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0集) 2010/8/7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0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一十六面,倒數第五行看起,我們從這個地方念: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兩句初讚諸大士之實德。無量者,其多其大,無法稱量」,就是說不出來,「名曰無量」。「《攝大乘論釋》云,不可以譬類得知」,譬喻能夠知道的,譬喻也沒有辦法譬喻得那麼樣的恰當,這稱之為「無量」。無量行願,「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前面我們報告過了。「願謂四弘誓與十大願等勝願」,四弘誓願是大乘教裡面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願,只說了四句,四句把菩薩在因地裡面無量的大願全都包括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成就他們。眾生無量無邊,經教裡面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為什麼?菩薩們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比一家還要親。一個眾生有苦有難,怎麼可以捨棄!既然一個眾生都不捨棄,現在苦難的眾生這麼多,佛為什麼不度他?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經上有解釋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三無差別的意思很廣,不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解釋,這三個是平等的,一而三、三而一,眾生、佛、心,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是一不是三。第二個解釋,這三種力量是相等的,眾生的業力、諸佛的願力、心的力量是平等的。心是體,佛跟眾生都是作用,一個是正面的作用,佛是正面的,眾生是負面的作用。也可以說,佛是善的作用,眾生是不善的作用,力量均等。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罪業沒有消除,佛的力量加不上,就是心的力量也加不上。心、佛、眾生,必須眾生不善的業力能消除,佛的力量就幫得上忙。這個心,它無所謂善惡,它是本體,但是無論是真,無論是妄,都是從體而起的作用。心是隨緣的,能隨染淨緣,眾生造罪業,它隨染緣現六道輪迴,現三途果報,它隨緣。諸佛菩薩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它也隨緣。華藏世界是心的隨緣,極樂世界也是心的隨緣,它能隨染淨緣,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佛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指的是我們的念頭,現代人講心態,它來作主,主宰這個千變萬化,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度眾生的本願,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業障沒消除,幫助他消除業障。消除業障又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眾生幾時覺悟,悟有小悟、有大悟,等級差別太多了。菩薩對於沒有覺悟的眾生,總是以善巧方便幫助他覺悟。開始覺悟之後,也以善巧方便幫助他提升,希望他的覺悟愈深愈廣,一直達到圓滿。圓滿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佛,成佛就圓滿了,這是度眾生的這一願。實在說,真正講到願就是這一條,後面三條是完成這一願。我們今天也發了這個願,願是發了,沒有能力幫助眾生,所以後面三願是成就自己。你看,教別人得先教自己,度眾生也是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沒這個道理。你要想幫助別人,一定先成就自己。所以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習氣得要斷除。斷除是什麼?成就自己的德行,這一點很重要。古今中外聖賢的教育都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人要沒有德行,他愚痴一點還好一點,不造大罪業;他要是聰明,那他害人就害得多了。所以把品德教育擺在第一。
品德成就了,再底下一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講要求知識,要求智慧;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別人。最後一願,智慧跟學術都要達到究竟圓滿,你才能普度眾生。所以末後一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就是好像我們現在念書拿到最高的學位,博士學位。佛、菩薩、阿羅漢是佛門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為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阿羅漢覺悟了,小悟,菩薩大悟,佛是大徹大悟,就這麼回事情。這個佛學常識我們也知道。所以四弘誓願,曉得我們願要發,為什麼?願是個動力。我們煩惱習氣很重,為什麼要斷煩惱?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力量太大了!我煩惱早一天斷掉,我就早一天幫助眾生,眾生就早一天得利益,他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懶惰一點沒有關係,我遲個兩年,遲個一、二劫無所謂。你看到這麼多苦難眾生,你於心何忍!所以這是大慈大悲的動力來推動,願力來推動,希望自己趕快把煩惱習氣放下。
