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八十五集) 2001/8/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8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八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痴骏无孔窍。跛躄哑不语。蒙矓不达事。恶恶相牵拘。】
从这一段看起。这是第三个小段,从恶道再转到人间里面来,他所遭遇到的苦难。世间像这些事,往往都在我们眼前,甚至于我们自己亲身遭遇到。读了佛经,仔细的去思惟观察,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前世所造的业因,今世所受的果报。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生所造的业因,来生的果报大概就能够想象得到。所以这经文意思非常的深刻。
我们看第一句,『若时得为人』。一切众生八识田中习气种子无量无边,种子有善有恶,遇缘就起现行。一切众生投生的时候,我们讲六道里面的投生,佛在经上讲「强者先牵」,你阿赖耶识里头的那些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强,它就先受报。力量弱的,就往后面轮流受报。哪一个习气强,那一类的种子先受报,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很冷静的自己细心去想想、去反省、去检点,我们在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头?在一天当中,有几个念头想作佛?有几个念头想往生极乐世界?有几个念头想着社会大众的苦难,发心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做点好事?又有几个念头搞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损人利己,是自私自利。细心去反省、去检点,就明白,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
我们在《了凡四训》讲到宋朝卫仲达,这个人的故事,我们相信它是真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何以故?我们在古人著述笔记里面许多地方看到,提起这个人、这桩事情。卫仲达三十几岁,年纪很轻,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看到他很生气,吩咐判官把他的善恶档案拿出来,判官拿出来之后,恶业的档案、本子,摆满阎罗王的大殿那么多,善的档案只有一卷,卷起来像筷子那么一点点大,一张纸,一生当中只做了一桩善事。阎罗王看到当然生气,然后吩咐判官,把善恶两个档案拿到天平上称一称,结果恶的档案那么多反而轻,善的这一卷、这一张反而重。阎罗王面色也就转得比较好看了。卫仲达问阎罗王,他说:「我才三十几岁,年岁很轻,我为什么会造那么多的恶业?」阎罗王就说:「恶业不必去造,造起来就太重太重了。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是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损人利己,虽然你还没有行为表现,你心动了。阴曹地府,你心一动就有记录。」我们想想,从早到晚,你动多少个念头?有一些微细的念头,自己都不能觉察。
阎罗王这些档案是不是真的有?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今天我们从科学家发明的计算机,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动的记录,不需要人去管这些事情。尤其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这句话把原理跟我们讲清楚了,从心想生。凡夫哪有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是圣人,大圣人没有念头。孔老夫子常常讲「克念作圣」,克服念头就是圣人。克服念头就是没有念头,在佛法讲,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法身菩萨,分证佛果,这种人克念。
六道凡夫念头的起灭,《仁王经》佛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觉察得出来?粗心大意。极其粗的念头我们自己知道,杀盗淫妄的念头,妄语两舌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很粗的我们知道,微细的自己不晓得。但是,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记录,这个记录,阿赖耶识当中它已经变成种子。所以你要问,阎罗王那个档案簿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里面、仓库里藏的东西,我们今天讲影印本,它都出现了。
卫仲达就向阎罗王请教:「我那一卷善的这一张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力量这么大,它的功,能把一生过失都超越?」由此可知,卫仲达的过虽然多,不是大过,没有造什么大罪,否则的话,他这一念善抵不过恶。阎罗王就告诉他:「这一卷是当时皇帝想动一个工程,三山石桥,这个工程劳民伤财,这是你的奏折,劝皇帝不要兴建这个工程。这一念纯粹是为老百姓着想的,是纯善,没有邀功的念头,也没有利益自己的念头,完全是利益众生。」卫仲达说:「我虽然上书给皇帝,皇帝并没有答应,他还是做了。」阎罗王就讲:「如果皇帝接受你的建议,那你的功德大了,你今天不会到这儿来。皇帝没有接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一念是真心、是善心,所以你这个善盖过你一生的过恶。」阎罗王派小鬼把他送回阳间,他又活过来了。实在讲这也是示现,教导我们恶不能不断,善不能不修。
断恶修善从哪里做起?从心地,从起心动念之处。不能有行为。到了口里头说,变成行为;身体去造,那个业可重了。所以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造多少业,自己知道吗?世间人总以为自己是好人,总以为自己没有过失,只看到别人的过失。我常讲,看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为什么?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全落在你阿赖耶识里面了。这在佛法讲是愚痴,你没有智慧,你把别人所有一切过恶变成自己的过恶,这不是愚痴是什么?不学佛的人天天干,永远没有止境的在干;学佛的人也不例外,也天天干。怎么知道?你看看,闲谈的时候都谈些是非,我们就晓得,他把所有一切人的恶业、恶习气、恶行全都藏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这个人愚痴到极处!古大德常常教我们,教我们是好话,「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说的。何必把别人那些恶念、恶行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里头?没有必要。
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自己晓不晓得?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很难讲了,不知道自己修什么。「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把我们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我们把别人的不善收藏在自己心里,这个错误。你有没有把它修正过来?果然修正过来,那就是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有没有过失?没有,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眼不见,是阿赖耶识里头不收藏这些垃圾,不收藏这些不善,这样自己的心才能变成纯善,才能变成纯净。
