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9集) 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09
在佛这段答复的经文当中,特别详细的说明如来本起因地法门。而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菩萨发心怎样撵出一切的弊病,一个是末法时期发大心修行的众生如何不堕邪见,这两个问题佛在此地答复得简单。虽然是简单,但留在后面经文由别的菩萨来祈请,佛在详细的解答。「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你看,答复地简单,只用两句话就把后面的两个问题答复了,但是这个答复与前面关系非常密切。菩萨在大乘法里面发清净心,要能依照前面所说的如来所修的因地法行而修学,自然可以圆满成就果地的大觉。所以在此地特别要紧的,是佛嘱咐一定要在大乘当中发清净心,就是发菩提心。只要真正发菩提心,自然可以远离一切的弊病。换句话说,如果失掉了菩提心,经上也说,那就叫魔道啊,所以菩提心不能失掉啊。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觉心,如果失掉了觉,那就迷惑颠倒了,迷才招魔啊,迷才出毛病啊,觉怎么会出毛病呢,觉不会出毛病的。这才是所谓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迷,不管什么念,念起都是迷。这是给诸位讲的向上一着的修学。我们说实在话,功夫达不到这个地步。我们总是处在有念的境界,那佛就教我们要把念保持在善念,不可以恶念。初学要守住这个原则,这是初学的佛法。高级的佛法呢,善念也不行。你看看禅宗顿教法门,所谓“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这一声佛号还洗不干净,念佛也是邪念。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冒出一个“阿弥陀佛”呢?哪有这个道理呢?我们现在的程度是本来无一物里面被乱七八糟的物充满了,所以再加一个阿弥陀佛没有妨碍啊,到你也都清净了,这个阿弥陀佛也不能要了,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佛法里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抵触,法法都是圆融的。
今天几个同学闲谈的时候谈到台中讲座不办了,很可惜。台中讲座为什么不办呢?我晓得,因为没有学生了。那你们这么多学佛的学生,不是学生吗?在李老师的标准里面,一个都没有,统统不合格。为什么不合格呢?你们看得太多了,听得太多了,他不要了。你们这帮人要台中去,对李老师说“我想学佛法”,李老师会问,“你听过什么经没有”,你回答“什么经也没听过”,李老师问“看过什么经没有”,你回答“什么经也没看过”,李老师一定会说“好,马上给你开个班”,就教你了。你如果说“我听过这个法师讲,听过那个法师讲,听过这个经,听过那个经”,李老师会说“现在讲座地方很多,你们都可以去参加”,他不会教你了。一个好老师要教学生,那学生必须像一张白纸一样,他才愿意教。如果你已经涂得乱七八糟了,洗都洗不干净了,他怎么教法嘛。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如果我当年像你们一样参学,搞得一大堆,我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大概也会把我赶出门外了,客气一番,招待一番,会对我说下次不必来了。这个关系很大很大啊,你们现在不晓得。真正遇到善知识了,那善知识不收你。这个事情,方老师以前讲过一个故事,讲西洋有一个音乐家教钢琴,他收的学生都是不会弹琴的,他的学费比别人都高一倍,他教得好。有一个人想跟他学,那个人曾经在外面学过,慕音乐家的名想跟他学,音乐家就叫这个人弹首曲子看看,弹了一曲之后,音乐家说不教他。这个人愿意再多一倍价格的学费,音乐家说即使再多给十倍也不愿意教他。这个人就问为什么,音乐家说他指法乱了。要想再把指法修正,这个事情很难,没办法教啊。求学、求道都是要单纯啊。如果你头脑复杂了,世间真正的传授学问、佛法里传授道业,那都无从下手。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重视。
所以我教你们,你们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就向古人学习,学古人一个人的东西。这样等你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人家问你以前学过什么,你回答说“我只读某一个人的全集”,他会教你。为什么呢?你很单纯,你不复杂。比如说我学藕益大师,藕益大师著作将近五十种,我花个十年八年专门读他一家的东西。那你以后遇到真善知识,他会很欢喜。为什么呢?你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你的思想有一个体系,你思想不乱,他有方法可以指导你。你如果跟十个人二十个人到处学到处看,这就完了。不是老师不慈悲,是老师没办法啊。你头脑里千头万绪,他没有办法帮你整理出一个体系,难在这个地方,不是不慈悲,所以只好舍弃。
