是什麼形相,他就現什麼形相,隨著眾生的念頭變。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講虛空,虛空也是法身變現的一個自然現象,因為它不是屬於精神也不是屬於物質,它是個自然現象。所以虛空也不是真的,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我們稱它為自然現象,但是它跟精神跟物質永遠分不開。如果要是分開的話,不是一體,我們動一個念頭,如何能夠遍法界虛空界?大經上講的,念頭才動,周遍法界,我們才曉得它是一體;因為是一體,所以它才能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
「供養諸佛,教化眾生」,這兩句話是世尊隨俗諦而說的。供養諸佛,諸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稱諸佛是尊重他,就跟普賢十願第一願講禮敬諸佛。眾生本來是佛,他現在在迷,他沒有覺悟,所以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要教化他,教化是法供養。前面這個供養,財、法都有,財供養上求佛道,法供養是依教奉行供養,這是對諸佛如來的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要知道。普賢菩薩的德無與倫比,為什麼?他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這是他的德。我們凡夫有分別,他沒有分別,他從因地看到果地,你是佛,每個人都是佛,看一切動物、看蚊蟲螞蟻,乃至於看樹木花草、看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他自己不能成佛嗎?哪有這個道理!他自己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要問,我們什麼時候成佛?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山河大地、蚊蟲螞蟻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不成佛,你看不到;你成佛,你才看到。這什麼意思?從相上看到性,性是佛,性是能生能現,相是所生所現,性是佛,所現的這些相怎麼不是佛?現一切有情眾生是佛,現無情眾生還是佛,現山河大地還是佛,現虛空法界也是佛。佛永遠沒離開,佛是我們的自性。
「望西師謂住定供佛:約常途者,初地以上」。這就平常講,他真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現在理明白了,事沒有契入,為什麼沒有契入?我們沒有把煩惱習氣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我們沒放下,知道了,放不下。知道了為什麼還放不下?這樁事情,我在年輕初學佛的時候,也不算年輕,二十六歲,我是二十六歲才接觸到佛教,我也喜歡問,就用這個問題問章嘉大師,我知道了,為什麼還做不到?章嘉大師告訴我,你沒有知道,你知道就做到了。我說:經上講的、你們講的我都懂得了。「你沒知道」,他就這麼肯定這句話,說我沒知道。這個知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告訴我,佛法如果就哲學的觀點來看,知難行易,他這句話提醒了我。我們今天的知是從經本上,是聽老師教學講解裡面得到的,這個知那就是孔子所說的「記問之學」,你聽得多、記得多,你會問,人家給你解答,你明白了,是這種知,這記問之學,底下一句「不足以為人師也」,不能做一般人的表率。這個知要怎樣算是真知?唯證方知,你要自己親證,那你這個知是真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親證而知,不是我們見聞之知,不是這個。所以我們也聯想到見聞之知應該是現在所講的知識,親證之知應該算是智慧,智慧跟知識有差別。知識通過證實、證明了,這是智慧;如果沒有通過親證,這不是智慧。
我記得倓虛老法師講了個故事,修無師往生,地點是在黑龍江哈爾濱極樂寺。民國初年,倓虛法師東北人,出家之後親近諦閑老和尚,那是當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的老和尚。他跟東北有緣,所以老師就勸導他應當到東北把佛教興旺起來,他確實不負老師的願望,在東北建了有十多個寺廟;極樂寺是他建的,長春般若寺也是他建的。倓虛法師他是第一任的方丈,寺廟建好之後,他就開戒傳戒,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傳戒道場才有人,要不然道場沒有人,這一傳戒很多人都留下來。那個時候他是方丈,定西法師是當家師,監院。有一天來了一個,開戒需要人幫忙,所以他召請,有人發心,出家人發心在道場做義工。有一個修無師他來了,老和尚問他:你能做什麼?他願意照顧生病的人。戒壇那個時候傳戒三個月,時間很長,傷風感冒這些是很常見的事情,他在照顧這些生病的人,定西法師就把他收留下來。
住了不久,大概是十幾二十天的樣子,他就向倓虛老法師(那是方丈和尚)告假。倓老很有修養,沒有追問,點頭同意他。定西法師就沉不住氣,責備他,你這個人怎麼這點定功都沒有,戒期還沒有圓滿,你怎麼半途而廢?你到這個地方是發心照顧病人,你怎麼可以現在就走?他就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聽到這句話就感覺,真的嗎?真的。幾時走?不出十天。沒看出來!修無法師是做泥水匠出身的,是個苦行人,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經都不會念,出家之後在常住都是做苦工,出家的身分在寺廟做苦工,別人不願意幹的活他幹,全是幹粗重之活。一句佛號不間斷,他真念成功了,念到預知時至,知道什麼時候要走。這兩位法師就對他很尊重,這真不容易。
