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第19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九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9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五面: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这是世尊接受韦提希夫人的请求,示现诸佛剎土,叫韦提希夫人自己观察,自己去选择。这也是放光现瑞的一部分。诸佛剎土并不相同,下面经文就看出它的差别相。我们翻开来看一百二十六面第一行: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这一段是略略的显示诸佛国土的状况不一样,都是佛净土,让韦提希夫人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地方我们知道韦提希夫人,经上说得很清楚,她是与五百宫女,所以这个见是大家见的。佛当年示这个相,阿难在旁边,目犍连也在旁边,韦提希与五百宫女都亲眼见到的。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这是她对于诸佛净土的赞叹。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十方国土在她比较之下,她就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比较之后选择出来的。由此可以证明,弥陀净土确实是比诸佛净土殊胜。此地是佛没有介绍,是展现出来,让她自由的去选择。选定了,怎么去法?这个要求世尊教导。底下一科是「正请修因」,我们要修什么样的因,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就提出要求。注解里面说「疏云,思惟是愿」,《疏》是智者大师所说的,思惟是发愿,「愿思是业,正问其因,正受者,非邪曰正,领纳名受,即第二问观行」。这两句话简单的讲,一个是问愿,怎么发愿?一个是问怎样修行?这非常重要。底下是四明尊者的解释,「钞云,此请净土正助二因,初教我思惟,若不思惟,不成愿乐,有愿之思,乃成业因,此请事善助道之业也,次教我正受,离邪倒想,领纳所缘,此请修行净土观法,即正观也」。这一段是疏钞里面的解释。底下一段,「窃谓」,这一段是谛闲法师的话,「据疏意,思惟是愿,观行是行,是以愿导行也,钞据答文」,四明尊者是根据世尊答覆韦提希的启请,答覆的文还在后面。「先示净业是助,次明妙观是正,是正助双修也」,释迦牟尼佛的答覆,是先答覆三种净业,那就是思惟,后面再答覆十六观,这十六种修法,那是讲正受。这是四明尊者根据经义来写的。这两种解释都符合经义,以愿导行,正助双修,正是净宗修学的纲领。

 

我们看经文。从经文上,世尊教学方法的善巧可以很活泼、很生动的看出来。佛知道韦提希的意思,也知道她多生多劫的善根今天起现行,所以他特地到皇宫里面来,显示无比的欢喜。这是成佛机缘成熟,所以佛来度她真是无比的欢喜。用这种方式让她自己去选择,实在说,佛知道她一定是选的极乐世界。选出来,提出问题,问修行的方法。我们看底下世尊是怎么答的,在一百二十八面: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这个『微笑』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微笑是欢喜,是显示出她善根成熟,选择非常正确。不但她自己得到利益,而且将来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个利益。经过她这一问一选择,许多人得到往生净土的利益。

 

【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阿那含』是小乘三果,你看国王在那里持戒、修行,证小乘三果。下面的注解,先看智者大师的开示。「从此以下,酬前净业」,酬是酬答,前面韦提希夫人提出问题,佛要在此地给她解答。「近答思惟正受,三种净业」,这是先答覆她,「散心思量,曰思惟,十六正观,名正受」。思惟、正受,这个解释也很好,什么叫思惟,什么叫正受,这与我们现在修行有关系。散是散乱心,散乱心忆佛念佛都叫做思惟;一心专称,那是正受,差别就在此地。放光,佛在没有说法之前先放光,光里面代表的意义很深,不仅有表法的意义在,而且有灭罪、断惑的功德在其中。像净宗经里面,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的经本,虽然《弥陀经》的梵文本里面没有「一心不乱」这个字样,梵文本里面是「一心系念」。罗什大师把它翻作「一心不乱」,玄奘大师没有认为他翻错,是因为往生的人,在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来接引先放光注照,放光注照的时候就把他念佛的功夫提升了一倍。因此,罗什大师翻的「一心不乱」,在意思上来讲就没有错误。

 

