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八集) 2010/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九十六面倒數第六行:
從「上明如來之語密」,從這一句看起,「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念老為我們所說的,前面所講的如來的語密,言語密就是前面這個兩句偈,「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屬於語密。後面兩句這是身密,「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有這個能力,只要真正能夠放下起心動念。這句話我們聽起來好像是懂得,實際上是似懂非懂,不但諸位聽是似懂非懂,我在這裡跟大家講,我也是似懂非懂。為什麼?沒入這個境界,你怎麼知道事實真相?一定得放下。起心動念,我們知不知道自己起心動念?肯定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自己知道的,這是很粗的念頭,不是佛在經上講的。佛在經上講的起心動念是極其微細的念頭,那個念頭是根本無明,我們怎麼會知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上菩薩才知道,我們相信。現在我們也明白了,我們真的不知道。
正如同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你看世尊問的話,他說「心有所念」,這個話就是說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能夠體會到的,我們心裡起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念、幾相、幾識耶?佛問這句話,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個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彌勒菩薩回答的,其實佛菩薩這一問一答是給我們聽的,是在那裡教導我們的,讓我們明瞭事實真相。彌勒菩薩說「一彈指」,這時間很短,一彈指裡頭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用我們中國人的講法,一彈指有多少念?三百二十兆,單位是兆。現在我們一般人都講秒,用一秒鐘做時間的單位。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彈指?我這個彈法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彈得快的,有人決定能夠彈到五次。如果是彈五次,用他做標準,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我們怎麼會知道?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現象,合起來就是五蘊,形就是色蘊,識就是受想行識。你看看這樣一念,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那叫一念,我們怎麼能體會到?佛講得這麼清楚,我們還是體會不到,為什麼?心太粗,粗心大意。我們哪裡能夠體會到,動個念頭裡頭有那麼多東西在裡頭。
實在講今天量子學家他們說出來,你看他說的跟彌勒菩薩說的一樣不一樣?念念成形,這不就是意念的累積嗎?一秒鐘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現象能看到,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能看到。但是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意念?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累積在那裡。所以物質跟精神現象都不是真的,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什麼東西是真的?念頭是真的。就是一秒鐘裡面,一千六百兆這麼多的意念累積,才有一個物質現象、有一個精神現象被你發現,在你的感官裡面是物質、是精神,是這麼個現象,其實呢?其實沒有。講真話,《般若經》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想到每一念的那個相,你就沒有辦法,佛覺得那是虛妄,它存在的時間太短。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是它存在的時間,太短了,沒有辦法覺察到。我們看電影,以前這個電影是用膠片、用幻燈片構造成的,一秒鐘二十四次,放映機的鏡頭二十四次的開關,我們就被欺騙了,一秒鐘二十四次。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我們怎麼能知道?這叫密,密是這個意思。所以如來的語密、身也密,這才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宇宙萬有的真實相。宇宙之間不外乎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從念頭來的。所以佛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你心裡起念頭,一切法就現出來了。我們實在是得到現代量子科學的發現,才能把佛經上這句話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懂了,這是真相。
這一念從哪裡來的?這一念,最初這一念實在講它沒有因,第二念就有因。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第二念是因,第三念是果,所以因果什麼時候出來的、出現的?就在那裡一念不覺的時候因果同時,因果跟依正莊嚴同時出生的,同時出現的。佛家有一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話對誰說的?對十法界眾生說的,一點都不假,一點都不錯,因緣果報自作自受無法避免,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到什麼時候給諸位說因果也沒有?到妙覺位的時候因果就沒有了,回歸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因果,你要想到妙覺位。等覺還不行,等覺菩薩還沒有離因果,妙覺位回到自性了。自性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現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不生不滅,什麼都沒有,它能生萬法。所以經典裡面這些教誨,我們不能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才有菩薩學處。否則的話,到哪裡去學?
