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学生访谈—儒释道扎根教育的重要性 悟道法师主讲 (共一集) 2018/2/26 台湾台北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32-005-0001
顾同学:师父,早安。阿弥陀佛!感到很荣誉,师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回答这些有关儒释道的问题。首先我自己想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就是因为我在自己本身的研究,发现在历史的沿革,儒释道都有一些互补性跟排斥性,今天是怎样?就是今天这三个传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请师父给我们一个开示。
悟道法师:好的。首先非常欢迎我们顾同学来我们华藏的录影室。今天这个访谈,顾同学有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以宏观的角度看历史沿革的交织,在不同时代,可以发现儒释道在中国这个环境它有互补性跟排斥性。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知道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意识形态,想法、做法都有一些差别,必定会有互补跟排斥。这个现象从中国历史来看,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皇帝他都护持佛法,因为佛教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很多朝代的皇帝他们都学佛,认识佛法,知道佛教跟我们中国本土的儒、道,它是相辅相成的,是相通的,所以来护持。我们也看到少数的皇帝他是很排斥的,甚至要把这个佛教灭掉,像唐朝有一段时间,三武灭佛。这个时间比较少,也比较短暂。大多数,我们从整个历史,佛教传入中国到现在,整个二千年的历史来看,护持的比较多。
为什么这些帝王他会护持?因为他有去学习、去深入了解,了解之后他知道这个非常好,这个不但对我们中国本土的儒道没有损害,反而帮助我们更丰富本土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清朝这个时代,我们看雍正皇帝,他对儒释道三教他都学习过,所以他能管理得好,因为他内行,他有去接触、去了解,他所学的都是正确的。所以在那个时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儒释道的教育特别的推崇,关键就是有去学习,有认识,知道它的互补性。会排斥必定他没有学习,或者是他错解了,就是把正确的佛法他误解了,他错误解释,产生这种排斥的现象。
在儒释道来讲,我们看,譬如说儒家、道家,他们有他们的经典,他如果修到开悟了,都完全明白了,对这些都知道融会贯通,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因为真理是一个,真理没有二个、三个的,真理只有一个,通了就都一样,就没有冲突。会有冲突就是还不通,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多界限,这个是还没有通达。像世间各种学问、各种学术、各种宗教,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棵大树长出来上面有很多树干、树枝、树叶,很多,如果他深入到下面,发现根本都是一个,都是从这一个发展出来的。如果他没有深入,他就在上面「你跟我是不一样的」,那就起对立、起冲突。
所以,学任何一种学问,如果他回归自性,他深入了,一门深入,他开悟了,他所有都能贯通。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开悟,就是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行各业,在家、出家都有,在家比较多,有四十七个,出家的六个,他就去参学,参学就是增长他的后得智,增长他的智慧。他先修根本智,再修后得智。所以,儒、道如果他们真正通了,实在讲也就不会排斥了。我们看现在法师跟古代的祖师大德不同,不同的地方,古代的祖师大德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著作,譬如说注《弥陀经》,莲池大师注的,有很多大师注解经典,佛经不但是引用佛教的经典,还有引用道教的,还有儒教的经典,他三教都能够来注解佛经,这个就是古时候的祖师大德他们从小就读儒书。所以,学儒的人,儒书是基本他要读的,儒家是汉朝以后,皇帝定为国家的主流教育,所以大家都要读。佛、道是社会教育,就是说基本的读会了,你有时间、有兴趣再去读道家、佛家的。
大部分古时候读书人儒释道他都读的,基本是先读儒书,儒书读会了,再读道家的,再读佛家的。不学佛的人他也读佛经,三教他们都有学习。学佛的人他也读儒、读道家的书,学道的他也读儒家的书,也读佛家的书。像道家吕洞宾,他就有注解《金刚经》,说明他有读,他也懂得佛经,他也不是不懂。所以,懂了之后,三教它是互相有辅助。现代的佛教界法师读古书的就少了,大部分如果学佛的大概是读佛家的,他没有读儒、没有读道,这个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错解,也不了解,可能会产生一个隔阂,好像那个我们不能去学的。这个也是目前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佛教界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佛教界的法师,如果注解经典他引用儒道的就很少。
顾同学:法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古代的法师都是引用儒释道三教来学佛,现代的法师为什么却不是这样,为什么现代的法师却只学佛而不学道家跟儒家?
悟道法师:这个问题也问得很好。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净老和尚现在提倡的,因为建国一百多年来,整个环境大改变。中华民国今年是一O七年,就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的,现在叫台湾。一百多年来,都把传统教育渐渐的放弃了,就不学了,政府不提倡、不学习,当然人民他就不会去重视,因为政府在主导教育政策。如果政府不重视,认为这个是过时、迷信,不适合现代用,当然绝大多数的人民都会跟着政府的政策,去学政府提倡的。佛教界的法师他也是从在家学习来出家的,他也是从小接受这个环境的教育,因此去读儒书的人就很少,因为他也不懂得要去读,读道家的也很少。如果接触到佛法,他有兴趣来学佛,当然他也不会去看儒、道的经典,因为他也不知道说我学佛,学那个好像跟我没关系,我学佛当然是看佛经,怎么再去看儒家、道家的书?因为他也不了解儒、道这些经书跟我们佛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它是有关系的。如果学习之后他就能够理解,就能够去融会贯通。如果他不去接触,他总是一个隔阂在。
顾同学:那么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儒释道有什么重要性?我们是怎么用这些智慧,这些古代的智慧,来落实在我们生活方面?