放下之後才能夠成就法門,智慧才能成就。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就來廣學多聞,那你所學習的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識的差別就在此地。知識裡頭沒有煩惱習氣,就是智慧;還帶著煩惱習氣,那就叫知識。所以知識只能解決局部問題,肯定還有後遺症。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有人說現在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一點都不錯,人人都在求知識,可是不懂得倫理道德。也有人說,現在人會做事,不會做人,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長,甚至於年輕的父母不知道怎樣來教兒女,這就是煩惱習氣沒斷。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從前的私塾是家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把倫理道德擺在第一位,倫理道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把它擺在第一位。人沒有知識沒有關係,會做人,知道孝悌忠信,知道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是個好人,他不會造罪業。他對國家社會縱然沒有貢獻,他不會傷害,這個教育你就想它多重要!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求知識,那個知識就是智慧。煩惱習氣斷盡,在佛法裡面講,這叫根本智,你的智慧有根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所求的知識全變成智慧,叫後得智,後得智的作用就叫善巧方便。這個智慧它不用來求自己的利益,它用來為一切眾生謀福祉,這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成佛,你的德行、智慧沒達到圓滿。沒達到圓滿,你度眾生就不圓滿,為什麼?你只能幫助福慧比你低的,你能幫助他;福慧比你高的,你就幫不上他。所以發願要成佛,成佛能夠幫等覺菩薩,只有成佛才幫得上他;不成佛,幫不上等覺菩薩。你是等覺菩薩,你幫不上等覺菩薩;如果你是十地菩薩,那你連十地、等覺都幫不上。這是四弘誓願裡頭的大意,一定要要求究竟圓滿,我們中國人叫完美,完美就是沒有缺陷,到佛陀才沒有缺陷,等覺菩薩還缺了一角。
與十大願等。十大願在前面略說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等,等是等其餘,像法藏比丘在這一會裡面所發的四十八願,諸菩薩們他們在因地上發無量無邊的殊勝大願。「願以導行,行以滿願」,願是引導你修行,如果沒有願,你的行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它沒有方向,它沒有目標。好像在大海裡面行船一樣,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我們知道這很危險,不但達不到目的地,隨時有滅頂的危險。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人不能沒有願,在佛法裡講願,在中國一般世俗裡面講志,人不能沒有志,所以志跟願常常合起來,佛家叫願。一切諸佛菩薩共同的一個願就是度眾生,普度眾生,普是平等的意思,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意思。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什麼?就是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種種幫助的行動當中,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太重要了。佛菩薩曉得眾生所有一切的苦難、果報,不善的果報,他的根源都是迷失了本性,迷而不覺,這是一切苦難根源果報的總源頭。佛菩薩的教學從這裡開始,從根本抓起,才能產生殊勝的效果,所以救苦救難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樣我們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學,每天沒有間斷過,只要遇到他,都是有緣人。遇到一個人就教一個人,遇到兩個人就教兩個人,他的教學沒有時間性,也沒有一定的處所,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了他就會教人。這樣的老師,古往今來很少見,那麼樣的熱心,為什麼?他知道人跟自己的關係,他知道。這是佛家的倫理,倫理也講到圓圓滿滿。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體,遇到了,他迷了,他造作不善,那怎麼能不教!不但要教,一定要幫助他覺悟,這叫不捨一人。所以願非常重要,願正確,方向目標正確,我們的行就正,思想言行就正了。思想言行不正,換句話說,他的志願沒有立,志願不堅固,所以在日常思想行為他才有偏差。
