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300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00集)  2013/5/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00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四頁,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南泉云:說作如如,早變了也」。念老在括弧裡頭說,「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這個意思是什麼?說不得,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怎麼說他也不會明白,就這個意思。南泉,唐朝時候人,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介紹,「唐池州南泉山普願禪師,馬祖之法嗣」。他是馬祖的徒弟,馬祖是他的師父,他是禪宗第九代。馬祖是第八代,他是懷讓的學生,中國叢林制度是從他興起的,馬祖跟百丈兩位大師創建中國佛教叢林制度。「初習律,於教觀究精要」,究是研究,深入的研究,他有戒律的基礎,他有教下的根基。「後入馬祖之門」,以後他學禪。馬祖,禪宗的大德。「頓忘筌蹄」,這是一句比喻的話。「筌」是捕魚的,現在少見。抗戰期間,我們常年在農村,這個東西常見,竹子編的,前面口大,後面口小,放在小水溝裡頭、小溪裡頭,魚進去就出不來,是抓魚的工具,這個叫筌。「蹄」,是捕兔的網,叫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禪宗常用這個做比喻。魚拿到,兔子抓到,工具就不重要了,就把它放在一邊,目的達到了。禪宗參究是手段,目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意思是說明南泉在馬祖會下開悟了,正如同馬祖在懷讓大師會下開悟一樣,沒有開悟之前距離相差很大,開悟之後就入同樣一個境界。

像惠能大師那樣的頓悟,在歷史上只看到一個,沒有看到第二個。往後這些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都是長時間的參學開悟的,不像惠能,一句話之下他就開悟了。可是開悟之後境界是相同的,惠能大師的神通、智慧、辯才,每個開悟的人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他見性了。怎樣才能見性?放下就能見性。放下什麼?六根對著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對外頭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開悟了。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他是入定開悟了。惠能大師是二十四歲,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世尊開悟之後,把開悟的境界完全說出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惠能大師開悟,只說了二十個字,那二十個字如果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把它濃縮就是二十個字,不增不減。開悟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從《六祖壇經》裡面看到,那是透了一點信息。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實際上跟五祖只見面三次。第一次見面,是到黃梅來求法,跟五祖見了一次面。五祖問他:你來到這裡想學些什麼?他回答五祖說:「我來作佛的。」我們相信五祖從來沒有聽過這麼樣一個人,他到這裡是來作佛的,他不為別的。五祖真的就幫助他成佛了,作佛,明心見性就是作佛,真滿了他的願。分配他到槽房裡面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幹他的老本行,在那裡幹了八個月。

這一天五祖要傳法,自己年歲太大,就是要傳下一代,他是第五代,底下是第六代。吩咐寺院的大眾:每個人作一首偈子來給我看看,真的要明心見性,衣缽就傳給他,他就是第六代祖。話說出去三天,沒人作偈子。神秀心裡很清楚,大家不願意作偈,也就是說,大眾心目當中第六代祖肯定是神秀。這逼著神秀不作不行,神秀說我不能不作,大家都在看我。一首偈子作了好幾天,自己沒把握,作好了,不敢送給老和尚,沒信心,想了一個方法,貼到牆壁上。如果老和尚看到讚歎,就說這是我作的;老和尚不滿意,就算了,別說話。他的這首偈多出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看了,說作得不錯,大家都可以依照這個偈子去修行,別的話就沒說了。

整個廟裡面都知道這樁事情,大家都在念這首偈子。惠能大師聽到了,就找人,廟很大,他除了碓房,別的地方沒去過,這偈子在哪裡?找個人帶他去看看,他說我也想去拜一拜。帶到那邊拜了三拜,問旁邊有沒有人會寫字的,人家問幹什麼?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人幫我寫一寫。他不會寫字,不認識字,不會寫字。他把這首偈子改了,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寫出來之後,馬上轟動,這整廟都轟動,沒有想到還有這麼一個人。五祖一聽說,不妙,趕快到這個地方牆壁上來看,把草鞋脫下來把它擦掉,告訴大家:沒見性,也沒見性。這就平息下來了。

