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65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六五集)  20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65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九百五十五頁,我們從第五行看起:

此上「憎嫉善人」,至此科『尊貴自大,謂己有道』,這個八句古有兩種解釋。「一者,《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惡口,敗壞賢明明妄語。不孝二親(《魏譯》作二親)明作惡人造逆」,作惡的人,這是五逆罪,不孝父母。「朋友無信」,這是說這個人不忠,「成上妄語」,上面所說的妄語。「尊貴自大,成其惡口。謂己有道,成其兩舌」。口的四種過全都具足了,《嘉祥疏》裡頭說的。另外一種,據望西師的說法,「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乃兩舌過也。不孝二親,輕慢師長乃惡口過也。朋友無信,難得誠實乃妄語過也。尊貴自大,謂己有道乃綺語過也」。「兩說稍異」,有一點不同。「蓋言之不實」,說話不誠實,「一口業中常具諸過,故未易詳分」。一個口業裡頭你細心去觀察,四種惡業幾乎統統都有,一樁一樁分不好分。「又謂己有道,若是未得聖道,言我得聖道,是為破大妄語戒,所受罪報遠過於其它口業」。大妄語的果報決定是在無間地獄,這個罪非常之重。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橫行威勢,侵易於人』,這是中國人常說的「橫行霸道,仗勢欺人」。他的意思,目的何在?不外乎下面說的『欲人畏敬』,希望別人畏懼他、怕他,還希望別人尊敬他,「欲令大眾,俯首聽命,唯我是從」,目的不外如是。有權有勢,仗勢欺人,「貢高我慢,不知慚愧,不自戒慎恐懼」。凡是有這種惡業行為,最後必定歸於失敗。我們看成就大業的人,自古以來,愈是地位高愈是小心謹慎,愈是權重,自己起心動念愈恐懼,怕做錯事情,小心謹慎,沒有貢高我慢。不知慚愧的人,他的事業能有始有終,古今中外幾乎都看不到,說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下面一段,「福盡惡歸」,惡報就來了。請看經文: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他能作威作福全靠這兩句,前世修善積德,他才有這個地位,才有這種權勢。可是,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被他享盡了。

【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這福報真不小,能夠保持他到命終,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難於教化降伏」,好的老師、慈悲的長輩沒法子教他,傲慢;只要有傲慢、有嫉妒,老師就沒法子教。古人所謂的「滿招損,謙受益」,能接受教育的是謙虛、恭敬,這才能夠接受;有傲慢、有自大,再好的老師都沒辦法教他。甚至於夫子看人,《論語》裡頭有,「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已」,沒法子教了。這種人在這個社會上,特別是現代,很多。「故云不自慚懼」,自己沒有慚愧心,自己不相信因果,這個懼是有所畏懼,他沒有,這樣的人很難降伏、很難教化。他『常懷驕慢』,傲慢,「慢之罪惡,比於三毒」。貪瞋痴底下就是慢,慢下面就是懷疑,貪瞋痴慢疑都是屬於思惑。凡夫迷惑有分兩大類,一類是見解,叫見惑,你對問題看錯了;第二種,思想有錯誤,你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才造出許許多多的惡業。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營」有保護的意思,保衛的意思。上面所說的惡人能橫行一時,哪裡來的福報?是「前世的福德作為護衛」,他自己不知道。『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為惡,沒有為善,今世在享福,過去生中修福,沒有享到福,這一生果報現前享福。這就是世間為什麼無惡不作的人,他還做大官、還發大財,原因在此地,不是沒有因果報應。這一生所造的惡是這一生的事情,他享的是前世所造的福報,前世的餘福沒享完,他還繼續享。這是事實。我們細心觀察,大富大貴人家,雖然富貴,他作惡,真的是貢高我慢、嫉妒障礙,前面所講的橫行霸道、仗勢欺人,一點也沒錯,為什麼沒報應?如果他這一生要積德,他們家裡福報至少要享好幾代,三代、五代甚至於十代。由於他不學佛,他一生就享盡了,把他家裡十代的福報在他半生當中享光了。明白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替他惋惜。

