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十六集) 2010/5/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十面,倒數第六行。
「《彌陀要解》云: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我們就念到這個地方,這是蕅益大師的話。一代時教就是指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佛當年在世,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會就像我們現在所謂辦班,辦班一生有三百多次。時間長短不一樣,所講的內容淺深也不相同,有的一個單元講好幾年,也有一個單元一天就講完了,這個情形很多。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世尊當年教學並沒有一定的制度,四方的群眾有個別來請教的,有團體來請教的,他老人家非常慈悲,來者不拒,都能讓他感到滿足才離去,所以真的是有教無類。所教的也沒有定法,佛無定法可說,來請教的人他有什麼疑惑、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期望,佛總是能幫助他們解決,這是當年教學的情形。也有一部分叫常隨眾,這是經上常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跟著佛的,一跟都是幾十年的。對於這些人,教學就有次第、有淺深。所以後來祖師大德判教,分釋迦牟尼佛教學五個時期,這我們前面都學過,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這就好比現在我們講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對常隨眾是逐漸幫助他們提升。這個團體也不算小,經常總是有幾千人。在這裡我們應當能想像得到,經上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妙音,我們很難想像。現在我們藉著科學的工具,用麥克風來傳播,在當時沒這些工具。佛登座說法,聽眾都是二、三千人,每個人都聽得清楚,大家都沒有懷疑,這個境界我們很難想像。佛是不是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有。說聽的人跟現在的人不一樣,雖然有下下根,我們能夠理解那個時候的下下根,大概比我們現在上上根都厲害。為什麼?人家心清淨。現在人心浮氣躁,沒有那個定功。古時候的人忠厚老成,妄念少,心清淨,所以說聽那個感應都不可思議。
這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只有《華嚴經》,就是一切經裡只有這一部講到一生圓滿。這個一生就是從我們初學佛,圓滿是成佛,我們初入佛門,好像念書一樣,我們進了小學,一直到博士班,拿到博士學位,這叫一生圓滿。佛說其他經典都沒有說得這麼圓滿,有的說到拿到阿羅漢就止住了。好像辦小學,小學畢業了,只講到小學;再進入中學,中學畢業了,也只講到中學;大學畢業,也只講到大學,沒有講到研究所。唯獨《華嚴》,真的是究竟圓滿,從小學一年級講到博士班,就這一部經講得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這個圓滿就是成佛,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佛果。真正的因是末後「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安養就是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入法界品」這一品經很難得,跟中國人有緣,全部傳到中國來了,這些祖師大德把它翻成中文,一共四十卷,這是《華嚴經》裡面所謂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一品,「普賢行願品」,完整沒有欠缺,這裡面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怎麼樣成就的,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早年初學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他是特別推崇《華嚴經》,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哲學書裡最好的佛經哲學概論。這部書裡面有圓滿的道理,有精確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這個不容易!善財童子跟五十三位善知識把《華嚴經》的理論跟方法完全做出來了,那就是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你看,他說在全世界哲學書裡頭從來沒見過。他是非常推崇,而且在《華嚴》上下的功夫很深。所以他晚年,台灣大學退休,輔仁大學,這是教會學校,聘請他去,在博士班講華嚴哲學。為什麼?唯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真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如果沒有這個,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有分,中下根人就沒分了。有這一招的時候,那下下根人也是一生成佛,一生圓滿,所以這個不可思議。
在末法時期,我們弘揚要弘揚哪一部經才能契這個時代的機?時代是末法,佛在大乘經裡面有提到,末法時期,大乘契機。我們細心想想,不一定是現在世間人都是大乘根性,要這個說法,那真的是有問題。不是大乘根性,但是他能接受大乘,而不能接受小乘,這是由於現代知識層面擴大,小乘確實知識面很小,它有拘束,很保守。現代人不願意接受這種思想,現在人接受要接受開放的,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這樣的。所以大乘很契合現在人的根機,它是開放的、它是自由的、它沒有拘束,講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現在人喜歡聽;你要設許許多多的規矩讓他來遵守,他受不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我們中國人的記載,像虛雲老和尚這一輩的人都用中國的記載。中國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國人講的不一樣,外國人是說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差距很大。到底哪個可靠?這個我們不必去管它,佛法不重視這些形式,佛法重視內證。所以印度人不重視歷史,說年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們重視禪定、重視智慧、重視契入境界,這些分別執著他們不重視。這就說起來,在這個時代,學習《華嚴經》是正確的。所以《華嚴經》我們也講了相當長的時期,講了四千多個小時。雖然只講到五分之一,但是聽眾大家都非常歡喜,很難得。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得沒錯,大乘契現代人的根性。他喜歡聽,他也未必能做到,未必能契入,可是他喜歡,他不排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那又契機,又讓現在人真正得受用,一生能成就,給諸位說,無過於《無量壽經》。所以古大德評論這些經典,大家公認《華嚴》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是第一裡面的第一。為什麼?《華嚴》一生圓滿在《無量壽經》,這個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就是歸到《無量壽經》,這個很有意思。
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這句話說的是文殊、普賢,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不但自己發願求生淨土,而且還勸導華嚴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不是四十一個人,是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所有這些菩薩,法身菩薩,統統都跟著文殊、普賢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這個境界多麼壯觀。這一個舉動,我相信影響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十法界裡面的大眾,他們看到了,他們聽到了,對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生起堅定的信心、願心,都知道學佛應當要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文殊、普賢給我們表演的,做給我們看的,這是大事不是小事。可是現前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人對佛教不明瞭而產生嚴重的誤會,這種誤會對於佛法弘傳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最大的是他自己這一生沒有意願去接觸佛法,把這一生圓滿的機會錯過,這才叫大事!佛法弘傳它沒有時間性的,它無所謂,眾生什麼時候得度佛都知道。而是許許多多人在這一生錯過了,真可惜!