行以滿願,一定要修行才能滿足你的願望。我們要斷煩惱,要學法門。煩惱沒有斷,法門怎麼個學法?法門一定要幫助你斷煩惱,為什麼?你在這個階段,斷煩惱是為主,煩惱不斷,法門不能成就。斷煩惱的方法,學法門的方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可是在斷煩惱,只能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選擇幾種,不能太多,太多又惹一大堆煩惱,不但斷不掉,反而增長了。這種現象很普遍,古今中外都有,沒有例外的。所以讀誦大乘,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個法門。我讀誦的目的在哪裡?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這個目的,是幫助我斷煩惱。煩惱裡面最麻煩的是妄念妄想,你看,前念滅,後念就生,它絕對不會終止,當然更不會斷掉。妄念紛飛,許許多多不善的念頭,用什麼方法?無量的法門歸納起來只有幾種,持戒是個方法,修定是個方法,作觀是個方法,就是止觀,念佛是個方法,讀經也是個方法。讀經要怎樣讀?用讀經的方法把我們的妄念打掉,不讀經妄念就很多,讀經就是要把心集中在一處,制心一處。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恭恭敬敬來念這部經。像《無量壽經》,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讓妄想滲透不進去,以這個為目標。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這就是你修行修一個半小時、修兩個小時。讀經是斷煩惱的,一定要曉得這個目標。所以一部經讀下來之後,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功夫不錯了!讀一部經,兩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這很好的功夫。兩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在一般講要訓練多久?大概訓練三年到五年,才能達到這個程度。所以這一部經念下去,起個十個、二十個妄想是正常的。如果到起二、三個妄想大概是三年功夫,沒有三年功夫做不到;能夠起一個妄想,大概到五年的功夫。你心得定了,定久了就開智慧,讀誦是這樣的讀誦方法。
讀誦決定不要想經裡頭是什麼意思,因為你一想意思,意思是妄想,妄想又滲透進去了。只是念,沒有意思,用這個來把妄想打掉。念佛、修定、持戒都是用這個方法,目標是相同,用意是一樣的。所以讀誦這個方法對於知識分子最有效,我這麼多年來就用這個辦法。我念佛不行,念佛一天念個一萬聲佛號,照樣打妄想,但是看經行,讀經,所以這是個人根性不相同。開始學的時候都可以試試看,持咒、持戒都可以試試看,哪一個方法適合自己,用起來很方便,自己也很歡喜,那就用這個方法。所以我現在每天,通常客人少的時候,我讀經的時間不會少過四個小時,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念頭打掉。絕不想經裡的意思,想是屬於求解,那是另一個法門的。我現在讀經,我的目的是修定,是要把妄念給它止住,功夫在此地。研究求解,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的止觀,止觀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人生觀,提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境界。另一方面,我們在大眾當中分享學習的心得,也幫助大家對經義能夠了解。了解之後,知道自己在日常當中怎樣去生活,那就是修行,修行是生活。換句話說,我們不過六道輪迴的生活,我們在此地要過佛菩薩的生活,會得到清涼自在,世間人所講的幸福美滿,佛菩薩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換句話說,用經典指導我們怎樣生活,是這個意思。所以行才能滿願,把我們錯誤的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用一個行把它包括了。我們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依照經教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哪裡?修行是一切時、一切處。真的,在起心動念之處,這是行的根。起心動念善,你的言行肯定善;起心動念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它的根源是在念頭。所以行以滿願。「行如足,願如目,互相依持」,這是說行跟願的關係,願是領導你的,指導你一個正確的方向目標,你才能走得到。
「具足」,這是佛經裡常常用的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的意思,這裡解釋得很好,「圓滿無餘」,就是圓滿,沒有絲毫欠缺,這叫具足,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行願品》云」,《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說,「聞此願王」,你聽到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這十條大概的意思你也能夠明白,能懂了。「讀、誦、書寫」,這都是做功夫。讀,對著經典叫讀;誦是背誦,念得很熟,不必看經本也能背得下來,這叫誦。讀誦之外,書寫,書寫是我們現在講的默寫;但是書寫的時候也可以看著經本來寫,我們講抄經,不看經本,那是默寫,書寫是這兩種。「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這幾句話諸位想想,如果我們沒有做到一心稱念,這效果就沒有。《遺教經》裡面所講的「制心一處」,一心稱念跟制心一處是一個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專心,在做功課的時候,修行的時候,心無二念,經文在自己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這個時候,這十願願願具足,皆得成就。一願裡面圓滿其他的九願,願願如是,你看,十願就變成一百願。所以把它配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再把它配到九世,九世都從時間講的,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未來,未來現在,未來過去。你這樣一分析,這十願就變成上千條願。所以菩薩十善為什麼能夠輾轉到八萬四千細行,就從這個地方擴展出去的。普賢十願當然也是八萬四千細行,再擴張,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經》上總結的一句話。都在一念心中,念念如是,不可思議!
