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十五集) 2019/1/26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20-037-0065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雪庐老人的《论语讲记》,「八佾篇」第十六章。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原来不是一时说的,也不是一人的笔记,更不是一篇文章,但是编《论语》二十篇的人也曾归类。例如八佾这一篇,说的都无法讲,这篇都是说礼乐,礼有三礼,不懂三礼如何讲礼,乐就更难说了。我们都不懂礼,听这篇很费事,我们重视实行,懂这个礼也不能行。」「礼乐有颂诗、有吹弹歌舞,礼乐都是国家所制定」,今日还未统一,所以还未制定。「诗是乐的词,今日国家也还未制定,如何歌颂?」
「这一篇是孔子的时候,礼乐都乱了,孔子说的都有用意,没用意不会随便说。吾不得不讲,你们知道书的皮毛就可以了。在孔子时代,《论语》说的如同报纸,当时人听闻后,知道不合礼就会改,有部分的人不肯照着改。今日有所不同,必须合乎今日的用途。考据不可错,但是考错的地方很多,对的很少。」这是雪庐老人给我们说明,这个考据不能考错了,但是考据有错误的地方也很多,对的很少。「从前只依据朱子的《集注》」,这个朱子他作《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是其中的一种,「不辨好坏,以错为正,其实多半是错的」。这是说明从前读《论语》都是以宋朝朱子的《集注》,都依据这个。这个《集注》不辨好坏,没有辨别好坏,以错为正,就是这个注解注错的地方他以为是正确的,其实多半是错的。「但是为了参加国家科举考试,人们也还是遵循朱注。」国家订这个考试的标准就是依照朱子的《集注》,所以是错了,但是大家还是要依朱子的注解,这个也就是说,我们现代话讲为了应付考试。「今日学《论语》是为了学问」,今天学《论语》不是为了考试了,为了要求学问。「但是注解有二百余家」,有两百多家的注解,「如何看?」那这么多注解都不同。「你们对于文句也必须知道,不是学制度,而是学文字」,这是文字学。「学了不是去治别人,是为了治自己」,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学了《论语》,不是去治理别人,主要是为了治理自己。「知道其中有不合礼的地方,我们也不去做。」我们学了,知道其中有些地方注解讲得不合理,朱注讲得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不要去做,因为不对的。
下面就再给我们举出学佛了,学《论语》跟学佛的关系我们从下面这一段就可以很清楚的明了。「你们学佛,知道禅净本一家」,禅宗跟净土本来是一家。「禅主悟,起疑悟后才看经,未悟以前不许看经」,这禅宗他主张开悟,要提起疑情,开悟以后才看经典,还没有开悟以前不许看经典。「净宗没有明说要悟」,净宗没有很明显说要开悟,「其实《论语》也必须悟才能领略」。这个话的意思,净宗没有明说要悟,但是是不是就不需要悟呢?当然也需要。其实《论语》也必须要悟才能领略它其中的道理,所以这个悟就非常重要了。「你们修净土法门,除了学成老太婆以外,还必须悟,否则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的人,那往生就无望了。」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我们同修要常常记着。雪庐老人对当时的莲友讲,大家都是修净土法门,念佛的,学习净土除了学成老太婆以外,老太婆就是指要老实念佛,还必须要有悟处,有开悟。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了。为什么呢?否则既不是上智,我们又不是像六祖这样上上根人,又不是下愚的人,下愚就是不识字,但是他能老实念佛的人,像锅漏匠、海贤老和尚,我们也不是这样的人。我们虽然念佛,实在讲都不老实,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又对经教没有悟处,那这样修净土往生就没有指望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一段开示。