積大福德要有因、要有緣,因緣都殊勝,我們一般所講的機會。機會不容易遇到,機會一失掉,再找找不來了,找不到了。修積最大的功德,中國有一個好樣子,孔夫子,孔夫子一生真的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沒享福,他的家人能傳到今天,七十多代不衰。現代衰了,孔上公的爵位撤銷大概是在李登輝的時代,還是陳水扁的時代,撤銷了。奉祀官行政院裡面設的,地位跟正部級相同,奉祀官府。這是世襲的,他們家的官是一代一代世襲的,到孔德成為止,孔德成以後不再有了。好像是七十七代,孔德成。二千五百年的福報,孔子一生積的什麼大德,我們得好好想想。給諸位說就是教學,周遊列國回來之後,全心全意辦學,培養後一代,讓儒家的人才世世代代不斷絕,這個德可不得了!這個機會多難得,夫子做了,其他的大聖大賢沒做,只有他做了。漢武帝、董仲舒是緣,孔子自己幹的是因,有因又遇到這個緣,果報就現前。果報這是孔子後世的事情,在世的時候沒有,封為公爵、王爵,這麼高的地位,最高的是文宣王。

那我們就知道了,今天講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孔子幹的就這個事業。我們今天也遇到了,因種下去了,許許多多人我們想法、看法相同的,齊心協力把人類最殊勝、最真實傳統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傳給後世,這叫聖賢事業。我們再以佛經來做證明,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到中國,不是當時傳來的,佛滅之後一千年,像法傳過來的。佛的正法在印度,一千年,傳到中國是像法。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中國佛教的禪風非常盛,真正是一千年。現在是佛的末法,末法一萬年,中國歷史的記載,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頭。

佛陀更是明白的為我們示現,無比殊勝的正因就是教育。所以佛陀捨棄王位,捨棄世間人所羨慕的榮華富貴,他全捨光了,一生過苦行僧的生活。一生從事於教學,義務教學,不收學費的,這個功德多大。佛是最有智慧的人、最有德行的人,他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奉獻給社會,怎麼可能有錯誤?不可能有錯誤。當年在世,經典上有記載,十六大國王都是拜他做為老師。這些國王對世尊的恭敬,跟著世尊學習,那種認真、奉獻我們在經典上都看到過,世尊一絲一毫都不取。請世尊來講經,在皇宮、在花園(祇樹給孤獨園)、在精舍講堂,佛答應。去講一部、二部經,講完了就離開,又回到樹林裡頭去了。隨緣妙用,一絲毫不沾染,得大自在,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佛的福報我們從《華嚴經》裡面看到了,他住在哪裡?住在華藏世界,佛的報身住在極樂世界,住在密嚴淨土,那個福報,人間天上不能為比。在十法界現身,現的是應身、化身,應身的時間長,跟我們世間人一樣,示現來投胎,到最後入般涅槃。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走的,這是應身。化身更多了,化身突然來的,走了之後也找不到。中國歷史裡頭記載就不少,《高僧傳》裡頭有《神僧傳》,就是這些人示現過神通的,這決定不是假的。中國人從小,這是講過去中國人,受過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妄語,沒有把不實在的東西傳下去;小說那是例外,正史決定是有事實,我們《二十五史》裡頭有記載。佛門頭一個就是講信,「如是我聞」,信成就。念佛法門裡頭的《往生傳》是真的,不是假的,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幫助我們起信,讓我們看到之後也能發願,向他看齊。其他宗派確實有佛菩薩在其間,以化身成就度化眾生的事業。身分如果讓別人知道了他就走了,不留在世間惹事生非,迷惑眾生,不幹這個事情。這些文字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把這些理事、因果參透了,這一生當中就知道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什麼是我們不能做的,就搞清楚了。

要怎樣才能夠盡心盡力,幫助社會、幫助世人對古聖先賢、對傳統能再生起信心,這是我們今天遇到的課題。要別人相信,首先自己要相信,自己要真信。自己如果還帶著幾分迷惑、懷疑,我們勸信這樁事情就做不好,必須是自己毫無懷疑。毫無懷疑不容易,那真得搞清楚、搞明白,特別是淨宗。所以,我們感謝夏蓮老、黃念老這兩位大德,他們做了了不起的大事,這個大事跟孔子、跟釋迦幾乎沒有兩樣。

