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636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三六集)  2014/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36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九十六頁,從倒數第三行看起:

『信慧聞法難中難』,就是前面所說的,「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幾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但世尊如是說,從世尊說法語意當中我們很明顯的能體會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說法。我們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得人身、聞佛法、聞大乘,又聞到《無量壽經》。下面這四個字就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聽了信不信?樂是喜歡,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持是真幹,能不能依教修行?如果這四個字都做到了,真信、真喜歡、真願意接受,依教奉行,這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

下頭念老告訴我們「慧能生解」,沒有智慧聽不懂,有智慧的人能聽懂、能生解。「故聞經信樂」,這兩個字是顯示出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相信,沒有智慧哪來的法喜?你怎麼會歡喜?下面這些話都是念老的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信佛比信淨宗容易,信淨宗真難,這是我自己深深體會得的。我在二十六歲那一年遇到方東美先生,他是當代的大哲學家,我有緣跟他學哲學,非常感恩他為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授課的處所不是學校,不是在教室,是在他居住的地方,在他家的小客廳。學生就是我一個人,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他把哲學概論分成五個單元,最後的單元就是佛經哲學;第一個單元是西洋哲學,最後一個是佛經哲學。佛經難信!我那個時候沒有宗教認知,在那個時候心目當中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佛教更不必說了。宗教裡面有所謂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崇拜的是一位真神,創造宇宙的;佛教是多神教、是泛神教,多神教跟泛神教一般認為是低級宗教,它怎麼會有哲學?我向老師提出,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知道,他說「釋迦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接受這個單元的學習,把過去錯誤的觀念統統轉過來了,知道佛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就像方老師所說的高等的哲學。學了六十三年,最近這些年來明白了,不但是全世界高等的哲學,同時也是高等的科學。於是我將佛經概略的把它分作五個單元,前面三個單元是倫理、道德、因果,是普世的教育,後面兩個單元是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十年之後,科學家承認大乘經典是高等科學,不再是宗教。

這個認識不容易!方老師是我年輕時候的偶像,心目當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一位學者,不是輕易能夠相信的。我接受佛教之後,緣非常殊勝,親近章嘉大師,在章嘉大師座下三年,佛法的基礎,章嘉大師替我奠定的。大師往生了,又過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辭掉工作跟老居士學經教,跟他十年。那一年我三十一歲,老居士七十歲,我跟他的年代是他老人家七十歲到八十歲這個十年。而後我大部分的時間在國外講經教學,一直到現在,講經教學五十六年。你要問我什麼時候相信淨土,我告訴你,相信淨土是最近二十幾年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學佛前面三十年對淨土有懷疑。我有誠敬心、有恭敬心,所以才有機緣親近三位大善知識。李老師對我非常清楚,很多次把淨宗介紹給我,我都沒有能接受。他要我看《印光大師文鈔》我看過了,從頭到尾仔細看了一遍,對淨宗有概念,也很讚歎,我沒有學習它。我沒有毀謗它,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的條件、基本的德行,沒有認識清楚之前不能批評。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應該批評,為什麼?人各有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你批評它就是批評佛,所以這不應該批評。八萬四千法門,喜歡哪個法門你就學哪個法門,又何況佛說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對於任何一個法門,我們再不喜歡的,我們對它也要尊敬,為什麼?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傳,有一類根性喜歡那個法門。

