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08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0八集)  2013/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08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四十九頁倒數第五行,從佛眼看起:

「佛眼。如來之眼,名為佛眼」。如來是諸佛所證究竟圓滿的德號,《金剛經》上解釋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很簡單,意思很深,諸法怎麼如義?如是說不出來,也就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也無法言說,妙就妙在這裡。只有它是真的,所以叫真如,一切萬法都是從它生的,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離不開它,離它就沒有一法可立。如來的眼稱為佛眼,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妙覺果位,等覺上面是妙覺,妙覺稱如來。「即照了諸法實相之眼」。諸法實相就叫真如,能照見能明瞭一切諸法的實相,真實相。我們了解諸法是妄相,不是真相。菩薩雖然接近真,並不透徹。只有佛透徹明瞭一切法的真相,稱之為佛眼。

具足,「具足者」,憬興法師說:「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故云具足。」這裡面講到一切種智,這是佛學的術語,參考資料在第十九頁。「一切種智」,這《三藏法數》裡面說的,「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什麼叫一切道?一切諸佛的道法叫一切道。一切種是一切眾生的因種,種是種類,一切種種,就這個意思。一切種種是包括整個宇宙,我們今天科學把宇宙萬物分為三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在佛法裡叫一切種,就是一切種種,全包括了。這是知道一切現象、現象的作用,沒有一樣不知道。

一切道是一切諸佛種種之道,這個道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成佛之道。那你要具體問,到底是哪些道?統統包括在裡頭,一條都不漏。為什麼?一切法全是自性變的,它的本體就是自性,你能見到它的本體就叫見性。本體所現的是相,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統統是從本體而生。性跟相離不開,相我們能看得見,性看不見。菩薩的慧眼能見到本體,能見性,法眼都還沒見到,所以法眼是權教菩薩,沒見性的菩薩,慧眼是見性的菩薩。『佛眼具足』,具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這叫具足,樣樣具足,他沒有一樣見不到的,而且是徹底通達明瞭。這個不稀奇,一切眾生各各都有,你有本性。我們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

我們在一起分享的時候我說過很多次,我用電視屏幕做比喻,現在人都看電視,對電視最熟悉了。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自性,自性不生不滅,永遠沒有改變。依屏幕所現的音、相,音聲跟色相,這就是一切法,一切種,一切種種。這一切種種有沒有離開屏幕?這我們知道,不能離開,離開屏幕,相就沒有了。我們把頻道關起來,相沒有了,屏幕在,你看到屏幕現前。佛菩薩聰明,從相上能看到屏幕,知道每個相每一點那就是屏幕;凡夫著相,只知道看裡頭的相,把屏幕給忘掉了,見相不見性,這是凡夫,差別就在此地。那我們要問了,大乘教裡面所講的一切種智,這個一切道是一切諸佛之道法,成佛的道、成佛的方法是哪些。八萬四千法門講的是什麼?《佛學大辭典》查得到,《教乘法數》也有表解,這是佛經上常說的。可是還有一句話也很常說,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無量法門,法門無量。八萬四千是表法的,不是數字,你要把它看成數字,八萬四千不多,那很有限。它是表法的,表究竟圓滿,表無量無邊無數之一切法,是這個意思。

那我們要問了,這一切法裡頭,看電視包不包括在其中?我告訴你在其中,要不在其中,這一切法就講不通了。看電視能成佛,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看?會看,看到這個畫面的本質,色相、本質統統看清楚了。色相是生滅法,是假的,跟整個宇宙生滅法沒兩樣。能現一切法的,這就是佛法講能生,你看,六祖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萬法從哪裡生的?從性生的。性是什麼?性就是電視的屏幕,就從它生的。沒有這個屏幕,任何色相都不能夠出現,它是一體,性相是一體。於是乎我們就明白了,在萬法裡頭任何一法都能幫助你見性,為什麼?它體是性,它本體是性。性是一個,不是很多個,不是一個人有個性,那叫習性,各人不一樣,本性各人相同,性相近,習相遠。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是講的習性,三乘聖者聲聞、緣覺、菩薩講的是法性,法性就是真心。習性的本體還是真心,因為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問題是要清楚明瞭,不被一切色相所迷,這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這裡頭沒有迷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句句都是真話,沒有一句是妄言。我們聽不懂,我們對他有懷疑,那是我們迷失自性的時間太久,迷得太深了,擺在面前的東西不認識,著相了,不著相就見性。