我们读了《圆觉经》,你要能体会这个意思,清净心顶重要啊。世出世间法都注重参学,但要清净心现前之后才有资格参学,不是现在。参学的时候,心地已经不染了,那个时候可以参学。我们现在的心像个染缸一样,遇到红的就染成红的,遇到黑的就染成黑的,红黄蓝白黑染得一塌糊涂。再去多参学就多染啊,这个麻烦大了。几时到了不染了,就有能力参学了。我们能不能做到清净不染呢?而发清净心现之后,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修清净心,就是修菩提心。不是发了就完了,发了要修啊,要做到啊。你看《华严经》里面,十住菩萨修直心,固然是三心都修,但最开头是偏重在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从初住到十住;十行菩萨偏重在深心上;十回向菩萨偏重在大悲心上。所以,三贤三十个地位修的什么?修的菩提心啊。虽然经里讲菩萨修的是十波罗蜜,但十波罗蜜是以菩提心为主,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般若也好,甚至于愿、力、智、方便波罗蜜,统统都是为了修清净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了,就登地,地上菩萨。这是我们在《华严经》里看到的。所以这个清净心要长时间的修养啊,要修要培养。
大乘法是以一心三大为乘,就是经题里面讲的“大方广”,体相用啊,以这个为义。《大乘起信论》里说“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起信论非常好啊,性相圆融,文少,理说得透彻。杨仁山居士就是因为一部《大乘起信论》而学佛的,他去逛旧书店,看到有这么一本书,他买回去看越看越有味道,看到佛法里有这么好的道理,于是发心学佛。在我们中国佛教里,无论哪一宗,没有不讲起信论的,没有不学起信论的,起信论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的共同科目、必修科目。希望同学们多多留意,这次我们有印起信论,到时候可以送给大家。《大乘起信论》文不多,最好也能够把它背熟。背熟了,以后再听讲的时候会有悟处。
佛在此地不是教文殊菩萨,是教我们啊。如果大家认为佛是教文殊菩萨的,与我们不相干,那就坏了。文殊菩萨是代表我们的啊,我们要当仁不让、直下承当啊。佛教我们发清净心,就是教我们直心正念真如就可以远离种种颠倒的毛病,这样菩提道上才会一帆风顺啊。直心是至诚心,正念是无念之念。你如果不晓得什么是正念、怎样正念真如,实际上我这几天已经说得很多了,背书就是直心正念真如。但是你不能求意思,不能求“这句是什么意思,这段是什么意思”,那就错了,那是妄心念世间书籍,就不是直心正念真如了。直心是无分别心,念这本书时根本不要解他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意思。你这一解就错了。再给诸位说,经又有无量意思,你想解也解不完啊。为什么无量意思呢?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才无量意思啊。它如果有意思,那就有量了。佛经妙啊,世间根本就找不出这样的文章啊,没有意思却又有无量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啊。无量义与没有意思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没有意思就是无量义,无量义就是没有意思,所以不能解啊,这就叫真如。你用背书这个方法,直心正念真如,长养菩提心啊,养我们的清净心。
我们现前末法众生,只要依这个原理原则来修行,这叫正行,才能得正主持,自然不堕邪见。所以道要行得正啊,千万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啊。一听说密即身成佛就被勾跑了,就随着他走了,这不是英雄好汉啊。这是盲从啊,没搞清楚啊。所以我对你们这些同学实在是非常赞叹,为什么呢?你们实在是太可爱、太乖了。你们没搞清楚,就能跟着别人学!我以前学东西,态度不是如此啊,我要不是搞得清清楚楚,你叫我相信、叫我去学,那是不可能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给诸位说,我没有向老师顶过礼,没有拜过佛。为什么呢?没搞清楚啊,道理不懂就叫我拜,那不可能。我见到老师是鞠躬,见到佛像也是鞠躬。你们现在呢,道理不懂,叫你拜你就拜,你们真乖啊。我做学生时,那真是刚强难化啊,很不容易让我信服啊。我也很会辩,如果有大法师跟我谈话,我问几句,他回答不出来,那我就不会相信他。我在基督教两年,新旧约从头到尾看过四遍,它的教义我懂啊,有个牧师让我受洗,我提出七十多个问题,他一个问题都不能解答我,不能答复得叫我心服口服,那个牧师对我也只有感叹而已,没有办法。回教里面我也学过一年,它的那些道理我也差不多都懂。没有搞清楚,那怎么行呢,那不行的。我出家前工作的机关单位有三百多人,原本是基督教的天下,许多同事都是基督教徒,都在那里传教。我一学佛之后,有些同事受我影响啊,他们说“你这个老顽固去学佛,佛教一定有道理,要没有道理你怎么会去学佛呢?”这一个法门一个道理不搞透彻,不让我心服口服,我是决定不会参与的,只会在旁边听听而已,怎么会叫怎么样就怎么样呢,哪有那么容易啊!所以,我如果没碰到这些高明的老师,确实没有办法入门。你看你们多容易,随随便便领导你,你就入佛门了,所以我说你们很乖啊。像我这个态度,虽然有点刚强,但却不容易上当,不会轻易听信别人。你们这种很乖的孩子,就容易上当,容易受人欺骗。
