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第17回 衣钵真传/高春艳居士主讲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  高春艳居士主讲  (第十七集)  2006/3  北京  檔名:52-183-0017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第十七回 衣钵真传

话说惠能与刘志略义结金兰,在蕲州城兴隆客栈与刘志略一同住了一夜。次日清晨用过早饭便向刘志略告辞:「兄长,小弟这就动身去黄梅东山拜见五祖,望兄长保重!」「贤弟,你有大事在身,愚兄不便相留,但愚兄要送你一程,也好和你多聚一时。」「不劳兄长相送,有道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偶然的相聚,必然的别离,这是缘分。只求兄长归家后,到寒舍相告家母,就说惠能已平安到达东山,以免她老人家挂念。」「贤弟放心,愚兄立即着手料理一应事务,单等琐事一了,愚兄马上返回岭南,把伯母接到家中好好孝敬。」「那倒不必,家母生活还能自理,兄长也上有老下有小,岂可再为家母劳神!」「贤弟,这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怎么跟愚兄说起这见外的话?你我既已结拜为弟兄,弟之母就是兄之母,愚兄理当孝敬。」

惠能一听感激涕零

冲着志略连连鞠躬

刘志略取出纹银十两整

非让惠能带在身中

惠能推辞不肯受用

志略百般不答应

贤弟不要太任性

愚兄有话你要听

金钱本是世人命

无钱怎能去谋生

出门在外处处要把钱用

身上没钱就寸步难行

「贤弟,出门事事难,方便要用钱,钱是世人命,无钱路难行。你身在旅途之中,没有钱怎么能行?你要是不收就是见外了。」惠能实在推辞不过,只收下了五两。刘志略拉着惠能难舍难离:「贤弟,你志心向道,乃丈夫之举,愚兄一定全力支持,定把伯母接到家中好好孝敬,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也使贤弟心无牵挂一心修道,早日成就你的大愿。」「兄长大恩大德,小弟永生难忘,小弟一定勇猛精进,以慰兄长隆恩厚望。兄长保重,小弟这就告辞了。」「贤弟,你我弟兄这一分手不知何日再得相见,愚兄真是舍不得与你分手。」「兄长,人世间有相聚的快乐,就有别离的痛苦,这是缘分,望兄长不必挂怀,保重身体,他日自有相见之时。」惠能说完,转身出得客栈,刘志略含泪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惠能的身影隐没坡头,他才含泪收步。刘志略是卢惠能在俗世上唯一的一个腹心相照的好朋友,义重情深的好兄弟,也是惠能成为曹溪大师的善缘之一。

惠能辞别刘志略,寻路问津,取道直奔黄梅东山禅寺。这东山寺是当时禅宗心法唯一的正传道场,是因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弘法而修建的。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它与念佛法门的净土宗,堪称中国佛教的两大支柱。它对中国文化乃至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直到当今,日盛不息。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写得好,唐朝的诗有许多是受到禅学的影响,才充分显示那种忘我而意态悠闲的情境。「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不论写诗还是咏诗,在思想上、感情上都有一种超现实的境界,不受外界的束缚而写出来的诗,才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禅师们的语录传载也都近乎诗的格调,往往藉有限表无限,具体表抽象,特殊表普通的表达方式,以进入海阔天空任遨游的禅境中去。

禅宗的产生也是有它的历史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昔日释迦牟尼佛应邀在灵山会上说法,可他却没说一言,只是手里拈着花微笑。他这叫拈花示众,想以无说而说的无言之道,让前来听法的人们从中体会他的无言妙道。可大众对世尊这一举动都茫然不解,当时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含笑,彻底领悟佛陀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这叫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本地风光,彻底显露。释迦牟尼佛见迦叶已经体悟到自己所要表达的要旨,堪当大任,就把「正法眼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

什么是正法眼藏?正法眼藏又叫做清净法眼,就是佛知佛见,也就是佛法的世界观。尊者,就是道德、学问都被大众所尊敬的人。释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又把自己搭的袈裟和所用的钵也给了迦叶尊者,以此代表佛法的根本所在之处,这就是「衣钵真传」。衣钵真传并不是指袈裟、应器而言,当然是指唯传见性法的心传,只有悟佛知见的明心见性者才有资格接承衣钵。后来一些浅识之徒,为了虚名,以诸伎俩巧取师父的衣钵、法卷,标榜自己有法有德,实乃背离佛法甚远了。

迦叶尊者接承衣钵,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他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后来就以直指单传的形式,把正法眼藏和衣钵又传给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是西天第二代祖师。法灯续焰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后来般若多罗尊者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了菩提达摩大师,并对达摩大师说我灭度之后六十年,你要把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东土震旦去,普利众生。后来,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秉承般若多罗尊者的遗训,于梁武帝普通年间航海东来,到中国弘扬禅法,传佛心印。