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之别,我们念佛念到烦恼伏住,这才有往生的分;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能伏住烦恼,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信念具足的时候,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了一倍。所以,佛光有灭罪、有断惑的功德。提升了,从功夫成片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理论上才讲得通。相当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断八十八品见惑,思惑还没有断,所以他还是在凡圣同居土,他不能到方便有余土。几时再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才能往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蒙佛光照注,他的地位在一般讲应当相当于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此地佛一放光,对于韦提希夫人来讲,也有这个力量,对频婆娑罗王也是给他加持。他在那里精进、用功的修行,遭这个大劫难,他修道的心特别的殷切,修道的心特别真诚,所以他进步非常的快速。佛光一照,他就能够证到阿那含果。

 

谛闲法师在此地有几句话,解释经义说得也很好,他的注解在一百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他老人家的话上加了两个字「窃谓」,有这两个字下面就是谛闲老法师的话。「佛因频婆,果熟蒂落,时至理彰,故先放光照触,令其出樊笼,而成圣果,况彼小机,自成小果。」这就是国王、夫人这两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他们心思也不一样。频婆娑罗王是小乘根机,就是过去生中修学小乘时间很长,小乘的习气很重,这一生亲近世尊还是证小乘果。他的缘也成熟了。「不比韦提,是本经发起人,又是当机众」,夫人是大乘根机,不但是大乘根机,是本经的发起人,是当机者。「频婆二事俱无,故令先脱也」,国王不是本经的当机,也不是本经的发起人,所以他是先证小果。

 

「佛于未放光前,先微笑者,喜于中,而形于外,谓出世与世,两俱不可思议也」,这个因缘非常不可思议。出世是跟根熟的众生要说一生成佛的法门,这个不可思议。世间法,就是阿闍世王这次政变,引发出这么个因缘,也是不可思议。底下说,「频婆若不生闍世,未必现生,即成圣果」。这是真的,他不那么专心、用心去修道,不专心,一生未必能成就。是因为生这个不好的儿子,反而叫自己证了圣果,这是不可思议。「即使现生得成,亦未必有若斯之速」,即使这一生能够修成,没这么快,不可能现在就证阿那含果。「闍世若不逢恶友」,就是阿闍世他要遇不到提婆达多,「未必便有杀父图王之念」,提婆达多不挑唆他,他也不会动这个念头,「无此极恶之心,断不作此逆事」,他没有这个恶心,不会做这个坏事,「以世间极恶之苦因,助成出世证圣之善果,岂非不可思议者欤」。这是讲阿闍世王、提婆达多、频婆娑罗王他们这些因因果果,不可思议。

 

「频婆因亲生子,杀父图王,由是尘念若灰」,对于这个世间真是灰心到了极处。「及至关于七重室内,国政纤芥不闻,此时还他本来面目,兼之以奉戒闻法,三学齐修,是故断惑证真也,宜矣。」这是讲国王的因缘,国王平时政事烦琐,现在被儿子囚禁起来,真的是一切都放下,身心清净。遭这个劫难,对人生没有一丝毫留恋,全心全力在修行,这是个很难得的增上缘。所以谛老讲此时还他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是身心无事,无事就是本来面目。无事要找许多事,这就不是本来面目了。清净心是本来面目,这总是要记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本来面目。频婆娑罗王被幽禁起来的时候,正是他本来面目恢复了,没有平常这么多事情缠绕。所以他三学增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是故断惑证真。

 

「频婆证果,佛心舒畅,所以微笑者也」,没想到频婆娑罗王因这么一桩事情,是快速的、加速度让他证到小乘三果。这是佛微笑的一个原因。「光有五色者,表从佛法性五阴体上,显露妙光,照破频婆五阴,转变而成五分法身果也,所以王虽幽闭,而内外心身无不舒畅」,他得的是法喜充满。「七重房壁,万不能遮,虽曰遥见,如在目前,作礼之顷,即证三果,梵云阿那含,华言不来,谓已断欲界九品生因,可以不来下界受生也。」三果叫不来,不来是不到欲界来了。他住在什么地方?住在四禅五不还天,他到那里去修行,到五不还天修行去。诸位要晓得,到五不还天修行不是身去,他的神识去了。国王被关在那里,也没人送东西给他吃,在我们看国王是饿死了,实际上国王到五不还天去了。这是佛先度他。阿闍世王杀父亲的目的达到了,没有想到父亲生五不还天,四禅天去了,已经证了圣果,他对这个世间已经毫无留恋。

 

