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九六集) 2014/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二十九頁,從第一行看起:
這第四大段,「勸知惑苦以斷眾疑」。品題: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這些話都是真的。什麼時候見佛?惑盡,斷乾淨就見佛了。惑斷乾淨,惑還有習氣,習氣不礙事。無始無明習氣只障礙一樁事,其他的事都不障礙,障礙這一樁事就是回歸常寂光,這個有絲毫的習氣都不行。這個習氣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前面說過,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鐘起心動念是一千六百兆次,這裡頭的一次,這個都沒有了,就真正證得妙覺如來。妙覺如來融入常寂光,就是真正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一切現象都不存在,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叫常寂光。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萬事萬物的本體。我常常用電視做比喻,電視很普遍,都市裡的居民家家都有電視,我用常寂光比喻電視的螢光幕,屏幕,能生萬法就是屏幕現的色相,打開頻道就現色相,這個色相就是能生萬法。沒有這個屏幕,這個色相現不出來,必須要有這個屏幕。換句話說,一切萬法之能夠顯現是因為有常寂光,沒有常寂光就不能顯現。
常寂光看不見、摸不到,也想不到。什麼時候能見?世尊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就見到了。見到不能融入,真見到了,就是知道體跟作用是一不是二。屏幕是體,裡面的音、相是作用,作用跟體融合在一體,所以佛經上常說,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用不二。我們講六種信,就是事跟理,理是屏幕,事是色相,融成一體,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八地菩薩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都知道。等覺菩薩將最後一品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他就融入常寂光,那叫親證,這個地位叫妙覺,在這個地位裡頭,實報莊嚴土沒有了。所以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金剛經》上這句話說盡了,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
菩薩在現象裡頭不迷,凡夫迷,凡夫完全不知道,著相不見性。性在哪裡?性就在相裡頭。所以宗門禪宗明心見性的人,老和尚問他,性是什麼樣子?隨便拈一法比劃比劃,老和尚點點頭就印證了。一切法統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一個是例外的,豎一個手指也是。禪宗有公案,這公案名字我記不得了,應該是《五燈會元》裡頭的。小和尚學會了,什麼是自性?他也會豎一個指頭,有樣學樣。結果有一天豎一個指頭,老和尚用戒刀一下把他的指頭砍掉了,他開悟了,他真悟了。所以宗門的這種公案,從《五燈會元》、《景德錄》,你要是真的明白裡頭的義趣,確實很有味道,像看故事一樣很有味道,那都是見性人,他以善巧方便給我們做出的示現。
怎麼樣才叫見性?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起心動念見不到。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還有習氣,所以他住實報土,他不能入常寂光,必須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入了,融入常寂光。但是實報土裡頭那個如來所起的作用全現了,能現萬法。它能現萬法,能生萬法,他自性現的。憑什麼現的?自性本具的,本來具足,具足無量無邊法。只要有緣就現(就現前),沒有緣不會現前,有緣就現。有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楞伽經》上講的「自心現量」,其味無窮,「不斷之無」,這妙極了!他怎麼說得出來?這是什麼?這就是宇宙的真相,一切萬物萬法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就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真說絕了!我們不能不佩服。淨宗沒有例外的,亦如是。淨宗之妙妙在哪裡?妙在它建立一個常寂光淨土,妙在這裡。說明什麼?說明在極樂世界修學直捷融入常寂光,這麼清楚,這麼明確,真不可思議!我們看到這個經文法喜充滿,眼睛看到文字,眼睛放光。我們看今天這段文,這第一大段,這裡頭分為四大段,第一段是比喻,比喻裡頭有三小段,第一段「問」,釋迦牟尼佛問。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
就是王子犯罪了。
【而以金鏁。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
