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6/12/20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0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一次课程的主题,「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前面几节课我们所讲到的,人要能无怨于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事实上在我们行善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抱一个求的心,因为孝顺父母,忠于团体、忠于国家、忠于夫妇,以至于尽心竭力帮助兄弟、帮助朋友,这本来就是我们为人应该尽的一分责任,不能在做的当下还在希求好的果报。其实那就变成拿着天性、人与人的这种天伦在做生意一样,那过起来好不痛快,感觉不痛畅。反而是我们做得都觉得心安理得,自然整个人与人当中都是互相敬爱,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怨,所谓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对他好,怎么都没得好报?怎么他都没有对我更好?从求的心就产生求不得,最后才会有怨气。所以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可能我们常常会忘记。所以当我们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烦恼,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这都是该做的,这时候怨跟烦恼慢慢就调伏下去。
所以连圣贤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验,但是他们并不怨,甚至于把每个逆境当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所以他们过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念到这四句话的时候都相当羡慕,也相当向往。其实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当下可以契入,只要我们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报的这种心放下来,把一切境界当作是老师,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习气、哪些烦恼没有放下来。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想要见夫子,考虑要重用夫子,夫子跟着学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军队包围起来,因为他们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国,楚国一强盛,他们刚好又在楚国的旁边,很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其实他们这样想事情,这样推断事情,那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假如楚国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会非常强调敦亲睦邻,友善的对待旁边的国家、邻居,这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他们不了解圣贤的存心,还迫害圣贤,这都是相当不应该的。结果夫子因为被困住了,没有办法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后来整整饿了七天,历史上称为陈蔡绝粮。
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跟圣贤人道德、学问的差距,差距在哪?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诸位朋友,假如我们饿了七天,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想:我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了,都认真做了,怎么还给我饿肚子?这样就是我们有希求的心,有求回报的心,这也是贪心。夫子饿了七天,当下慷慨讲诵,还是抓住每一时每一刻给学生教诲,他并没有唉声叹气丧失他的信心,而且还弦歌不断,在那里弹着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夫子的定功比较强,但是学生忍不住了,所以子路就站出来,他说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气,他有不明白,就问夫子,为什么我们立身行道,都是为国为民的存心,但是却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夫子这时候也很冷静,对着自己的学生讲到,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绝不希求好的结果。所以夫子对子路提到,因为子路说道,夫子曾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个道理在《书经》里面,在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有提到。