我接受淨土教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文殊、普賢是修哪個法門成就的?這是我們學大乘的人對文殊、普賢佩服到極處,大乘學人共同的景仰。《八十華嚴》講了一半,《四十華嚴》也講了一半,講了十幾年。這個經在台灣講的,時間會拖得這麼長就是因為常常在國外,一年一大半的時間在國外。在國外當然不能講這個大經,國外是隨緣,同修們喜歡聽什麼經就給他講什麼經,講了幾十部。讀到《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它總共四十卷,第三十九卷裡面看到文殊、普賢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同時提醒我,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學什麼法門的?這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不是普通人,得意門生肯定是繼承老師的法脈,要不然怎麼能叫入室弟子?五十三參講了一半都沒發現,真叫粗心大意。在什麼地方?在第一參,第一卷裡頭,講過了,囫圇吞棗講過的。善財所修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裡面的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再翻翻到最後第五十三,第五十三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以前沒人給我說過,多長久的時間才發現,經典也讀過幾遍,都是囫圇吞棗。仔細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到了,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就學的淨土法門,一生沒改變。這當中還有五十一個善知識,他們代表八萬四千法門,他們代表無量法門。善財對無量法門,門門通達、門門明瞭,他全都學,沒有一樣不學。真的,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他真學了。但是自己主修的,學是學了,自己修行是念佛往生淨土,是這個法門。學那麼多幹什麼?圓滿後得智。他在文殊會上得到的是根本智,我們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根本智,五十三參是後得智。

五十三參在哪裡?就在從早到晚你所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表這個法,我們要懂得。真正開悟了,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你全用的是般若智慧,活學活用,這是真正的五十三參。不要以為善財童子很幸運,遇到那麼多的善知識,我們一個也沒遇到,這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粗心大意,我們跟善財沒兩樣,每天早晨起來睜開眼睛,看到花花世界就是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個人代表什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代表這些人,我們不都是見到了嗎?見到,善財見到是什麼樣子?學習,向大家學習。這個學習就是了解它、認識它,沒有修這個法門。你看每一參最後「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你教我這麼多東西,我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教我的,在這個裡頭成就無量智慧,很感謝;禮辭,辭是離開,離開是表示我不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我知道。為什麼要知道?如果有人要學,我有能力教他,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無量無邊眾生,一個法門是做不到的,要無量法門。所以樣樣都通是為了教別人的,自己修的那是另當別論,自己修的,他是專修念佛三昧。難,真難!我對於佛經上這兩句話感觸非常之深,「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兩句話佛說得出來,一般人說不出來。所以才說,念老講人身難得,真不容易。《梵網經序》裡頭講,「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個話菩薩說的,大乘菩薩說的,決定沒有妄語。不要以為我們得人身容易,不容易,我們這一生太幸運了。智慧能生解,沒有智慧聽不懂、看不懂,接觸之後也不懂,那就是等於沒有遇到。智慧從哪來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今天遇到佛法,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居然聽懂了。我不是上根利智,如果上根利智一接觸就應該聽懂。老師講得清清楚楚,我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味,才真正知道老師慈悲,像經典所說的「不捨一人」。有一點智慧,智慧不足,你看接受淨土要花三十年的時間,多不容易。如果壽命沒有那麼長,過世了,那叫真可惜!對淨宗不透徹,對淨宗有懷疑,往生就沒有把握。這是淨宗難信。

「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復加以慧解」,有智慧能理解,「故云難中難也」。這個理解,智慧。諸位聽聽我過去所講的《無量壽經》,你就會看得很清楚。這部經總共講了十三遍,前面十遍主要是用李老師眉註本講的,後面這三遍講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很詳細、很清楚,不能不信,太好了!這部註解我相信,他寫成之後贈送別人,大概第一套就是給我的,他正好到美國訪問,身上帶了一套,在美國送給我。我不辜負他,我從美國帶到台灣,在台灣就給他印了一萬本,精裝一冊印一萬本,這就大量流通了。以後這個本子老居士又修改了幾次,我們現在用的這是定本。在台灣第一次印的本子是未定稿,很值得做紀念,在這個世間有一萬冊,數量也不少。「佛勸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修淨土的人,佛勸人「當深信切願」,求生淨土。末後這幾句話重要,不是別人勸,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就真的錯了!千萬不要錯過,比什麼都重要,希望我們大家都要有這個認識。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信受得度」,分兩小科,第一「行超普賢」,就是偈頌的第七首。請看經文: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真實教誨要記住。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之二偈」,就是第六、第七,「總結全經」,偈子裡面做了總結。長行的總結我們讀過,是在前面,佛總結的是「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長行文的總結。偈頌裡面總結就是第六跟第七,從「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再加上此地我們念的這首偈,總結全經。