大乘教裡頭教個什麼?今天的社會一片混亂,有人說彌勒菩薩能救,彌勒菩薩為什麼能救?彌勒菩薩在中國示現的是布袋和尚,五代後梁時代的人,出現在浙江奉化。真有其人,《高僧傳》裡頭有他的傳記。他臨走的時候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他真走了,這就是真的。說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不走,假的,那是騙人的。說了就走,這真的,古時候有例子,他生死真的是自在。布袋和尚說了他就走了。所以中國各地方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像,跟南傳的彌勒菩薩像不一樣,跟藏傳的也不一樣。你們想想,彌勒菩薩能拯救這個社會嗎?能,學布袋和尚,這社會立刻就端正了。布袋和尚表現的真誠的愛心,對一切人滿面笑容,這個笑容是真誠愛心的流露。現在人沒有真誠心、沒有愛心,現在人變成什麼?連自己都不愛,這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要是自愛,他怎麼會糟蹋自己?他怎麼會害自己?不能自愛他怎麼會愛人?麻煩就來了,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從這裡生起來的。學布袋和尚的真誠,學布袋和尚的愛心,這個社會問題解決了,從根本上解決了。

布袋和尚教人的佛法,什麼是佛法?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也是滿面笑容,那不改變的,把他的布袋往地下一放,兩個手放下,問什麼是佛法,這就是佛法。問的人也體會到了,這是放下,佛法是教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頭都不回。這什麼意思?提起來。所以說放得下、提得起,這叫大乘佛法,你看妙不妙!這裡頭含義很深,最淺顯的,一切不善的放下,一切善法提起,這對凡夫講。對契入佛法的人講,凡是假的都放下,把真的要提起,這是對權教菩薩講的。對法身菩薩怎麼講?起心動念要放下。為什麼?起心動念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是生滅法的根源,源頭,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放下。提起呢?像觀世音菩薩,見到眾生苦就幫助他,千手千眼,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提起。提起跟放下是一不是二,提起的時候就是放下的時候,放下的時候就是提起的時候,不二法門,這就是如來。所以它真管用。今天眾生需要什麼,要幫助他,要滿足他;雖然幫助,雖然滿足他,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放下。所以看破、放下是一樁事情,是決定分不開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的屏幕,屏幕就是表現的看破放下是在同一個時段,我們今天講同一個時間內、同一個空間內,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放下,它能現一切相就是提起。所以,你懂彌勒菩薩的法,真管用,懂彌勒菩薩的法得大自在。