現在在社會的佛教,它這些狀況,我常說現在有六種不同的形式,我們要清楚,認識清楚,有人問我們,我們能講得清楚。六種形式第一種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佛教是什麼?是教育,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當年在世,跟中國孔子一樣,什麼身分?職業教師,他不幹別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教學,中國人稱為聖人,那是名符其實的大聖人。他不單單是言教,身教!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部做到了,他知道的是見性,明心見性,把自性的性德在日常生活當中全流露出來,我們中國人講的道德,一絲毫沒有違背性德,做出來給我們看。真放得下!生活簡單,比什麼都快樂。一生物質生活的條件只有三衣一缽,他全部財產就這麼多,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吃飯去托缽,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樹下一宿,晚上休息在哪裡?在樹底下打坐。他一生有道場,到處都是道場,他沒有建立一個房屋,沒有。道場在哪裡?露天的,山林、樹下、水邊,到哪個地方去一坐,學生圍成一圈,他就給大家講經說法,就教學,快樂無比!居無定所,每天住在不同的地方,像遊牧民族一樣。
我們細心去體會一下,他們那些人的身體那叫金剛不壞身,為什麼?都是外面露宿,他禁得起風吹雨打日晒,他能禁得起,他不生病。我們現在能過他的生活嗎?決定不能,我們要到樹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到加護病房了,就說明我們比他差遠了。我們想跟他,想想自己條件不夠,沒有法子。我們三餐飯不夠,還要吃點心,人家一餐,而且吃得很少。那種生活方式,我們能過得下去嗎?都做出來給我們看。他教我們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真放下了。他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一身之外是一無所有,充滿了智慧,身心都在定中。這個禪定不是說坐在那裡是禪定,那你就錯了,你不懂得禪定的意思。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什麼叫都在定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禪定。所以這種禪定管用。講經在禪定裡面,教學在禪定裡面,生活在禪定裡面。
我們現在一個錯誤觀念,以為禪定就是打坐,坐在那裡是禪定,沒有坐就不是禪定,不是的。真正禪定,走著路是禪定,站在那裡也是禪定,坐著是禪定,躺在那裡睡覺也是禪定,行坐住臥都在定中,一個妄念都沒有。你要不問他,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問他,隨問隨答,他起作用。不問他的時候,他無知,般若無知,不問他的時候無知;你一問他,無所不知,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定,決定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法。我們般若智慧沒有了,念念生煩惱,是什麼?因為我們有知。你有知,有知就是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妄想。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沒有學過的東西你完全不知道;無知,無所不知,沒有學過的東西,那問也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的。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你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一切法不離自性。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問題?是迷失了自性。我們提問題,佛是稱性答覆,稱性答覆決定沒有錯誤,言詞善巧,你一定能聽得懂。這是我們前面讀到的叫究竟方便,全是性德,我們學什麼總得要曉得。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什麼?他不是宗教,他也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佛陀這個名詞是學位的名稱。我們中國古老的學位名稱也有三個階級,最高的是聖人,第二是賢人,第三是君子,在中國古時候讀書人這三個不同等級的稱呼。在印度也是如此,最高的學位稱佛陀。佛陀的意思,翻成中國話叫覺者,就是覺悟的人,就是我們中國人講聖人。第二個學位叫菩薩,菩薩,玄奘大師翻譯作覺有情,他的情,情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情的根,根沒斷,所以還是有情,根沒斷,但是他是覺悟了,覺悟,他能夠對感情能控制,這是第二個學位,菩薩。第三個學位叫阿羅漢,阿羅漢叫無學,如果從字面上翻是無學,他畢業了。他什麼地方畢業?他小學畢業了。不是大學,是小學畢業,菩薩是大學,阿羅漢是小學,小學畢業了。在小乘裡面叫無學,小乘的課程他統統學完了,他叫正覺。為什麼叫正覺?他不執著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執著了。不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不見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可別當真,你當真就吃虧了,你迷在裡面就出不去了。所以佛、菩薩、阿羅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裡面的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名稱,我們要知道。