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第3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10/1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46-0003

play-sharp-fill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在《中庸》当中夫子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恭敬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诚慈悲心、清净心是道。所以守好这一颗真心,何处不是道场?比方我们早上吃饭盛粥,盛的时候这个粥滴下来,这个就浪费了。为什么会滴下来?可能我们心有点慌。为什么会慌?因为看到蔡老师,蔡老师太凶恶了,发抖,所以滴下来。总是有原因的。或者我们心没有定,不知道注意力在哪里,都有可能造成这个东西浪费掉。所以,每一个动作当中都是恭敬谨慎,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修道下手之处。

《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对人要敬,对事、对物都要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能说对人恭敬,对物品不恭敬,这个就不平等心;一切时、一切处守好真心。所以我们「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我们心里常常都是存着忠信,这个忠是尽心尽力做好本分,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这叫为人尽忠。其实我们修道当中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怎么放下?你愈想不放下,它就愈来。转个念头,从今天开始,念念为人着想,不要想自己,慢慢的这个自私自利就淡了。信,诚信,时时守住真诚的态度,答应别人的事情绝对不忘,甚至自己发的愿绝对不忘,用这样的心态来存心。

敬慎以行己,一切时、一切处恭敬谨慎,对人、对事、对物。比方说我们今天打开经典,用敬慎的态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敬慎容不容易保持?比方说我们听师长讲课,一开始的时候听是聚精会神,觉得如贫得宝,太好了,太受益了。两年之后呢?听课的状态恭敬有没有保持?我们在修学上很强调精进,进是进步,提升,所以恭敬应该是愈来愈提升才对。但有可能两年之后,我们听师长讲课会打瞌睡,这个就提醒我们,我们没有敬慎的态度不断保持、不断提升。所以在修学当中,时时要勘验自我,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修学的路上怕就怕什么?怕被自己给卖了都不知道,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可能还觉得学得很好。比方我们的真诚心有没有提升?我们的慈悲心、为人设想的心有没有提升?我们的平等心有没有提升?我们谦卑的态度有没有提升?只要有一个心态退了,基本上就全退了。我有谦卑一点了,但是我不慈悲,有没有可能?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都是虚妄。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性有没有在精进提升当中。比方谦恭待人,可能我们负责的事多了,课讲多了,在对人讲话的时候态度不一样,有点傲气,有点官气,那就被污染了,清净心被傲慢污染了。时时得提醒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能染上这些习气。所以,「曲礼」开篇讲的,对我们提醒就很重要,从恭敬下手,毋不敬。哪怕是一张纸、一枝笔,甚至一滴水,都要有敬慎的态度,不要糟蹋。

平恕以待人,跟人相处,平等心。《弟子规》说,「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都是平等的心,不能有高下去衡量别人。从财富、从地位、从修学这种高下见去看人,就带着一种傲气。恕是宽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跟人相处。尤其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从一个人的人生的因缘来看,假如他现在的行为不好,他这一生可能就是不幸的人,他才会造成现在这种行为。你从整体去看他,你对他生不起气来。我们就是什么才会生气?执着,执着在他现在的行为,就生气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年龄都多大了,连这个都不懂?一大堆妄念就出来了。假如冷静下来,他没有好的家庭、没有好的教育才会这样。他好不容易得人身,「人之初,性本善」,要好好珍惜,好好提升自己的灵性。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不会看任何人不顺眼,坚信,信任他有本善,进一步,尽我们的力量帮助他恢复本善,如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单纯,没有很复杂。你说我要帮他,他不接受。第一,我们心态、方法对不对?第二,他真不接受我,你可以找别人,他能接受的人,你去请他。第三,我跟其他的人他都不接受,那再等一会,是吧!要有耐心。等不是干等,不是发呆,等是什么?造缘。我提升得愈好,他看到了,慢慢的更有信心。所以,跟这个人缘分还没到,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不然我们在那里等,这些人跟我缘分还没到,等一下等一下,等到缘分成熟了,自己能力不够。所以,重中之重还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开自己的智慧,没有智慧,很多人跟你关系很好,到时候也帮不上忙。

这段话是在《五种遗规》当中,对我们立身处世很好的提醒。敬也是福报,所谓福田心耕。福田大分三项,恩田、悲田、敬田。知恩报恩的人有福;慈悲为怀的人有福,他悲田;事事对人、对事、对物恭敬的人也有福。我们看一个人,人家交代事情给他做,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恭敬的态度。这样的人福气不断增长,包含他在团体、社会当中的信用不断提升,他怎么会没有机会、没有福报?