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降之百祥,我今天做了好事,明天就要给我好的果报,甚至于还有人做点好事,然后跑去赌博,说我今天就会赢钱,这都是完全错解圣贤的意思,绝对不会我们做坏事还帮助我们,那不可能。但是做好事,它就好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种子还要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会发芽,才会开花结果。其他的条件,有时候短时间就可以条件具足,有时候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具足。以大自然来讲,种子还要有土壤、有阳光、有水、有空气这些条件,它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相同的,我们这个善的种子种下去了,也要有其他的这些贵人,还有很多大环境的条件促成,我们好的果报才会现前。
而且说实在的,当我们好的果报现前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再把这个好的果报、好的福分再布施给大众,不然善报来了我们又生贪着不是又堕落了吗?所以我们希求好的果报绝对不是为自己的享受去求,更重要的是为众生,我们的福就是众生的福,我们要广修供养给大众。假如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希求的心,其实祸根就在其中,因为佛家有讲「三世怨」,这个我们修行人不可不知,第一世行善修福,来世享福,一享福他就忘了自己应尽的一些义务,恃才傲物,以至于是弄权一时,最后落得凄凉万古。这个万古不只是给后代的人抱怨、责骂,更重要的是自己堕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冷静的来看看这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有弄权的人、所有欺压百姓的人,他都有很高的权位跟财富,而这些高权位跟财富的来源都是前世所修的福分,这些都是三世怨的例子。
以至于我们近代的这些政治人物,以至于一些大商人,大家都可以冷静看看,那都不是修普通的福。但是他这一世,前世修福,这世享福,往往晚节不保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以大商人来看,在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他曾经会集很多富豪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大富然后又大败的整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保富法》。里面很多上海相当有钱的人,富不过一代就败下来,而且「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你看他败下来那种凄惨样,不都是有钱的时候、有权的时候在那里耀武扬威造成的吗?所以当我们明白三世怨,绝对不希求果报来享受。做善事是本分,做善事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福分能够供养给大众,所以得了一定要赶快舍,舍了又有得,得了之后又再舍。
所以子路问夫子作善降之百祥,这个百祥也绝对不是今天种下去下午就结果或是隔天就结果,它有可能是下个月结果,它有可能是一年之后结果,或者十年、三十年,甚至于是下辈子才会结果,都有可能。但是当我们行善非常的认真、非常的积极,就好像种一棵树一样,你让它的土壤多施点肥,多给它浇水,当然它就会成长得比较快。所以当我们行善能够愈积极,改变命运的速度就愈快。所以我们今天抱怨命运不好,那是不对的。我们之前已经提过一个重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在受到一些逆境的时候,欢欢喜喜,那是还债,那是我们之前欠人家的债,俗话说无债一身轻,都还完了,愈来愈轻松自在。
最好是赶快还完,绝对不要临终的时候再来跟我们要债,那就很冤枉了。几十年修行,结果他临终的时候来要债,乱了我们的道心,当生成就的机会给丧失掉了。所以都是该还的赶快还,人家欠我们的统统不计较,不要了,甚至于当人家来讨债,恶意对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要觉得很对不起他,假如我们不是之前对人家不好,也不会让他这辈子这样堕落下去,因为人要来讨债,他贪瞋痴都来了,我们害人家堕落,很不忍心。所以汤王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任何人的过失都跟我们有关联性在,我们不跟人家结恶缘,他就不会以这个恶的行为对我们,所以他恶的行为也是我们造成的。当我们有这样思惟的时候,对一切逆缘欢喜接受,有了这分欢喜的态度,这个怨结会很快的化解,大化小,小化无,甚至于因为我们的这种心境让对方感觉你的修养很好,就把这个冤业转成了法缘。确实,当我们真正明白真相,所有一切的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的善友,众生皆是宿善友,众生与我们是一体的,这才是真相。所以当我们行善快,改变命运就快。
说到改变命运,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在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孔先生,孔先生是邵子皇极数的传人,他算命算得很准。那时候刚好跟了凡先生遇上的时候,就提到你是仕路中人,明年即进学,明年就可以考上秀才,怎么现在还在这里采草药,没有回去读书?原来袁了凡先生的父亲希望他学中医,可以养身又可以帮人看病,然后养活自己的家。所以他本来是准备遵照父亲的遗志,后来遇到孔先生劝他,你应该是可以走功名的路,回去报告母亲,母亲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让他先算一算,看准不准。后来孔先生算他县考童生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他去读书,那一年考试居然三个地方考的名次完全没有偏差。所以孔先生绝对不是江湖术士,是真正懂得数学、数理,推算得非常精准。
袁了凡先生因为孔先生算得这么准,就请他帮他算一生的命数,结果算下来之后说他只能当到四川一大尹,没有办法考上进士,当了三年半赶快回来,命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号丑时,这个时间他就会去世,当寿终正寝,而且命中没有儿子。所以他相信以后,往后的人生就变得漫不在意,悠悠放任,反正命都已经被算准了,还有什么好担心,有什么好努力的?