「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經文,所以古德將這部經稱為中本《華嚴》憑什麼?就憑這句。極樂世界的菩薩統統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經開端;現在總結,總結是「行超普賢登彼岸」。前面說德遵普賢,現在講行超普賢,「何耶?」這何耶指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法?「且此一句乃《唐譯》原文」。《唐譯》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說明佛講《大寶積經》這個大的系列裡面有一部分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唐譯本裡面的一種,唐朝時候翻譯的,《唐譯》的原文就是這樣的。「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這是在中國譯經史裡面很出名的一位大德,他翻的東西翻得好、翻得多,「譯文自當不違經旨」,說明不會違背佛說經的意旨。「且《唐譯》於經首亦云會眾咸共遵修普賢之道」。你看,跟康僧鎧的本子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意思沒有違背。「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俱是梵經原旨。而非譯筆有誤」。這讓我們能夠相信,不會有差錯的。前面是德遵普賢,後面行超普賢,超越了。且此不但沒有錯誤,實實在在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剖出心肝,與眾相見」。講到極處了,講到登峰造極,所以念老說佛剖出心肝與大眾相見。「蓋普賢乃大行菩薩」,等覺菩薩,他跟文殊並列,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後得智,就是「差別智」。根本智是根本,般若無知,差別智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也叫後得智,也叫差別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講根本智,無所不知是講差別智。般若無知,文殊菩薩代表;無所不知,普賢菩薩代表。根本智是體,差別智是作用,體用是一不是二。翻譯決定沒有錯誤,我們要能夠深信不疑。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稱為華嚴長子」,文殊菩薩是庶男,這就是排名,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普賢排第一,他的地位在毘盧遮那如來的右面,文殊菩薩排名第二,他的座位是在毘盧遮那佛的左手,普賢在右手。在右手為大,左手是客位,右手是主位。我們看表法就知道,這個法門是以行為主,還是以解為主。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你看中國古人寫的對聯有上聯、有下聯,上聯由我們自己手面對面,右面,這右面是上聯,左手這邊是下聯。賓主相見面,哪個位置最大?右手這邊最大,是客位,左手這邊是主位,主人站在這邊,客人站在這邊,賓主。現在這個社會都亂了,賓主都分不清,叫亂世。中國文字一定是直排的,直行,沒有橫排,這個諸位要知道。這日本的一個法師送我一把扇子,這上面寫了三個字,無量壽。從哪裡讀起?從這讀起,無量壽。這不是橫排,直排,直排的第一行一個字,第二行也是一個字,第三行還是一個字,它是直排的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它一行都是一個字,沒有橫排的。所以我們中國的匾額的寫法一定是從右到左,這邊是上,這邊是下,這個不能搞錯的。無量壽。日本人他寫這個扇子送給我,我很高興,為什麼?他懂得,他內行,他不是不懂。現在懂得的,日本人懂得的也不多了,這是一個真正讀漢語的人,對中國古典讀過,他了解。

從這些地方所說,可見「願而稱王」,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普賢之願,廣大無際,窮劫無盡,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稱大願之王。是故本經來會聖眾,咸遵普賢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第三個「廣修供養」,第四個「懺悔業障」,第五個「隨喜功德」,第六個「請轉法輪」,第七個「請佛住世」,第八個「常隨佛學」,一般菩薩都有,為什麼普賢特殊?普賢菩薩心量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你看看,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包括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普賢的禮敬不可思議,普賢菩薩心目當中,十法界有情眾生個個都是佛。我們做不到,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比不上他的。對一切眾生的禮敬就跟對諸佛如來的禮敬完全相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禮敬如是,讚歎亦如是。這個地位上,確確實實圓滿成就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如果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圓滿廣大的真心。普賢菩薩用真心,不是妄心,不一樣在此地。我們沒有辦法跟他相比,我們還用阿賴耶,用妄心,於十大願王不是稱性的修學,不稱性。我們有分別,普賢菩薩沒有分別,這叫大,就大在這裡。

