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0
我们看五十三页。
前面讲的这一段,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自体就是法性,一切法决定不能离开自体,离开自体就不能存在。现在问题就是一个是顺性,一个是逆性,所谓顺性是觉,逆性是迷,关键就在此地。到底什么叫顺什么叫逆?也就是说什么叫觉什么叫迷?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到一个原则,只要你把原则掌握到,这个问题并不难解,也就不难修了。佛常常给我们说「觉心不动」,换句话说,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只要在境界里头不动心,就是顺性。因为性是不动的,我们能够不动心,就跟性相应,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所谓不守自性,就是你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跟性就相违背,相违背还是离不开性,那就有苦难。所以,一切的苦难从哪里来的?自己找来的。
我们人常常讲很苦,很痛苦,他都不肯回头去想一想,如果真正回头,那个苦在哪里?你去找,苦在哪里?你真正回头去找,你找不到。找不到,可见得这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在一个地方。你把整个身体每个细胞剖析下去分析,里面也找不到苦。苦乐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何必要去计较它?何必要认真?这种妄想分别执着是违背了法性,那就是凡夫。诸佛菩萨对一切境界绝对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永远是清净无染,就像虚空一样。虚空里面现一切万法,虚空从来没有沾染过。本性或者此地讲的法性,能现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并没有沾污到本性,本性还是一样的清净。不但没有染污,也没有妨碍,正是《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确实没有妨碍。一切的染污、妨碍都是错误观念造成的,都是错觉造成的,这就是与法性相违,这个经上讲的「九界虽轨而违」。不但是六道凡夫,连声闻、缘觉、菩萨也违,他们违的少,他们迷的浅,违背的少,我们看起来好像满自在的。诸佛如来完全不违,所以得大自在。
下面举个比喻,这个比喻也很好。「如人依师」,像学生跟着老师,把老师比作法性,把学生比作众生。依老师,要能够顺老师的教诫,这就是随顺法性,就是前面讲师轨法性。如果虽然跟老师,不听老师的教诫,跟老师就是讲你没有离开法性,虽没有离开你违背了法性。两个人都跟老师,一个听老师的话,一个不听老师的话,两个都是这个老师的学生。这就说明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包括佛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都是轨法性,但是有依有顺,有不顺。严格的讲,九界都不顺,真正的顺只是佛。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讲,六凡是完全违,四圣是顺法性。这是违、顺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底下说,「从初发心轨法而修」,这是讲「唯有诸佛」,「今能究竟冥合法性」。这个唯有诸佛,佛还要修行吗?要修行!此地讲的佛不是究竟佛,是分证佛,圆教初住以上都称为诸佛。你们要读《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解释诸佛,就是说圆教初住一直到究竟圆满的果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一个是菩萨到等觉,四十二位是佛,这四十二个都叫做佛,所以称为诸佛。诸佛是指这四十二个位次。到最后这个位次没得修了,前面四十一尊佛都要修,为什么?他没有圆满,但是他的修完全顺性,所以从初发心。
初住叫做发心住,真正发心修行是在初住位,圆教初住。我们都没有发心,我们发的是什么心?发的是贪瞋痴慢之心,这个要知道。但是在我们凡夫位,实在是可怜。如果凡夫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一发心,虽然在功德上不如初住菩萨,神通道力上也比不上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在智慧因果上绝对不亚于初住菩萨。初住菩萨也是信愿行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是信愿行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在因果机缘上讲,跟大菩萨是无二无别。但是大家要清楚,在无量法门里面只有这一门特别,其他的不行,其他的是样样都不如,不能比的。修净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特别,这个不能跟一般相提并论。
要真正发心,决定要生!西方世界能不能生就看你的心坚不坚固。你说我发心了,我很想去生,但是能不能生还是没有把握。我都遇到很多人来问我,他说法师,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我就告诉他:不能,你决定不能。他说为什么?「你没有信心,你还怀疑打问号,你怎么能去?」如果你要来问我,「我决定要去生,我不生不行,一定要生」,来问我,我说你一定会生。为什么?你心太坚决了,怎么会不生?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怀疑,怀疑自己就吃了大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权,操在自己手上,不操在别人手上。教义懂不懂那是其次,问题是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心?关键在此地。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决定在功夫之浅深。什么叫功夫?伏断烦恼这叫功夫。他没有说念佛之多少,念佛多少不相干,一天念一句阿弥陀佛,跟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这个不要紧,没关系。人家一声阿弥陀佛就把烦恼降伏住,你十万声阿弥陀佛烦恼降不住,那十万声不如人家一声。所以,能不能把烦恼伏住,能不能把烦恼断掉,这是功夫。伏烦恼功夫浅,断烦恼功夫就深;伏烦恼是功夫成片,断烦恼是一心不乱。