昨天跟大家谈到目前的这些迹象,二00九年、二0一0年灾难频率比较高,又有二0一二年的预言,又有科学家二0一三年的推测,太阳风暴。我们因为有机会读经典,比较不会恐慌。我有时候想一想,这个世间的人没学传统文化,他们怎么过日子?我都有点纳闷,他们的心怎么安得了?我也很佩服他们。大家可以抽点空去问一下那些还没有学传统文化的,他们看到现在社会这么乱,又有这么多世界末日的预言,他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考虑未来的?是不是今朝有酒,管不了这么多了。我们明理了,知道根源,根源是人心不善。所以我们很清楚自己要断恶修善,进而尽力的劝人断恶修善,能扭转多少,尽力去做,理得心安。人不明理,说心能安那都是骗人的,那是装得心很安,作梦可能还是作恶梦都说不定。

诸位学长们,您有没有把握二0一二年来的时候你不会受灾难,有没有把握?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纵使受灾难了,你有没有把握不惶恐?你假如有把握不惶恐,那死你也不怕了,是吧!好死好超生,你能很镇定,一个人很镇定的时候,再大的灾祸到的时候,他不会胡里胡涂。所以这也是个重要的功夫。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做好事一定有好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一定有好报这是对的,但请问什么时候报?很多道理它有深度、有广度。但问题是这句话没错,可能错在人的心态,比方他在做好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我赶快有好报,我赶快有好报」,他就有求的执着。结果突然遇到一件坏事的时候,麻烦了,「我做这么多好事,居然是这样,这经典骗人的」,他可能就落入一个瓶颈,突破不了。所以。一定有好报,不一定是明年报,也不一定是五年之后报,有可能要下辈子才报,但是他一定有报。有些人今天做好事,明天就报,每个人不一样,就像种子撒下去,每颗种子它不一样,有的比较实在,有的比较虚,实在的它一定先发芽。人的心只要有执着点,他往后就会出现苦,求不得的苦。所以我们在行善的过程当中,心里面不要求好报,说坦白的,应该都觉得那是我的本分,做得理得心安,而不是要去贪求果报。

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让我非常佩服。就是玄奘大师,在我们佛门那是贡献数一数二的高僧,他翻译的经典可能是最多的。为了人民,为了整个正法久住,奉献一生。后来集结几百人翻译经典,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玄奘大师的恩泽庇荫。结果玄奘大师老了,临终以前生病,大家想一想,你假如为了人民、正法做了一辈子,结果老的时候还生一场大病,我们马上起的念头是什么?在这些关键时候,我们起的念头就是我们修学的状态,可以看清自己的状态。突如其来的状况,往往能看出我们的心境的状态在哪里。比方说人家无理过来,马上火气上来,这是真实状况。不是人家很恭敬的对你,你也很恭敬的对他,有时候还看不出自己的境界。包含一个陌生人跟你迎面而来撞你一下,你瞬间的念头是什么?假如那个瞬间是他撞你,你还跟他说对不起,那你修养不错。人家一撞你,你瞬间可以说对不起,那个我执就很淡,就只想着撞到人,那个对不起就脱口而出。假如人家一撞你,你火气就先上来,这个瞋恚心还很重。