如來能現妙色身,這也是真的,讓種種不同的眾生見到的佛菩薩不一樣。在早年,應該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有一次,那個時候我每年都到香港來講經一個月,常來。聖一老法師告訴我一樁事情,大概那個時候大陸還沒開放,他進去觀光旅遊,三個出家人香港的,他們到普陀山去朝山,普陀山有個梵音洞,聽說觀世音菩薩常常在那裡現身,有緣人都能看到。他們三位還有大陸的幾位同修陪著一起,他告訴我,大概有五個人,在梵音洞洞口前面,大家都在禮拜觀世音菩薩,拜了大概半個小時,真的菩薩出現了,都看到了,看得很清楚,而且看的時間很長,有好幾分鐘的時間,決定不是眼花。離開梵音洞的時候,他們幾個人互相就問,你看到沒有?三位法師看到了,有兩個陪同去的人也在那裡拜,沒有看到。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聖一法師他所看到的戴毘盧帽,就像地藏菩薩那個帽子,全身是金色的,那他看到的。另外一位法師看到的是白衣觀音,就像平常我們畫的白衣觀音女相。還有一位法師看到的是出家的和尚,比丘相男的。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三個人看的三個不同的相,你看同樣在洞門口拜,拜了半個多小時真看到,看的不一樣,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見的不一樣。佛菩薩哪有一定的身?佛菩薩的身是從哪來的?是我們自己念頭意念當中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雖然沒有想,我要想見觀音菩薩什麼樣子,你那個時候不會有這個念頭,你有這個念頭見不到,為什麼?這是妄念。你在那裡拜的時候要一念不生,真誠心一念不生,你會見到。你有妄念,打妄想我想見個什麼樣子,這個不行,你這個緣就沒有了。清淨心,現的相就與你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每個人不一樣。縱然見的是同樣的相,譬如說兩個人,像聖一法師一樣,都見到是戴毘盧帽全身金色的,兩個人見金色,那個金色有淺深不一樣,光彩有大小不一樣,不會完全相同,這就說佛沒有身相。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大乘教裡面常講報身佛,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應身,跟我們人一樣,也在這個世間有父母,也有投胎、出胎,這個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如來不是的,他的相好真的是無量無邊,每個人去見他的時候,看的也不會相同,妙色身,他隨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顯現出來。這個道理,我想我們的同學都相信、都能接受,聽經聽多了!佛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起心動念沒斷掉,他確實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就是起心動念沒放下,所以出不了十法界。諸位要記住,起心動念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那個動念,一彈指裡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只要一沒有,他就超越十法界。
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天台講六即佛,第一個是講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理上講理即佛。第二個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在這個世間稱佛,慈禧太后人家就稱她老佛爺,她是人,她不是真的佛,那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日本國家稱天皇,那也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是對他的尊稱,這第二種。第三種相似即佛,那就是十法界裡面最高的層次這個佛,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佛,你看他非常像。為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他都明白,變成自己的思想,經上講的這些行誼他都做到了,真像佛。為什麼不是真佛?因為他還是用阿賴耶識,用阿賴耶識就是凡夫。為什麼?阿賴耶識是妄心,他用的心是妄心,妄心跟佛所說的他相應,不容易!佛的教誨他都做到,但是他用的是妄心。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四個位次統統用阿賴耶,這四聖法界。
什麼時候,這相宗的話大家好懂,轉八識為四智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那就是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天台家講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證的他沒有圓滿,所以叫分證,這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證即佛在實報土裡面,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即佛。所以分證裡面階層不一樣,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階級,這是什麼?他起心動念放下,為什麼還有這種情形?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有習氣,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了。習氣怎麼斷法?習氣沒有方法斷,時間久自然沒有了,不理它就沒事;你一理它,你就又有妄想,又起心動念。所以古人在這個境界裡有一句話說,「此處用不得力」,就是講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淘汰這個無始無明習氣,完全是隨順自然,真的是保持什麼境界裡都不起心、不動念,到時候習氣斷了,習氣斷了那就是妙覺,妙覺位。妙覺位叫究竟佛,妙覺之前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即佛。天台講的這六種佛。
