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4

第4集 A

MP3下载

第4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九面,倒数第三行。从第四个字看起:

 

【二缘起门有二。】

 

上次我们讲到性起。大家总得要记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依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一法无不称性,就是『缘起』也离不开性起,性起是根本。如果我们用佛教常说的两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就是性起,唯识所变就是缘起。我们怎么样变,也没有办法超越能现。如果要是一切法不现了,那怎么变也是枉然。可见得,缘起不离性起,性起包含了缘起。今天我们要谈缘起法。缘起有两种:

 

【一染缘起。二净缘起。】

 

这文里面很清楚,先说『染缘起』,在六十九面倒数第三行末后两个字看起:

 

【染者。谓诸众生。虽中全有如上真性。】

 

前面所讲的一切众生都有『真性』。真性通常我们也叫做佛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当然可以作佛,这是一定的道理。换句话说,作佛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你不能作佛,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是要作佛。为什么不能作佛?迷了,有染缘起,所以你就不能作佛。

 

【及性所起过尘沙之善法。】

 

性起之法是纯善。这个『善法』,给诸位说,不是相对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是缘起法里面的,性起法里头是真善,真善就是离开善恶,那才叫做真善。所以这个境界就正如经题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可思议,这是真正之善,性德。善,性起的境界范围的广大是无量无边。为什么?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性起。不但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十方一切诸佛的剎土,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很难体会,我们在前面曾经用梦境来做比喻,佛经上常用这个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梦,当我们作梦醒来之后,想一想刚才作的梦还很清楚,还都能够记得住。这个时候,如果学佛的同修就可以认真去反省一下,梦中的境界从哪里来的?现代人说,这个梦是由下意识变现出来的。管他下意识、上意识,不管这个,总而言之,这是心变现的,心理的作用。心像什么样子?平时我们不晓得,找不到心。心像什么样子不晓得,心在哪里,实在讲也不晓得。你看《楞严经》七处征心,那个文非常精彩,诸位仔细看看。心在哪里?不知道,阿难尊者找不到。但是当我们作梦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心在哪里。梦中现的那个境界相就是心。心像什么样子?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梦现了相,我们就知道,就很清楚、了解;它不现相,我们也找不着,不晓得它什么样子,这能现是心现的。这梦中的境界它也有变化,它里头也有一些造作,这些变化、造作是识的作用,分别、执着这个作用。所以梦境是一个小的性起、缘起。我们今天讲宇宙大千世界,这是大的性起与缘起,从小的比列大的,就容易理解。

 

所以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这性起之法,是纯善,是称性。从这一方面来说,生佛平等,不但一切有情众生与佛平等,乃至于无情的众生也平等。所以大经,大经是讲《华严经》,大经上说佛在一毛端里,毛的尖端,一毛端里转大法轮。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无量无边菩萨围绕,你看到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是如此。为什么?性起里面没有大小。《华严》里面讲的,事事无碍,没有大小。为什么?它称性,无有一法不称性。我们之所以觉得有许多法不称性,那是我们自己迷了,不是不称性,是你自己以为不称性。今天我们这段文字就要讨论这个问题。所以下面讲:

 

【良由迷之。不自证得。】

 

『迷』什么?迷了自己的自性,迷了自己自性变现的这些万法,也就是迷失了性起。的确这是大师在此地根据佛法,一语道破宇宙人生的真相。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什么?就是真性,性起。就是这四个字,真性性起。这就是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里面所讲「诸法实相」,就是说的这个。因为迷了,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就是你不觉悟,你不能够觉察到事实的真相,所以产生底下的流弊,毛病出来了。

 

【便颠倒遍计别执过尘沙之恶法。】

 