人家错了,我们都先道歉为好。为什么?虽然他错了,可能他先起来的是火气。这个人给你撞了,他身体受冲撞,他一下子可能起来的是火气,他不会一下子先想说我撞你,一般的人他还没有修身以前,这很正常。可是当他撞你,你还先给他说对不起,他那个火就没地方发了。然后他马上觉得,是我撞他的,「没有,没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对不起」,不会冲突了。所以会冲突,哪怕是对方错,也是我们修养不够。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能响、能对立、能冲突,俗话讲的一般见识;能冲突得起来,水平差不多,没有什么好怪别人的。所以玄奘大师马上起念,是不是我把经给翻错了?时时生怕给人不好的影响。奉献一生,心上没有任何落痕迹,念念诚惶诚恐,怕有损于人,这种敬慎的态度令我们非常佩服。

朱熹夫子有一次刚好生病,有一个医生,他病了很久,这个医生把他医好了。病很久的人一下子被医好了,欣喜若狂,很高兴,他不由自主写了一个感谢他的话,就给了这个医生。结果这个医生离开几天之后他的病又犯了,他马上了解情况,那个人去哪,赶紧我要找到他。旁边的人说算了,你何必跟他计较。他说我不是要跟他计较,因为我写了赞叹的词给他,我怕误了下一个人。假如这个医生说你看朱夫子也赞叹我,也信任他,又给他治病了,朱夫子觉得他有责任。他不是说生气那个人没把他治好,原来是这个心境。结果就这一念,时时就是为人着想,后来他病就好了。所以,病要真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念念为人想,不忍人家痛苦、受难,这个才是健康长寿的因。所以朱夫子那颗心难得。我们从这些事,这些圣贤给我们的表演,我们听完,就用这样的心境处世待人,那玄奘大师的处世精神就跟你合而为一了。

大家在这四十五天当中有一科是德育故事,可能这四十五天下来,我们所学的德育故事会超过一百篇。假如是用心学,那就有一百个圣贤人的精神跟你合而为一,是么?这个「是么」是不是山西话?因为我看「暖春」看得太多遍。所以人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看一定要看好片子,「非圣书,屏勿视」。假如一百个圣贤的精神你都用心跟他效法、学习,他的英魂、他的精神就跟你合而为一了,请问大家,你不成圣贤都难,是吧?善学了,不成圣贤都难,不善学,学一辈子都很难,难易不在外,在自己的心态上。所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个人的时候不一定。所以行善不要去求好的回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自然会来。就跟农夫耕田,为什么农夫乐天知命?因为他在耕作跟天地万物相处的时候,他从中得到启示。他知道春耕夏长,秋就能收。有没有哪个农夫,春在那里耕的时候,就在那里着急明天能不能收割?他假如一着急,可能就跟孟子讲的「拔苗助长」一样,去把那个苗拉一拉,拉到最后都死了。有没有哪个农夫去拉?你们有没有见过哪个农夫去拉的?所以孟子讲给谁听?讲给农夫听?

古人很有味道,知道我们成人面子比较重,都是用譬喻,肯听的人就听懂了,不肯听的人不跟他结冤仇。就像《诗经》一打开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为关雎那个鸟类,牠找到一个伴侣终身就不换,牠很忠诚。就希望每个人读了之后,突然想到,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可以人而不如狐狸乎?你看狐狸要死的时候,一定要最后一口气要面向牠住的地方,落叶归根,饮水思源,来提醒我们。这个拔苗助长提醒我们,比方我们做领导、我们做父母、我们做老师的人,有没有急于求成,把孩子给拉、拉,拉坏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现在这个现象太多了。古人确实对我们很爱护,把这些我们很可能犯的心态上的问题,都用这些成语故事给我们提醒。