他向老和尚請求給他準備兩百斤劈材準備火化,常住都替他準備了,到第二天他又來了,找老和尚,老和尚:什麼事情?他告訴老和尚:我明天就走。這就趕緊給他準備他所要的。到第二天,他向老和尚請求派幾個人給他助念送他往生,這樁事情誰都歡喜,所以有很多人自動就願意送往生,送他。他搭了一個小篷,在這裡面坐在床上,大家念佛送他,念佛的人就跟他說:修無師,你能到極樂世界去,過去往生的人預知時至,總是留幾首偈子、做幾首詩給我們做紀念。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的苦命人,沒念過書也不認識字,我就會念佛,我也不會做偈子、我也不會做詩,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給你們做紀念。你說什麼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這麼一句話,念佛就走了。
這個故事記載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裡,真的,倓老講親自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哈爾濱極樂寺這個法會太殊勝了,法會當中有一個人在這裡示現給大家看,往生了。倓老講經常常引用修無師這念佛的功夫,平常默默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瞧得起他,都是幹重活、幹苦活,做得非常認真,別人不願意幹他幹,最後一著,確實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講經說教的大法師都比不上他,哪有那麼自在、那麼瀟灑。倓老跟我們講的真實的故事,他是天台宗的傳人,最後走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走的。天台宗跟念佛法門淵源很深,從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唐朝時候,智者大師好像是天台宗第三位祖師還是第四位,很早期的,念佛往生的,所以以後天台宗祖師許許多多都是修念佛法門。這就是定中供佛,不失定意。修無法師給我們做出好樣子,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心裡面就一句佛號,這就是不失定意;念念沒有把佛號斷掉,這真正是念佛三昧,他自己功夫從來也不告訴別人,沒有人知道,看他是個很老實的人、肯幹活的人。
「又曰」,這還是望西師說的:「初地以上雖有此德,八地以上是無功用。蓋謂初地菩薩雖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離功用,八地以上才是無功用道」。這個功用跟無功用很難體會,依照經教裡面的說法,八地以下的菩薩,通常應該都講的是別教,別教的八地就是圓教的八住,位置已經很高了。初地以上這是初住以上,圓教《華嚴經》初住以上,他們已經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雖有此德,這個德就是遍供諸佛不失定意。但是我們了解無始無明習氣還相當濃,四十一品無明習氣,別教初地到八地的時候,那四十一品才斷八品,所以八地以上,前面斷七品還不行,要斷八品以上,完全自然了。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連極其微細起心動念的意思都沒有了,但是七地以前還做不到,做不到那是有功用。雖然有功用,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這是法身如來跟我們講的,沒有證得法身的時候,怎麼能知道他們的境界?由此可知,這個不失定意功夫非常之高。
我們今天初學,初學這個話怎麼講法?不受外境干擾,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我們今天在這個境界裡要學這一點。要真的想學,好,對自己的道業非常有幫助。要知道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萬物都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順境善緣,我們在這裡修學很快樂,可是你要高度的警覺,你不要被這些樂迷住了。如果對這個境界起貪戀的心,這裡好,你的定意就失掉。如果是在逆境惡緣,你會很討厭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人不好,都是冤親債主、都找麻煩的,你會起怨恨心,你希望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你也被境界所轉了,也就是說你定意沒有了。哪能像菩薩什麼境界他都覺得很好,沒有一樣不好,住天堂,天堂不錯,住地獄,地獄也不錯,能夠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叫不失定意。我們今天怎樣?我們一定要忍,六波羅蜜裡頭忍辱波羅蜜,我們要忍受,順境善緣要忍受,不起貪戀,這是功夫,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對了。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不受一點干擾,真功夫。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心還是清淨平等覺。