世尊提出問題,這些王子快不快樂?把他關在監獄,這個監獄是七寶造成的,裡面華麗到極點,但是你看他腳鐐手銬,腳鐐手銬不是鐵的、不是銅的,是金的,黃金的,這些小王子樂不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續勸」,接著再勸,要斷疑、要斷惑,疑是懷疑,惑是迷惑。初以王子被囚作比喻,「《嘉祥疏》曰:轉輪王喻無量壽佛」,七寶宮殿,這是極樂世界,「王子得罪」,這是比喻「疑心之人過」,對佛的智慧懷疑,或者不疑佛的智慧,懷疑自己善根福德不足,這都是過失。
「金鎖喻花不開」。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帶著疑惑的人往生也不例外,還是蓮花化生,但是怎麼樣?花不開。前面我們讀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這個五百歲是我們這邊地球上的五百年,最長的時間他不會超過五百年的,所以有幾天花就開了,有幾十天花開了,有二、三年花開的。什麼時候知道錯了,懺悔了,花就開了。懺悔真的滅罪,懺悔要真懺悔,不是搞假的。真懺悔是什麼?就是後不再造,同樣的過失不能重複。儒家講「不貳過」,這是孔子讚歎顏回,孔子學生只有顏回一個,他過失只會一次,不會有重複的過失,這孔子讚歎他,這叫真懺悔。懺悔了,後來又做,這就錯了,這個罪業懺不完,一定要後不再造。這些小王子在七寶獄裡面,起居飲食一切受用跟轉輪王一樣。這個比喻前面所說的花雖然沒有開,在花裡面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跟夜摩天一樣,人間比不上。
『層樓』就是一層一層的樓房。在古時候三層就很高了,又沒有電梯,通常的樓房都是兩層,三層是高樓了。『床』是臥床,『帳』,床帳,古時候對這些裝飾都非常考究。『榻』也是床,榻是比較小一點的床,通常不設帳,是休息用的,床是睡眠用的。『鏁』就是現在講的腳鐐手銬,是這一類的刑具。『妙飾奇珍』,奇異的珍寶,巧妙的裝飾。這是說王子犯罪,佛用的比喻都非常善巧,我們人間沒有,人間皇宮裡面禁閉罪人的地方哪有這麼快樂?沒有。皇宮裡面叫天牢,天牢裡頭很辛苦,那個待遇跟普通人一樣,飲食起居沒有這麼樣的享受。所以這是比喻作天宮。這就對了,他們的享受跟忉利天、跟夜摩天一樣。還是這個說得好。下面彌勒菩薩回答:
【慈氏白言。】
彌勒菩薩回答。下對上稱白,上對下是告。你看經文上「佛告彌勒」,告訴彌勒,這是上對下;下對上,『慈氏白言』。
【不也。】
佛問,這些王子快不快樂?不會快樂。
【世尊。彼幽縶時。心不自在。】
他被關在監牢獄裡頭,沒有自由,他也不會自在,他哪來的快樂?他們這些人唯一的一個念頭就想求脫。
【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
希望離開監牢獄。這時候沒有別的念頭,只有這麼個念頭。
【求諸近臣。終不從心。】
你要希望這些大臣幫助你,做不到,必須要:
【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要怎麼樣讓『輪王歡喜』,把你放出來,你才能解脫。
後面這一段「合」,這裡頭分四段,「合被囚」。我們看經文: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
這是懷疑佛的善根。
【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這是懷疑自己善根,疑自,前面是疑他。『不能生信』,信心生不起來,這也都是真話。斷疑生信,必須搞清楚、搞明白。還有一類沒有疑惑的人,善根深厚,他什麼都不懂,他真聽話,那是對佛百分之百的恭敬,對老師恭敬、對聖賢恭敬。這些人是特殊人,心地厚道,沒有傲慢、沒有自大、沒有成見,我們講老實人。老實人非常可貴,老實人什麼都不知道,你教他什麼他就做什麼,這種人成就不可思議。所以上上根跟下下根不移、不變,真正下下根的成就可以達到上上根人,就憑他的老實。我們當中這一般都是不老實的,自己意見很多,自己想法、看法很多。那個老實人什麼成見都沒有,什麼看法也沒有,什麼想法都沒有,教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鍋漏匠就是最標準的一個示現。
倓虛法師為我們說的修無師,這是哈爾濱極樂寺建成的時候,倓老開戒,請諦閑老和尚做戒和尚。那個時候戒期是五十三天,還很如法,這些大德、長者他們來主持法會。有一個修無師到這邊來做義工,來討一份工作。定西法師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我願意照顧病人。戒期當中有生病的,感冒的、傷風這些需要人照顧,他來討這個工作,就讓他做這個事情。住了十幾天,他來告假,倓老有修養不計較,來歡迎你,走也可以,沒有障礙。定西看到心裡就不高興,就責備他,出家人怎麼沒有道心、沒有耐心,五十三天都熬不過去?怎麼來了幾天想走?他就告訴兩位老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兩個人一聽,預知時至,對他就特別尊重。他要一個房間,要一個寮房,要準備兩百斤劈柴給他火化用。問他幾天,他說不出十天。到第二天又來跟老和尚說,我明天就走。積極給他準備。這個人沒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頭修苦行,寺廟裡頭沒有人幹的粗活,他統統幹,他就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不中斷,跟鍋漏匠一樣,真的是念累了休息,休息好再念,無分晝夜,一句佛號。