「此正顯從果向因,以彌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之行願」,《行願品》裡面這一小段經文,顯示如來從果向因。普賢菩薩已經證得究竟果位,他是妙覺位,在華嚴會上他示現的身分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因位,妙覺是果位,換句話說,這叫眾生有感,自性常寂光有應,應身這個相就是等覺菩薩。這就是從果向因,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叫倒駕慈航,他又回來了,他慢慢往上升,現在退下來,下來幫助我們。他不下來,他在那個上位,我們上不去;他來去自由,我們不自由,所以他必須下來幫助我們。他怎麼幫助?你看,以彌陀之善巧方便加持迴向,倒駕慈航的普賢菩薩,還要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善巧方便加持迴向,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看到,明白了,能不依靠阿彌陀佛嗎?已經證得妙覺位,回頭做這種示現,沒有別的,就是勸告我們一定要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這要懂得。我們天天供養阿彌陀佛的像,如果每天燒香磕頭求他保佑,那是迷信,那就對不起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當作神仙去看待,錯了!供像是什麼意思?供像是提醒我們,常常想到《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全在這部經典上,聽到名號想到經典,見到形像也想到經典,它的作用在此地。時時刻刻用它來提醒我們,教我們念念不要忘記,學佛人供養佛菩薩形像意思在此地。這要知道,要不然就搞迷信了。為什麼你們學佛的人供養那麼多佛像?我們的性德無量無邊,用一個名號、一個形像沒有辦法把我們性德圓滿的顯示。
所以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無量壽經》,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普門品》,普賢菩薩代表的是《行願品》,文殊菩薩代表的是《般若經》,地藏菩薩代表的是《本願經》,我們看到這些形像,就會想到這些經典裡面的教訓。這經典教什麼?《無量壽經》代表的是大圓滿,觀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聽到這個名號,看到這些像,就要想到我要像觀音菩薩一樣,以大慈大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地藏菩薩代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教學的根本。世出世間聖賢教育從哪裡生的?從孝親尊師生的。所以菩薩的名號叫地藏,地是大地,藏是寶藏。現在你看,探測大地裡面的礦產。這個地是講的心地,心地的寶藏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用什麼方法去開採?用孝親、尊師這兩個方法就把自性裡面的寶藏開發出來,它取這個意思。聽到名號、看到這個形像立刻就能想到,你看,你的性德常常往外面透,這是好事情。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真幹,用這個名詞就好懂,普賢菩薩是真幹,都是開發自性性德的。這些設施,這些藝術品,都是佛家的善巧方便,它一點迷信都沒有。所以真正懂得、搞清楚了,我們會對佛法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講什麼?藝術化的教學。藝術化是在近代二戰之後,這社會我們聽到很多藝術化的名詞,樣樣講求藝術,連戰爭也講求藝術,政治也是藝術,工商也是藝術,都講求藝術化。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在做藝術化,統統進入藝術化的教學,我們不能不佩服;三千年後,人才想起,才來追求藝術。所以佛法裡頭非常重視這些雕塑、繪畫、音樂、美術、建築,樣樣都是表法的,樣樣都是教學。你真正懂得,不用說一句話,寺廟走一遍,你那一課就很豐富、就很圓滿的收穫了。這都是講的善巧方便、加持迴向,所有一切都是加持。
末後說普皆迴向,我們的心量恢復正常了。正常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本來的心量比虛空法界還大,這是你本來的。現在我們要把原本找回來,要把自性找回來,迴向就達到圓滿,圓圓滿滿的找回來。平常怎麼練法?要練習,現在練習,現在心量很小,在平常日用之中,起心動念不為自己想,常常為眾生想,心量就拓開了。真的,智慧現前,福報也大了。念念為自己想,做生意想發財,念念為自己想發財,這財有限,為什麼?命中有一定的,你沒有辦法超過。可是你念頭一轉,我發財不為我自己,發財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那個不得了,那就不是你命中的財,為什麼?你性德透出來了,你的財會無量無邊,為什麼?所有苦難眾生都得到你的福,這是真的。
