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7/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001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位朋友,他从小都是读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他在跟我谈话当中说到,他曾经走过很多的国家地区,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拾起这片土地上的一把泥土,然后把它带回来,装在一个瓶子里面。每当他拿起这罐土壤,他就会想到在这个国家地区,曾经有多少的人给他帮忙、给他鼓励、给他照顾。当我听完这一段话的时候非常的感动,而这个态度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形成。所以当到达图文巴净宗学院,就想起五年前,末学在净宗学院学习的那半年,许多法师的教诲,许多同修们的爱护、照顾,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一样。
而这分感恩之情,我们要化成一个精进的动力,因为所有爱护我们的法师、同修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有好的成就。所以「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我们生命当中从小到大,多少长辈的爱护,多少老师的提携,多少同学、同仁给我们生命当中的启示,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这一生能有所成就。我们能时时抱着这分感恩的心,抱着这分「上报四重恩」的心,那我们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来对治我们自己的习气。所以《弟子规》上告诉我们,「恩欲报,怨欲忘」,而这分恩德不只是要感念在心,还要把他们的风范记在我们心上,接着我们要把它效法、学习。
我记得那时候到净宗学院,我自己以前很少做家事、做家务,后来在学院我们也轮流到厨房去帮忙。佛菩萨慈悲,我们人生缺什么,佛菩萨就会安排我们去学习、去历炼。当初到厨房去洗煮汤的锅子,那个锅子身长都快一公尺长,洗着洗着才了解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义工菩萨在护持、在帮助着我们。由于到厨房去帮忙,才感受得到众生恩难报,因为每个义工菩萨他们都是用至诚的心在为我们付出。他们的心中都是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成就,这分祝福、信任的心,我们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在这三年多,我们到祖国大陆推展中国文化,这一路走下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感受到广大的同胞们这颗善良的心。记得有一次,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拿着当季收成的粮食,到了我们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到了以后,就对着我们的老师讲到,「老师们太辛苦了,要吃最新鲜的粮食」。他们把最新鲜的拿给我们,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些钱,而这包钱当中还有一块的,甚至还有五毛的。我们接待的老师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可以感受得到,这一对老夫妻他是尽全力在护持正法的复兴。而我们净宗学院,以至于全世界所有的净宗学会,都有无数的同胞们、无数的同修们,都是用这分至诚的心,全心全力的心在护持着我们,这分恩德我们要时时不敢忘怀。这一对老夫妻把粮食放下以后,接着就匆忙要赶回去,他们已经坐了差不多十个小时左右的火车。我们的老师就说到,你们老人家留下来吃顿饭!两位老人家说到,我们不能再增加你们一点点的负担,我们还是回去吧!说着说着就走了。这样的老人家,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
我们管财务的老师,他们常常都是收到很多老人家省吃俭用,把他的退休金省下来。因为他们听师长讲,说人民币一百块也可以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他们听了之后真的去做。到菜市场去买剩下来的青菜,买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老板看了都很感动,之后菜都送给他们。他们一个月只花一百块钱人民币,其他省下来的钱来护持正法。所以,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确实有无数的人在协助我们、在成就我们,他们这分至诚的心,不疲不厌的榜样,要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记得那时候很多同修在厨房里一起做馒头,每一次做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馒头。我也没做过馒头,跟着就一起帮忙,假如没有经验,确实有时候想帮忙还会帮倒忙。我们就要先多看、多听、多学,后来慢慢的就可以上线了,跟着一起做馒头,做着做着腰就很酸,感觉都快撑不下去了。但是看着所有在做馒头的菩萨们,没有一个人喊累,而且还是露出灿烂的笑容在做馒头,这么一比较,这个功夫就差很多。人家都不休息,我们就不好意思休息,到最后实在是不行了,只好慢慢的走到角落,看着大家都没看到的时候,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在这个当下,我们感受到的是菩萨们他们不疲不厌的精神。所以,不疲不厌不单是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呈现出来,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多少菩萨在为我们表演,我们都要记在心上。