所以,行善不能等,一个人能断恶修善很勇猛,他的福报很快就现前,一有福,再大的灾难来,他也没事。比方一个人很有福,他去打仗,枪林弹雨都打不死他。大家不要紧张,我刚刚站起来是觉得老祖宗讲得对,什么叫天人感应?你很真诚的时候,所有的万物都会配合你,是吧!但是我们的功夫还差,比方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那个功夫就更高了。假如你,比方说你讲课的时候,说不孝的人天打雷劈,你一讲完,霹雳一声,那你功夫挺好,老天爷都配合你来给大家讲课。我刚刚讲到哪里?枪林弹雨的时候,子弹到你这里,咻,就过去了。你假如有认识那些老的军人,你去问,真的有这种事。明明就是九死一生,就是他活,明明不该死的就死了。比方说在壕沟里面,躲得很底下,结果那个子弹突然到那里就咻就下去了。愈有人生历练的人,对这些事就愈敏锐,因为他看多了。

这个在历史当中,比方「李忠避震」,《二十四孝》元朝的孝子,一万多户全倒,只有他一户没倒。历史当中记载,地震整个震过来,到他们家分成两条,经过他们家以后又合成一条。大家有没有信心地震到你们家的时候分成两条?「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讲到这里想到谁?想到夫子,夫子好几次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夫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爷假如不愿意这个道统文化断掉,谁也伤不了我,这个叫「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他有这种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这个绝可以指的不会让他走投无路。往往很多境界很严苛,都是在考验我们是不是发的是真心,只要是真的,最后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个人行善要及时,人的财富,有银行里那本帐本的财富,还有一个是积德行善的帐本。而一个人的灾祸到的时候,钱是买不回他的命,是化不了他的灾,哪怕他是全国首富,他们家灾难来的时候他也化不了。除非他赶紧行善积德,存在阴德里面,那个才化得了灾。我们曾经看过很多很有钱的人,他要栽培他家里的人,最后他家里人短命,不能满他的愿。但是很少人在这样的人生际遇当中,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跟自己家庭的阴德,这种功德有没有积累?真正有积累行善功德,都能逢凶化吉。而我们不止考虑自己、考虑家庭而已。我们这几天听好几个学长都谈到,要好好的在自己的故乡去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这一念很可贵,心怀着故乡、怀着社会。而我们要问自己,自己的德行能不能达到护荫你那个地方不遭难,目标要定在这里,我在的地方我这个地区不遭难。

昨天跟大家讲到,我们台湾一些朋友去请教师长:奇怪,我们南投寺院很多,宣讲儒道释很多,反而灾难怎么在这里?结果我们师长讲到,兴不兴旺不是看盖了多少佛寺,是有没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的,那个才是实质的东西。接着老人家讲,你们去问一下,忏公老和尚的地方有没有遭难?忏公在水里,离集集特别近,离震央特别近,他的寺院没事。不止他的寺院没事,水里一带的灾难特别小。为什么?还是老祖宗讲的,人心的问题,因为这位有德行的长者,在当地长期给这些大众讲圣贤的教诲。所以人听了以后心都比较善良,纵使有这么大的灾难,这个行善的地区它不遭难。这些情况都可以在我们现前发生的事去观察。所以,根源还是教学为先,愈多人明理,愈多人行善,灾就消了。

昨天刚好跟大家提到,我是二00四年底跟师长第一次见面交谈,第一次一起吃饭,没吃饱。为什么没吃饱?没吃饱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对师父的教诲自己没做到,很惭愧,就吃不饱。不过惭愧要化成动力,努力去改进就好,下一次还得吃饱,因为吃饱了好干活。而印象很深是跟师父一见面,师父的第一句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师父说「学儒就要学孔子,学道就要学老子,学佛就要学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句话假如用心听,学儒学孔子,什么时候学?right now,当下学。这句话听到心里面去了,从今天开始,谁是我的榜样?孔子、老子、佛陀。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没有跟圣人看齐?人假如是这样来要求、观照自己,德日进,过日少,因为「德比于上则知耻」。人为什么不积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很容易「我这样不错了,像他们都没有我认真」。假如这样比,一定进步不了。要「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欲望比于下,「则知足」。人能够时时这样要求自己,他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跟圣人的差距很大,马上就要赶紧急起直追。欲望跟一般的人,甚至跟下层的人比,就知足了。你不要去跟人家攀比,跟有钱人攀比累死了。

