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79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九集)  2012/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79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頁倒數第一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什麼是一切功德法?集註裡頭有解釋,「指佛果之無盡功德」。「《仁王經疏》云: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淨影疏》曰: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些菩薩個個都具足無量行願,大行大願說之不盡,我們這個經裡頭是略舉一二,讓我們有個清楚的概念。具足無量行願,才真正能夠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功德法我們得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是指如來果地上,換句話說,就是自性本有的功德,不是從外頭來的,本有的德,叫性德。

性德在大乘通常用三樁事情來形容、來概括,第一個是智慧,自性本具無量無盡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對這樁事情,最近這幾年來,體會得愈來愈深刻。第二類的德能,我們一般稱為道德、能量,這也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不是學來的。第三個是相好,相好也是無量無邊。《觀無量壽佛經》世尊告訴我們,彌陀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無法想像。很具體的說明,阿彌陀佛在實報莊嚴土他的報身,實際上方便土、同居土現的全是報身,因為那個地方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每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光明當中有無量的諸佛如來、菩薩圍繞,簡直不可思議。這些佛菩薩到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去做佛事,佛事就是講經教化眾生,這叫佛事,現無量無邊身。

這些我們一定要記住,佛菩薩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身是怎麼現的?法是怎麼說的?完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有應,像在做水實驗一樣,他自然有應,他沒有去想一想,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告訴我們,這些本能人人具足,各各圓滿,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佛在眾生面前沒有一點驕慢之心,為什麼?我們平等平等,只是我的智慧德相顯現出來,受用到了。你?你有,但是沒顯。為什麼沒有顯?你有障礙。什麼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的障礙,分別是塵沙的障礙,執著是見思的障礙。你有這三大類的障礙,所以雖有不得其用。於是佛教給我們,你能把這三種障礙放下,你的德用就現前,你就成佛了,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看說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們聽了,一遍不懂,十遍不懂,百遍不懂,千遍還是不懂,大概一萬遍懂得一點意思了,懂得之後怎麼樣?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還是沒有真懂,這是章嘉大師的話,如果真正懂得了,你肯定放下。也就是佛的這些話,我們體會不夠深、不夠廣、不夠遠。這到底是什麼問題?裡面夾雜著疑惑,有絲毫懷疑就變成嚴重的障礙,懷疑不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明瞭之後,對一切諸佛、一切菩薩的教誨決定不疑,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奉行,你的提升就非常快速。

聖賢教誨最怕就是疑,菩提道上有魔障,這魔是什麼?折磨。折磨不來自外頭,來自我們內心,這是真的;如果說外頭有折磨,錯了,你沒有見到事實真相。外面從來沒有折磨,折磨是我們自己迷了,見到財,迷在財裡頭;見到色,迷在色裡頭;見到名,迷在名裡頭;見到利,迷在利裡頭。財色名利幾個人能不受它的影響?沒有一個,只是說影響大小不同,多寡不一樣。真正不受影響,這個人一生決定成就。在中國唐朝惠能大師是個代表,他一點影響都沒有,所以他能夠在一句經文之下大徹大悟,將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圓滿恢復,他得受用。他的相好受用,我們凡夫不知道;他的智慧、德能的受用,我們凡夫能夠觀察到少分。誰能看到?跟他同等境界的人看到,也就是法身菩薩看到,諸佛如來看到。看到什麼?他真放下,一絲毫渣滓都不留,放得乾乾淨淨,他證得圓滿的。在他一生教學當中有四十三個成就的,成就跟他一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沒有他那麼俐落,沒有他那麼痛快。他是名符其實頓捨、頓悟、頓修、頓證,一念之中四個頓圓滿具足。他的學生就不是如此,有人一年半載開悟,有人三年、五年開悟,有人十年、八年開悟,還有二十年、三十年才開悟的,沒有他那麼爽快。但是只要開悟境界就相同,都提升到這個境界。

