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富贵是人们都向往的,但是,历史上,每逢乱世,往往有读书人拒绝功名富贵,有官不做,甘愿做一名隐士,成就一方的教化。可以说是在冥冥之中积累阴德,庇荫子孙。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隋朝的隐士李士谦的故事。
李士谦——恭敬礼让、后代贤达
赵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那里有一个望族姓李,人称赵郡李氏。这个家族,从汉朝到唐朝、一千多年里,家学相传、代出人才,成为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家族之一。在北朝时期,赵郡出了一位隐士李士谦,《隋书》不仅给他作传,而且称他的言行足以「立懦夫之志,息贪竞之风」。
李士谦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很懂事,对母亲非常孝顺,伯父很感动,称他为「我们家的小颜回。」后来,母亲去世,他和姐姐都非常怀念母亲,就将母亲生前所住的大房子改建成为佛寺,供养僧人讲经弘法。
北齐成立之后,同乡的王睿向国家推荐李士谦,可是士谦推脱说身体不好,没有接受国家的官职。后来,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权臣名叫和士开,慕名前来礼请他做国子祭酒,相当于现代主管教学的官员。他深知和士开为人贪心、好色,就断然拒绝了。隋文帝统一天下之后,他决心毕生不做官。
李士谦在父亲去世之后就再也不吃肉了,而且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语——这都是他爱心的自然流露。李氏家族人很多,每到春秋两次祭祖,全族聚集在一起,难免会喝一些酒、喧闹一些。但是,如果轮到李士谦带领大家祭祖,族中无论老幼,都非常恭谨、严肃。不仅完全没有喝酒、喧闹的情形,而且还纷纷感叹说:「看到士谦先生威仪有则,才知道君子的德行是什么样子的,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士谦得知,不但不会自满,反而很是自责,觉得德行不纯,不能让族人觉得和蔼可亲。
李家是一个大家族,许多人在朝为官,家底很厚。虽然身处富贵,但是李士谦依然处处节俭,并将省下来的钱,接济亲戚邻里。有人因为没有钱,没办法为先人安排墓葬,此时,士谦就会带着钱跑过去接济他。乡里有兄弟分家,财产难以分得公平、均等,兄弟俩因此对薄公堂。遇到这种情况,士谦就会出钱为分得少的一方补上,与分得多的一方持平。这样一来,原本相争不让的兄弟,觉得十分惭愧,当下就互相礼让起来,也不打官司了。兄弟一和睦,俩人都成为当地出了名的善人。
有一次,士谦远远看到有盗贼跑到他们家的地里偷割庄稼,他也不说话,默默地绕道走了。不一会儿,只见家僮捉了盗贼,找他评理。士谦说:「人之所以做盗贼,不过是因为穷困逼迫,我们不要责备他们。」就让家僮把盗贼放了。后来,乡里收成不好,士谦又将家存的粮食贷给乡人。但是,第二年依然收成欠佳,欠债的乡亲还不上来,就到士谦家里求宽限一年。士谦说:「我家的存粮,本来就是用来赈济乡亲们的,哪里是为了求利益呢?」于是就把欠债的乡亲们都请到家里,设宴款待,又当着大家的面,把所有的债条全烧掉了,说:「债已经了了,请大家不要再挂念了。」第三年,五谷丰登,原先欠债的乡亲们纷纷向士谦还债,可是他都拒绝了。
北朝连年战事,社会不安定,常常发生饥荒。每当这个时候,士谦都会倾家荡产地将所有可以拿出的财物都用来赈济灾民。当地的农民都感恩戴德。有人对士谦说:「您可是积累了深厚的阴德啊!」士谦回答说:「所谓阴德,犹如耳鸣,只有自己能够听到,人家都不知道。今天我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知道,哪里谈得上阴德啊!」士谦儒佛兼通,前来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他都能随机示教。
公元588年,六十六岁的士谦在家中去世了。一万多人纷纷前来为他送葬。他的夫人卢氏,也很有德行。不仅不收任何餽赠,更将五百石的粮食送给穷困、贫乏的人们,为士谦修福。乡亲们对李士谦一家感到十分佩服。
后来,赵郡李氏的后代在唐代人才济济,出了许多著名的宰相。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宰相李绅,就是其中之一。足见一家谦和、退让,造福一方,必得贤达的子孙光宗耀祖,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如司马光所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