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八二集) 2010/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一十面第二行: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一段是佛為他作證。這是第一段經文,佛教給他修行、證果、度生都要自攝。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大意」,右面這段經文大意,「佛答法藏曰: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久經時劫,尚可窮見海底。」這是比喻,我們中國古人講海水不可斗量,那就是太多了。其實要根據邏輯來說,用斗去量是以長時間、不休息的,那個海水也會量得盡的。佛的意思就是說的這個,海水可以量得盡。比喻人要是以「至心求道,精進不已,必皆得果」,天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天下事。至心,這裡的關鍵就是這兩個字,至極之心,用心用到極處,求道。「會者」,義寂法師說「皆也」,憬興法師說「亦必也」。「尅」,底下說了,跟下面這兩個剋(克)字是一個意思,簡體現在用這個「克」,我們知道就行了,意思是殺者、殺也,叫剋敵,那就是消滅敵人,有必的意思、有遂的意思、有得的意思,有四個意思,在此地取最後這個意思,得也。「又有何願,不能求得」,這個剋果就是求得,有願必成,佛給他作證。
下面引用「彭紹升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一段話說,「釋曰:法藏云: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當知無上正覺,一切願王從此出生,一切淨土從此建立。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下面還有一句話,我們把它念下去,「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離自心故」,到這裡是一小段。彭紹升就是彭際清,前清乾隆時代的人,這是一位在家居士,一位很了不起的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跟我們近代,像夏蓮居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居士當中修學成就的人很多,這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做了一部書叫《無量壽經起信論》,當中有這麼一段話說,跟這段經文有關係,經裡面法藏說「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這個我們在前面念過了,就是他發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彭居士告訴我們,「當知無上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樁事情就是中國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是一個意思,同一個境界。這個心只要一發,凡夫就成佛了,要曉得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個心不發則已,一發就成佛了。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初發菩提心就已經成佛道,為什麼?凡聖就是這一念之差,一念迷你就是凡夫,這一念迷,念念都迷,一念覺,念念都覺,他就不迷了,覺是真心,迷是妄心,迷叫阿賴耶。所以佛法在理論上講,凡夫作佛需要多長的時間?這一念轉了就成佛。為什麼?這後頭說,一切法不離自心,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一念覺不就成佛了嗎?所以這一念心很難發,諸位要知道,阿羅漢沒發,辟支佛沒發,權教菩薩也沒發,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跟菩薩,這個心要一發出來,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不見了。不見了,是什麼世界出現?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出現了,其實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怎麼才叫做覺?大乘經裡面我們也學了不少年,知道,知道做不到,這真的不是假的。佛給我們說了,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無上正等正覺。說清楚一點,不執著就是正覺,不分別是正等正覺,不起心、不動念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說諸佛菩薩無盡的弘願不都在其中嗎?