悟道法师:儒释道这三个传统它的重要性,如果现在是中国人提出来,可能大家,不要说外国人没信心,中国人都没信心,中国人他对自己传统文化已经没有信心一百多年了。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概念都没有,当然更谈不上说去深入,因此要生起信心也很难。这个事情就是这十几年来,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他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他在上个世纪一九七O年代,跟日本池田大作先生谈话,他们互相对话。他有提出,说二十一世纪要提倡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上的社会恢复秩序。现在世界很乱,当时他提出这个看法。当时一九七O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大陆正在闹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把中国文化彻底连根拔除,不只是不学而已,全部要除掉。很多人就质疑汤恩比教授讲的话,他说你是不是头脑有问题,人家中国人现在都不要了,要文化大革命,都把它除掉了,你现在说二十一世纪还要这些东西,才能帮助这个世界的社会恢复秩序,当时大家都质疑他这个说法。
顾同学:那他怎么解释?他怎么解释我们需要中国古代的文化来恢复秩序。
悟道法师:他的解释,等一下我送你一本书。他写的很多,就是《展望二十一世纪》,他那个当然是英文版的,还有日文版,我们台湾这个中文版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是翻了第三道。所以,他讲的就比较客观,因为他是历史学家,全世界每个国家民族它的历史、它的演变,他也非常深入。实际上,他观察很多这个世界上的古文明,他做了很客观的分析,所以他讲的也不是随便讲,就是他是有根据的。到现在这个二十一世纪,我们老和尚是藉汤恩比教授去提倡这个,就是再把汤恩比教授的观点再把它提出来,实际上去落实,去做出一个成果给大家看。所以,在庐江汤池小镇就做了个实验,三个月就得到很好效果,然后在二OO六年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报告这个成果。所以,现在世界上的人就慢慢的认识儒释道的文化,慢慢的了解。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推广《群书治要》,现在也翻译成六国语言,来跟全球人类分享。所以这个重要性,我想请你先看汤恩比教授的《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因为他内容写得很多,可能会比较详细一点。
顾同学:他写出这本书之后,法师或者老和尚,有没有发现在西方国家有没有影响?
悟道法师:西方国家,英国肯定是比较直接受影响的,其他欧洲国家,我想也多少会受到影响。主要是他提出来的观点,后面要有人去证实它这个观点。证实就是说,你要学习儒释道,然后要怎么去做,它对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帮助,对这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帮助,这个必须后续要有去推广、去学习,还要去做出来成果给大家看。不然你没有做出成绩,讲了半天,大家也是觉得很空洞的,觉得就是一个理论,不能变成事实。
顾同学:是,理论跟事实都要一起。
悟道法师:有理就有事,你有理论,就是你怎么把这个理论去落实在事实上,达到我们要的目标。
下面这个是你提出台湾四大名山,跟华藏净宗学会儒释道有什么不同的?
其他佛教团体主张是人间佛教这个观念。其他道场不会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因为他们道场认为说这个不是佛经,《弟子规》是儒家的,《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经典,他们觉得说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经,不可能学不是佛教的经典。这个观念是一般现在佛教界普遍的观念,这个基本观念当然是没有错,学佛当然是要学佛经为主。但是佛并没有规定不能学佛教以外的这些经典,佛并没有规定这样。
在四依法里面讲,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皈依三宝的佛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佛不在了,以前佛在世,有佛在,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去请教佛陀,佛陀帮我们解答,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佛不在了,没有人问;没有人问,就是佛当年在世讲经留下来的经典,就是法。《大藏经》每部经都是法,我们现在只能依照佛在世的时候他留下来的经典,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你去找,好像古时候的药方留到现在,古时候人害的病,他是什么病,当时佛怎么治的,那个药方留下来,现在我们去找。现在没有佛可以问,只能我们自己去找,找这个经典,我的问题是哪一方面的,你去《大藏经》找,找我现在需要的,能解决我问题的经典,像我们修净宗就是净土三经,法就是经典。佛他有四依法,每部经都是法,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就是说你依这个法,不管什么人讲的。如果你是三宝弟子,佛经找不到根据,那你不能相信的,佛经有的你才能相信,这叫依法。不管那个人他是名气多大,他地位多高,他讲的如果在佛经上找不到根据,就不能依他的。
第二个就是「依义不依语」,这个义就是意思,语言文字不一样,但是它的意思一样就可以,我们也可以依,跟佛讲的没有违背就可以依靠。像《弟子规》讲孝悌,《观无量寿佛经》讲孝养父母,讲的话差一点,但是意思是一样的,它虽然是孔子讲的,他讲的跟佛一样的,我们也是没有违背,我们可以依靠。甚至其他宗教讲的,跟佛讲的都是相应的、相同的,那我们就可以依。并不是说只有佛讲的,别人讲对了也不要听他的,那就错了。所以,依义不依语。