我們跟惠能比,是怎麼比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少分跟他開悟的弟子當中,我們努力從看破學放下。看破,依經教,經讀多了,慢慢明白了,遍數愈多,你明白得愈深,你明白得愈遠。經教就是聽佛的教誨。你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講經說法,聽教是不會中斷的。我們這個世間佛不在世,但是經典留在人間,能夠讀經,讀經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直讀下去,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然明白了,這是真的明白。我怎麼樣去想、思索,是這個說法、那個說法,那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不是自性智慧流露。自性智慧流露哪有那麼費事?豁然就明白。這是佛門無比殊勝的教學法,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叫三無漏學,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修成佛道,都要按這個方法。

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遵守規矩,你不遵守規矩,你就會走錯路。你走上邪道自己不知道,走偏、走邪了不曉得,還以為自己走的是正道,所有失敗的人都這個現象。只有天天讀經,天天反省,依教奉行,經上教我要做的,我努力把它做到,經上這不可以做的,我決定不動念頭。你只學會老實,老實人就有救,老實人一定得度。自作聰明的人決定出毛病,看每個墮落的人,你細心觀察都是自作聰明。自作聰明對於聖賢、對於經典不能完全相信,有絲毫的懷疑就會造成這個現象。所以真正成就的人,是決定沒有懷疑的人,我們常講老實人。老實、聽話、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一個字不認識的,沒念過書的他也會大徹大悟,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安住,安住就是老實、就是聽話、就是真幹的人,才能做到這兩個字。安住在哪裡?一切功德法中,前面講的,四弘誓願、普賢十願、彌陀四十八願。落實在行門裡面,就是六度、六和、四攝、六波羅蜜,他就得真實的受用,得真實的利益,就能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仁王經疏》裡面說得很清楚,施物是功,施是什麼?放下;物是什麼?物欲。放下一切欲望,連度眾生成佛道的願望都要放下,你要不放下都有累贅。真正學佛一定斷惡修善,斷惡修善要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也不著修學的形相。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永遠不起波浪,才叫安住功德。你修積功德不能安住,做好事有傲慢心,有自己覺得很榮耀,這就完了,這個功德帶給你的是煩惱,這個功德帶給你的是造業。造了善業,善業的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這不叫功德,變質了,叫福德,誤以為福德是功德,所以怎麼修都出不了六道輪迴。

功德跟福德是一樁事情,就是用心不一樣,不著相叫功德,著相叫福德。能不著相的人太少了。造作無量無邊的好事不居功,就跟自己沒做一樣,心裡頭痕跡都不落,這是功德。這是什麼?他了生死,他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為什麼不能超越?著相,沒有離開輪迴生死相。輪迴生死相就是我,我執,沒有把我忘掉,就是見思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七情五欲,就搞這個。這些念頭沒有斷,修一切善,福德;這些念頭全斷了,全沒有了,所修的一切都是功德。斷惡是功德,修善也是功德,真叫安住功德法中。安住功德法那個心是一塵不染,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要安住在這裡,那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所以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功,歸己這是德,怎麼歸己?完全是自己的性德。自己性德遇到有需求的人,他自自然然是這麼做法的,他沒有考慮我該不該做、我要怎麼做,沒有考慮,完全是自然。施物有功,這個功歸己是德,是性德。

《淨影疏》裡面說,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六度萬行。我們淨宗行門提倡的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皆有利益之功。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得真幹,從這裡做起。世尊告訴我們,淨業三福就是三條一共只十一句,第一條四句,第二條三句,第三條四句,十一句一句四個字,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成佛都不能離開這三個原則,違背這三個原則他決定不能成就。所以你從這裡細細觀察,你看到那個人將來有沒有成就,瞭如指掌,看得很清楚。如果這個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不知道修十善,絕對不可能成就,搞假的不是真的。第一福裡頭的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我們有沒有做到?《弟子規》裡面講的具體舉例一百一十三樁事,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做到?下一句「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感應篇》裡頭講善惡果報,總共講了一百九十幾樁事情,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最後這「修十善業」,沒有前面三句,十善修不成功。

