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四八集)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45-0948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威光获益」十一句里面第五句: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清净行门能得无边的果德。清凉大师讲,「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我们在这一段行门里面,特别为同学们介绍文殊菩萨的十个修行科目,「十波罗蜜」。这十门前面五门跟诸位介绍过了,从布施到禅定,第六个科目是「般若」,智慧。通常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讲菩萨修行的纲领只讲六个,从布施到般若。《华严经》处处都是用十代表圆满,所以文殊菩萨将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门科目,六门课展开变成十门课。所以十跟六确实不增不减,十归纳就变成六,六展开就变成十,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般若智慧,大经上跟我们讲的,「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普入是讲万事万法都跟般若智慧相应。而实实在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一法不与般若相应?没有!法法皆相应。只是凡夫不觉,没有觉察到它跟般若相应。觉察到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
为什么一切法与般若相应?诸位一定要懂这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性。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哪一样不是自性所现、所变的?所现、所变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所生。自性本具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这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自性所生的万法里头与般若智慧相应不相应?当然相应!自性本具无量的德能,自性本具无量的相好。你要真正懂得这个大总持法门,这是大总纲领,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随便拈一法,都与般若相应、与德能相应、与相好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就不是自性变现的。不是自性变现的,世出世间找不到。六根所接触到的都不离自性。所以今天的问题就是宗门祖师大德所说的,你会么?你会看吗?你善观吗?观是观察。果然善观诸法,就是你会看,你在一切诸法你都会看,原来跟实相般若完全相应,这个样子随便拈一法都与无量无边的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如果把六度展开变成十度,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是从禅定里面开出来的,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这就变成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四科,便于前面六科的落实;换句话说,它有能力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落实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菩萨行活活泼泼,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权实二智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单单讲六度,般若波罗蜜里面权实二智都包括在其中,如果讲十波罗蜜,权智开出去了,单讲实智。实智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实智,真实智慧!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后边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
所以我们静观宇宙万有,大到虚空世界,小到微尘毛孔,你仔细观察它,细心深入去体会它,它无知,它不动。也许同学们听了会觉得奇怪,经论都说这一切万法是动的,为什么我在此地说不动?实在讲不动是经上说的,不是我说的。法相唯识宗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是动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也说,「真如不守自性,而起一念妄动」,无明是这么生起来的。所以无明就是个动相,无明一动就起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实在讲这个就是动相;这一动就生了一个「能见相」,一动就想见;这一想见马上就变出一个「境界相」,你所见到的。所以,能见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能见相是我们今天讲精神的世界,境界相(相分)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跟精神世界同源,同一个根,这个根是什么?无明业相。换句话说,真如不守自性,它的根本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念妄动就叫做迷,所以迷是动相,觉是不动;觉心不动,迷心妄动。
你从这个地方又要了解,静是真如,动还是真如。真如像水一样,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很平静,这时叫觉。为什么?你看水平静的时候,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它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觉就有照,照是明了。它要一动,动了就起波浪,起波浪之后它就照不清楚,照到外面的相支离破碎,真相就见不到,破碎的一部分一部分连不起来。所以对于宇宙真相就迷失了,迷失了然后产生错觉,把局部的现象当作全体。九法界凡夫,他的思想见解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动没有离开水,水好比真如;静,不动,不动还是没有离开水,佛在经上才说「动静不二」,你想想看这个意思是不是?但是动,真相你完全不了解,你见不到,静的时候见到了。见到之后,动不异静,静不异动,动静是一不是二,你就得大自在了!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真法界。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说(你们现在常常念,常常在学习),极乐不异此方,此方即是极乐,极乐是静,此方是动;极乐好比水是平静的,此方这个水起了波浪。他这两句话不容易说出来,如果要没有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讲得好。中峰不是普通人,至少他是已经觉悟了,从他几次开示里面,好像是见性,不见性说不出来。明心见性就是法身菩萨,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中国人真正是有福报,历代祖师大德当中,真有成就,达到明心见性,契入佛境界的不乏其人,代代都有。我们学佛,说老实话,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契入。你想不想契入?你知道你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不能明心见性?你放不下!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三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统统要放下,一丝毫都不能够留,你就明心见性。有人听了很欢喜:我放下,统统放下!真的,这一念放下,第二念又拉回来了。真的,大乘修行人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说不尽。
所以我们确实有觉悟的时候,但是时间很短,一剎那觉了,真的,我一切放下了。可是到第二念,第二念又回来了,又舍不得了。换句话说,他不能永远放下,他进进退退的,想放又不肯放。这什么原因?习气,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染着。这怎么办?只要自己有正知正见,天天读经,天天听佛菩萨劝告,听佛菩萨教导,一天放一点、一天放一点;不要一下放,一下做不到,慢慢的放。这样如果能保持不退转,你有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功夫,真的放下了。哪一天真的放下,哪一天你就入佛境界,这些经教的意思你都懂,你都通了,你的心恢复到平静,八风吹不动!