其实人的欲望愈重,他的灵性一定是往下拖的,一定是活得很累的。其实我们看身边的人很喜欢攀比,他累不累?好累!而且还不是他累而已,全家人被他拖着累。比方说当他儿子就累了:人家都考几分,你才考几分!当她先生累了:人家都赚多少,你赚多少!曾经有位大学教授,他是属于国家尖端科技的人才,但是钱不是赚得很多。他太太每天就唠叨,你看人家某某副教授,都已经车子、房子怎么样,你怎么还是这样?最后逼到不行,跳楼自杀。你说一个人执着了,他身边的人都累。我们应该是给身边的人幸福美满,怎么是给他们罪受?而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不要增长下一代的欲望,那就害了他一辈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养成他的奢侈,你会赚很多钱,他不一定能赚那么多钱。所以,「爱之不以道」,你爱护孩子不遵守真理、道理,「适所以害之也」,你反而害了他。

师长这段话也提醒我们,从今以后向夫子、向圣人们看齐。诸位学长,我们说学儒要学孔子,这句话听下来以后,您的脑海里浮现什么影像没有?还是脑中一片空白?现在做个试验,来,诸位学长,你的脑海里浮现什么?说说看。温良恭俭让。很好。您是浮现字还是浮现夫子的样子?样子。你们作梦曾经梦到夫子吗?还是因为看《孔子传》?假如是真正梦到,你这个诚心不得了。孔子在世的时候,那种对古圣先贤的尊崇,喝汤的时候在汤里看到尧帝,抬起头来在墙上看到大禹,作梦的时候梦到周公,真的是至诚感通。所以我们假如到现在还没有梦到,大家看着办吧。当然反思,更发奋勇猛,赶紧让圣贤人来给我摸摸头。我们有个朋友说梦到子贡给他煮面吃,也不错。

我们这个四十五天的学习,前面我们谈的是学贵立志,学习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果,首先要立志。立了志以后,我们要能遵循学习的次序,次序是信解行证,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信解行证,这个信还是有深浅,随着自己去力行之后,去体证之后,信心还是会不断提升起来。一个人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入圣贤境界?他信解行完全是融成一体的时候,他就是契入那个状况。当然我们过程当中,还是要充分理解经典的意思,理解完以后进一步要落实,这就是行。而这个解的过程当中,还要透过博学、审问,「心有疑,随札记」,不然理解错了,落实可能就偏掉了。慎思、明辨之后才是行,笃行。所以,我们现在读诵,我们现在一起切磋、听课,都属于解的部分。可是善学的人,可能在听着听着,虽然在理解,他一理解马上心境就转,马上执着就放下,这个状态是善学。解中马上就行,当下转自己的心念,放下自己的执着、习气。很多人行中有解,他在处世待人当中,时时以经典观照自己,念念保持觉照、理智,那他也行中有解。

康熙皇帝曾经讲过一段话,其实都是跟这些学习的次第完全相应,康熙皇帝说到,「讲论得之最速,思虑得之最深,力行得之最实」。我们看,我们听别人讲课,吸收的东西很快,为什么?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而且他一定是积累了,他去领悟了,他才能讲出来给人听。其实听课是很能把人家的经验、智慧吸收进来,得之最速。但是听课的心态就很重要,假如我们去吸收别人讲课的内容,是为了又去讲给人听,这个受益就很有限,而且是带着很重的名利心在学东西。这样子的话,他听的都是在脑子听,都是记在本子上,没入心。之后他又讲给别人听,人家又说你怎么这个都懂,又很崇拜他,他就愈来愈觉得自己了不起。那是记问之学。所以这个虽然可以很快的吸收到别人的经验,但是那个心不能夹杂功利心去吸收。而且更重要的,听了之后,要思虑的是我怎么落实在我自己的,因为人家讲的情况,不见得跟我们的家庭,不见得跟我们的工作、生活一样,就要靠我们懂得去把人家的经验转化到自己的人生来落实,叫思虑得之最深。真正做了,力行,得之最实。

