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直讲(第四回)/悟道法师主讲/2017年11月18日澳洲净宗学院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阅读模式

太上感应篇直讲(第四回)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7/1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30-0001

尊敬的我们澳洲净宗学院悟勤法师、悟胜法师,汉学先修班的诸位老师、诸位同修、诸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学院给悟道有这个时间跟大家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这个因缘也非常殊胜。刚好我们在这里也有机会,跟我们汉学先修班的同学聚在一起,听说今天是特别来参加《太上感应篇》的学习,非常欢迎大家来庄严道场。

《感应篇》跟《弟子规》、《十善业道经》,也是我们净宗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给我们净宗同修指定的一个课程,称为三个根。《弟子规》内容主要讲的是伦理道德,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教我们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五伦十义,我们每个人都有各人不同的身分地位,人与人怎么相处、怎么对待,我们在什么样的身分地位应该尽到什么样的义务责任,这个就是伦理的教育,教我们做人。道德教我们认识是非善恶、真妄邪正这些道理。再来就是因果教育,这个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了伦理道德教育耻于作恶,明了因果教育不敢作恶,有敬畏之心。

这是今年悟道在台北剑潭国际青年活动中心,也办了第三次的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青年学习营,今年采取的内容就是因果教育,由悟道讲《太上感应篇》。还有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退休的唐瑜凌老师,来介绍江逸子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这个课开始,我就接到香港胜妙法师发了一个短讯给庄严,庄严师把这个给我,刚好我们开课的第一天,习主席在二O一四年对一些国家主要干部讲的,也是几十秒的话,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要有敬畏之心」。所以,今年这个课程,刚好就把这个放在片头,每一堂上课,习主席也提醒我们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有敬畏之心,这句话就是出自于《太上感应篇》。这个也是一个感应,所以大家发心来学习这个,大家来我们学院的讲堂,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是感,那必定有应,善有善的感应,恶有恶的感应,大家发心来学习《感应篇》,必定得到善的感应。

我们在还没有开讲之前,有两篇序文,这两篇序文是印光大师,还有李炳南老居士(雪庐老人)写的,这个两篇序文。大家手上拿的这个课本,前面有两篇序文,这两篇序文就是给我们讲《直讲》。这本书也是我们台北华藏净宗学会印的,它是写《太上感应篇直讲》,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译注》,这两本合刊的。我手上这本比较小的,也是《太上感应篇直讲》,也是华藏净宗学会印的。但是这个《直讲》跟这个《直讲》内容不一样,现在大家看到这个《直讲》注得比较详细。《感应篇》的注解很多,这篇应该是属于浅解,比较浅显的注解。所以它这个注解内容也满多的,我手上拿这本是很简单的,这本才是《直讲》。所以,这我还要到我们华藏去问一下,因为有些书印了我也不知道,跟他们再对照一下,看看这个名称上,再对照一下。《直讲》是很简单的,它有分十章,很简单。现在大家手上这个课本它注得比较详细,非常难得,比较详细。

因为我们时间不是很多,这次,今年也是从七月底、八月初在台北剑潭国际青年活动中心学习《感应篇》,后来我上个月到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也是给我们华藏的职工讲这个课,又到上海去讲这个课,时间只有三天。要讲得比较详细,时间不够,所以我就采取这个《直讲》,最简单的《直讲》,大概讲九个小时可以讲完,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如果有时间,当然愈详细愈好,愈得受用。这是首先跟大家报告。

我们汉学先修班的同学非常难得,大家发心来这里学习汉学。目前大家在学《弟子规》,现在习主席也提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是告诉我们,除了学《弟子规》,也要学《太上感应篇》,这是因果教育。《弟子规》跟《感应篇》能够落实,《十善业道》自然就在其中,因此我们也要特别重视这个《感应篇》。希望我们汉学先修班的同学,这三个根,前面这两个要先做到,这两个,《弟子规》跟《感应篇》做到,再学《十善业》就不难。我们净宗的同修,这个也非常重要。我们看《无量寿经》二十四品、二十五品,「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讲的都是五戒十善,我们把《感应篇》跟三十三到三十七品你去对照,内容意思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疏忽这方面的断恶修善,如果疏忽也是会障碍我们往生西方的。所以,不管要求做世间的圣贤,或者要往生作佛,这个基础的功课是不可以缺少。