《無量壽經》在中國沒辦法傳開,原因就是沒有善本。五種原譯本一起來學太雜、太多了,一般人容易厭煩,所以修淨土自古以來都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古德只有兩個人註解這部經,沒有人搞這個。《無量壽經》在日本興旺,日本確實有二十多種註解,中國只有兩種。日本這麼多的註解,這麼多人學習,全都是用康僧鎧的本子,五種原譯本只選一種。這就有遺憾,其他四種本子裡頭還有很多重要的經文,康僧鎧本子裡頭沒有,這就遺漏掉了。中國古代這些大師為什麼不學《無量壽經》原因在此地。所以才有宋朝王龍舒的會集本,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的「無量壽會」這個本子他沒看到。這個本子裡頭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經文,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所以王龍舒的會集本當然也就沒有。王本受到歷代祖師大德的讚歎,它有遺憾,它不是盡善盡美,所以才有魏默深的會集本。魏本的遺憾是取捨不當,還有改動了原譯本的文字,這兩大過失受後人的批評,所以他的本子沒辦法流通。這才出現夏蓮老,在抗戰期間,抗戰之前就開始做會集,十年時間完成。初稿是三年完成,完成之後,一次一次大概有十次的校對,古人所說的弊病完全避免,完成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完成是在抗戰期間,所以流通不多。

黃念老,這都菩薩再來,晚年帶著一身病,這是晚年我們見面,每年我到北京至少去二、三次,去看他。完成這個註解不容易!用的方法,集註,老師是會經,會集的,他做註解也是集註。參考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引經據典,讓後來的人沒話說。讀他這部註解,就等於讀了八十三種經論的精華、一百一十種祖師的開示,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我們如果這一生沒有遇到,說老實話,我對淨土懷疑斷不了。有懷疑決定不能往生,這一生開悟是做不到的,得三昧也不能成就。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的努力,來生到哪裡去?一個是天道,一個就是再到人間來。到人間來有隔陰之迷,死了以後可能一世不如一世,麻煩就大了!如果是迷惑,造作五逆十惡,下三途去了,下三途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來,你想想這個事情多可怕。所以,我們遇到淨土宗,對黃念老、夏蓮老無盡的感恩。《無量壽經》的善本我們第一個看到,念老偉大的集註我們也是第一手看到,讀了這些才真正把一些疑問解開。一心歸向,萬緣放下,我們往生淨土才有把握。這是無量劫來無有倫比的因緣,這機會我們遇到了。

經確確實實就那麼簡單,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就決定得生。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實發四十八願,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念佛願生淨土的眾生。因緣成熟他真來接引,他沒有妄語。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只有一個,必定有對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的事情,這樁事情障礙你往生;你如果全放下了,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這個很重要。《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相信;「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滅的,有生有滅就叫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實的,決定不能留戀。真正放下,淨土的緣就成熟了,阿彌陀佛就現前;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障礙阿彌陀佛現身來接引你。

不能不放下!經教上我們都念到,古德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那個將就是帶,你要死了,一樣都帶不去。帶不去的就應該放下,就不要放在心上。什麼東西能帶去?信願持名可以帶去,能帶去的抓緊,決定不能放鬆。所以念佛,今天科學家所說的話,分秒必爭。一秒鐘可以念一句佛號,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真幹。我這一秒鐘沒有念佛,這一秒鐘空過了,真可惜。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肯放下,成功了。什麼時候去,佛知道,佛來接引,緣成熟了,馬上就去。自己還有壽命、還有業緣,全放下,不要了,沒有貪戀,這就對了。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替阿彌陀佛做一天事情,阿彌陀佛什麼事情?叫我們表演,把念佛人的樣子做出來,影響別人、勸告別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事業,除這個,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業。

惡人能橫行一時,前世福德保護了他,但是「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福德盡滅的時候,他的災難現前。望西法師說,「今依造惡,宿善滅時,善神捨去」,有護法神,善神離開了,走了,「故今世遭厄」,災難來了,這個災難帶給他苦。《淨影疏》說,「宿善滅盡,善神捨遠,身無依倚,多遭厄難」,就是災難,什麼樣的災難他都遇到了,「是其痛也」。這個痛是花報,現世報,死了之後無間地獄,果報。

我們要認真,要知道警惕,我們自己這一生、過去生、再過去生,造的業自己不知道。今天在經教裡頭,把這些事情原理原則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能不發心。佛在經教裡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我們容易懂,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我們最近,大概三十年,講菩提心都是用《無量壽經》的經題,大家好懂。經論上都講到菩提心,可以合起來看。《觀經》上講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論上,《大乘起信論》,它說直心、深心、大悲心。