这样一来,你有『颠倒』。什么叫颠倒?在哪个地方颠倒?颠倒的样子是什么?给诸位说,这都找不着。但是真正的意思,我们要能够去体会,迷就是颠倒,因为迷没有现相、没有形相,所以这个颠倒在哪里,你找不着。迷就是颠倒,颠倒之后,这就愈迷愈深。于是在一切法里面,你就起了『遍计』,遍是普遍,计是计较,『别』是分别,『执』是执着。你就产生这三个现相。这三个现相是过失,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一个「遍」字,贯下面这三个字,普遍的计较,普遍的分别,普遍的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样一来,把本来的善法变成了『恶法』。诸位要知道,这个恶包括了善与恶,相对的。相对的那个善恶之善还是恶,那不是善。所以这个地方的恶法不能跟前面那个善法相对,不可以的,那是纯善,真善。第一义谛这里头,九法界统统是恶法,等觉菩萨还是恶法。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极微细的执着,那就是生相无明。他那个生相无明要不执着,不执着就没有了。

 

由此可知,所以凡夫、二乘、菩萨从哪里分?也就是这四个字,「遍计别执」,轻重之差别。愈是在下面的,执着愈严重,这种遍计分别执着愈严重;愈是位子高的,他的执着就愈淡薄,是这么样分的,这才分成十法界。十法界,这是大分;每个法界里面又可以分十法界,这就细分,天台大师给我们分的,百界千如,就是愈分愈细,分到最后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众生轻重差别都不会完全相等的,到什么时候才真正平等?成佛就平等了。成佛,一切遍计、遍别、遍执都没有了,完全都没有了,这是入平等位。所以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在一起,看样子是平等,实际上还是不平等,这是要知道的。这就是把一切纯善之法变成了恶法,所以这个境界就是九界有情众生,等觉菩萨以下统统都是。这叫染缘,这叫染。下面要给我们解释:

 

【释此便为二门。】

 

解释这个要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无始根本。二展转枝末。】

 

就开这两方面来说明迷的真相,迷的现相。

 

【根本者。谓独头无明也。】

 

这『独头无明』是佛教里面的专门术语,专有名词。诸位在《佛学大辞典》上都可以查得到。什么叫独头无明?底下就给我们解释了。

 

【言独头者。迷本无因。横从空起。不同余法。展转相因。】

 

这四句话解释得非常之好。你看看这就是迷的根本。你要问,我们原来都是佛,怎么会迷了?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起的?将来咱们修行成了佛,还会不会再迷?这都是问题。这些问题在佛门里叫做根本大问,这是佛教里头的根本大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我们现在人有,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问题,这问题的确不好解答。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就提出了这些问题,所以《楞严经》上,佛有很详细的解答。此地所说的跟《楞严经》上完全相同,这个根本问题如果你要是明白了,你一切的疑惑统统断掉了,那真叫断疑生信,你的清净信心才能够显现得出来,坚固的信心。

 

迷没有因。所以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举了个例子,演若达多是一个人,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是当时印度这么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就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没有原因。所以称为无明。《心经》里面讲的,「无无明,亦无老死尽」。你认为有,这就是迷。所以迷,没有因缘;有因缘,可以说都是有为法。是有为法,我们追根究柢,这个问题没有因缘。你追根究柢,你找不到根柢,就是因为它没有因缘,所以『横从空起』。譬如说你晚上作梦,梦醒过来,你就研究,我为什么要作这个梦?这个梦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作的,你能不能找得到?那这不用找,根本大问,这小问题,明明作了梦,梦醒之后,你去追究一下,你能不能找得到?找不到,没有原因。实在讲,梦还是能找得到原因。因为梦,毕竟它是缘起,它不是性起,所以,还是能找得到原因的。这个性起就没有办法,找不到。缘起可以找得到的,缘起不是第一义,是第二义!第二义可以找到源头,第一义找不到源头。『不同余法,展转相因』,这不同于其他的法。其他的法,展转可以找到它的原因。这个根本无明,没有原因,找不到。

 