八风是说的什么?是环境的诱惑。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我们常讲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不受诱惑了。你在里面可不可以跟大家一同生活?可以!一同生活,一同游戏。不一样的,跟你一同生活的人、一同游戏的人他们在迷,迷而不觉;你在觉,觉而不迷。你可以跟他们一样,逢场作戏,一丝毫罣碍都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念念与自性相应,法法不离真如、不离般若,这就是方便波罗蜜,「方便」是第七个科目。方便波罗蜜不是对自己用的,教化众生用的。佛常常教导我们,一本《金刚经》,《金刚经》只有五千多字,不长,里面讲了十几二十句,你读了之后,这句话的印象非常深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般若波罗蜜,为人演说是方便波罗蜜。演是什么?表演。我要把我读诵的,也就是把我觉悟的,无论觉悟多少;你真正所觉悟的、得到的,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把你所读诵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那叫受持,自受用,接受了;受是受用,持是保持。这是属于禅定,是属于般若波罗蜜。为人演说是利他的,一定要让一切众生在我这个形象上看到佛法,形象就是代表了佛法,形象就是佛法的模型,就是佛法的标志。大家要学佛,就在这个形象上学,这个形象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所以「方便」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你一定懂得恒顺、随喜,你要顺众生的心,顺众生的意思,顺众生的喜好,他欢喜什么、爱好什么,现身说法!现身是做出样子来叫现身。他看到你这个样子,他向你请教,他向你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法。
所以「方便」,方便能成就布施波罗蜜。你观察众生的喜爱,这里面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智慧;譬如现在这些众生,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烦恼习气很重,贪而无厌,他贪财,多多益善,永远没有满足。他喜欢财,我就布施他财,错了!这样增长他的贪心,你害了他,这就是佛门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方便是智慧,慈悲是智慧。我要满足他的爱好,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才是个高明的老师。不是说一味随顺他;随顺他,我们仔细要观察,决定不能让他产生副作用。他需要财富,他需要享受,我们要给他适当的,不能太过分!他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功夫?福报,还要看他有多大的福报,他有多大的智慧,他能消受多少成分?不能太过分。太过分,他消受不了。就如同人贪爱饮食,我们供养他,他贪爱饮食,你要知道这个人身体的体质,这个人平常饮食的量。如果他体质不好,你给他过量了,不但不是供养他,你是在害他,为什么?他吃太多了,他生病。一个道理。
所以「方便」在般若之后,从般若生出来的。在布施里头、在持戒里面、在忍辱里面,有大开方便之门!戒律里头有开缘,符合方便的条件可以开,条条戒里面都有开缘。但是这里头有一个绝对的原则,那就是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利益的可以开;对众生没有利益,有害的,决定不能开。这个道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不晓得开遮持犯的道理,一个持戒的人往往死在戒条之下,那就难了!