第二天走的時候,他要求要幾位同學念佛送他往生,當然大家歡喜,就有十幾、二十個人來送他。走的時候真叫乾淨俐落,他沒有生病,坐在柴堆上火化,走了就火化,就點火。旁邊人問他:修無師,古人走的時候都留幾首偈、留幾首詩給我們做個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他說我是老粗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偈,我也不會作詩,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告訴大家,給大家做個紀念,「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這麼一句話。真的挺老實的,能說做不到,不是真的,假的,留了這句話。火燒留下的舍利都保存在極樂寺,諦閑法師來的時候看到非常讚歎,向大家說,這是我們出家人的好榜樣,真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去了,極樂寺開戒有這樣殊勝的表法,值得大家學習。沒有往生之前沒有人認識他,也沒有人瞧得起他,是寺廟裡頭一個做粗活的出家人,走得這樣的殊勝!這個故事也是記載在佛七開示裡面,倓老常常引用他們勉勵我們念佛的同學,好榜樣。還有在家居士功夫不亞於出家人,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走就走了,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念老的註解裡頭不多,『亦復如是』,舉事合前面的比喻,『不得出現』,合前面用金鏁繫其兩足,他在蓮花當中不得自由,不能像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們能夠分身,能夠化身無量無邊無數,能化這麼多身。化身做什麼?到無量無邊無數諸佛剎土裡面去供佛,快樂!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的人福報之大,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單單就這一種,人生在世,或者我們說十法界這裡面有情眾生,什麼是一生第一樁的大事?就是求福求慧。福慧二足尊就是佛陀,「皈依佛,二足尊」,求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快速就成就,那就是極樂世界,單憑這樁事情我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他方世界修行,你要成就福慧要很長的時間,沒有這種能力,跟一尊佛學得慢慢來。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佛教你,都給你種福,都給你長智慧,一天就圓滿了,你在別的地方要無量劫,到極樂世界一天就完成。極樂世界快速成佛憑什麼?就憑這樁事情,你說這還得了嗎?殊勝,殊勝到極處在極樂世界。我們今天有緣、有機會遇到了,怎麼可以錯過!
我是學佛六十年,講經教學五十多年才肯定了這樁事情,毫無疑惑了。所以經上講的難信之法,我有特別深的體會,為什麼?這個路是我走過來的。真正感謝三寶加持,如果我的壽命要是短的話,這個疑惑沒有辦法化解,要這麼長的時間,還得到現代量子力學家的助緣,他們的研究報告幫助我斷疑生信,近代的科學家累積四百多年科學的經驗所發現的,跟三千年前佛大乘經上所說的不謀而合。我們對於佛的智慧還敢疑惑嗎?我還不是親證的,看科學報告跟大乘經對比,這不能不相信,幫了大忙!。
淨宗,我們現在回頭看古大德的註解,看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看得出味道。二十年前我們讀這個沒有濃厚的法味,一知半解,看古大德的註解,聽上一代的這些大德他們的講經也都是囫圇吞棗,為什麼?他跟我們一樣,疑沒斷,心沒下決定心,疑信參半,所以我們學了不能接受,不能不疑惑。我對淨宗的疑惑怎麼化解的?是學《華嚴經》化解,在《華嚴經》上看到末後一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給我很大的啟示。普賢是華嚴的上首,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文殊擺在第二。排列是表法,說明華嚴是以行為主,普賢擺在第一,普賢是行門,重視真幹,文殊是智慧。我們淨宗跟華嚴完全一樣,淨宗表法,觀音表行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勢至菩薩表解門,表智慧,觀音菩薩表慈悲,把行擺在第一。像天台,他們把解擺在第一,行擺在第二。天台宗他們供養的是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表解門,傳經教的;迦葉表行門,表禪宗,先是教,後是禪。這個排列順序是表法,不能把它擺錯了。
佛法有先解後行、有先行後解,看什麼樣的根性。上上根跟下下根都是先行後解,中等根性的佔絕大多數,要先解後行,他得搞明白,他才相信,他才肯幹。上上根人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是一聞千悟,那個沒有問題,上上根人。下下根像鍋漏匠的,這個沒辦法講,他不懂,他聽不懂,你就一句阿彌陀佛,他就真幹,他真成功。佛教化眾生應機施教,所以一生說這麼多法門,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他說這部經,這個經為誰說的,什麼人當機,我們想想我跟他是不是一類的根機,不是一類就不適合,是一類就很合適。佛在的時候沒有問題,佛不在的時候問題來了,我到底學哪個法門?找誰?要找老師。老師是佛門弟子,老師有修有證,老師也能觀機,沒有佛觀得那麼準確,大概也差不多。現代沒有老師了,怎麼辦?真的就是方東美先生教我們這個方法,深入經藏,求什麼?求自見其義。這個要有恆心,要有自信心,對自己沒有自信心很難。自信心裡頭一定要相信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信我自己本來是佛,我很不幸墮落在六道輪迴,染上很多的壞習氣障礙我們的自性,變成了凡夫,要相信這個理、事、因、果。然後我們遇到佛法,佛教給我們,我們要在一切法門裡頭先去觀察,先去了解,然後選擇。