十善是第四層樓,第一層是孝養父母,第二層是奉事師長,第三層是慈心不殺,第四層是修十善業,沒有下頭的基礎,怎麼會有上頭一層?所以世出世間萬善之根,就是孝道。現在人對孝懷疑,子女沒有人教,批評父母,學生批評老師,可憐,這人真可憐!根壞了,一生不能成就,聖賢人來教他也無可奈何,也教不出來。聖賢人教不出來,聖賢人就離開,遠離了,他在旁邊等,等你什麼時候你孝敬生起來,聖賢人就來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非常有耐心,等一千年、一萬年,等一劫、等無量劫,到你哪一天孝敬的念頭生起來,佛菩薩就來教你。有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修得好才能做佛弟子,佛才會接受,教你。為什麼?你能接受,佛不教你就不慈悲;你不具這個條件,佛不能教你,教你沒用處,因為你不能接受。不是佛不教,是你不能接受,不具備接受的條件。

於是乎我們就知道,佛門廣大,要想進佛門條件就這四句。你能孝養父母,你能尊師重道,你有慈悲心、有愛心,修十善業,具足這個條件佛就錄取,你報名他就錄取了,他要的是這些人。入門教你什麼?首先教你三皈。三皈是什麼?把學佛的宗旨告訴你,你學佛就是為了這個,希望你達到,達到你就成佛。第一個「皈依佛,覺而不迷」,佛是覺悟的意思,我們要依靠誰?依靠佛,把自性覺恢復,佛是老師。第二「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端正心念;我們的心不正,這要承認,我們的心有邪念、有妄念、有惡念、有偏見。我們要依法,法就是佛的經典,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經典是正知正見,我們的想法、看法跟它不一樣,要承認我錯了,它沒錯,我要依照它的標準來修正我自己。第三個「皈依僧」,僧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僧它表的法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覺是自性佛寶,正是自性法寶,淨是自性僧寶。皈依,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這就對了。

外面的形相叫住持三寶,對它要恭敬,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它時刻提醒我們,我們善忘。一看到佛,我要覺而不迷;一看到經本,我要正而不邪;一看到出家人,我要淨而不染。他怎麼樣沒有關係,這個出家人他是善是惡與我沒關係,我看到他,我就要想到我的自性是清淨的,淨而不染。所以他在表法給我看,他在提醒我,這個對我就有很大的利益,沒有他,我忘掉了。時時刻刻看到它,就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我是不是走在覺正淨的道路上?如果是走覺正淨的道路,這是成佛之道,這是佛陀教學。

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十善學起,就是從淨業三福那個第一福學起,這是學如來的戒法。十善是屬於世間法,五戒是佛法,十善是你應該做,五戒是你必須要做。五戒、十戒,出家有沙彌戒,有比丘戒。比丘,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宋朝以後,沒有比丘了,這南宋以後。所以蕅益大師自己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受完之後他就退比丘戒,這是示現給別人做榜樣,說明比丘戒得不到。為什麼?要真正五個比丘以上傳戒你才能得到,沒有真正比丘,那是假的,形式,實質上你沒得到。所以他退比丘戒,一生修菩薩戒沙彌,他有很多著作,菩薩戒沙彌。這是正確的,祖師示現給我們看。因為他自己稱沙彌,他的弟子成時,蕅益大師圓寂之後,這些著作是他整理出版,流傳給後世。成時自己稱出家優婆塞,都不敢稱沙彌,這些都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章嘉大師早年教我,戒律很重要,戒怎麼樣受持?你去學、你去做,你做到一條就真正得到一條。不殺生,要從內心深處,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殺生你才做到。對於你的冤親債主,他殺你,你都不能以惡意我要報復、我要殺他,不能有這個念頭,你有這個念頭,殺生。你被人殺沒關係,你不造殺業,不造殺業決定不墮三途,你看這個功德多大。別人傷害我,我以怨恨心對他,以報復心對他,要墮三惡道,來生後世遇到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非常痛苦。所以看破,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這講施物有功。他要殺我,我的身體讓他殺,布施給他,隨他怎麼處置。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一分,就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你恨它,我的衣服給你,隨便你怎麼處理,你撕爛它也好,丟棄它也好,焚燒它也好,你愛怎麼處理怎麼處理。你要能把這個關看破,對世間一切眾生沒有怨恨心,受什麼樣的羞辱也沒有怨恨心,不殺這一條才能做到。

