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2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讲到保持这颗本善的心,就是启发这颗孝心、善心,再把这分孝心扩展到对一切人的爱心,那这样所谓成圣成贤的教育就能够完成。其实,当这颗孝心真的有启发了,那对一切人的爱心也会很自然扩充开来。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留名的这些读书人,在家是个孝子,为官一定是个有爱心的父母官。我们讲到这个孝,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好的去力行、去实践。所以我们很多同仁过年都有回家作业,那今年应该也要派作业。大家一听到派作业都很紧张,其实我们真正去力行这些经典的教诲,都会给人生很多的收获感悟。我们在深圳的一群同仁,他们也都在教《弟子规》,我们当老师的要教别人,那当然自己也要先做、先实践,这样讲起话来才踏实、才有底气。
应该也是二、三年前,他们过年的时候就规定所有的人除夕都要给父母行跪拜礼,给父母拜年。除夕那天,这些老师们都在那里找时机拜父母,然后心里都忐忑不安,都很紧张,不知道要找什么时机拜。你看,我们要去行孝反而紧张,反而做不出来,给父母顶嘴还顶得这么自在。这个时代颠倒不颠倒?做对的事做不出来,做错的事情做得那么顺,世风日下!我们要好好检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羞耻。
几个同仁们就一直在那发短讯:你拜了没有?有个老师到晚上,她说不行,除夕都快过了,不拜不行。所以到了十点多,终于看到时机到了,正准备要把她父母会集起来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她邻居来了,来找她爸爸聊天。所以她就很着急,不知道要坐到什么时候。这个大人看到人家来了,人家来就不能拜?能不能拜?人家来了,拜更好!还可以为人演说,有没有?对!所以人实在都被自己的那种想法给障碍住了。
有个四年级的孩子,他们那年过年作业也是给父母拜年行跪拜礼。那个孩子在自己房间就在那里跺过来跺过去,在那里什么时候出去,因为有客人,所以那个孩子就在那里走来走去。突然深呼吸,门口一开,然后就走走,走到他父母面前,跪下去;本来一群大人都在那聊天,看到这个动作之后鸦雀无声,一个声音都没有,然后就这样,全部的大人就看着这个孩子给他父母行礼。然后等这个孩子起来的时候,所有的大人脸上都是那种感动。这个孩子回到学校给他老师讲:我还没拜以前觉得忐忑不安,当我跪下去的时候,心里一片宁静,觉得跪下去很舒服。对!做了该做的事,心灵会感觉到格外的舒坦。
这位老师看人家客人来了,她又不好意思了。她的母亲要跑去睡觉,她就跑到她母亲的房间说:妈,妳不可以睡,待会我有很重要的事要跟妳、跟爸爸讲。她妈妈说:重要的事就现在讲,干嘛要等下讲?她说:不行,不行,一定要爸爸跟妳一起都在的时候才能讲。她神经兮兮的,她妈妈也很无奈:好好,不睡不睡。后来客人走了,她搬两个椅子让父母坐下来,当下她跟父母讲到:我这二十年来父母养育,父母的栽培之恩,所以除夕给父母感恩拜年,祝福父母未来这一年健康快乐。然后就给父母给跪下去,当她跪下去的时候,她的母亲泪水就跟着出来。其实,当父母的人对孩子没有所求的心,没有说照顾孩子,心里面在那里想我儿子以后要给我好吃的、要给我好穿的,没有,都是无私的付出。那个泪水是因为感受到孩子懂事了,孩子有成长了,那个泪水不是为自己流的,那个泪水是为孩子流的。
当我们在修学《弟子规》,当我们有所成长,当我们的父母、长辈感动的流泪,那个泪都是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关怀。所以当她跪下去之后,她的父亲就站起来跟她说:女儿,不用不用,不用行这么大的礼,我们家不行这么大礼。就把她扶起来,接着她又拜了第二拜,她的父亲看她这么坚持,也就欣然接受,又走回去要坐下去。就在她父亲要走回去的时候,她看到了她父亲后脑勺的白头发,就给她很大的触动,原来她的父亲白头发已经那么多了,她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因为我们那颗孝心没有时时提起来。所以当下她自己看到了,也忍不住掉泪了,父母白发的背后,那是多少的付出、多少的担忧在为我们,「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父母脸上的皱纹伴随着岁月,伴随着对我们成长种种的关怀跟爱护,留下来的痕迹。所以父母用他们的双脚踏出了我们的前程,却送走了他们的青春。