稱讚如來,禮敬是諸佛,諸佛是從事上說的,事上要平等,如來是從理上說的,理上不一樣,理上什麼?裡面有染有淨、有善有惡。第一禮敬是從相上分的,相上沒有,完全平等,稱讚從性上分的,性上就有差別。要怎麼稱讚?與善、淨、德相應的稱讚,相違背的不稱讚。五十三參裡頭有善有惡,有三個人代表,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蘇蜜多女代表情執,這三個人代表的是貪瞋痴,貪瞋痴是不善、是染污,所以這三個人,你到《華嚴經》去看看,善財童子去訪問的時候,有禮敬沒有讚歎。為什麼沒有讚歎?這一般人不能學,學這個果報在地獄,怎麼能學?善財童子為什麼要去訪問?善財要普度一切眾生,三惡道眾生也要度,這三位善知識就表這個法,告訴他如何度三惡道的眾生。妙!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大菩薩才能做得到,小菩薩不行,有分別執著是決定不能做的。入華嚴境界,入般若波羅蜜的境界,行,為什麼?他們真正見到諸法實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上做的跟凡夫一樣,心地完全不一樣,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放在心上,他心上沒有。事上有,心上沒有,他不結業,高就高在此地,所以他們能夠恆順眾生。我們今天恆順眾生這一句是有選擇性的,哪些眾生可以順,哪些眾生不能順。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順境、逆境都能夠隨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聖人賢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賢愚不肖,統統沒有障礙,統統順。這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普賢行什麼人能修?法身大士,也就是說明心見性之後,是他們修的。我們今天修普賢行是小學生在模仿,不是真修,真修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相應,沒到這個境界不相應;也就是說,你還有分別執著,這就不是你的境界。我們今天從最低層做起,就是戒定慧,從這開始,到等覺菩薩,普賢十願這個課程就出現了。

這部經真正了不起,一開頭的時候,你看哪些人代表的十六位在家菩薩。前面念老也講得很清楚,為什麼用在家菩薩代表,這些在家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地位跟文殊、普賢完全相同,只是現的相不一樣,文殊、普賢現的出家相,他們現的在家相,所證得的境界完全相同。這裡頭含的意思,淨宗法門是以度在家人為主。出家人好度,在家人難度,在家人煩惱習氣比出家人多,念佛都能往生淨土。出家人戒定慧不能成就,統統回歸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普度,在家出家,上自等覺,下至地獄眾生,包括無間地獄,而且是平等得度,這就不容易。所以,「本經來會」,來到這個大會的這些「聖眾」,以十六正士做代表,十六正士就是十六位在家等覺菩薩,「咸遵普賢之德。但此經中,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於圓頓中更顯圓頓」。這話什麼意思?「直以信願持名一法,廣攝六度萬行。圓攝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號。攝盡普賢無邊行門。會歸文殊一行三昧」,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讀經,在這些地方要能深深體會,感恩的心就會生出來。如果不是這種方便當中的方便,我們怎麼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說個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就小乘來講,修小乘教,學四諦法、三十七道品,我們這一生須陀洹都不能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怎麼能夠了生死出三界?真難!八萬四千法門,最起碼的是小乘初果,我們得不到。可是你要遇到淨土法門,你就得救了。淨土法門的條件就三樁事情,很簡單,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念佛,這三個條件就行。這三個條件就像此地所說的,「廣攝六度萬行」,攝是攝受,廣是廣大,一切眾生之類,在人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賢愚不肖,只要你遇到了,具備這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作阿惟越致菩薩。難信,真難信!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大士,跟文殊、普賢平等,一點都不假。一般人不相信是因為不敢相信,哪有這種道理?你在八萬四千法門連個須陀洹都證不到,你換這個法門怎麼能成為等覺菩薩?所以沒人相信。這個法門佛說得很清楚,「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真正成佛,他知道這法門妙。所以對阿彌陀佛無限的感恩,是阿彌陀佛自性般若智慧裡頭流出來的。