不过袁了凡先生他还是很有善根,跟佛门很有缘分。他曾经有一年到北京(燕都)去读书,后来要回南京的时候路过栖霞山,因为栖霞山有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他去拜见云谷禅师,《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这都是一代高僧,难得的因缘,我们有一颗受教的心,就有相当大的福分。所以「富在知足」,谁是最富贵的人?知足者。「贵在知退」,贵是值得人家尊敬,进退得宜,人家很尊敬我们。包含我们有很高的权位,这时候都要战战兢兢,提拔后进,绝对不能占有这个权力打击后进、打击部属,这个反而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甚至于是被人埋怨。所以真正的贵人,绝对不是位置很高的人,而是知道进退,懂得提拔后进的人、栽培后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要功成身退的人,这样才是贵人。所以我们对于这些道理要从实质的精神当中去契入,绝对不要误解富贵就是有钱又有权的人叫富贵,这是表相的东西。
「福在受谏」,人生最大的福分在能接受别人中肯、正直的劝告,当接受劝告了,很可能命运就改变了,很可能一个很大的劫难就化解过去了。所以了凡先生见到云谷禅师,刚好禅师在打坐,他就跟禅师对坐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觉。三天过后云谷禅师就对着他说,因为看他三天三夜坐下来都没有起妄念,就问他你为什么都没有妄念?结果了凡先生说人生命运都注定了,没什么好想的,结果云谷禅师就哈哈笑了,然后接着说我本来以为你是英雄豪杰,都没有妄想,原来你是凡夫,完全不了解命运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很冷静,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圣贤的教诲,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信心,对于圣贤每句教诲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这一句相信,另外一句就不信。假如是这种态度,那不是跟圣贤人学,还是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学。所以面对任何一句,都想着如何做到,绝对不想着这个我做不到。假如想着这个我做不到,那就绝对已经不是跟圣贤人在学习,都还是跟自己的分别执着在打转。所以这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提得起来,怎么做到。《诗经》当中明明就写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那怎么命运会被算定了就没有办法改?所以云谷禅师就给了凡先生说了这些圣贤的教诲,包含我们佛家讲的,释迦佛特别强调的,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但最重要的,要如理如法去求,只要能多行善事就可以改变命运。
云谷禅师相当有智慧,他在引导了凡先生的过程,因为了凡先生有说到他的命中考不上进士、没有功名又没有儿子。云谷禅师反问他,你觉得你应该有功名吗?诸位朋友,我们现在好像在听故事,现在不是在问了凡先生,现在云谷禅师在问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富贵吗?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这些好的果报吗?假如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好的果报,原因在哪里?原因一定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定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这些境界才会不圆满、不如意。
所以师长曾经有一段话教诲我们,「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我们只是念着岁岁平安,事事如意,这是果报,你没种因,怎么得果?所以诸恶莫作才能岁岁平安,众善奉行,不断的行善,你种下去的都是善的种子,你往后的人生开的都是善果,所以年年如意。云谷禅师这么反问,了凡先生毕竟也读过古书,都知道要多多反省自己,他思考了一下回答,他说我本来福气就比较薄,又不懂得积功累德,个性又很急躁,度量又不大,甚至于还拿着自己的才华去轻视别人、去欺负别人,甚至于去揶揄他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到,人的福分在哪里流得最厉害?口业。所以《无量寿经》才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所以口为祸福之门,可以造很大的福,这个口可以时时随喜功德,称赞如来,修普贤行,这个口也可以破人家的和谐家庭,甚至于破僧团,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为什么儒家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门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会摆在第二位?显得它有多么的重要!