在二千五百年前,春秋的時代,吳越春秋時代,你看看范蠡,范蠡做生意不為自己,很快,幾年就發大財。發了之後,看到這些窮苦貧苦人家,幫助他,統統散掉,分給大家,讓大家的日子能過下去。自己再從小本生意做起,命裡頭也有,而且又做這麼大的好事,他真的會生財,生財有大道,布施!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做二、三年,又發了,發得比前面還大,立刻就分。分掉之後,再從頭做起,靈得很!三聚三散,所以中國人以後把他供為財神。中國人供財神是誰?范蠡,這很有道理,他是一個菩薩商人,教你怎麼樣經商,不為自己,為眾生。你自己修的福,生生世世享不盡,你看你救濟多少人?你布施恩惠,將來你家的兒孫個個都是孝子賢孫,為什麼?他來報恩的,他不是來報怨的,他不是來討債的。范蠡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特別是在現代這個世界,一切講究科學,科學就是拿證據來,我們也要把榜樣做出來。散財不吃虧,散財是賺大便宜,這個事沒有人知道。
到迴向才真正圓滿,所以他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之行願。他做得徹底,他做得圓滿,這些菩薩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不是為自己,於自己名聞利養邊都沾不上。是為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在極樂世界做一個最適合修行成就的道場,歡迎他們來。不需要太高的條件,很簡單的條件,你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你能把十善業道做到了,你相信這個法門,你願意往生,他就來接引你。信願持名,你看多簡單!可是我們不要忘掉,重要一個條件不要疏忽了,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重要。你有信、有願、有行,最後你不能往生,你說佛騙了我。佛沒騙你,佛講得很清楚,你少善根福德因緣,你就不能去,去的人一定要多善根。善根是什麼?善根是信願,你真信切願,這是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真幹,我真的把十善業道落實了,因為那個地方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的標準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條件做到幾分之幾就行,這十個條件做圓滿就成佛,我們能做到百分之一就行了,就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十願不能不修,十願怎麼個修法?我講得很多,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就是修十善業道。因為《十善業道》只提出一個綱領,沒細說,《感應篇》跟《弟子規》就是它的細目,這十條是總綱。你把這兩樣東西做到,《弟子規》做到,《十善業》做到,你就是諸上善人。雖然是小善,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先佛光注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小善變成大善,提升了,這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是相對的,你有多少,他加多少;我們修得多,他加得就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無盡功德」。我們一般講,圓滿稱性就是一切功德,這是真的,也不稀奇,為什麼?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個個有分,不是說佛他有,我們沒有。我們有,有怎麼樣?有,現在有障礙,雖有拿不出來。譬如你有億萬財產,都在銀行裡面,存在裡頭,現在你在外面想吃一餐飯,口袋沒錢,你還得臨時打點工,人家才給你吃一餐飯。你不是沒有,你現在拿不出來,有障礙,就這麼個道理。佛與法身菩薩他沒有障礙,所以他圓滿的性德,他可以自在的起用,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他能自在的起作用,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把障礙除掉,佛講得很清楚,我們的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分這三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這三大類。佛說得很清楚,這三大類完全除掉,你就成佛,你跟阿彌陀佛沒兩樣,自性的智慧德相圓滿現前。沒有能力完全除掉,除掉一分,一共三分,三部分除掉一分,起作用了,這個除是從外面往裡面除,先除外頭的,外頭的這一分就是執著。如果真的,我們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自性裡面的一切功德透出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已經是神通廣大,咱們中國人看《西遊記》的人很多,知道孫悟空神通廣大,阿羅漢比孫悟空超過萬倍都不止,孫悟空跟他不能比。這你就曉得,這能力恢復了,神通恢復了。如果再去一分,再去一分是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諸位要曉得,不執著得清淨心,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不執著,清淨心現前,阿羅漢;不分別,平等心現前,菩薩不分別,阿羅漢還有分別,他不執著,他有分別,菩薩分別都沒有了,自性的性德透三分之二;最後大徹大悟,那就是覺,清淨平等覺,那個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障礙完全沒有了,全部透出來了。