第二天老和尚巡寮,巡寮就是整個寺院各個地方去看一遍,叫巡寮。巡寮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去看惠能,因為單獨看惠能不行,太矚目了。整個寺廟拐拐角角上都去看一遍,也走到碓房,在碓房裡面跟惠能見了面,說了幾句話。第二次見面,八個月第二次見面。惠能在舂米,問他:米舂得怎麼樣?舂熟了沒?他說:早熟了,就是還沒有篩。他話裡頭有話,別人聽不懂,他說「猶欠篩在」,那就是早就開悟了,沒有人給他作證,求五祖給他作證。五祖就用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這個三下就是三更,夜晚三更來找他。他們兩個心是通的,惠能知道,別的沒有人知道。所以三更他到方丈室去,果然方丈室每一道門都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了。進去之後,老和尚看他來了,把房門關起來,半夜給他講《金剛經》。這是第三次見面,就見過三次面。

開悟之後,衣缽給他,他就是第六代祖。因為嫉妒障礙很多,怕人會害他,連夜已經準備了船,叫他離開:趕緊走,你是南方來的,還回到南方去。他跑到獵人隊,替獵人當伙夫,給獵人煮飯,在那裡服務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後風平浪靜,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他出來了。盛唐,中國佛法的黃金時代,惠能還遭這樣的難,你說嫉妒障礙多可怕。他在黃梅八個月,黃梅有講堂,他沒有去聽課,黃梅有禪堂,他沒有去坐過香,他修行的地點就是柴房,就是劈柴舂米,那就是他修行。誰知道?五祖忍和尚知道,其他沒有一個人知道。真修,真修在哪裡修?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就在那裡修。見色聞聲,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是阿賴耶。不用阿賴耶,不用阿賴耶就是用真心,真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自性裡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現前。

逃難的路程當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古人,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像我們現在學經教,學得很多、很雜、很亂,所以不能成功。古人就是一樣,無盡藏比丘尼就是一部《大涅槃經》,每天讀經,讀誦。這一次跟惠能遇到了,她在那裡念經,惠能在旁邊聽。等到她念完,惠能就跟她講,妳剛才念的那段經是什麼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驚訝,捧著經向他請教。惠能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字不認字沒關係。惠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四十三個人,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開悟了。為什麼她一聽也能開悟?她念《涅槃經》至少也有十年,十年的心就在這一部經上,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她清淨平等心現出來了。清淨平等心,惠能大師幾句話一點,她就開悟了。開悟的基礎是清淨平等,覺就是開悟,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不具備清淨平等的基礎,就沒法子開悟;有清淨平等這個基礎,很容易開悟。這都是一門深入,古人講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處。這個方法只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沒有,外國人不知道。

第二個類似的例子,《壇經》上有記載的,法達禪師,一生受持《法華經》的,就是念《法華經》,什麼意思不懂,念了三千多遍。《法華經》分量很大,七卷,每一卷分量都大,念得熟的人,功夫念得勤,一天可以念一遍,三千多部那就是十年,他的心在《法華經》上定了十年。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拜了三拜,頭都沒著地。起來,六祖問他:你應該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是什麼?他就講:誦《法華》三千部。真不容易!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什麼?他答不出來,回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有聽人念過,你念到這麼熟,你念一遍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從頭念,念到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六祖給他說:行了,不要再念,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這時候感恩,再禮拜,頭著地了。

所以開悟的條件沒有別的,「制心一處」,佛說的,大小乘經上都有,「無事不辦」,連明心見性都可以辦,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教,你只要聽幾句就全懂了,不必聽完,無論是哪一段,前面、當中、後面都可以,你只要念一小段,全經他都知道。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與認識字不認識字真的不相干。佛教有,伊斯蘭教也有。大家知道《古蘭經》是穆罕默德說的,別人幫他記筆記記下來的。穆罕默德本人不認識字,能說出一部《古蘭經》。今天全世界有十幾億的穆斯林都讀這一部經典,說出經典的人是不認識字的,他有智慧。我們今天學習經教的這些宗教人士,完全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戒定慧來的。知識不需要戒定,多看多聽就行了,多寫筆記,幹這些的,所學的全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這是自己的。不是自性流出來的,那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流露的,這叫記問之學。中國古代老祖宗都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中國古時候這些老祖宗不重視。重視什麼人?重視開悟的,重視有清淨平等覺的人。

