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10/10/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2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接着学习。昨天提到了凡先生整理的行善十个重要的纲领,我们讲到第九「敬重尊长」,就是尊重长辈。在《了凡四训》当中有一段话,把「尊长」做了一个延伸,应该是凡指年龄比我们长,地位、他的职位比我们高,年高、位高、德行比我们高,还有见识、经验比我们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尊重。
尊重事实上是很自然的。面对年龄大的人,我们很自然提起尊重,他对家、对社会的付出是很多的;面对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我们的恭敬心自然提起来。所以圣贤佛菩萨教诲我们要尊重尊长,事实上,都是要让我们恢复性德。我们学佛就是学作佛,就是恢复性德。而尊重的心境跟性德相应。所以儒家《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普贤行愿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所以我们对人不敬,事实上是违背自己的性德、糟蹋了自己。什么是糟蹋自己?随顺贪瞋痴慢疑的习性,我们就变糟蹋自己。所以懂得自爱、懂得佛菩萨教诲我们的苦心,就会欢欢喜喜依教去奉行。
尊重不只是在心境上,它很自然表现在行为上。像《弟子规》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对尊长有一份恭敬的态度,这些行为会自然流露;假如我们都忽略了这些细节,可能我们的心境的恭敬态度还没真正发出来。很多人觉得,这一些礼节都是人家制定要来要求、控制人的,那他误解了。礼是随顺人心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圣贤人把它记下来,变成礼节。我们依照这个礼节去做,慢慢的我们就恢复本善、恢复性德。
再来,尊重的话,绝对不会对长辈闹情绪,不会忤逆长辈。你有瞋恚心,这个离尊重就远了。所以我们看到《弟子规》当中,面对父母、长辈劝告,「怡吾色,柔吾声」,这也是尊重的具体落实。「谏不入,悦复谏」,哪怕父母生气了打我们,「号泣随,挞无怨」,没有怨恨。用尽一切的方法劝告父母,就是为了父母好,这都是恭敬的流露。包含我们在单位当中,对上司的尊重也会表现在「出必告,反必面」,什么事情做到哪里,适当的时候要给上司讲明白,让这个领导心里上知道,这个事情已经进行到什么情况。我们是体恤领导的心,让他不用多操心。而且也不能够自专、刚愎自用,不只没有请示领导就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了,这个态度就跟恭敬是背离的。懂得请示、懂得汇报,这个是恭敬的落实。当然,你一个领导者,你不能说什么事都要听我的,这也叫傲慢。领导者对他负责的事情,也要非常的慎重、恭敬。谨慎其实也是恭敬的表现。他愈恭敬他所负责的事情,他要把它做好,他当然要集思广益,他不能顺着自己的好恶去做事情,要客观了解情况,然后汲取大家的智慧、经验,把事做到最好。敬人敬事都表现在工作处事当中。道不可须臾离也,恭敬的态度表现在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当中要提起来。
再来第十是「爱惜物命」。爱护珍惜身命,珍惜物品,这是慈悲心、感恩心自然流露的心境。我们会感恩,比方妈妈帮我们织的衣服,帮我们买的东西,用的时候,时时都想着父母的苦心、父母的不容易,那对于这些东西就非常爱惜。假如我们恭敬各行各业的付出,我们对所有的物品也会爱惜,也会感恩。
我们吃饭以前都会念「感谢农夫辛勤耕作」。这一句话从内心念出来,对食物绝不糟蹋。而且我们一遇到农人,我们自然生起对他的恭敬跟感谢。尤其现在很多农夫他很自觉,要恢复传统农耕。继续这样大量的化学物品,这些农药、化肥继续用下去,很多地最后都不能用、破坏掉,可能后代都没有地可以种。所以他们现在很用心的要恢复传统农耕,恢复大地的生机。像这样的农夫,他种有机的这些食物、有机的食品,我们要尊重、要支持他,这都是为世世代代在做打算,很难得。
爱惜物品叫惜福。所以一个人要添福可以去修福,这是一个方法。再来,惜福也可以添福报。有一句话叫「禄尽人亡」,人的福报享完命就没了。但是假如很节俭,本来只有六十岁寿命,六十岁的时候福报还没享完,可能多活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所以假如我们教育孩子没有教他勤俭,他奢侈,那等于是父母让他养成的习惯是短命的习惯,所以惜福很重要。
爱惜物之外还有爱惜身命,这跟下一句也是很相应,「慈心于物」。爱惜身命是慈悲心的流露。不只要爱惜身命,还要爱惜慧命,慧命比身命更重要。因为我们闻正法的机缘,这个成就慧命的机会就像开经偈上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不珍惜这个闻法的机缘成就自己,那糟蹋的就是无量劫来的机缘,希有难逢的机缘就糟蹋掉。所以师长常说,断人慧命的罪比断人身命还要重!