我们回想到整个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帮我们添过多少次的衣裳;父母当了我们多少次的明灯,在我们人生迷惑的时候,在我们人生抉择错误的时候,给我们叮咛、给我们指导。父母又当了多少次我们的雨伞,在我们要受到污染、受到不好影响的时候,父母撑开他们的伞保佑着我们,在照顾着我们。那父母又当过我们多少次的闹钟,点滴的提醒,甚至于我们多少个早晨都是父母把我们叫醒,深怕我们迟到了。所以父母并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但是父母的至爱却在生活的点滴当中流露出来,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自私、被自己的欲望给障住了。这些如此细腻的爱,在我们的父母身上都表露无遗,在哪里?在每盘热腾腾的水饺上,在每个我们生病的夜晚,那都伴随着父母的爱在其中。
有个母亲,她读大学的儿子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回来了,她知道儿子喜欢吃水饺,她就煮了一锅的水饺。煮完之后,发现了一件事,她在用这个水饺馅的时候,忘记放盐。她想这个水饺吃起来就不够咸,母亲去买了针筒,很细的针筒,搅了盐水打到每个水饺里面去,这才放心,这样孩子回来吃得才会好吃。孩子回来,热腾腾的水饺上桌了,吃着吃着,母亲不经意的就提到:我真是很粗心,都忘了放盐,后来买了针筒把这盐水一个一个打到水饺里面去。她的儿子听完之后就掉眼泪了。这样的动作、这样的细腻是我们的父母才做得出来,时时都是体恤着我们这些子女。
所以父母的白发告诉我们,他们的年龄大了。在《论语》里面夫子提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高兴的是父母长寿了,恐惧的是父母身体衰弱了,假如不好好照顾,很可能会离我们而去,所以会戒慎恐惧,呵护父母。在汉朝,有个孝子韩伯俞,他小时候接受母亲的教诲、教训都是欣然接受。我们感受一下,当我们被父母处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欣然接受?我们学中国文化要从这些圣哲人的心地去学,不能只学到表面的动作而已。他们的欣然是时时想着我做错了,不能让我的父母再生气了。所以欣然的接受希望能给父母消消气。
曾子是孝子,有次因为锄地,不小心把这个瓜的根藤给它锄断了,那一断,这棵瓜就完了。所以父亲看了很生气,怎么这么不小心,当下一怒之下,就拿着这个锄头,拿着很大的棍子去打他,结果失手,一下就把他给打昏,昏过去了。扶到家里面,过了一会,曾子苏醒过来了,醒过来了。曾子第一个念头,大家想想他会怎么做?你看,他不止没有任何的埋怨,他一醒过来开始唱歌,他唱歌就代表他的心情愉快。我们听到这里都很感动,真的,只有父母没有自己的人才做得到。唱着歌,让他的父亲看他,这个孩子唱着歌还满喜悦的,那应该我刚打他,他可能已经没有什么难受了。因为他清楚父亲把他打昏了,父亲也会很难过,所以他不希望父亲继续因为他而难过,所要表现的很愉快的样子。
这就是真正「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就是体恤,不能让我的父母多生气,会伤他的身体,赶快息怒、赶快息怒。所以那种恭谦、那种顺承自然就做出来了。那个承还包含着承接了父母的教训,下次不可以再犯。《弟子规》这字字句句当中隐含着圣贤人的存心,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那颗心,顺就做得出来,承也做得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再读「父母责,须顺承」,那个意境就不一样了。