十法界,我們都知道,從阿賴耶裡頭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實報莊嚴土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極樂世界也有四土,有方便土,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有同居土,同居土就是六道凡夫,有這回事。但是他那個地方各個人都已經轉識成智,轉識成智不用自己修行,完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以及彌陀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幫助你成就的。這個話說起來菩薩都不相信,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相信,說你胡說八道。為什麼他不相信?他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只有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不究竟,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只有佛才能說得清楚。所以它是方便當中的方便,圓頓當中的圓頓,圓是圓滿,一樣不欠缺,也就是念佛法門裡頭包括無量法門,底下有一句,廣攝六度萬行,就是包括無量法門。

「信願持名一法」,這太難信了,不但廣攝六度萬行,還圓攝十大願王。剛才講的普賢之十願是大徹大悟之後這些菩薩們所修的,阿羅漢、辟支佛、三乘菩薩都沒有分,都做不到,是法身菩薩修的,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你看,「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大願王就修圓滿了,六度圓滿了,萬行圓滿了,十大願王也圓滿了。我們念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嗎?一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天天念佛行嗎?無量劫的罪業能消除嗎?大家聽了都搖頭,不能。為什麼經上說能,我們說不能?就是我們沒有信心,我們沒有智慧。那念佛還有效嗎?信心跟智慧重要。信心從哪裡來?信心從無量諸佛如來加持當中來的。我們要具足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得到過去生中無量諸佛(我們曾經供養的)他們來加持、來成就我們的信心?我們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就這三個心。真誠到極處,清淨到極處,恭敬到極處,那就恭喜你,你的條件具足了。這與經教上相應,為什麼?經教說往生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這個相應。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心,菩提心的起用就是清淨心跟恭敬心,我們依照本經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它包括在真誠心裡頭,只要有真誠就有清淨平等覺,就有大慈大悲。這一生要想往生,要把這部經參透,就是說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確實有經依據,決定可以相信,再不懷疑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得真的萬緣放下。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重要,直截了當,就用這一句,「信願持名一法」,六度萬行、十大願王,無量無邊的行法,統統在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攝盡普賢無邊行門」,普賢無邊行門在《華嚴經》。《華嚴經》,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四部分,信解行證,「十信品」裡頭講信;從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都是解;解後面「離世間品」這一品,但這一品有五卷,很長,這是行,這是修行,裡面講兩千法門;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證,信解行證。在淨宗裡面,統統在一句佛號裡頭,這一句佛號裡頭圓滿具足《華嚴》普賢的信解行證。

「會歸文殊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前面學過,我看看這個地方有沒有?有,這個地方有「一行三昧」,在第五頁,參考資料第五頁,《三藏法數》裡頭,出《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梵語三昧」,翻成中國話叫「調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謂修行之人,應處空閑,捨諸亂意,繫心實理,想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見十方諸佛,獲大辯才也。」文殊菩薩,唐朝的時候,法照禪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他是修禪的,傳記裡頭記載的,有一天早晨吃粥,缽裡面現出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清清楚楚在缽裡頭,看到非常歡喜,他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結齋之後,就是吃完之後,他把他看到的這個情形跟同參道友分享,裡面就有人告訴他,根據你所說的這個情況,這個地方好像是五台山。他就發心朝五台山,真的找到了,跟缽裡頭現的現象完全相同,大聖竹林寺,他進去了,看到文殊、普賢在那個地方講經教學,聽眾很多。他聽完了一座經,就是這一堂課完了,向文殊菩薩請教,現前社會大眾這樣的根性,依什麼法門修行最能得真實利益?文殊菩薩就告訴他念佛法門。文殊修一行三昧的,他的得意門生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他回去之後還做記號,記住路下次再來,但是回頭一看,山上的寺廟全沒有了。他把這個事情記下來,就是文殊菩薩教給他念佛的方法,叫五會念佛。