我们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同参道友之间又得人身又闻佛法,应该互相护念法身慧命,「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假如这个同参之间有过失,我们都不去劝告他,不去协助他改过,那我们就没尽到一个同参道友的本分。很多人修行修到不想得罪人,这个「不想得罪人」都是贪,贪做个好人,贪每一个人跟他都和和气气。那和气是真的还假的?那是互相姑息,没有互相规劝,这个团体不会有正气。见面笑一笑,可能私底下都骂一骂。真正的君子、同参道友一定规过于私室,要把他问题提出来。尤其假如我们是做领导工作,用同仁的长处,也要协助他改进短处。他要改进,你哪有可能不指出他的问题的?那说,「可是我就是不敢给人家指出问题」。「我不敢」,我执很重,我执一起来就没有众生。只要能为他好,什么我都能做,这才叫慈悲。真正能帮助他,我舍生命都在所不惜,更何况只是劝他两句话,都不愿意做,这个慈悲就差得远。
你说,「我的个性,就是不喜欢讲人」。你看这一句话,迷惑颠倒。「我的个性」,我们是要留个性还是要恢复性德,诸位同仁?标准答案。修行人哪有个性?《大藏经》,大家翻一翻,佛陀有没有说人要有个性?佛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恒顺众生」,然后成就他,没有自己的个性,随圆就方,任何因缘都能融入,然后为众生着想。看到小孩,就跟他用小孩的言语帮助他;看到老人,就用老人能产生共鸣的言语。哪有说看到小孩,小孩那些话,我不会讲;看到老人,他那个频道跟我接不上,都是「我」字、「我」的设限。
性格讲白了就是习性,讲那么好听,「我这个人可有个性了」,「我的个性就是不喜欢讲人」,你看这个不喜欢是什么?贪,好恶的心。喜欢就是「好」,讨厌就是「恶」,有喜欢就有讨厌,那就不平等、不清净。所以我们看,突破命运的人都是什么?只要对人有益,勉强自己都去做,他就慢慢放下我执。一个人要改变命运、成就道业,首先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
现在我们刚好遇上了,我们做长辈、我们做领导,佛菩萨安排,我们就要在这个因缘当中历事炼心,放下习气,提升自己。不然什么时候是佛菩萨安排?诸位同仁,我们喜欢的时候是佛菩萨安排,不喜欢的时候呢?都是那个王主任害的,都是她给我们拖下水的。这个念头就愈颠倒。
第一个,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什么?共体时艰,中心发展刚开始,万事起头难,我们要共体时艰。再来,那是主任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珍惜这个信任,好好去做。你说,「我怕做不好」。还没做就怕,妄想。你真诚去做、真诚去做了,才能在每一件事情当中去学到经验。你放心好了,你做不好,真的做得不行了,主任自然会请你下来,你不要那么紧张。主任不是看你喜不喜欢,看你脸色,不是,她为大局负责任的。你真不行,她自然就请你下来,她也不会害你,你都一直做不好,不就造业了吗?她协助你把这个工作做好。所以人怎么思想这么复杂?做就对了。
我也是常常等著师父打电话来,「礼旭,你别干了,下来下来」,阿弥陀佛。现在事哪有好干的?又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是每天都有过。但是师父没有叫你下来,你就还是要顶着继续做,为大局着想。哪一天,领导叫我们下来了,赶紧拿一个鞭炮。不用放,鞭炮怕吵到人,去买一个录音机,按那个「鞭炮」,砰砰砰砰就好了,不要吵到别人。
做的时候战战兢兢,对那个职位没有任何的留恋。做着做着,「人家尊重我,要人家觉得我是主管」,倒水没有倒我这一杯,「气死我了,我是他主管,没给我倒水」,那就麻烦了。在这个因缘当中生傲慢、生贪著,就堕落了。所以会修的人在一切境界当中,提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所以刚刚我们讲到,爱惜法身慧命,人就不糟蹋自己,不浪费时间了。甚至什么?起心动念都要跟西方极乐世界相应,这是真正爱惜这一生的法缘。「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结果想的是贪瞋痴,都跟三恶道相应,那就不是真正爱护、珍惜自己的法身慧命。
为什么师父常讲「知难行易」?真搞清楚的人哪有可能再糟蹋自己的慧命、糟蹋自己的法缘?不可能。什么时候会搞明白?因人而异,每个人根性不同。有些人听第一次,他就终身不忘,就像颜回一样;有的人要听一百次,他真正记住了;有些人要听一千次,甚至还要佛菩萨劝了几百世、几千世,他可能才记得,因人而异。但是,我们自己假如时时提起这个珍惜的心,甚至是提起对师长、对佛菩萨的报恩心,这个学习的效果一定比较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确实,十法界,一念起就跟十法界相交感。六度心就是菩萨道,平等心就是佛道。所以真正会修行的人他是人中的佛,他是人中的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人道当中也有十法界。假如我们贪瞋痴很重,那就是人中的饿鬼、人中的地狱、人中的畜生。所以我们是修道之人,我们得要清楚,我们修是往哪一个道走。常常观照自己有没有跟六度、平等心相应,这就是会修道。