所以說「一切願王從此出生」,正報之因;「一切淨土從此建立」,這是依報的根本。這說的什麼?就是自己實報莊嚴土,自己的報土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十方無量如來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妙覺不算,妙覺回歸自性了。實報土裡面就是四十一個級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級別,他們住實報土,他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人,我們跟他們沒有兩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差別在哪裡?我們講,第一個是情執,你放不下,你迷了,情叫迷情,沒覺悟!覺悟了,這迷情就轉變,就變成智慧。為什麼斷不掉?你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只要這個東西不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從理上講。可是事上講,情執很深的人,只要你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你把它壓住,它不起作用,這在什麼時候?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你能伏得住,那恭喜你,你叫帶業往生,就是帶著你的情執去往生。另外一個就是煩惱,貪瞋痴慢疑,這煩惱。一個情執,一個煩惱,這兩樣東西讓你在六道裡頭長劫輪迴。輪迴是什麼?做惡夢!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現在科學家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之間這些東西不是真的,全是假的。為什麼會現這些問題?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會現這個境界?迷失了本性,本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產生了變化,這一迷,智慧就變成煩惱、變成情執。德行呢?德行就變成造業,造這個善惡業、染淨業,這造業了。相好呢?相好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變質了,不是不起作用,作用變質了。一念覺悟,他就回歸到正覺,回歸正覺就是實報土,實報土裡頭的依正莊嚴,換句話說,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樁事情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佛法在世出世法裡頭無比的殊勝。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不是容易事情,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是百千萬劫今天遇到了;也是彭紹升說的,他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樁事情,被你碰上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遇到了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遇到了應該怎麼樣?這一生當中成佛。我們沒有本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咱們沒有這個本事。沒有本事,遇到這個法門行,老實念佛,用這一句佛號把你的情執煩惱伏住,就行了。他不叫斷,斷太難了,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情執跟煩惱伏住,就是宗門的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第一個念頭情執起來了、煩惱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呢?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也就是說,只許你有一念,不許有第二念,給諸位說,這叫念佛。念佛不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不是這個意思,念佛就是叫你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時時刻刻有警覺心,念頭才起,馬上阿彌陀佛,就是不要想它是善念、惡念,什麼念頭都不要想它,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換得要快,否則的話第二念又是情執,第三念又是煩惱,念念就迷了。這叫真正會念佛,念佛是這麼個念法的,不能不知道。
這樣念法功夫就得力,慢慢怎麼樣?慢慢的這一天到晚只有佛號沒有妄念了。功夫從哪裡見?古人講一支香,我們現在講二十四小時,每一個小時,這古大德講的,還有三、五個念頭會起來,功夫不錯了。大概念佛要念多久的時間?應當是三年到五年,勇猛精進,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古人講一支香,一支香長香一個半小時,短香一個小時,他是用這個來計算,算時間的,一支香裡還有三、五個念頭,三、五年的工夫才行。我們現在想想,不要說多,十分鐘的時間,你有多少個念頭起來?一面念佛一面念頭會起來。十分鐘你看看有多少個念頭?不止五個,這說明我們不行,人家一個小時才有三、五個念頭,我們十分鐘就超過他多多了;有時候一分鐘都不行,都有念頭起來。念佛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從這裡觀察。念上個七、八年,一支香裡偶爾還有一、二個念頭,念到沒有妄念起來,你這個功夫就伏住了。那叫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一片,伏住了。在這個境界裡面,那就恭喜你,你往生自在,你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與這個世間還有緣,多幫助一些眾生,行,沒問題,你在這個世間愛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為什麼?是願力,他不是業力。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是業力,這就是有壽命,壽命到了,醫生沒有用,再好的醫生,他能醫病,他不能醫命。如果醫生好,這個人壽命到了,閻王派無常小鬼去抓他,醫生把他延命了,那閻王不就傻了,沒有這個道理。諺語有所謂「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延長兩更的時間都不可以。這就是壽命跟疾病是兩碼事情。疾病當中醫生用錯了藥,也能把你治死,如果你還有壽命,依舊能夠回來,壽命到了,那就沒有法子,那就回不來。學佛人總得懂這個道理。