理即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現在迷惑了,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變成六道凡夫。大乘教裡講得好,三種煩惱,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修行修什麼?沒有別的,不是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自性裡本有的,你怎麼能修它?哪有這種道理?修行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華嚴經》上的執著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見思煩惱,統統放下了,你就成阿羅漢果,六道輪迴就不見了,沒有了。為什麼?它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如夢幻泡影」。好像睡覺的時候作夢,「夢裡明明有六趣」,這醒過來,醒過來六道沒有了,夢不見了,沒有了。醒過來是什麼樣子?四聖法界。看你道行的功夫,功夫差一點你是阿羅漢、辟支佛,功夫好一點你是菩薩、你是佛,那個境界出現。那個環境比我們現在這環境好太多了,清淨沒有染著,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四聖是淨土。
在淨土裡面還得要修,為什麼?你還有妄想分別沒放下,所以首先要把分別放下。我說得詳細一點,諸位就更好懂,不成了阿羅漢嗎?你執著放下了,但是有執著的習氣,在四聖法界裡頭,阿羅漢把執著的習氣放下,習氣沒有了,他就升了一級辟支佛,他就升一級。在辟支佛的位置上,就要把塵沙煩惱放下,就是分別,不再分別,分別放下,升級升到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習氣,所以菩薩用功用什麼功?把那個習氣放下。分別習氣都沒有了,他又升一級,他是佛了,四聖法界的佛法界,菩薩習氣沒有了,他成佛了。但是佛起心動念,這就是根本無明,無始無明沒有放下,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他把無始無明、起心動念放下了,他又升級,這一升,好了,出了十法界,真的是醒過來,好像作夢一樣真醒過來了。這一醒過來之後,那是什麼境界現前?實報莊嚴土現前,實報土也叫一真法界,六道是假的,它那是真的。
這個真跟假怎麼個說法?什麼樣才叫真?什麼樣才叫假?佛法裡頭,無常是假,真常就是真的。十法界裡面都是無常的,都是有變化的。諸位想想,我們在這個世間,你看到哪一樣東西沒有變化?我們這個身體,諸位都知道有生老病死。老是老化了,怎麼樣老化?一年比一年老,五十歲以上的人就非常明顯了。五十歲之前還懵懵懂懂的,沒有留意到這個事情,五十以上感覺到老化了,六十歲之後就非常明顯,一年比一年老化。其實你還沒有覺悟到,一月比一月老,再給你講是一天比一天老,再給你說真的,是每一秒鐘都在老化,這叫無常!人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你看動物變不變化?花草樹木植物變不變化?山河大地有沒有變化?都是在變化。這在佛法八苦裡叫行苦,五蘊裡頭受想行識,這叫行,行就是什麼?不住,它停不住。
實報莊嚴土沒有這個現象,實報土裡面只有化生,胎生的沒有,沒有胎生、卵生、溼生,都沒有,他是變化的,到那邊去是化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化生,蓮花化生,化生不是像一個小孩慢慢在那裡長大,不是,那不還是變化嗎?他那個化生就跟阿彌陀佛的身是一樣的,平等身,永遠不變。你在實報土住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三大阿僧祇劫你的容貌沒有改變,你的身體也沒有改變,你從來也不生病,這是金剛不壞身,你的相貌沒有改變,那叫真!極樂世界花草樹木四季常春,它沒有四季,永遠也不會凋謝;山河大地美好,它沒有變化。沒有像我們這個世間水災、旱災、地震這些東西,那個地方統統沒有,什麼災難也沒有。實報土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你在那裡居住,慢慢在那裡提升,從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你都住那裡,到妙覺,妙覺你畢業了,你不住那裡,住哪裡去?住到常寂光裡面去。西方的四土最高的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自性,回歸自性那叫究竟圓滿,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才能真正懂得,法身大士都能現妙色身,讓十法界的眾生看的,各各所見不相同,不要說六道見的不一樣,四聖法界見到佛菩薩也不一樣。這就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