他先在中国的南海登岸,南海就是现在的广州,当时南海刺史萧昂对他热情的接待,并上表梁武帝。梁武帝一听印度来了一位高僧,特别的敬仰,立即派人把达摩大师请到宫中请问法要。梁武帝非常的崇信佛教,他建造寺院,供养僧人,抄写大量经文。可是他只知道着相事修,追求人天福报,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智慧佛果。这就好比是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取一根糖吃,真是太可惜了。梁武帝见到达摩大师,迫不及待的请问法要:「大师,朕自即位以来,建造寺院,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朕究竟有多大功德?」

达摩大师一听,梁武帝不知道正法,他不是在求了脱生死之法,而是在追求人天福报,不求智慧,净求福报。当即便直言相告:「陛下,您所做的这些事根本没有功德。」梁武帝一愣,他本来是满腔热情的期望着印度高僧给他下个功德衔,哪成想印度高僧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你凭什么说朕无功德?」「陛下,这些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您所做的这些事只是一点世俗间的小果报,谈不上真功德,未修智慧,不出轮回。」「那么依你之见,什么才算真功德?」「陛下,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因为它绝对不是世间上的有为之法能够求得到的。」

梁武帝一听,心中不悦:「那么朕再问你,如何是圣人所说第一义谛?」「空空荡荡,本来就没什么圣来没什么谛。」「什么?没圣没谛,那对朕说法者又是谁?」「不认识。」梁武帝一听,达摩大师所说的跟自己心中所想、所盼的丝毫不沾边。心的话,他连自己都不认识,算什么高僧?纯粹是个蒙人的老外。他当即下了逐客令:「朕不懂你的话,来人,送客。」这梁武帝非常崇信佛教,现在还把达摩大师给撵出去,要不然那还不得命金瓜武士把达摩大师给打出去!

要知道,达摩大师所传的是最上乘的佛法,禅宗顿悟法门,那是接引即将起悟的大智慧者,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得了的。他的教学目标是了生死、断烦恼、证菩提,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了他的学生。所以达摩大师刚来中国,最初的弘法第一堂课就没成功,让梁武帝给撵出去了。梁武帝在当时是佛教界最大的一位护法,他在江南以自己的愿望和国家的力量修建了四百多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抄写大量经文,供养了许多的僧人,可以说他对佛教做的贡献非常大。他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善事,一定是功德无量,哪成想达摩大师说他毫无功德,他急了。能不急吗?别说他不能接受,就是现在很多人也不能接受,心的话,那梁武帝做了那么多善事,达摩大师怎么说他没功德?

诸位,梁武帝所做的善事都是心有所求,他是有目的的去行善,希望将来得福报。这叫以有贪执善因善果的心去做的善事,将来必受三界人天善果的报应。这是属于人天有漏的福善,是福德,不是功德,跟修行证智无关。如果他要是以无所住之心去行善,以三轮体空的心去帮助别人,去利益他人,一无所住,那才是功德、才是智慧。所以说离相修福,那修福也是功德,若是着相起修,那就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自性上的成功,不是心性外能够求觅到的。梁武帝的所作所为修的全是福德、福报,而且是非常大的福报,要讲修福报我们谁都修不过他。可是他只知道修福报,他不知道修智慧,未修智慧,不出轮回。尽管他福德修了不少,可是不能化生死为涅盘,以致死到临头说佛不灵,实际不是佛无灵,是他心性未明。所以必须要福德、功德、智慧均修俱足,才能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要不怎么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你徒有外表,「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没人供养。

梁武帝执着有为,只知道着相在事上修,不知道离相在心性上下功夫。达摩大师说他没功德,他还不服气,几番问答都不能契合他的小机,他更胡涂了。教大机小能不胡涂吗?就像讲课的老师水平太高,学生水平太低,这个课程他没法讲。大学教授给幼儿园小孩讲微积分,那不讲哭了、讲跑了,也得讲蒙了、讲睡着了,小草它不能接受大雨!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居然下了逐客令。达摩大师见自己与梁武帝法缘不合,机缘不契,就决定离此北上。他走到江边之际,忽听身后人喊马嘶。

达摩大师离宫门

只身单影往前奔

走到江边心头震

忽听得人喊马嘶震耳轮

回头一看心潮滚

顿时心中起疑云

但只见一队人马追得紧

马蹄翻花起烟尘

马上之人威风凛

个个勇武有精神

顶盔挂甲如临阵

好似天将下凡尘

尘土飞扬已临近

定是前来把俺擒

我若被擒遭厄运

再难弘法去度人

欲知达摩能否脱困

请您接着听下文。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第17回 衣钵真传/高春艳居士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2日05:01: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79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