我們在這個世間第一樁要緊的事情是念佛,身體好有個好處,無疾而終,走的時候不生病。這個病,佛法裡面說有三種因緣,第一個是生理上的病,這個一定找醫生,醫生能治生理上的病。第二種是業障病,冤親債主找到你了,要報復你,過去你殺他,他現在來討命,要來報仇,很多,這種情形。這個病醫生醫不好,他冤業,他不是生理的。這種病要調解,冤親債主接受調解他離去了、離開了,你病就好了。第三種是宿業病,過去今生所造的罪業,這個病最麻煩,不是生理,也不是冤親債主,自己造的罪業累積而成就的,還是有救,真正懺悔,懺除業障,病就好了。有三種原因。我們要讓自己不生病要懂得,生理上生活有規律,能減少,飲食起居有規律。第二,不跟任何人結冤仇,處處跟一切眾生化解對立,不要製造對立,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這個對立就不能成立,成立一定是雙方,你一方不跟人對立,它就不能成立。要有慈悲心,要有愛心,常常念著幫助一切眾生苦難,叫大慈悲心,化解冤業。第三個,起心動念純淨純善,把自己過去現前業障都化解,這個罪業都能化解,我們的身體就不會生病。經教講的三種病因,講得很有道理。
所以一切法不離自心,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些話現代科學家證明了,證實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修行修什麼?你真搞明白了,才曉得修行是修心而已,只要心正,沒有一樣不正,心要邪了,就出毛病,心不可以偏,心不可以邪。一切吉凶禍福不要去問人。你看看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多好!法藏菩薩去問世間自在王佛,世間自在王佛怎麼回答他?你問你自己!「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你看全叫他自己,佛沒有教他,這就是真正教他。你要問生死大事,你要問吉凶禍福,來生我到哪裡去?佛就會這樣說,問你自己。你自己起的是什麼念頭,問你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全明白了,佛這個回答就是這個意思。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無不是自作自受,可不能怪別人,怪別人你就有罪,沒有人教你。聖賢人教你為善,妖魔鬼怪教你作惡,他教你,你不接受,沒事。他教你,你接受了,佛菩薩教我們行善,我們接受了,好事,妖魔鬼怪教我們幹壞事,我們不接受,沒事,我們接受了,你自己自作,他雖然教你,他沒辦法逼著你做,所以還是要自己負責任。佛菩薩勸你作善,你修善很好,佛菩薩不會叫你感恩,為什麼?你自己做的,你自己不做,佛菩薩也不能強迫你,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菩薩度化眾生不居功,《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度化無量無邊眾生,最後說一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們得度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自己肯幹,他自己度自己。佛菩薩就說真話,佛菩薩只是勸導大家,你自己覺悟,你自己回頭,你自己行善,你自己斷惡,你自己成就,全是你自己。佛菩薩要能強迫我們幹的話,我們不是個個都成佛了嗎?他沒有法子強迫我們!所以責任要自己承當,不能推給佛菩薩。
所以彭際清這幾句話說得好,「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這說什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不是今天造一點、明天造一點,不是,一時頓現!在大乘教裡面全是這個說法。菩薩把煩惱習氣一時頓捨,就是一下就放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為什麼?自性裡頭的智慧、德相一時現前,沒有先後的。不但極樂世界實報土如是,四聖六凡又何嘗不是?一個道理!四聖六凡裡面夾雜著情執、夾雜著煩惱,所以才說唯識所變。這個變化,要知道,剎那剎那在變化,沒有相同的,就像我們看電影,你去看電影的底片一樣,底片是幻燈片,一張一張的,張張都是獨立的,張張不一樣,它速度太快了,一秒鐘二十四張,這樣的速度就把我們欺騙了,我們以為那是真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一秒鐘多少張?如果一秒鐘彈指五次,我相信有動作很快的,身體強壯的可以彈五次,一次三十二億百千念,五次呢?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所以你不知道是假的。這講我們現前的世界,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現在講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一停止,這世界就沒有了。怎麼停止?佛說了,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停止了,就沒有了。我們在此地能體會到,這個波動確實有大小不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個波動大,六道出現了。