有些人,有些是初学佛的,听到这个说法,他不服气。外道也找这个,找不到,他有个借口,上帝造的。那就没有话说了,不能再去问上帝,这是上帝造的。这一个答覆就把你堵住了。佛教说到最后,没有原因,这也不能叫人服气,也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但是佛法教你了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思议,议是议论、说明,没法子说明,说不出来的。不但说不出来,无法想象。你能不能真正见到?能。什么方法?到你心决定清净的时候,这个境界你见到了。所以古德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里晓得,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就是喝一杯水也是如此,我喝一杯水,你问这水烫不烫?我说很烫,究竟烫到什么程度,你不晓得。必须你自己尝一口,你才会晓得。你自己不尝一口,给你怎么说,你只能是一个相似、一个彷彿,决定不能达到真实的那个境界。小事尚且如此,何况这个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这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证得到的。你自己能证实的,到你入这个境界,再跟已经入这个境界的人谈就很方便了,那时候就变成可思可议了。没有到过这个境界的人,你跟他怎么样谈,都是隔靴搔痒,没法子,怎么说也说不出来。一定要你自己亲入其境,谈论起来那就津津有味了。所以佛法不骗人,佛法并不是说这个境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有。佛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面常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是什么?见到真性,见到性起。换句话说,对真性、对性起恍然大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做见性。你见了性之后,你的见地、你的见解就跟佛没有两样,完全的相同。再听佛的说法,那就句句话都说到你心里,都说到你自己的境界。可见得,这是决定不欺骗人的。

 

除释迦牟尼佛之外,在印度、在中国、在其他地区,这二、三千年之中,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到达这个境界的人很多。如果说是欺骗人的,那应该佛以后再不会有一个人到达这个境界。这些达到这个境界的,都是给我们做了证明、做了见证。我们相信佛的话,句句真实,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能够入这个境界。但是佛家的方法很多,这叫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路、门径、门道,方法、门道很多。这些方法里面,确实有难、有易。这是我们自己要明了的,所谓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如果你要了解这个事实,我相信聪明人一定选一条易行道走,容易到!故意去选个麻烦的难行道,这个人头脑多少有点问题。没有问题,何必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难行道里面修行,可以说是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成就的,不容易。易行道,那可以说是各个人都成就的,所以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的。这两种方法摆在面前,我要问你,你选择哪一种?

 

我从美国带回来黄念祖老居士的《华严念佛三昧论》。这个小册子是清朝康熙年间,彭绍升居士作的。这位居士,在我们佛门里面可以说是大通家,非常了不起,他对《华严》熟透了。他把这样一部大经归纳成五点,说明念佛,也就是归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居士林讲这个小册子,从头到尾讲过一遍,录成七个录音带,这个分量不多,只有七个带子。这个带子他从北京寄到美国,我在美国收到的,带回来。现在拷贝得很多,诸位可以好好听听。这个书,我们已经送到印刷厂去印了,我们印的数量也很多,将来是你有书看,再听他讲,这就更容易理解了。他这里面就谈到难行道与易行道,他说得非常清楚。他参过禅,他也学过密,不仅仅是学密,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在晚年,劝人念佛,不劝人学密。他说那是难行道,他在讲演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大陆上十亿人口,经过四十年,学密的有几个人成就?六个人。四十年当中,十亿人口,只有六个学成。你想想看,多难,十亿人里头,都没有一个,你晓得这个法门不容易。

 

我们再看看念佛往生的,不要说别的,在我们台湾,我们台湾只有一千九百万人,在这四十年当中,我们真正知道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所晓得的,大概有四百人的样子,这个比例就太大了。所以台湾是福地,是宝岛。在短短的这四十年当中,这么多人往生,这真正是不可思议。这就讲到易行道的宝贵,可贵!我们要珍惜,要如理如法的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念佛,所以念到不能往生,不能明心见性,是你自己不如法,你违背了理论、违背了方法,所以你才不成就。这个理论方法都在五经里面。五经前两天送到了,今天来听经的同修,每位都可以带一本回去,经印得很好。原来我的意思想印三万本,结果我一看后面只有二万八千五百本,少了一千五百本,这个功德做得不圆满。我回来一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没有钱。没有钱,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告诉我,我有钱。所以希望通知那个印刷厂,他版应该还在,我们继续再印三千部精装本。希望这部书能够流通全世界。