把佛菩薩當作神仙看待,那是完全錯了,那叫迷信,那對佛教真的是不通。可是把佛菩薩、阿羅漢當神仙看待的人大有人在,這是什麼?佛教變成宗教了,它不是宗教,變成宗教了。我們後世的佛弟子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你真正了解釋迦牟尼佛,他一生他做的是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現在人稱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現在人是這種稱呼。他是什麼身分?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是個教員,非常好的教員,他不收學費,他是義工。孔老夫子還不是義工,孔老夫子收學費,收得不多,收一點,他還收;釋迦牟尼佛不收,一分錢都不收,就是義務。我們學佛一定對老師要認識,要不認識的話,我們學習就會有扭曲,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在那個時候我初接觸,方東美先生介紹那是學術,方老師也了不起,也沒有把釋迦牟尼佛看作神仙。方老師介紹給我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麼樣介紹給我的,他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麼進來的。
以後有緣見到章嘉大師,我見面第一個提出的問題,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是大學問,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頭一天跟出家人見面,以前我跟出家人沒有往來,第一次見面向他提出這個問題請教。我提出來,在他的客廳,當時在客廳坐的好像只有五個人,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看了半個多小時,這小客廳的氣氛非常嚴肅,也非常柔和。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了一句話,有。我在那裡等,等了半個鐘點,等到一個字「有」,精神就振作起來,有,再注意聽,他又不說話了。大概六、七分鐘以後,他告訴我六個字,他說話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看得破,放得下」。我這個說話很快,他比我這個慢,一個字一個字講,六個字。我聽了似懂非懂,好像懂得他的意思。我們的速度快,年輕,接著第二個問題就出來了,從哪裡下手?大師告訴我們,從布施下手。頭一天跟他在一起兩個小時,幾乎都在靜默當中,但是那個磁場非常好。以後就約定,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介紹我兩本書叫我自己去看,看《釋迦譜》、《釋迦方志》,你要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我們看了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確實是一生在做教育、一生在教學,與宗教真的扯不上關係。
可是現在佛教在這個社會上第二種形態出現了,就是宗教。它不是宗教,它變成宗教了,就是我們後世的弟子對不起老師,怎麼把它搞成宗教?佛教變成宗教,歷史並不長,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裡面講宗教,那個與現在的宗教完全不一樣,完全不相干。佛教講宗教是講宗門教下,它教學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禪宗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中下沒分,這叫宗門。宗門是什麼?真的是參禪,用這種方法,完全用禪的功底,開悟之後才能夠接觸經典,經典就是教,沒有開悟不看經典,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方法。沒有這種根性,就是上中下根性的人,就從教下,就從經典入門,經典有深有淺。所以祖師判教,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做一番整理,把這裡面的義理淺深分別出來,哪些是教初學的,哪些是教中間的,哪些是最後學習的?就好像排列的課程,小學課程、中學課程、大學課程、研究所課程,這是在中國祖師大德他們搞的。像天台家、賢首家,他就分得很清楚。而佛當年在世沒有分這個東西,因為佛他的教學,他不是一個像現在正規學校程度整齊,不是的,各方面來的人,程度都不齊。所以他每天講經的時候,人家問什麼就講什麼,問得深的就講得深,問得淺的就講得淺,幾乎每天都是這種狀況。那個時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信仰,來向他請教,跟他學習的人,統統都有,所以要了解狀況。
隋唐時候中國叢林制度建立,那就是建立正規的學校,這是佛門的道場。叢林就像現在大學一樣,裡面的組織跟現在學校也非常接近。叢林的主席也叫方丈,也叫住持,那是校長。下面他有三個綱領執事,第一個是管教學的首座,首座和尚相當於學校的教務長;維那相當於訓導長,管訓導的;監院相當於總務長,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大學的分工職責完全相同。所以就把佛陀教育正規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方東美先生對這個事情很重視,他說佛教要復興,一定要恢復古時候這種叢林,也就是要建佛教大學,佛教才能復興,它是教育,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它教學的內容包括太大了,真是遍法界虛空界,不同維次空間,它統統都講。它講十法界、講無量無邊的法界,講過去、講未來,虛空法界裡面的性相理事因果全都講到,全包了,真的是大學問。所以傳到中國來之後,這些經典不斷的流到中國來,中國這些高僧大德,還有印度到中國來的,來傳教的,中國的帝王、中國的學術界歡迎!國家建立的編譯館,那時候翻經是國家拿錢來支持的,帝王帶頭護持,樂此不疲,從漢朝一直到宋朝,八百多年,翻出現在這些《大藏經》。