如果我們只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波動就小,六道沒有,四聖法界出現了。如果再把分別放下,還有起心動念,四聖法界沒有了,實報土出現了。實報土是什麼?實報土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放下了,實報土也沒有了,回歸自性,那就是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實報土的波動是很微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見到阿賴耶,這講別教,圓教就是第八住的菩薩,十住裡面第八住,對於阿賴耶就清清楚楚。雖然初住菩薩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但是他還有相當濃的習氣,這個習氣讓他不能夠親證阿賴耶,到第八住才明白,習氣慢慢就薄了,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就現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很重要,就是「極樂莊嚴一時具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的。所以說「至心求道」,這個至心就是一心不亂,在此地講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事一心那就是一心,他這是至心,用心到極處,理一心不亂。「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這不都是自己的事情嗎?你看佛的開示多好,一字都不假,句句真實。「所以者何」?為什麼是這樣的?這底下引用佛的話說,「一切法不離自心故」。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哪裡來的?你自己心裡變現的,能現能變的這個心是共同的,這個要知道。真心是一個,妄心也是一個,真心永恆不變,妄心從一個變成無量個,那是講妄心。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什麼?識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事理因果就無量無邊。再多,佛是一句話就把它講盡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的,全是假的,你把假的當真的,那你就苦不堪言,這個要知道。覺迷關鍵在此地,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真的什麼?永恆不變,那是自性,在實報土裡面看見,實報土依正莊嚴永恆不變,所以叫它做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千變萬化,連佛說法亦復如是,佛是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看一樣的經本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一百個人在此地學,每一個人學的、解釋的、想法,都不一樣,眾生各個有他的解,為什麼?他沒見性。見性就一致,一致是怎麼解法?一致是沒得解。只要有解就不一致,到沒得解那就一致,這個要知道。
佛的法從自性流出,自性是一法不立。眾生問佛,佛給你講解、給你解答、給你演說,釋迦牟尼佛有個比喻,比喻得非常好,譬如這有鼓,你每個人去敲,你去敲就好像問他,佛好比是鼓,我們是凡夫,我們去叩,拿著鼓槌去敲它,你敲,它就應。我敲,它應我;你敲,它應你;他敲,它應他。我們的感覺同不同?不同,為什麼?每個人敲的速度不一樣,用的力大小不一樣,所以它反應也不一樣。他都說了,眾生隨類各得解,那些解是眾生自己的解,不是佛的解,佛沒解。因為他沒解,所以他能夠應一切解,叫一切眾生各得解,妙!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修學不要重視在解,重視在解你所求得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教下講解絕,智慧就生,你只要有解,你不生智慧,到解到究竟處,沒有解了,智慧忽然現前,跟宗門一樣,大徹大悟。總的原則來說,離不開戒定慧,這妙絕了。戒是什麼?規矩,你得守規矩,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諸佛菩薩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規矩,依照這個規矩你就能得定,三昧現前,三昧現前之後,純熟了,不定是什麼因緣,能幫助你大徹大悟,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佛法。佛法沒有說因文字開慧,沒有。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的難處也就在此地,經沒有一定的講法,我們從這些地方得細心體會它。