剛才我們提到的修無師,如果人家的心地不是清淨平等覺,他怎麼能夠那麼自在的往生,我們可以肯定他得念佛三昧,不得念佛三昧決定沒這功夫。你看他多自在、多瀟灑,沒有一絲毫病苦的現象,活活潑潑,說走就走了。生前所作所為,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細心去想一想,他在那裡懺除業障、積功累德、護持三寶,你看他所幹的。事後我們想一想,那是我們的好榜樣,在修行上就是一句佛號,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連經典都不需要,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經典的作用是什麼?是讓我們真正認識極樂世界、了解極樂世界,然後我們對這個法門才真正能做到斷疑生信,堅定弘願,決定求生淨土,不再有第二個念頭,他成功了。前面我們提到深圳黃忠昌居士的例子,很年輕的人,三十出頭,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往生了。他是做試驗,在閉關之前他就試試看,看看這念佛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聽我講經,我講到《往生傳》、講到《淨土聖賢錄》那裡面往生的例子,幾乎有一半人念佛不到三年就往生了。前面我跟諸位說過,早年德融法師問過我,德融法師往生也有很多年了,狀況我不清楚。我們肯定那些往生的人並不是個個壽命都到了,壽命還有不要了,提早去,真能去得成。我們讀了那麼多東西得到一個結論,不出三年功夫就成就了,要學,應當學。
功夫成就了,可以留在這個世間,前面願文裡面我們讀到,慈悲心重,不忍心看到眾生苦難,願意在這個世間多住一段時期幫助這些人念佛往生;即使壽命到了,阿彌陀佛都可以幫助你延長壽命。有這個例子,明朝交光法師就是這個例子,交光法師跟蓮池法師同時代,他有一部著作《楞嚴經正脈》,這個註解是他寫的。《正脈》前面一篇序文他自己寫的,決定可靠,不是騙人的。他讀《楞嚴經》,感到《楞嚴經》以前各家的註解,都是根據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裡面所講的三摩地、奢摩他、禪那,他認為不適當,為什麼?天台的三止三觀是用意識心修的,沒有離開意識,《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是捨識用根,這才是世尊講《楞嚴》的真義,他看到了。可是他壽命到了,佛來接引他,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就把《楞嚴經》註解這段事情向阿彌陀佛報告,他說他想做一個註解,根據經典裡面佛說的義趣,「捨識用根」,求阿彌陀佛准他的假,讓他在世間多住幾年,把這部經註解完成。阿彌陀佛答應了就走了,他真的完成這部著作。這就是壽命到了,還有事情想做,阿彌陀佛也同意你,也能幫助你延長壽命,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佛家講的生死自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交光大師求延壽,阿彌陀佛准許他。
宋朝瑩珂法師還有十年的壽命,他要求阿彌陀佛: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走。阿彌陀佛三天之後就帶他往生,為什麼不當時就帶他走?當時帶他走,沒人知道這個事情,三天之後要瑩珂法師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利益今後,給大家做證明,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還是一個破戒的比丘,他相信因果,知道破齋犯戒將來必定墮阿鼻地獄,想到阿鼻地獄苦就生大恐怖,向同參道友請教。同參裡頭有一個就告訴他,念佛求生淨土,你就不會墮落了。他真幹,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就是一口氣念阿彌陀佛,至誠感通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我們從這個地方才體會到古人講的,「念一聲佛號」,真誠心、至誠心念這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念了三天三夜業障消了。我們一般人為什麼念多少年業障消不掉?用心不一樣,心不真、不誠,散亂心念佛、妄想心念佛,他力量不集中,所以他效果不彰。如果力量要集中,心裡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個可厲害了,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道理要懂,這個方法不難,我們要真做肯定有效。
特別是煩惱習氣重的人、冤親債主多的人,跟眾生結一些怨,這眾生常常來找你,你要是至心念佛求生淨土,業障消了,冤親債主不找麻煩了,為什麼?看到你是真正修行人,他佩服你,不但不麻煩你,他還給你做護法,為什麼?他知道你成就之後一定度他們。你有大慈悲心,跟你無緣的眾生你都普度,有緣的眾生哪能不度的道理!所以經上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經對我們才叫親切有味。如果經上所講的我們做不到,那佛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不是在吊胃口嗎?佛怎麼能幹這種事情?我們通過《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論的學習,多多少少明白一點道理,佛在這個世間講的經就是契這個世間人的根機,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事情,佛絕對不會說。我們自己聽了之後、學了之後,自己要認真反省,要克服自心裡面的障難,障難不在外面在自心,要克服自己煩惱習氣,沒有一個不成就。尤其是這樣殊勝的法門,得來非常非常不容易!