我們明白、了解了,在經上讀到這些經文,或者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就可以了。自己要用什麼心態?真的要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裡的痕跡都不沾染,這樣就提升自己。我們如果還想這個身是怎樣,那個身是怎樣,那你就又墮落到凡夫,又在原點踏步,沒有提升。不能執著、不能分別,起心動念是沒有辦法,叫你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決定做不到。我們起心動念沒有的話,十法界就沒有了,這肯定是做不到的。我們要在分別執著上下功夫,相宗它教你修行就在這裡。你看轉八識成四智,六七因地轉,在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五八不要轉的,六七一轉,五八跟著轉,第六,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我們就在這上下功夫。學著什麼?學著不分別、不執著,你會開智慧,你會得定,這個定叫三昧。我學《無量壽經》,我每天非常認真學習,不分別、不執著,你得《無量壽經》的三昧,這個三昧也叫念佛三昧。你研究《華嚴經》很用功,非常認真,甚至於一個字、一個名詞都查得清清楚楚,查完之後心裡不執著、不分別,你得華嚴三昧,你會開悟。說明什麼?說明你沒有被外面境界干擾,你天天接觸這個境界,在境界裡面而不受它的影響,這叫功夫。
許許多多的人他學佛,學了一輩子很用功,能言善道,著作等身,為什麼走的時候連個瑞相都看不到,什麼原因?他在學習的時候,他沒有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出在這個地方。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是凡夫,凡夫學佛得的是什麼?是佛學常識,是佛學的知識,沒有三昧,更沒有智慧。所以這都叫妙法,知道的人不多,能用得上的就更少,得會用!不能不認真,不能不努力,認真、努力是消自己的業障。可是書本一合,心地清淨,乾乾淨淨,人家問我我知道,不問不知道,這樣學佛就如法。心地清淨,記住我們這個經題後半部「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是因,「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你看智慧、德相,那是果,從哪來的?從清淨平等覺來的,清淨平等覺是性德。所以諸位你細細去體會,你就懂了。如果我們學了,學了還常常念著,還常常不忘,還常常在分別執著,你的清淨心沒有了。八萬四千法門,研究經教是裡頭的一門,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著相,這個著相就是執著,不能執著。再往上提升一些,不能分別,不著相你得清淨心,不分別你得平等心,平等心比清淨心高,清淨心就生智慧,何況平等!那生大智慧。這是佛法修學的祕訣。
要記住古人常常給我們提示,真修行人省事,「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為什麼真正修行人他要住到山裡面去,跟外面隔絕?那就是知事愈少愈好。為什麼?凡夫你會受到外頭環境干擾,不受干擾的時候,那是有相當定力、相當功夫。這個定力,不一定是要天天盤腿面壁,不是的,不受境界干擾是真定力、真功夫,那叫禪定。盤腿面壁那是初學,真正得定了,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佛經上有兩句話,佛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定中,沒有受外頭境界干擾,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學習。淨宗的殊勝,我們學習學到什麼程度沒關係,學對自己決定有好處,而這個法門、這個修學,所以叫做方便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方便當中的方便,最殊勝的方便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四個字這一句名號,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常常想著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要想。我每天讀經,到這個地方來跟同學們分享,讀經完了之後經本一蓋,你要問我讀些什麼我不知道,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不曉得,你問我我都知道,你不問我我全不知道。到這邊來跟大家分享,經本一展開我知道,我講完之後,問我講些什麼我都不知道。這真的,幾十年都是這樣的,心裡乾乾淨淨的。如果心裡還想著這個、那個,那麻煩了,那累死了。
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的教誨、老師的教誨,與經教都相應,那能不信嗎?能不學嗎?最初學習的時候,自己沒有把握,這個經教要不熟記怎麼行?我是一開頭老師就不准我記筆記。告訴我的方法,聽經的時候,聽老師講經的時候,一心專注,聽懂好,聽不懂也好,不要去想它,不打妄想,一心專注是定,定生慧。要聽什麼?要聽老師弦外之音,這不容易!老師有沒有弦外之音?其實你看前面我們念的,「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那不是弦外之音嗎?各人理解的都不一樣,那是弦外之音。給諸位說,每個人一說話都有弦外之音,你自己不知道,一般人也聽不懂,為什麼?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他要是沒有分別妄想執著,往往聽一句話他大徹大悟,他明心見性,禪宗裡頭有。參禪的人,偶然聽到人唱歌,他開悟了;下雨的時候聽到雨打芭蕉,在芭蕉葉上打的時候他聽到,開悟了。不定什麼緣分,他心清淨的,清淨心才有這種能力,心不清淨不行。老師講經,有時候,真的,很少就是,偶爾有那麼一次,聽到一點,有一點悟處,向老師報告。老師:我有說出這個嗎?老師自己不曉得。自古以來這種情形有,不是沒有,會說不如會聽,會說的人沒開悟,聽的人開悟!