我觀察、了解用了三十年,將近四十年的工夫,決定選擇淨土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我都認真去思考,都要斷惑證真,這個斷惑難。這個法門帶業往生,要求的,煩惱要能伏得住,不是斷。斷難,我斷不了,伏行,用什麼伏?用一句佛號,訣竅就是起心動念,不管這個念是善、是惡,第一念是起心動念,第二念就覺悟、明白了,不跟著走了,阿彌陀佛,不管善念、惡念,統統化作阿彌陀佛,這叫伏。念頭起來它不相續,我讓佛號念念相續,這個辦法我想想我能做得到。這個人要老實,做不到的自以為能做到,一定害自己,那個虧吃大了,後來要吃大虧。我們自己想想,自己確實可以做得到的,確實能有把握的,你就在這上下功夫。李老師用這功夫。老師很誠實,不說假話,他對我講絕不是謙虛,我覺得他說的真實話,用真實心、真實話來教我們,我們聽懂、接受了就要真幹,不幹對不起他。我們老師確確實實了不起,在今天看,佛法的承傳就剩這一脈了。我原先沒有想到,果清法師出家居然把戒承傳下來了,老師這個傳法下去有根了。
我知道這個東西好,緣不足,非常想能有一個小地方、小道場能夠讓我安居,我可以不離開,我這一生都想這個,走到哪裡都想這個問題,緣不足,到時候非離開不可。你看到八十五歲了,你們昨天看我這個六和園,八十五歲才有個居士供養我這個小地方,我心定了,我可以不動了。可是行不行?為了佛法,現在不是為別的,為佛法,我必須要到龍喜大學、到漢學院去做表法,至少這兩個地方,一個地方住一年。還有壽命我再回到六和園來,我在這邊養老,我不辜負何澤霖居士的善意。表什麼法?教學。佛門的教學法跟現在世間這個科學教學法不一樣。我帶四、五個學生,學習期間一年,一年他們能夠把《無量壽經》講得絕對不會比我差,會講得好,會講得清楚、講得透徹,講得叫人不能不相信,就成功了。所以我要定下來至少還得兩年,兩年之後九十歲,九十歲可以定下來了。
佛的教學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接受了,道接受了,這是什麼教學理念?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學什麼?學慧,目的是學慧。慧怎麼來的?從定來的,不是廣學多聞來的,與廣學多聞不相干。四弘誓願諸位要記住,那個意義很深,是指我們學佛一條道路,第一個你要發心,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發菩提心,這是一個動力。你為什麼走這條路?這條路什麼力量推動你?世間人是名利推動的,佛法不要名、不要利,你為什麼會精進不懈?動力就是我發願要普度眾生,這個力量推動我。怎樣才能夠完成這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頭一個要有德行。沒有德行不能教人,德行就是斷煩惱。眾生有煩惱,佛菩薩沒煩惱,要把斷煩惱擺在第一,斷煩惱是戒。再進一步是定,戒治不了的,定,定就伏住了。伏住之後自然開智慧,因為智慧是自性本具的,障礙沒有了,智慧就往外透,障礙多它透得少,障礙沒有了它透得多,障礙完全沒有了,它就完全透出來。所以戒、定都是伏惑的。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盡了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學起來不難,龍樹菩薩只花三個月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通了,全通了。三個月就通,為什麼?他沒有煩惱,所以一通一切通。我們能找得到證據,在惠能大師身上找,惠能大師開悟了,跟龍樹菩薩一樣明心見性,惠能大師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法通不通?通,教通、禪通、密通,沒有一樣不通。你看法達禪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長,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就十年。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沒有得定,沒有得定、沒有開慧。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他起來六祖就問他,你這三拜頭沒著地,你有什麼覺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他念《法華經》三千遍,值得驕傲。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答不出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六祖不識字,不會讀經的。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再禮拜頭就著地了。這就說明什麼?真正明心見性之後,這個經不需要聽完,聽幾句就明白了,無論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隨便哪一分,聽幾句就明白了。所以世尊四十九年,三個月可以學完,真的不是假的。