这个决定往生西方世界的品位,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老实念佛就是顺法性,不老实念佛就是违法性。你看这个东西在我们念佛人讲,很多教义很深很难理解,在净土讲就很容易,就不难懂。正如同像《金刚经》,《金刚经》是很深的一部经典。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云何应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这两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我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须菩提向世尊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国,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也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心不安,心要怎么安法?要安在哪里?几乎跟须菩提提这个问题很类似。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念,妄念很多,用什么方法来降伏?一部《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念过《金刚经》,念了之后,你晓得心安住在哪里?你知不知道怎样降伏妄念?佛说得那么多,我们还是不懂,还是得不到受用。要是修净土的人,那就好办了,云何应住?阿弥陀佛,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好了。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心就降伏了。妄念一起来,马上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哪要那么麻烦?一句阿弥陀佛统统解决,你才晓得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你要会用,比《金刚经》上那个方法高明太多。《金刚经》那个方法说老实话,是见了性的大菩萨才用得上,才有效。我们同样的问题,用阿弥陀佛也同样有效。这个方法,五逆十恶的众生用起来都有效果,都能达到跟法身大士同样的目标,收到同样的效果,然后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
底下引大经解释法身。「大经云,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已出五阴,故非色质心智。」这段解释得很好。要知道法身是理体,事一定是依理而有的,也就是现象是所变的,法身是能变的体。所有这些万法从哪里来的?一定有个来源,这个来源在佛法里面称作法身。法身不是物质,不是色质,也不是心智,心智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识。它不是知识,它也不是物质,但是心法、色法统统是它变现出来的,它本身什么也不是。因此,从物质上找不到它,从心智上也找不到它。我们今天科学家、哲学家用尽心智也找不到,因为它不是心智。必须把这两样都舍掉就找到了,它就现前。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必须要把色、心统统离开,这样才在色心里面见到能变的本体。他的文字不多,讲得却是相当的详细。
法身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报身,在五十四面顶格。法身是个理,它本来存在,不生不灭的,「报身者,修行所感」。报身跟应化身是相,相是所变;法身是理、是能变。能变,所以它没有身,也没有寿,也没有量,统统都谈不上。可是报身、应身是有身、有寿、也有量,它是所变。「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法身是什么?法身是智慧,所以称为智身。「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这叫报身。报身在经上讲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一种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有始无终,也可以说是它有生没有灭,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发现之后永远不会灭。他受用报身是有生有灭,为什么?那是现给别人的。这就是经上常常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它就示现佛身。佛身里面,应以报身得度者,它就现报身;应以应身得度者,它就现应身。所以,他受用身有身、有寿、有量,自受用身里面,寿量就没有了。
这是讲智,如如智这是真智。佛法里面说这个如,什么叫如?如是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不是造作的,这个叫如,如果是造作的就不叫如。所以,如是一种自然的,本来就是。佛的经典一开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佛要跟我们讲的,佛跟我们讲什么?宇宙人生本来的样子,绝对不是造作,也不是他想象,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一生,讲什么?就是讲个如是。你要懂得如是两个字,佛经就不必看,全都懂得了,世出世间法一定完全通达。所以一切经,把这两个字冠在前面,就说明佛所说的标准就在此地,绝对不乱说一句话。
「如如智」就是如是智慧,照如是境界,智是能照,境是所照。以前欧阳竟无先生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好懂,为什么不是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有所。佛法里面也讲能也讲所,智是能照,境是所照,有能有所,但是佛门里面讲的能所,跟哲学讲的能所不一样。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佛法能所是一个,不是对立的,所以它就不是哲学。哲学里面没有说能所是一,佛法能所是一。底下讲,「菩提智慧」就是如如智,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本来有的。与法性相应,与法性所变现的境界相应,如如智是法性的一部分,如如境界也是法性的一部分,它的体是一个。体是一个,事就能相融,所以它能与法性相应、相冥,因为它是一体。底下举个例子,什么叫相应?如函盖相应。像我们这里有个茶杯,茶杯有盖子,正好是这个盖子它盖的就相应,函盖就是这个意思。怎么样相冥?我们讲水乳交融。我们拿牛奶跟水混合在一块,奶跟水融成一体,里面分不出界限。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跟学术、哲学里面所讲的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