我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李老师日中一食,戒律清净,虽然是个在家居士,他的行持,许许多多出家人比不上,值得我们尊敬。我初到台中参访的时候,住在慈光图书馆,他给我一份工作,在这个图书馆里面做管理员,所以有机会亲近他老人家。老人家对我们很爱护,常常有应酬的时候,他带着我去,我跟他,吃饭的时候,他叫我坐到他旁边。有不少次的应酬是在晚上,因为我晚上也不吃,那是已经很久了。他是吃一餐,中午吃一餐,晚上有人请他吃饭,他也去。他带我去,告诉我,他说某人持戒很严,持午,过午不食。他说自己修行,行,很好;度众生,不行!我说为什么?尤其是初学佛的众生,他对你尊敬。他们都是工作非常繁忙,这个我们现在晓得,在工商界工作的人,尤其是当老板、当经理,他们一天主要的一餐是在晚餐。早晨甚至于都没有吃东西的时间,喝一杯牛奶,吃一点水果,早餐。中午也很随随便便吃,下午下班之后,晚上是他们最重要的一餐。他对你尊敬,晚上请你来吃饭。你不来,他不懂得什么叫持午不持午,他说你这个人架子太大,瞧不起他,把他学佛的这个念头就打断了。
他这个念头断了还不要紧,他还到外面宣传,某个人、法师你们不要请他,架子太大。他在外面宣传,把别人的学佛的机会、善根也都断掉了,谁的过失?过失不在他,过失在我们,我们是死在戒条里头,叫不通!所以李老师晚上有很多宴会,他带我去,告诉我,这是开缘,通权达变,让众生生欢喜心。以后尤其听说了:老师一天吃一餐,晚上都不吃的,你请他来,他就来了。那个人格外欢喜:老师给我面子!以后教导他,他更听话。所以老师不是去贪这餐饭,老师实在是希望来度他们。我听了他老人家的开示,我才恍然大悟,才明了,法缘为什么殊胜。李老师的法缘是真殊胜,我到台中,他在台中已经十年,亲近他的、跟他学的,那个时候差不多有二十万人,不简单!我在那个地方住了几年,我跟同学们开玩笑,我说如果李老师要想做台中市长,不要出去竞选,只要在家里说一说「我想当市长」,他就当上了。为什么?台中莲社的莲友几十万人,一个人拉几张票,他就够当市长了,还用得着到外面去招摇、去自我宣传吗?不必要,真正是实至名归。真实的德行,起那么大感召的力量,我们就晓得他的智慧是活的,我们现在讲活用,他不是呆板的,身心清净,真的一尘不染。这是举一个例子为大家说明。
忍辱波罗蜜里面同样也有开缘。忍让,你要观察时节因缘,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面面都看得清楚,忍辱波罗蜜怎样修法,才能如法,才能让对方得真实利益,这里头就有方便。忍让是有分寸的、有节度的。对他有利,对自己没有太大的伤害,不但没有伤害也有利,自他两利。大部分,他利是得到某些物质,自己所得到的是德行,是提高自己的境界,佛家常讲的消业障、长智慧。这方便里头最重要的,为教众生,现身说法,这就是后得智里头无所不知。
第八个「愿波罗蜜」。前面一句讲的是「一切佛法大愿海」,人不能没有愿。菩萨的弘愿无量无边,归纳起来总不外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有一切菩萨发的弘愿,统统都归纳为这两条;不是上求佛道,就是下化众生。我们要发!《华严经》上跟我们讲的「成就一切众生」,这是下化众生;「供养一切诸佛」,这是上求佛道。人有这样的愿,在菩提道上不会退转。你修行为什么会退转?为什么不能往前进?你没有发愿。如果你的愿清净,你的愿力强大,你怎么可能会退转?所以「愿波罗蜜」能帮助六波罗蜜里头的「精进波罗蜜」,这是真的。人有坚定的大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阻碍,他总是百折不回,一往直前,勇猛精进,没有不成功的,世法、佛法都不例外。菩萨的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愿是在成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是普度众生。我要不成佛,我度众生就有限,度众生不圆满。成佛道才能够真正度无量无边众生,令一切众生圆满得度,愿就非常重要了。
十波罗蜜里面,第九是「力波罗蜜」。这个「力」,主要的含义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心有力量,它有力量,它决定不会动摇,决定不会退转,决定不会夹杂染污,能帮助禅定;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修行人讲功夫得力。十波罗蜜里头,力波罗蜜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功夫得力了。内不受染污,外面不受诱惑,深心!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力波罗蜜;不容毫分不净夹杂,力波罗蜜,这功夫真的得力了。这是般若波罗蜜里面一分的德用。
最后一条是「智波罗蜜」。智波罗蜜,「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如来力是什么?如来加持的力,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一般《般若经》上常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为什么此地说「知一切法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妄相即是实相,真妄不二,这个话讲得深!你什么时候能够见到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染净不二,那恭喜你,你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明心见性。凡夫落在「二」里头,染不是净,净不是染。要知道佛讲经,常说佛无有定法可说,甚至于在般若会上,佛把讲经完全否定掉了。佛根本就不承认自己讲过经,谁要是说佛讲经,叫谤佛。明明讲了四十九年,讲了三百多会,为什么说他没有讲经,你能懂吗?说与无说不二。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这些话在大乘教里头很多,念了几遍,真的把我们念胡涂了,愈听愈不懂。但是,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我们是没有见到事实真相。