下面說,「彭氏之說,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這個世尊是世間自在王佛,答覆法藏,他的本意在此地。「蓋發起至心,必含聖果」。為什麼?因跟果是連著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下面講「因徹果海,華果同時,但當精進,何願不得」。你的願只要是定的,你定了方向、定了目標,只要精進,沒有不成就的。「一切因果不離自心,無有一法居於心外」。這說得好!世間人求的是果,他把因忘掉,沒有修因,哪來得果?沒有僥倖的果。命裡沒有財,發了大財,發了大財是講命裡有的,我這一生沒有修,佛講的,沒修財布施也發財了,這你命裡有的。命裡有的,前世修的,宿世前生你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如果這一生再繼續修,那還得了嗎?那你命中的財富是倍倍上升。沒有修法就有聰明智慧,我們就曉得,過去生中修法布施,他才會有這個果報。沒有修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很多,在我們面前都看到的,中國人、外國人很多長壽的,九十多歲的,一百多歲的,他也不曉得什麼叫無畏布施。像我們在澳洲,澳洲農村裡一百多歲的還下田幹活,那些人非常善良,也很好客,我們去訪問的時候非常歡喜。一百多歲,還幹活,還幹一些粗重之活,不容易!前世修的。如果懂得,這一世好好的再修,他的福就享不盡,愈修愈多。享福的時候懂得惜福,不糟蹋福報,這種修法可以長壽、可以延壽,這個道理講得通。中國古籍裡說得很多,佛經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可以延壽,都在自己!一切法不離自心。
「下文連下三個自字,首曰:汝自思惟」,接著說「汝自當知」,末後說「汝應自攝」。「世尊不直截作答,但直指三個自字,實是老婆心切」,這個老婆是老太婆,很慈悲,「深意存焉」,這裡頭的意思很深,這是跟你講真話。說穿了,一切法不能從心外求,從心外求錯了,佛門講從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講外道不是批評人的,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你向世間自在王求法,這就心外求法。你不要去向別人,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去求,那就有願必成。你求佛,就能成佛,你求菩薩,就能成菩薩,你可不能搞錯了。如果你的求是增長貪心,你就到餓鬼道去了,為什麼?你求來的!你要是瞋恚心、傲慢心、嫉妒心,那就地獄現前,也是你自己求得的。什麼樣的心,也就是什麼樣的念頭、什麼樣的行為,它對應的是什麼果報,肯定出現,全是自己求的。法藏想成佛,想建立一個殊勝的國土來成就一切眾生,幫助這些眾生快速成佛,這能做得到嗎?你看自在王佛講得多好,你發的是真心,你確實沒有為自己名聞利養、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想在這樁事情得一點點便宜,全是為苦難眾生,為業障深重的眾生,你去求,怎麼會不成就?凡是不能成就的,你有私心在,我們一般人說,你有你自己的企圖,有你自己的目的在,夾雜這些,這些是不善的因,那這個善的果報你就很不容易得到。你的心純、思想純、行為純,肯定這個果報現前。所以這三個「自」在此地意思太深,你得能體會到。
下面引日本峻諦師在《會疏》裡面所說的,「《會疏》釋汝自當知云:汝自當知者,例如法華三止說,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故」。「此說甚好」,這個講法很好。就像《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華經》上,這裡舉出來了,「彼經:止止不須說」,這是佛答覆弟子們的發問,弟子們問一大堆的問題,佛怎麼說?止止不須說,「正是今經之義」。為什麼不須說?你所問的,答案都在你自己身上,不在別的地方,你只一回頭就明白了。「六祖曰:密在汝邊」。這是誰問的?《壇經》上,惠明師問的。惠明是個四品將軍,六祖得衣缽之後,五祖叫他趕快逃,到南方去,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大家分頭去找,惠明找到他了,目的是想把衣缽奪回來。惠能大師也聰明,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藏起來,衣缽你拿去好了,能保住性命。結果惠明去拿衣缽拿不動,他立刻就懺悔,知道這個不是隨便的事情,立刻心就變了,請惠能大師出來,我不是為衣缽,我是來求法的。惠能大師出來了,所以他就問他,你在黃梅的時候老師怎麼教你的?老師教我的跟教你們是一樣的。還有沒有祕意?能大師說:「密在汝邊」。他開悟了,一句話把他點醒了。能大師會下開悟四十三個人裡頭有惠明,為什麼?真誠到極處,回頭是岸,回頭那一念是真心,那不是妄心,一點就醒了。
「古禪德曰: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經三個自字之義」。這都是真話,一般人聽不懂。我不如你,我能幫助你嗎?佛都不能幫助,誰能幫助?向上一著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能夠提醒你,給你做個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一定是自己具足,你自己這三緣不具足,佛那個增上緣也加不上。對你有好處嗎?有。什麼好處?跟你阿賴耶裡面種個佛法種子,如此而已,你在這一生當中用不上。還要記住六祖的一句話,那是無盡藏比丘尼,這個事情是在惠明之後,依舊在逃亡的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拿著經本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能夠把經講得這麼好?這個事情與識字不識字沒有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放下什麼?惠能大師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根本無明,要不放下,不能成佛。他們這些人祖祖相傳,傳個什麼?起心動念放下了,教下常講,無明破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破了,不起心、不動念,在《華嚴經》上證得初住以上,初住菩薩就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立刻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一般都是住華藏世界,修淨土的人,把它迴向求生淨土,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真的?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道場不能執著,道場是什麼?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你要能這樣看叫看破,看破什麼?你才能放下,不放在心上,心裡面只放阿彌陀佛,你就對了,你一切就圓滿了。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一生當中肯定圓滿成就。