第三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乘、小乘都是佛讲的,因为众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佛他讲很多层次的,最圆满的就是佛,这个当中层次都不一样,如果比较高层次的经典跟比较低层次经典讲法有牴触,我们依比较高的做标准,因为佛都是希望我们提升。像小乘教,他只是证阿罗汉就好了,他也不度众生,佛希望你要发大心,要度众生,还要成佛。所以,这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个就是「依智不依识」,就是要理智的,不要用感情。所以理智的辩论,它可以真理愈辩愈明,如果感情用事,大家在那边强辩,那愈辩就愈不明白,那个就没有理性。佛陀时代这些佛弟子,他们都是一个宗教的教主,他们都有他的徒众,他对这个宇宙人生有他的看法、有他的说法,有他修学的方法,它都不一样的,有的认为这样,有的认为那样。在佛经上讲,九十五种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它是心外求法。你往心外面去求找不到答案,佛也是先去修外道,修到最后他发现没有结论,没结果,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后来他才放下,在菩提树下打坐,反照自心,他才找到,原来是要往心内去求,不能往心外求。
这些佛弟子他一开始就是跟佛辩论的,我们现在讲辩论,就是问问题,佛怎么说,你对这个怎么看法。这个当中,他们是为了求真理,他不是说我的就是对的,他就是求真理。所以,这些佛弟子他们也都是这样的态度。后来跟释迦牟尼佛交流之后,他们觉得佛他讲的有道理,后来就放弃他们原来这个,跟释迦牟尼佛学,成为佛的大弟子。其实这弟子不是一开始就学佛,他们自己还创一个宗教。
所以佛法,你看大部分都是有人问,佛解答,会针对他的问题解答,记录下来就是一部经典。有些是没有弟子请问的,佛自己主动说的也有,比较少,大部分是问问题的。那个问题很多,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在家人有在家人的问题,出家人有出家人的问题,每个阶段的问题又不一样,去年的问题跟今年的问题又不一样,时时刻刻都在问问题。所以佛天天讲经就是这样。
顾同学:今天佛就不在了,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谁帮我们回答?
悟道法师:我们要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讲到这里,就是说在台湾的四大名山他们不提倡这个,立场不一样,这主要是每个名山他们学的师承不一样,就是他跟的老师学的不一样。我们净宗学会是跟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学的这个法脉。印光大师是近代净宗的祖师,这个是佛教界公认的。印祖我们看他的《文钞》就知道,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看《文钞》,因为他提倡就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他教人就是他看到现代的人没有这些道德的修养,一下子学大乘佛法,那是空中楼阁,讲得很好,做不到,不实际。为什么不实际?他没有基础,基础在佛教里面是小乘经典,《阿含经》,在讲人天这些,分量又很多,大家又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学你就没有基础了。所以,祖师看到这个问题,他就提倡中国本土的儒道,也比较浓缩一点,比较方便,过去读书人都读这些书,也比较亲切,以这个来代替小乘法,以《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儒道这些典籍为基础。在印光祖师还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个都是讲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用这个来代替佛教阿含部的小乘法,因为阿含部有很多。
顾同学:所以华藏净宗学会是用儒道来代替《阿含经》,就是小乘。
悟道法师:用儒道,这是印光祖师提出来的,印光祖师他一生是提倡三本书,一部《了凡四训》,一部《太上感应篇》,一部《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来代替佛教小乘戒,因为大家不读《阿含》,这个浓缩起来,大家比较方便,又是中国本土的祖师大德著作的,大家读起来比较亲切一点。所以,印祖这个法脉,这一派就会去读这个,其他不是学印祖这一派的,他们就不会去读。所以这个是师承的关系,就是跟的老师学的不同,因为老师指导的不一样。《印光大师文钞》,再请一本给你看看,你就大概可以知道它的内容。
顾同学:所以这个是有两个不同的法脉的关系。
悟道法师:现在法脉一般就是分宗派,但是有宗,他们还有派,同样一个宗还有不同的派。这个就是我们这一个支派,这是属印光大师这个法脉,这一派的。因为有很多修净宗他不一定是修印祖这一派,因为他也是念佛,这个是很多方面的。因为他修学根据,或他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它就分了很多宗派。像中国大乘八个宗,小乘两个宗,每个宗当中它还有分不同的派。像禅宗,六祖传下来它分五个派,现在在日本都有,都保存著。他同样是参禅,但是他的方法不同,看你喜欢哪一种,你去找适合你的那个法门来修。所以这个问题的回复就是我们跟四大名山不同的主要是法脉不同。
悟道法师:下面这个是人间佛教,这个观念它的重要性。现在是很流行人间佛教。
顾同学:对,就是在台湾都听到这个。
悟道法师:其重要性是,现在讲人间佛教这个观念,一般人他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讲了生死,他觉得好像距离他很遥远,他想的是我现在生活、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想眼前这些问题,他不会想那么远的事情。所以人间佛教提出来,当然学习的人就会比较普遍,比较多,大多数。人间佛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佛法在人间,当然是以人为主的。人间佛教它的理想是主张人间净土,人间净土也是大家的一个期望跟理想。但是这个净土它的定义要定在哪里,怎么样才叫净土,地扫干净就是净土吗?佛经里面讲的净土它的标准很高的,像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东方琉璃世界都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他也有净土。净土是很高的标准,它是看不到恶人,恶声听都听不到的,不可能有不好的事情,也没有污染。我再送你一部《无量寿经》,你读了你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
顾同学:也有法师提出,我们的意识没有污染的话,我们就看得到净土。他说净土本不是一个地方,而就是在我们心里,所以说我们在这个世界其实也可以实现那种净土。
