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東北大鼓書六祖惠能 高春艷居士主講 (第四十集) 2006/3 北京 檔名:52-183-0040
第四十回 李氏善終
話說李氏夫人經過多年的勤苦修行,又得惠能的指點開示,終於修的心地清淨,預知時至。她與劉志略母子話別片刻,便在床上安詳的坐化了。每個人的出生大部分都相同,可是死就千差萬別了。有生病而死的,有服毒而亡的,有車禍喪生的,還有跳樓自殺的,更有飛機失事蒙主召請的,死法是多種多樣。像李氏夫人這種無病無痛,安詳自在離開人間這種方式,那是十分的難得。大家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吧?每到逢年過節,人們都在自家大門上貼上個大「福」字,或者是「五福臨門」的字樣,希望自己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希望自己五福臨門。這只是個希望而已,要想都得到,那很難的。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的「洪範」,那上面記載的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也就是說,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就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第二福是「富貴」,就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第三福是「康寧」,就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第四福是「好德」,就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第五福就是「善終」,就是臨命終的時候,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病痛,沒有遭受到任何的橫禍,心無掛礙,沒有煩惱,安詳自在的離開人間。大家想想,這五種福誰能全部獲得?尤其是善終很難,因為我們不知道閻王爺什麼時候會給我們發來召集令,也不知道自己臨命終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樣的障礙。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也就是說只有五福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否則你缺哪一樣福都是美中不足,都是有缺陷的福。比如有的人雖然長壽,他卻貧賤度日;有的人雖然富貴,他卻健康狀況不佳,或者短壽;有的人雖然是好德,可是他很操心,人生的境遇多得不勝枚舉。記得《呂氏春秋》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本身的德行、學問、修養是第一重要的。所以說五福當中,最重要的一福就是「好德」,因為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人若沒有良好的品德,他決沒有長久的福氣。五福當中最難得的一福就是「善終」。自古以來,壽命就是個非常神祕的問題,除非是在心智上下過功夫的修行人,否則誰都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會跟自己碰面。因為我們平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這句成語用到我們身上,真是顯得格外貼切。
說的是人命只在呼吸間
倘若是一氣不來就算完
自古來歲月更替身亦變
有誰見身體皮囊總相牽
世間人不曉自己把戲演
整日裡精打細算用機關
單等那無常一到心慌亂
就好像熱鍋螞蟻實可憐
