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17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七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17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四面第六行,从当中看起:

 

经【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前面韦提希代我们启请,末法时期的众生怎样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这二大菩萨。佛告诉她「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这是把见佛、见菩萨的条件为我们说出来,这是想念。我们联想到《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他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想就是忆,可见得《楞严经》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这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自心想生。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看出佛教给我们重要的方法。

 

想念,怎么个想法?要怎样念法?这就说到细节了。今天这段经文就是教给我们这想念一定要依照经典的说明。如果与经典所说的不一样,那就不是正观,这经上常讲那叫邪观,不是正观。你这个想念有了错误、有了差错,纵然有感应,决定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纵然见佛见菩萨,也决定不是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为什么?你想错了,想念里面出了错误,这个感应就不一样。由这个经里面所说的,我们才真正明了西方境界确确实实微细,我们凡夫心粗想不出来。这观想只要一桩事情观想成功,其他境界统统都会现前。像前面所说的一观成就了,其余种种观想的境界就不难见到。由此可知,一门深入真的是修行的祕诀。

 

首先教给我们『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这是教我们想莲花。这莲花跟我们这个世界的莲花不一样,莲花的叶子多,叶子细长。这个地方说『一一叶上,作百宝色』,这就很不容易观成。而且每一片花瓣(花的叶就是花瓣)有脉络,有多少?有八万四千。真的,如果这个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目不暇给,不知道怎么看法。每一片叶都是这样的。这常讲的千叶宝莲。脉是非常的明显,『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西方世界,我们知道是光明世界,佛身上有光,菩萨身上也有光,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身都放光明。这个世界里面样样物品也都放光,莲花也不例外。通常讲放光,这是笼统而言之,也不知道这光究竟是如何之微妙,从这个地方稍稍能体会到一点。这一片叶里面叶有脉络,脉络里面放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怎样观想才算是观成?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观想成就了,你观成了。

 

经【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这是花小的。小的花『纵广』,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假如这个花摆在平面放到,从上到下这是纵;横的?两边的距离这叫广。纵广都是两百五十由旬,这个花是圆形的,因为它的距离相等,圆形的。两百五十由旬这个花好大好大!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四百多公里,一个由旬八十里,二百五十由旬,我们台湾放到里面去,大概就是一颗莲子那么大,这个莲花太大!这小莲华。这是莲花小者都有这么大。

 

经【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我们平常讲千叶宝莲,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是『八万四千叶』,不止千叶。八万四千,给诸位说是圆满的数字,代表圆满。

 

经【一一叶间。】

 

这个叶与叶当中间的空隙。

 

经【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这个数量非常可观,『百亿』,一百亿,每一个叶的当中都有这么多。我们如果能将这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稍稍体会一些,这个娑婆世界一切珍宝可以放下了,为什么?不能为比!你到那个地方去莲花化生,你所拥有的珠宝有多少?没有法子计算!你这个座下的莲花,两片莲花叶子空隙就有百亿摩尼宝。多少空隙?八万四千。百亿再去乘八万四千,我看我们地球上,整个地球上这些珍宝拿去塞它一条缝都塞不下,这个世间有什么希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经【一一摩尼珠。】

 

这个『摩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的意思,就是这些珠宝称心如意。不但你看到生欢喜,那还不能算真的如意,如意是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你想要什么东西,想看什么东西,它都会变现出来,这才叫如意;否则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如意,如意宝珠。这个珠也放光明。

 

经【放千光明。】

 

每一个珠都放光。

 

经【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这种光明我们世间没有,没有人见过也没听说过,特别是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实在讲很难体会。现在借重科学的这些工具,有些地方能够彷彿的见到,像现在的雷射光确确实实把光可以聚成种种的图案呈现在空中,我们看到非常之美。西方极乐像这种境界就太多、太殊胜!