第一個是菩提心的體,《起信論》上講的直心,什麼叫直?看看經,經上講的至誠心,我們就明白了。真誠到極處,真誠裡頭沒有夾雜、沒有染污,那個心就是菩提心的本體。下面講菩提心的起用,它起作用,作用有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深心,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裡頭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這是自受用;他受用慈悲,大慈大悲,是對待別人的。大慈大悲是從真誠心裡生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也是從真誠心裡頭生出來。發這種心,用這個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彌陀淨土。自己要的是真誠清淨平等覺,就要這個,除這個之外一切都不要,都把它捨掉。對別人,別人有苦難,悲心、憐憫心幫助他,慈心是幫助他得樂,幫助他離苦得樂。用悲心幫助他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娑婆世界,用慈心幫助他求生極樂;離開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生極樂世界是得究竟樂、圓滿的樂,這淨宗。這個法門一生成就、一生圓滿,找一生成就、一生圓滿找不到第二門,只有這一門,千萬不能空過。

我們看下一段,苦極後悔就遲了,這是講到果報。請看經文: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後悔來不及了。這是講的果報,殺盜淫的果報。念老在註解裡說,『又其名籍』,「名」是名字,「籍」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檔案。造作惡業的這個人,他的檔案在神明的手中,真有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他那年六十九歲,把我們看作小朋友。下班之後我們去找老先生講故事,他一生經歷的非常多,都是講他過去他所遭遇到的,我們聽了非常有受用。他是個學科學的,在外國讀書,相信科學,不相信鬼神這個事情,偏偏他遇到了。他的夫人是章太炎的女兒,章太炎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他的老岳丈。

他告訴我,袁世凱做皇帝那個時候,他只做了八十幾天。章太炎不批評他,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不批評?他說他不值得我批評。人家把這個話告訴袁世凱,袁世凱非常生氣,把他抓起來,坐了一個月的監牢。他沒罪,坐一個月就放他出來了。在這段時期當中,他做了東嶽大帝的判官,東嶽在泰山,鬼王,好像管六個省,六個省裡頭人生死都歸他管。判官的地位很高,相當於現在祕書長一樣,我們今天說習慣了,東嶽大帝是一把手,判官是二把手。他是代理,應該是判官有事,沒有辦法上班,把他老人家請去了,代理,期限大概是一個多月。他很苦,白天有事情,晚上躺下去一倒,東嶽大帝那邊就派人來,那是坐轎子,小鬼抬著轎子來,請他上轎。他上轎感覺到轎子不是在地面上走,是在空中飛,一會就到了。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把他送回來。日夜疲勞,不能休息。有一天突然想起來,請個假看看怎麼樣?寫了個請假條,在門口,用黃紙寫的,燒了,那天晚上小鬼沒來接,東嶽大帝准他假了。

陰曹地府跟人間很類似,不同的地方就是地府裡頭是陰暗,日月星光永遠看不到,灰濛濛的,像陰天下雨,就這種情形。所以稱為陰曹地府,有道理。生活狀況跟人間差不多,他做這份差事一個月當中見到不少古人。他跟韓愈見過面,跟古來有很多這些文豪,他讀他的書,遇到了,他們都在鬼道。鬼的壽命長,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所以初一、十五祭鬼神很有道理,就等於說早晨供養他一頓,中午供養他一頓,這就是初一、十五,初一、十五。他們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他們的壽命至少都活到一千歲,你說鬼道去容易,出來麻煩,時間太久。認識不少的人在鬼道裡頭後悔,為什麼?他在受罪。他寫的文章有諷話,對社會、世道人心有不良影響的都要判罪。當時在世的時候不知道,死了以後麻煩,嚴重的都要墮地獄。

章太炎學佛,鬼道對佛非常尊重。他有慈悲心,他看到地獄裡頭有炮烙這個刑罰,讓人抱著火柱這樣燒烤,他說這個很慘酷,不仁道,能不能把這個刑罰廢除?他給東嶽大帝建議。東嶽大帝看到他的建議,派兩個小鬼帶他去看看,你親自到刑場去看。小鬼帶他到刑場,告訴他到了,他什麼都沒看見,才恍然大悟。地獄不是閻羅王造的,不是這些鬼王造的,是你業力自然變現出來,就好像作夢一樣,他才明白。於佛菩薩沒關係,於鬼王、閻羅也沒關係,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業力變現的。所以《地藏經》上說得很好,地獄只有兩種人能進去,一個造作罪業的人,見到地獄,第二個菩薩,到地獄裡面去弘法度眾生,不是這兩種人見不到。地獄在哪裡?到處都是,哪裡沒有地獄?哪個地方有造罪的地方,那地方就有地獄。只是它是另一個空間,跟我們空間維次不一樣,真的存在。這是告訴我們說鬼王真有、地獄真有。