學佛,無論出家在家,要真幹,不能幹假的,要向開悟這條道路走,就是正確。經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聽,但是戒跟定重要!戒,現在沒人講戒了,沒人傳戒,也沒人學戒,幾乎就斷掉了。我們常年在國外過流浪生活,我們很清楚,在世尊末法時代,往後九千年,除了念佛求生淨土,別的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得不到三昧,得不到三昧就不可能開悟,換句話說,依舊搞六道輪迴,必然的。要想在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只有信願持名這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提倡的,印光大師完全接受了。印祖一生教人,他自己做出榜樣,真做到了,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傳法的法印,你能夠一生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弟子,你就得到他的真傳,真弟子,不是假的。

「敦倫」怎麼講?倫是同類的,我們是人,「凡是人,皆須愛」就叫敦倫。敦是敦睦,就親愛的意思。沒有分別,沒有彼此,凡是人,皆須愛,這敦倫。「盡分」,對人、對事、對物盡心盡力去做,不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為眾生,功德圓滿。這是對外。對自己,對內,這就講究存心,「閑邪存誠」,閑是防止,邪是一切邪惡,一切不善、一切邪惡我們決定不能做,心裡面只存著真誠,真誠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無量壽經》上講的,至誠心是體,至誠心對自己叫深心,自受用;對別人叫大慈大悲,他受用。真誠用在自己是清淨,我就用清淨平等;真誠心對別人是大慈大悲,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學佛了。信,決定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一點都不懷疑,願生西方,發願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親近阿彌陀佛,我到這個世間來就為幹這個事情的,其他都不是我要求的,我就幹這個事情,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十六個字就是印光大師的一生,他的生平十六個字就寫盡了。我們把十六個字完全接受過來,依教奉行,是印光大師法子,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南泉在馬祖會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叫「心地悟明」。「德宗貞元十一年留錫池州不下南泉者三十餘年」。你看看人家定力!南泉是山名,他在南泉山上住了三十多年,不下山,這就是定功。德宗時代,《四十華嚴》到中國。《四十華嚴》,貞元年間翻譯完成,《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完整的,沒有欠缺,非常稀有難逢。這個經到中國翻譯成中文,南泉大師在世。「文宗太和初,宣城陸亘」,這都在安徽,池州,好像現在也叫池州,離九華山不遠,就住在這些地方。我們看到古人的行誼,住在一個地方一生不動。他是「太和八年」,就是文宗,文宗的年號是太和,八年十一月圓寂的,壽八十七歲。他的這些傳記寫在《傳燈錄》裡頭,《景德傳燈錄》,比他早的在《五燈會元》,這是禪宗兩部傳記。

所以這兩樣東西裡面所記載的,《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個人,加上《景德傳燈錄》裡面所記載的,我們估計禪宗在中國這一千年,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應該有三千人。明心見性就是成佛,所以佛教在中國這兩千年,成就的超過印度。印度,佛陀在世時候沒有這麼多人。中國跟佛教特別有緣分。這個裡頭不算念佛往生的,要是算念佛往生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要超過十萬人。往生淨土就成佛,地位不在明心見性之下,這個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的路子難走,念佛這個路子好走。蕅益、印光大師的所傳,末世的眾生一定要尊重,要認真學習。這個機會稀有難逢,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遇到要是當面錯過,這一生不成就,怎麼說都說不過去。成佛的這個機緣你遇到了,你沒把它抓住,這像什麼話!應該放下萬緣,一心求生西方。特別是生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愈想它愈珍貴,愈想愈難得,發心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三寶、對得起祖宗。

宗門見性,那個境界沒法子說。說出來,懂得的人,他能聽得懂,他明瞭;不懂得的人,聽了之後還是不懂,不但不懂,他還有疑惑。大乘教裡頭兩句話說得非常好,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言語說不出來,說出來的就錯了。南泉這個地方,「說作如如,早變了也」,不是如如了,變質了。告訴你說不出,不能說、不能說,你怎麼還說個如如?不但說不出,心裡不能想,只一想就錯了。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言語,你怎麼說?自性裡頭沒有思想,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怎麼說?你怎麼講?你如果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完全明瞭了。那是什麼境界?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你就證得了。證得清淨平等覺,就是法身菩薩,就跟這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同一個境界,他們說的話你全懂。不入這個境界,難。