这一段注解末后讲「境外无智,智外无境」。我们讲眼见,见的能力有多大?你所能见到的地方都有你的见性,如果没有你的见性你怎么会见得到?见性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见性如此,闻性、觉性、尝性没有一样不如此。所以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一点都不稀奇,就是智与境相应、相冥,能力完全恢复。我们今天的见,隔了个墙就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这里有个墙,那我当然见不到」,你就见不到。如果哪一天这个念头断掉了,「这墙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边什么情形你就见到了。所以这种障碍是心理上的障碍,不是物相上的障碍,物相上没有障碍,所有一切的障碍统统是在心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种种法灭不是法没有了,是障碍没有了,那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晓得一切的障碍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都不是事实,虽不是事实,它起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
从前李老师讲经讲到这些地方,他教我们做试验。试验,在事相上做试验很难,他就讲假如你作梦,给我们一个印象。在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自己觉得是在作梦,知道自己是在作梦。当你知道在作梦的时候,你说梦中境界都是假的,那个墙壁我一定要走过去,那就一定会走过去,就不会有障碍。有一次我们一个同学周家麟,周家麟现在每个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李老师往生之后,他代替他讲《华严经》。周家麟就给我们讲,他说他有一天作梦,就想到老师讲的梦是假的,墙壁也是假的,我一定会走过去,我就试试看。结果就走出来了,就没有障碍。周家麟就做了一个试验,确实如此。
我们再看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他在序文里头写了一段事情,是他自己本身的事情。他有一天在寮房里面打坐,突然有个事情想起来他要去办,他下了座就出来了。出来之后他就想到,他门是关着的,没有开,怎么出来了?出来之后再去推门,门里头是关的。在那一念之间,他没有想到这个门是关着的,他就出来了。第二个念头,门是关的,再推就进不去了,要找人拿钥匙来开门才能进去。一念忘掉了,他就通过,就出去了,所以所有障碍是妄念造成的。你再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载一桩事情,这都是事实。老和尚有一次下山,不知道到哪里去。他走路,心清净,也在定中。在路上碰到几个也是出家人,拿着灯笼。路上碰到虚老和尚,说老和尚,天这么黑,你一个人走路,你怎么灯都没有?老和尚一听这个话,天马上黑下来了。他还没有听这个话的时候,天亮的没有黑,他三点钟出去走,他永远停留在三点钟,天是一片光明的。结果人家一提醒天黑了,他一听到这个话,天马上黑下来。一切唯心造!这些人都是现代人,距离我们都不太远,他给我们做了证明,妄想分别执着是根本的因素。就是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的,从现代这些修行人我们也得到了证明。
底下一段,我们看应身,在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这段文是疏文,不是《钞》,这个地方印错了,印成低下一格,这要顶头才对。「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到这个地方这是疏文,不是注解。底下「如鼓答响,大小随身」,这是注解。应身是与众生感应道交而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所以应身也就跟化身一样。但应、化还是不相同,应身是什么?是他也好像投胎,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跟我们人完全一样,在世间住了八十年,这叫应身。化身是忽然现前的,事情办完之后就没有了,这叫化身。像从前周邦道的夫人遇到地藏菩萨,那是化身,她是在南京遇到的。我这次到南京去,到她住的旧房子里面去看了一下。她那个房子很大,现在一大半做幼儿园,那个幼儿园不会还给她了。她的大儿子现在在南京,那栋房子还给他只还了三分之一,它的庭院也很大。
她在家里面,忽然有个出家人来跟她化缘,说是从九华山来的。那个时候周夫人还不信佛,没给他,化缘没给他,这个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以后才想起来,她家的门,从大门二门三门三道门,门都没有开,他怎么进来的?走了以后也没有人给他开门,他怎么出去的?大惑不解。这个问题一直到台湾,在台中遇到李老师,她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跟她讲,地藏菩萨来跟你化缘,那不是凡人,是化身。她才晓得,这才念《地藏经》,每天供地藏菩萨,她有篇文章「遇地藏菩萨记」,就说南京这个事情。这种叫化身,实在讲也是来度她的,虽然当时没有度,到台湾来她才学佛,但那是个因。如果没有那回事情,到台湾来她也未必肯学佛。遇到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太清楚了,问答讲话,讲了很多话,绝对不是作梦,绝对不是假的,所以印象非常之深。想到这桩事情才知道,佛法里面佛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她非常后悔,那时候只跟她化几斤香油,她都没有给他。