当然曾子很孝顺,被父亲打昏了,他起来是唱歌。后来这件事传到孔夫子那里,夫子给学生交代:曾参来了,我不见他。老师说不见你,我们要怎么做?要不要说老师都不见了,那算了,就不见了?哪有父母、老师说会不见自己孩子的?那是夫子在教学,在告诉大家曾子错了,他没有依照我的教诲,叫他不要来见我了。曾子对老师是十分的信任,所以知道那一定是我自己有错。那一般假如想说:我那么孝顺,被父母打昏了,我都没有埋怨什么,怎么还说我错?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情境,会认为自己对,会认为老师、师父错?所以这都是我们要很省思的心态。
「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这个专、这个信是对老师、对师父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信心退了,这师生关系就会有变化了。对老师没有怀疑,所以赶快去跟老师请教:老师,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请老师指导。接着孔夫子讲:假如你爸爸打你,不小心把你给打死了,你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而他把你打死了,谁最伤心?你父母不就伤心一辈子吗?所以学习要通权达变,不能学呆了。夫子告诉曾子说,爸爸假如打大棍子的时候,要赶快溜之大吉;拿小棍子的时候,才接受教训。所以夫子讲:「大杖则走,小杖则受」。所以夫子的教诲真是通权达变,不是死的东西。这是讲到了曾子纵使是被父母责罚,他那颗心还是时时体会到父母的心情。
而韩伯俞也是这个样子,他小时候母亲打他,他都欣然接受。后来他长大了,有天犯错,母亲责罚他,他突然大哭起来,母亲看到这个景象也觉得很吃惊,说:孩子,小时候打你,你都没哭过,怎么现在长那么大了,打你,你还哭?韩伯俞说到:以前母亲打我,我都很痛,也代表母亲的身体很健康,也是在成全我的德行,所以我欣然接受;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代表母亲的力气愈来愈小,也代表我能奉养母亲您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所以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当我们看到父母的白发愈来愈多,我们也要想到奉事父母的时间愈来愈少,闽南话讲「生前一粒土豆,胜过死后拜猪头」。我们生前至诚的孝心,纵使没有买什么昂贵的东西,纵使只有曾亲手帮母亲、父亲泡脚、洗脚,帮他们剪指甲,这样全然的孝心,那也会安慰父母的心灵,也会给后代起很好的榜样示范。所以我们决不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又上演。
所以当父母亲老了,当父母系鞋带都系不好了,我们不要有任何的嫌弃,因为我们要想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父母教导我们,父母帮我们绑过多少次鞋带。当父母走路愈来愈缓慢,我们不要怪他们走得太慢;我们要想起在我们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也是父母牵着我们的手一次一次的练习,我们才从不会走到健步如飞。我们的人生都因为有父母的照顾,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能力,还有人生的正确思想。当父母亲一再重复同样的话题,我们也不要怪父母啰嗦,我们回想到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一次一次要求父母重复那同样的故事,那父母也是不厌其烦一次一次讲给我们听。
当父母亲在扣他衣服的扣子,扣了半天扣不上去的时候,我们不要怪父母迟钝了,我们也要想起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穿不上衣服的时候,扣不上扣子的时候,都是父母那种爱护一次一次在帮我们的忙。所以这些情景,有真情的人都要记在自己的心上。每每我们想起自己成长的过程,都会深刻感觉到父母养育我们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真的用心去感悟了,那绝对不需要到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人生的觉悟不要到那个时候才觉醒,我们愈早的觉醒、愈早行孝,愈能宽慰父母的心灵。