必須煩惱無盡誓願斷,斷掉了再學法門,立刻就通了,暢通無阻。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之後才能普度。這個成佛,廣義的說,證得圓教初住就是成佛,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成佛,他就能通一切法門。法身大士就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親近無量無邊諸佛,供佛修福,聽經聞法。快!開頭很慢,起頭,到那個時候非常快,很短的時間全都通達。這叫菩提道,這叫成佛之道,我們得走這個路子。我們不能跟世間人走這種科學教學法,我們不學這個東西。我這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教我走成佛之道,我非常感恩!走現在一般學校的這種教學理念跟方法做不到,學得再辛苦,學得再好,成為一個學者,學校拿個博士學位,大家稱你為佛學家、佛學大師,你所了解的是佛學常識,一切經論你都讀過,你下過工夫,你講得頭頭是道,你也可能著作等身,但是與明心見性、與三昧毫不相干。那是什麼?那是變了質的佛教,這個我們很遺憾。
方東美先生我很佩服他,真了不起!他是一個學者,他沒有老師。他是生病住在峨嵋山,有這麼一個緣接觸到經典,這個人國學根柢深厚,所以漢字、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他有這個能力,所以讀經他沒有障礙。心地清淨,他有智慧,也就是妄念少、雜念少,一生讀書人,而且攻的是哲學,接觸到佛經發現這才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能說得出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一般人說不出來,他要沒有嘗到這個滋味,他怎麼會說得出來?章嘉大師有沒有大徹大悟我不知道,但是佛經上所講的三昧他肯定得到,他真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我一生只看到這麼一個人,真的是我們學佛最好的榜樣。他在定中,坐在那個地方像一座山一樣,幾個小時他不動。口裡面他持咒從來沒間斷,他是金剛持,我們看到嘴唇在動,微微在動,沒有聲音。老師很重要,老師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範。所以我們的功力跟上一代比不行,比不上,從這個地方就深深體會到,眾生的福報一代不如一代。我們還真正是有幸遇到善知識,遇到真善知識,這一生真正能往生,我們就對得起老師了。下面,「合寶獄」。
【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
花是蓮花,「華胎合七寶獄」。皇宮裡面的花園,可想而知整理得乾乾淨淨、美輪美奐,就像花園裡面這些建築、宮殿,清淨莊嚴。「合層樓綺殿,…如轉輪王」,轉輪王生活居住的所在。後面這一段「合無樂」。
【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這些小王不樂,他見不到三寶,他不能供養奉事諸佛,這兩句就是一切殊勝善根。現在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眼看著這個地球上的居民信仰宗教的人年年下降,我們沒有調查,天主教有調查。我訪問梵蒂岡,教宗跟我說,還有一個主管外交的紅衣主教告訴我,他們調查的報告,信仰宗教一年比一年少,他們對於這樁事情很憂慮。我們為這樁事情也在一起好像討論六個小時,兩天,一天三個小時,在梵蒂岡。怎麼辦?我提出的建議就是宗教要回歸教育,教堂要認真講經教學。這種做祈禱不行,現在年輕人認為這是迷信。佛法的教學是有兩個基本必須遵守的原則,就是契機、契理。我們做祈禱,契理不契機,年輕人不願意接受。祈禱有沒有效果?真有,他不以為然,他認為是迷信。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接受科學的教育,受科學的影響,科學一切,頭一個拿證據來。教學是可以拿得出證據來的,祈禱拿不出來,神不會出現給我們看。我們一祈禱上帝就來了,一給我們看到,大家就相信了;上帝不來,大家不相信,說你是騙人的。教學就不一樣了,經典上佛、菩薩、聖人,上帝也是聖人,神也是聖賢,我們這樣跟他說,他相信。所以一定要回歸教育。內部有祈禱,對大眾不用祈禱,對大眾就是教學。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把這三樁東西講透、講明白,他自然就相信了。
我信不信神?我相信,我相信有神,相信有上帝,相信有真主,比你們的信徒信得還要真,為什麼?我明瞭真相。忉利天確實有上帝,忉利天主,夜摩天有上帝,二十八層天,層層天都有天主,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我們相信。宗教像一個國家一樣,有皇上,現在是有總統、有大臣,大臣是眾神,皇上就是天王,就是天帝、天主。所以佛教跟所有宗教不衝突,佛是什麼?佛是老師,人間有老師,天上也有老師,佛在天上也是老師的身分。佛菩薩這諸天都常常去講經說法,接受邀請,確確實實是一家,佛講倫理講到究竟圓滿。倫理是講關係,跟人的關係,跟樹木花草的關係,跟山河大地的關係,跟大自然的關係,跟天地鬼神的關係,這都是倫理。佛講到什麼?講到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真的是一體,為什麼?自性變現出來的,就像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自性生的。