所以,憬興法師講無法不照,這叫具足,具足就是一切種智。《法華文句》裡面說,《法華經文句》就是《法華經》的註解,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說,「佛眼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通達沒有一切障礙,「本勝兼劣」,本是自性,自性本具見聞覺知,這是性德,見聞覺知四德是自性本具的。我們凡夫迷了,迷了它變質,它還是起作用,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的根源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不生不滅,受想行識有生有滅,那個識是阿賴耶。所以它變成生滅法,迷了就變成五蘊。《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見就是佛眼看見了。五蘊,五蘊是假的,五蘊是現象,是假的;五蘊的本體,本體是真的,本體是見聞覺知、是自性。佛陀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要見性成佛,見性成如來,佛教育就畢業了。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難了!宗門大德說得妙,會者不難,不會就難了。什麼人會?懂得看破、放下的人會;看不破、放不下的人不會,那就太難太難了。我們看看周邊的人事物,幾個人能放下?有些人活了一百歲,看了一百歲,也沒有看到一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見看破、放下的確不容易。這就要感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慈悲到極處,為我們開了一個方便門,這個門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得要有一點看破放下的功夫,不能絲毫沒有。絲毫沒有,你對極樂世界不免懷疑,你對於現前這個世界你一定有貪戀,這個不能往生。所以要有一點看破的功夫,了解事實真相,這個看破可以從《無量壽經》上得來。我認真學《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把極樂世界搞清楚了,我們這個世間也搞清楚了,搞清楚之後才真正知道這個世間苦、那個世間樂。這個世間修行困難,障緣太多,它障礙你,極樂世界修行容易,沒有障礙。這個世界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到極樂世界,你所見到各各都是好老師。真正的好老師,成佛,菩薩不算真正好老師,佛才是真正好老師。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能力親近十方無量無邊佛剎諸佛如來,有這個機會,有這個能力,你想見哪一尊佛都能見得到。不像在此地,此地我們有時見個人都不容易見到。到極樂世界去,見任何剎土裡的佛陀,只要想見你就見到了,真見到了。每天禮拜諸佛,供養諸佛,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有疑問向佛請教,修慧,福慧雙修。所以他成佛快,特別快。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所有一切經典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經》講得最清楚。《無量壽經》版本很多,是釋迦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不是一次講的,所以有會集的必要。第一次在宋朝,王龍舒居士做了會集本。第二次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這些本子都有瑕疵,不能叫人人滿意。所以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完成在抗戰期間,用了十年的時間會成我們今天用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確實圓滿沒有欠缺,沒有瑕疵。夏蓮公叫他的學生黃念祖居士給這部經做個註解,他依教奉行。我們看到了,他有真實智慧,以經來註經,我們沒有疑惑了。這註解誰做的?你看看,每一句裡頭他都有,我們看佛眼,你看憬興法師,唐朝時候日本淨宗的大德,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善導的學生。他回國之後把淨土宗傳到日本,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你看,不是自己說的。《法華文句》,智者大師說的。《大智度論》,《智度論》裡頭講的,佛說的。他這個經裡頭註的註解,是佛說的、菩薩說的、祖師大德說的,足以讓我們生起信心,無從懷疑,註得好!我們讀這個註解,等於讀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對這個經本生起信心,相信佛講極樂世界之樂是真的,相信佛講這個世間苦也不是假的。往後我們看到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完全講這個世間的苦。

我們在苦中,自己忘掉了,不知苦。佛一提醒,我們冷靜思惟,真苦!沒有機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能離開輪迴?現在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依照這個經本,條件很簡單,真正相信,第一個條件;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第二個條件;第三個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不難!希望我們同學,真正聽懂了、看懂了,真正發願求生淨土,把這個世間的世緣統統放下,不要再放在心上,放下就這個意思,不要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一向專念。能做到這一步你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你決定一生成佛,你就證得大圓滿了。

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不但這個世界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只有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真的。真假用什麼標準?我們要不了解我們很難相信,佛說真假的標準,真,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它是生滅法,它會變化,這就是假的。所以,《金剛經》上有句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用今天科學家的話來說,物質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物質現象假的,生滅法,心理現象也是假的,你看,前頭一個念頭滅了,後面念頭生了。

我們一天到晚生多少個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把它換算現在的時間,一秒鐘,一秒鐘我們起心動念生滅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比全身的細胞還多。全身細胞,我們一個人全身的細胞大概是六十兆,念頭的生滅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前念滅了後念生,每一個念頭不相同,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所以無我,是真話,你要說有我,哪個念頭是我?你說我,我已經不在了,《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什麼是真的、什麼假的要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自然就放下了,你不得不放下。你不放下只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這個東西是煩惱,像繩索一樣,把你綁得緊緊的,你一絲毫自由都沒有。所以佛家講要解脫,把這個繩索解開,你脫離這個痛苦。