下面說,峻諦師繼續講,他說「此含三義」,這個裡頭別說還有三層意思。第一,「謂法藏菩薩宿殖(同植)深厚」,這個殖就是同植。我們把這段念下去,「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淨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雖佛智無所加之。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這個括弧裡說「此復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這個世間自在王佛示現的,應以佛身而得度,即現佛身而度之。法藏比丘呢?法藏比丘也是示現的,也是諸佛示現的,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換句話說,這些人久證圓滿。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那些弟子,乃至於護法、國王大臣,許多都是古佛再來的。這些話別人不懂,內行人懂。哪些是內行人?明心見性的人都懂。他們兩個為什麼要這麼表演?讓一切眾生從他們這個表演當中覺悟。無上甚深微妙法都是自己成就的,何況世出世間這些小法,那更不必說了。端在用心,你是用的什麼心?這才是這三個字的深意。你要是佛心,你所做的任何事業都是佛事;你用的是菩薩心,你幹的一切事情是菩薩事;你要用貪心,你幹的一切事情都是鬼事,貪是餓鬼;天天發脾氣,天天怨恨,天天罵人,幹的是地獄事,瞋恚!端看用心,這不是你自己事情嗎?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產物,它變現出來的,這哪用得著問人?佛都不需要問,還要去問妖魔鬼怪嗎?還去問神嗎?不需要了,這個解答多好!佛跟佛在說話,我們要能夠體會到,你就學會了,對我們自己修行大有幫助。我們今天取極樂世界,這個容易,為什麼?這個不是斷煩惱。斷煩惱,無明、塵沙、見思談何容易,我們今天只要把一句阿彌陀佛抓住,成功了,成功之高,成功的殊勝,無與倫比。這個不相信,還搞別的,那就錯了。深意在此地。你能聽到阿彌陀佛,你能夠聽到《無量壽經》,稀有因緣,你到哪裡才找得到?尤其這個經,夏蓮居會集,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都在現代。佛法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沒有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出來好多人反對,反對的人造什麼樣業因,那我們就很清楚。愛好、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知道,你的果報在極樂世界。第一個深意是法藏從果向因,他是再來人。
第二,「謂攝取佛國,各隨樂欲,或取穢濁,或求清淨,或攝三乘,或願一乘。故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之指示也。」這些話不都是對我們現前來講的嗎?攝取佛國,就經意來說,法藏比丘他的願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攝取佛國就是建立一個道場。我們建立一個道場要去問佛嗎?要去問人嗎?用不著,隨你自己的歡喜,你取穢濁很好,釋迦牟尼佛就取這個。這就像什麼?世尊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托缽,大迦葉尊者專門到貧窮家去托缽,富貴人家他不去。你問他為什麼?他太可憐、太苦了,我到他家去托缽,接受他的供養,給他培福,好心。須菩提尊者專去到富貴家去托缽,他不到貧窮家去。你問他為什麼?富貴難得,如果我不去給他添一點福,他福享完就沒有了。都有道理,都是大慈悲心,他不是為自己,都是對的。我們今天講審時度勢,你一定要曉得,現前的環境眾生品類不齊,我們要想普度一切眾生,要怎樣開方便之門。
在現前,佛法實在講很衰,什麼原因?佛法無人說了,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多,佛經他不能解。什麼原因?佛經要像一張白紙的人他才能接受,他要是有自己知見在裡面,他就把佛經的意思全錯解了,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自己的意思,這是佛經一個困難。所以佛經必須要真正修行人來講,他怎麼?他通過他自己的實驗,他才能體會佛所說的真實義。自己沒有通過修行,他所講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就解錯了。它字面裡頭有深意,所以在講演的時候,言外有音,話裡頭還有話,你要懂這個。特別是大乘教裡頭,為什麼?很多意思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馬鳴菩薩再教給我們,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心緣相就是什麼?我以為是什麼意思,這個不可以,錯了。你要用清淨心來聽,你就會聽到裡頭的意思;你要帶著自己意思在裡面聽,你就聽不到了。那我們要問,什麼人能夠符合馬鳴菩薩的標準,他就能聽到真實義。