佛教教育是以明心見性為目標,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所以明心見性就拿到佛陀這個學位。佛陀是學位的名稱,像我們世間博士,最高的學位,你就得到這個稱呼。所以佛是教育,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佛就像孔子一樣,沒有政治地位。佛還有,佛的政治地位是國師,當年在世十六大國王皈依釋迦牟尼佛,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是國師,他還有這個頭銜。這是附帶的,正規的那是他真正證得的地位,是佛陀。佛陀是學位名稱,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像現在大學,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佛教承認神、尊重神、禮敬神,這就像我們現前社會一樣,你是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你對於國家元首一定是尊重、尊敬,是這樣的關係。
講智慧,智慧裡頭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佛是智慧圓滿,知識當然也是圓滿,沒有一樣不知道的,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神也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能究竟。究竟是什麼?脫離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往生極樂世界是得究竟樂。在無量法門裡面不講極樂世界,講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那就是究竟樂。釋迦如來的實報土是華藏世界,密宗裡面講的是密嚴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大乘教裡說,一而三,三而一,都是同一個境界,各宗說法不一樣,實際上它是相同的。
我們看最後這一段「合得脫」,這一段是重要的一段經文。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
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深自悔責。】
就是懺悔。
【求離彼處。】
離開邊地,換句話就是希望花開,蓮花開了。
【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就是生生世世的習氣必須在蓮花裡頭斷掉,為什麼?在蓮花裡頭實際上是轉八識成四智,如果有一些習氣在,轉不過來。只要花開見佛,我們就曉得他的習氣盡了,煩惱、惑、障乾淨了,他才能夠花開見佛,花開見佛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花開?每個人時間長短都不一樣,但是決定會花開,只是時間長一點而已,很自在。
我們希望花能早一點開,現在四弘誓願這四句話修學總綱領要記住,一定要發心度眾生。這一願是孔子所講的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仁愛。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為什麼?別人跟我是一體,不是二是一,愛人就是愛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發的是什麼心?我要普度眾生,你幫助這個人,這個人成就了,他普度眾生,我的願望他不就做到了嗎?不一定要我做,不許別人做,這是傲慢、是嫉妒、是障礙,你自己也做不好。你能幫助一切人,一切人都生歡喜心,一切人都給你做助緣,你的願望很快就達到圓滿。所以嫉妒、傲慢是嚴重障礙。孔子都說過,他說假使有個人像「周公之才之美」,但是這個人傲慢、吝嗇,「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那別的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貪瞋痴慢統統斷掉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非常小心謹慎,我們有沒有貪瞋痴慢夾雜在裡頭?有沒有嫉妒在裡頭?這很容易,人家讚歎我會不會生歡喜?人家毀謗我會不會生悶氣?有這種情形就不行。讚歎、毀謗是平等的增上緣,在這個境界裡頭我自己反省,我的功夫有沒有,功夫到什麼境界?沒有這些人,我怎麼知道自己在哪個階層?他們都是好人,都不是壞人。他們做出不善的事情,跟我們一樣一念迷惑,不小心做的過失可以原諒的,不需要計較。我們自己做錯事情,自己會原諒自己,為什麼不能原諒別人?自己做好不值得讚歎,為什麼?應該做好,做好是本分,做壞是迷惑。