悟道法师:心跟境它是一体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的心变现的。我们的心跟那个境它是一体的,分不开的,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我们现在看到的环境就是我们的心变现的。如果你没有现在这些环境,你说我们的心,讲的就很虚无飘渺。心它有相,我们看到这个就是相,你说我心很清净,你外面的环境很不清净,这个是讲不通。因为佛经讲「心净则土净」,为什么环境不清净?环境不清净是我们人心不清净制造出来的,人心清净,你制造出来就是净土,就是清净的世界。你心不清净,制造出来就是秽土,就是不清净的,跟我们人心息息相关。我们的《弥陀经》讲,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就是污染,见解上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还有我们的烦恼,还有整个世界的污染。所以我们讲个比较实际一点的,我们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要讲佛经那个那么高的标准,起码你这个地球不要有战争,那才叫净土。不然一天到晚打来打去,说我心很清净,那个也跟这个实际上也不相应。起码就是说我们这个地球走到哪里,没有人在制造武器,制造武器就是要战争,战争就是破坏,它在制造污染,它怎么会有净土?那不可能,你提倡人间净土只是一个理想,做不到。
所以,你提倡人间净土,实际上就是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这一条你要先去落实,连那个小动物都不能杀,大家都持这个戒。第二条就是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酒不是说完全不能喝,不能乱性,它是遮戒,它不是性戒。修五戒十善,这个世间就有人间净土。如果你不去提倡这个教育,大家不这样来做,那人间净土还是理想,因为达不到。但是有少数人做,当然,我现在讲的是共业,就是我们地球人类大家共同的业,共同的业善比较多还是恶比较多,修善的人比较多,修五戒十善的人比较多,那我们这个世界会比较好,不好的事情会比较少;造恶业的比较多,修善的比较少,灾难就比较多,好的方面就比较少,这是整体的共业。
当然在这个共业当中有别业,譬如说在这个地球有哪个国家,甚至它很小的国家,它来修儒释道,修这个五戒十善,它也可以营造地球这一块的净土,就是这个地区的,这个叫做别业,个别的。他跟整体就不共,他造恶,我不造恶,他跟整体就没有共同的业。如果再多几个国家,那也是个别的。如果这个国家里面也没有很多人在修善,但是还是有某个团体、某个公司,像现在大陆有一些企业家,就是他们公司他们就在修这个,他们公司就是营造一个净土。
顾同学:就是小小的净土。
悟道法师:他们大家过得很快乐、很幸福的,老板跟员工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传统文化在大陆很多企业他们在这样去实验,得到这个成果。像福州的吴董、苏州的吴董,他们的公司都这样经营的。外面都是很污染的,杀盗淫妄,他们这个小环境是净土。再缩小来讲,就是一个家庭,我自己的家庭这样来修,那我这个家庭是净土。这个家庭如果都没有人修,自己一个修,那自己也是净土。用这样来讲可能会比较清楚一点,不会含糊笼统,我心很清净。当然就个人来讲,你自己心清净是自己修的,你走到哪里都是很好的。我现在讲的就是整个大环境。人间净土应该这样来解释会比较清楚一点,就是你个人、家庭,或者你的公司,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分这样的范围来说明会比较清楚一点。
先到极乐世界去,这个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实在讲,也没办法完全去要求别人,别人不修我们也没办法去勉强他,当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也多少都会受这个大环境影响,所以才有往生西方净土,先出国留学再回来。去西方就好像去阿弥陀佛的世界留学,然后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个是修净土它的一个宗旨,它的目的是这样的。
顾同学:刚才讲的四大山,它们的方向好像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会出国留学,就是留在这边,直接进入社会去改善它。
悟道法师:他留在这边就是在这里修,要修到断见思惑,出六道,破无明,出十法界。但是那个层次很高,现在我们就是一定要从基础上做起,就是五戒十善要先做,《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做起,讲那个才不会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好像没有打地基,然后要盖楼上的,哪有可能?那是理想。所以有很多人发的愿很好,我在这边要度众生,甚至有的法师说他要下地狱,问题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修到那个程度可以帮助人。好像我们自己都不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怎么有办法去帮人家解决别人的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你才能去帮助别人。好像你自己没有钱,你怎么去帮助别人?一定是你有钱了,你自己生活够了,你有多余的,你才能帮助别人。你自己没有,你只是想帮助别人,想是这么想,但是实际上帮不上。修行就像这样,你自己没有修好,你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你怎么有能力去帮助别人?那只是一个理想。只是想说他很想帮助别人,实际上做不到,做不到就没有意义,落空了,讲到最后都是没有实质意义。所以,还是要务实一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修,才有可能帮助这个地球成就人间净土。当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一天,当然也是要帮助这个世界化解灾难。灾难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起码要减轻一点,不要那么严重。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有什么问题,都会影响全世界。所以,净老和尚才大慈大悲,在联合国一直呼吁,大家重视这个教育,重视心灵环保,你心环保做好了,才能改善外面环境的环保。
顾同学:这个基础就是?