这位老师给父亲行了三跪九叩礼之后,看到父亲的白发让她深刻感觉父母的辛劳。所以后来她回到学校的时候,她就分享到她心境的转变,她说到因为对父母生起了这个孝心,也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辛劳,所以变成她看到其他人的父母,心境都不一样。自己的父母辛苦,他人的父母也辛苦。所以在那种感受当中,对一切的长辈恭敬的态度都出来。《孝经》里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你教导他孝道,他真有孝心,他会敬天下人的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你教给他悌的精神,友爱兄长的精神,他一看到别人的兄弟,自然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哥哥、对自己的姐姐很恭敬,一看到朋友说:这是我哥。真的,我们一听到「这是我哥,这是我姐」。听到这个称谓,我们的内心那个状态自然就提起来,也会尊重别人的兄长。「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教给他为人臣的这种应有的心境态度,他懂得要尊敬感恩自己的公司领导,他自然看到别人的领导,他也是有那一分恭敬在。所以这个教育真的都是从心地下手。
这个老师她就说到,她以前坐一些三轮车,或者是坐一些摩托车。在大陆都有用摩托车载客,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是住在一些城镇,甚至乡村里面,都没有一些大型的客车开到乡间里,所以都是踩三轮车,或者是坐摩托车才到自己的家里。他们下了客车以后,就会有很多人来说:要不要坐三轮车?要不要坐摩托?来跟他们谈生意。她说她以前看到他们走过来了,大部分都是中年的男士,看他们一过来,她都有点不耐烦,都还对他们的态度比较冷淡傲慢。但是从她跟父亲行过跪拜礼之后,看到父亲的白发,突然她见到这些人,看到他们头上的白发,她会感受到他们也是为人父,他们的肩上要担负起照顾他们的父母,以至于照顾他们的妻儿。所以看到他们都会感同身受,他们生活的不容易,从本来不耐烦转变成对他们的恭敬。这颗孝心就扩展到对一切人的感同身受的心。所以孝心一开,仁爱的心也跟着开了。
我们当初在海口,尤其在过年前夕看到很多离乡背景来打工的这些成年人,在邮局的门口大排长龙。他们没钱回故乡,但是他们把赚到微薄的钱都等着要寄回自己的家里面去。我们虽然月入很高,但我们的孝心可能还远远比不上这些打工的人。圣贤人了解到「人之初,性本善」,了解到「百善孝为先」。所以从这里开始教起,也唯有孝道、爱心的教育真正落实了,我们刚刚讲的官员腐败的现象就能够停止。以至于,你看现在那么多大学生自杀,怎么解决?这些现象怎么解决?当这些大学生他们有孝心的时候,有没有可能选择这样的路?不可能!只要心中还有父母,他不可能会这么做,因为他会感受到他这么做,一定会让他的父母肝肠寸断。所以这个孝心不赶快提起来,我们这个社会上的悲剧很难避免。
有位校长,他们学校就是以孝道为核心来推德行教育,所以一个领导者真正有德行、有智慧,那真是他整个学校的老师,以至于他的学生的福分。一个学校里面几千个学生,几千个学生孝心都种下去了,那几千个人生、几千个家庭的命运开始转变了。所以公门好修行,教育界好修行,以至于我们只要是当人家的领导都好修行,都可以好好做好表率。
他们学校最主要是有一个教务主任,曾经到深圳参加五天的中国文化课程。这位教务主任他年龄跟我差不多,也挺年轻的,他上完课之后,跟我们几位老师提到,他说这五天他有两个人生的突破:第一个,他本来抽烟抽很久了,五天下来,他一根烟都没有抽。所以他把烟给戒了,以后都不抽了。第二件事,就是他听五天抄的笔记,比他四年大学抄的笔记还多。四年加起来还比不上他五天的笔记。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请问这个教务主任他不愿好好的学些能利益自己、利益学生的东西吗?他愿不愿意学?他愿意!但是为什么不是在师范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为什么没有老师在那个时候就启发他?