有絲毫怨恨心,你就破戒了,大乘是講起心動念,在這裡結罪。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大乘論心不論事,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好持,我想殺他,但是我沒有殺他,不破戒。大乘不行,大乘你起心動念就破戒,你把那個人殺掉,但是沒有起心動念,不破戒,它論心不論事;小乘論事不論心,小乘戒容易持。所以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施都是有功能,讓眾生得到利益,施的範圍愈廣,這利益愈廣,利益的時間愈長,功德愈大。所以要發大心,大心是幫全世界的眾生,這個心大!不為自己、不為家庭,不為我們自己小團體,不為。為國家、為民族、為全世界,全心全力幫助這個世界,永遠離開敵對、離開怨恨,永遠安住在和諧,互助合作,這個布施大!這個布施是菩薩修的,是阿羅漢修的。這個功就是功德,是善心之德,所有一切善行都從這德而生、而成就,故名功德,德的體是法。

「法者,梵云達磨」,梵語稱達磨。「通於一切,無論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通稱之為法。法是個代名詞,性相、理事、因果統攝整個宇宙,用一個代名詞來叫做法,叫法施。法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做了四十九年,法施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教學。所以佛陀是個教育家,用今天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佛確實了不起,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未來,他通達明瞭,他有能力教導我們。而且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就是圓成佛道,方法就是用教育,用這個辦法,他做得非常成功,教導這些弟子都向他學習。當年在世,學生當中一大部分先求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不能教化眾生。自己成就之後,在小乘證阿羅漢,佛准許你教學;在大乘明心見性,見性之後,佛准許你教學。沒有到這個境界,佛不許可,講經教學怕誤了你自己的功夫。為什麼?講經教學會有魔障,這魔障不知不覺,自以為是,傲慢心生起來,貪痴的念頭生起來,不知不覺,跟眾生結冤仇,這都是佛不許可的。佛一定有正知正見、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有能力不染著、有機智善巧方便,這才能夠教化眾生。沒有這個能力,佛不主張,讓你自己修行,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最圓滿的法門是淨宗,是這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它所含攝的,是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所修、所行、所證的圓滿功德,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感謝全球在電視面前、在網路面前,我們共同學習的同修,我感謝你們。這段時期大家認真學習經教,老實念佛,化解災難真有效果。可是我們要保持勇猛精進,決定不能懈怠,決定不可以居功。這是佛菩薩無量的願心功德的加持,慈悲到極處,我們只是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才有這種殊勝的果報現前。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假的,可以拼命造惡,沒有因果了,那以後的災難比這更可怕。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從今之後絕不造惡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端正心念。美國布萊登博士所說的化解災難的方法,就是「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他提出這三句,希望全世界的居民都能覺悟,都能真幹,災難就化解。不但可以化解災難,他後頭還說我們可以把地球帶向更好的走向。跟佛經上所說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完全相同,這經過科學證明,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命運永遠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與天、與人沒關係。