这是讲应,应化,应跟化差别就在此地。应身就有寿量,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出现,这是应身。他住在这个世间八十岁入灭的,这就是他的寿量,他的寿量是八十岁。「应同长短」,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记载,身高丈六,一丈六尺,这是个大个子。可是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在的尺,我们现在的尺,丈六不得了,那太高了。那个时候的尺比我们现在的尺要短很多,大概一尺还不到六寸,跟我们现在的尺不到六寸,五寸多一些。从这上看,我们就不觉得得奇怪了,佛的个子是高,也不是很高。那个时候的尺,标准跟现在不相同。讲到应身就是有身相、寿命、长短之量,这都有。这是三身,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五十六页倒数第五行。「能为身,非身」,这个能是贯下去的,能为身,能为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这是讲法身他可以随意自在示现,这个随意不是随自己的意,因为他自己没有意。自己要有意就变成凡夫,有意就不自在。随意是随众生的意,《楞严》上说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正确的。我们今天所以不能像佛菩萨那么自在变化,就是我们有意,有意就没有法子,就不能够现。几时到无意,就能随众生意,有意就没法子。
法身大士不用心意识,不但没有意,也没有心,心意识都没有,他用的是真如本性,所以能够随类化身,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麻烦就是因为有心意识,心意识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排名,有为法第一个科目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心意识,心意识是假的,不是真的。与八识相应的,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心理现象,就是五十一个心所,这些统统叫有为法。《百法》里面只有最后六个是无为法,前面心、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总共分为九十四类,全是有为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今天凡夫把这些有为法都当作真的,在这里面分别、执着、计较,那是苦不堪言。佛看到众生这样子做法,称为可怜悯者,为什么叫可怜悯?本来没有,他偏偏自己变成有,不苦,他自己那么苦,这才叫可怜。如果真的有苦,佛不会称你可怜,没有苦自己找苦吃,这可怜,本来不苦他偏偏自己去找苦。把假的当作真的,这可怜。所以这些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因此,你就要觉悟,真觉悟就离苦得乐,你从今之后就不会再苦了,为什么?不再执着、不再计较。人与人往来不要当真,为什么?假的。他说怎么好怎么爱我,你听这话不要认真,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三心二意。三心是什么?心意识,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这叫三心。二意,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叫意根,叫二意。三心二意,不是真的。我们对别人也是三心二意,也不是真的,我今天对你怎么好,说不定明天就变卦,哪里是真的?自己对自己都不能保证,还能保证别人讲的那个是真的,那个心是真的?你要是当真,那就是完全被欺骗了。被谁欺骗?不是被人欺骗,是自己欺骗自己。
哪一天不用心意识,用真心,那就真的,那就不是假的。到什么时候?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从此以后用真心,不用心意识,那是真的。所以,我们跟一切人往来,心里清清楚楚,全是假的,不管他怎么说,咱们笑笑而已,你看我们多快乐、多自在,事实真相我了解。谁是真的?什么人真爱我们?佛菩萨真爱我们。不是佛菩萨,全是假的,讲得怎么好听,听听算了,千万不要当真。这个事实,这是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烦恼没有了,忧虑也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离苦得乐。真相搞清楚了就离苦得乐,迷在真相里面就苦不堪言。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为感情、为财物,为种种在那里焦虑,可怜,我们看到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全搞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哪一样是真的?身体都是假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身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因此对身都不可以执着,何况身外之物。
有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你说我得到,假的,什么东西你得到?晚上睡觉眼睛一闭,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哪一样是你自己的?所以要觉悟,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什么都得不到。既然什么都得不到,什么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得哪来的失?患得患失这带来多少烦恼。你搞清楚之后,原来没有得也没有失,你怎么不自在?得来的东西就跟作梦一样,梦里得一笔财富,假的;丢掉了也跟作梦一样,梦里丢了一笔大钱,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是跟大家讲宇宙之间的真相,就是佛经常讲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这个样子。不但六道里面实相是如此,四圣法界实相也不例外,统统是这个样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内,不能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例外的,没有,也是虚妄。所不同的,它是清净心所现的境界,我们这边是染污心所现的境界,不一样在这里。因此,六凡不可以执着,四圣也不可以执着,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执着也错了,一切都不执着就对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