那用什麼聽?實在講不出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教的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是用清淨心在這裡聽,這兩個小時還得了!一般人怎麼?一般人不行,他兩個小時他用分別心、他用執著心,這一分別、一執著全是世間法。他所得到的什麼?常識,經典裡面的常識,用現在的名詞說,他得的是知識,大乘佛學知識。佛是這個意思嗎?不是,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聽了完全是他自己意思,他自己理解的。佛,佛是什麼?佛沒意思,佛哪有意思,有意思不就變成凡夫?所以這一點要曉得,佛是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流出來的妙音,記錄下來就是文字,不能執著。所以他流露出來的音聲、言語,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如果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一聽就開悟。由此可以想像得到,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他一生就聽那麼一次經。五祖和尚給他講《金剛經》,我們知道講《金剛經》大意,也沒有書本,他不認識字,沒書本。你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金剛經》的四分之一,《金剛經》只有五千多字,換句話說,講一千多字的時候,後頭還有一大半沒講,他就開悟了。他就跟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說了五句話,五祖不必說了,衣缽就給他,是什麼?清淨平等覺心。我們去聽五祖講經沒用,五祖今天講什麼?你都會把他話全部重複一次,為什麼?你記得很清楚。惠能大師沒有把五祖所講的東西一條一條的說出來,你第一條說什麼,第二說什麼,沒有!他悟入的是自性,這是佛法裡的密法,深密!佛沒有祕密。祕密不是好事情,祕密是不可以告人的,佛沒有祕密,深密。可是這個深密,每個人自己都可以能把它解開,要別人替你解開不可能,得自己解開,自己真正明白了,放下分別執著就能解開一半。
我們今天壞在哪裡?就是不能放下分別執著,總是還要用分別執著,用習慣了,無始劫以來就用這個東西,現在叫換,換不下來,還是得用這個,用這個就成障礙,就變成所知障,我們想接近佛的境界那就非常困難,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學佛心地愈清淨愈好,愈放下愈好。我這個十幾二十年了,從在美國的時候就常講,總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常常勸導大家,真學佛,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講十六個字,我說得很明白,這十六個字有沒有契入佛的境界?沒有,到佛的大門口。這十六個字帶我們到門口,進去那一步,那要用佛的標準,佛的標準就是放下執著,你就入門了。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在《華嚴》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在小乘你就證須陀洹果,不一樣了,你真的入佛門,你是名符其實真佛弟子,你不是假的。
八十八品見惑,世尊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成五類,好說話,我們也容易懂。頭一條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自性是我。這是學大乘的人一定要知道,《還源觀》裡頭,第一條「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是我,惠能大師見性是什麼?就是見自性清淨圓明體。他頭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明也代表智慧。「不生不滅」,那就是大般涅槃。「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沒有一樣欠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清淨心是定的,它不是動的,動就錯了,自性本定。我們今天心在動,這個動是妄心,真心不動,我們這個妄心要是不動了,真心就現前。真妄是一不是二,動就叫妄,不動就叫真,這多重要!最後一句,「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宇宙、生命、萬事萬物,從哪來的?自性變的,《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不能用識,得用心。識是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叫識,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你不用這個呢?不用這個就是真心,這是妄心,妄心把真心蓋住了,妄從真起,沒有真哪來的妄?所以它是一層染污,是一層障礙,你必須把它放下。
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要能懂得,要會運用,頭一個不執著,不再執著身是我,你對於這個身的壓力、負擔就沒有了,身不是我,我就不必再在意它。很在意這個身,這個身常常就出毛病,你不理它的時候,它什麼毛病都沒有。刻意去保養它,不保養還好,保養了一身毛病出來,為什麼?業力。真正懂得保養方法,消業障是真正保養,業障沒有了就恢復自然了。天天補它,天天還造業障,你說說看,那個補的東西幫助業障,這不就錯了嗎?回歸自然多好!這個身在世間兩個用途,第一個,幫助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境界,自利;用這個身體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利他。介紹給別人第一個方法,自己做到這個樣子給人看,身行言教,一定自己先做到,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全做到!