這個地方講的無盡功德,佛果無盡功德,那就是圓滿稱性,清淨平等覺都得到了。如果他不是這樣的解釋,單講一切功德法,聲聞、緣覺、菩薩、佛統統都可以說。後頭加這一句,指佛果之無盡功德,那就不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不是講他們,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真正圓滿證得清淨平等覺才是這個境界。這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這是鼓勵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裡面,實在講我們的享受充其量達到聲聞,不圓滿;可是這個世界特殊,跟別的世界不一樣,阿彌陀佛在第二十願裡面告訴我們,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句話在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雖然沒斷,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等於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那邊的待遇,享受的是佛果上的待遇,這到哪裡去找!也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個成佛不是真的成佛,是阿彌陀佛加持你的,你的那種待遇是阿彌陀佛加給你,不是你自己,自己還要修。不過自己修很容易,而且時間會大幅度的縮短。你看,在這個世界修行要無量劫,住這無量劫;到極樂世界去修行,我們講最低的果位,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行,修到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要多長的時間?十二劫。你看,無量劫一下縮短變成十二劫,這個學習環境你能不去嗎?遍法界虛空界,再找像這樣一個地方找不到了,只有這麼一個示範點,太可貴了。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讚歎,都在勸導我們要去,我們還不想去,你說你業障多重!多少菩薩想去沒有這個緣分,遇不到這個緣分;我們緣分今天遇到了,不想去,這真正叫大錯了。這是究竟圓滿,一生成就。
「《仁王經疏》云:施物名功」,這是功德,功德兩個字怎麼解釋?這地方有了,「歸己曰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千萬不要把修福當作功德,那你全搞錯了。功是施物,這個物不是講施人,講施物。人,在十法界裡只有人道,他講物,把十法界全都包括了。對我們平輩的講布施,對我們上面的諸天,我們講供養。供養也是布施,名稱尊敬一點,上供諸佛菩薩、諸天善神;下面供養九界眾生,這統統叫物。這物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布施的對象,我們今天講一切人物;第二個講我們布施的內容,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我們用這三種東西布施供養,上面到天神,下面到地獄眾生,這個心量多大!現在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那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統統有生物,沒有開悟的六道眾生,雖開悟不圓滿的四聖法界的眾生,統統都是我們布施供養的對象,你這才叫修功。你修的功一定得利益,這利益是什麼?歸己曰德。你施財得財富。給你說,愈施愈多!
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我建議李木源居士,那個時候他是居士林的總務,林長是陳光別,但是他等於是個執行的董事,居士林裡面的一切都是他總管。我勸他施食,就是飲食,怎麼做?免費提供大家到居士林來吃飯,不分別他是什麼宗教,他信不信教沒關係,只要來吃飯,我們都歡迎,歡迎他來吃飯。而且這個飲食是不中斷的,自助餐,什麼時候去都能吃得到,夜晚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晚上都開放。晚上的時候有饅頭、有麵包、有點心、有稀飯、小菜、茶水,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每天到居士林吃飯的大概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熱鬧非凡。那時居士林收入還不錯,我們來做。做了不到一個月,居士林一分錢都不要拿了,為什麼?新加坡人都知道了,佛門這些弟子天天米往那裡送,油也往那裡送,蔬菜往那裡送,什麼都不要買了。送得太多,吃得人太少,一天幾千人,吃得人太少,這個東西不能留,留了它就會變壞,特別是蔬菜,這怎麼辦?居士林找了兩個小貨車,每天往外面去布施,去送,送到哪裡?各個不同的宗教,他們辦有老人院、有孤兒院、有學校,統統去送。所有宗教我們都布施,統統布施,愈施愈多!所以這些宗教我們都很熟。到居士林來吃飯,菜不少,我們自助餐的菜十五個菜到二十個菜,每天都是這樣的,都是煮熱的。黃金輝,以前新加坡的總統,有一天他到居士林來吃飯,我們在一起,他跟李木源說,你們真了不起,我家裡吃飯才五個菜,你們二十多個菜。因為他來了,那天特別加菜,加了幾個菜。太富有了,你們錢從哪裡來的?那些宗教師,各個宗教到這裡來吃飯的時候也都來問,看這麼多人,你們錢從哪裡來的?李木源說,我們後台有老闆。他說:老闆是誰?阿彌陀佛。證明佛的話沒錯,愈施愈多,布施什麼,什麼東西就都來,一點都不要操心。