一个人的境界跟智慧能提升,一定来自于解行相应,解行只要不相应,一定退步。这个《弟子规》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学文」,只是学而已,「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做,不然就会落到长浮华。「但力行,不学文」,我们也看到有的朋友他很认真、很热心,他埋着头一直干,但是他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没有古圣先贤的智慧来修正自己,有时候自己做错了还不知道,甚至于自以为是,最后变闭门造车,就麻烦了。

有一次子路跟夫子在一起,夫子就问他:「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子路讲没有。孔子就告诉他:「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我们看,一个人很仁慈好不好?好。但如果他不学,这个好可能会变成愚昧。为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给人慈悲,给人方便,最后是害了他;害了他不打紧,假如又误了事情,那就不好。所以,仁慈的人还要有智慧,不能被人家耍得团团转。好仁不好学,他仁慈的特质,可是他没有好好向圣贤人学习。所以要学颜回的不贰过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也得学。「好知」,他很喜欢智慧,很向往,但是他却没有好好跟圣贤人学习,「其蔽也荡」。你看那个有的脑子很聪明的,慢慢的你就会看出他放荡不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他很讲信用,可是没有学习经典之后,那个信就变得很拘谨,不会变通。贼害谁?贼害自己,最后还会贼害他人。比方说有个人叫尾生,有一天跟一个女子约在桥下见面。结果突然下起大雨来,然后他就觉得我是守信的人,不能离开,他就抱着那个柱子,最后就被淹死了。你说他守不守信?他守信的特质还比我们强,结果最后连命都没了。学还是很重要!「好直不好学」,这个人很正直,「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从这里我们就看学重要,你看很正直的人,他没有经过经典调教他,太冲了,不给人留颜面。或者很勇,可是他不明理的时候,可能一些事情人家把他引导错了,他就犯上作乱都有可能,他没勇他还犯上不了。最后好刚不好学,这个人就很狂了。

这个是用来要求自己,假如看到这样的人,你要欣赏他的仁、智、信、直、勇、刚,然后好好去协助他走到中道当中来。你不要学了这段话之后,反而都不欣赏他的本质,然后就挑他的毛病。所以有时候我们学的心态不对,也会愈学愈刻薄。我们复习一下XY轴。所有的经典的句子像药一样,这个药你用不对,它还是会毒害自己、毒害别人,用对了,心态对了,这个药效才能发挥。所以我们也不可小看深入经典的重要,深入了才能明理,力行才能在道中,不然任己见,昧理真,就麻烦了。昧理真之后,不会变通之后,反而让人家生反感,学得都学得像书呆子一样,都跟社会格格不入,给人压力又很大。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我曾经听同修有谈到,有一次刚好师长去接受印度教的款待,随行就有几个学生一起去。印度教他们吃饭是用手抓,人家很欢喜接待,煮了很多丰盛的菜。大家坐下去,师长很自然的就吃了,结果旁边有位学生从头到尾不肯吃。他说用手抓,真脏。你看他就不会变通,要想到哪一句?入境随俗。你心里有执着,融不进去人家的习俗跟因缘里面去,这就是执着点。所以学要学得活泼,不能给人压力,常常让人如沐春风才对。

