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晨间开示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19/1/9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32-007-0029
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大家每天读诵《感应篇》一遍,这个读诵非常重要,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读诵它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现在读了遍数愈多,对于经书当中义理的理解、领悟会愈深入。所以我们的祖先,古圣先贤这个教学,从幼儿开始就教读诵,三岁慢慢就教了。教读诵,不要跟他讲意思,就让他读、让他背,他读多了,自然他就会理解。所以这次大庆,马万龙居士他的小女儿三、四岁,现在他们教她读《圣贤根之根.小儿语》,她听我讲课,我讲人不学佛,像行尸走肉一样。她就会引用「小儿语」是哪一段来对照,没有跟她讲解,就是让她读读读,她听了自然就明白。这个年纪愈小来读是愈好。
所以古人这个教学,读诵为什么不跟他讲意思?我们佛法修学的总原则,不管哪个法门,显宗密教、大乘小乘,包括世间的这些圣贤都是修戒定慧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就是规矩,遵守规矩,我们遵守规矩心才能定,规矩就很多方面。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不厌其烦重复的一直讲,就是劝我们读诵的时候,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就至诚恭敬的读,每个字、每句读得清楚不要读错,不要读漏掉,清清楚楚这样就好。妄念起来,就不要理会妄念,专注在这个经文上面,读任何的经典都是这个方法。这种读诵主要是修定的,教小孩读也是要他修定。因为我们凡夫都有妄念、妄想,如果心没有定在一处就胡思乱想。本来妄念就很多,现在再加上外面这些境界的诱惑,那就更严重了。所以读诵它是修定,让我们心定下来,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先静下来。
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我们放在外面五欲六尘的心,把它收回来。《太上感应篇汇编》前面有一大段的注解,也非常重要,就是讲人能收摄浮气,遇亲便能孝,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这个浮气以前我看也看不懂,什么叫浮气?后来才知道心浮气躁叫浮气。我们心浮气躁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因为心浮躁。我们每天接触,特别现在电脑网路这个资讯太多了,让我们心浮气躁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现在每天有个时间收收心,是非常需要的。像我们大家来这里上班,坐车匆匆忙忙来到这里,心也是七上八下的,赶时间心浮气躁。到佛堂来读一遍《感应篇》十五分钟,时间不太长,大家收收心。所以读诵这个就是要收心,把心定下来,沉淀下来,不能心浮气躁。我们读诵往往都会犯一个毛病,赶快把它读完,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好。因为我常常这样,所以我这个体会,可能你们也有,后面好多事情。这样的话,这个时候当下我们就心浮气躁,就浮动了。
所以我们正在读诵的时候,这十五分钟就必须放下万缘,读完再说,现在不要去想到那些事情。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先把心定在那桩事情上面,这桩处理好,再处理另外一桩,这样这个心才不至于两用,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做好。所以读诵就是修行,戒定慧同时修的。我们净老和尚以前都是劝人读经,我们净宗学会主修经典是《无量寿经》,所以读《无量寿经》。你读任何经典都可以,原理原则是一样,就是修戒定慧的,你只要抓住这原理原则,读诵任何经典都会开悟的,都会有成就的。如果这个原则没抓住,我们读了心还是会很散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虽然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读比没有读要好,有读,总是说我们薰习了一遍;没有读,那你一遍都没有。
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讲,佛法有分正法、像法、末法、灭法四个阶段。正法时期有修有证,有人讲经,有人听经,听了他可以理解,理解还可以依教奉行,还证果,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证得佛果,那这就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修行的,真修的,但是证果的少了,得禅定的多。末法,像我们现在是末法一千年,讲经的还有,听经的也还有,理解的人也还有。但是做不到,没去做,没有去行,信解行证就是停留在信解这个地方。没有进一步去修行,自然证果的就没有了,这是末法。灭法,讲的人、听的人统统没有了,看经的人也没有了,这个法就没有了、就灭了。所以我们虽然现在还未必做得到,但是你有读诵,总是还没有灭。如果这个不要那就灭了,就没有了。所以经书印了那么多,放在那边,那也是灭法,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读,看跟读都没有了,依照这个经教去修行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我们来读诵不管怎么样,做到怎么样,做得到、做不到,做到几成,总是有它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保持每天读个一遍,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工作,所以我就不能带大家读《无量寿经》,那一读下去就半天去了。所以《感应篇》十五分钟这是刚刚好,还可以,我们收收心十五分钟,这个时间点也刚好,不会影响大家太多时间。所以读诵是为了修定,收摄浮气。所以我们现在先练习,我们每一次来读,不要急着把它读完。不要读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情没办,赶快读一读。这个时候你就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不能去领会经书的义理,你的领悟就达不到。虽然达不到,总是念了一遍,总是有薰习,但是效果就不明显。所以我们大家还是保持这个原则,就是收心的。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你放外面那个心,把它收回来。所以以前我当兵的时候,放假一个星期回到部队,班长就说我们来做个收心操,你们在外面玩了一个星期,心没有收回来,做个收心操。
所以一切的学问都是在这个上面,你从事世间的各行各业,研究科学技术,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你心很乱、很分散,你能够研究出什么东西出来?那些能够研究出来他还是心要很定,他智慧才开。他在研究室里面,他也要心定在那个地方,他才能深入。所以都离不开这个原则的,戒定慧三学。我们现在读了效果还不明显,第一个遍数不够,遍数不够要加强。第二个就是没有收心,心浮气躁没有收摄好,没有收摄到心平气和,所以我们读的效果就比较有限。如果我们能够收心,先回归到心平气和,读任何经典都一样,这样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大家可以试看看,明天来读,你看我们急着要给它读完,还是照正常速度来读。听到大家读的声音,也可以感觉到大家这个时候的心态,你是急着要读完,还是平常心在读。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平常心就对了,禅宗讲平常心是道,我们也不要太急,也不要太慢,保持中道,这就是在修行,读诵也是在修行。进一步能够领会经书里面的义理,落实在生活当中,就真正把这经义落实在生活当中去修行,那就会证果了。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