現在你們在國內看到的,你們看到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她那裡是荒山,一無所有,發心布施,這十幾年來愈施愈多。真的是佛門裡面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你搞清楚了,你就放心大膽去布施,你就不會害怕,你曉得這是真實的福慧,從布施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三樣東西,哪個不想要!財富從哪裡來的?命中有的財富是你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不是老天給你注定的,也不是佛菩薩給你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一個人如此,一個家庭如此,一國也是如此。美國國家領導人要是懂這個道理,何必發動戰爭?用不著,你還是有求必應。而且發動戰爭得不償失,中東發生戰爭為什麼?還不是為石油。你國家有錢,為什麼不去買石油,要去花那麼多軍費?那麼多軍費去佔領那個地方,什麼也沒得到,花的錢比買石油的錢不知道多多少倍,還落得一個不好的名聲,還惹起了個大麻煩。這個大麻煩是什麼?叫恐怖戰爭。我還讓同學們到網路上去查,我看到一則消息,沒有留意,美國每年用在恐怖戰爭的費用超過第一次、第二次大戰的總合,這還得了,這不是自己找麻煩找來的!我希望同學們在網路上把這個消息下載下來,我來仔細看看。他們學佛就好了,沒學佛!學佛就明白了,要什麼有什麼,不會造罪業。所以佛法這個求,真的,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有道理在,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這裡頭不是迷信。何必去造罪業?造罪業只有缺德,只有把你命中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下降,不會提升。所以聖賢的教誨有價值、有用處,不能不把它找回來。不但要把它找回來,還要身體力行,把它發揚光大。
《淨影疏》裡面給我們解釋功德,「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諸行,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這是講的諸行,都有利益之功。如果隨順你性德,那就是功;違背性德,就是造孽,那就有罪。跟著聖賢走,古聖先賢、諸佛菩薩,西方各個宗教的聖賢,那全是功;違背聖賢的教誨,那就是罪。「此功是善行家德」,我們把這個字換一換,大家就好懂,是行善人家之德,這就好懂,善行家德就是這個意思,行善人家之德。這個德也是得到的得,你得到財富,得到聰明智慧,得到健康長壽。「故名功德」,這對功德的解釋,解釋得很好。「德體名法」,這德從哪裡來的?就是法,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法」,法這個字,再解釋這個法字,「梵云達磨」,達磨是印度話,梵語稱達磨,中國人把它翻成法,「通於一切」,這是萬事萬物的一個總代名詞。「無論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總而言之,用一個字來稱呼就叫做法,這是對法的稱呼。在整個宇宙裡,大乘教裡通常用六個字,把宇宙之間一切全包括了。這六個字就是「性相」,性在哲學裡面講是宇宙的本體,相是宇宙的現象,佛經用這個名詞,現在哲學裡也用這個名詞。第二個叫「理事」,理是理論,事就是所有一切的造作、變化。《還源觀》上所講的出生無盡,這是屬於事,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理。所以理是體,事是相,特別重視它的變化。後面兩個字就是「因果」。性相、理事、因果就把整個宇宙全都包括盡了,一法都不漏,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
「《唯識論》曰」,這是舉這些經論裡面對於這個名相的解釋,「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這個軌是軌道,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秩序。整個宇宙,你看星系、星河,我們講銀河,這些星球在太空的運行都有軌道,雖然很多,也是無數無量。它有一定的秩序,它不會發生碰撞,這稱之為軌,所以這是我們今天講自然的法則。在一個地球上,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生物,這些生物在地球上共存共榮,彼此有關係、有聯繫,才造成地球生態的平衡,地球健康的成長,你不能破壞。人要隨順大自然,那就是最健康的;破壞大自然,災難就來了。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這是自然的,我們隨順這個大自然,好好愛這個身體,你這一生健康幸福。你要不喜歡這個,要去做美容,要把你這個自然的面孔變成你自己想像的樣子,可不可以?可以,美容之後,大概過個幾年,你要苦一輩子,你痛苦一輩子,那是你自己找來的。我們在澳洲學院有一位義工女居士,年輕的時候隆鼻,鼻梁給它加高,四十歲以後痛苦不堪,天天在受罪,遇到我,講她這個事情。我說妳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妳現在要受這個災難。