不做到光講人家不相信你。你要把它做到,把十善做到,把三皈做到,把五戒做到,把六和敬做到,菩薩六波羅蜜、普賢菩薩十願、本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做到,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己不做怎麼行?這部經後面有一品說的是「受持經戒,如貧得寶」,這句話是真的。我們在六道,在六道可憐,六道全是假的,把精神、時間都用在這些假東西上,招來一身罪業,後來的果報很苦,應當放下,一心念佛,這句佛號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生時間很短暫,一百年時間一彈指就過去了,好好的把握時間,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把世緣統統放下,我們講了十六個字,雖然不是真的,這十六個字能放下肯定能往生。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把身體看作是我的衣服,不是我。
第二個,要放下對立,怨親都是對立,你所親愛的是你的對立,你所怨恨的也是你對立,對立屬於邊見,二邊。為什麼要放下?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你能跟人對立嗎?對立就錯了,對立的念頭已經造業,意業,行為那就是身業跟口業。沒有對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他是善人,我要跟他學習他的善行,雖學習,對於一切善法沒有一絲毫貪戀,為什麼?有一絲毫貪戀,這個善法引發你的煩惱。煩惱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把那個東西勾起來了,那就錯了,這個東西要不得,所以不起貪戀。順境是你的好增上緣,沒有這個東西,你不知道你的功夫有沒有成就,這一試驗就知道。逆境來了,也是考驗你,你如果不受它的干擾,保持你的清淨平等,你上升了。如果逆境一來,我做這個事情,你看他干擾我,他有罪。他是有罪,我也有罪,我動這念頭就是罪,為什麼?我被他干擾,我沒有提升我自己,反而往下降了。因此順逆境界常常生感恩之心,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讓我受很大的傷害,都要存感恩,好機會來了,沒有一絲毫的怨恨。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怨恨,感謝他。為什麼?經過這個考試,忍辱波羅蜜得一百分圓滿了,忍辱都圓滿了,提前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排名在彌勒之後,因為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了,他提前,在彌勒菩薩之前成佛,現在彌勒菩薩在他之後,不感恩行嗎?修行修什麼?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幹一切壞事的人,嚴重傷害我的人,就像忍辱仙人遇到的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暴君,遇到這麼一個國王把他凌遲處死。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是平等,心是慈悲,知道他也是一尊佛,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這樣不善的心行是他一時迷惑,原諒他,沒有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那就壞了,那怎麼樣?六道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所以他覺悟、他明瞭,不放在心上,口上就更沒有,境界提升他成佛了。所以會修行,順境、逆境都是淘汰貪瞋痴慢疑的,你要不在境界裡頭,你到哪裡修?經本不行,經本是說明書。真幹是什麼?真幹是在日常生活,在工作裡面。跟一切眾生相處裡頭這看真功夫,你是覺還是迷,只要境界現前起心動念,迷了,學得再好,能背誦三藏十二部,依舊搞六道輪迴,你出不去,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
菩薩道上要感恩、要謙虛、要恭敬,有一點傲慢心完了,馬上就墮落。不但在佛法裡頭,世法都不例外,你看夫子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完了。你說那個驕傲多麻煩,驕傲,自以為是,麻煩透了,看到別人好,生一點嫉妒心,完了。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修隨喜功德,人家做一樁好事讚歎,讚歎他有多大功德,我跟他一樣大,沾他的光,你說這個多好。嫉妒的時候,對他有沒有傷害?沒有傷害,缺自己的德,損害自己的德,那個虧可吃大了,做再多的好事,你都沒有辦法掩蓋。特別是德行的根本,現在很少人知道,德行的根本是什麼?世出世間,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個是奉事師長。佛法裡頭《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頭兩句那是德行的根本。世出世法的成就靠什麼?你沒有父母,你哪有身體?你沒有師長,你哪來的智慧?所以這是福慧的根。福慧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不孝父母,不尊重師長,根沒有了,你怎麼能成就?再輝煌的成就都等於零。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這麼多年來很多同學都知道,李老師把《無量壽經》會集本傳給我,曾經一度多少人反對,多少人批評,我心裡清楚。王龍舒的會集本,為什麼沒有人批評它?魏源的會集本,為什麼沒有人批評它?因為我這一生弘揚這個會集本,批評會集本是對我的打擊,是希望我放棄會集本,去講別的本子。我能做嗎?我要是放棄這個本子,人家馬上加上我一個罪名,淨空法師背師叛道,一文不值,馬上就完了。我說了一句話,全世界人都反對,我一個人還要認真學習,要認真的來宣講,為什麼?老師給我的使命,我不能違背老師。現在慢慢的好了,這聲音小了,反對會集本的人好像不多了。在中國國家也承認了,我看到國家宗教局出版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用這個會集本,國家承認。我感激這些批評的人,為什麼?這考驗我的定功,我還能守得住,沒有敗下來,他們出的考題我通過了。對於這些人,我沒有一個不感激的,他們都是我的老師。