變成宗教,我想應該是乾隆以後,乾隆時代還是學術,每一個寺廟庵堂都是學校,用現代話是什麼?專科學校,他們通常一個道場就是學習一部經或者一部論。你喜歡學這個,你都可以到他那邊去報名,你去參加,去跟他學習。大概真正變質,把教學廢除,我想應該是慈禧太后,在她手上真正變成宗教了。這時間並不長,充其量是兩百多年,不到三百年,變成宗教了。因為慈禧太后她相信宗教,相信鬼神。前清,我們看清朝歷史,從開國到咸豐,咸豐是慈禧的丈夫,朝廷裡面,就是皇宮裡面,經常是邀請儒釋道三家的學者在宮廷裡面講學,皇帝帶著嬪妃、文武大臣天天在學習,非常認真。所講的這些東西都有講義,講義現在還保存著,《四庫全書》裡面。我有的時候我喜歡翻翻,看看宮廷裡面講些什麼,《四書》怎麼講的?《五經》怎麼講的?這個《四庫全書》裡有,都保存在。
這個制度被慈禧廢除了。咸豐死了以後,兒子繼承王位,兒子是同治,就是慈禧太后的兒子,年歲很小,也不懂事,所以實際的政權掌握在慈禧手上。慈禧把這個制度廢除。廢除之後,她也有她喜歡的東西,她喜歡扶鸞。所以宮廷裡面,這些大事不請教這些專家學者,就向鸞壇裡請教這些神仙,最後把國亡掉了。這樁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因為世世代代的章嘉都是清朝帝王的國師,就給我講到扶鸞這個事情,慈禧太后相信這個。章嘉大師告訴我,扶鸞裡面有神仙菩薩來降臨,他說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是些靈鬼冒充佛菩薩、冒充神仙,但是也是行好事。小的這些事情,他真的有神通,他講得很靈,他不靈沒人相信;大事情他就亂說了,你吃虧上當,你也找不到他。所以他告訴我,扶鸞這個事情是真的。如果你邀請他們來聊聊天,說說笑話,沒問題,你可不能跟他談正經事,談正經事,有的時候他為了面子問題,強不知以為知,他就胡說八道,你上當吃虧的時候,你找不到他了。所以這是個常識,我們應該要知道。
有些時候,像這些靈媒,現在多,比過去多得太多,傳遞一些信息。我們收到這個信息,要用智慧來判斷它的準確性,他叫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處置,這個不能隨便接受,要用佛經裡面所說的方法來處理,那就沒問題,你就決定沒過失了。譬如有些靈媒,我知道的,他們來告訴我,現在災難太多,靈媒居然找到觀音菩薩,我說:觀音菩薩怎麼說?他們向觀音菩薩問,災難是不是真的?他說:菩薩說是真的。有沒有辦法化解?他說:有。什麼方法?講經教學。我說:這個話,行,這個話跟佛經上相應,可以接受。為什麼?講經教學為什麼能夠化解災難?災難是居住在地球上的現在這些人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心行所感應的,感到得來的,這是災難真正的原因。講經教學可以幫助人開悟,幫助人覺悟,覺悟之後就能夠把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放下。依照中國老祖宗傳統教導,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的思想不違背這個傳統,我們的行為不違背,這個世間災難自然就化解,這有道理!如果他用其他什麼方法,那不可靠。祈禱是個方法,應急可以,因為祈禱那個心是很虔誠的,他把雜念得放下,祈禱。確實能把一個災難大幅度的降低,但它不能持久,那治標不治本,治本是教育。所以這種祈禱有沒有作用?有作用,真有作用,可是你要能永遠保持,那你一定要學習經教。
倫理道德因果,古今中外都不可以離開的,這是性德,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了解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理,你才能掌握。自己的災難,這是病苦!是我們自己自身的災難,環境的災難是共業,我們明白這些原理原則,你的心是定的,你不會慌,你也不會亂,災難縱然現前,只要你有定功,你就能處置得很妥當。就怕你不知道,災難來的時候,你心慌意亂,那就麻煩了,那真的是佛菩薩也救不了你。只要你心定,神志清楚,一點不亂,就能夠解決問題。定生慧,智慧現前,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解決一個問題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種方法,所以它因時、因人、因地不一樣,千變萬化,這就是前面講的善巧方便。古大德講《無量壽經》是究竟方便,我們要是真正明瞭這句話,什麼問題都可以在《無量壽經》上找到答案,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這一次再把這個經找回來,重新再溫習一遍,主要的用意就是對付當前這些災難問題,我們重複把這部經溫習一遍。
初學佛,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這個事情,別人向你請教,這佛講的是什麼?我曾經問過一個道友,這很多年前了,大概總是二、三十年前了,那個時候我們在台北景美圖書館。有一年過年,這些老同學到圖書館來拜年,有一位輔仁大學的教授他告訴我,他說這個學期,就是下面這個學期,在學校利用課外活動,他給同學們講一部《普賢菩薩行願品》,很難得。在台灣,大學生學佛的風氣很盛。我說,好事。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說我有一個問題問你,你回答我,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不能囉嗦,就一句話,四十九年講什麼?他想了五、六分鐘,沒有辦法,答不出來。他回頭問我,我說《般若經》上講的一句話,四個字,「諸法實相」,我說用這句話行不行?他想了想,可以,行。諸法實相,要用現代的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古人用的文字簡單,四個字:諸法實相。真的!這是什麼?