我們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出不了十法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在娑婆世界修行,修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哪裡去?這個人超越十法界,他到華藏世界去了。念佛的人成功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祖師大德經論上也有說,舉的例子,黃念老註解上引用很多,華藏、密嚴,密嚴世界是密宗所說的,阿彌陀佛所講的極樂世界,這三個世界。是真有三個世界嗎?給你講真話,是一個世界,三個名稱,在娑婆世界稱為華藏,在密宗裡面稱為密嚴,在淨土稱為極樂,是一不是二。所以,無論修行哪個法門,只要明心見性,你就證得了,一個證得一切都證得。所以法門不同互相爭論毫無意義,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爭論,爭論造成什麼?統統去不成。那不爭論的人,那個心量大的不跟人爭的,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到密嚴世界去了,他到華藏了。結果一到那裡,一見面,怎麼你也在此地?原來是一個,一而三,三而一。

我根據這個道理,我想通了一樁事情,那就是所有宗教講的天堂,真正修成之後,所有天堂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哪一層?跟諸位說,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可是極樂世界妙,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人跟方便土、實報土混在一起,天天見面;換句話說,不管你修哪個宗教,你真正生到天堂了,到那見面大家都見到了。凡是有意見要爭論的,去不了天堂,為什麼?心不清淨,心不善良。佛家生天堂要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裡頭有跟人爭論嗎?有傲慢嗎?沒有。十善業道可以說是所有宗教裡頭統統都有的,哪個宗教經典教你打妄語?沒聽說過;哪個宗教裡頭那些聖賢教你騙人?沒有,找不到。都是教你要包容、要博愛,要與別人和睦相處,都是這樣說法的。大乘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宗教都包括在內,沒有例外的。

《法華文句》裡頭說:「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下面有解釋,「蓋謂佛眼之本,是無上殊勝,謂之本勝」,根本是無比殊勝。劣是什麼?前面四種比不上它,肉眼、天眼、法眼、慧眼都不能跟它相比。可是佛五眼圓明,無論是肉眼、天眼,在佛的地位上統統稱佛眼,這叫佛眼圓明。下面有一句,「至於本勝者,能見佛性也。兼劣者,兼具其餘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諦一切法也」。肉眼的作用、天眼的作用、法眼的作用、慧眼的作用,佛眼統統具足,能見佛性。佛性,佛是覺的意思,佛性就是覺性,是見聞覺知那個裡頭的覺,覺是真實智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能照真,真是見性,能照俗,俗是一切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真俗二諦一切法,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通達明瞭的。

下面說,「或疑佛捨肉身,何有肉眼」。佛入大般涅槃,肉身不要了,哪來的肉眼?下面舉《智度論》的解釋,《大智度論》上說:「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這些眼看一切法都是幻相,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什麼?這是法眼、慧眼、佛眼看的。可是這個虛妄裡頭有眾生,有六道眾生、有四聖法界的眾生,佛能不能見?能見。用什麼眼見?用天眼見、用肉眼見。所以佛眼有天眼的作用,天眼能見它能見,肉眼能見它也能見,它無所不能見。《智度論》裡這幾句話說得好,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要跟眾生打交道,必須現眾生身,所以「欲見眾生,唯以肉眼」。

又義寂法師說:「有肉眼,知障內色故。」什麼叫障內色?參考資料裡頭有註解,《華嚴經探玄記》說的。《探玄記》是賢首大師他造的,他的著作,註解《六十華嚴》。《六十華嚴》的註解是賢首作的,《八十華嚴》的註解是清涼大師作的,清涼是賢首的學生,賢首是他的老師,兩個朝代,兩代人。前面一代是在晉朝時候,《華嚴經》最初到中國,翻譯出來叫《六十》,只有三萬六千頌。全經是十萬頌,大概就三分之一,第一次傳到中國來。第二次是唐朝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實叉難陀傳過來的,有四萬五千頌,第一次是三萬六千頌。第三次貞元年間,唐德宗的時候,烏荼國王向唐朝皇上進貢,就是送的禮物,裡頭有《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卷完整的經文。但是只有一品,最後一品,翻成四十卷。這是《華嚴經》在中國傳、譯的狀況。