大家再冷静看看《弟子规》,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统统讲的是学习如何跟人应对谈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看,见未真勿轻言,我们都没有看到真相,乱去讲,到时候损害了人家的名节,很可能人家想不开去自杀,那我们的罪业都很难说。甚至于这个口业造下去了,让人家家庭一辈子都不和,那个都是太折福了。「知未的,勿轻传」,这个道理我们都不了解,轻易就跟人家讲,害人家对宇宙人生误解了,断了人家、坏了人家的法身慧命,这个造业都不轻。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现在这个时代一定是团体一起做事,所谓众志成城,才能把事情办好,我们在弘扬正法的过程当中都要有一大批的人一条心弘护正法,而团队最怕的就是是非人我,流言蜚语。曾经子贡就问夫子,「君子亦有恶乎?」君子有没有非常厌恶的事情?有没有厌恶的人事物?夫子说有。当然这个厌恶决不是圣人跟人家对立、跟人家矛盾,不是,是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出现,对整个社会团体影响特别不好,产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君子、圣人非常的戒慎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孔夫子接着就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就是处处拿着别人的过失到处讲,那是不对的。拿着别人的过失到处讲,那是破坏人家的形象,甚至于断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然后又让其他的人对他有看法,团体之间的芥蒂、嫌隙愈来愈多,那就失和了。所以应该是当他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善相劝,德皆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要私底下跟他讲。
所以我想起师公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教诲,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不只不能嫉妒,要随喜,甚至于要帮助他、成就他,要请佛住世。所以在《论语》里面也讲「君子成人之美」,这个成人之美就是随喜,就是协助他,绝对「不成人之恶」。所以君子跟小人就在我们一念之间,随喜就是君子,嫉妒就是小人。而且一嫉妒,对方不会有损失,很可能是障碍整个法缘,那这个不得了,影响的是一大群人闻法的机会,果报在三恶道了。所以师长曾经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就是告诉我们在修学的正法团体当中,绝对不能障碍他人的法缘。
「见人有恶,不批评」,因为我们一味的批评只会让他情绪化,闹得都不愉快。当初我们在正法团体当中绝对不是要来搞破坏的、要来跟人起冲突的,这不是我们的初发心。所以人要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初心。我们到僧团、到正法团体来,就是为了自行化他,跟自行化他无关的事不干。相同的,我们成立自己的家庭是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绝对不是结婚的时候就想着我就是要来跟我先生或跟我太太吵架的。有没有人要结婚的时候说我就是要来吵架所以来结婚的?绝对没有。所以不忘初心能让人保持冷静。相同的,比方君臣关系,跟领导之间起了一些冲突,我们绝对不发脾气,因为那也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是来尽心尽力回报公司、回报领导对我们的恩德,这叫「恩欲报,怨欲忘」。甚至于是朋友,有没有我们交朋友的时候说我就是要跟这个朋友过不去的?绝对没有这种心,所以应该是珍惜这段朋友的缘分。
春秋时候的晏子,晏婴是个贤者,人家就肯定他交朋友的态度,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很会交朋友,当这个朋友跟他交往得愈久,他是愈来愈尊重这个朋友。我们反观现在的情况,朋友交得愈久很可能我们愈随便,我们都什么交情了,就变得有时候打电话,都已经十点半了,可能人家都在睡觉了,然后打过去吵到人家睡觉,自己都觉得反正我们那么熟了,没关系。不对!愈熟应该要愈恭敬对方,愈熟应该要想着对方对我这么多的爱护、照顾,恩德要时时记在心上,那分对他的恭敬自然就会出来。
所以愈熟的朋友,甚至于自己最亲近的先生、太太,都应该要互相恭敬,都应该要「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甚至于是用对方比较隐私的东西,都应该要尊重一下,「用人物,须明求」,不然有时候他找不到东西已经担忧半天了,我们才漫不经心说那是我拿去的。一次、二次可能脾气还不会爆发起来,往往几次之后,当我们没有这分恭敬心对人,迟早起冲突。所以人跟人发生情绪冲突了,我们都要反观自己,一定是我的恭敬心不够。
「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我们在规劝的时候不要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正直,然后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他的问题讲给他听,你说我都没有批评你,我是直接规劝你,然后对方已经气得牙痒痒,自己还了然不知。人还是要柔软、还是要敏锐一点,所以应该是在私底下劝他,因为人情不可拂,人都比较顾面子,你不要把他的面子给硬撕下来,这样会撕破脸,所以规劝也要是没有人的时候私底下规劝。甚至于当我们要规劝他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对方对我们的信任,假如信任不够,能不能劝?我们不能只是拍着胸脯:你能认识我这个朋友太难得了,因为我就是正直。人情世故还是要懂得。很多人很善良,但是没什么朋友,就是这种分寸不知道。所以师公教我们要规劝或守默,信任不够的时候不轻易开口,所以规劝别人还要有时节因缘。所以讲话是个大学问,要学。