 

现在给诸位说,这是一个大好的消息,全世界念佛的人愈来愈多,所以看到世界有了转机,念佛的人愈来愈多。最难得的,大陆上也讲《无量寿经》,这真正不可思议。黄念祖老居士写信告诉我,大陆的佛学院请他讲《无量寿经》,而且全部录像。可见得,他们对这个相当的重视。他这个录像,在我想大陆上有十几个佛学院,黄老居士年龄很大,不能每个佛学院去讲,可能把这个录音带、录像带送到每个佛学院去播放,这是好事情。这个录音带,我想将来把它拷贝一套带到美国去,在美国也可以能够流通。

 

这些现象确实是三宝加持。众生业报渐渐消了,福报渐渐增长,你才能看得到这些好相,真正是瑞相。尤其是我们这部净土五经能够出版,这也是很不可思议。五经非常的完整,就像《无量寿经》九种本子,统统在这里面,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以往即使弘扬净土宗这些大德、法师,几乎在一生当中,都没有看到完全的《无量寿经》的版本,都没见到过。今天是每个人都摆在你们面前,这是很大的福报,这是非常稀有的因缘。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因缘尽心尽力普及到全世界,我们有福,让大家都有这个福报;我们有这个缘分,让一切人统统都有这个缘分。这才是真正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真正能够做得到,所以因缘要珍惜。选择法门一定要选择易行道,选择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把握成就的,这才是聪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再回来看:

 

【此复有二。】

 

这是讲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有两个现象:

 

【一迷真。二执妄。】

 

『执』就是执着。

 

【迷真者。不识自体法身真智故。】

 

『不识』这两个字,不识就是迷,不认识,不觉悟。不认识,不觉悟的是什么?第一个自己的『法身』,第二个自己的智慧,这就是迷。法身是什么?法是一切法,身就是体,就是本体。一切法本来是自己,你不晓得,你迷了。就像我们在作梦,你要真正觉悟到整个梦境都是自己变的,你如果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梦里面所有的人,梦里面所有的物质,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于虚空,全是我自己变现的。你说梦中,哪一法不是自己?法法皆是。豁然觉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就是法身,你就证得了法身。法身是清净的,为什么会清净?因为你心清净了,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晓得一切法是一。一里面就是清净,二就不清净。一心就是清净,一心能入,不思议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不思议境界就是法身。你要把这个事理搞清楚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佛法门要求的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一心能入。你只要达到一心不乱,一真法界立刻就现前。这是最简单、最稳当、最快速的一条成佛大道。所以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

 

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那真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天我们遇到了,所以要特别的珍惜,一定要把这个法门发扬光大,也就是普遍的推荐介绍给一切众生。不要问这个众生有缘、无缘;有缘,我介绍,无缘就不管了。有缘的,介绍他,没有缘也介绍他,所以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眼根也一样!他看到这本书,看到这个经题,这都是道种。他这一生,他不念佛,不能往生;来生来世遇到了,他有这个种子,他还是会念佛求生净土。总得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所以要晓得什么叫做法身,智慧是『真智』。真智是什么?真智是无知,《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我们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要求知,这个凡夫求知欲,欲望求知。欲望是贪,贪心所,这个贪心所障碍了你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从哪来的?从清净心里面生来的。所以学佛的人,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都讲求定功。我们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乱就是修定。定能生慧。什么慧?就是此地讲的真智慧。定就是真智慧,到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叫「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是从无知里头来的。

 

我们凡夫,我相信每位同修都有这个现象,心里头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不定,连晚上睡觉还作梦,作梦也是胡思乱想。所以说睡了的时候还是不老实,还是在打妄想,妄想日夜都不停。这就是什么?没有定。如果你有定功,你的妄想就少。妄想少,你的智慧就增长。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就能够明了,你就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得失,你就能辨别。你这心里头一乱就不能辨别了,往往你也想错了,你也做错了。你心常在定中,就决定没有过失,所以修定比什么都要紧。