悟道法师:五戒十善,《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这个都可以深入。还有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它是从做人讲到作佛,它是讲娑婆世界的现状,还有讲极乐世界,让你两个世界做一个对照,就很清楚。《无量寿经》你读个三百遍,大概就很清楚什么叫净土、什么叫秽土。
悟道法师:我们下面第五个问题。老和尚强调《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做为做人做事的基础,里面充满了智慧,但今日不少人认为这些经都是老掉牙、老套,实在这个时代不适用,你问我怎么来看待这个古代的经典?
悟道法师:因为现代人他这个反应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没接触过,从小没接触过,对这个概念都没有,而且他觉得好像现在他用不到,好像跟他没关系的。主要是他没有人跟他讲,没有人教他,所以他觉得不适用。《弟子规》,很多人听蔡老师讲了之后,他才发现说原来他现在面对的问题统统在里面,他的孩子不听话,这些问题他也没有办法去处理。所以,《弟子规》要听蔡老师细讲,然后就知道它是什么内容,它是教你怎么跟家人相处,怎么跟外面的人相处。这些如果没有人讲,没有人教,他当然不知道,他觉得这个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送《弟子规》给人,不要不要,还没有送到他的手,他就说不要。
所以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做一些成果给大家看,也要慢慢去提醒,慢慢体验。我们也没有办法一时的要求他就能够体会,能接受,就是要渐进式的,慢慢的,要有时间。不断的去推广、学习,然后来引导,慢慢的大家就会感觉到这个的确,不但很重要,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如果没有长时间推广、学习,你短时间,大家因为断太久了,大家很陌生的,提起这个,一个概念都没有,当然这些人认为这个跟他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实际上,跟他的家庭、跟他的工作,最基本的就是婚姻的问题,婚姻如果不好,离婚率太高,家庭也谈不上什么幸福,儿女也会受到影响,家庭、工作、心理这些都会受影响。这些方面没有深入长时间去辅导,一般人他体会不到,事实问题是都发生在他身上,但是他还是不知道,所以要跟他讲他才知道。所以,最主要还是自己做出有些效果,然后有心得,然后才跟大家分享,大家才会相信。
顾同学:所以说这并不是老掉牙,并不是古代的,而就是可以用在现代生活方面的一些智慧。
悟道法师:第一个,这属于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它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就是三千年前是这样,三千年后还是这样,在这个地球这样,到外星球还是这样,它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真理它就是永远是真的,它不会因为时间不同它有什么改变。会改变那就不是真的,那是暂时的,那是虚妄的。真的就是千古不变。以前有很多人去破坏儒释道,像文革,现在又在恢复了,说明破坏的人他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它总是会禁得起时代考验的。所以这个并不是过时,因为是不了解,他才认为它过时,了解了,他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需要的,在什么环境他也需要的。
顾同学:第六个问题,就是据我所知,佛的目标是解脱这个娑婆世界,儒释道,尤其是儒家跟道家的智慧,是怎么去帮助我们实现成佛之道?
悟道法师:解脱,实现成佛之道,努力修佛,读佛经。佛家讲的这个智慧它是很具体的,要懂得这个具体的就是要有基础。如果没有具体落实这三个根的修学,讲大乘佛法就会觉得很空洞,摸不到边,讲得很好,讲得很玄,讲得很妙,但是遇到问题就很烦恼。我举出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有个同修,也是我们老同修,夫妻都是老同修,有一天她打电话给我,她说她发现她的同修有外遇,她心里很烦恼。这个女同修她心里很烦恼,她问我怎么办?我说:念佛。她说:那句佛号太空洞,她现在念的都是她的先生有外遇,她念的都是那个事情。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讲的,就是为什么要讲《弟子规》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这些不需要,大概她先生有外遇她不会怎么样,反正她也不会生烦恼,应该是这样的;如果还会生烦恼,那就说明不是这样,《弟子规》还是很重要的。夫妻之间它总是有一个义务责任在,一个婚姻的维系。现在都是以法律做一个基础,其实《弟子规》讲的它不是法律,而是伦理。就是说一个义务跟责任,你没有法律约束,应该夫妻要怎么做、应该遵守什么,这是自己要遵守的,这个才是正确的。所以这个就是要从自己心理上去调整,你要对这个有认识,知道应该是这样的,你心才不会胡思乱想,然后造成一些家庭问题。
所以这方面,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修什么法门都会很空洞的。不只念佛,参禅也是很空洞的,参到最后,你现在碰到一个问题你又解决不了,你说他还会有什么信心?不会有信心的。基本的问题能够处理,才能再享受到高层次的,主要是出在这个问题。学佛也不一定说要出家,因为出家人毕竟是少数的,各人有他的特殊因缘,在家还是比较多。像中国历史上,在家居士成就的人数也不少,他的著作也不少,甚至不输给出家人。出家是在形式上的一个环境不同,形象上不同,如果说讲经说法当然具有它一个代表性,成就关键还是在修心,因为出家你不修,光有这个形象也不行。如果是这个形象,你还是要学、还是要修,不是说剃了头,出了家,换了衣服,就什么都会了,不是这样的。
顾同学:心要出家,身也要出家。