另外就是人的生死善惡,鬼神有記載。他遇到一個事情,他有個朋友,常常在一起玩的,他說他那個時候在蘇州,他是蘇州銀行的經理。他這個朋友走陰差,職位不高,傳遞公文。有一天接到上海城隍送一批生死簿過來。在我們人間,上海市長大,蘇州市長的地位小。但是在陰間不一樣,陰間上海是縣,城隍是縣長,鬼道裡的縣長,蘇州叫都城隍,好比是省長,蘇州城隍管上海的。上海那邊有一批生死簿送到都城隍這裡來,他隨便翻了一下,翻了一下覺得很奇怪,名字他說五、六個字的,一本都是的,從來沒有見過。中國人名字最多四個字,複姓,四個字,不多。第二天他把這個信息就告訴朱老這幾個朋友,有這麼個奇怪的事情,沒有一個人能想到哪來的。三個月之後,日本人發動,在上海發動一個戰爭,八一三,發動這個戰爭,大家才恍然大悟。三個月前,在這個戰爭裡面死亡的日本人,名冊三個月前就送到都城隍那兒去了。說明什麼?連戰爭裡面死亡的都是該死的,不該死的,名冊上沒有名,子彈打在身上不會死。為什麼要死?為什麼要傷?都是自己造的業。

所以那個時候老居士告訴我們,人死亡沒有一個是冤枉死的,全是自作自受。我們真的,佛經上講的不是假的,日夜跟著我們的兩個神,一個同名、一個同生。這兩個神從哪來?唯識所變,自然的。除這個之外,學佛了有護法神,你修的有大福報,也有護法神;你造的有罪業,有些惡神他很照顧你,幫助你成就你造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鬼神也不例外,善跟善相應,惡跟惡相應。真正接受皈依,真的皈依,不是假的,我們現在搞皈依是有名無實。佛經上真正皈依三寶、依教奉行的人,有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三十六個護法神。五戒是二十五個護戒神,你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受持三皈是三十六位護法神。真皈依才行,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那是真皈依,真有這些善神保佑你,你不會遇到災難。真正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二十五位護戒神。這不是妄語,不是假設,這是事實。

所以,我們在此地讀這個經文,他的名字、他所幹的事情都有記錄,地府裡頭都有檔案。殃咎是自己造的,這個東西來牽引你。『無從捨離』,你逃不掉,你無法避免,只有跟著它去,它在前面引導你,到哪裡去?到地獄。這個地獄是火鑊,鑊是大鍋,我們一般講的油鼎,這是下油鼎。註解裡面講,『殃咎牽引』,《會疏》說的:「無能他人牽我者,唯縛自業,自入惡趣。」你見到的地獄裡頭這些小鬼,統統是自己業力變現的,除了自己的罪業之外一無所有。你見到的鬼王,見到的小鬼,見到的牛頭馬面,全是自己罪業變現的,自入惡趣。『入於火鑊』,「自入於獄火」,獄是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這裡頭有油鼎。『摧碎』者,摧毀破碎。『神形』者,神是精神,形是肉體,你已經沒有肉體,但是在地獄裡你感覺到自己有肉體。《淨影疏》說:「惡業所牽,鬼神攝錄,將入惡道,受苦焦焚。」故云『苦極』。