對於知識分子可以這樣說法,他明白,而且什麼?對於在佛法上已經入門的,這東西不是迷信。如果對於一般初學,沒有接觸過佛法的,這常常碰到,佛到底說什麼?那就得詳細一點給他解釋。佛經上有,真的,佛真是慈悲,教我們怎樣應付有這些疑問的人,佛經裡面有「六事明經意」,六樁事情,在《三藏法數》裡有,這個內容全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經云:佛有三達之智」,「來」是未來,「今」是現在,「往古」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靡不通焉」,他沒有不知道的。真的嗎?真的。你看見性了,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面所生所現,你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你還有不知道的,你沒見性。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他沒有學過的經教,沒有學過的世間法,無論什麼事情,你向他請教,他都給你說得頭頭是道,他真的沒學過。所以你要真正想智慧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乘佛法教你明心見性,做到了,它一點都不假。世間人認為不可能,在我們想像當中,當然是不可能。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要想弘法利生,一定要通世出世間法,你能通得了嗎?世間法不說多了,咱說古人吧,中國古人編的一套《四庫全書》,你能不能通達?佛法裡面的《大藏經》,能不能通達?《四庫全書》別說研究,你每天去看,一天看十個小時,從出生就會看,看到一百歲還沒看完,你怎麼能通達?何況世間的知識日新月異,你不可能通達。佛法裡頭三藏十二部,亦復如是。你不通又不行,不通不能教學。那怎麼辦?老師教我們一個特別通達的方法,他教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說我們要通,我們靠研究學習是決定做不到,那怎麼?感應,感通。用什麼求感應?用誠心,用真誠心,真誠心到極處就叫至誠,用這個方法。跟諸佛菩薩感應,跟自性感應,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的表現,第一就是信德,誠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清淨信心,就能感通。
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在講經的時候,當然都是參考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註得很深,看到那裡看不懂,怎麼辦?老師教我們的方法好,看不懂的地方,看到這裡就不看了,去拜佛,拜個三、四百拜,忽然就通了。這是我們做學生學習講經常幹的事情,很靈!你別去想它,你愈想就愈想不通,為什麼?你想是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沒有辦法解釋經義。只有把一切念頭放下,一心去拜佛,在這裡面定慧就起作用。這個方法也不是李老師發明的,祖傳的,在佛教裡面世世代代祖師大德把這個方法傳下來,管用。所以心愈清淨,你看經就愈明瞭,愈能夠看到它的意思,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覺,這個大徹大悟我們做不到,清淨平等也不能到圓滿,但是努力去做,愈清淨愈好,愈平等愈好。清淨平等要年年有進步,染污要放下,傲慢要放下,不平等最大的障礙就是傲慢。傲慢這個習氣有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能感觸出來。態度的傲慢、言語的傲慢都成障礙,所以要學謙卑。拜佛就是學謙卑,我們對佛五體投地,對每一個眾生都五體投地,把你無始劫來的傲慢習氣斷掉了。你不這樣做,斷不掉!所以謙卑對自己的利益太大了。
這下面講,「佛經眾多,以虛空為量」,比《四庫全書》多太多了。「佛智弘深,以無造為原」,這句話非常重要。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智慧,佛自性智慧為什麼能透出來,我們的自性智慧為什麼透不出來?你看就在這一句,以無造為原。我們有造作,有造作心就不清淨,佛沒有造作,佛永遠,給諸位說,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佛心是什麼?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不起作用的時候是清淨平等覺,起作用還是清淨平等覺,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絕對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絕對沒有是非人我的念頭,這個我們要學,我們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首先我們要學諸佛菩薩,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人那種尊敬心就能生起來。他是佛,他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他迷了,他現在是一尊迷惑顛倒的佛。迷惑顛倒是假的,是生滅法,總有一天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他所有這一切煩惱習氣他統統放下了,他的本來面目就現前,本來面目是一尊佛。