所以,不堕邪见,自己要有主宰。记住“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最重要的是“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我们要依理智不依感情。能够遵照经教里面的理论去修学,我们就不至于堕在邪见。但是大家要记住,经教浩如烟海啊,佛在经论里面有时说得不一样,乍看起来是矛盾的,这个经讲空,那个经又讲有,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呢?这是一个难题。因此,在一切经里面,你只能选一部经。其它的经,他说空也好,说有也好,你以清净心去看待,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人家讲空,你就跟着他空;别人说有,你就跟着他有,这就是自己没主宰啊,这个不会成就的。你就选一部经,走一条路,修哪个法门,这一生决定不改变,你才会有成就。行门解门都一样。
我特别期望大家将来弘法利生,无论是以出家身份还是在家身份都好,民国初年以在家身份弘法的人比出家身份的人还多。杨仁山居士是首领,他的弟子是欧阳竞无,欧阳竞无所办支那内学院里面的学生全是在家人,只有两个出家人旁听,太虚法师是旁听者之一。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梅光曦等知名在家居士都是当时内学院的学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所以居士弘法的很多。如果要弘扬,一定是要一门深入,弘扬一种东西。你看江味农居士一生就是一部《金刚经》,变成《金刚经》的权威;周芷庵居士一生就是一部《心经》,他的《心经诠注》也是今天《心经》注解的权威,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所以,你没有这样的功夫,怎么能成就呢?一定要专门弘扬一门,其余的都是附带的,不是你自己主修的,不是你自己主弘扬的。像办讲座,请你讲点小东西结结缘啊,这个可以,但你自己弘法利生一定是一部经,这一部经通了,决定一切经都通达。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通达是要开悟啊,要解悟才行啊。不悟,学的就是死的;悟了后学的就是活的。一门深入怎么会堕邪见?用这个方法修行,当然不堕邪见。诸位今天看到学佛人中堕邪见的人太多太多了,原因在哪里?他没有主宰,他没有学一门,他行门不专、解门也不专,他样样都想学、什么都要看,这种学法不堕邪见那才怪了呢?他一定会堕邪见,他堕了邪见后再想把他救出来就非常困难。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我们今天要想成就,行门我奉劝诸位念佛,解门就在大乘经了义经中选一部专攻,你就会有成就。
诸位要知道,念佛得要如法,你如果不如法,你的佛号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你念观音菩萨,要有大悲心啊,没有大悲心去念观音菩萨就不灵啊,没有感应啊,如果只是自私自利,“观音菩萨,你要保佑我,不要保佑他啊,保佑我发财,别人的钱都给我赚来啊”,那哪会有感应呢,哪有这种道理呢?必须要以大慈大悲的心念观音菩萨,才能相应。用大乘清净心念阿弥陀佛才会相应。因为阿弥陀这个名号的意思是无量,你的心清净就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啊,这与阿弥陀佛就相应了。所以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啊,你才会念啊,否则就只是口念而已,心里面的境界完全不能感应道交,这个佛号念得就不行啊。所以,不懂教义那怎么行呢?人家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一声一个罪业消不掉。人家用的是大乘菩提心、平等心、等虚空遍法界的心,那一句阿弥陀佛当然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我看来还不止,这个话太保守了,所以不发心怎么会有成就。
下面我们看偈颂。「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经里面有偈,偈是诗歌的体裁。偈颂每首四句,本经是五言颂,每章后面都有五首,非常的整齐。唯独最后一章没有,因为最后一章是流通分,诸位看太虚大师《略释》里面有解释。经里面有重颂,它里面有许多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为了后到的听众,佛讲经不向学校上课有严格标准的时间,有人先来有人后来,后来的人前面讲解没听到,佛很慈悲,不辜负后来的人,所以用偈颂把前面的意思再补说一遍,使后来的人也能听得很完整。如果还用长行文补说,那就太啰嗦了,先来的人就会不高兴了。换一种体裁,不用长行而用偈颂重说,先来的人听着也不讨厌,后来的人也能得利益,这是大慈大悲,这是权巧方便。