下面說,「故云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你想從言語裡頭聽一點消息,你覺悟了,沒這回事情。我們要問,惠能大師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聽經開悟的?如果是聽經開悟的,為什麼別人聽經不會開悟?這個事情要講因果,有因、有緣、有果。惠能大師有因,我們凡夫沒有因。因是什麼?因是他真放得下,他確實放下了。從哪裡知道他放下?你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就知道他全放下了。「本來無一物」,這句話說得好,「何處惹塵埃」,本無一物,哪來的塵埃。這是什麼?這是因。聽經是緣,有因有緣,因緣具足,果就現前了,這果是大徹大悟。我們天天聽經,有緣沒有因。如果真正有因的人,聽講經決定開悟。因緣具足,講的人沒開悟,聽的人開悟了,有,與講的人不相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然後才曉得,學佛什麼最重要?放下最重要。放下,你真聽懂了;沒放下,你沒聽懂。真話,聽懂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一放下就成佛,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成佛之後,沒有一樣你不知道,沒有一樣你有障礙,所以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大乘起信論》裡頭有一句話教我們,教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經,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讀經。它說了三樁事情,第一個,聽經離言說相。離,不執著、不分別。講經的人說什麼,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音聲的符號,不要執著文字相。第二,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什麼?術語。緣覺、南泉、佛、菩薩、明心見性,這都是些名字相,別執著它,假的,不是真的,名詞術語不要執著。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就是不能想它這什麼意思、這怎麼講法,不可以。懂就懂,你就開悟了;不懂,愈講愈糊塗。這種教學法,走遍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只有佛門當中有,現在佛門當中全不用了。就在面前,這也是宗門的話,「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不到,「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當下,當下就是。當下就是,對我們來說怎麼會這麼困難?就是我們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有這個東西,對於諸法實相邊都摸不到。離開這些東西就是,法法頭頭皆是,無有一法不是。

我們接著看下面,「當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這一件大事,沒法子說,不能想。「法藏果覺,實非語言之所能宣」。法藏,阿彌陀佛的因地,沒有成佛之前,他在修菩薩行,在行菩薩道,他的境界,大徹大悟。有四十二個階級,愈往上面去愈深愈妙,愈是言語達不到、思惟想像達不到。言語、思惟想像都是阿賴耶識的功能,菩薩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那怎麼會一樣!「亦非眾生生滅心」,生滅心就是阿賴耶,「思量」就是第七末那識,「分別」就是第六意識,統統達不到。「亦非」兩個字冠下去的。「亦非(也不是)眾生生滅心(阿賴耶)、思量(末那)、分別(第六意識)之所能及」,達不到。我們用這個心來學佛法,把佛法全都變成世間法了。變成世間什麼?變成世間的哲學,高等哲學、佛經哲學,變了質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祖師大德他們證入這個境界的佛法,不一樣。這個愈說愈玄,愈說愈妙,愈說愈不好懂,但是這是講真話。「在凡夫分上,語言不能知」,給你講你也不知道,「無語亦不能知」,不給你講你也不知道;「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亦不能知」。為什麼?這個一定要懂,為的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不平等。什麼時候我們的心清淨、平等,就懂得。心地清淨,跟阿羅漢平等;心地平等,跟這些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人平等,這才行。清淨、平等誰都幫不上忙,你自己的事情,你必須把染污離開,你心就清淨;把分別離開,你就平等。學佛難,不容易!