《華嚴》的全經原本喪失了,在傳到中國來時候,那個時候已經喪失了。現在要學《華嚴》只有看中國中文的譯本,梵文本找不到了,梵文,梵本。中文譯本的學習,古大德教導我們以《八十華嚴》為主,《八十華嚴》學到「離世間品」,八十卷學到第五十九卷,後面有二十一卷就不必學了,學《四十華嚴》。你看「入法界品」,實叉難陀傳過來的只有一半,貞元年間那個本是全文。所以總共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裡頭最完整的本子,九十九卷。這部經分量很大,是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所做出來的報告,說明整個宇宙的真相,確實是大學問。方東美老師對這個經的讚歎,說全世界講哲學的書這是第一。有圓滿的理論,有極其善巧的方法,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像這樣的教科書,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種。方老師一生在這部經上下的功夫很深,他把這個經介紹給我,我也非常歡喜。《華嚴》講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從《華嚴》認識淨土,從《華嚴》最後歸淨土,是這麼來的。

李老師勸我修淨土,懺雲法師勸我修淨土,我都沒有接受。是我講《華嚴經》,在這個裡頭搞清楚、搞明白了。看到文殊、普賢,這是我們心目當中最景仰的菩薩、最佩服的菩薩,他們最後到極樂世界成就的,我們這才認真去學習淨宗的典籍,對它產生信心。涉獵之後,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如果捨棄淨土法門,依照華嚴這個方法去學,我們這一生不會成就,太難了。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才能生到華藏世界,這三大類煩惱不斷乾淨去不了。這三種,就其中最粗的、最明顯的煩惱,我們都斷不了,見思煩惱誰能斷?還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們真有把握,對這個法門生無量的歡喜心,這真有指望了。

肉眼,知障內色故。障內色,「根是障礙」,根是什麼?眼睛,眼根,「應見障內色不得見障外色」。下面括弧裡有個解釋,什麼叫障內色?「遮障以內的色境」,叫障內色。「障外色:遮障外面的色境」。你看我們眼睛,能見外不能見內,看不到自己的眼球,這就是障礙。能見外不能見內,而且見外的時候還得有距離,當中要有空,如果沒有空,貼到眼睛上看不見;還要有明,有光,要沒有光的時候,黑暗,也看不見。麻煩可多了,見外不能見內。耳也是,能聽外頭聲音,聽不到自己裡頭。這叫障內色。

「為化度眾生,現有相佛,故兼肉眼」。釋迦牟尼佛為了要度地球上眾生,怎麼度他?要變化跟他同樣的身,就好往來。這個世間人父母所生,釋迦佛也要用父母,投胎,母親也懷胎十個月,才生下了他。示現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他能修行成佛,我也可以,讓大家對自己生起信心,這麼個緣故。如果他是化身來的,變化來的,我們不敢相信,你看你不是父母所生身,你是神,我們是人,我們人學不到你。所以必須要現人身。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化身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不認識。什麼時候才認識?有了慧眼就認識了,有法眼還不行,有慧眼就認識了。慧眼真妄全通達,性相圓融,理事不二,他沒有障礙。

「覺了法性」,五眼圓明,覺了法性。《淨影疏》上說:「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佛眼才能見到,見到真實如來藏中,這個藏是藏的意思,眾生的真實如來藏在這個裡頭,所以叫如來藏。這個裡頭有不空實性,那叫法性,能生萬法,如果沒有這個法性,萬法從哪來的?萬法是自性生的,自性怎麼生的?遇緣就生了。緣是不會間斷的,緣是講關係。諸位想想看,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法與法當中就有緣,因為萬法跟自己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大乘經上佛常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一體。任何一個眾生有苦難,他知不知道?知道。像我們一個身上,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全身有六十兆的細胞,哪一個細胞出了問題,我們身體就會感覺到。皮膚上痛癢,他就能夠手去摸摸它,自然的,這叫感應道交。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是什麼?感是苦樂,我們在受苦受樂,佛全知道。