第二个意思,长行文不容易记,而偈颂可以谱成曲来唱,容易背诵。唯有背诵,经义明了,才能受持,才能把这些道理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这些意思都不明白,那于我们的心行就毫无教授,所以一定要通达经中的道理,要明义理。这里说要明义理,前面我又说过背诵时不去想意思,这两个说法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的。前面讲的是初学要培养根本智,我们现在年龄不对了,根本智和后得智我们可以同时学。如果我们是六七岁的小孩,我们就专门在根本智上用功。现在已经到二十多岁了,现在是亡羊补牢啊,所以我们现在是同时下手,一方面背诵,一方面求解。但背诵的时候决定不求解,为什么呢?背诵的时候求根本智。求解的时候是看注疏,或者是听法师讲经。我特别给诸位讲了,看注疏要看一家之言,这是学东西的秘诀。可能有人会想“《圆觉经》古来注疏有几十种啊,都是名家著作啊,我要统统搜罗”,可以搜罗,我就喜欢搜集,凡是大经大论,我都有几十种注解。为什么呢?便于参考。但几十种里面只能学一种。你如果学两种,两个人就有两个看法,有两种思想两个体系,你就无所适从了。所以读参考书要会读啊。要选择一家为主,以这家注解为主修,可是这家注解有时候有一句两句它注得不太清楚。这种情形很多,为什么呢?这个法师虽然开悟了,但还没完全悟啊,这一句两句正好没悟,所以注的时候就轻描淡写带过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不犯过失。他这一句注的时候含糊笼统不清楚,是因为这一句他也没搞清楚,但是他绝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他负责任之处。那么,我们对于这一句,可以参考别人的注解,只看人家这一句怎么讲法,其它的还是以这部注解为主。千万不要这个注子看完了再去看那个注子,那就糟糕了。那你这一部经就是两个老师教的,这是很大的忌讳,现代人都犯这个毛病。现代人写个东西,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凑个大拼盘,什么都不是,所以不值得一看啊。现代人的著作是浪费时间,我有这个时间去念念佛,我有这个时间去看看电视。为什么呢?我看电视会开悟啊,我看电视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它动而不动,不动而动,看这个啊。所以偈颂是便于背诵,便于受持。佛门非常重视应用梵呗,偈颂都是歌词啊,谱上曲子都可以唱的啊,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接引众生。
我们看下面的重颂。「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佛经里面的偈颂虽然是诗歌的体裁,但押韵、平仄等都没有中国诗歌严谨,佛经偈颂不讲求这些,虽有韵但不严格。同时它说的事情并不是以一首为单位的,有时候一首偈颂说两件事情,有时候五句说一桩事情,有时候六句说一桩事情,都不一定。像《成唯识论》里,还有一句说三桩事情,或者一个字说一桩事情,或者两个字说一桩事情,这就很难懂,必须要加以解释。本经的偈颂也不是整整齐齐的,不是一首偈说一桩事情,而是开头五句说一桩事情。这五句是答复文殊菩萨祈请的第一个问题,说明真的因才能够发生力量。佛叫着文殊说,你应当知道,“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如果简单来说,这就是《楞严经》里舍识用根中之性,照彻万法,这就是智慧觉。
这个修行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了马上就用,因心与果地觉立刻就用上了。我们明了这个道理了,明了这个方法了,从现在起,我们见色我们用见性见,不要用眼识见,不要用五俱起意识见。见性见是什么呢?见性见是平等的,见性见一切色相就像用镜子照外面色相一样,清清楚楚,了无分别,所以是平等的,不会在境界里分好丑。有好丑是五俱起意识的事情,真性里头没有好丑,真性里面万法一如、万法平等。这里面就是觉与无觉了,如果一见到色,就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立刻就要觉悟,我们已经堕落到意识里去了。如何能回来呢?一觉就好,觉就是回头,觉就是皈依。觉照的功夫不够,马上用一句阿弥陀佛去取代,一句阿弥陀佛有忏悔的意思,“自己错了,怎么又堕到第六意识了”,一句阿弥陀佛有求佛力加持的意思、有压服烦恼的意思,一句佛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叫念佛啊,这样功夫怎么不得力呢?所以只要你有智慧觉了,就“了达于无明”,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对于无明的真相你完全明了、完全通达。