真實義也不是我的意思,說老實話,真實義是你清淨心裡頭的意思,是你真心裡頭的意思,不是從外頭來的,密在汝邊。這個你才懂得印光大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什麼叫誠?古人對誠講的標準,「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看,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沒有心緣相,這是誠。你用的是清淨心來聽,沒有一絲毫夾雜,你聽了會開悟。帶有自己成見在裡面來聽,全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你怎麼會有意思?這是真的,佛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它就能含無量義;有意思,什麼意思都沒有了,佛法妙在這個地方。說穿了,只是一顆真心,一顆清淨平等覺的心。我們的心是清淨平等覺,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是從清淨平等覺裡頭流出來的,跟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相應,連起來了,通了,那叫如來真實義,叫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有意思,意思是從阿賴耶識流出來的,妄心,妄心就通不了真心。妄只能跟妄通,不能跟真通,真通妄,妄不能通真。這些原理原則要懂,要不懂的話,這一生學佛那就難了。不過難也不怕,你只要肯老實念佛,到極樂世界再聽阿彌陀佛講經,你就會開悟。在這個世間不會用真心,到極樂世界就統統會用真心,這是阿彌陀佛威德的加持。所以取西方淨土是最正確的修學法門,但是取西方淨土,與西方淨土不相應的統統放下,帶業只能帶過去的,不是帶現行,現行夾雜在裡面決定產生障礙。
所以有的菩薩願意取穢濁,有的菩薩願意取清淨,有些佛的世界裡頭有三乘,有的世界只有一乘。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知道它是一乘法,它沒有三乘,三乘到極樂世界都變成一乘。所以你看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一乘,這是無比殊勝的一個道場。「故任菩薩意樂」,佛是永遠恆順眾生,隨緣妙用,這不可思議。妙在哪裡?妙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不要說是分別執著不妙了,起心動念就不妙了,為什麼?起心動念,四聖法界,分別執著,六道輪迴,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些不需要如來指示。
第三,「謂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故云汝自當知」。這都說得非常好,淨土有報身、有化身。像拿極樂世界來說,極樂世界的報身、報土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都是化身。法身那是妙覺位,在常寂光土,回歸常寂光,這個的確是高。報身我們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報土為什麼會永恆存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中斷,像學校一樣,現在畢業一批走了,等覺再上去,畢業了,回到常寂光了,後面這個新的新生他又來了,所以那個學校永遠存在。不是說學生畢業之後就沒有了,它年年有新生出來,有畢業的出去,又有新的進來。哪些新生呢?十方世界的,修淨土的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都清楚了,帶業往生的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帶得重的,方便有餘土帶得輕的,實報土不帶業。極樂世界殊勝微妙就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這兩土,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它一乘。他們這些人,帶業往生的人,到那邊去幹什麼?到那邊首先去消業,同居土的業消掉了,再消方便土的業,統統消掉了,那你是真的實報土的菩薩,不帶業了。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要了解,我們對它會生起信心,生起敬仰的心,生起真正求生淨土的意願。你要不搞清楚,你總會有懷疑,懷疑會造成障礙,貪瞋痴慢疑全是障礙,那個懷疑是最後的一個障礙,必須要斷疑生信。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最重要的,我們受利益的就是破迷開悟、斷疑生信,就這個意思。只有這一個報土保證我們一生成就。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如果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那沒有一個道場不行。東晉時代遠公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例子,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共修的人一百二十三個人,集體閉關,我用現在的話說,集體閉關。山上以虎溪為界,它有個小溪,那個溪叫虎溪,虎溪為界,不出界線,住山,一直到往生,一百二十三個,個個往生。廬山東林念佛堂是淨土宗的發源地,慧遠大師是開山祖師,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我們念了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我們才知道淨宗有三個祖師,《淨修捷要》裡面講的。第一個是法界淨宗祖師,遍法界虛空界,那個人是誰?大勢至菩薩,法界祖師。《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祖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第一個提倡淨土的,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是娑婆世界祖師。慧遠大師是中國第一個祖師。所以法界始祖是大勢至菩薩,無比殊勝,稀有難逢。