科學技術發達,大家把古人一句話錯會了,「人定勝天」,這古人說的,現在把它用在什麼?人一定可以勝天,就是戰勝自然,搞錯了。從前人講「人定勝天」,人要定下來,這是講修禪定,有甚深禪定,定生智慧,這個能力可以勝天,是這麼個意思。你今天心浮氣躁,學這一點科學技術,就以為你萬能了。你能勝天嗎?你看你今天改變了自然的生態,惹得地球生氣、發怒了,它要來報復你,輕輕搖一搖,你這高樓大廈全就垮掉,你能鬥得過它嗎?古人講得沒錯,現在很多意思都被扭曲、曲解了。所以大自然,在古人是敬天地、敬鬼神。孔夫子也不例外,「敬鬼神而遠之」,遠之是什麼?不能聽鬼神操縱。其實跟我們十大願王相應,禮敬諸佛包括天地鬼神,包括山河大地,毋不敬。鬼神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善的,我們可以接受;不善的,違背大自然的法則,我們就不必接受它。與大自然法則相應的,我們可以接受,可以採納。天地鬼神裡頭,善良的有,不是沒有,不善的也不少,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用定力,不要心浮氣躁,不要感情衝動,用理智來接待就不會有過失了。
現在人科學進步之後,真的,我們對不起地球,對不起山河大地,任意的去開採,任意去破壞,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樹木花草都有靈性。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樹木有一個人這樣的高,佛說這個樹就有樹神。不是樹成神了,是有靈附在樹的身上,他以這個為他居住的地方,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從前出家人在山上修行,砍幾棵樹木,搭個小茅蓬,佛許可,但是三天之前,你要砍這個樹,三天之前要去祭祀他,誦經迴向給他,要請他,三天之後我來砍樹,請你搬走搬家,得通知打招呼。哪像現在一砍一大片,招呼都不打,你說這些樹神生不生氣?他會找你麻煩。挖礦,適可而止,不能有貪心,有貪心,你的麻煩就來了。現在做得多過分,太過分了,所以山河大地變異就多,明顯了。到極處,很可能大陸整個沉到海底。
過去曾經有過這個事情,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大概在五萬年之前,科學技術也相當發達,這個世界上有個大西國,也是做得太過分,倫理、道德、因果都不要,相信人定勝天,任意的糟蹋地球,隨便改變這些山河大地,糟蹋到整個大陸沉到海底。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大西洋,古代時候的大西國。是不是真有這個事情?現代很多探險家乘著潛水艇到海底去觀察,發現真的有城市的遺跡在海底下,證明這個事情不是假的,邊界地區跟美國、跟巴西很靠近。地球過去有過這個例子,現在人要是做得太過分,也可能有這個例子。這些事情,佛法透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要重視,佛菩薩不說假話。做人要規矩,要守住自己的軌道,要給大眾做一個典範。所以一切法都有它的軌範,可生物解,這個物是指眾生,讓眾生看到這個現象能夠理解,知道它的事與理,能夠理解。
「例如無常」,無常是個名相。「使人生起無常之解」,這個名詞能夠引起一些人對於世間所有一切法,生起一個無常的理解,知道佛經上講的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它無常的,它不能永恆存在,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剎那剎那變化,不僅僅指一個地球,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現在的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剎那變化是什麼人在做主宰?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主宰的就是念頭,就是意念。這樁事情被現代量子學家發現了,佛在經中講這樣深的一個道理,一般人很難懂,如果被量子力學證明,那佛法就很管用了。果然證實大乘經教講的都是事實,這對於佛法、對於宗教的教學會起很大作用,人們不再看宗教是迷信。宗教教育對人類會起很大的作用,真的能夠化解一切災難,幫助社會恢復到安定和諧。我們要肯定古聖先賢,他們不是無知,他們不是迷信,他們比我們聰明多了,我們跟他們比相差太遠了。
「持謂住持,不捨自相,一切諸法,各有其相」,這是講一切諸法它能保持一段時間。實際上它剎那在變,變化很微小,我們看不出來。譬如人,人天天變,剎那剎那在衰老、在變化,但是我們在很近幾天看不出他衰老。也許過了一年、二年,他真的有一點變,他不是突然變的,剎那剎那在變。這個現象叫持,叫保持。下面是「安住一切」,《會疏》說,「安住者,不動義」,這個不動不是真的不動,「德成不退,故曰安住」,這句話說得很好。「無德不具,故云一切」,這意思也非常好。修德有成,阿賴耶接近真心,這是四聖法界的現象,沒有真正轉識成智,但是都能夠遵從聖賢教誨,嚴守聖賢的教誡,他有這個德。這個德的體是性德,修德跟性德相應,所以雖然無常,它的速度緩慢。現在科學是把無常的速度加快了,聖人教誨是把無常緩慢下來,你看,這兩種效果不相同。所以聖賢教誨帶給社會是安住,平安和諧,科學帶給我們的是社會動亂。今天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不甘心、不情願,但是無可奈何,都在想著怎樣能恢復正常,這是大事。但是如果大家都有這個念頭要想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不難,恢復正常一定要靠聖賢教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