而「上报四重恩」第一个就是父母恩,父母的恩德我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的深刻。因为我们处世待人当中,重要的态度、心境都是父母的教导形成的。我非常感谢佛菩萨加持、祖宗的庇荫,我能走上教育的路,由于走上教育的路,更去思考到父母、老师、长辈对我们人生重要的影响。刚刚说到我们要时时怀着一个感恩的心,我就想起我的母亲,她在小孩成长的过程当中,常常都是提到每个长辈对我们的爱护。母亲提到爷爷,都会说到你们小的时候太吵了,晚上不睡觉。我的母亲她是小学老师,隔天又要教学,我的爷爷就会叫我的母亲先去休息。然后我的爷爷就摇着摇篮让我们睡觉,而且我爷爷功夫很不错,他能用脚摇摇篮,摇到自己睡着了还在摇,所以爱护孙子的心也能够提升到这个境界。我们的记忆当中都是这些感动,都是长辈对我们的恩德。
我的爷爷也会对着我们说到,母亲在我们三个孩子小时候非常的辛劳,在学校五、六十个学生要照顾。我之前还没有从事小学老师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小学老师真好,有寒假又有暑假。但是我真正去教学之后,深刻感觉到当小学老师,他时时要关注着几十个学生的安全,要留心着几十个学生人格的成长,那是要全神贯注的。所以寒假、暑假对一个小学老师来讲,只是喘息一下而已。没有真正去体会过、去付出过的,很难了解到个中的辛劳。我自己当了几年的小学老师之后,再回想起爷爷跟我们讲的这些话,感触更不一样。母亲在学校照顾这么多学生,回来还要侍奉公婆,而且我母亲嫁过来的时候,我的叔叔、姑姑都还在读书,一家的重担压在我母亲的身上。但是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从来没有感觉到母亲有说一个苦。
所以,父母他们的身教已经给我们演出来,所有人生应该尽的责任,他们都是无怨无悔去做,从来不喊苦。我的爷爷说到,我母亲在学校教书,又要照顾三个孩子,很辛苦。有时候在学校下课,刚好课堂跟课堂之间那十分钟、十五分钟,累得一趴下去就好像昏过去一样,往往都是学生把她摇醒,她才接着上下一堂课。记忆当中,都是母亲提到爷爷对我们的照顾,都是提到叔叔,我们在生病的时候,他在病房外在那里为我们祈祷、为我们流泪。以至于外公外婆,还有阿姨们对我们小时候的爱护,我们可能记忆都不深刻了,但是母亲都会时时提醒我们。所以这分感恩的心,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之下渐渐的形成。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难对人提起恭敬心、提起感恩心,我很想恭敬、想感恩别人,但是提不起来。我们细细去了解,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把长辈的恩德告诉他们,反而抱怨一些长辈,或者抱怨上司、抱怨同仁。孩子听到了这些话语之后,他的心中无形当中对人会有一种怨气,对人不容易信任。确实为人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孩子的人格,甚至影响他这一辈子的修学。感受到这个真相之后,我们为人长辈者要谨言慎行。
我们去年底到马来西亚,跟差不多六百个老师们一起交流中国文化,而总共是三天的课程,诸位同修可能很难想象,上三天上了多少小时的课?总共上三十个小时的课,每天十个小时。马来西亚的同修那种学习的精进态度,深深留在我们心中,确实是他们给我们上了一课。从早上七点半开始上上到十二点,又从下午一点上到五点半,然后晚上七点半又上到九点半,而且三天上下来,没有一个人打瞌睡。那分认真的态度,我们深刻感觉到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这么有福报,这个福报最根源的就是有一颗知恩报恩的心。为什么马来西亚同修们,他们对自己传统祖宗的文化这么样认真的学习?因为他们感念因为有祖宗这些宝贵的教诲,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也能够让自己的家业、事业有很好的发展,很好的承传。而福田靠心耕,有这分知恩报恩的心境,有这分承传文化的使命感,福报就愈来愈大。
其中我们看到有一位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当他跟我们见面之后就提到,说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是当他打开《弟子规》在读的时候,每一句经文都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从孔老夫子后代的这段话,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弟子规》不是读经典当中就能读得出来。最重要的是父母、是长辈他们在家庭当中就把它演出来,让小孩从小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做人处世的重要态度,就深植在他心田当中。所以中国文化当中,文字就把人生的哲理含摄在其中。