五會念佛,民國初年有法師編了一個五會念佛的歌譜,我見過,我還在台灣翻印過,但是我覺得那個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念佛決定攝心,他那個五會是唱歌,不能攝心。所以不是真的法照傳的,法照傳的已經失傳了。這個五會念佛我也挺贊成,為什麼?可以表演,我們辦活動的,舞台上表演可以,很有意思,勸人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懂得音樂的話,他用歌譜譜出來可以學習。這個本子找找看,因為非常適合現在,像論壇裡面穿插這些,這個倒是很理想的。

「修行之人」,末後這一段說得清楚,要找一個空閒的地方,這就是蘭若,清淨的地方,空閒是清淨的地方、人少的地方。所以古時候寺院庵堂都建築在山上,而上山的路都很高,很不方便。這就是一般人沒有事情不會到那個地方去,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真正有事情,要向法師們請教他才會去,一般人不會來的,人少。「捨諸亂意」,意就是妄想,妄想、雜念要放下。這修行道場,人多不行,遊客多了也不行,沒有遊客。所以道場不需要建造很華麗,不需要,那就變成觀光旅遊的地方去了,要簡單,要樸實,修心養道,省事,以這些為目標。「繫心實理」,心要放在真理上,真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想念一佛」,這一佛就是阿彌陀佛。「專稱名字」,名字就是佛號。「隨佛方所,端身正向」,阿彌陀佛在西方,所以我們坐要坐東朝西,就是面所對的,常常對著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這一句佛號念到底。

誰做到了?在我們現前,剛剛往生不久的海賢老和尚,前年往生的海慶老和尚,海慶是他的師弟,海賢是師兄,一百一十二歲,這上一行三昧的幾句話他們完全相應。他居住的在山裡頭,小廟,沒人去的,只有幾間屋。他從小出家,師父沒有傳給他別的,就傳給他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十年。信息裡面是他的徒弟寫出來的,有一個光碟,我們想大量給他流通。信息裡頭就是光碟裡面所說的話,用文字記下來,做了詳細的介紹。太難得,幾十年如一日,學習老和尚這個方法,沒有一個不成就。老老實實,要我用現在人看,他是什麼身分?農夫,荒山沒有人種,他把它開闢出來種糧食、種蔬菜,自給自足。小廟裡頭別的東西沒有,農具齊全,他的照片照出來,我看到農具齊全。一百一十二歲,沒有人照顧。年輕的時候生過一次大病,那時候母親還在,替他找醫生、找藥物,治不好。他豁然明白,這是自己的業力,業報現前,所以真誠念佛懺悔,把這個冤業化解,三個月之後這病自然好了,以後再也沒有發過。這是什麼原因?信佛,真相信,一切都交給佛做主,他老人家確實這樣。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時候往生,時候到了佛會來通知他,會接他走;佛沒有來之前,老老實實去念去,老老實實來表法。確實,真做到了,「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不准念佛,他默念,心裡念,外面看不出來,念佛沒中斷;不准拜佛,晚上大家睡覺了,他起來拜佛。「於一念中即能得見十方諸佛」,為什麼?這個名號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都勸我們念佛,所以定生智慧,「獲大辯才」。