 

经【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

 

莲花下面有台。像我们画的佛像,佛像下面是莲花,莲花下面有台,这个台也是种种珍宝所聚。

 

经【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这是说明宝台四周的装饰,装饰就太多了,说之不尽,这不过是略举数端而已。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花台的庄严。这些庄严正如古大德常说的,所谓是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说依报正报的庄严,是《华严经》说得最详细,单单讲依正庄严就讲了十一卷经,它说得真详细。我们这里说得是太少、太简单。这种富贵的庄严是不是奢侈?我们今天看这佛菩萨的生活太奢侈、太过分。佛教我们修行得要修苦行,要将五欲六尘都舍弃掉,为什么他显示的是这样的华丽?诸位一定要明了一个原则,佛如果都教一切众生受苦,我为什么要学佛?我学佛的目的不是要受苦的。因此佛法的目标显示得很清楚: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是自在、是快乐。

 

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学要修苦行?诸位要晓得我们所享的这个乐不是真的,佛说那叫坏苦,绝对不是真乐。你的生活之豪华,是你用心思,一切是人为的造作。这个造作就是造业,业必有果报。这个业里面不尽然都是善业,必定有很多损人利己,这个损人利己就是恶业不是善业,你的福报享尽,恶业现前,苦难就来临。所以佛教我们「观受是苦」。这观受是苦是指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观受是乐,他们的享受是乐。像经上所说的这样殊胜的庄严,不是人工去建造的,是自自然然长成,天然的!不需要我们思惟想象去设计,也不需要劳力去建造,都不需要,这就自在,所以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自性万德万能,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这不属于造作;换句话说,本性的德用本来如此,是这么来的。下面告诉我们这个台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庄严,也是说之不尽的,举其显著的:

 

经【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

 

『自然而有』,显示决不是人为建造的,统统是自然而有的。有四根柱子,这个柱子很高,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珍宝装饰,叫『宝幢』,幢是圆形的。

 

经【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

 

这四根柱子顶上张着有『幔』,这个幔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夜摩天一样。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忉利天宫的富贵已经说不尽,何况更上一层天!忉利是地居天,夜摩已经属于空居天。

 

经【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微妙宝珠』就是前面所讲的摩尼珠,能随心所欲变化。这些宝珠当然也放光,这种种光色装饰在宝幢之上。

 

经【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我们读这部经一定要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连起来看,为什么?要不连起来读这个经,这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美好,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受用的,于我还不相干;跟四十八愿连起来,那就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原来经上所说的就是自己的生处、住处。自己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流露不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把我们的性德也引发出来。藉着阿弥陀佛的性德,开发我们自性的德能,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受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在《无量寿经》上显示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因此《观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己往生到那个地方真实的受用。

 

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实实在在说是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好处,哪个不想去?人人都想去,而且是决定能去,就是去得成。这是最可贵了。假如说性德显露的境界,诸佛剎土都是自性变现的,我们能不能去得了?去不了,必须自己也得破几分无明、证几分自性才能契入诸佛的报土,那就难了,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唯独西方净土,我们人人有分!

 

那要到底怎样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这是许许多多念佛同修最为关心的一桩事。其实这种修学的方法,佛不但在五经一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很多,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头佛也常常提示。六波罗蜜里头讲的「精进」,你只做到这两个字就行了。我们念佛要精进。什么叫精?精是纯而不杂,换句话说,夹杂就不精。能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精」这个字做到了;不间断就是进,这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那个净念就是精,相继就是进;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深入就是进。由此可知,真实的忌讳就是夹杂、就是间断。我们只要做到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这个法门成功非常快速!