有一次在澳洲,刚好有个饭店的老板,女老板,她希望师长到他们饭店去吃个饭。刚好有机会去了她们那里,真的在她们那里吃饭。然后她就给安排的人说到,你让老人家到我这吃饭,我好亲近亲近老人家。他说好,没问题,当天就帮她安排。结果她一进来要坐的时候,把她安排到师父旁边的位子,然后她就站在那里说,怎么那么近?安排的人说,妳不是要亲近亲近吗?最近的位子留给妳。她就坐下来了,结果坐下来,离得很近,头一转,看到师父皮肤很光滑,她就忍不住说,师父,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她讲完之后,那个气氛大家可想而知,大家都笑了。突然对面一位修行比较久的人就对着她说:什么天生丽质?叫法相庄严!那个人被这么一说,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不知所措。她一下那么高兴,就好像一个孩子见到老朋友欢欢喜喜,那个大人啪一巴掌就给她,她都还搞不清楚状况。真的,我们有时候,人家小孩子很高兴的时候,我们大人给他发脾气,他可能三天缓不过神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结果当下那个本来很欢喜的气氛就变得很凝重,其他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师父马上就接话: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大家吃饭。随时恒顺大众,而且是什么?体会到人家的心境,没有执着到人家的言语上面,是吧!天生丽质已经是她脑子里面最高级的赞叹词,她又还没学过法相庄严,你怎么叫人家讲那种这么专业的话?所以我们不能懂了一些道理,变苛刻就麻烦了。

所以,人处世待人要让人如沐春风,要见人家的心性、善意,不要着在人家的行为跟他的言语当中,不要执着相。比方我们曾经,像我在当老师的时候,在小学里,当学生的家长拿着一颗这么大的泰国芭乐,然后说,老师,这是我家自己种的。你说那个礼很重,我们感觉到那个家长对我们的那种诚心,那可能没有多少钱,可是那种心意不是钱买得到的。但是假如我们在大都市里面受污染,都是用钱来衡量,「拜托!拿这个来给我」,那就麻烦了。不只对人会这样,连对自己的父母有时候不知不觉都是这个态度。比方说在乡下的父母,到了学校,大学在城市里,来看我们,手上拎的都是家里的土产。结果儿子看到爸爸、妈妈站在那里,衣服还有点灰尘:「你来干什么!回去啦!」我们已经被这个虚华的世界给污染,看到什么?只看到虚荣,体会不到父母坐那么远的车,拿的那个都是最香的、没有农药的,最健康的东西,我们都感受不到。所以处世时时能够跟人交心,很重要。对人家的真心马上可以领受,感谢,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用真心去应,慢慢他都能感化,日久见人心。人生单纯一点,不要求人事物,守住自己这一颗心就对了,就很单纯了。一个人要常生智慧,最重要的他要提升他的灵性,而提升灵性一定要解行相应,理解一句就好好去做一句,学一句做一句非常重要。

接着,学习的方法,「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学习的方法首先先读诵,熟悉了经文,我们才能在处世当中用经文来观照自己。受持就是读熟了经典,放在心中,然后不断的对照自己,改正自己,这个是受持。能不断改正,当自己一言一行都跟经典相应,就可以演说。做出来的行为给世间人做榜样,表演,做的当中就在说法。从我们的身上看到温良恭俭让,人家已经肯定、接受传统文化,这就是说法,这是身教胜过言教。在朱子的《读书法》当中有提到,学习「循序渐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不要求快,人一求快就有贪念,就有急躁、浮躁在里面。所以圣贤人留给我们一句话讲到,「为学第一功夫」,从哪里下手?首先要下的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首先要把浮躁调伏。什么时候调?什么时候降浮躁?随时随地。《弟子规》说,「字不敬,心先病」,「宽转弯,勿触棱」,「宽为限」,这个都是在调急躁,「步从容,立端正」都是,写字一浮躁字就乱了。随时都要调这个浮躁的心,循序渐进学,学一本就专在这一本,一门深入。甚至于学一本当中,也从头到尾这样好好学,不要跳。因为每一本书的编辑都有它很深的含义在里面,那都是这些圣贤人的设想,你假如跳来跳去,你就没有办法领受他这么安排对我们修学的考虑在哪里。