我记得五年前在净宗学院的时候,有一位陈伯伯,他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不断的去付出。哪里有最辛苦的工作,他都是首先去做,而他自己对中国的文字非常用心的研究。他就跟我提到哺乳的乳,「乳」字左手边是一只手,下面一个子,是抱着一个孩子。右边这个是个象形,是一个形像,就是像一个母亲的手抱着孩子来哺乳,就是这个乳字。而这个字就是时时提醒我们,不可以忘记母亲三年的养育、哺乳之恩,因为母乳都是母亲的血当中的营养变成的。所以,中国的文字都把人生的道理含摄在其中,让我们在文字当中都能开显智慧。而全世界能把智能含摄在文字当中的,就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就只有炎黄子孙有这样的福分。
《易经》当中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天全世界这么多的民族,只剩下一个古文明还承传下来,还承传五千年不衰,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我们再对照这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没有断掉?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在于我们的祖宗有很好的德行、智慧,庇荫我们的民族能延续到现在不断,而且是唯一一个不断的民族。我们体会到这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我们的祖宗都是怀着一颗感念、感恩的心。相同的,我们的祖宗庇荫了我们,我们承先也要启后,我们现在的德行、智慧能不能继续的庇荫我们的子孙,让他们也能够绵延不衰?这是我们这一生人生应该有的责任、使命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刚刚我们提到中国的文字,就想起教育的「教」字。在古字当中,这个教字是左边两个叉叉,画两个叉,两个叉下面有一个小孩,右边是一支树枝,一只手拿着一支树枝,这是个教字。这个教字就告诉我们,父母、老师画第一个叉,小孩跟着自然耳濡目染就画第二个叉,这两个叉就点出了教育的精髓所在,叫「上行下效」。小孩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他很自然就学会了,右边一只手拿着树枝,这个代表不断的提醒小孩、勉励小孩。所以一个字当中把教育的精髓都点出来,一来是上行下效,二来是耐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要形成他正确的人格,要不断的提醒、不断的教导。这一个教字也让我们感受的到,《弟子规》不是拿来叫孩子背的,而是要自己做到,上行下效,让孩子去学。而且这个学还不能学表面的动作,都要从真实的心中流露出来才行,这个假假不了。
有位父亲他听了《弟子规》之后,他想上行下效,我现在要好好的做,我的孩子以后才会孝顺我。他本来上班之前没有做到「出必告,返必面」,他从听完隔天,他就去找他的父亲商量,这个父亲也就是小孩的爷爷。他跟爷爷说到,「爸爸,待一会儿我要去上班,我会跟你行礼,说爸爸我要上班去了,然后你要跟我配合一下,因为这样子才能把孙子教好。」这个爷爷听了还满安慰的,你活了三十多年,终于有点开悟了。你看,三十多年我们都不懂孝道,让父母替我们担了多少的心,父母的恩我们报都来不及,怎么还忍心让他们担忧?接着这个父亲带着他的孩子要出门上学去,爸爸跟爷爷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然后就出去了。走了没有几步路,这个孩子对着自己的父亲说到:「爸爸,你刚刚跟爷爷鞠躬是做给我看的。」所以,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强,做表面的那不行,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做出来。
有位母亲她学了以后,也很认真做孩子的榜样,但是就感觉孩子对她讲话还是不恭敬。明明我对我父母都这么恭敬,怎么都没有感应?诸位同修,我们面对经典、面对佛法,我们要有一个态度:那是真理,不能检讨真理,一定要检讨自己。绝对不能有一个念头说:经典讲得不对,师父讲得不对。这个不行,一定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做了没有感应,没有好的结果,一定要反省我们自己,问题在我们身上。所以孔老夫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比方一个君子之道,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好像射箭一样。今天把箭射出去,没有射中靶心,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这支弓箭是不是台湾生产的?品质太差了,害我没有射到。这支弓是哪里生产的?你看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找借口,我们没有修好,都是我先生不配合,都是我儿子不配合,我才没修好,这个念就是迷惑!
佛法是内学,心外求法这就是外道,这就不是觉悟。所以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先检讨自己,那就像《弟子规》说的「倘揜饰」。我教小学有个坏习惯,会考试,「倘揜饰,增一辜」,这样子错上又加错。而且我们佛弟子假如再掩饰,那个罪过不好说!为什么说佛弟子掩饰罪过不好说?因为我们已经戴上了佛弟子的名称,人家看了会说,你看那个学佛的人,比我们还会找借口,我看这个佛法也别学了,好像也没什么利益。所以学佛的人不依教奉行,就好像警察又犯法,判罪会比较重一点。我们真的是时时要对照经典才好,不能检讨别人,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我们立身处世、以至于成就学问,是个很重要的关键。不能看到表面我们对父母很恭敬,孩子怎么没有转?