「《唯識論》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生起一切眾生的理解。這個法,佛門裡頭常說,佛法,法是軌道,人不能夠越軌;持是保持,永遠保持你在軌道上。什麼是軌道?淨業三福是軌道,六和敬是軌道,三學六度是軌道,四十八願是軌道,廣說包括一切諸佛的教誨都是軌道。中國聖人也知道,中國千萬年來,祖宗教誨教給我們的軌道,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每個人能把這四科落實,真正做到,永遠不會有災難,人類肯定是永遠健康長壽,社會繁榮興旺,國家強盛,世界和平。全是在教育,只有教育,可以落實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一切善法。古今中外的聖哲,都是走同一條路,教育教學。所以這軌範可以讓人覺悟,解就是覺悟。「例如無常,使人生起無常之解」,無常是什麼?不是永恆的存在。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具體而說,人有生老病死,就是無常,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無常;礦物,山河大地包括星球,有成住壞空,無常。天文學家每天在天文望遠鏡裡頭觀察星球,常常看到星球爆炸了,它無常;那個地方沒有星星,突然看到那裡有個星星,所以星球有成住壞空。爆炸是滅了,突然發現那裡有一顆星現了,成住壞空。一切法都是無常,這個意思要知道。

「持謂住持,不捨自相。一切諸法,各有其相」。這個住是保持,住一段時間,時間長短不一定,一個人住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我這個身體住了八十六年,這叫住,也叫保持。雖然有住持,可是有變化,十年十年就很明顯,你看人,在十歲小孩不懂事,到二十歲就不一樣了,三十歲又老了,四十、五十到中年,六十歲以後老年,變成老人,體力逐漸衰退,一年不如一年,老化的速度非常快,這叫你看什麼?無常。雖然住持,總有死亡的一天,它有生必有滅;真正能放下,也許壽命會延長一點,這個變化會稍微小一點,不太顯著。如果人在憂慮、在苦難那個老化很快,非常明顯感到一年一年差別很大。所以諺語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活在世間要快樂,這是天經地義。

佛、聖對我們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快樂給了我們,我們跟他學就會很快樂。這個快樂,與地位不相干,與財富不相干,不是說有錢、有高地位就會快樂,不是的。孔子沒有地位,孔子也沒有財富,一天到晚快樂。他有個學生比他還差,顏回,顏回是最幸福、最快樂,是最窮的人,是最沒有地位的人。可惜短命,三十幾歲就過世了,夫子悲傷不已。學生當中第一個好學生,好在哪裡?你看他快樂,你就曉得這個難得,那樣的生活狀況之下,他快樂從哪來的。所以中國古人,讀書人常常提到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的快樂那叫真的快樂,那不是假的。佛菩薩的快樂,比孔顏快樂又要提升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過的什麼生活?乞丐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只有三件衣服,三衣一缽是他全部的財產,沒有房子住,晚上樹下一宿,白天日中一食,吃一餐。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的快樂,他快樂從哪來的?快樂是得道!什麼是道?全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他全明白了,對自己的事實真相當然知道清楚,快樂無比。

自己證得究竟圓滿的法性,安住在哪裡?真的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切功德法沒有形相,圓滿功德一法不漏。我剛才說過,一切諸佛無量無邊功德,他安住在那裡頭,常寂光,安住在這裡頭,這就是回歸自性,回歸到常寂光。所有一切菩薩最後都回歸到常寂光,所以常寂光裡面所會集的,真的叫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他快樂無比。在這個地球上示現八相成道,那是舞台表演的,這次舞台表演你表演一個乞丐,演得真像,他非常快樂。你在這上演什麼樣的角色,演得都非常像,非常逼真,自己知道什麼?這假相,不是真的。真的沒人知道,什麼人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不究竟,諸佛如來知道究竟圓滿。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統統都在演戲,演什麼把戲?憂悲苦樂,在演這個東西。什麼動力推動你在演這個把戲?業力。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與不善,善的舞台在三善道,惡的舞台在三惡道,全在那裡演戲,沒有一樣是真的。不過你演戲是假戲真演,你真感覺得有苦,實際上沒苦。佛菩薩在這裡演戲沒有苦樂,他的心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所表演的給眾生看,所說唱的給眾生聽,讓你聽到、看到了覺悟,回頭,也能像他一樣放下,放下就回歸了。不放下繼續演!六道凡夫以為是真的,四聖以上知道這假的。