像这个,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佛在此地不给我们说明,这个问题也没法子交代,国王到底是活着,是死了?到底情况怎么样?这一交代就清清楚楚了。三果罗汉,三果也称为罗汉,具足五种神通,所以他看到佛在王宫给王后说法,他在那里顶礼拜佛,就证了三果,他是五种神通都具足了。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佛度两个人几乎是同时的,放光当中同时加持这两个人。告诉韦提希夫人:

 

【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这讲西方极乐世界。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一段话显示启请的功德无量无边。首先,安慰、告诉她,妳选择的弥陀净土,去此不远。想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系念谛观彼国』,「系念」是答覆她思惟,「谛观」是答覆她正受。在这个地方虽然没细说,就是告诉她,不但她得利益,『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今天妳所选择的这个法门,别人看到了一定羡慕,一定也想往生弥陀净土。这种利益都是妳在此地选择而引发的,这个功德利益就太殊胜了。

 

此地,智者大师的解释,为什么说『去此不远』。「疏云,去此不远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的距离是十万亿个佛国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距离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怎么能说不远?这个答里面有两个意思。「答有二,一以佛力故,欲见即见」,佛今天以他的神力,把十方诸佛国土都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不远,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刚才看见了。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光中现土,显于佛顶,一念能缘,言不远也」,恒沙诸佛国土,佛都能在佛光当中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心一动念就能到达。如果从世间事相上来说,确实是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一念就到达。这一念究竟能达到多大的范围?给诸位说,能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十万亿国土太近了,就好像放射的电波一样,电波一放射是尽虚空遍法界,十万亿的距离的确是很短,不算是很长。

 

所以,念头不可思议,经上常讲「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浓缩是一念,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就是一念。这也就说明,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是假的。我们今天讲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在佛法里是不相应行法,换句话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念就是心识起用。所以,一念能变虚空法界,再远也是一念就到达。不要说弥陀净土,比弥陀净土更远,无量无边恒河沙的大千世界,也是一念到达,不需要二念、三念,只一念就圆满到达。所以说不远。

 

下面谛老法师给我们开示。「佛言不远者,显极乐乃唯心净土,何远之有,疏指佛顶光中弥陀,固是,佛不一定弥陀说在光中,如果是光中弥陀,与韦提觌面相见,佛亦不问知之与不,据佛意谓,尔前言乐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此不远,不难往生,祗要系念阿弥陀佛,谛观彼极乐国土。」谛闲法师重在这两句,这两句解释非常亲切,确实比智者大师说得清楚,说得中肯,说得好!远近不是要紧的事情,要紧的事情是怎样去,决定去,这个才要紧。谛老根据经意来解释,只要系念阿弥陀佛,「系念」根据前面的意思就是信愿求生,求生之心非常的恳切,这就是系念。求生之心恳切,我们这个世间自然就淡薄,这个世间不论你是处人接物、对人对事,你不会去计较,也不会去认真,为什么?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想舍离这个世界,还会跟这个世界有什么过不去?没有!这就是所谓万缘放下,这是真放下。系念就是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

 

谛观就是忆佛念佛,十六观把它总括起来说,就这四个字。前面十五观是忆佛,最后一观是念佛,忆佛念佛,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才晓得谛观是包括了修行的方法。忆念的范围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系念,即思惟,助道也,谛观,即观想,正行也」,持名念佛是属于正行,它是属于观想的范围,十六观范围之中。所以诸位要记住,持名不是助念,持名是正念,不是助道的,是正行。「二俱净业」,佛给我们讲的二种都是净业,「正助行成,临终决定往生,可无疑贰」。正修助修,正助双修,临终决定住生,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

 

下面佛是先要给我们讲系念,系念的三种净业。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这个非常重要,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科题上讲「正示往生正因」,里面两段,第一段是正因。所以这是非常重要。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管是积功累德修行的人,或者是临终忏悔往生的人,『三福』一定具足。阿闍世王以后也往生净土了,他杀父害母,他有没有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给诸位说有。现在是没有,临终一忏悔就有,一忏悔就具足。想象过去对父母那种态度,心态、行为真正是错了,彻底改过自新。这一下改过自新,他这个福就具足了,为什么?他再不会用这个心态、用这种行为对待父母,真正改过。我们中国人有个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彻底悔改了。阿闍世王到临终才悔改,所以他必须具足这三种净业,没有这三种净业是决定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的。