我們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佛法的薰修,我們也迷惑。古人說的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裡頭有大道理在,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中下根機,這兩句話非常受用。所以我每天一定要讀經,為什麼?無比的快樂,真正的享受。方老師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從哪裡體會到?讀經,跟大家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學習,我過去每天是四小時,現在是年歲太大了,減一半,兩小時。實際上不累,我真的是兩小時嗎?實在給諸位說,每一天肯定有八個小時,跟任何人接觸,身在表法,開口所說的全是經教。所以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四十九年,一開口就是經,就是在講經,對一個人如是,對團體也如是。不說法的時候,他一舉一動都在那裡表法,身體在說,不一定言語,身體也說法。身口意三業都在說法,他怎麼會不快樂!他怎麼會有疲倦?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個事是喜事,悲哀傷心就會有疲倦,快樂裡頭哪來的疲倦?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你就曉得,不疲不厭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話,疲厭是假的。《論語》前面三句話,其中有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什麼?志同道合的,從遠方到這裡來,你說多快樂!他怎麼會有疲倦,談上三天三夜都不會疲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志同道合的,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那就有厭倦。所以要學佛菩薩,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用這種心態看人,整個宇宙是善人,沒有惡人。惡人是什麼?惡人是遇到惡緣他學壞了,是暫時的,他會回頭。因為他自性是本善,所以你對於人作惡,你就不會怪他。你看他作惡,點頭笑笑,做得不錯,幹壞事。幹壞事是什麼?他有報,他有惡報,在惡報裡面、受報裡面,他會省悟過來,就是良心發現,他會省悟過來。省悟的程度深,他永遠不會再做壞事。暫時的覺悟,也很難得,所謂良心發現,他的業就消掉很多,再有機會的時候,遇到這個惡緣,他又會造業,這就是他悟得不透,他恢復造業。總而言之,造業受報,受報再造業,在這個裡面次數多了,他覺得很煩,他覺得真正是苦了,就能夠徹底回頭了。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不能疏忽。
要肯定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覺,特別強調這個覺,無情眾生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情,我們講的是植物、礦物。性裡面一定有見聞覺知。現在我們證實植物有見聞覺知,礦物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裡頭的德能,不生不滅。迷了,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有受想行識;覺悟之後,受想行識就變成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造業,見聞覺知不造業,不一樣!肯定一切法,這個法就是佛經上所說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個裡頭迷了,就是在六道裡面決定有受想行識。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水有受想行識。在台灣,我還聽說還有一些小朋友做實驗,用水果、用植物、用米飯、用饅頭來做實驗,也發現了這實驗當中很明顯的顯示出它們有受想行識,它們懂得人的意思,知道你喜歡它,知道你討厭它,它有這個感受。
所以我們肯定自性的本能是見聞覺知,自性的德行就是仁慈博愛。仁慈博愛是性德,自性裡本有的。所以每個宗教都講愛,那個愛不是感情的,是智慧的。感情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它會變,智慧的那個愛是永恆不變。真正明白、搞清楚了,你一定會生出感恩一切眾生,本來和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是一團和氣,你要不和,你生病了,你有了問題。我們的身體身心是一團和氣,人健康長壽;如果不和,問題就出來了。和悅,你看他歡喜,喜悅相;你看到這個人臉上表情是一個煩惱憂慮,他身體一定有病。你看到他歡歡喜喜、活活潑潑,像小孩一樣,他哪裡會有病?叫純陽之體,這個純陽之體如何能夠保持到老而不衰?功夫。活到一百歲了,還像兒童一樣,那麼樣的天真爛漫,那麼樣的活潑自在。這是佛法的受用,是傳統文化的受用,你真學它,真是如此!身心輕安,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什麼複雜的問題到面前智慧解決。記住他不是用知識,他用智慧。
所以永遠是感恩一切,感恩一切人,對我好的人我感恩他,對我不好的我還是感恩他,為什麼?他成就我了。沒有這些境界,到哪裡去學習?感恩所有的動植物,感恩山河大地,所以我們每天拜佛,最後一拜是拜誰?拜十方剎土微塵世界,這是感恩大地。十方剎土微塵世界那是無量無邊,全是自性變現的,一定要曉得,本來和睦。所以星球在太空運行和睦,它不會相撞,它循著一定的軌道,它一點不會差錯。但是要知道,如果人心要亂了,胡思亂想,星球可能出軌。如果星球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怎樣幫助它?要恢復正念,我們這個波給它,就能影響它。純正的波,純淨的波,會幫助它修正它的軌道。這個東西不是玄學,在佛法上真有理論,有道理原則。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最重要是人事環境,跟人怎麼能處好?別人對我不好,我能夠用和睦對他,平等心對待他,這才能改善;他對我不好,我對他更不好,對立,你永遠就對立了。這裡會產生矛盾,產生衝突;衝突再提升,就是鬥爭;這個鬥爭再提升,現在就是戰爭。現在的戰爭,核武生化,這還得了嗎?和平從哪裡來?和平從自己內心覺悟,和平就來了;不覺,和平永遠不會到來。所以對人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敬,互相信賴、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中國古人講的敦倫盡分,才能做到圓滿,這才像個人,人應該是這樣子。如果這幾條都做不到,他不像人,或者不像一個正常的人。佛菩薩是正常人,中國古人講的聖賢、君子是正常人,這些正常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認真努力。