我们这一次主要深入什么?老祖宗传了五千年的文化,纲领都很简单,才能传那么久;你复杂了,人家记、传就不方便。最重要的,五伦、八德。我们其实这四十五天就是把我们五伦八德,做人的根、德行的根牢牢的扎住就对了。有了这个根,再对一本经典深入的话,就能开智慧,但一定要先有这个德行的基础,不然深入再多的经典,还是会落到记问之学,因为它没有根。其实我们注意看,很多在学术界里面,他也很能够讲这些经典,但是他家庭不一定幸福,他的儿子不一定听他的话,那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去感。而且大家注意看,假如一个人没有真德行,哪怕他经典讲得再好,没有人会愿意跟他学,没有人愿意承传他的志向,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没志向,他是把这个学术的东西当作他谋生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们想到圣贤人提醒我们,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所有的学问不会超过五伦。我们完全把五伦八德的道理融通了,您以后接触任何人事物,学任何经典,完全都能会归到这个根上来,您会触类旁通。五伦八德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就是要深入这五伦八德。我们讲《德育故事》,就是五伦八德的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讲《一日常规》、讲礼,就是把五伦的道理完全落实在生活的细节里面,完全是相融的。这是循序渐进。

再来是「熟读精思」,还是要下功夫把这些经教要念熟,它才能起观照,而且时时想着,这个思也是思虑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世待人,叫熟读精思,这第二个。第三「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点是《朱子读书法》给我们学习也是很好的提醒。我们看这个「虚心涵泳」,就领会老祖宗教诲要非常谦退、谦卑。有时候会变成什么?自己遇到一些情况,没有好好去面对,反而把经典的句子拿来做借口。比方自己要退缩了,就说随缘就好,你看把经典拿来变借口。那个叫随便,该是我们要尽的本分我们不去尽,叫随便,就不叫随缘。所以随缘二字,它包含能够洞察自己,也能洞察整个因缘具不具足,那是要高度智慧才办得到,不能随便拿来讲。比方说我们遇到一些瓶颈,是应该去突破的,但是自己又没有拿出勇气来,然后又告诉别人,先修自己吧。话有没有错?话都没有错,心有没有错自己知道。所以假如没有虚心涵泳,慢慢都变成找借口的时候愈来愈多经句可以用,就很麻烦。

「切己体察」,每个经句拿来是对照自己。这又是一个重点,因为我们假如在学经典的时候,看到每一句是看别人不对,就落入一个误区,它出不来,很厉害,它会变成一个惯性,习惯就变自然,调不过来。我以前也犯了不少这种毛病,《论语》里面,君子、小人的句子特别多。我以前读了,一读到「君子喻于义」、「君子和而不同」,一读君子,君子、君子,一读小人,都想到别人。其实君子跟小人是谁?首先要先看得清楚自己,才看得清楚别人,这个就没有切己体察。要转过来,君子都是别人,才能学习得到别人的长处。小人都是自己,才能把内心最脏的东西挖出来,不然愈藏愈深,很麻烦,这是切己。所以颜回好学是我们的好榜样,孔子教导他「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这些经句都是来要求、对治自己的。

还有「着紧用功」就不能够松懈,一松懈,不进则退。大家有没有划过船是逆流而上?有划过的话,那个逆流而上,你只要休息,这个船就一直往下,你就划不到目标。还包含学习要到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进步?当你的头着火了,你接着要做什么?救火。有没有哪个人头着火的时候,我先喝杯咖啡再说吧。你那种用功的程度就要像救火一样,你没有其他念头,赶紧勇猛精进,不然我没命了。《了凡四训》讲,「天下聪明俊秀不少」,很有基础的人、很聪明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不能成就?「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就是因循茍且,怠惰了,误了一生的大事。所以,着紧用功就是要精进不懈怠,每一秒钟都不可懈怠,不能一秒空过,不能一句话空说,开口就是对人有益的话。

最后「居敬持志」,我们刚刚一开始也跟大家交流,什么时候都是保持一个敬慎的态度。持志,志向念念不忘,所说、所做、所学都是往这个目标,跟这个目标不相应的妄念放下,言行统统不要去打闲岔,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往直前,为往圣继绝学。现在跟为往圣继绝学没关的事不要做了,那就不讲闲话了,那就不做一些浪费时间的事了。甚至要求自己,连念头都要往自己的这个志向、目标是相应的。

早上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7:12: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7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