下面,「《會疏》謂他方新發心菩薩,因聞彌陀名號,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會疏》這幾句話說得好,他方,這極樂世界以外的,新發心菩薩,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沒到極樂世界;我們也是因聞彌陀名號,能不能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完全在我們的發心。我們如果發心堅定,這個發心的障礙還是信心,信願不足,心發不出來!真正相信、真願往生,我們就能把這個世間統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不再有這個念頭,名聞利養的心放下,貪戀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放下,貪瞋痴慢的煩惱也放下,一心念佛,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念頭沒有了,這叫「制心一處」,下面還有一句話,佛說的「無事不辦」。我制心一處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個事情能不能辦?世尊沒有說這樁事情除外,換句話說,這樁事情也包括在其中,決定得辦,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成就。
所以這個經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不能不常講,要常常講。為什麼?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決定不是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就能開悟的。古人訂了一個標準,叫「讀書千遍」,大概差不多,我們能夠把這部註解念上千遍也許就有開悟的。這開悟之後疑斷掉了,再不懷疑了,信心,真正的信心生起來了,有真信、有切願,往生淨土就有把握。時間不需要多長,古人我們看到的例子太多了,我們這一生有把握成就,也能像《會疏》上所說的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
《疏》曰:「縱雖新發意菩薩,聞名字人」,聽到阿彌陀佛名號這個人,「能得」,定惠,這個惠跟智慧的慧是一個意思,「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頓得上地菩薩也」。這個疏還是《會疏》說的,怎麼能夠聽到佛的名號就提升到這麼高的境界?可見得人的根性不相同,不是說的每個人,每個人肯定得利益,這前面說過,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今天聽到這部經、聽到彌陀名號,能生起信心,能生起尊重、愛樂,這就說明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法門,有根有底。但是過去生中沒成就、沒能往生,還是算新發意菩薩;但這一次我們希望接著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大幅度的提升,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這種願望,能嗎?答案是肯定的,能。要怎樣提升?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提升了。記住修學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果真的這樣幹,淨宗法門快,三年成功。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學說到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們修這個法門只要三年就成功。三年還不能成功,那肯定是你沒有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真正依教奉行,三年肯定成功,那十年還得了!你發心要留在這個世間、要弘揚這個法門普度眾生,佛就把你的壽命延長了,為什麼?你有任務要去履行,任務完成之後再往生淨土,這也算是倒駕慈航。
這一句裡面提到一樁事情,定慧相即,真俗相照。提到這樁事情,這是功夫,我們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有定有慧,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就是下一句所講的真俗相照,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真俗不二。什麼是真?什麼是俗?同是一樁事情,著相就是俗,離相就是真,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著相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俗。如果離相呢?離相就是真,離相就是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真,真俗不二,為什麼?即相離相,就對了,即俗即真,真在哪裡?真就在俗當中,俗在真中,真俗不二。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慧是什麼?慧是覺。定不是死定,活活潑潑,這是性定。死定叫無想定,無想定修成生無想天,墮落了,住無想天的時間很長,定功不失你就不會出定,在定中裡面一切都終止,雖然不作惡業,你也不修善,你停在那個地方,那是錯誤的。所以定裡有慧,這叫禪定。禪這個字是印度話,禪那,翻成中國意思叫靜慮,靜就是定,慮就是有覺,定中有覺,這就是定慧相即,它才有用處。慧能起用處,定能不能起?定能。