所以無造為原,這句話說得太好,沒有造作。沒有造作,這個無造,跟中國道家講的無為很接近,無為而無所不為,佛家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這個意思。貢獻給社會,貢獻給大眾,決定不居功,心裡面若無其事,做了好像沒做一樣,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佛的智慧是這麼來的。「經中所演,不可思議」,經裡面所說的不可思議,「或有反覆,難了難明」,這個我們常常遇到的,「粗以六事可知其意」。這些話都是佛說的,因為佛說經對象不一樣,你今天看到的,未必是對你的機。對你的機,你很好懂;不對你的機,你很不容易了解。但是佛在的時候給我們講六樁事情,這是對一般人來說,都可以能了解。佛到底說的是什麼?「一、正道。謂佛所說之經,旨意深奧,無作無為,無行無得,自然合道,是為正道」。換句話說,正道就是完全隨順自性,跟自性決定沒有違背。佛法的正道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跟十善相應,自自然然的,這是正道。違背了,那就是走岔路,你走上邪道去了。十善是性德,十惡是跟性德完全相背,那就迷了。這裡面最重要的兩句話,無作無為,作而無作,為而無為;行而無行,得而無得,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這個樣子。你看四十九年他日常的生活,他的工作就是教學,是不是這樣?所以人家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學當中、應酬當中,他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可是接眾的時候,滿面笑容。孔夫子的五種德,溫良恭儉讓,在釋迦牟尼佛身上都能看到,待人的恭敬、謙卑、禮讓,你仔細去看,全做到了,這叫正道。
第二「善權」,善是善巧,權是變化,它不是一法,隨機應變,非常活潑。「謂佛說經,善權變化,無有方所,或出或處,皆順機宜,隨類開演,令人悟解,悉得證入,是為善權」。這裡頭有一句不好懂,或出或處,這是古人的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就好懂了,我們講或進或退,大家就好懂,出就是進,處就是退,真的叫隨機,沒有一定的方法,無有定法可說,完全是隨著眾生。所以世尊曾經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沒有自己的意思說過一句法,都是別人的,你問什麼,答覆你什麼,所以他說一生沒有說過一句佛法,都是別人問的。無有方所,善權無有方所,皆順機宜,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類開演,開是開示,是跟他說明,演是表演,佛做出來給他看,目的都是幫助人悟解,開悟!開悟之後,他才能夠證入。這個開演跟大乘經裡面講的開示意思是一樣的,那個表演,不就是示範嗎?示是講示範,做出來給你看,演也是這個意思,演跟示同一個意思。所以這是善權,我們在前面看到究竟方便就是善權的意思。
第三「至教」,這愈說我們就愈好懂,「謂如來說經,為諸眾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惡得福,其事明白,至為易曉,是為至教」。至是講到極處,這一條裡頭講因果,因果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你行善一定有善報,你造惡一定有惡報。一個人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過去不知道,造作罪業,那情有可原;現在知道了,痛改前非,全心全力修善積德,那我們的前途愈來愈光明,愈來愈幸福。光明幸福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你自己造的因,你自己一定得這個好果報。現在這個社會會變成這樣,什麼原因?大眾不懂得業因果報,以為自己很聰明,昧著良心可以把別人的東西佔有、掠奪,以為是自己的本事,錯了。你有能力掠奪別人的東西,別人勢力沒有你強大,敵不過你,你奪去了,你能享受嗎?你命裡沒有那個福報,奪去之後自然災害來了,你還是得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最近看的這本書,古羅馬帝國凱撒大帝派了個兵團侵略中國,十幾萬人,到中國來的時候全都死了。這些鬼魂遇到了菩薩,菩薩救他們,可憐!天天挨餓挨凍,找不到一個居住的地方。菩薩初一、十五去給他一點東西吃,告訴他,「中國不是你的地方,你來幹什麼?」我看到這一句,我很有感動,不是你的你得不到!你要想掠奪的時候,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還是得不到。你看十幾萬人死在中國,多悲慘!讓我想到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想佔領中國,中國不是他的地方,打了八年,還得投降。個人也是如此,我們搶別人的東西、偷別人的東西,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的,偷都偷不到,搶也搶不到。你東西得來,禍害跟著就來了,災難跟著就來了。為什麼有人搶了、偷了,他不遭災難?這因果裡面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這是一切總報。為什麼時候沒到?因為你過去生中修的很大的福,那個福在支持著你,但是你那個福很快會享盡,享盡之後,這個果報馬上就現前。一定的道理,何必幹這個傻事!你為了要生存,人家也要生存,為了我的生存,不讓別人生存,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會有好報嗎?天理不容。人家是個弱小國家,沒有辦法抵抗你,你強大了,老天來收拾你,這是天理不容,你能逃得掉嗎?現在人不講這些,社會上已經聽不到了。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社會上還有人講,六十年前。現在的社會聽不到這個聲音了,所以真的叫無法無天,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你種好因,一定得好報。