现在请大家翻开手上这一本,请大家翻开十三页,就是《太上感应篇直讲》序,这篇序是印光祖师写的。我们先来念一段:「《太上感应篇直讲》序。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这里是第一段。这个第一段祖师就给我们开示,我们人性本善,这是《三字经》里面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人人本来是佛」,都有佛性,跟儒家讲的这个意义完全相同。我们人性都是本善,可是我们看到现前的社会,从自己到别人,似乎有很多不善的,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下面这句讲的,由对境涉缘,就是由于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的境界起了交涉,在这个交涉当中就是缘,六根接触六尘这个境缘上面不加检察,我们没有省察这样的心,没有检察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我们没有去检察,没有检察,很容易就随顺我们的烦恼妄想。

所以,下面讲,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这个执著就起来了,执著什么?好恶,好就是我们喜欢的,恶就是不喜欢的,喜欢的起贪心,去追求,要去占有、去控制;不喜欢的就生瞋恨心,讨厌、排斥,或者是攻击,这个就是佛法讲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统统起来了,所有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所以种种情见,情是情执,情执是一个错误的见解,在佛法讲叫见惑,见惑、思惑,这些烦恼起现行。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我们性本善就被埋没,被妄想执著埋没了我们的本性;比比皆是,就是所有众生都是这样的。所以,《华严经》佛成道第一句话也给我们讲,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本性就是被烦恼妄想埋没,被盖覆著,所以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