清淨平等心沒有現前,怎麼辦?除了淨宗之外,依然去搞六道輪迴,這是事實真相。佛法甚深的境界義趣不懂,沒關係,只要老實念佛,個個都能往生。經要不要聽?要不要讀?我的主張,要聽要讀。為什麼?如果不聽不讀,你連一點消息都得不到,消息得不到,念久了覺得不靈,懷疑了,一懷疑就完了,全毀掉了。所以天天讀經、天天聽經,維持你的信心。信心不退,願心不退,念佛不退,這就行了,你就保證往生,有這麼個好處。慢慢的,心愈清淨,你明瞭的就愈多。一分清淨心,有一分悟處;十分清淨心,有十分悟處;百分清淨心,你就有百分悟處。你聽經能不能聽懂,完全在清淨平等心,不在別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的言語很少,但是他的言語有力量,有攝受的力量,有啟發的力量,有加持的力量。老人喜歡給你講開示,是你的心很定,他喜歡給你講;心浮氣躁,他一句話不說。一定等你把浮躁的心情統統放下,他就給你講了,沒有廢話。所以法藏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言語不能知,無言語也不能知,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也不能知。「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與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測」。如如,轉八識,如如智是成四智,就是前面所講開示悟入,他入了。六道凡夫、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們也不知道。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小科,只有兩句經文,「誓願成就」。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著重在『圓滿』兩個字。註解裡頭念老說,「圓滿者,圓妙具足」。『成就』者,嘉祥大師註解《法華論疏》裡頭說:「具足無餘,不可破壞,故云成就」。具足無餘就是圓滿,樣樣具足,沒有絲毫欠缺,而且不可破壞,這叫成就。「又《往生論註》」,這個註是曇鸞法師的,「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曇鸞法師《往生論》裡面說的,說得好,我們應該要學習。依據的是《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自在神力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本有的德能。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在神力是屬於德相。「願以成力」,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了,怎麼圓滿的?是自在神力圓滿的。沒有自在神力,這個願就不能圓滿。「力以就願」,自在神力跟四十八願融成一體,四十八願就是自在神力,自在神力就是四十八願。所以「願不徒然」,真願,願願兌現,「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實際上,力跟願融成一體,現在科學上的名詞叫糾纏在一起。「故曰成就」,極樂世界不思議的成就,有道理、有憑據,不是假的,不是妄想。

「又《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是普賢菩薩勸發菩提心,這品經裡頭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去我們現在,依照中國人的說法是三千多年。外國人說法是二千五百多年,跟中國說法相差六百年。中國古時候的記載也是有憑有據,不是隨便說的。釋迦牟尼佛出生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這中國古書裡記載的,滅度的時候是周穆王五十二年。佛住世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依照這個算法,到今年就是三千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三千零四十年。這個時候,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所以得到《法華經》不容易!《法華經》是大乘法寶,你能擁有一部、你能得到,多大的福分!

成就哪四法?下面說出來了,「一者,為諸佛護念」。你有沒有得到諸佛護念?諸佛為什麼要護念你?這得問。在現前這個社會,對佛法的信心絲毫不動搖,堅定的信心,堅定的意志,依教奉行。真正是佛所說的經,你只依一部,無論哪一部經,只要一部,不能兩部,為什麼?一部,你能得三昧,太多了就不行。得三昧之後,就很可能開悟。你要是涉獵太多,那就生妄想、生分別、生執著,這錯了,這完全變成世間法。一生專攻一部,幾十年不改變,不下山,不改變,他決定有成就。台灣果清法師,專攻戒律,三十多年就這一部經,他成就了。我知道,三十多年前他們剛剛學佛,同學八個人。他來見我,我問他,同學們都還在嗎?在,都六十多歲了。那個時候大學剛畢業,參加李老師的研究班,內典研究班,成就的就他一個。為什麼?他三十年走一條路,沒有拐彎,成就了。三十年是相當長的時間,專搞一樣東西,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一門東西搞十年,我們常講小有名氣了,二十年就大成就,何況三十年、四十年?自自然然成為一代祖師。「祖師」這個名詞自己心裡頭痕跡都沒有,別人送給你的,不管你要不要,你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什麼?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這一句是說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也要長時間,這是得「為諸佛護念」的第一個因素,你沒有德本不行。德本是什麼?德本是孝親、是尊師。淨業三福,釋迦牟尼佛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是德本。我平常跟別人講,我講「根本」,孝養父母是德的根,奉事師長是德的本。植物,我這是一個同修送我一個盆栽,給你們看看,樹根比喻作孝親,本是主幹,這一枝主幹,其他的是枝葉,所有枝葉花果都依根本建立的。沒有根本,哪來這些樹幹?哪來的花葉枝果?人把孝親尊師丟掉了,一切都完了。學佛,沒有根本不能學,有這兩個根本,一切善法自然就生發了。中國這個民族在東亞建立國家,千萬年不衰,靠什麼?就靠這個根本。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外國人說的。