 

我们现前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关系,学阿闍世王,到临终我们再来忏悔往生」。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叫投机取巧,这样的心态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临命终时没有机会忏悔,必然堕落。佛教训我们,我们在没有听到佛法之前造作的罪业,是迷惑颠倒。听到佛法之后,尤其是接受三皈、众戒之后,再要造作罪业,是罪上加罪。所以,四重戒不通忏悔,忏悔的机会没有,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决定不能存个侥幸的心理,那就大错特错了,从今天起认真的修学。

 

这个三句,第一句里面有: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四桩事情。第二: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桩事情。第三: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桩事情。

 

总共十一桩事情。第一是人天福,注解里头说第一是「共凡夫」,人天福报,第二是「共小乘」,第三是「菩萨福」。所以这个三条后后胜于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如果细说总共十一句,后一句包括前面一句,前面一句不包括后一句。换句话说,不孝父母决定不可能『奉事师长』,没有这个道理的。不能够奉事师长,慈悲心一定没有,不会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怎么可能修十善业?没有十善业怎么可能『受持三归』?受持三归的人决定是圆满的十善。你从这个地方来看,就晓得净土宗是易行道,实在也不容易!要容易,那是一万个念佛的一万个都往生,为什么李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的人当中,只有两、三个往生?那两、三个往生的人你仔细去观察,他真的做到,他确实做到。凡是不能做到,阳奉阴违,不能往生,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生净土没那么容易。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是我们自己没有去照做。

 

此地的注解我们简单跟诸位念念。这段不必细说,因为我们刚刚在讲堂当中说了不久,我记得是讲了三次,把这个三条讲完。希望大家把那个录音带找出来细细去听听,非常重要。得生与否这是关键,没有这个基础,那一句佛号怎么能念得好?怎么能念得相应?我们今天念的阿弥陀佛不相应,愈念烦恼越多,念到最后都不想念了,念不下去,就是没福。这是三福。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是有大福报的人,这才能念得相应。

 

我们看一百三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三句看起。「总之欲修净业,父母不能不孝,师长合宜奉事」,合宜是应该,「身口意业,不得不慎」,慈心、十善就是身口意业,十善是身三、口四、意三,要谨慎。「是凡夫分所当行,故曰共凡夫」,这是人天基本的德行,这个地方做不到;换句话说,人天的资格来生都得不到。来生得不到人天,到哪里去?当然到三恶道去了。能把这个四句真正守住,做到了,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人天福报。父母,这个没有话说,养育之恩怎么能不报?师长,这里头有问题,我们亲师、择友要选择。父母不能选择,没法子选择的,老师可以选择,要选择真正善知识,亲近他,拜他做老师。拜他做老师要听话,不听话没用处,奉事师长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所以选择老师要慎重又慎重。

 

佛门里面,皈依的师父没什么关系,皈依的师父、剃度的师父、受戒的师父都不重要,那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等于说介绍我们入佛门来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指导我修行的师父,我们佛门里面讲传法的师父,这个弟子叫法子。这个师父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这叫师承。我不是在他那边归依的,他也不是我的戒和尚,这个没关系。我跟他学法,他传法给我,这就是我的和尚,亲教师,这个重要!在家修行也是如此,一定要选择善知识。实在选择不到,哪个是真正善知识,我们也不认识。愈是真正善知识,你去求他,他愈谦虚,「我没有东西教你,我自己生死都不能了」,愈谦虚、愈客气。那个不是善知识的,「我修行功夫好,我可以放光,我有神通」。今天真假不容易辨别,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所以我常常劝同修我们以古人做老师,这个没错,用这个方法。

 

最好的老师是阿弥陀佛,那还会错得了?直接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不在,那怎么办?净土五经就是的,依照净土五经去学,你就是拜阿弥陀佛做老师、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这个老师决定错不了。如果说这个太深,我还不懂,浅一点,找近一点,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世了,《文钞》在。我天天读《文钞》,依教奉行,他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印光法师是我们的老师,这是准错不了的。要好好的选择老师,选择同参道友,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13:41: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1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