悟道法师:对。关键重要是心,身就是看因缘,因为每个人因缘不同,有人有出家的因缘,有人没有。像我是没有结婚的因缘,所以因缘到了就出家。像我弟弟他以前也很想出家,但是他有婚姻的因缘,他就没办法出家,只能在家修。所以这个就不一定出家。
顾同学:所以说开悟的条件不见得是出家,在家也可以有同样的成就。
悟道法师:一样,因为悟是心在悟,不是这个身,是心在悟。六祖开悟,他还没有出家,他还是在家,他躲在猎人队,帮猎人看猎物,躲了十五年,都是在家身分。他得到衣钵时,还是在家身分。
顾同学:下面的问题就是我自己本身在看老和尚的影片的时候,发现他强调的是孝跟敬。我们刚才也谈到《弟子规》,《弟子规》里面讲的也是孝,《观经》里也提出孝敬这个意思,这两个字,请师父给我们一个开示,解释这个孝敬在佛教跟儒家的不同,或者跟它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悟道法师:儒家的孝跟佛家的孝它的不同,佛家的孝它是讲三世,儒家它是讲一世,就是我们人这一生,从生到死这样一个阶段的;佛家讲的孝是讲过去、现在还有未来,讲三世,佛家讲的是比较圆满。因为佛家有讲在世间的孝道,还有出世间的孝道,就是我们帮助父母了生死、出三界,那是大孝,不要再六道轮回;世间的孝就是我们一般世间讲的孝养父母,这些世间法的孝,来照顾父母,让父母能够过一个身心很安乐的生活,这是世间孝。这个世间的孝它的层次也很多,像《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孔子的学生去问孔子,问说怎么样做才叫孝?每个学生问的,孔老夫子回答都不一样。举个例子,就是有个学生他去问孔老夫子,我要怎么做才叫孝?孔老夫子就跟他讲,说你照顾好你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你的身体操心,那就是孝。大概这个弟子平常不太照顾身体,做父母的会操心子女身体不好,会担心,他说你照顾好,那就是孝。每个人他的身分、他的地位、他的工作不一样,所以《孝经》里面讲,从人民到皇帝,尽孝的意思都不一样。所以,根据我们现前的身分地位,要怎么做才是孝。像我们父母已经过世了,过世就是不在世间,不在世间我们怎么尽孝?就是把我们修学的功德回向给父母,它还可以帮助他,增长他的福报,往生到好的地方去。
所以,佛家讲的孝在《地藏经》讲的是最详细的,怎么去尽孝,父母过世,家人过世,你怎么帮助他,你要了解他现在的情况,他的需要。我们凡夫没有神通,我们看不到,佛菩萨有神通,他没有障碍,他完全见到,所以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你该怎么做。有些业障比较重的,你要怎么替他做,业障比较轻的也是要给他修福,增加他的福报,业障比较重的也要替他修福,减轻他的业障,这些在《地藏经》讲得就比较圆满,《地藏经》是讲三世的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孝这个字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它发展出来就是整个佛法,一直到成佛,才是尽圆满的孝道。
净业三福第一福,《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是第一句,它一共有十一句,包括第二福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十一句。其实后面这个十句也都是第一句孝养父母的一个发展,就是你在学校尊重老师、奉事师长,依照老师的指导来好好学习,这个也是孝顺父母。如果子女到学校不好好的学,不好好跟老师学,不听老师的指导,做父母的他也担心,我这个孩子在那边学了学不好,这就不孝。所以,你在学校尊重老师,听老师指导,也是孝。慈心不杀,就是你要有慈悲心,不能随便乱杀生,这个也是孝;修十善业,也是孝,这是世间的孝。进一步就是出世间的孝,受持三皈,三皈依;具足众戒,从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不犯威仪,戒律威仪,出世间的孝。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是大乘菩萨的孝,那是高的了。所以,后面它还是这个孝的一个发展。所以孝,不是只有在家奉养父母这样就算圆满,包括在我们生活、工作、夫妻之间,方方面面,都是跟孝有关系的。孝,我们不能只给它侷限,在家里对父母很孝顺这样就好了,其他到外面就好像没有关系。不是这样,你整个生活跟这个都有关系的,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所以,这个孝要做到圆满就是成佛。
顾同学:所以是从这个字开始(发展出来),是我们的基础,如果孝做不到的话,后面这些句子都做不到。
悟道法师:现在孝就是基本的一个道德,基本的道德就是要有这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父母的爱,就是说那个也不是什么人教的,他本性就这样,天性。天性就从小孩子,一、二岁,二、三岁,他跟父母就是一个爱心,他就是需要父母,父母也无条件的照顾儿女。他也没有说你要给我多少钱,不然我不给你吃,没有,父母没有跟子女讲这个条件,这个纯粹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所以中国讲这个孝它就从这个基本天然的爱,就是说你这个爱心要保持到一辈子,以后不要变,不要很小的时候爱父母,长大就不要了。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你不能忘记。所以教是教这个,教这个,这是一个基本的心态,再发展出来,就是你在社会工作方方面面,在求学方方面面的,都要想到父母。好像你来这里,有时候要打个电话给父母报平安,我在这边很好,让他们安心,这个也是孝。不然他们会担心,你到那边那么远,不晓得现在生活过得好不好?生活上会有什么问题吗?身体怎么样?这个都是父母会去想到的事情,做儿女的人也要去体会父母这个心情,就是说你要让父母不要操心。所以,你必定要有时间跟父母报个平安,照顾好自己,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对父母就是孝。如果在外面自己弄得很不好,那就是不孝。所以这个可以从这个地方去理解。
顾同学:奉事师长的话,在这个师生的关系中也会表现出来孝这个字,它的意思是跟孝养父母不一样吗?