这样怎么办?下面就给我们讲,「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这一段有三句。我们人性本善,但是对境涉缘不加检察,所以起了种种的执著、情见,以致于埋没我们的本性。由于是这个缘故,所以古之圣人,古是古时候的圣人,各垂言教,这里讲的圣人当然也包括佛、菩萨。在我们中国本土就是儒、道,儒家以孔子代表,道家以老子代表,佛家以释迦为代表。三教的圣人,各垂言教,垂是垂示,言教,言是言语,就是劝导,在佛门里面讲经说法,在儒家、道家也都有讲学,这些属于言教劝勉,来给我们说明这些道理,告诉我们人性本善。现在我们有种种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给我们改正过来,经典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标准、一个依据,讲的这些言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冀人依行,冀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够依教奉行,依照这个教导在生活当中去实行,现在的话叫落实,在生活当中去落实。以复其初,让我们恢复性本善,恢复本性的善,这个善是至善。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这段祖师给我们开示,圣人所讲的,劝我们的这些言语虽然很多,给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乎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总的给它讲起来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止于至善。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格物,「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什么叫格物,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格如格斗。譬如我们一个人跟一万个人在格斗,在战斗,那我们可以想像,一个人跟万人敌,那是要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毅力,让我们从这里去体会格这个意思。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烦恼妄想是佛学的名词,在儒家讲叫人欲,我们人的欲望,贪欲,贪欲就是烦恼、就是妄想。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文,「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上面讲格物,格斗,跟什么对象格斗?就是跟我们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来格斗,跟我们心里的物欲、贪欲来格斗。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这个就是战斗,就好像是打仗一样,一个人跟一万个人打仗,必须具有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刚是刚正,决是决定,不怯,这个怯就是胆小,不能胆小,不能退屈,好像打仗,不能怕死,不能胆小。所以,打仗如果不怕死,甚至怕不死,那一定打胜的。所以要有这样的一个刚决不怯之志,才有实际上的效果。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跟我们的烦恼习气战斗,结果就是下面讲的,「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否则就是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的心就随着物欲在转,那怎么能去格物?格不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物欲不格就不能致知,致知就是开启我们本性的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是本来就有的,每个人都有,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现在因为被物欲障碍住了,所以变成烦恼妄想在做主,变成人欲(欲望)在做主,自己本性的良知良能做不了主。格物有效果,降伏我们的烦恼,那就能致知。致就是推极而扩充之谓,推极就是到极处。致就是我们佛经上讲的至心、至诚,到了极处,这个叫致。到了极处,我们的良知良能就现前了。知就是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这个知就是大家本来都具有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没有了,现在也不爱亲、也不敬兄,现在没有了,没有就是被这些物欲障碍住,它并没有失去,只要把物欲格除掉,它就恢复了。所以爱亲敬兄的良知,并不是由教由学才有,不是接受教导或者去学习才有,它是本来就有。好像我们的般若智慧,本来大家都具足,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本来就有。本来就有,现在没有,是被障碍,被烦恼妄想的业障障碍住,暂时不能现前,并没有失去,我们把烦恼妄想排除了,这些爱亲敬兄的良知它就现前。所以,祖师特别给我们指点,不是由教由学才有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然就是虽然是这样,虽然本性大家都具有爱亲敬兄的良知,但是平常人在于日用当中,不加省察检点。用功的地方就是这六个字,不加省察检点,我们用功就是要省察检点,省就是反省,察是检察,检察什么?检察我们这个起心动念,我这个念头起来是良知还是物欲,要去省察,要去检点。我一天到晚起的烦恼妄想多,还是良知比较多,我们的智慧比较多。我们讲比较浅显一点,就是我们的理智比较多,还是感情用事比较多,常常这样去检点。如果不加以省察检点,我们很自然的随物所转,随这个物欲所转。怎么样随物欲所转?或许我们也有同修学佛很久了:没有,我没有随物欲所转。有没有随物欲所转,我们怎么样去测验?就是我们有没有爱亲、有没有敬兄,如果这个良知没有,那就很肯定的随物欲所转。如果没有随物欲所转,我们肯定表现出来就是爱亲、就是敬兄。这个就是儒家讲的孝悌,爱亲是孝,敬兄是悌,孝悌忠信,后面那些都是从孝悌发展出来的,如果这个没有,那就知道我们良知没有了,被这个物欲盖住了,从这个地方去省察。这个失去,下面讲:「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这个最基本的爱亲敬兄良知丧失掉了,还希望他推极这个良知,来遍应万事,来涵养自心,就没有这个道理。遍应万事,涵养自心,都是从爱亲敬兄这个基本上推展出来的,从这个根本发展出来的;如果这个没有,那后面都是落空了。这个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这两句话,是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圣人,欲人就是希望每个人能够明明德(这个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的明德现在不明了,不明要让它恢复明,就是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自性的明德,明德之后才能止于至善。圣人希望人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那怎么下手?下面讲,「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这个是主要指儒家的,儒家圣人的教学,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那最初下手,从什么地方下手?令,令就是教大家,先从格物致知而起,格物就是先把我们心里这些贪欲、物欲格除掉,物欲格除才能致知。这个格物,现在的话讲叫革命,我们讲格物现在人大概听不太懂,讲革命大家比较懂。诸位同学听过革命吗?有没有?革命就是格物的意思。但是现在的人都不革自己的命,都要把别人的命革掉,那怎么搞也不行,你是革别人的,自己的都不革。所以,这个革命就是革除、改革我们自己内心贪瞋痴慢那个烦恼习气,那个叫革命。现代人不懂什么叫革命,把别人给杀了叫革命,那不对,大错特错了。自己的命都不革,专革别人的命,好像我们读圣贤书,自己不修,都一直要求别人去修,这个也很难。所以,什么事都是从自己做起,才能影响别人。这个格物致知,最初下手就是教我们这个。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这个儒家讲的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那是非常微妙的,妙无以加就是不能再加上去了,非常微妙,就如同佛法一样,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功夫非常的微妙。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能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然就是虽然,上面讲的,圣人要人明明德,止于至善,教人从格物致知下手,说的功夫也非常微妙,但是要平常人,欲常人,欲就是希望一般平常的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要依照格物致知这个功夫来修持,必须要有一个成范,成就是现成的,范就是规范,一个规范,方能得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利益。如果没有一个成范,我们不晓得从哪里下手,要怎么修?一般人就很难得到利益,道理听得很好,但是怎么做?这个成范在儒家里面就是五经、四书,皆成范。但是不是一般人能够去受持的,特别现代的人不读我们老祖宗的这些经典,也不容易了。