 

这是首先说明,我们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不晓得自己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是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换句话说,其他宗教赞叹上帝全知全能,这个赞叹,赞叹我们每个人恰到好处。我们每个人,确实一切众生个个都是全知全能。现在这个全知全能是你自己迷失了,说老实话,上帝自己也迷失了,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全知全能的确是赞叹自性,我们自性确实是如此。底下说:

 

【十地品云。】

 

『十地品』是《华严经》的一品。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曰无明。】

 

『第一义』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真性、性起。真性是体,性起的是现相。所以真性,第一义谛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相,广是作用,这个统统是讲的性起。你不能够了解,这就叫『无明』。

 

【执妄者。】

 

这个『执妄』,执是执着,妄是虚妄,换句话说,虚妄就不是真实。这个意义很深,我们看底下的解释:

 

【即不识本自身心即法尔自然。】

 

『本自身心法尔自然』这八个字,给诸位说,这是如来的境界,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这八个字意义很深,也非常的微妙。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极乐,乐到什么程度,这八个字是非常好的形容。这是迷了,迷了之后是:

 

【别执妄心。】

 

这『妄心』,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这都是妄心。你看妄心好多,妄心太多了,你把这些东西当作是自己的心,这个错了。我们看看这个社会,看看这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执着这个是自己的心?外国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那个思是你的妄心。他还执着,把那个妄心当是自己。这还称之为大哲学家,你说糟糕不糟糕?这很糟糕的事情。所以要晓得,这些统统东西是假的。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简单明了,一句话道破,「本来无一物」。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就是一物。所以真心里头,没有念头,一念不生。有一念,那就是妄心起来、起作用了。妄心起作用,要不要紧?不要紧。你不执着就不要紧。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执着。这个妄心,实在讲,是真心的现相,真心是体,妄心是它起的作用,它的现相,它的作用。有体当然有相,当然有用;如果这个有体,没有相,没有用,换句话说,那也就没有佛,没有菩萨,佛也就没有说法了。佛要现个相,现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你看他不是要起了相,也起了作用。他为什么叫佛?他起那个相,起作用,他不执着。我们为什么作凡夫?我们起这个相、起作用执着,着了相,佛菩萨不着相。可见得,这个相用随它起,没有关系。前面讲法尔自然,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执着。

 

由此可知,这个执着是不是真正你执着外面的相?没有。这就属于心理学了,非常高深的心理学。其实你执着是什么?你执着是你心里面想的那个相,执着这个,冤枉!诸位要是稍稍研究唯识,《华严经》是唯识六经里面的一种,唯识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也是唯识家的重要经典。我举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眼睛看到这尊菩萨像,普贤菩萨。这尊像摆在那个地方,叫本质相。我看到这个像,我很喜欢,喜欢就是执着。我是不是喜欢这尊像?不是的。我的眼识看到这个像,眼识像照相机,照这个像,照的那个相在眼识里面就形成这个相,就好像那个照相的底片上,底片上印的这个相。诸位要晓得,眼识只有了别,没有执着。前五识是了别,连分别都没有。它也不分别,就像照相机一样,它不动心,只要照进去。谁分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看不到外面,第六意识在里面只能看到眼识的那个底片。像电视荧幕一样,这是现场,眼识是摄影机,把现场的这个相,变现到电视画面上去。第六识就是看电视的人。他执着什么?执着电视画面上那个相,他不是执着外面的,他在那里分别。这一分别,马上传送,传到第七识,第七识又在后面。第七识执着,起了爱,起了瞋恚;爱与不爱是第七识。第七识缘什么相?第七识缘第六识相分的。就是由电视再转播过去到那里,它在那里去打妄想、分别、执着。与这个相不相干?不相干。