這個老和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希望念佛的同學都應該向他學習。在這個大時代裡頭你好好用功,沒有人干涉你,為什麼?名聞利養你邊都不沾的。他的寺廟除了,他說吃苦、穿補,衣服都是補丁補的,所以他沒有人干擾,也沒有嫉妒障礙,一生平平安安。最後這個示現告訴大家,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預知時至,往生的前一天還在田裡面幹活。沒有生病,走得那麼自在、那麼安詳。一百一十二歲還上樹,柿子樹,上樹上去摘柿子,有幾個信徒來看他,他摘柿子送給他們,還爬樹。好榜樣!菩薩在做示現,讓我們真正相信淨土。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頭學這個老人,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

「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這個參考資料裡頭都有。根本智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智慧的根本,所以一定要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這個理很深。佛陀的教育,中國古時候儒跟道的教學,這個理念都採取佛法裡面戒定慧三學,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行三昧者,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醍醐是比喻,奶製品裡頭最好的。從奶提成酪,從酪提成生酥,生酥再提成熟酥,最後提成的叫醍醐,這是飲食裡頭,奶製品飲食裡面最好的,用這個來比喻。持名一法,「廣含眾妙」,眾妙就是無量法門。「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今則廣攝願王」,你看淨宗一句佛號把十大願王全包括了,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全都包括在其中,「唯倡信願持名,是乃從差別智復歸根本,故云行超普賢也」。這個也說得很透徹、說得很圓滿,怎麼樣行超普賢?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行超普賢全靠信願持名,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兩位老法師都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能夠記取這個好樣子。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鄉下人,一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一生當中,一百一十二歲,經歷的事情太多了,都能夠不受干擾、不受影響,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准念出聲,心裡頭默念,不礙事;晚上別人睡覺,起來拜佛,念念不忘三寶,念念不離三寶。心無雜念就是此地講的一行三昧,確確實實做到復歸根本,根本就是自性。這就說明為什麼佛要說行超普賢,真的超過普賢。

「蓋持名之妙行」,這個修行法妙,「以果覺為因心」。阿彌陀佛是證到究竟的果覺、圓滿的果覺,《華嚴經》上稱為妙覺位,在等覺之上。我們用果覺做為我們因地修行的核心,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同時,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這個法子妙極了!一般人修行從持戒入門,三皈、五戒、十善那是因,出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從持戒到三昧,因戒得定,定就是三昧,因定開慧,這開悟了。淨宗法門走的是特別的道路,它把戒定慧三學統統融入在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就圓滿了,圓滿了戒定慧,圓滿了六波羅蜜,圓滿了菩薩的萬行,圓滿了普賢的十大願王,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妙就妙在此地。所以直截了當,不必再用其他的法門,這就是不假,假是假借,什麼法門都不需要了。為什麼?全在其中,無論你講禪、講密、講教、講戒律,統統都在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圓滿具足。所以不落階梯,階梯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因戒得定,再開智慧,有層次的,這個沒有,圓修圓證。這句名號是圓修,往生極樂世界是圓證,圓滿證得,證得果位之高是你無法想像。往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但是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平等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也接到北京有個同修發了個信息給我,說北京面對每天非常嚴重的霧霾。念佛人不能夠埋怨,更不能調侃,就是開玩笑,調侃是真誠的反面,大家要抽出一點時間念佛,要生慚愧心、懺悔心,真誠念佛迴向。像修.藍博士所說的,從內心裡面懺悔: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希望空氣乾淨。斷惡修善要從自己心裡面去做起。眾生造業才會有一些不善的事情出現,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各個階層的領導人提倡用電視、網路,全面播出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像《了凡四訓》、《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歷史感應統記》,這些東西如果能夠在電視、網路常常播放,我們相信一年之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領導人帶頭來做,可以影響社會、影響全世界,真正能化解一切的災變。這個話好像是二0一一年美國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布萊登講過,他那個時候專門對馬雅災難預言說的,他說如果地球上的居民真正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可以化解。我非常相信這句話,它跟佛經上說的完全相應。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9日09:33: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9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