下面祖师讲,「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四书、五经分量很多,浩瀚,就好像大海一样,这是形容比喻分量非常多,很广泛。这些成范,兼以散见各书,它就散在每部书里面,不以类聚,他并没有把它归纳起来,蒐集成为一本。颇难取法,就是一般人也很难去取法,取就是采取,法是效法,这样来学习。这个是指读书读很多的人,都很难了。而未多读书者,那何况没有读很多书的人,更无因奉为典型也。没有多读书的人,就没有办法奉为典型,就是他书读得也不多,他也不知道要怎么修持,在生活上要怎么做。

今天也很有缘分,最近我也常看我们雪庐老人,也算是我们的师公,我们师父上人的经教跟他学习的。所以我常常遇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些同学,我常常跟他们建议,要学传统文化,跟雪庐老人学,他是纯的,最纯粹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经教,要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个师承,我们净老和尚的经教跟雪庐老人学的,所以我就想这个传统文化也应该从他那里来学,学的才会正规,才会到位,才知道什么叫传统文化。为什么我讲这些话?也是我自己很有感触,因为现代人都接受西方文化,先入为主,以西方文化为基础,以西方文化为基础来学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我常常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转基因。大家听过转基因吗?现在有玉米、黄豆都转基因,大家知道吗?如果你先接受西方的文化,再来读老祖宗的文化,统统是转基因的,你能学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吗?都夹杂那些转基因的在里面。

所以现代人注解那些《论语》我一概不看的,我就记住我们师父上人一句话,要有师承。所以,我就专看他老人家的,我现在看他老人家讲的《论语讲记》、《常礼举要讲记》,刚看看不懂,现在愈看愈有味道,重复的看才有味道,我才明白什么叫传统文化,才体会到一点点味道。体会到一点点我就看不厌,如果更深入,大概不用吃饭都可以。所以我建议同学,我们有缘,我是给大家建议,大家现在学《弟子规》,也要学《常礼举要》,这是雪庐老人编的,根据《礼记》来编的。《常礼举要》我们看看好像懂了,实在讲我们不懂。常礼是讲什么?讲人情世故,世故人情。所以《论语讲记》也讲,你不通人情世故,你办不了事,这些我们都要学习,这个对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这个雪庐老人讲《论语》,最近讲的这一次是九十一岁讲的,讲《常礼举要》是九十三岁讲的。他讲他九十几岁讲出来的,他六十几岁的时候讲不出来的,所以我就专看他九十几岁讲的。但是早期讲的我们也要看,他对台中莲社的莲友的一个开示,他们以前打佛七都到台中灵山寺去打佛七,灵山寺都会请他去跟莲友开示。老人为什么九十几岁还讲《论语》、讲《常礼》?我们一定要知道他讲这个东西,他主要对象是谁,他的对象是台中莲社的莲友。为什么给台中莲社莲友讲?九十几岁还讲《论语》,以前讲过了还讲,还讲《常礼举要》,他老人家讲,就是台中莲社前三十年念佛往生的最多,过了十年就比较少了,到了第三十年就更少了,愈来愈少。后来就发现,原来这做人的基础都没有,都不懂,社会、国家也不提倡,家庭也没有,所以他才九十几岁还在讲这个。他说《常礼举要》,你学个十分之一,对我们念佛功夫成片就很有帮助。他特别告诉我们莲友,平常我们念佛如果不能达到伏惑,临终心就颠倒,这个很重要,他根据《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临终就颠倒。修其他法门要断惑才能出生死,修净土只要伏惑,信愿念佛,就能带业往生,这个也很关键。

所以最近我在上海、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在台湾,都跟同修分享雪庐老人的「带业往生」的这些开示。临终颠倒不是临终才颠倒,我们平常就颠倒,平常颠倒我们自己不知道颠倒,不知道自己颠倒。不是说平常不颠倒,临终突然颠倒,没那回事情,我们平常就颠倒,到临终更明显的发现这个颠倒,所以对我们念佛人来讲,也就是很严肃的一个问题。我们师父上人在讲《大经科注》,现在讲的统统是注重修行的,这些我们也都要留意。