这一位女老师,她就静静的往自己更深处去观照,她发现了一点。就是虽然她对父母讲话看起来都很有礼貌,但是当母亲讲的话比较长一点的时候,她内心的不耐烦起来了。所以,她没有真正内心的恭敬,她只有外在的形式而已。这么检讨之后,她不断就善观己心,要求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来真正对父母的言语,都从她的恭敬心中流露出来,也很快的,她的女儿对她讲话的态度就转变了。所以佛陀给我们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就是我们这颗心,我们的心真正时时观照有没有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我们时时能这样观照,我们的依报,所处的环境转的速度就会快。我们看到很多同修们,他们的家庭变化比较快,那个根源绝对在他依教奉行的程度。
我们提到教育确实上行下效,我们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们首先自己要做到;我们希望同修们能够形成什么样的道风,我们自己首先带头来做。很多父母都会说到,我的孩子为什么都讲不听?其实这句话点出了重点,因为教育不可能是用嘴巴讲,我们只讲不做,孩子看在眼里不服气。我们教孩子要孝顺,结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孩子内心不服,那个不服的心态就在那里酝酿。现在很多说法我们都要很冷静去思考,因为有很多的理论都说,孩子到十三、四岁这个年龄左右都会有逆反、会有叛逆期。诸位同修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很多学校,尤其中学,开家长会,很多家长来到学校,学校的领导会对着这些家长说,你们的孩子现在的年龄正进入龙卷风时期,他们把这个逆反时期叫龙卷风时期。所以诸位父母,你们回去好好的注意,因为这是正常的。
这些父母回去之后每天盯着孩子看,看什么?看龙卷风来了没有。突然有一天孩子讲话比较不客气,他马上说你看龙卷风来了,这叫心想事成。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从来没有教出逆反的孩子,为什么我们在短短二、三十年当中,却教出了这样的下一代来?这个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来思考,为什么在二、三十年当中,能从孝顺父母,到现在杀父害母的事都那么多?我们想起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没有把孝道传下去,才会教出不听话的下一代。有一位华人学者说到,中国炎黄子孙是拥有全世界最高度的文明智慧的民族,但是却生出、教育出最短视的下一代。短视到什么程度?短视到会为了几百块、几千块,把父母、把至亲都给杀害。当我们炎黄子孙听到这段话,我们去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宗在天之灵一定在那里掉眼泪。他们已经把最宝贵的智慧和盘托出,承传给我们,但我们没有领受,却造成民族莫大的危机。
我们遇到这样的情景,复兴文化、复兴正法对我们来讲,就是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如何去承传这个责任?就在我们的当下敦伦尽分,就在我们的当下把《弟子规》句句把它演出来,让我们成为孩子的身教,让整个家庭的气氛成为孩子的境教,环境的教育,耳濡目染。我们对长辈的孝心、恭敬心从哪里来?就从家庭的点点滴滴的情景当中形成。我们回想到小的时候,一到吃饭的时间,当母亲说吃饭了,我们下一个念头不是自己跳上饭桌去。首先想到的是谁?是爷爷奶奶。马上走出家门,因为跟爷爷也比较有默契,知道爷爷可能礼拜一在哪儿,礼拜三在哪儿。到爷爷会去的地方,看到了爷爷马上一声「阿公吃饭」,爷爷吃饭了。这一声传过去的时候,整条街上的邻居们,邻里乡党,很奇妙,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都笑了。我看到诸位同修也笑了,都可以感受到这一分天伦之乐。当然,谁笑得最开心?爷爷笑得最开心,我们的祖宗也笑得很开心。
我们祖宗的文化从哪里传下去?从穿衣吃饭就在传;不是叫孩子来,给我念《弟子规》的时候传。《弟子规》每句都是生活的情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就是在传孝敬之心。所以爷爷欢喜,所有听到的人也欢喜,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叫真的欢喜。一个人因为力行了道义而欢喜,这样的欢喜长长久久,一辈子想到了都高兴,这叫「法喜」,这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得乎道而欢喜。这个不只自己会欢喜,还会传到下一代,让这分喜悦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这样的欢喜是不会中断的。