世間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糊裡糊塗的降生,又無可奈何的交出生命,生時無知,死時無覺,因為死時無覺,就會惶恐不安,甚至是非常痛苦。聰明人應該知道,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社,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客,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告別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無論你願意不願意,你都得承認這個事實。民間流傳一段警世語,叫無常信,很有意思。說有一個老者死後他去見閻王,怪閻王爺沒提早通知他,家事都沒安排明白就慌裡慌張來了。閻王爺說我給你報過信兒,是你自己不覺罷了。他說你怎麼給我報的信兒?閻王爺說,你的眼睛漸漸花了,這是我第一次給你報的信兒;你的耳朵漸漸聾了,這是我第二次給你報的信兒;你的牙齒漸漸掉了,這是我第三次給你報的信兒;你渾身各部位日益衰弱,我給你報信兒無數次,你自己不覺你賴誰!老者沒話說了,這是說老人。可是一個少年死了也找閻王爺,稱閻王爺沒提早通知他。閻王爺說我通知過你,你自己不覺醒。他說你怎麼通知我的?我的眼睛明亮,牙齒堅硬,我渾身很健康。閻王爺說,你看沒看見你東邊的鄰居只活四、五十歲就死了,你西邊的鄰居只活二、三十歲就死了,有的活的不到十歲,甚至有的人在乳哺時期就死了,這些難道不是我給你報的信兒嗎?少年一聽無話可答。
諸位,這個無常信很有深意!良馬只要一見到鞭影,牠就能跑得很快,如果非等人家狠狠的打在身上才肯跑,那就是劣馬。徒然傷感生死無常有什麼用?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閻羅王就在睡大覺,不會這麼快的找上門來。要知道,棺材裡躺的死人未必都是老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不到終點就躺下來的大有人在。佛說人命在呼吸間,意思是一氣不來便屬隔世,我們誰都沒把握,下一口氣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順利。所以,要好好把握這有生之年,趁活著的時候努力學習、工作,多為社會人群做貢獻。時時刻刻斷惡向善,淨化心靈,免得臨終的時候急得像一隻落湯的螃蟹似的,痛苦難挨。
單說李氏夫人,能於滾滾紅塵之中清淨六根,成就如此輝煌的生命奇蹟,得到了這十分難得的一福—善終,真是讓人敬佩已極!惠能乃悟道之人,自然不會像其他俗子一樣的悲痛依戀,他只是端端正正的給母親磕了三個頭。可是志略一家見此情景卻悲痛不已,放聲大哭。鄉民們聽到了劉志略一家的哭聲,急忙趕來,見李氏夫人如此安詳的端坐而去,他們心中驚羨不已。齊刷刷的跪在地上給李氏夫人磕頭,都主動幫助操辦李氏夫人的後事。志略請來了最好的木匠給李氏夫人搭靈棚、打坐棺,把喪事辦得特別隆重。
劉志略請人搭靈棚
兩丈高靈棚搭得精
灰脊瓦安異獸抬頭扭頸
瓦上邊安的是象牙寶瓶
黃楊木刻隔扇明暗兩用
紫檀木套花朵層次分明
有金童扛黃幡把頭擺動
有玉女張寶蓋面帶笑容
有金山和銀山搖錢樹
有金盆和銀盆聚寶瓶
金插花銀插花活對子馬
金葉裹銀葉裹馬童如生
有秋菊和梅香把茶水捧
有精明和快來鋪床掌燈
靈棚上一幅對兒字跡工整
藍紙底寫白字筆跡見功
上一聯:教子有方人欽敬
下一聯:修福積德得善終
橫批本是四個字兒
「往生極樂」寫得清
棚內坐棺特製定
質量優秀做工精
棺前供桌擺蜜供
上安數盞長明燈
山澗寺比丘尼把經誦
誦經念佛助往生
惠能本不想這樣興師動眾的按著俗情來操辦,可是志略一家和曹溪鄉民的盛情難卻,李氏夫人的喪事辦得特別隆重。惠能在曹叔良、劉志略和眾鄉親的幫助下,把老母的棺木送到了新州跟父親合葬在一起,並立碑作記。惠能葬母回歸曹溪,前來求法問道的人是愈來愈多,志略家幾乎容納不下了。這李氏夫人真的很了不起,她不但度了自己,也度了曹溪鄉民。因為惠能能把佛法的道理講清楚,她老人家也能身體力行的用事實向世人證明,佛法給她帶來了歡喜,帶來了自在,帶來了命運的改造,使她生可安樂,死可安樂。
有些人學佛原本是沒事兒幹,消遣消遣,到佛堂拜拜佛、念念經,純屬消遣,不是真正在學。因為他沒弄清楚,沒搞明白,也沒得到利益。可李氏夫人的修學成就,他們增加了信心,對佛法產生極大的恭敬和信任,紛紛向惠能請教佛法真諦。有的說自己緣分不好,也沒有機會讀那些大乘經,只能看看《心經》、《阿彌陀經》,問惠能他的母親是讀哪部經?怎麼修行的?惠能告訴大家,藥無貴賤,癒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益。中國漢語系的佛教本身就是大乘佛法,哪部經典上所說的道理最適合你的需要,哪一部經典對你來說就最好。不要總認為別的經典好,你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好。十鳥在天,不如一鳥在手,因為這一隻鳥你已經得到了,而那幾隻鳥你根本沒辦法得到,你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好東西。如果能把這兩部經都弄通了,那你一生就受用無窮,因為一經通經經通。