諸佛菩薩,我們用這個例子,講經教學、托缽、遊化,你在這個現象裡面你就看到定慧相即、真俗相照,真照俗,俗也照真。從肉體表現的俗,但是你看他表現的,他表現出定慧,用心不散亂、用心離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定,他樣樣事情做得很圓滿。世尊當年在世,開悟之後住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是慧,如如不動,說法教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學佛要想有成就,這兩句做不到不可能有成就,怎麼個修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有定,有定就有慧,自己沒有定就沒有慧,定生慧,沒有定他生煩惱,有定決定不生煩惱,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我學佛這麼多年,第一個給我看到的印象,也是我第一個見的出家人,章嘉大師,你們看到他照片,那個照片大概六十多歲照的,我親近他老人家就是這個樣子,就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動作非常緩慢,說話也慢吞吞的,親近他老人家,跟他在一起,坐上兩個鐘點就好像在入定。言語很少,說話非常有力,一個字的廢話都沒有,這樣一位老人!我親近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所以以後在經典裡面看到,經上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龍沒見過,象見過,你看那個大象是不是像在定中?走路也四平八穩,慢慢的,動作也是慢慢的。所以佛常常用牠來做比喻,我們的舉止動態要像大象一樣。現在人恰恰相違背,現在人像猴子一樣,動作非常快、非常敏捷,顯得心浮氣躁,大象確實像在定中。我們真正把佛的經教裡面講的這些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叫真俗相照,真得受用,幸福美滿。
再看底下一段,「又《文殊般若經》曰: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這一段話說,這教給我們,因為確實有一些人以為念一佛哪有像念一切諸佛?以為念多佛的功德多,念一佛的功德少,念多佛的功德大,念一佛的功德小,凡夫有這些妄想,實實在在都想錯了。念一佛的功德大,為什麼?專一,你真心。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這個道理,我相信我們的同學,我們常常在一起分享學習,聽到這個話你會肯定。念一佛功德成就一切佛的功德,為什麼?他是一體,他沒有分開。而念一切佛的時候,我們念的念力分散了,心的力量不集中,所以念一切佛的功德就很微薄,實際上說來就像經上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這麼大的功德。可是你念一佛功德那就不一樣,念一佛功德會得三昧、會得定、會開悟,念很多佛不會開悟,你想想這個道理。
下面又說,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念一佛功德跟念一切諸佛功德沒有兩樣。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念一切諸佛功德跟念一佛功德不一樣,這個話的意思能不能聽得懂?我想應該可以聽懂,為什麼?念一切佛的功德,你不能得念佛三昧,你不能開悟;念一佛的功德會得念佛三昧,會開悟。所以念一佛的功德等同念一切佛的功德,但是念一切佛的功德不等同念一佛功德。希望諸位好好去想想,你要想通了,你才會把「萬佛懺」放下,專念阿彌陀佛。中國農曆年快到了,農曆年的時候許許多多道場都發起念萬佛、拜萬佛,萬佛很長,大概有一萬二千聲佛號,唱著、拜著大概要半個月的時間,如果那半個月的時間專念一尊阿彌陀佛,也像萬佛懺,你拜佛、你念這尊佛,可能會得念佛三昧,所以不一樣。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這是佛法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得,一切法門統統證得,《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一如是自性,《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一如,乘一如就是成最正覺,最正覺是妙覺佛果。「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具足無量功德、無量辯才,這是說宇宙萬法真實相,諸法實相。「如是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你悟入自性,佛經上講遍法界虛空界恆河沙數諸佛法界種種差別不離自性,見性的人全見到了,見性的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德能圓滿恢復,範圍多大?眼能見法界虛空界,能見十方諸佛剎土,這差別相,能見極微之微,前面所說的一毛一塵之中的微點,佛家講極微之微,現在科學家講量子、小光子,統統能見到它;耳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音聲,諸佛如來在他方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能不能聽到?能聽到。為什麼?無論是形相、是音聲都是一念周遍法界,所以我們能聽見、能看見。十方世界那些寶香我們能聞到,他們的法味我們能嘗到,諸佛世界同居土、方便土裡面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感受的果報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人問你,你心是定的,心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有人問你,對答如流。釋迦牟尼佛在世,我們看到經典記下來的,許許多多人向釋迦牟尼佛提出疑問,佛統統給你解答,真知道不是假知道。你要問這棵大樹,這大樹多少葉子,佛也沒有去數過,佛就說它這裡有多少片葉子;人家不相信,看到佛沒有看見去摘下幾片,然後再問佛這多少葉子,佛說又少了幾片,他都曉得。說明他真知道,你要不相信你去數。這是什麼?這自性的本能,釋迦牟尼佛有,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你現在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的能力就恢復。六根的能力遍知法界一切差別諸法。
末後這一句說,「於三昧中,遍知諸佛世界差別相,正與住定供佛同旨」,同一個宗旨。這是說明這句名號對他方世界菩薩起的作用。我們回頭再想想,名號這麼大的功德,對他方世界能起這麼大的作用,對於極樂世界本土那更不必說了。這個意思在哪裡?意思在勸導我們求生淨土,淨土的殊勝沒有法子說得出來,佛菩薩用這些善巧方便襯出來,讓我們在這裡覺悟。這能不去嗎?不去的人,真的,業障太重,迷惑顛倒,是糊塗人不是聰明人。聰明人看到這個經文,哪能不去!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