受苦受樂都能感佛出世,受苦,佛來幫助我們離開苦惱;得樂的時候佛也來幫助我們,如何保持這個樂不要叫它失掉。把這些理事、性相、因果講清楚講明白,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決定有感,明心見性還是有感,為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乾淨,那就能感,感得法身佛現相。法身佛沒有現相,現相是什麼?現報身,現實報莊嚴土,現這個身、現這個土,幫助明心見性那些法身菩薩證得究竟圓滿,證得法身。這個世界叫一真法界,為什麼叫一真?對十法界講的,十法界十,它是一。十法界是假的,它是真的,為什麼說它是真的?這個法界裡頭沒有生滅、沒有變易。十法界裡頭有變易,千變萬化,有生滅,一切法統統有生滅、有變易,所以它不是真的。

憬興法師說:「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覺了中道第一義,故云覺了法性。」中道,不偏不邪,這叫中。第一義,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都是從理上講的、從性上講的,一切法沒有比自性更高的,所以自性稱為第一義。一切方法,道就是方法,沒有比中道更高的。佛用中,法身菩薩用中,我們要學。世間法,中國古人用中庸之道,對人、對事、對物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位。也就是說中道是什麼?恰到好處,我們講拿捏分寸,恰到好處,這是中道。通常講中,空有是二邊,空有二邊走中道,這中道怎麼走法?有的這邊是事的一邊,空的那邊是理的一邊,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對於事不要執著,為什麼?事是假的。理是真的。事是假的,不要執著,不要分別。理是沒有相的,是真空,你要想執著它,你要想分別它,它根本不存在。所以,對於理、事都沒有分別,理很清楚,事不著相,這就得大自在。不受外面環境干擾,理不干擾你,事也不干擾你,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如如中道。這就是佛菩薩,處置得非常的圓滿。

下面又說,「又云:亦見佛性,故云覺法性」。「故知佛眼,能覺了法性,即《文句》所謂之本勝,非餘眼所能及也」。《文句》裡說得好,佛眼就是《文句》所說的本勝,它勝過其他的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它勝過這些。所以非餘眼所能及,「顯佛眼之徹」,究竟徹底明瞭了。「至於具足者,顯佛眼之圓,具足一切眼之用」,一切眼的作用在佛眼上統統顯示出來。

後面有一段,這一段也是佛經上有的,「或疑他經中」,佛有的時候這樣說法,「有以慧眼為第三,法眼為第四」。佛講,第一個肉眼,六道凡夫;第二個天眼,欲界天以上,他們報得的有天眼;聲聞、緣覺有慧眼;菩薩有法眼。這就跟這裡說的不一樣了,這個地方慧眼在第四,法眼在第三,小乘經上有法眼為第四。「何以與本經相違」,為什麼佛說的跟這個地方說的不一樣?「義寂與望西均釋為」,有解釋,「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就是肉眼、天眼,「同是俗諦,慧眼始見真諦」。見真諦就見性,法眼沒見性,慧眼見性,「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