我们现在师范院校到底教什么最重要?教老师德行、教老师孝顺最重要。焉有老师无孝、无德行,能教出学生有孝、有德行的道理?教育没有侥幸、没有偶然,必须上行下效。这些做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在念师范院校的时候,涉猎很少很少,都是教一些教学的技巧,就泡在那些技巧里面,我们也搞得一个头两个大。真的,不接受孔夫子的教诲,我们搞了一辈子教育,到底有没有在教好人?我们曾经在东北讲课,有个退休的老师很感慨的跑过来说:我都退休了,教了一辈子书,我真是惭愧,误人子弟;别说什么,我从没教过孝道。但是他却当了一辈子的老师。
曾经我的老师,我也非常感恩我的师范大学的导师,严老师。他曾经问我们一个问题,他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学生要吸收到知识那太容易了,他一个搜寻一堆东西都出来,知识还用老师教吗?要不要老师教?所以照这样发展下去,那知识统统可以透过网络,作业用email交就好了。诸位同学们,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来教吗?有没有哪样东西是高科技没有办法取代的?是什么?是老师的德行风范,那不是高科技可以代替的。但是假如老师没有德行,那比不上一个计算机、比不上一个网络能带给孩子的知识。今天我们为人师,假如没有德行,我们对不起这个工作。是!你看,老师们都一直在那里担心,我这些技术(计算机的技术),假如不赶快提升,我会被时代淘汰了。我们都只看到教育只有知识科技的传授而已,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教育的根本?德者,本也。
我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到,他在校门口,师范大学的校门口,旁边就是师范附属小学。附属的小学,大部分的学生是谁家的孩子?很大的比例都是师范大学里面老师跟员工的小孩,很大比例是这样。那天还下着雨,我的老师刚好走出校门,看到一台豪华的汽车开过来,有一个小女孩在校门口等她的父母来。她的母亲车子到了,然后匆匆忙忙开车门,打开雨伞要到门口接她女儿。当母亲匆忙的从车子走出来的那一刻,她的孩子站在校门口说:妳白痴!现在才来!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很可能是教授的孩子。当下我的老师听到这一声,愣了一下。突然停住脚步没继续走了,太吃惊了;更吃惊的是母亲边走边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孩子这么傲慢无礼,那是被父母给宠坏了、给惯坏了。
这个例子深深震荡我的心灵,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在走上教育的路上明白,有个比任何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要教给孩子的,就是德行。这样的孩子纵使读到博士,他会是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孩子是博士,表面上我们在外面还要觉得很风光,可是回到家里,这样的孩子会给我们折磨的要死。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表面上还要我儿子挺厉害的,读博士。事实上,根本在忤逆父母,都不敢让人家知道。
有个大学的老师,读的学历很高,回来自己所在的家乡附近的一所大学当老师。当了老师,收入也不错,但是每个月还回来跟父母要钱,为什么?花不够。成长的过程,父母给她太多钱,她那个花钱的习惯养成,每个月赚三、四千块人民币,但是每一年还要多给父母拿一、二万块的人民币,才花得够。你说栽培一个这么高学历的女儿有什么意思?那个想的不就是内心在那里痛苦吗?这个孩子居然要念大学的时候,还不会打水!在家里都当大小姐伺候,所以要去念大学以前,才给女儿恶补怎么打水,学打水。诸位朋友,这样的大学女教师给你当太太、给你当媳妇,你要不要?你们很有判断力,不要。所以这整个目前家庭的状况、社会的状况,对于我们从事教育者,以至于为人父母长辈者,要很深思。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很单纯、过得很顺利,过得不需要费一大堆的精神、气力,只要从根本下手,从孝道下手。
我们今天要有一个无悔的人生,所谓「为人子,止于孝」,这样能无悔;「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止于恭敬;夫义妇德,「为人夫,止于义;为人妇,止于德」,以至于兄友弟恭,这都是做人很重要的德行态度。唯有我们有这样的德行态度,那才能无悔的面对人生每个亲朋好友。所以与朋友交止于什么?止于信,对朋友一定要有信义、要有道义。