第四是「誘導。謂如來說經,蓋為蒙昧愚痴之人難便開化」,教這種人很困難,「故以現世可獲福報因緣等,勸誘引導,令其歡喜順從,而生正信,是為誘導」。這是佛常用的方法,很有效。你對貧窮的人、愚痴的人,你講很深的一些道理,他不懂,你叫他來學習,他三餐飯都吃不飽,我哪有時間來學習這個東西,學這個東西能當飯吃嗎?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美國來的同修都了解,我年輕的時候,有一點智慧,沒有福報,所以生活非常艱苦。而且又短命,我自己很清楚,我的壽命是四十五歲,所以我學佛就把壽命定到四十五歲,求往生。所以能放下,老師教我放下,我能放下,知道壽命不長。為什麼生活那麼苦?前世沒有修福,算命的人說,你的財庫空空,真的。所以章嘉大師厲害,他一眼就看穿了,教給我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我告訴老人家,我說,我每個月待遇很薄,我沒有錢布施。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可以。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還勉強。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我真聽話!以後真的愈施愈多。你看在這些年,我每年布施幾乎將近一千萬美金,錢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根本就沒有想,證明佛在經上講的,財富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愈施愈多。智慧從哪裡來的?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無畏布施來的。你只要真正修這三種布施,你所求的財富、智慧、健康長壽統統都得來,我在這做樣子。我四十五歲那年害一場病,一個多月,好了之後,再也就沒生病了。幹什麼?就幹這三樣,三樣幹的是有效果,我就認真幹,我永遠不會放棄。不要想自己,自己樣樣都有人照顧到,你說多自在,不用操一點心!儘管去布施,多快樂!多自在。
第五是「福德。謂佛說經,為令眾生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行,調伏諸根,無所放逸,則得天人果報,長樂無窮,是為福德」。這一條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這一條大師常常跟我講。只要真幹,真正累積了福德,這個福德不但可以度自己,可以度眾生,可以度這個世間災難。只是這些國家領導人,我有緣跟他們見面,他不能接受我的勸告,他要能接受我的勸告,會化解很多很多問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末後一條,「禁戒」。就是勸我們持戒。「謂佛說經,制諸禁戒,令一切眾生,攝持身口意業,清淨不犯,即能超脫三惡趣苦,是為禁戒」。這是提升,就是從福德,你看誘導、福德到禁戒,這是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能持戒,能念佛,就能超越六道輪迴,這一定是在淨土宗,修學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人求生淨土,對戒律要重視。戒律不要多,十善五戒你一定要做到。釋迦牟尼佛過世的時候,留給後世的弟子們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他一生都做給我們看了。阿難尊者問佛陀,「你老人家在,我們都依你為老師,你不在了,我們依誰做老師?」佛沒有指定人,佛只說「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持戒,能吃苦,你就能成就。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老人家走的時候是在野外,不是在房間裡面。這個表演是什麼?表演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世間人看到釋迦牟尼佛物質生活很苦,其實他快樂無比。你看他接待大眾都是滿面笑容,你從來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有哪一天面孔板著不高興的樣子,沒有,從來沒有過。心裡面一團和氣,一團歡喜。釋迦牟尼佛眼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天天跟佛在一起,他怎麼不快樂!佛眼看世界,《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不例外,也是佛,你說這個心胸多廣闊,這個心情多舒暢,學佛從這裡學。有一個冤家,有一個對頭,錯了。不是那個冤家,那個冤家是佛,那是本善,錯在哪裡?自己錯了,外頭沒錯。你到外面去找不到一個錯的人,都是自己內心。我們以煩惱習氣看外面,外面全是煩惱;我們以惡的念頭看人,人都是惡人;你以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成佛了,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