前些年我在澳洲,南昆大送我一個博士學位,那一天典禮結束之後,校長請我吃飯,有幾位教授作陪。當中有一位是學校的教務長,吃飯的時候告訴我,他說在二戰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有一批專家學者研究一個題目,就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那三個都已經滅亡,沒有了,為什麼中國還存在?研究這個問題。研究有結論,結論是中國古人重視家庭教育的關係。我聽這個結論,我點頭,我說這個結論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是這個關係。在全世界,所有人類族群的文化、宗教的文化,無一不是建立在這個根本上,如果沒有這個根本,它不能夠永遠存在地球上。今天我們的文化根本動搖了,這是大問題,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師,這問題可大了!現在的小孩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重老師,也不能怪他們,而是什麼?父母自己沒有做好,老師自己也沒有做好,老師不像個老師,父母不像做父母,這個麻煩大了,這才是今天真正值得憂慮的大問題。我們能把「孝親尊師」找回來,中國就有救。我相信這個世間人,誰會反對孝親、會反對尊師重道?你不希望你的兒女孝順你嗎?你不希望你的學生尊重你嗎?哪裡有這種老師、有這種父母?今天社會偏偏出現。加上近代的傳媒,這些事情在全世界報導,常常發生。國家希求長治久安,把根本丟掉了,長治變成長時期的動亂,社會不穩定,倫理沒有了。孝親尊師是倫理的根,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統統都不講了,因果是迷信,要把它推翻。這能推翻得了嗎?好像是可以推翻的,為什麼?古老的預言在今天都不靈了,假的、騙人的,行善沒有善報,造惡也沒有惡報。這個道理是很深的課題,今天人相信科學,必須有科學的證據他才相信。

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沒學佛,遇到一個老先生,朱鏡宙老居士,他是章太炎的女婿,我認識他的時候他七十歲,老人了,非常慈悲,他是學科學的,虔誠的佛教徒,告訴我他學佛的經歷。他的岳父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活著的時候做的,晚上,他說有兩個小鬼抬了轎子去接他上班去,天亮就把他送回來,日夜不能休息,白天他有他的工作,晚上要到東嶽廟東嶽大帝那裡去上班,地位很高,判官。判官的地位就等於像現在講祕書長,二把手。他只做了一個月。在我們相信,可能是東嶽大帝的判官臨時有事情不能上班,請他去代理,一個月之後判官回來了,他就不必再去了。這一個月,把這個鬼道裡面事情透了很多信息,告訴大家,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是個讀書人,他說韓愈、柳宗元這些唐宋八大家都在鬼道。鬼的壽命長,所以他還能見到他們。

就是這樣的,他還是半信半疑。怎麼樣真正讓他相信?他自己親自遇到了。抗戰期間,那個時候他好像是做四川、西康稅務局局長,他是學財經的。他說有一天晚上,幾個朋友在一塊打麻將,很晚才散場,大概夜晚兩點鐘的樣子,散場,散場回家去。那個時候雖然官做得很大,沒車,要走路。晚上回去的時候,在路上,那個時候有路燈,但是路燈只有二十燭光,很遠才有一個,模模糊糊。回去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在他前面走。他也無所謂,反正晚上一個人,前面有個人,走的是一條路,同一個方向。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他突然想起來,夜這麼深了,怎麼有一個單身女子出來?愈想愈害怕,寒毛直豎,再看前面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這就曉得那是鬼,那不是人。這一驚,一害怕、一驚,前面人不見了,立刻就沒有了。親自看到的,不是短時間,半個多小時,這不是眼花,不是幻覺。他經過這樁事情之後,才真相信了,不再敢說沒有鬼了、說沒有報應,不敢講這個事情。晚年跟印光大師修念佛法門。我跟他的緣很深,我認識台中李老師,是他介紹的,他跟李老師是老朋友,同年。一定要自己遇到,這真正相信了。