我又想起,记得小时候出去校外教学旅游,看到奶奶喜欢吃的豆腐乳,一看了很高兴,赶快买起来抱在自己怀里。我从买下来就开始高兴,因为脑海里想到什么?想到奶奶接过这一瓶豆腐乳,不知道会高兴多久,诸位奶奶们会高兴多久?高兴一辈子!而且那一个礼拜见人就说,我孙子给我买我最喜欢吃的豆腐乳。诸位同修,你看我现在想到还笑得合不拢嘴。所以真的,我一想到我的奶奶,脑海里就是浮现奶奶在那里关灯的景象,那分勤俭的态度留在我们心田。我们的生命是所有爱护我们人的精神的延续,奶奶那分勤俭持家留在我们心田。我的母亲常说,你们三个孩子怎么比我们父母还节俭,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因为我们的祖师是奶奶,所以要承传这分美德。想到爷爷,就是他在邻里乡党当中,人家有什么需要他就赶快去帮忙、去协助,这分热心也留在了我们的心田当中。
这个教字确实是上行下效承传下来,而当孩子真正去力行这些孝道、这些德行,他内心非常的感动,你不让他做,他都觉得难受。《弟子规》当中提到「冬则温,夏则凊」,有一个孩子六岁,她学了之后她就认真去力行。她家里在北京,冬天的时候她就跟她母亲说要帮忙温被窝,这个母亲当下还有点舍不得。舍不得是情,教育孩子不能用情,要用智,要悲智双运才行,那点舍不得要放下,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这是影响一辈子。假如舍不得他力行孝道,德行没有起来,起来的就是欲望,起来的就是所有的人要为我服务,那就是自私自利。所以父母的一个念头、一个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天壤之别。
她的母亲忍住不舍,就让小女孩去温被窝,在温被窝的过程当中,妈妈问了一句话,「你冷不冷?」还是有点舍不得。这个小女孩说:「妈,不冷,我只要想到待一会儿妈妈到被窝里面来,会觉得很温暖,我一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就感觉有一股热、一股暖流,从我的心田流淌出来,然后流到了我的全身,所以我一点都不冷。」这个孩子帮母亲温完被窝之后,又回到自己的被窝里面去,没多久她对她的母亲说到,「母亲,当我回到自己的被窝里面,感觉这一股暖流,还一直在我的身体里面在那里流淌,我回到自己被窝也一点都不冷。」她好像发现了一个真理一样,她就对她母亲讲,她说「原来孝心是火热火热的」,大陆讲火热火热就是非常温暖的感觉。这个孩子自己行道了,就有行道的快乐、行道的感悟。
我们现在冷静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下一代,他们是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是行道高兴了吗?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满足欲望而高兴。因为满足欲望而高兴,这个高兴能撑多久?撑不了多久,因为欲望像深渊一样填不满。而且当他高兴是因为满足了欲望,其实人生的悲哀已经种下去了,悲哀的种子种下去了。我们的孩子、学生到底为什么而欢喜,他的内心是因什么而欢喜,这个重要。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心,这一颗善心有没有启发?绝对不能启发他的欲心。所以今天孩子他到超级市场去,看到一个东西想买,父母说这个家里都已经有了,不要再买了。孩子马上蹲在地上哭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马上买给他,他马上破涕为笑,很高兴,这叫「得乎欲而喜」,他的欲望就在父母满足他的欲望当中增长。很多父母就说,买给他他就不吵了,不吵了好像问题解决了,事实上问题更大。所以,当父母、老师要很冷静。
在深圳有一个小孩他才六岁,跟母亲上街要买一些东西,母亲的钱带不够,他因为生气,就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路过的人看到了,「这个孩子太不象话,你怎么不教训教训他?」妈妈讲我舍不得打。你看这是六岁的孩子,我们回想到一、二岁的情景,很可能一、二岁的时候在那里吵着要东西,母亲给他了。你看满足欲望之后,变成家庭的悲哀,变成父母的悲哀,也变成孩子一生的悲哀。这样的孩子连孝心都没有,谈何福报?所以爱孩子不能没有智慧。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跟我妈妈要东西,我妈妈不给我,在看她的书,我就在地上打滚,因为看看妈妈会不会舍不得。那时候还是冬天,你看我都记那么清楚。在那里打滚,我妈妈在那里看书,好像关公看《春秋》,如如不动。我在那里滚了十几分钟,发现了两件事,第一,冬天的地上很冷,第二,我很累了,所以拍拍屁股,这种事别干了,就走了。你看慎于开始,父母很有原则,孩子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的坚持才成就了我们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慎于始的态度,我们为人父母、老师要非常的慎重。教育孩子时时要从他的心地去看,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启发了他的善心,还是误导了他的人生方向,增长欲望?这个我们必须判断清楚才好。今天就先跟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同修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