 

我们对这个原理明白,方法也懂得,可是修行效果没有得到。这效果为什么得不到?没有别的,仔细去想一想都是精进两个字出了问题。大概精做得不够,进也做得不够,都出在这里。如果这两个字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顶多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就见佛见菩萨。你要愿意往生就决定得生,祕诀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念头放下,这才是真正的精,真正是一门。

 

西方世界诸佛菩萨,乃至于六尘都『作佛事』。什么是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凡是启发众生开悟、帮助众生开悟,那些事都叫作佛事。所以佛事这个名词里面包含着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世出世间一一事都能帮助人觉悟,都能够开显众生的智慧,帮他破迷开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六尘说法,光会说法。

 

经【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这一句是总结观名,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七观』,观华座。

 

经【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西方世界莲花从哪里来的?莲花是阿弥陀佛本愿变现出来的。弥陀有愿接引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莲花化生。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一个众生发真实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本愿他就有感应,七宝池里头就生一朵莲花。而且这个莲花还标着有你的名字在上面,不会错的,标的有名字。你念佛念得愈勤快,这个花就愈来愈大。西方世界莲花大小不一样,大小怎么来的?是念佛人功夫的浅深。由此可知,花愈大的品级愈高,花小的品位也就低。因为它是念佛功夫浅深变现出来的。你如果在中途不念了,改学别的法门,或者不想往生了,这花就没有了,花就谢掉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作,这是佛对众生真正的加持,也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这说明花从什么地方来的。

 

经【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彼佛』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是说观想念佛。这观想念佛,要观佛先观『华座』,为什么?观华座比较容易,观佛像比这个就要更微细、更要困难。

 

经【作此想时。不得杂观。】

 

你的这个观想必须完全符合经典里面所说的,不能有一点差错。如果有差错,那就不相应,所以不能够『杂想』。

 

经【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

 

前面讲的摩尼宝珠。

 

经【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我们一个人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孔看得清清楚楚。你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样,无论是睁开眼睛或者闭着眼睛这个境界都在眼前,都那么样清楚、那么样的明了,这才能算是观成。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才真的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境细心粗」,观想很难成就,这是真的,所以幸亏末后一招有持名念佛。如果没有持名,我们实在讲虽然听到西方世界这样的庄严,还是没有分,这有个持名带业往生,这我们都有分。所以《观经》的理论、方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喜欢读诵、研究、讨论,用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在历史上确实不多,那是真正有定功的人可以用这方法修。因为定境心细,这观想的境界能够现前,心粗的人、念头粗的人很难。

 

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

 

这一句是说的灭罪。这个观想的功德可以消业障、灭罪业。灭罪的功能非常殊胜,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必须要明了,罪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一心修观的时候,你整个心都在三昧之中,都在定境里面,你的分别妄想执着统统不生,你的罪业就消除。观的境界微细,换句话说,你观的那个心就愈细;换句话说,定功愈深,所以灭罪的能力也就愈强。我们从第一观日观一直往这,后后都超过前前,为什么?愈是往后面去心愈细,也就是定功愈深,灭罪的能力愈大,这一点实在要搞清楚。

 

我们自己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消掉?这个事情不要去问人,问别人没有用处。何况现在问人,人家跟你说实话的人不多,说假话的人很多,为什么?因为你喜欢听假话。说几句好听的安慰、安慰你,你心里欢喜;说真的,真的你就不高兴,谁肯跟你说真话?业障有没有消除,就是自己细心去反省一下我妄念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如果少了,那你业障就消了。烦恼(这烦恼是贪瞋痴慢)是不是比从前轻了?果然轻了,你功夫得力了,你的业障逐渐在消除。

 

如果能够这个功夫真正达到绵绵密密,就是我刚才讲的精进,这个功夫不夹杂、不间断,那消业障的力量就大!你的妄想、烦恼决定不生,纵然没有断,绝对不起现行,这个境界就决定往生;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经上常讲的念佛三昧,你已经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功夫。一心不乱有浅深许多等级的差别,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常讲功夫成片,这就是成片的境界,功夫成片决定往生。

 

经【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后面这句是将来的利益,前面灭罪是现在的利益。罪障消除,人就自在、就快乐了,所谓「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灭罪的相。我们凡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分别执着,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是罪业。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只看到有一个人,惠能大师见五祖,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只看到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的心中念念生智慧,我们是念念生烦恼。几时能够像他那样精进,念念生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精进。

 