「证大圆镜智才得到无分别智,老太婆就是无分别智,这个话若听者没有实在功夫,无法对人说。」我们不要说看老太婆,她能老实念佛就是无分别智,她能老实我们不老实。这个话听的人没有实在功夫,也没有办法对他来讲,这个地方我们要好好去领悟。「所以你们必须学悟,《论语》也是如此。」这句话也是重点,我们必须学悟。没有悟处,学了不能用,不知道怎么实行,不知道怎么做。悟了才知道在生活当中怎么去做,所谓悟后起修。「看看射不主皮,注解有多少,吾须挨着看,然后裁决。」这是雪庐老人编《论语讲要》,又在讲《论语讲记》,自己看这个注解也看得很多,《论语》注解必须挨着看,然后才做裁决,在这个当中去做一个取舍、选择。那注解这么多,其中有很多所注的是废话,虽然是废话,「但是不得不看」,还是要看。「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秦始皇、李斯也知道书害人,所以焚书,若读书不会悟,那秦始皇、李斯不就是跟孟子学的信徒了吗?」这是讲出读书不会开悟,跟秦始皇、李斯就一样了。所以读书重在有悟处,有开悟。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悟是最主要、最重要了。
「民国五四运动以前,生男孩悬弧,生女孩悬帨」,这个弧就是木制的弓,弓箭那个弓,悬在门左,在门的左边,生女孩悬帨,帨就是佩巾,悬在门的右边。悬弧(就是弓),「男子必须学射箭」。所以悬挂弧,悬挂木制的弓,男子长大了,必须学射箭。「射可以观德」,从这个射箭,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国家以射选拔人才,每月练习射礼,会射礼的人,祭祀时才能当陪祭。」古时候的礼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祭祖,当陪祭官,在古时候,五四运动以前,会射礼的人祭祀才能当陪祭官。「祭祀完毕可以分到胙肉。」我们祭祖,大家如果参加过都知道,祭到后面会「饮福受胙」。那现在我们大家都吃素了。胙肉就是肉,接受祖先的赐福,饮福酒,受福胙。现在我们佛门没有肉,所以祭祀、祭祖改成水果,所以「饮福受果」,现在改成饮福受果。改成饮福受果,这个意思更圆满,更殊胜了。「鲁受齐国女乐,孔子必得等到祭祀完毕,没有得到胙肉才肯离开鲁,并不是孔子穷得想吃那块肉。」这个是讲孔子为什么离开鲁国,他有参加祭祀,祭祀他也参加到完毕。参加祭祀完毕,一般都会分到胙肉。这次孔子参加,没有得到胙肉,他才肯离开鲁国。国君不重视他了,所以他没有得到胙肉。这不是孔子穷得想吃那块肉,没有吃到那块肉他就走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都是属于礼的方面。
下面讲,『子曰:射不主皮』,孔子说了,射不主皮。「乡射为文射,还有郊射,那是武射」,乡射是文射,郊射这是武射,所以射箭也分文武。「射箭必须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再观察他射箭的礼貌,合不合乎礼貌。第三再看主皮,看射到皮靶的位置。文射只要中的,射中目标就可了,不中也不要紧,礼都周到了便可以。从前用布当箭靶,后来改用皮,着重射箭有没有贯穿皮革,郊射就必须贯革。」「这是乡射演礼」,乡射是文射,就不需要贯穿皮革了,这是乡射的演礼。「礼乐射御书数是读书人应该练习的艺术」,这个是六艺,这读书人都需要练习的,「不需要贯穿皮革」,文射不需要贯穿皮革。如果贯革了,是坏规矩,「一条不合规矩开了端,往下条条都坏了规矩」,有一条规矩被破坏了,那下面每一条规矩都会被破坏。
「考据不能不要,不能不考,但不能深信,只能当作有此一说而已,可以存疑。」
「孔子说,射箭不主张贯穿皮革,全在文饰的礼仪上」,主要是着重在礼仪上。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科,等也。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等的缘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射箭,每个人的体力、力量不相同,所以射箭,它是着重在礼仪,文射不着重在贯革,不着重在贯穿皮革,每个人力量不一样。好像现在很多运动、比赛了,比如说拳击,有的人他身体壮、高大,他力量就大;有的人小,力量就小。射箭也是同样,每个人力量不同等,所以「为力不同科」,就是每个人力量不相同。这是「古之道也」,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今日的鞠躬,多是鞠项而已,没有敬意,心中不恭敬人。」鞠躬,我们在佛门叫问讯,是一个礼貌的形式。但是如果没有敬意,心中没有恭敬人,对人他没有恭敬心,形式上这样鞠个躬,雪庐老人讲,那不叫鞠躬,叫鞠项,项就是脖子,脖子在动。鞠躬意思是心存敬意,恭敬别人。「今日学校只是鞠项而已」,今天学校,学生对老师,看到鞠躬,对老师没有恭敬心,那只是鞠项,脖子在动而已,内心他不恭敬。「你们想想,这样做合礼吗?」雪庐老人试问我们这句话,就是问一问,我们大家想一想,这样做合乎那个礼吗?「今者学界的人,反不如武夫纠纠的老粗」,今天在学术界的人,反而不如以前这些老粗了。不是学者,没有什么读书的人,但是这些人对人有恭敬心;那现在学术界的人,对人没有恭敬心,真的就不如这些老粗了。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