惠能告訴他們,自己的母親李氏夫人,一生只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部經,只念阿彌陀佛一句名號。真正的讀經,是把經典上所說的道理記在心裡,按照經典教導的去做,依教奉行,那才是真正讀經。我昨天下午聽了一堂課,這堂課讓我痛哭流涕。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士,家庭婦女,鞍山市的,她走到哪裡都有那麼多人恭敬她。她自己介紹,她讀《地藏經》五年了,而且按照《地藏經》的教導去做。《地藏經》是教孝的,她孝敬她的公婆,震動整個鞍山市,走到大街小巷,包括她家的三親六故,都恭敬她。你孝心一開,善根一起,你百福都來。她做買賣幹什麼都非常順,人們恭敬她也羨慕她,按經典的做那才是真正的讀經。念是廣義的、會意的,念是「今心」,現前的心。念阿彌陀佛,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念阿彌陀佛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要依無量覺,時時處處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清淨無染。
惠能高妙的佛學見解,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也給眾生正確的引導,每天來求法問道的人是愈來愈多,劉志略家幾乎容納不下了。老居士曹叔良一看,自己做善事的機會又來了,心想,要是能把盧行者留到這裡給百姓傳經布道,那可是一件大好事。所以他帶頭出錢為惠能建寺院。更讓人感動的是,大財主陳亞仙也出了很多錢幫助惠能建寺。曹叔良出錢並不奇怪,因為他本來就是樂善好施,修橋補路、賑災救饑都有他的份兒。而陳亞仙就不同了,他原本是個非常自私吝嗇的人,愛財如命,可卻能捨出許多錢來。對於一個愛財如命的人來說,錢比生命重要,都至死不捨。
記得有個笑話,說有一個老財迷,到臨死的時候還對家裡的財產不放心,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問他三個兒子,說我死了之後你們如何發送我。大兒子說:「爹,您老辛辛苦苦幹一輩子,光掙錢不花錢不容易,所以您死之後,我要把您的後事辦得風風光光的。」這老頭一聽,打他兒子一個嘴巴:「你這個不成材的東西,一邊兒去。」然後把他二兒子叫到跟前,問他二兒子怎麼發送,他二兒子說:「爹,您掙錢不容易,我不能太浪費,我只是給你買口白材棺材,把你裝上一埋就行了。」這老頭瞪他二兒子一眼:「你也不是成材的貨,一邊兒去。」
然後把他三兒子叫到跟前,問怎麼發送。他三兒子很聰明,也知道他爹的脾氣,他說:「爹,您老死後,我發送您不但不花一分錢,我還能賺很多錢。」老財迷一聽眼睛就亮了:「兒呀,你怎麼賺錢?」這老三就說了,說:「我架一口大鍋,把你烀熟了,大卸八塊去賣肉,那一定有很多的賺頭。」老財迷一聽樂了:「這才是我的好兒子,把這串鑰匙交給你,你就當家了!」老財迷閉著眼睛就放心的等死,閉一會兒,突然把眼睛睜開了:「兒呀,你賣肉可千萬別到你舅舅的門口去賣。」「爹!那為什麼?」「你舅舅他好賴帳,我怕他吃肉不給錢。」這個笑話雖然是諷刺,但也說明了,極度吝嗇者對金錢至死都不能捨。所以我說陳亞仙值得讚歎,這也是惠能的德行轉化了他,使他這個吝嗇鬼變成了慈善家,不易!
這曹溪地界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剎寶林寺,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倡建的,但經過隋朝末年的戰火兵災,已經破舊不整。曹叔良、陳亞仙這一帶頭出錢修復,眾鄉民立即響應,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劉志略也出了很多銀子為惠能措辦此事。在眾鄉民們的勤苦努力下,寶林寺終於舊貌換新顏,請惠能去住持。惠能為度眾生,自然很高興的搬入寺內,志略還雇了兩個小童兒給他燒水做飯,附近的僧人、居士都紛紛來向他請教佛法。惠能雖然沒忘五祖大師的囑託,可是劉志略的挽留和眾鄉民們的盛情他也不好卻之,一直在此住了九個多月。這天晚上,他料理好一應事物,來到了大殿內禪坐。突然他覺得心跳加劇,氣脈受阻,掌心發麻,頭暈目眩,心說:「糟了,我已經身中劇毒,這便如何是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