悟道法师:这个师长,中国讲伦理就是讲人跟人的关系,父母它是一个天然的,伦就是天然的,师长当然跟父母与我们这种关系是不同的,他是老师。所以,父子它是自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伦理,老师跟父母不同的地方就是说我们跟他没有血缘的关系,但是他有传授的关系,传授我们学业、道业这个关系。所以古代中国的读书人,对老师跟父母他是同样的尊重,只是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说他怀念老师时间有三年;父母,他是要比较具体的,披麻戴孝这些,表现这些形式上,这个就是区别我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的伦理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两个之间什么关系,跟他什么关系,这个叫伦理。所以,尊重老师跟孝亲这个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老师跟父母总是要能够配合,教育才会教得好。要了解,譬如说做父母的他也尊重老师,他就教孩子你要尊重老师,不能不尊重老师,这样教儿女。如果父母他都很不尊重老师,那个孩子可能他也不知道去尊重老师,所以这个都是要互相配合。
顾同学:在尊重老师的话,当然理想的话,每个老师都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话,如果他有一些不好的行为的话,那我们怎么办?还是要尊重他,还是该怎么跟他相处?
悟道法师:现在是老师有不好的,就是我们不学他那个不好的,我们尊重礼貌上还是要有,就是说他教的不对的不要跟他学,他教对的再跟他学。
顾同学:这个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
悟道法师:所以现在就是要读《弟子规》、《感应篇》,那个就是标准。你没有这个标准,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没有标准。所以,总是要有个标准,你依这个标准来学习,你用这个标准来对照,跟这个是不是一样的。所以叫依法不依人,你依这个法,他人讲错了,他违背这个,那不能听他的。所以他讲对的我们可以接受,错误的我们就听听就好了,不要放在心上,也不用去对他不礼貌,不礼貌就显得我们自己没修养,做不好是他的事情,他有自己的因果,他自己要去负责他的因果。
顾同学:好,这样就清楚了。我最后想提出的一个题目就是,发现华藏净宗是强调文化跟教育这部分,但是今天其实很多人的重点就是在经济方面,赚钱就好,有好家庭、有车子,我就可以过一个好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化,为什么需要佛教、儒家、道家这些东西,我都不需要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不只能依靠经济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文化这个部分,我发现华藏净宗学会就是这样子的,排第一个就是文化,之后才有其他的。但是为什么其他人就不是这样想的?