师父在讲经的时候在爱惜物品当中,曾经听到美国传来一个故事:宣化法师有一天跟居士们在吃饭,他一张纸巾折起来这样很珍惜的用,用了八次,所以爱惜物品。结果有一个居士非常感动他的行持(这都几十年前的事),当场捐了一栋房子,那一栋房子值一百万美金,护持他,觉得他有道。这么惜福,「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正法能不能弘传长久,看我们有没有守住这八个字。佛陀灭度以前,交代很重要的行持要跟这八个字相应,所以他非常节俭,别人做不到,他做得到,而且他们是日中一食、不倒单,寮房里没有床,持戒也很严,所以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持戒、惜福。
人惜福,这个福报就可以利益大众,所以修福也是为了众生。李炳南老师看到学生福薄的话,都会劝他讲经说法,劝他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世间第一大福报,我们之前也有讲过,《金刚经》里面讲,跟人说四句偈(四句正法)胜过三千大千七宝布施。所以前两天才跟大家讲,《地狱变相图》,每个人都要会讲;《孔子圣迹图》,每个人要会讲。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压力很大?你好好吸收一下,《孔子圣迹图》,你可以讲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就超过四句偈不少了,是不是?对。懂的道理,总要尽力去做。法供养重要,我能有多少,我尽力去做。这个供养不是在形相当中说,讲多久叫供养,是尽心尽力是真供养。积德行善都是看存心,这是根本。人一尽力了,哪有他的潜力不不断发挥出来的道理?往往都是画地自限不肯去做,原地踏步,最后时光都过去了。
真正发愿弘法利生,一定要把身心世界放下,不然那个弘法利生又是空的。身心世界放下,为佛菩萨工作,后台老板是阿弥陀佛。然后,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有这样的心,自然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你真发心了,自然感应,不需要我们去找他。你说「我发心了,我去找佛菩萨」,那你把佛菩萨看扁了,佛菩萨是法界身,你一起心动念他就知道。「我发心了,他怎么不找我?」可能我们那个发心还是什么?一时的激动,贪瞋痴慢都还降伏不住,佛菩萨一想,工作交代给你,隔天就跟人家吵架,那不是添乱了?
机缘还没来,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能力。真正德行、能力够了,佛菩萨绝对会把任务派给我们,我们不要去操这个心,更不要用心机。用心机就是硬是要做这个、做那个,甚至于在一起共事的时候,自己主见就特别强,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所以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有时候可能都是刻意、我执。我们刚刚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现在有什么需要,我们就是针对众生的需要去做事情。随顺自己的我执,这可能都变成造业了。造业就会减损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福报。
大家看,师父给我们这些原理原则,都表演得非常彻底。大家想一想,师父有没有说,我到联合国去演讲,有没有?没有,那缘分自自然然,随缘妙用。包含章嘉大师说,你就出家,你以后的人生,佛菩萨安排,你自己不操心,这是章嘉大师给师父的教诲。师父有没有听完这句话以后,见到人就说,我要出家,你帮我找个机会,有没有?这太刻意了,不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行,自自然然水到渠成,都不用攀缘。该是我们的机会,推都推不掉;不是我们的机会,还没成熟,硬要那都是我执增长,到最后会弄巧成拙。凡是成熟的事,都让它水到渠成最好。所以后来,因缘成熟了,有法师九次请师父出家,最后缘成熟,师父就出家了。
所以诸位同修,你假如有心要出家,你也别着急,也别遇人就在那里讲,我想出家。你要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最重要的是你真发心、真修行,自有安排。尤其当你的父母还不是很深入佛法,还不是很了解,你不要跑去跟你爸妈说,我要出家。那你父母都睡不着觉就是你的罪过。这缘不成熟,你又这么着急,结果反而恼害众生,恼害自己身边的人。尤其这个时代,做任何事情低调一点,低调了,慢慢条件都具足了,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八字都还没一撇,就这么张扬。其实人在修道的路上,第一关就是要把急躁能降伏,贪好、贪快,太急了。这个自然界都给我们启示,果实成熟再摘就好吃,还没成熟硬把它拔下来,吃下去怎么样?酸得不得了。强摘的瓜不甜。
我们刚刚讲到的要弘法利生,就像古人讲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摆在第一位。有了德行,缘分自有安排,就可以「立功」,有这个机缘可以去服务大众。假如没有机缘,可以「立言」,就像孔老夫子没有当官服务大众的机会,最后他整理了古圣先王承传下来的文化,造福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我们的中华民族,成为至圣先师,立言。所以只要有德,决定可以利益众生。
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明天我们再从「慈心于物」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