「若論修起之次第」,這另外一個說法,論修行,修行次第上是怎麼排列?「先須達真,然後方能導俗」。換句話說,必定先要證得慧眼,然後才能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用法眼,但是自己智慧沒有開,你就沒有能力教化眾生。所以先須達真,達真要慧眼,然後方能導俗,教導眾生,教導眾生用法眼,「故他經中有以法眼居於第四者」。「如《華嚴演義鈔》曰:為導養身,先修肉眼」。這為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必須要跟眾生和光同塵,要跟他一樣他才能相信,他才能接受,所以先修肉眼。「肉眼見粗不見細」,這個粗細,粗是相,細是性,肉眼見粗相,不能見性,「次修天眼」。「天眼見色,未見真境」,天眼還是凡夫,他見的色相沒有見到真境,真境是心性,「故修慧眼」。「慧眼見理,未能見事」,慧眼見真空,對於萬法皆空他知道。阿羅漢有慧眼,沒有法眼,諸法性空他明白,這個有從哪裡來的他不知道,為什麼會有諸法,這就不知道了。所以他見理沒有見事,他要修法眼。法眼要知道種種法,菩薩,菩薩要修這個,種種法是怎麼生起的,這就是今天講的科學。科學家有法眼,沒有慧眼,沒有見性,慧眼是見性。「法眼未圓,故修佛眼」。成佛了,法眼、慧眼圓融了,這才能真正度眾生。這是《華嚴經演義鈔》裡頭所說的。

「又《智度論》曰: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濟之」。菩薩初發心,這是什麼地位?十信位初信菩薩。所以我們講修行,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修到初信位,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第一個階級?十信好比是小學,初信一年級,小學一年級,我們能不能做到?說實在的話,做不到。為什麼?初信菩薩要破五種見惑,真的斷掉了。身見斷掉了,不再執著身是我,這頭一關,誰能做到?身見破了之後再破邊見,邊見是我們今天講對立,就是分別。身見是執著,邊見是分別。邊見破了,人我的界限沒有了。我跟人是對立的,我跟法是對立的,邊見沒有了,二邊沒有了,空有放下了,是非放下了,人我放下了。第三跟第四我們講成見,我想怎樣,我以為怎樣,這是成見,自己的主觀觀念,這放下了。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因跟果上的成見統放下。最後一個邪見。五種見都斷掉了,才能入佛門,初信位的菩薩。這五種煩惱斷掉了,你有兩種能力現前,哪兩種?第一個天眼通,第二個天耳通,這個能力恢復了。所以,六種神通是本能,我們因為有見思煩惱,把它障礙了。初信位的菩薩。

二信位的菩薩斷見惑的習氣。你看,初信位菩薩煩惱斷了,五種見惑斷了,他有習氣,二信位的時候斷習氣,習氣都斷掉之後就升到第三信位的菩薩。第三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二果,二信位等於二果向,小乘四果四向。大小乘智慧不一樣,斷煩惱的程度完全相同。證得三信位,就是小乘的二果,本能又恢復兩個,他心通有了,宿命通有了。宿命通就是知道自己過去世,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我們相信二果的這些人知道個,五百世他做不到,我們想想應該二、三十世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十世、二十世、三十世乃至於五十世,愈往上面那個境界就愈廣,到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辟支佛就加一倍,能知道一千世。菩薩就更多了,能量愈來愈大。有他心通,別人起心動念你知道。

這次我們在台灣訪問了幾天,有人提到金山活佛,金山活佛距離我們不遠,抗戰期間他還在世,抗戰大概結束前一年,他往生了。這個人有他心通,樂觀法師告訴我的。樂觀寫了一本書,煮雲也寫了一本書,寫他的故事,就是寫他的神通的事蹟。煮雲法師跟他沒有見過面,是聽聞,聽說的,到處打聽採訪,寫成一本書;樂觀跟他住過四個月。這兩個法師跟我都很熟。樂觀老法師告訴我,真有神通。他說我心裡動個什麼念頭,最初見面的時候瞧不起他,邋遢,也不守清規,說話也沒有分寸,瘋瘋癲癲,起心動念他全曉得。到後來知道真正是高人,不是普通人。