《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洗心易行」。我们怎么落实?从哪里做起?从不收集一切不善,从这里做起。眼见色、耳闻声,我们要懂得过滤,不善的,不放在阿赖耶识里。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相当功夫。真的不落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我们今天讲习气,现在人讲印象;没有放在阿赖耶识就是不落印象。我们见色闻声,能不能做到不落印象?你能够做到不落印象,你就成功了,你就转八识成四智,恭喜你,你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这叫真修行,真用功。功夫要在生活当中做,在工作里面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工作,在应酬里面做。无论你在家、出家,你不能脱离人群,你要跟人群在一起生活。人是个社会动物,决定不能够单独生活的。
如何能够做到不落印象?「十二因缘」里面,讲现前的造业:「爱、取、有」。祖师大德常常教诲我们,这三条断一条,证辟支佛果,比阿罗汉高。爱、取、有,「爱」是什么?分别,「取」是执着,「有」是妄想,就是大经里面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三个东西断掉了,证辟支佛果。再告诉你,那个「有」就是落印象,你阿赖耶识里头已经落印象了。印象愈深愈麻烦,我们常讲印象深刻。佛教导我们,我们落什么印象?善的印象我们要,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完全收集善的印象,不收不善的印象。《十善业道经》上佛说得好,佛给龙王讲的那一段话,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这个原则不能变更,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你就会修行,你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
《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是我们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来代表?龙是善变的,把牠来比喻我们这个社会人心善变,真的从早到晚千变万化,自己都做不了主宰,用意很深。龙王是谁?就是我们大众。他老人家说得好,「菩萨有一法」,诸位记住,唯一的一法,没有第二法,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我们要重视,「一切世间」是三途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一切世间各有各的苦处。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法是宝,无上的法宝,这一法是什么法?佛说出来了,「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没有教你念恶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言行善。后头又说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话重要!丝毫不善不能夹杂在八识心田里面。这就是一切不善决定不可以落印象,让我们的心修成纯善、全善,那你就成佛了。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有毫分不善夹杂。
我们今天修行,说老实话,我们修一分善,夹杂九分不善。我这个说法可能还是估计得太高,可能我们只修一分善,九十九分不善夹杂在里头,所以不管用,不能成就。成就不成就不要问别人,自己比什么都清楚,别人哪里会晓得?功夫真正有进步,天天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还有烦恼,现在社会一般人讲「还有压力」,有烦恼、有压力、有忧虑、有牵挂,这个烦恼习气相当严重,这种情形不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来生人天两道都有问题。为什么?从这里你仔细去观察,这种气氛跟三途非常接近,修行人要有警觉心。
修行没有别的,改过而已。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努力彻底做一个改变,我们才能成功。务必让自己的心清净,心要空虚,没有牵挂、没有忧虑。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本来无一物,心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虚空里面没有东西,虚空广大没有边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里头才有一点点东西,就成为障碍,心就变小,就小得很可怜,小得连一个人都容纳不下。说实在话,小到什么程度?小到连自己都容纳不下,没有别人,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都生烦恼。真的,不是假的,确有这种人,这是小得不能再小了。这样的心量,果报肯定在三途。
诸位要晓得,六道哪一道我们都去过,不晓得轮回多少遍数了。这一生当中一投胎到人,把过去生中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忘掉了。可是你要晓得,你虽然是忘掉,印象在不在?在。这个遗忘是严重的烦恼,它把他障碍了。所以修行心地稍微清净,逐渐逐渐就发现,等于说恢复了记忆,慢慢发现自己的档案,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讲神通,通现前了。通怎么现前的?清净心现前,我们佛门里面讲禅定,能够恢复神通。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一切众生都有的本能。我们心不净。心,佛拿水来做比喻,好极了。水在水瓶的时候,不起波浪,清净没有污染,这水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像我们的心恢复了记忆,无量劫来阿赖耶藏的这些东西,统统看到了,统统见到了: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他心通,知道别人生生世世的事情。
阿罗汉定功相当深,《楞严经》上讲,他证得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六道里头的,六道里面的禅定;阿罗汉的禅定比他还高一级,第九定,超越六道了。佛跟我们讲,他的宿命通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这个能力还不是很大,知道过去五百世。五百世,六道里头多少次的轮回就清楚了,所以佛在经上讲,阿罗汉提起阿鼻地狱,他还心有余悸,为什么?以前待过,受过那种苦难,现在一提起,身上流血汗,还吓得那个样子。
我们是把过去生中造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忘得干净并不是它没有,它存在,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哪一道没去过?因此,我们今天看到蚊虫,我们很尊重牠,很爱护牠,不敢轻视牠,为什么?我过去也当过蚊虫。看到蚂蚁,我过去生中也当过蚂蚁;见到饿鬼,我过去也当过鬼,也堕过地狱。《地藏经》上所讲的、此地所讲的这些苦报,我经过,我今天读到这些文字,听到这些话,警觉性会更高,不想再干了,不想再去了,这一生当中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知道,世间其他事情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什么是善?什么是福?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这是真善,这是真正的福。
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我们仔细观察他做的是什么?无论是什么身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他到这个世间来,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身他都受,我们在五十三参看过。五十三参里面一共是五十四位善知识,有两位善知识在同一参里面,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他们两个人是一参,所以总共五十四个人。这五十四个人代表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做的是什么?不管做哪一个行业,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实在讲,总而言之,他们干的事情,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你得晓得,首先自己要破迷开悟。自己不能破迷开悟,怎么能够帮助别人?