在念佛人来说,这个功夫比修学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其他法门,如果要不是烦恼断掉了,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但是念佛人不须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这个境界就起现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自己用的这一分力量,佛相等的他加持一分力量,所以感应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快速。善导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翻出来念一念。

 

疏【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个开示是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勉励。要怎样用功夫?要日夜不间断。所以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间断,容易!『行住坐卧』都用得上功。走路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躺在床上睡着也可以阿弥陀佛念下去,它能够不间断。『身』常常礼敬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称念;『意』是心里头想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粗,《观经》上讲这个微细的相,我们想不出来。想不出来,怎么想法?我们家里自己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就想这个像。这个像你天天看,看得很熟,将来我们往生的那一剎那,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他所现的像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样,决定不会错的,就是这个像来接引你。所以这个像,你已经想了很久,这一天真的是想到了,把阿弥陀佛想来了,这就容易太多太多了。『常与定合』,就是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之外,我其他决定不想。

 

今天上午有一个居士来找我,过去没有来过,没有见过面,他第一次到这儿来,来问我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尼泊尔去修行过,学密的。我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说:你不要来找我,找我是你错了门路,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功夫才得力,这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这换个法门,那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这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大智慧是他把这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他知道哪个门近,他就选择近路走了,就不绕圈了,不走远路了。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那个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没有搞清楚,他的疑问很多,那我们要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太麻烦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去!所以这很不容易。我们中国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到晚年的时候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确实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舍掉,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五载他成就了。这就是真正认识清楚,真正明白透彻,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统统舍弃掉。

 

底下是个比喻,像个什么样子?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又『聋』又『盲』,盲是看不见,聋是听不见,像这么一个人。大师说『此定必即易得』,就是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二、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会有好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你也会指路了,路指得不错。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是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会起贪瞋痴慢。称心的,起了欢喜心,不称心的就厌恶了,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了,这是凡夫。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为什么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就是三业随外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

 

『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毕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随着境界转,这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够放下。这佛法?在大乘佛法许多的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这一富裕学佛,怎么学佛?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经典来说,你去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老实修行,到外面去乱跑。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哪个地方有高僧大德,我们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行方法得到了,那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真正用功了,心定了,是为这个,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在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住山。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们的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一样也没搞清楚,他就在那里闭关住山,你到那里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咱们去参学去。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宗里头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岁了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门没摸到!修行的门路没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这才到处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所以这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了,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人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这个法是要来求的。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这才下山弘法利生,从事于这个工作;没有人启请,那就一辈子住山。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也可能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这都有,所以这些情形都必须要知道。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从这个地方起,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做代表。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这一段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的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次当想佛』。

 

经【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整个《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跟我们说明的是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得很圆满。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里头含着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头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这个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这其中。「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其实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就是法界之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这些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得圆满,讲得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他讲得圆满。这就是法界体。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体。诸佛如来这个法界身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想,想是第六意识。其实这个想,八个识统统都有分别的意识,统统有执着的意识,八识里面这个想的能力最强、最殊胜的是第六识,我们称它作意识,它能变。法界本来是一真,变成十法界了,变成六道了,千变万化。什么人主宰这个变化?什么力量使它变化?就是想。所以末后说『从心想生』。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原理,这就好办!我想作佛,我天天想佛就好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经里教我们想佛,不要想别的。为什么这个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们想别的,偏偏教我们想佛?那你的愿望不是说希望离苦得乐吗?唯独佛是纯乐无苦。菩萨?菩萨有九分乐还有一分苦。辟支佛?辟支佛有两分苦八分乐。愈往下面去,地狱是纯苦没有乐。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唯独佛得究竟圆满。这是诸佛如来劝我们,事实真相统统明白了,想佛。

 

换句话说,十法界有这个事实,自己做主宰,往哪个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们,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做主。那你为什么不选择无上菩提?为什么不选择圆满的佛果?同样是想,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这道理在此地,原理在这个地方。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这就是我们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我决定往生,你要问凭什么?我就凭这个。你要凭这个,你也得往生。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哪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这个保证不是专利的,人人有分,个个不无!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8:26: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53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