年轻的同学,学了之后,将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是讲五经、四书都是成范,这里提到五经、四书,因为今天有很多汉学先修班的同学,我是给你们良心的建议。我也活六十七年了,今年六十七岁,在人生的经历也很多,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经第四十八年,我十九岁听到现在,一事无成。为什么一事无成?就是没有这个基础。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也是好高骛远,听到师父讲大经大论,喜欢那些大经大论,对这个基础的就不重视,到老了,才发现一事无成。所以,现在我只能用晚年这些时间赶紧回头,从这个基础学起。现在看到年轻的同学来学,非常欢喜,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多留意。大家发心来学不容易,但是要持久很难,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省察的功夫,到社会上,心随境转,一下子就被转了。过去台中莲社李老师办的大专佛学讲座,学生去听七天,就像个样子;说回家看一场电影,就恢复原样了。我们就可以想像到现在这种,特别现在这个时代,比四十年前那种诱惑力就更大了,一下子就被转掉了。因此,我们要接触这个,大家也要修到功夫成片,伏惑,烦恼没断,但是控制得住,你再去接触,才不会被转。

此地讲五经、四书,我们现在人读的确有困难,像我这个年纪那是更困难,你们年轻的同学还可以,现在趁年轻,精神、体力好,多读一些圣贤书。大家学了《弟子规》,我建议《常礼举要》也要学,李越老师教《常礼举要》。常礼不是鞠躬弯腰,鞠躬弯腰它是礼的一个形式,它的内涵就是世故人情。大家听了好像懂了,实际上我们是不懂,什么叫世故人情,世故人情也很重要。今天各位同学来参加,来庄严道场,这个就叫世故人情。大家能够体会一点吗?就是人与人相处的一个交流。所以非常难得,我们今天算是客满,因为有诸位同学来,客满。如果没有诸位同学来,就是大概一半,一半也不错。

这些我们从生活当中方方面面去留意,这个礼,实在讲,孔老夫子都说他不懂,我们怎么会懂,我们只能说来学习,学习常礼。所以在《论语》里面讲,「林放问礼」,孔子说「大哉问」,说你问得太大了。这个礼就是我们佛家讲的戒,戒只有佛才能制戒,菩萨不能制戒。世间的礼要有德有位的人他才能够制礼作乐,有德无位、有位无德都不可以制礼作乐,天子有德有位,他才能制礼作乐。所以这个道理非常深广。《论语》大家也要多学习多看看,这个《论语》待人处世,你学到其中的一句、二句,你真会了,终身受用不尽。我们现在只能抓住一些重点来学习。这些四书五经,我们年纪轻的同学,当然大家有时间、精神,多去学习,这是需要的;像我这个年纪的一些老同修,大概只能抓住一些重点。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这个也是真话,不是多读书的人,你说四书五经那么多,我们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祖师讲到这里就提到这个序文的重点,就是要介绍《太上感应篇》,前面是一个引导的话,这里就讲到这篇序主要的了,就提出《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撮取,撮就是摘取重要的,惠吉、逆凶这是《尚书》讲的话,《尚书》里面讲「惠迪吉,从逆凶」。福善祸淫,修善得福、造恶得祸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这段话也是我们修心的一个重点。我们修《感应篇》,我也修过,以前也看过,也读过,但是我读到祖师这句话,我常常反省自己,我读了之后有没有触目惊心?我自己反省反省,读是读了,但是还没有这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所以我们读了有没有效果,能不能依教奉行,我们就是要读到我们有感觉到触目惊心,就是习主席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到时候都拉清单了。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触目惊心这种感觉,没有感觉,我们依然会随这物欲来转。如果触目惊心,那就会提高警觉,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谨慎,这个就效果开始出现了。如果读了,我们还是浑浑噩噩的,好像没什么感觉,这个就还没有效果,还要用功。用功就是一直读诵,求佛力加持。如果你读到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人就会变样子,跟以前就不一样。大家可以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还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悠悠度日,一天过一天,好像也满自在的;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他开始反省检点,原来自己毛病那么多,就不敢松懈了,他那个感觉就出来了。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在修,浑浑噩噩,提不起来的。好像我们都没有什么毛病,这个就是我们业障还满重的,这个要提高警觉。