所以這住持兩個字的意思很好,不捨自相,一切諸法,各有其相。這些都是法爾如是,全部都是隨心變現出來。誰的心?自己的心。各人的心變各人的境界,所以有共業、有別業,共是別中之共,別是共中之別,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同樣看一個人,共業,我看到喜歡他,你看到討厭他,那就是別業,共中有別,別中有共。只有法身菩薩看一切眾生不起心、不動念,完全是平等心、清淨心,那是看到一切眾生的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無。無一不是受因果的支配,因果什麼時候開始的?跟宇宙的誕生、生命的源起同時起來的,明白的人知道,愚痴的人不曉得。前面這一段是講的功德。

現在再末後這一段,「安住一切」,這個意思很深,學會了你會法喜充滿,你會非常幸福快樂。「《會疏》云: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這個話淺顯的意思,安住就是不退轉,不退轉就是精進,就是不斷向上提升,他怎麼會不快樂!求學天天有進步。「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具足一切,佛家常說萬德莊嚴。萬不是數字,數字這萬太小了,它是個形容詞,它是個代表字,代表圓滿,這個萬代表圓滿,代表一切。無量無邊的功德它在哪裡?在一樁事情裡,在一個念頭裡頭,在阿彌陀佛一句名號之中,這個不可思議。

下面引《行願品》,前面引用「《行願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圓成行願」。一念圓滿,念念圓滿,在淨宗法門裡面代表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淨宗的代表。各宗不一樣,天台宗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不少密宗裡頭念觀世音菩薩,都行。乃至於一念善,中國古人教人「人性本善」,一念孝心、一念恭敬、一念讚歎,無不具足一切功德法。這得用真心,真心才相應,才是一切功德;如果妄心那就不是功德,那叫造業,也是一念。《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念善一切皆善,一念功德沒有一法不具功德,如果一念惡那就是大災大難。賢首國師的《還源觀》,他講一念三種周遍,第二句說能生萬法,萬法裡頭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念當中生的。

一念既然是圓滿具足,那就是說明,像大乘教上所講的,阿賴耶裡頭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這一念當中十法界種子統統現形,佛法界裡面佛現形,菩薩法界裡頭菩薩現形,人天法界裡頭人天現形了,餓鬼、地獄是餓鬼、地獄現形的,沒有不現形的。於是我們起心動念,都在製造十法界依正莊嚴,自己不知道。我起個惡念,有一個地獄現前,不在我這裡,可能不在娑婆世界,他方諸佛世界。為什麼會跑這麼遠?那有緣。我這念頭,那邊有緣,這念是因,那是緣,在那邊就現形,這可能,講得通。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可能,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起心動念不要有惡念,為什麼?惡念帶給眾生苦,善念帶給眾生樂。為什麼有惡念?貪瞋痴慢疑的念頭不能有,不可以損人利己,不可以貪圖名利,決定要有善念。善念當中最善的念頭,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個念最善。這個念你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念頭多好!一天到晚保持這個念頭,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那就是真正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什麼人做?法身菩薩他們做的,他們了解,他們透徹的了解,一點都沒迷惑。這一句名號能夠圓成行願,菩薩修的萬行,修成之後他們回到常寂光。常寂光裡頭凝聚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果上圓滿的行願,這一句阿彌陀佛統攝,全部包括,一個不漏,這功德還得了!