這個本子,現在我們用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我跟老居士的緣很深,確實我們志同道合,他在國內弘揚這個本子,我在海外弘揚這個本子,在那個年代只有我們兩個人使用這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我沒見過面,我對他非常尊重,我每天對他禮拜,我供養他一張照片,為我們會集五種原譯本,會集得這樣的完善,確確實實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末法九千年,我深信不疑,都是因這個本子而得度。黃念老寫註解非常辛苦,這個事情我親眼看到的,身體並不好,夜以繼日,不疲不休,把這個工作完成。我們在一起學習這個註解,我覺得我們不認真學習對不起這個老人,尤其我們認識這一場。我們現在從頭到尾細細來看,一字一句都不捨,我相信同學們跟我都有同感,他註得真好,讓我們對於淨宗堅定了信願,只要真正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個確確實實有語密、有身密,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往下看,「按佛身可別為五」,這大乘經上常說的五種身,「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四化身,五等流身」。等流身,我們聽到的是比較少,後面註解裡頭有,這是密宗說的,顯宗裡面只講前面的四種,下面有一一的給我們解釋。「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我們先說這幾句,法身沒有形相,剋實而論,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法身,無形無相,是一切法的本體。這個本體是哲學的名詞,因為一切法從它而生,沒有它就沒有一切法,連虛空也是因它而生,如果沒有它,虛空也不存在,就是《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指這個。在大乘經裡面稱法身佛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實際上就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宗講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講四土。下面的三土,身跟土不一樣,有身有土;而常寂光裡面說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身土不二。為什麼?實在講,常寂光裡頭也沒有身,也沒有土。毘盧遮那的意思叫遍一切處,你看這個名詞,遍一切處。身跟土一如不二,為什麼?身跟土融成一片,融成一體,沒法子分。
我們從惠能大師見性他老人家做的報告,五句話裡面就能體會得到。他這個五句話就是講常寂光,就是講《華嚴經》上說的毘盧遮那,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大師用的文字多,意思就非常的清楚,它是自性,它是清淨的,一塵不染,永遠沒有染污。它為什麼沒有染污?它不是精神,所以心地就沒有染污;它不是物質,色相就沒有染污。身沒有染污,土也沒有染污,為什麼?它不是物質,它能現物質,它不是一個身,它能現身,它是能現能生。末那跟意識是能變,所以叫唯識所變。你看這個世間形形色色無量無邊,千變萬化,那是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變化全沒有了。所以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講得就很有道理,離開心想就回歸自性。自性圓明具德,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明是講智慧,無量智慧,明也是光明,所以迷了,迷了之後明就失掉,所以叫無明,無明是迷了。覺悟了呢?覺悟就明了。這個明是自性的光明,與日月燈沒關係,本來就是一片光明。所以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大光明藏」,那就是自性裡的明德。明心見性的人永遠沒有黑暗,黑暗消失掉,為什麼?自性的光明顯出來了。自性光明不像太陽,太陽光很刺眼,自性的光明是柔軟的,像月亮光一樣,光雖然很大,不刺眼,它沒有熱,不會讓你感覺太陽底下很焦熱,沒有這種現象;你會非常舒適,完全融化在這個境界當中。
能不能現身?能,眾生有感,你就現身去應付,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事情辦完又回常寂光,所以比實報莊嚴土更殊勝一層。實報土有身,常寂光土裡頭沒有身,能現身,身隨時又能回常寂光。就好像海水一樣有水泡,起水泡就是你現身,工作完畢的時候水泡又破了,又回到大海。實報土怎麼樣?實報土有水泡,它水泡沒有破裂,起作用水泡也有應化身,但是應化完的時候它還回歸到這個水泡,它沒有裂開。常寂光裡頭不起作用就裂開了,就回歸自性。我用這個比喻諸位好懂,那才叫究竟圓滿!至於變化無窮,這什麼個道理?很難理解。宇宙這麼大,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見得到的非常非常有限,你說是萬分之一,億萬分之一,都沒有辦法比喻,我們所見到的太小太小。這太小太小變化已經無窮,這什麼原因?實在講沒有原因。就像這個萬花筒一樣,沒有原因,萬花筒構造很簡單,裡面三片玻璃,放幾張不同顏色的碎片,你去轉,轉它這邊就有花紋,你這樣轉上一年,一天到晚不斷的轉,沒有兩個圖案是完全相同的,這不就變化無窮嗎?自性起作用跟這個道理一樣。