回頭是好事情,所以這個地方『識其罪本』,這一句重要。「乃至然後乃出」,這就是「合輪王歡喜,方得解脫」。《淨影疏》裡頭說,「明」,這是明白、明瞭,「胎生者,無餘苦事」,他在裡頭享樂,他什麼苦也沒有。苦在哪裡?苦在「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修善」。什麼叫不得修善?見三寶,念三寶,讚歎三寶,這叫修善。所以不見三寶,修善的緣沒有了,這就是他們的苦處。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還有不少人排斥三寶、拒絕三寶,見到三寶要毀謗,見到三寶不生歡喜心,這什麼原因?這是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久。那要怎麼辦?我們出家人要做出好樣子,做出好榜樣給他看,他看到了生歡喜心。
我們也有一個榜樣,胡小林居士。沒有學佛之前不懂得孝順父母,認為我只需要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這就是孝親,其他都不知道;看到父母不如意還要責備,言語、態度都不好,都讓父母看到難過,是這麼一個人。學佛之後完全改變了,對父母能尊重、能愛護、會關懷,點點滴滴都讓父母感覺得快樂。他父母是老共產黨員,無神論,不信宗教的,看到兒子這麼大的轉變,他說你這些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從佛法學來的。佛法這麼好!他相信了。而且跟老人(他的朋友)在一起讚歎佛法,我兒子學佛了,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個影響就大了!真正做出來,身體力行。父親走是念佛往生,真的不是假的,走得非常安詳。老母親還在。孝子!對父母孝順,對老師孝順,老師跟父母沒有兩樣,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他有困難要盡心去照顧他,要幫助他,不求回報。把倫理、道德、因果統統做出來,外面人看到就相信了,對方自然信服了。
所以罪本就是不見三寶。善中之善、無比無倫的大善是什麼?是念阿彌陀佛。你看現在多少人反對念阿彌陀佛,聽到念阿彌陀佛好像聽到惡言一樣排斥,這種人怎麼會有福報,怎麼會有智慧?福報、智慧是從三寶來。三寶在哪裡?三寶是自性,自性的三德,智慧、德能、相好,自性的三德。佛教裡頭也說,佛教的名詞,智慧叫般若,法身,解脫,解脫是自在,大自在。學佛能得到這三樣東西,般若智慧,真正的法身慧命,得大自在。
「以此苦故,雖樂不樂」,雖然生活環境美好,他也不樂。又義寂法師說,「但望勝樂,劣樂為苦」。勝樂是學佛之樂,劣樂是世間人天之樂。從佛菩薩看人天,人天不樂,人天是苦。「如欣上者」,羨慕上一層就會厭棄下劣,定為粗苦,往下看決定是粗、是苦。「雖名為苦,非苦受也」。西方極樂世界邊地這些往生的人,經上雖然說他是苦,實際上他所受的是我們世間忉利天、夜摩天之樂。苦在哪裡?苦在見不到三寶,聽不到佛法,不能分身供養諸佛如來,苦在這裡,也就是說他行動不自由。
又望西大師《無量壽經鈔》裡頭說,這都是日本的,日本的祖師大德,他設了一個問答,「問:生邊地為是疑心果,為是修善果」。解答的是,「正是修善果」,他能夠往生到邊地是修善這樣去的,不是疑心。「但由疑心所間雜故」,善裡頭有懷疑,「令所得果,不得純淨」,他生邊地。如果沒有疑惑,他就入品了,最低的也是下下品往生,往上去,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他往上面去了。
再看底下這一段,『若此眾生』,為我們解釋經文,這向下的經文,「正勸斷疑知罪,懺悔求出」。這個經文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常常勤於懺悔,為什麼?自己造的並不知道,如果自己知道,怎麼會造?自己造自己不知道,就要承認自己迷惑顛倒,缺少智慧。真正知道,不可能明知故犯,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天天懺悔,常常懺悔、常常思過。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過失?為自己就是過失,增長自私自利,增長貪瞋痴慢,不反省不知道,一反省就知道了。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沒有求勝這個念頭,現在講出風頭。我們老師給我做榜樣,方老師六十年前我跟他,他自己寫的書好像只有一種,《人生哲學》,薄薄的小冊子,沒有東西出來。實際上他寫的東西很多,不出版,為什麼?老師告訴我,年年境界不一樣,現在年輕出版了,到了八十、九十再回頭一看,就難為情了,不成熟,一知半解,貽笑大方。人家不笑你是對你客氣,自己看到不舒服。所以到成熟,哪一年成熟?一輩子也不成熟。今年覺得比去年好,明年肯定又比今年好,所以東西永遠不能出版,但是他寫。所以今天《方東美先生全集》,學生給他出版的,他再不能改了。沒出版之前,這些舊的稿子常常看、常常改。
李老師也是這樣的,李老師是八十歲以後同學出版一部分,那是他挑選的,還有一部分認為不妥當,特別是他的唐詩都是往生之後才整理出版的,這些文稿都是改過十幾遍、二十幾遍。他告訴我,這樣的謹慎目的是留給後人做參考資料,不是為了自己要出名的,不是想人知道的。真正為後人,那就要東西不能有絲毫錯誤,如果有錯誤,沒有把它改正過來,對不起人。這多麼負責任、多麼謙虛、多麼恭敬,這才是聖賢,跟凡夫不一樣。
前賢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縱然有新的體會,這個體會不夠深、不夠廣,過幾年自己境界又向上提升了,再看今天這個不滿意。我講的東西都是同學們整理的,我看過沒?沒看,為什麼不看?不值得一看。所以人家問我你講的什麼,我說我天天都是講的胡說八道,不值得流通,但是給初學人做參考或許有一點幫助。我講的都是實話。到明心見性那就定了,為什麼?那個時候說的東西跟佛一樣,沒有差別,可以流通。沒有明心見性,我還有煩惱、還有迷惑,那就靠不住。別人不知道,自己清楚,自己用念佛的方法不斷向上提升。