我们再想想,我们为什么开不了悟?用我刚才的话来讲,这十二因缘里面我们有「爱」、有「取」、有「有」,这就麻烦,就开不了悟。佛门里面常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古大德这两句话是事实真相,很有道理。爱是什么?贪爱,是烦恼的总根。诸位要晓得,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把贪摆在第一位。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发生瞋恨,样样都顺自己的意思,都贪得了,那瞋恨心就没有了。归根结柢一个字,贪。菩萨修行,也把这个放在第一,用什么来断贪?布施,布施是舍。布施度到什么时候圆满?贪心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贪,为什么不能贪?因为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里面你去贪,你不叫冤枉?你错了。所以你要懂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佛法因缘生,也不是真的。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头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应舍」是佛法都不能贪,何况世间法?佛法对我们来讲是个工具,帮助我们超凡入圣,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它是工具,它不是目的。我们需要它、要用它,但是不能贪着,贪着就错了。
世出世间法都不可以贪爱。为什么?丝毫的贪爱,就是不善。诸位晓得,「爱、取、有」是不善,丝毫贪爱,我们的心就不清净。清净心里没有贪爱,没有贪,没有瞋,没有愚痴。所以一切顺境里面,我们修什么?修不贪,保持心地清净;逆境里面修什么?不瞋。我们遇到逆境、遇到恶缘;我们讲「境」,就是生活环境、物质环境,「逆境」,不顺心,一般人讲不好过,「恶缘」,就是周边都是恶人,都是一些妖魔鬼怪、不怀好意的人;我们处在这个境界里面,不生丝毫瞋恨心,这就是功夫,这就是真正修行。「顺境」,这个生活环境不错,都能称心如意,「善缘」,遇到都是好人;在这个境界里头,不生爱着之心,不生贪爱,不生恋着,这叫修行。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抓住这个总纲领,我们的修行大致上就不错了,功夫焉能不得力?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个纲领,怎么修?自己想想看,今年跟去年没有两样,这就错了。没两样是什么?没进步。果然抓住纲领,认真努力,丝毫不松懈,一年跟一年不一样。要再进一步,月月不一样。功夫更好的,我们现在讲,每一个星期都不一样,他怎么会不法喜充满?他的境界天天在提升,前途,我常讲,一片金色光明。造作罪业的人,前途是黑暗的;真正修行人,前途是光明的,金色光明。我们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到底是动什么念头,不能不觉察,这个觉察是你真正用功,是你的真实智慧。
初学的人,当然首先觉察的是粗的念头。微细念头你功夫不够,你的心不够清净,你没有定功,你见不到微细念头。就从粗的念头上下手,决定断恶修善。不要把世间一切众生的恶放在自己八识心田里头,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什么人可怜?这种人是世间最可怜的,把别人的、世间所有一切不善、所有一切恶放到自己心里,这是世间最可怜的。我们要常常想到,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别人赞叹我们,我们自己要冷静思惟:我是不是像他赞叹的那么好?如果没有,生惭愧心不敢承当,承当就是罪过。如果别人赞叹,跟我们实际的德行修养相符相应,也不能欢喜,我们更加勉励,还要向上提升。如果别人毁谤我们,我们确实没有这些罪行,我们听到了,要生感激的心。为什么?他在勉励我,提高我的警觉,我决定不能犯这些过失;这些过失我没有犯,往后也不能犯。所以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都值得我自己尊敬他,我们修行要从这里下手,要从这些地方真干,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在现前你还做不到,确确实实你的烦恼习气太重,冤亲债主现前,或者想起,你心里都会难过,这是错误的,你功夫不够。这时怎么办?净宗法门好,想到这个事情,赶紧「阿弥陀佛」,把念头转过来不要想,想阿弥陀佛,这是好办法。久而久之,到你念佛功夫得力,我们净宗讲「念佛三昧」;虽然不是甚深的三昧,你得到一点三昧的气氛,就得力了,你跟冤亲债主接触到的时候,确实没有一点瞋恚心。即使现前侮辱你,现前伤害你,你也不会有丝毫瞋恚心,你会把他看作善知识:他来考我,看看我功夫够不够。欢喜接受,决定不会有恶念相向。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得力不得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