今天這個時代,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建小道場,人數不超過二十人。為什麼?容易維持,二十個人,二、三個護法照顧就夠了,真實功德。生活能維持就行了,一心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我想印光大師這個想法有來由的,過去《西方確指》裡面所記載的,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八個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八個人都往生了。印光大師把它稍微擴大一點,二十個人,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小道場、小茅蓬,外面看起來不起眼,人家也不重視你,你就平平安安、老老實實念佛,三年五載個個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正確。要是有四十個人?就分做兩個小道場。六十個人,三個小道場。平時也不需要往來,個人修個人的,大家做比賽,看誰先往生。這個法子好,老和尚想的這個方法值得我們極力提倡,因為現前這個社會,我們要知道,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丟失太久了,大家從小沒有學過,人多在一起就很難辦、很複雜,人多就複雜,人愈少愈好。最重要的,六和敬頭一條「見和同解」,如果不能做到六和敬的就不能要。頂多不超過二十人,少,實在講,三個、五個不少,十個、二十個不多,不超過二十個,真幹。如果聽經,就一部《無量壽經》,用我們的光碟就夠了,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假的,就是一部經、一句佛號,萬緣放下。
那要問,我們這三個根還要不要紮?不要了。為什麼不要?你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三年已經成佛了,你還要這個東西幹什麼?什麼人要?如果要留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人要,他要做出榜樣給人看,那就必須要學,不想留在這個世間,一心就往生,那你就不要。這個不要什麼?有道共戒、有定共戒,你看你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你所有一切都具足了,三個根都在裡頭,不在外頭。心是阿彌陀佛,你所幹的什麼事情都是佛事,真正佛事,生活是佛的生活,工作是佛的工作,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可是我們也要歡喜讚歎那些發大菩提心的人,看到這些苦難眾生,必須要幫助他。這些人就不能夠趕快求生,要留在這個世間照顧大眾,多接引幾個去,接引愈多愈好。這是有智慧、有福德、有緣分,你就得這樣做。沒有緣分的,自利;有緣分的,利他。利他不忘記自利,自利也不能忘記利他。隨分隨力,幫助佛法常住世間。常住世間,代代有人才,把這個法門繼續傳下去。沒有人繼續傳下去,這個法緣到我們這裡就斷掉了,我們對不起佛陀,我們也對不起歷代祖師。所以佛法的傳承是大事,中國古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法裡傳承是大事,一定要有人傳承。傳承這個事情,菩薩事業。印光老法師,這是近代的一位祖師,他的指示是非常正確,應當要堅守小道場、二十個人。普度眾生現在有辦法,不像從前,從前自度不能利他,現在自度可以利他。我們小茅蓬設個網路就可以了,我們的修學,我們在一起學習經教,用網路的方法傳播出去,全世界有緣的眾生,來收看你的網路的都是有緣眾生,是既自利也利他。佛法沒有版權,如果有電視台歡喜的話,拿到從網路再轉播成電視,那利益眾生就更廣,都是好事情。第三這一段就是怎樣把這個利益推廣。
下面老法師說,「上峻諦師所云:唯應自分。此之自分,即宗門所謂法身向上事也,故超於菩薩之分。個中義理,非凡情所能解會」。凡情沒法子理解,也沒法子體會到的,所以它的意思很深。我們就我們能夠體會到的,不但我們要學習,我們在這體會到我們今後怎樣來弘揚佛法?這是在某個時代有某個時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釋迦牟尼佛教學的精神傳下去,教學的精神發揚光大,這就對了。一定要肯定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職業老師,一生他老人家所表現的,也就是今天講,他對社會所貢獻的,對人類所貢獻的,是教育。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哲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我們要把這些做出來、講清楚,讓這個社會明白,不再產生誤會,才知道這是好東西,真的是寶!能幫助我們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這麼好的東西,沒人知道,多可惜。怎麼宣傳?必須自己做出來,說,沒人相信,做出樣子出來,大家相信,大家才能接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