悟道法师:这个问题就是现在人他不了解,因为不认识文化是什么,一般人都是为了现实生活,大家来努力,来工作赚钱,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朝这方面去努力,经济就是为这个,往往就疏忽文化这部分。文化是我们生活上的灵魂,好像说我们人就是为了有得吃、有得穿,如果没有这种文化,那我们跟动物也差不多。动物也是去找吃的,牠吃饱就好了,那吃饱要干什么?不知道,那跟动物不就差不了多少。我们人有钱也要知道怎么过日子,其实学这个传统文化就是学你怎么过日子,过一个清净自在解脱的日子,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你有钱也过得很自在,没钱也过得很自在,这个就是要精神生活。像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他是最穷的,他连买个碗都没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家看到,那种生活怎么过?大家看到都替他担忧。但是颜回自己自得其乐,他觉得很自在,他很快乐。为什么他很快乐?因为他精神生活非常充足的,只是物质生活他比较缺乏,所以他过得还是很快乐。
实在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物质一定是需要的,我们提倡文化,主要是以文化来带动经济。现在一般就是说先追求经济,可能有空,他有想到再来学学文化,一般人现在是这样的。甚至有的人他也都没有想到要学什么文化这类的,他也不懂什么叫文化。反正就是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心灵上是非常空洞的,非常空虚的。所以,空虚你就要找外面一些刺激来弥补这个空虚的心灵,就是说去刺激我们这个感官。现在像打电动刺激,不然怎么过日子?吃饱了没事干,心里就慌了,不晓得要做什么,他这个心安住不下来的,他没有归依处,没有一个归依处,所以就只能这样。所以,这样赚到钱,实在讲人生过的生活意义也不大,因为我们物质生活,实在讲我们能用的还是很有限的,你一天能吃多少,吃饱了就吃不下,再吃你胃肠就撑坏了,衣服你能穿多少。实际上我们个人用的也不多,赚那么多的钱,实在讲也花不完,你自己怎么花花不完。所以赚了钱,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造福人类,佛法讲度众生,帮助众生,众生有苦难、有需要,我们去帮助他,解脱这些痛苦;没有苦难的,帮助他提升,提升到成佛。办教育,要做这个才有意义,不然你钱那么多,死了也带不走,也没有一样可以带得走。
文化它非常重要就是在这里,就是我们要以文化带动经济。现在我们看到老和尚他也是做这样的影响,你看以前我们早期到美国达拉斯,华人很少。因为一般的华人出家人盖道场都会去找华人多的地方,像那个大城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休士顿,这些华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才有信徒,有信徒才有供养。我们老和尚他的做法就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样,他到达拉斯去,也没有看到几个华人,都是美国当地的人,他就是选择那个地方,他说佛法到美国当然是要度美国人为主,他是这个概念是没错的。所以佛教会他盖得不像中国寺院,他盖得像白宫一样,他说这个要接引他们当地人。所以当时在那边就提倡星期六来佛堂,星期天你们去教堂。星期天是你们信基督教的就是要到教堂去,我们佛堂是星期六,跟你信教没有冲突,欢迎大家都来了解。后来也带动了,非常兴旺,后来佛光山也去了,慈济也去了,本来都没有其他道场去。后来老和尚去了之后,华侨也渐渐多了,譬如说有些人要放骨灰,佛光山他们在做,就介绍佛光山;做慈济的,介绍给慈济,跟他们也没冲突,我们就修净土。每个道场有它的特色,有它接引的对象,这个社会上也需要。像佛光山它活动节目很多,有些人,你说要了生死,他还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说来学学煮素菜、学插花,办这些他们有兴趣,这样来接引他们慢慢进入佛法,这个也需要。
文化带动经济,这个经济发展才不会有负面的影响,不然你钱多了不晓得要做什么。所以要有文化来充实经济的内容,这个是正确的。现代人不了解。像我们老和尚去达拉斯,就把当地带动了,他也没有钱,去那边,没想到带动它那边的房地产有更好。到澳大利亚也是这样的,到澳大利亚,大部分的法师都是在布里斯本,不然就雪梨、墨尔本这些大城市。但是我们师父他老人家就跑到图文巴去,图文巴那个是一个华人都没有的,而且那个是信基督教,很保守的地方,很排斥外面的,他就偏偏去那边买两个教堂,然后跟那边当地的人打交道。现在一个星期办一次的温馨晚宴,就是请当地人来免费吃素食,已经办十几年了,也是星期六。原来图文巴那边当地的人,我们老和尚去就是说先找他们来,给他们说明我们来这里干什么,让他们对我们了解。不然他说怎么跑到这边来了,到底你们要来做什么,所以就是先跟他们说明。刚开始他们也很怀疑,到底你讲这样,但是我们要看看,看看你怎么做,光听你讲还不算。在当地我们老和尚他这样带动去做一些慈济,社会的这种救济,帮助一些吸毒的人戒毒,还有照顾老人、照顾医院、宗教团结(现在宗教互相交流、团结),现在都得到当地很肯定,他们现在就不怀疑了,而且现在净宗学院有什么活动,当地报纸都会主动的帮它报导。
本来那边的房地产是很便宜的,在山上,那个是老人退休去住的,一般人不太会上去的,现在那个房地产可好了,也是带动起来;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我们看到老和尚这样做,就是一个文化带动经济。并不是说我们弄了文化就没饭吃了,也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文化基本上还是跟社会广大的群众去接触,社会广大群众各行各业都有,这个就是经济。我们先提倡文化,这个经济的发展也才会正面的,不然有些人他用一些不如法的手段赚了一些钱,但是到后面也是不好。
以上就简单这样回答,不知道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顾同学:我觉得有满多的收获,先要慢慢去思考一下我们今天聊的这八个问题。我自己再去了解一下师父推荐的几本书,我自己再一次深入再思考,今天做为一个出发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满有帮助的。应该对别人来说,也是满有帮助的,多去了解这方面的。因为可能是不太了解儒释道的人,觉得儒家跟佛教或道教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三个传统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学习,可能在西方的话,都是分开来学的,而不是说我们都要一起来研究它们,可能是先从儒家开始,慢慢就到佛教,然后道教。
悟道法师:因为它学习还是一个阶段性的,好像你安排课程,这个阶段我学哪一个课程就专学这个,这个学好了再学其他的。不是同时一起来学,一起来学那个是后面有悟处才能这样学,刚开始还是先要一门深入。
顾同学:所以要再一次感谢师父。阿弥陀佛!
悟道法师:有时间再多交流,我们今天就先谈到这里。阿弥陀佛!
顾同学:阿弥陀佛!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