我们之前有谈到「为人子,止于孝」的例子,像王希海,大连的孝子,事奉父亲二十四年,那父亲中风跟植物人没有两样,他这么有爱心,但是他的内心非常坦荡。他觉得很欣慰,因为有他的用心,他的父亲能够生命能延续二十多年,所以他每每看到他的父亲还活着,他都很安慰,他说他一定要让他的父亲能活到八十岁。他父亲真的活到八十岁,八十岁寿终正寝,就走了。当他的父亲走了以后,一个孝子在面对父亲走了以后,他是什么样的人生?他告诉大家,他说:我这辈子以后都要往义工去做,我这辈子要奉献社会。真的,人那个孝是至诚的,他的仁爱心是自自然然。
在大陆,我们遇到很多孝子,或者一些很有爱心的人,我们都会赶快跟他们取得连系,然后寄一些《弟子规》、一些书籍跟他们交流。马文仲先生也跟我们有连系,他们也非常欢喜这些《弟子规》的经典,我们有给他寄书过去,马文仲先生现在都有在听师父讲经。所以我们这些善人这些线要把它串起来、接起来。以至于上次我们讲到一个监狱的女警,非常有爱心,帮助这些受刑人,她也都去听过我们讲课,所以「德不孤,必有邻」。人生能跟这么多善人一起来为我们的民族社会奉献一点微薄的心力,这一生也会觉得很没有遗憾,很无怨无悔。
上次也提到田世国把他的肾脏捐给母亲,就在上手术台的那一刻,是他心灵最安慰的一刻。一般的人上手术台是紧张,他却是欣慰,因为他确定能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我们的身体是来自于父母,能为父母的健康奉献一分力量,那是为人子觉得是踏实的事情。
为人父要止于慈,这个慈从哪里体现?这个慈要包含着智能在其中。假如慈没有智慧,那可能会变成宠爱孩子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不是慈。所以教育孩子要悲智双运,还要有智慧。我们看整个历史上留下来的这些家规、家训,那都是最好的教诲。所以真正慈爱的父亲就是把《弟子规》承传下去。怎么传?赶快叫孩子来读,盯着他:给我念!这样是不是慈?要做榜样给他看。所以弟子规假如是读就能读得出来,弟子规假如是要求孩子就要求得出来,教育哪有那么轻松的事情?
教育那个「教」字就告诉我们「上行下效」。现在像我们这个年纪教小孩,那可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可是效果不彰,好像孩子最后应付应付,自己也很累,拖着他很累。我们的上一代教孩子的没有那么好的口才,结果教出来的效果比我们好很多,有没有?因为我们上一代不是用嘴巴教的,是用德行教的。所以对家庭那种牺牲奉献不是用嘴巴传的,是在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当中就震撼我们的心灵。
这次到马来西亚刚好遇到了一位女老师,她是孔夫子的子孙,长得非常庄严,身高跟我差不多。以前我们了解到孔夫子是九尺六寸,这么高大,一看到孔夫子的后代子孙也这么高,长得很庄严。她没有读过《弟子规》,当她拿到《弟子规》之后很高兴,马上就开始好东西跟好朋友分享,但是她说到《弟子规》上的任何一句,她一读完了解了,她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小时候的某个情景,那代表什么?孔夫子的家道是不是靠读经传的?靠什么传的?靠父母真的把弟子规做出来传下来的。所以她看得太熟悉了,就整个小时候的家庭生活情境统统都显现出来。
这位老师提到了一个点,「称尊长,勿呼名」。她说她称呼父母从来没有用过「你」或「他」,她都说「爸爸」,没有说他怎么样。我们假如叫爸爸说,给妈妈说: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怎么可以。称呼自己的爸爸「他」,感觉听起来舒不舒服?跟母亲讲,妳怎么样怎么样。跟母亲讲话的时候称「妳」,感觉怪不怪?你看那种教诲非常细腻,每个言语也是自己的心的反射。假如言语没有恭敬,这个恭敬心就愈来愈远了。所以她连称呼父母,用「你」、「他」就觉得全身不舒服。所以那个恭敬心已经深植在他们心中。
我们有位朋友,他学了《弟子规》之后,称呼他的母亲都称「母亲大人」,都称「父亲大人」。你看强迫自己要恭敬,结果愈叫就愈自然,叫着叫着那分对父母的孝敬慢慢生起来了;生起来以后,他本来对他公司的领导态度也很傲慢,常常就不给好脸色看,很微妙,他孝心起来了,他对公司、对领导长官的感恩心也起来。慢慢的,你看,他家庭、父母关系改善了,在公司里面跟上司、跟同仁的关系也改善。真的,一个人孝心提起来了,他看每个人都会想到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我应该要好好的爱护他们才对。当然,当他这颗孝心提起来了,他才能教他的小孩孝,不然他怎么教?内心都很没底气,很虚。所以这个慈真正表现是自己把德行给演出来、做出来,这是真正对下一代的慈爱。好,今天我们就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