了达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说了。真正了达了无明本空,「知彼如空华」,彼就是指无明,就像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空中的花一样。只要你一晓得无明无自性、无明如梦幻泡影、无明如空花,「即能免流转」,流转就是生死轮回,你就超越轮回了。「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这是第二个比喻,把无明比喻作梦幻,似有非有,佛法里面称之为妙有啊,「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者指能觉的智慧,觉悟无明是空花、无明是梦幻,这是你觉悟了。能觉之智既然已经觉了无明是空花,能觉之智也不能够存在,能所两边不立,“平等不动转”,平等一相啊。体即不动,智照也不动,像镜子一样,镜子的体不动,镜子的照(那个光明)也不动,所以你要晓得真正的智慧是不动的。识是动的,无明是动的。诸位要能从这个地方细细去观察,凡是动的就是无明,不动的是真心。一切动的我们要舍离,不动的我们暂时要保留、要守住,这个就叫修定啊。
你们有同学来问我,“法师,你每天打不打坐啊,你每天怎么修定啊”,我告诉你,我从学佛以来,从来没有打过一天坐。不过我盘腿是有功夫的,因为现在不常坐,所以也坐不久。我刚刚学佛时,我的腿不用手帮助就可以双盘,可以坐四个小时。我在临济寺刚刚出家时,他们盘腿都很困难,我就很容易。我从来都不打坐,你要问我修定吗?我修定。我的定怎么修呢?见色不动心,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我这个定是活活泼泼的;耳闻音声不分别音声,在音声上不动心,耳根在声尘上入定了,这是活活泼泼的大定,而不是面壁的定啊。五欲六尘无沾染了,这叫大定啊,我的戒定慧是这个修法,这是章嘉大师交给我的。他教给我这个方法,我很佩服、点头,他当时如果教我盘腿面壁,恐怕我不一定相信,我还不愿意受这个拘束。每个人修行的方法不相同,高明的老师能认识根性,你是什么样的根性,就教给你什么样的方法。定是不动心啊,如果盘腿面壁了,心里还在打妄想,那不叫修定啊,那叫修妄想啊。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事情,要修“平等不动转”,心平等了,就不会动了。凡是心动都是因为不平,心有高下的时候会动。所以生佛平等,众生与我平等,有情无情与我都平等,平等了这个心还有什么念头呢?心会动,“这个人比我强,我嫉妒他。那个人不如我,我就贡高我慢。”这都动了。大家都一样,你还有什么动头呢?自然就不动了嘛。平等心现前,这个心就清凉自在,自然不动。
万法皆如,万法平等,「觉遍十方界」啊。唯有觉才真正遍满十方,为什么呢?它没有界限。平等心是遍十方界的,平等心是觉心,一有了界限了就不平等了。平等心里面起的一切森罗万象没有关系,为什么呢?那还是平等的。怕的是起分别,所以五遍行里面到“想”还不造业,到“思”就造业了。我们中国圣人造字有智慧啊,“想”心里有只有相但没有分别,不造业啊,不能成一念啊,唯识五遍行里面到“想”还不是一念,到“思”才成为一念。“思”是什么呢?起了分别心了,有了好丑了,动了心了。想的时候是照见,不动心,好像镜子照外面境界,有相,没有动心啊。一起分别,就落到思里头了,思就动了心,思就是无明啊,就是起惑造业了。所以,在你平等心里面没有思啊,有想没有思。所以「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呢?法尔如是,本来就如是。你现在迷惑颠倒是这个样,成了佛还是这个样。现在叫众生,是因为迷了,不迷就叫佛啊,迷了就叫众生啊。换名字并不换事相啊,可是你迷的时候一切受用都不自在,悟的时候一切自在,悟时的受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迷的时候可怜啊。
为什么说成道亦无得呢?底下就给我们说明了,「本性圆满故」。本来就是圆满的,所以说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换句话说,你本来就是佛嘛,众生本来就是佛嘛,为什么现在叫你众生呢?因为你迷了你本来佛,所以叫你众生。到你几时不迷了,你本来就是佛嘛,所以成佛没有所得啊。这都是给诸位说真实话。「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此地讲的菩提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心。「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最后四句偈是答复文殊菩萨后面的两句,菩萨于大乘佛法当中要能发菩提心,末法时期这些众生要想修大乘佛法、修大圆觉,也得要发大菩提心,圆照清净觉相,怎么个照法呢?就是我刚才讲的,见色不分别,用见性见;闻声不分别,用闻性闻。用见性见的是色性,用闻性闻的声性,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叫六尘,叫六性,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性,不是尘。唯有识才叫尘,尘与识相对,我们凡夫是六识见六尘啊,是相对的。而见性后,见性见色性,是性与性,性是一不是二,这就超越有无了、超越对待了,这就叫明心见性啊,这就叫一心不乱啊。大家要细细体会这个味道。第一章我们讲到这里就圆满了。向下我们就要看时间的进度了,不能说得这么详细,重要的地方细讲,不重要的地方就简单带过,我们要在短短的时间中把这部经讲圆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