我自己生性倔強,不服人,傲慢習氣很重,對這些鬼神事情也都認為是迷信。抗戰時間讀書,學校設在寺廟,小學,在鄉下,逃避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小廟的住眾很少,就請他們搬到別的寺廟去,寺廟給我們做學校,佛像統統鎖在一個房間,殿堂都變成教室,大雄寶殿做為大禮堂,國民黨時代。我們那個時候,小孩,年歲小,知道那個房間裡面完全收藏的是佛像,貼了封條,我們從窗戶,那窗戶是紙糊的,舔破之後看到裡面。小佛像,近一點的,就拿出來當玩具玩了,也糟蹋了有不少佛像,小的,大的拿不出來,小的在外面可以把它拿出來。在大陸上從來沒有聽說講經的,沒聽說過,只知道和尚念經,做經懺佛事超度,所以對它的印象非常不好,排斥。

二十歲左右,對哲學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到台灣遇到方東美先生,當代的哲學家,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門哲學概論,分成六、七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佛教的,認識了釋迦牟尼。老師告訴我,我說我學哲學,佛經怎麼會有哲學?佛經是宗教、是迷信,那是我那個時候看法。老師說:「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這個單元裡面才把過去錯誤的認識修正過來了。學佛到哪裡學?老師告訴我,不在寺廟。我說在哪裡?在佛經。他說你要學,你要去找經典。告訴我,兩百年前佛經哲學在寺廟,那些出家人都有德行、有學問,他們真的研究、真的修行。他說現在他們不搞這個,現在搞經懺佛事,不研究經典了。我還是非常幸運,我遇到章嘉大師。前面三年,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根基;後面十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很不容易,因緣稀有難逢。

我的福報比不上果清法師。果清法師出家,師父好,自己有廟、有道場。我出家那個廟也不錯,師父也很好,可是師父不喜歡學經教的,喜歡做經懺佛事、做法會的,跟我講過幾次,叫我放棄經典:這個有什麼意思?不能賺錢,不能給道場帶來收入,道場怎麼活下去?法會、經懺佛事有收入。我說我出家不是為搞經懺佛事,我是希望有機緣再深入經藏。這個我們意見就不相同,住了一年多就不行了,我要不聽他的話就不能住在這個寺廟,這就過流浪生活。果清法師有福,他的師父支持他學戒律,所以他在這一個道場能住幾十年。我這幾十年是雲遊、是流浪,居無定所,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住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不過三個月,就得走路;短的,一個星期。好在認識人多,國外朋友多,到處都是,如果沒有這個緣,那真的是無路可走。

所以我們一生反省、思惟,似乎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這個話,在我初學,沒有出家之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真正發心學釋迦牟尼佛,他說:「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心。」這個話我聽到非常滿意,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我相信佛菩薩加持,相信佛菩薩保佑,無論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要從這個裡頭去歷練、去磨鍊,在這個裡面成長,學習植眾德本。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淨宗同學在家的人多,我提出五個科目,行門,日常生活所依據的。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第二個是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這幾個科目就夠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就是斷惡修善、積累功德。

因為我受方東美先生的影響,我是從學術進門的,不是從信仰進門,所以懺雲法師、李老師勸我學淨土法門,我知道他們都是誠心好意,我沒接受。介紹我淨土宗的書,《印光大師文鈔》、《彌陀經》三個註解,我都看了,我不反對淨土、不毀謗淨土,我自己還是不想學,心都在大經大論上,《華嚴》、《法華》、《般若》、《楞嚴》,搞這些東西,在經典裡學習這些東西。所學到的,剛才說了,知識,不是智慧。我學佛三十年才相信淨土,不容易!古大德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相信。我怎麼相信的?我從《華嚴》、《法華》、《楞嚴經》上認識淨土的。看到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他們統統都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我不能大意了,認真仔細在經典裡面去找淨土宗的理論,才接受淨土經典,講解淨土經典。真的,真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裡頭第一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難信易行,你一生只要相信了,決定成就,不會落空。其他大經大論,要不是大徹大悟,決定依舊搞輪迴,出不了六道。所以我到八十五歲,《華嚴》放棄掉了,不講了,專講《無量壽經》,專學《無量壽經》,專弘《無量壽經》,其他統統放下了,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1日15:07: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3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