所以我願我們在一起分享的所有同學,無論在哪個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世間這些事物要學菩薩心態一切隨緣,有緣利益眾生的事情要做,沒有緣不用做,念佛就好。念佛,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大家,迴向給這個地球,迴向給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讓他們平安幸福,得人身、遇淨宗,將來都是極樂世界的同修伴侶。我們發這個願有沒有效?有效,為什麼?《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我們這個願在哪裡成就?在極樂世界成就。「故能安住於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說得最簡單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行願功德,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第三,「遊行方便」,我們看這段經文: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

「此二句初讚大士之權德」,前面講的是實德,自性裡頭本具的。權是什麼?我們性德起用,起作用這是權。「遊步,是遊行與遊化之義」,『遊步十方』,「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就是四個角落,這叫八方,再加上上方、下方,這叫「十方」,十方說的是空間。「蓋表空間之一切處所」,這十方。「遊步十方表大士神通遊戲,自在遊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這是哪些人?一切法身菩薩。只要他修學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就是法身菩薩,他就入了這個境界。認不認識字沒關係,有沒有學佛也沒關係,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表演得淋漓盡致,沒念過書,一天書沒念過,不認識字,每天上山砍柴,賣柴的樵夫。苦力!

家庭父親早年過世,就一個母親,跟母親相依為命,這是非常孝順的一個兒子。他為什麼能開悟?我們細心觀察,他太單純、太老實了,人世間好像什麼事他都不知道,他都不懂,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沒有別的本事,只能上山上去砍柴,那個時候砍柴、賣柴可以能夠過日子。這個工作非常辛苦,每天砍柴也有限量,只能夠砍一擔柴火,一擔柴火在那個時候幾個銅板。但是那幾個銅板,他就能買一點米、買一點油鹽、買一點菜,過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幹活一天生活就成問題,這個生活很苦。還有就是賣水、挑水的,城市、大的鄉鎮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瓦斯,不像現在。所以水要人挑,燒柴的柴火要人砍,農村裡頭有一些人從事這個行業。水到哪裡挑?到河邊上去挑,從前的河沒有染污,河水可以喝。

他為我們表演心地清淨真誠,偶然聽到一個人讀經,念《金剛經》,從前那個窗戶是紙糊的,雖然看不見,聲音聽得到。他在窗外聽裡頭人念《金剛經》,念完之後,他就去敲門,問人家你剛才念的是什麼?人家說我念的《金剛經》。他就把他聽到那個意思講出來給他聽。這個居士姓張,聽到他講得非常有道理,很驚訝,就問他,知道他是賣柴的,這人根很利,真是佛法講上上根人。他也真有眼光,真正的佛教徒,遇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就勸他到黃梅去,跟五祖去學習去,你一定會有前途。那家裡?家裡頭老母親,他講我替你照顧,當時就拿了十兩銀子給他。那個時候十兩銀子可以開個小店,在鄉下可以開個小店,給他做安家費。找一些學佛的居士來幫助他,照顧他母親,你放心去。他也就真聽話,把張居士請到家裡跟他媽媽見面,大家一說,母親也同意。

到黃梅去參訪五祖,跟五祖見面,五祖問他,你到這來想求什麼?他回答五祖,我什麼都不想求,只求作佛。大概五祖接觸那麼多人頭一個碰到這個,他是來作佛的,就把他留下。知道他是樵夫賣柴的,好,你劈柴很內行,分到碓房裡面工作,舂米、破柴。黃梅這個道場,吃飯大概有一千人,廚房需要用的人很多,你到廚房去工作。在廚房幹了八個月,五祖道場的講堂沒去過,禪堂也沒去過,八個月在那做苦工。這些故事,《壇經》裡頭講得很清楚。

五祖要傳法了,知道這個人根性很利,吩咐寺廟的大眾,每個人作一首偈子來看看,如果真正覺悟了,衣缽就傳給他立為第六代祖。話宣傳出去,三天沒有人作偈子送給五祖看。五祖一個大弟子神秀,神秀心裡著急,大家不敢作偈都是看著他,他肯定是將來的第六祖,他著急了,這逼著他非寫不可,寫又寫不出來。三天沒睡著覺,作了一首偈子不寫名字,把它貼在外頭牆壁上,五祖說好,就說我寫的,說不好就算了。這就是著名的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二天五祖看到了讚歎,寫得不錯,寫得很好,吩咐大眾,依照這個偈子的意思去修行,都有好處。神秀就出來承認,他作的,五祖沒有說見性不見性的事情,其他的不提了。