提高警觉有时候我们自己提不起来,如果我们有触目惊心,我们就能够慎独,儒家讲慎独,独就是独自一个人你就会很谨慎。像儒家讲的,自己一个人在暗室屋漏当中,如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个人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也不敢做坏事,就好像有十个眼睛看着我们,有十个指头指着我们,这个就有慎独的功夫,儒家讲慎独的功夫就是这个。我们如果做不到慎独的功夫,依众靠众就很重要,大家互相依靠、互相提醒。所以,以前我们住在台北华藏图书馆,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出家众要住通铺,互相监督,住通铺。我住了十二年的通铺,住通铺也是依众靠众,大家互相依靠。你做不到慎独的功夫,就要依众靠众,不能一个人睡一间,睡通铺。我出家,师父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之后到图书馆,都是住通铺的。这个就是我们自己修行要知道自己的根器。

所以,古大德提倡依众靠众,就是我们自己不能做到慎独的功夫。现在有人发心闭关,闭关一个人关在关房里面,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能做到不懒惰懈怠吗?如果能够做到不懒惰懈怠,去闭关,这个必须要有慎独的功夫,不然的话,一个人住在关房里面,那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过去我们师父上人讲经常讲,就是以前有出家人去闭关,闭关外面什么事情都知道,因为有人送报纸给他看,大概关房里面看报纸,不是看佛经,这样闭关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闭关一个人修行,都要有慎独的功夫,才能够成就;如果没有慎独的功夫,还是要依众靠众。不然都是随顺烦恼习气,你一个人,你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不对?那不是随顺你的烦恼习气吗?大家住在一起,那就不能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不是这样?这样才能调整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讲到这个,我是提出我个人的一点感受跟大家分享。

下面讲,「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感应篇》它的特色就是很明显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善的人你会得到什么善报,我们现在人讲有什么好处,我修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他不干的。因果就是讲好处跟坏处,你修善会得什么好处,造恶会得什么坏处,给你讲清楚、说明白。为善他会得到什么善报,为恶会得到什么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洞悉就是它的根源都很清楚,明若观火,好像一把火在面前,看得非常清楚,很明白。《感应篇》这篇实在讲就是一篇天律。所以,每年我在台北司法院法务部,法院都会请我去做三时系念,我都会跟这些法官讲,我说我们人间有法律,阴间也有法律,阴间的法律就是《太上感应篇》,这篇叫天律。所以对善恶因果报应这个因果律,天律就是因果律,因果律佛也不能推翻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句,「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愚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善事,而且任意去做恶业,为什么会这样?都是自私自利这个心所使然,自私自利就是物欲,贪欲、私心。自私自利会怎么样?下面讲,「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为什么人会自私自利?就是想自己得到利益。现在读了《感应篇》之后,知道自私自利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失去大利益,得到大的灾祸、灾殃,这样造恶业有什么好处?不但没有好处,坏处很多,得了灾祸,利益不但得不到,还得灾祸,敢不勉为良善,怎么敢不勉力来做善良的人,以期祸灭福集乎?我们人,不管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希望避免灾祸,消除灾难,得到福报,这是人之常情。

「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由以上这些话来说明,这本书利益人也非常的深广。「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这是举出古来大儒都是依《感应篇》来潜修,默默的修。举出清朝长洲彭凝祉先生,少年就读这个书,后来荣膺殿撰,就是中了状元,进士第一名。后来他的官做到尚书,位登尚书,他的官位做到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他每天还是读这个书,兼写以送人,写就是流通,现在用印刷的。他就题一个名为元宰必读书,就是状元宰相必定要读这个书;他又解释,并不是说读了这个书就一定会做状元宰相,但是状元宰相必定要读这个书,不能不读。