下面給我們解釋「罪本」,這個地方經文上是罪本,魏譯本的叫「本罪」,意思是一樣的。康僧鎧的本子,五種原譯本,這個本流通最廣。這個本子我聽老師講過一遍,《無量壽經》,康僧鎧的本子。夏蓮老的會集本他早年講的,我還沒有到台中去,跟老師不認識。難得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了,他講的時候他做了註解,註解就寫在經本上,叫眉註。我的長處,他老人家寫的我能看得懂,所以《無量壽經》早年在海內外我講過十次,統統是依老師的眉註。這個十遍以後,我講的就參考黃念老的註解。到前年八十五歲的時候,清明節,我就下定決心把一切放下,一切經教統統放下,年歲大了,準備自己的後路,所以專講念老的註解,也報老人知遇之恩。晚年我們認識、相識,我們共同學習這部經、弘揚這部經,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會集本,能夠信得過念老的集註,對往後九千年念佛往生決定有利益、有好處,我們的用意在此地。
《會疏》裡頭就說得清楚,「本罪者,疑惑罪也」。疑惑,範圍很大,不能疑,不能迷惑。疑是對聖教的懷疑,對自己信心的懷疑,尤其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這個懷疑。《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法由心想生」、「相由心生」,像這些經句很多很多,你要對它懷疑,這罪就重了。惑是迷惑,是什麼?受外面境界誘惑,會起心動念。財色名食睡五欲,現在我們講得簡單,講四個字「財色名利」,會勾引你的貪瞋痴慢,你在這個境界裡你生它,你就迷惑,就獲罪,你不知道事實真相。真相經上有,你也會念,你也會講,但是你還是迷惑,為什麼?《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為什麼把它當真?你還想貪得,還想控制,還想支配,有這麼多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這是惑,這統統障礙菩提。有這個現行障礙往生,縱然往生了,你肯幹,真念佛,肯幹,很如法,生邊地,這不值得。佛這一段經文給我們提出警告,如何往生不墮邊地。
下面望西大師說,「疑佛五智,謂之本罪,非十惡業等」,不是指十惡業,專指懷疑佛的智慧。這個五智,第一個是根本,是佛的一切智,一切種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根本。另外四種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這個轉八識成四智是在蓮花當中成就的。很多人很難相信,蓮花裡頭怎麼轉識成智,而且時間很短。往生,從我們捨棄身體,我們坐在蓮花裡頭,蓮花合起來,佛把這個蓮花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中,這個時間是一瞬間就完成了,但是這一瞬間坐在蓮花裡頭的人就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所以花開見佛。如果對這個有懷疑,花就不開,什麼時候不懷疑了,什麼時候花開,最長的時期不會超過我們這個世間五百年,這最長的時期,最短的時期也許只有幾天、幾個星期,花就開了。
所以義寂在此地說,「言悔」,後悔、悔責,「此省察心」,我們自己反省觀察,觀察我們自己的心,這叫悔。「責,呵責其迷心也」,責備自己為什麼會起貪瞋痴慢,為什麼會迷而不覺,特別是在境緣當中。如果常常有這個念頭起,自己就要下定決心,我不接觸環境。為什麼初學的人躲到深山住蘭若?阿蘭若就是人跡不到的地方,不跟外界接觸,修清淨心,免被外境干擾,是這麼個意思,住山閉關。這也是閉關的一個理由。閉關不是隨便可以閉關的,閉關住山都是真修,真修一定是明理,理不明的時候,那閉關住山叫盲修瞎練,不會成就的。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出家了,台北有個居士在士林那邊山上有一個精舍,是戰爭時候建的,日本式的房子,日本式的,後面有防空洞,那個時候美國的空軍轟炸台灣,他們在山上躲避。戰後他們住在市區,這房子沒有人住,準備供養給我,讓我在那裡閉關。我把這個事情報告老師,老師把我呵斥一頓,就告訴我,閉關,你知道閉關什麼條件?我說不知道。閉關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照理說要弘法利生,沒有人來請你,你也不可以向外說,我開悟了,我怎樣怎樣,那是自己自讚,這是不許可的。那要怎麼樣讓人知道?閉關,住山。這個人開悟了,我們要請法師親近他,就到他那裡去。這才能閉關。你有沒有這個條件?當然沒有,我學佛剛剛起步。剛剛起步要什麼?要學,不能離開僧團,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同學,你怎麼會去住山、閉關?哪有這個道理!另外還有一種住山的條件,就是你的名氣太大了,來拜訪你的人、請教的人太多了,你沒有辦法修行,用閉關的這個方法拒絕訪客。這兩種條件你都沒有,你怎麼能住山,怎麼能閉關?我才了解了。可是我們同戒的,受戒之後同學,離開戒場就有人去閉關,我們師兄弟還有幾個,他們閉三年關。跟古人不一樣,古人閉關是得定開慧,他們三年關閉完之後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妄想、雜念一大堆,不如聽經學教。古人這個制度是好的、是正確的,我們懂得他的意思,知道應該怎麼做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