 

所以你懂得这个,佛家心理学比我们世间心理学讲得非常微细。你读了唯识学之后,你看看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心理学,你都不要看了。为什么?太浅薄了。所以确实这个现场相没有接触到,你喜欢它,空喜欢的;你恨它,也是冤枉的。为什么?与外面境界不相干。所以叫做什么?佛给我们讲的话讲得真是透彻,虚妄分别。因为你并不是分别真实的境界,这个真实境界是阿赖耶的相分,说老实话,性起,这一切妄想是性起。我们这缘起,缘起达不到性起,统统是这一层一层虚妄的影像。诸位要是稍稍了解一些唯识的理论,你就明了了。你才晓得,人一天到晚生烦恼,很痛苦,很冤枉。为什么?都不是真实。确实叫作茧自缚。烦恼在哪里?自己找的。

 

当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慧可找到他,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慧可到最后没有法子,把手臂砍掉一个来供养法师。法师看到人这样子,说你何苦来,你为什么自己把手臂砍掉一条?你到底为了什么?他说,我要求法师给我安心(心不安,求法师安心)。达摩祖师手一伸,你把心拿来,拿来我替你安,心拿来。这句话使他回光返照,搞了半天,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予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好了。他在这句话当中,恍然大悟。那本来清净,都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就是严重的执着。这个执着一打破,一舍掉,你跟诸佛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你今天所以放不下,放不下什么?放不下你的妄想、执着,就这么回事情。

 

佛法不是叫你放下金银财宝、五欲六尘,那不相干的,那个不碍事。你看看《华严》,毘卢遮那佛那样的富贵,福报那么大,我们哪个人比得上他。极乐世界每个人住的都是七宝宫殿,物质的享受极其豪华、奢侈,没有妨碍。是要你放下妄想、执着,你就没有苦恼了。再说一个粗显的话,把你心里那些牵挂统统放下,你的问题就解决了。你果然能把你这些妄想、执着、忧虑、牵挂的统统放下,你句句佛号都与阿弥陀佛起感应。为什么?那才叫一心专念,才叫做一心系念。等于说我们这念佛跟阿弥陀佛打电报一样,这个地方去了,那马上就回来了,就有感应了。我们现在念佛,怎么样叫都不灵。什么原因?是因为你这个电报当中,杂音太多,妄想、杂念太多了,所以人家那边收不到,这要知道。理不可以不明了。第一个妄心,心是主。心外,下面讲:

 

【质碍诸法。】

 

就是心外之法。不但对于内里面的心,你执着,你有贪瞋痴慢、有人我是非,你有这些执着;对外面的这些物质境界,你也分别,也执着。说老实话,对外面境界的分别执着,这个病轻;里面的重,里面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病重。你看见思烦恼,破见惑容易,破思惑难。思惑贪瞋痴慢,这个难。『质碍诸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妄心就是心理。一个是对心的执着,一个是对物的执着,这就把一切法统统都包括了,这叫做执妄。大师下面引《圆觉经》上,一句非常有名之话,这句话跟《楞严经》上说的差不多:

 

【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也。】

 