鬼道苦,地獄更苦,畜生受苦比他們少,但是畜生論次數,你要連續做多少次。佛經裡頭記載有一樁故事,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這個庭院裡面當時有工程,佛看到一窩螞蟻,看到了笑起來。旁邊這些弟子們看到佛笑,問佛,笑什麼?佛就告訴他,你看到這螞蟻沒有?佛弟子當中有不少都是證得阿羅漢。你們看看這螞蟻,牠做螞蟻做多久了?阿羅漢能夠觀察五百世,不是螞蟻有這麼長的壽命,死了以後還在這個窩裡頭變螞蟻,沒有離開這個窩,死了以後又變螞蟻。阿羅漢他看到說,不知道牠多久。佛跟大家講,七尊佛過去了,牠們做螞蟻,墮落做螞蟻,是在七尊佛出世之前,經歷七尊佛牠還是螞蟻身。非常可憐,牠不覺悟,牠不換別的身體,愚痴到這種程度。我們說一尊佛算是三個阿僧祇劫,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這個意思告訴我們,畜生道不能去。那鬼、地獄更苦,更不能去。換句話說,三惡道的業決定不能造!三惡道的業是什麼?是貪瞋痴,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愚痴是無知,真妄、邪正、善惡、是非,甚至於利害,自己沒有能力辨別,這叫愚痴。眼前佔一點便宜,往後要遭大難,這能做嗎?但是這種愚人世間很多,說不定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自己不知道。

遇到佛的經教,你要是看懂了欲罷不能,世間所有的典籍這是第一。愈看愈清楚愈明瞭,對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就有分寸,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不能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書!其他書裡頭沒有這個信息,只有佛經有。其他宗教典籍裡頭有,但是佛經講得清楚,有理、有事、有因、有果。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就不愚痴,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決定不能佔一點小便宜,惹了鬼神在記錄,檔案存在阿賴耶裡頭,你決定沒有辦法逃脫。到最後,你會完全相信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只有修這個法門能夠在這一生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除這個法門之外,理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事上講,我們決定沒有能力消自己的業障、斷自己的煩惱,沒有這個能力。現在遇到就這麼一個法門,就這麼一條路,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帶業往生,不要消業,不必斷煩惱就能去。這是彌陀慈悲到極處,真正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我們這個時候遇到了,如果是疏忽,還是不認真,或者是半信半疑,錯過這個機會,來生墮落在三惡道,那真叫後悔莫及了。

我們再看底下第五,五惡最後一個是「酒」。經文分四段,第一段「負恩違義」,我們一般人講忘恩負義。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這個地方的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五者」是第五種惡,五惡、五痛、五燒,這品經裡主要講這個問題,完全講因果報應的事情。古有兩種說法,「一者如前,明飲酒惡,乃淨影、嘉祥諸師之說」。因為經文裡頭有「耽酒嗜美」,這個美是美味,好吃,「後復廣舉餘惡,以明酒之過惡」。喝酒本身沒有罪過,它會衍生許許多多的過失,酒醉亂性。李老師過去給我們講經講到這段,他舉出古人的例子,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大概酒量最高的,鄭玄,鄭康成。三百杯這個典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他發生的。他跟他老師學習,他的老師也是漢朝的大儒,他跟他三年,專心學習。他的老師是馬融,馬融講學還要聽音樂,所以他的講堂,馬融那個時候的官相當現在的部長,也是一二品的官,做得很大,所以也是世家。他家裡面養的有樂隊,表演、唱歌的,在教學的時候,當然他不能夠欣賞跳舞,他讓他的樂隊在後面奏樂,就是音樂伴奏。他有個帳幕拉起來,這一邊對學生講書,那一邊背後這些女孩子在唱歌。學生,馬融知道,學生,哪個學生不希望到幕後去望一望?唯獨鄭康成一個,鄭玄,只有他一個人,三年,幕後的這些女孩子從來沒有看一眼。所以他就知道,他的東西鄭玄全學去了,而且他肯定將來他會高過他,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這個學生。

他要回家了,學成了回家,馬融就設個圈套,實在講想害他。叫同學們明天到十里長亭給鄭玄送行,設的有酒宴,每個同學敬他三杯,大概有一百個同學,三百杯。三百杯,人就醉倒了,迷惑顛倒。沒有想到,他三百杯連很小的禮節都不失,這麼好的酒量。所以李老師講,如果我們學佛的人酒量都像鄭康成,飲酒戒佛就不定了。這個記在歷史上,就不是假的,是真的。大概在中國自古至今,能夠三百杯不醉的就他一個,沒找到第二個。三百杯的典故從這兒來的。鄭玄的成就確實超過老師,老師也了不起,《漢書》上有他的傳。