這個寺裡頭傳開了這首偈子,惠能在碓房裡聽到了,心裡想著沒開悟,著相。他求裡面同修帶他到貼偈子的地方,他說我要去拜拜,我也想學。人家就帶他到貼偈子牆壁,他就在地下拜了三拜,然後告訴一位居士,告訴他我也有一首偈子。那個居士聽到非常驚訝,你怎麼也有?他說你別看不起人,下下人有時候有上上智,會冒出一點出來。他說我不會寫字,你替我寫。實際上他是把神秀大師的偈子修改,把它糾正了,念給他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把它寫上貼上,大家看到都非常驚訝。五祖知道了,來一看把它撕掉,告訴大家,沒開悟,人心就平了。五祖用心良苦保護他,免得人嫉妒他、傷害他。

過了一、二天,五祖巡視這個寺院,到處去看一看,到碓房看到惠能在舂米,問他米熟了沒?他們是禪機,別人聽不出來,惠能說米早就舂熟了,還沒有篩。這篩就等於說印證,沒人給我證明,早就熟了。五祖拿著枴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他心裡有數叫他三更到方丈室。果然三更他到方丈室,門是掩著的沒有關,一推就開了,這別人都不知道。到方丈室來,五祖很歡喜,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就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二十個字來描繪它,所以那就是他的畢業論文。「何期自性」,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五祖說行了,不必再說,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為什麼?嫉妒、障礙,甚至於被人殺掉,大家來爭奪這個衣缽。五祖把船都準備好了,讓他坐船走。三天躺在床上睡覺,大家以為他生病了。三天走得很遠了,這才起來告訴大家說,衣缽已經走了。別人聽到這句話馬上就知道惠能,傳給惠能。人都不服,分頭四面去找,要把衣缽找回來。那是唐朝時代,中宗、武則天那個時代,中宗還比武則天晚一點,佛教是盛世,還有這種情形,今天更不必說了。所以嫉妒、障礙是正常的事情,一點都不稀奇;如果今天沒有嫉妒、障礙,那就遠遠超過隋唐盛世了。

所以今天沒有那種上上根人,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真正懂得的,依照印光大師的《文鈔》,末法九千年要靠這部《文鈔》來度生,決定不能小看它。《文鈔》現在有三編,正編、續編,有第三編,印祖當年在世流通的,只有正、續兩編。這是祖師往生之後,還有一些沒有收進去的,編成第三編,分量並不太多。是末法眾生無上的瑰寶,一定要多讀,要把祖師講的話,正確的理解,認真修行。

『行權方便』,在此時此處,祖師的教誨針對我們說的,我們迷於自性、迷於境界,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地藏經》上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對於古聖先賢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能夠輕視,認真向他們學習才能夠得度。自己得度,做出最好的榜樣,修淨土的榜樣,往生的時候走得自在,可以表演給大家看。平時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經教可以學,有沒有機會講經教學是緣分,沒有緣分不能勉強。有緣分要守著規矩,那就是恭敬、謙虛,不敢為人先,那是什麼?避免嫉妒、障礙。我這麼多年在講台上常常跟大家講,我是學生,我在這裡練習學講。在面前所有的聽眾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我向你們提出學習心得報告,請大家指導。決定不敢說,我是老師,我能教你們,不敢!這是傲慢。你看看祖師大德都那麼謙虛,我們跟人家比差太遠,怎麼可以有驕慢的態度?一生都在做學生,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我們做人一個本分,這一生當中想得一點小小成就,尊重一切人。尤其是佛門的大德,這些出家人個個都要尊重,決定不能小看,不能低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意思要懂,要真正能落實。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8:27: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0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