『妄认』就是误认、错认了。『四大』是物质。现代这些大科学家发表的言论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物质,所谓的物质是我们的错觉。科学家讲的错觉,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妄认。那不是物质,是什么东西?它是波动,是光波、波动,是震动。这个发现,的确在科学界里面是个很大的震撼,但是跟佛法印证了。佛法里面讲四大,实在讲是四种性质。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物质的四种性质。《金刚经》上讲得好,「一合相」,合是组合。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这个宇宙一切人我,森罗万象都是一种物质组合成就的,这一合相。讲到基本的物质是一,就是一种。这种物质有四个现象,就是四大。第一个是地,地就是你的眼睛能看得到的。它虽然很小,你能够看得到,我们讲是个物体,它是个物体。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它比这个还小,佛法里面讲微尘。极微之微,佛法用这个名词来说明,来说明这个最小的物质,这就用地来代表,你能够见得到。它有温度,温度,用火来代表。它有湿度,湿度就是用水来代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是动的,动,用风做代表。所以这地水火风四大是这个意思,就是基本的物质有这四个特性,有这四个现象。所有一切万物统统是这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所以小而微尘,大而世界,统统是一合相。这是《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我们今天把这四大认为『自身相』,这句话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大。为什么?没有见性的菩萨以下,统统在这个范围之内。见性的,那超越了。没有见性的,权教菩萨,到下面缘觉、声闻、六道凡夫,统统在这个范围当中,都是误认。像我刚才跟诸位说的,如果你豁然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自己。我问问,你有没有开悟?你没有开悟。为什么?你还是认这个尽虚空遍法界的相,还有一个自身相。本来无一物,你还有一物在里头,这不行。所以这些话是给那个没悟的人说的,悟了的人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怎么回事情?前面讲的「本自身心法尔自然」。法尔自然是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念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迷惑,一点也不颠倒,这是真实的智慧现前。

 

底下一句是『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我刚才用唯识的比喻,这心里是什么?心里是,六尘,尘是外面的境界,是外面境界的影像,并不是接触到真正的境界。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境界,所接触到的境界是假的,不是自心。

 

我们再比喻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明这个事实。我们把自己这个人比作真正的自己,把我们现在这个自身,我们真正的能知能觉的心,都晓得在这个身体里面,我们把这身体比喻成车辆。这人坐在车子里面驾车,把这个驾车的人比喻作心,把这个车比喻作我们身。我们对外面的接触,人从来没有离开这个车里面,都是车外面跟车来接触,人从来没有打开车门出去过,就是这么个现象。我们这个人自己对于外界起的贪瞋痴慢,统统是那个镜子里面照来的缘影像,影像。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外面。我们今天驾这汽车,隔一层玻璃看到外面,比得还不真实。这应该要比作什么?比作那个车子是密封的,用电视透过来的。电视里头,你驾车就看里面电视荧幕的境界,那才比较有点彷彿。换句话说,外头境界有没有看到?没有。是藉着眼识传一个影子过来。六识的心,这虚妄、分别、执着都是影像,六尘缘影。六根把外面的影像投射到第六意识。

 

所以八识,每一识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第六意识有没有能力去缘眼识的相分?不能。它缘哪个相分,它缘第六意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相分这个影像从哪来?是眼识把这个影像传递给它的。好像卫星传播,传给它的。它自己在它自己的相分里头去分别、去执着。你说冤枉不冤枉?现场境界永远接触不到。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见到现场?换句话说,你车门打开,跳出来,见到现场了。佛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人?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等于说门打开了,出来了,才能够接触到现量境界。七地菩萨以下都不行。确实「六尘缘影」这四个字用得好。缘就是传递,影是影像。我们今天见色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统统是影像,第六意识在那里分别、执着那个影像。说穿了,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干,很冤枉的一桩事情。『故名无明』,到这段文统统解释的是根本无明。

 

我们纵然是搞不清楚,这的确是很难搞清楚的一桩事情,我们要有这一个概念。有这个概念,好!我们会对一切世缘看淡一点、看薄一点,我们的烦恼就会少一点,牵挂忧虑会减少。换句话说,帮助你心得清净。这部经注解,疏钞分量相当之多。我们读这部《疏钞》,也可以说等于读了全部的《华严经》。既然它是等于读全部《华严经》,也就等于读全部的大乘佛法。这《华严经》整个浓缩在这里面。所以是句句、段段都非常的精彩,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它。这是理论的依据。

 

修行,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那一定要真正修学五个科目,《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六和非常重要。我们想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正做到安和乐利,一定要提倡六和敬。从什么地方提倡?本身做起。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统统在这部经上。所以我们的依据就是净土五经,这是五经之一,这是有注解的,五经之一。依据这五个科目来修学,这一生决定有成就。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0:48: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8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