到第三果,神足通出現,神足就是能變化。樂觀法師說金山活佛至少他是三果,他有這些示現讓你看到。這是樂觀法師有個記載,有一天在一起吃飯,活佛喜歡開玩笑,信眾大家都喜歡他,什麼拘束都沒有,每個人端了一碗飯,菜佈得滿滿的,送給他吃。他很快就把它吃完了,那個人又送一碗來,前前後後一共吃了二十多碗。樂觀師在他旁邊,勸這些信徒,你們可別害他,不能再多了。金山活佛歪過頭來告訴他,他就問他,是不是吃太多了?還行嗎?他告訴樂觀說,不增不減。你看,一餐能吃幾十碗,也能一個星期不吃飯,這都別人做不到的。還有個怪毛病,他撿垃圾,特別喜歡破銅爛鐵,人家丟掉不要了,他撿起來怎麼樣?撿起來就吃掉。人家供養鈔票,那鈔票都很髒,他都拿著吃掉。這些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故事挺多,也非常有趣。確實有他心通、有宿命通。

給人治病,治病不需要醫藥的,身上搓了一點,那就能治病。衣服,春夏秋冬就一件,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熱,裡面一套小褂褲,外頭一件長衫,四季如是。領子髒,都黑了,但是聞聞,蓮花香味,那聞聞都能治病。人家稱他活佛,跟《濟公傳》上描寫的濟公差不多。這是在抗戰期間當中,金山寺的,叫金山活佛。金山寺是江蘇鎮江金山寺,他的法號叫妙善,妙善法師。但人家不稱他妙善,稱他活佛。

所以這些,這些真正修行人、得道的高僧,他們的地位莫測高深,他自己也不肯說,沒人知道。看到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以求慧眼來救濟。「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法眼是了解一切法,就是今天講的科學技術,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大家很容易相信。慧眼見真空,見到體性,那不是一般人能接受,不是一般人能夠明白。所以法眼教化眾生。「達真方能導俗,是為他經之序」。所以首先要見到真相,真相是根本智,達俗是後得智。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中一念不生,是體;起作用,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你先要求無知。無知是真的,因為知是什麼?知是妄念,知是生滅法;無知不生不滅,只有自性是不生不滅。這就是因戒得定,戒是規矩,因定開慧,那個定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廣學多聞,那是後得智。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都是圓滿智慧,真實智慧,這不是假的。所以佛講其他經裡頭的順序,把慧眼放在前面,法眼放在後面,是這個道理,給菩薩講的。

「至於本經」,不一樣,本經「則以真勝於俗」。慧眼能見真,法眼見俗,真勝於俗,所以這個經裡頭就把慧眼擺在第四,把法眼擺在第三。法眼見俗不見真,慧眼見真不見俗,「故以慧眼為第四」。「是即本經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經之故」,必須把這個講清楚、講明白,不講清楚、不講明白,學經教的人他就懷疑。教下,確實它的次序,我們過去學教,也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今天修淨土的時候,當中它就顛倒了,順序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它要照這樣排法。這就是淨宗跟教下不一樣的地方,淨宗先要求見真。

我們今天,這淨宗特別法門,是要見佛。首先我們要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才算是見真。見阿彌陀佛,等於大乘一般法門,通途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明心見性,雖然他不是明心見性,等於明心見性,太高了!為什麼說等於?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明心見性。這不是你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你。加持真管用,為什麼你能夠接受?因為你有自性,你本來是佛,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沒有自性,你不是本來是佛的話,加也加不上。在理上講得通,我們的信心就不懷疑了。

所以這部經,夏蓮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本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集經、論、祖師大德註疏之大成來註這部經,我們可以把它看作釋迦牟尼佛往後九千年末法之中,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修淨宗,自己求生淨土,方法很簡單。如果要弘揚這個法門,那要深入經藏,經藏指什麼?經藏就是指這部經。一部經就可以,在經之前具足戒學,「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它是基礎。戒裡頭最重要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四攝、六度、十願,足夠了。你能把這些東西統統做到了,你就是佛菩薩再來,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歸心淨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不搞別的,比什麼都重要,搞真的,不搞假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5日09:41: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5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