我們就明瞭了,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只有常寂光是純真,實報莊嚴土是相似的真,不是純真。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釋迦牟尼佛沒有加一句說實報莊嚴土除外,沒加。沒有加這一句,也就是說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不過它留住的時間長,它不變。一直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實報土就沒有了,所以它也不是真的。跟十法界來比它是真的,跟常寂光比它還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我們修行先取實報土,取常寂光談何容易!你看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只剩下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那是沒辦法的事情,那是沒方法能把它放下的,沒有方法。不像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有方法斷習氣,無始無明沒有方法斷習氣,只有讓時間慢慢的讓它自然消除。佛經上講消除的時間是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有沒有方法把這時間縮短?好像也有,但這個我們不能確定。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有點懷疑,如果不能夠縮短,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著文殊、普賢統統都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裡頭有個消息,有個信息,很可能到極樂世界斷這個無明煩惱習氣時間縮短了,這到極樂世界才有意思。如果在極樂世界也要三大阿僧祇劫的話,那華藏世界就可以了,何必到極樂世界去?沒有去的必要。
這個現象給我們一個信息,我們知道,這個《觀經》上講過,講我們往生的人,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修到什麼程度?修到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正脫離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要多少時間?十二大劫,這《觀經》上說的十二大劫。在一般大乘經,這個時間太短了,在其他的地方時間很長,到極樂世界是十二大劫,下下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無量壽,你說三個阿僧祇劫,這十二劫算什麼?還不像人活一百歲,大概只有十二個小時這時間就證得,就這種情形,他太快了。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這些法身菩薩要斷無明習氣,到極樂世界很可能都提前了,所以才有去的必要。諸佛如來勸實報土的這些大菩薩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有道理;如果沒有這種殊勝的利益,那去就沒意思。這是真正看出來,法藏比丘在這個底下發的大願,五劫的修行,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他才成佛,極樂世界才開始招生。成佛到現在才十劫,所以極樂世界是非常新的一個世界、諸佛剎土,哪一尊佛的佛土都比它時間長,它是新興的一個道場。所以我們現在到極樂世界去,將來在極樂世界都好像是開山元老,我們十劫就來了。一定要爭取,不要等待,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本書是我們的保證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諸位要知道,那是下下品往生十二劫,下中品的呢?下上品的呢?愈往上去時間愈短,這凡聖同居土。十方剎土裡面沒有這種事情,唯獨極樂世界有。又何況我們一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給我們,都變成阿惟越致菩薩,也就是說你雖然是下下品的身分,可是你享受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平等的。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所沒有的,凡夫跟法身菩薩平等,哪有這回事情?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是我們不信,是菩薩難信,所以菩薩還要修他自己的法門,修到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再帶他到極樂世界去,這走好多彎路。這是一條直路,一生成就,稀有難逢;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得法身。阿惟越致就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
下面說,「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這是佛的境界,《華嚴經》上講的初住以上的境界,圓教。別教呢?初地以上的境界,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放下,這個我們能理解。起心動念是非常細微的波動,波動雖然停了,還有餘習,雖然停了不動,但是還有輕微的餘習,那個餘習叫習氣;習氣沒有了,真正不動。就像我們彈琴,彈琴是弦振動,不彈了那就是放下,可是弦還是在動,那叫習氣;等它完全不動了,那叫妙覺,那就是妙覺位。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對極樂世界肯定你就下了決心,為什麼?其他的法門不搞了,沒有把握,時間太長,這一生未必能成就,不成就還得搞六道輪迴,這個法門肯定了。你把這些東西搞清楚,不懷疑了,最大的障礙就懷疑。斷疑生信,那個信心是真的生出來,願心堅定,你的方向、目標確定了,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