《论语》里面就告诉我们,君子「信而后谏」,相信以后才劝谏,信而后谏,「未信」,还没有信任的时候你就在劝谏他人,「则以为谤己也」,他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是特别看我不顺眼?他会误会你是要毁谤他。真正信任,他觉得你是真正为我好,这个劝就没有问题。而且说实在的,纵使劝,能不能一次把十大罪状都列出来?不行,要循序渐进。甚至于要劝以前,还要说你最近有哪些真的做得比我还要好,「先美其长」,还要先夸个几句,让人家高兴。你不要今天一大早,人家好像都还没有睡醒的时候,「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诉你」,然后他就很紧绷,你说你昨天哪里做错了你知道吗?这都不够柔软。应该是「先美其长」,先肯定他的付出,你先美其长,「盖人喜」,他生欢喜了,我做好事人家都有看到,他心情好了,则善言易入,你劝他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伤害一个人很简单,你打下去就害他受伤了,但是要帮一个人很不容易,真是要煞费苦心。所以今天我们冷静来看看,身旁有很多好朋友都是苦口婆心在劝我们、在帮我们,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要珍惜。当他们要来劝我们,我们可不能又摆了一张臭脸给人家看,福在受谏。现在很多年轻人旁边还是有很多好的长辈,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比较不受教,人家批评个一、二句嘴巴就翘起来,所以长辈只好敬而远之,看我们什么时候比较肯受教了再来提携我们。所以人生不要怨自己没有贵人,根源还是在我们谦卑、恭敬的态度不足。所以这是师公讲的,「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你看,这都跟口业有关系。
「见人错事」,这个事情错了,比方他端个东西走路有点急,把盘子、碗给摔破了,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或者办理一些事情出状况了,我们当下又在那里「哎呀,你怎么搞的?乱七八糟,你知道你这样造多少业吗?」又在那里批评半天,然后你愈讲他愈紧张,那个不对。要先把情况妥善做最后的补救工作,都做好了,对方会感觉你非常替他着想,都是尽心尽力的在帮助他。由于这分信任,这时候我们再针对他做错的部分给他一些规劝、给他一些方法,他会一辈子记住这件事,他会一辈子感谢你给他的这个方法。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我们在团队当中都是为了来成就团队,绝对不能因为嘴巴的过失恼害了众生,甚至于破坏了团队的和谐跟工作就不好了。
我们刚刚是讲到袁了凡先生,他说「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都是口业的部分。所以人要积功累德首先要从言语的过失开始治起。我们刚刚提到孔夫子说君子有恶,第一个我们刚刚已经强调,「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其实这些都是人际关系当中的忌讳。孟夫子有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对一个团队推展它的事业那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而破坏人和这四个地方就很危险。
第二个「居下流而讪上者」,就是他是部属,他会公然批评,讪上就是公然批评长官,君臣关系就颠倒了。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父子也好,君臣也好,今天一个儿子在外面骂自己的父亲,会得到人家的尊重吗?那根本就是让人更瞧不起自己而已。相同的,一个部属在那里骂自己的长官,不只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甚至人家根本就轻视这个人。假如诸位朋友,你也是老板,你也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刚好看到一个人在骂他的老板,你敢用他吗?你绝对不敢用他。而且当下属不断批评、不断毁谤自己的上司的时候,整个伦常就颠倒了,没有秩序这个团体完全就乱掉了,所以劝上也是要规过于私室,绝对不能在背后批评。而且假如这个批评的人他本身职位也不低,那就又影响他底下的人,整个团队就完蛋了。
我们也常常冷静的思考,我们常常念「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包含累世的父母,所以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成就,不能再造罪业。所谓「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要帮助父母脱离六道之苦,轮回之苦,那才是真正尽了孝道。问题是我们自己要能够自觉才能够觉他,我们自己要能自度才能度他,不然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这生一定是要勇猛精进修学,这样才能够报父母恩。我们要是精进修学了,怎么还有时间搞是非人我?所以能时时念四重恩,绝对不容易堕落,也不容易退步。还有师长恩,我们念着佛菩萨的恩、念着师父的恩德,时时都是想着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
再来,国家民族的恩,你看,几千年圣哲人的智慧帮我们把做人的根基能够扎得好,只要我们肯受教。最后众生恩,所有物质的提供都是非常多看得到、看不到的至诚心的人拿到团体来供养的。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时候,有一对夫妻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早上到了,已经坐了一夜的车子过来,到的时候把当季的这些谷类都帮我们送来,希望我们能够吃到最新鲜的食物,接着他又拿了几百块钱,而那几百块钱当中还有五角的、一块钱的,他统统都拿出来,我们能感受到他是倾其所有给我们支持,那个倾其所有的至诚心我们又拿什么心来回报?那只是一个众生这样赤诚,还有很多,像东北有个老太太,固定一、二个月她就寄二千块钱来,而她每天就是吃稀饭配咸菜,其他的钱都省下来护持正法。所以多少人用这种至诚心,我们假如念念记在心上,绝对不敢懈怠,绝对不敢破坏整个正法团体的工作,深怕自己障碍了这个因缘。对于整个正法弘传的因缘就像保护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如保赤子。这是众生恩难报。我们能时时想得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这节课就先到这边,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