「其发挥可谓透澈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这段印光祖师给我们勉励的,《感应篇》发挥福善祸淫的道理可以说是透彻到极处,学习这本书,每个人他所求的不一样,见仁见智,随各人的性质,性质就是随各人他的愿,这个性质就是愿,发愿;我们修净土,信愿行,愿就是志向,你的志愿。现在大家读大学都要填志愿,你是填什么志愿,那个志愿就是净土讲的发愿,每尊佛菩萨都有他的愿,每个人愿不一样。这本书讲到究极而论,就是讲到最高的,止乎成仙,因为道家他的愿望就是要做神仙。我小时候也很向往神仙的生活。神仙是什么?求长生不老,这是道家他修学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仙。祖师在此地是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的,因为对学佛的人来讲,这个是修仙的人读的书,我们要成佛,还读这个干什么。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补充说明,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这个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仙,如果我们以大菩提心来修行《太上感应篇》,不是只有成仙,还可以成佛。所以关键在我们的发心,我们如果发菩提心来修《感应篇》,那是可以成佛;如果一般道家的,他没有发菩提心,他不是学佛的,他只是想成仙,那这个书可以帮助他成仙,得到长生不老。祖师讲,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仙还是在六道里面,不出六道。所以修《感应篇》,不但可以成仙,还可以成佛。

「此书注解甚多,惟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妇孺,犹难领会。惟《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然文虽浅显,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感应篇》的注解很多,祖师在这里举出,惟清元和惠栋的笺注,那是最精深宏畅,但是不是博学之士,一般人他也不能看,特别年纪大的人看那个有困难。再来就是《感应篇汇编》,过去我们也都印过,也是雅俗同观的最上善本。但是如果不是很通文言的妇孺,妇就是老人家,现在我们佛门讲老菩萨,孺就是小孩子,他们没有读很多书,特别现在人不读文言,也很难领会。唯有《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直讲》很浅显、很明白的,什么人都能读的,能够普遍利益社会大众。虽然它文很浅显,它的词很优美,浅而不俗,虽然浅,但是不俗,最易感人,很容易感动人。

「香涛居士,出资千圆,排印广布;亦有同志各相辅助,愿令此书周遍寰宇。庶几人修十善,家敦孝弟;知祸福之惟人自召,善恶之各有报应,则谁肯为恶而召祸乎?此风一行,善以善报,则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这段是有香涛居士出钱,以前一千的大圆也很多了,排版广泛来流布;也有同志来互相辅助,期望这个书能够周遍寰宇,流通全世界。希望人人都能修十善,家敦孝弟;知道祸福都是人自己招感来的,善恶都有它的报应,明白之后,谁肯去为恶召祸?为恶召祸总是他不明白这个因果的事实真相,明白了没有人会去做这个事情。这个风气一行,善以善报,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所以这是印光祖师提倡因果教育,是现在这个世界最迫切需要的。

「愿有财力智力者,或广印以流布,或说法以讲演。俾未失本性者,愈加纯真,已失本性者,速复厥初,其为功德,何能名焉!」这个是祖师他发的愿,也是劝勉我们大家,有财力、智力的,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财力的人广印,广泛来印这个书,或者没有财力,说法以讲演。现在广印是比较方便,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的成本也愈来愈便宜,现在印这个书不难。现在说法讲演这个就比较需要,为什么?说法讲演也是依众靠众。所以悟道这次来,那天悟庄师请我来讲《感应篇》,我也乐意的答应了,因为我才不会懈怠,才有这个机会来学习,这个就是依众靠众。这就是我们老和尚常讲的,我们自己还没有成就,多上讲台,依众靠众,台下都是老师,这是真的。所以我们自己多制造一些机会,自己上台来要求自己、勉励自己,有这个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错过,就三五个人也可以讲。实在讲,现在你对一台电脑,现在电脑也可以直播,跟有缘的人分享,每一个人都可以修,有这个时间大家都可以修。大家在一起共学,那是更殊胜。

印光祖师的序文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因为它这个道理非常深,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也不能做太详细的解释,只能很简单的跟我们大家简介。今天也非常感恩我们悟全法师、悟胜法师,诸位老师、同学,诸位同修,大家来庄严道场,希望我们今天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诸位同学除了学《弟子规》,《感应篇》也不能疏忽。习主席那一番话,虽然几十秒,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先提醒一下,也非常有帮助的。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里,明天因为上午有个同修的家属要做告别式,所以明天的时间是在下午三点半到五点,明天是下午三点半到五点,有时间的同修欢迎一起来学习。祝大家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26日14:29: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2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