所以,酒本身沒有過失,因此這個戒開緣特別多。酒在中國,配中藥是最常用的,配藥不犯戒,治病的。還有,七十歲以上的體力衰弱,酒能幫助你血液循環。所以七十以上,吃飯的時候喝一杯酒,戒律裡頭白眾,向大眾說明,受醫生的囑咐,吃飯的時候要一杯酒,這大眾都知道,老人,這個可以用的。特殊情況之下有開緣,不是為自己,經上好像講有個國王的夫人,國王哪一個我記不得了,為了救廚子。廚師那天做的菜國王不中意,要把廚師殺掉,發脾氣。這個皇后正好那天持八關齋戒,為了討國王的歡喜,八關齋戒全破掉了。她什麼意思?她救廚師。到第二天酒醒之後,國王想昨天錯殺一個人,皇后說沒有,他在。怎麼在?破八關齋戒來救這個人,救一條命。見到佛,佛陀讚歎,沒有說她破戒。所以說每一條戒都有開緣,而酒戒開緣最多。佛法確實它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不知道的人,看到佛的戒律不敢學佛,這一點自由都沒有了。不是的,佛法是真正的自由。佛把酒定到重戒的意思,是怕你喝醉了犯前面的殺盜淫妄,所以它叫遮戒,本身沒有罪。

出家學佛,飲酒是受人家譏嫌,別人看到說這法師破戒了,他不懂這個道理。免得別人造口業,所以完全禁止。在家學佛,保持絕不超過你的度量,你能喝一斤的,你喝四兩不會醉;你有四兩的酒量,你喝一兩不會醉,要明白這個道理。在家人很多應酬場合裡頭,你不喝酒好像對不起別人;喝酒,說明我受過戒的,我決定不能喝醉,這請大家原諒,你們乾杯,我喝一口,這個大家歡喜。講清楚講明白,佛法戒律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它不是呆板的,每一條戒都要把開遮持犯講清楚、講明白。決定不能過量,決定不能喝醉,這個原則一定要遵守。

第二,「二者以今之五惡,實攝十惡」。我們這部經上講的五惡,五惡裡頭確確實實包括十惡,也就是五戒裡面它包含十善,十善跟五戒是一體。如義寂法師說:身業三惡,這是前面三條,殺盜淫,口業有四惡,意業有三惡,合起來叫五。「其意謂身業之殺盜淫,以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惡,口業之四惡為今之第四惡。此皆彼此相合」。單獨第五,第五這個惡,「淨影師等謂為飲酒惡」,可是義寂師認為這是「意業三惡」,意業是貪瞋痴。「清代彭際清氏亦同此意」。彭際清給《無量壽經》做過註解,這個註解的名稱叫《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造的。這個論裡頭說:「五惡之義,特準他經」,這個準就是標準,依其他經裡面所說,「配以十惡」。這一節他統統錄下來,「其一惡者,殺業所攝」,第二「盜貪所攝」,第三「淫業所攝」,第四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所攝」,第五「瞋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為五善,亦名十善」,反過來就是五善跟十善。「與義寂師之說,幾出一轍」,完全相同。「邪見生於痴」。

現在念老要解這段經文,跟我們講解,「兼採兩說」,把古德兩種講法合起來看。「首重五戒,故說第五是飲酒惡。復廣勸十善,故兼採後說。上之兩說乍睹似異」,實實在在也沒有互相違背。為什麼?「好酒貪杯即是貪惡;醉後易怒,是為瞋毒;酒令神昏,飲之過度,甚至不省人事,是為痴毒。可見飲酒一惡,常與三毒並行」。這個裡頭一不小心過度了,裡面貪瞋痴統統有。《資持記》說明酒有十過。第一個「顏色惡」,酒醉了,滿面通紅,樣子不好看。第二個「少力」,走路東倒西歪,處處要人扶著。第三「眼視不明」。第四個「現瞋恚相」,這個時候他的怨氣、他心裡不高興的統統會發作出來。第五「壞業資生」,人家看到你,所以酒醉看你的品德,不願意跟你往來。第六「增疾病」。第七,甚至於「鬥訟」,這瞋毒。第八「無名稱」,無名稱就是大家不喜歡你,不會讚歎你,沒有人讚揚你,是這個意思。第九「智慧少」,迷了,這痴毒。這裡頭有貪毒、有瞋毒、有痴毒。第十,「命終墮三惡道」。「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又世間人所說的「酒能亂性,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惡」。今經所說的「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貪痴二毒,是故飲酒一惡,實兼意業三惡。故上之兩說,唯開合之異」,意思沒有相違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8日12:29: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7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