所以,有人迷在「空」里头,有人迷在「有」里头,有人迷在「善」里头,有人迷在「恶」里头,佛说法善巧方便,只是破他的执着,破他的分别,破他的迷惑而已,哪有法可说!佛所用的方法、手段太巧妙了,太多了,说之不尽。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大夫有一定的方法吗?处方,有一定的处方吗?没有。处方从哪里来的?因人而异。佛教众生因人、因时、因地、因事,所以叫契机。这个人遇到佛,佛给他点一点,他就醒悟,他就明白,效果不就达到了,哪有定法可说!这个智叫权智,善巧方便。要知一切法真实,为什么?性真实。从性里面现的相,怎么不真实!佛也常说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能现是真的,所现是假的,那是从凡夫知见上说。这是佛教学有个原则,依二谛说法。就是教学他根据二谛,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如来自己所证得的境界,给你讲不二法门,这是如来果地上证得的境界。给你讲二,性是真的,相是妄的,这是依俗谛,这个说法你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所以佛说法,对于一般众生,俗谛说得多,真谛说得少。真谛不能不说,也就是他透一点消息,看他能接受多少,透一点点,不能透多。
真跟妄用什么标准来说?佛用的是一般大众都能够理解的:不变是真的,会变是假的。以这个标准,行!真如,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我们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身体也接触不到,当然它就不会变化,不变化是真的,永恒不变是真的。相,相会变,我们人身是个相,有生老病死;花草树木是个相,它有生住异灭;我们讲地球、讲太阳,也是个现相,它有成住坏空。这个说法我们很容易懂,我们能够接受。现在说,佛讲相也是真的,我们就不懂了。相怎么会是真的?那要深一层的观法、观察,相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很深。现相非常微妙,就在眼前,但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到。六根所接触到六尘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的根身器界,这些物质现象,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所以佛说,给你讲真的,不能说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这桩事,在前面曾经跟诸位细说。你要说存在,剎那生灭;你要说不存在,我们现在六根接触的,明明在眼前。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电影的画面,电视的画面,你去观察、去体会,你就懂得佛所说的意思。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一张一张的,现代人讲的幻灯片,移动得太快了。你看的这个影像,这个影像已经过去了,第二张上来了,你才看到第二张,第二张也走了,第三张接着来了。真的,确实它没有生灭,真相!我们看的这个相是什么相?幻相,幻相是相续相,相续相是个幻相。它的真相,真相可以说不生不灭,因为它的速度太快太快,你说生就灭了,你说它灭,下头又生了。佛在《仁王经》给我们举的例子,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看得出它的生灭?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不生不灭。《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中观」,八不中观,实在讲第一对是根本,最重要的一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给你讲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白,觉悟到了,「知一切法真实」;性真实,相哪有不真实的道理!「知一切如来力」,如来是讲本性,你知道自性有无量无边的德能,有无量无边的神力,这是属于后得智,能帮助根本智起作用。
这是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教导我们行门,普贤菩萨教我们发愿,文殊菩萨教我们修行,『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华严》的精华,《华严》最重要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纯净纯善,你就入华严境界。入华严境界,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就入佛境界。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第六句:
【趣向不退转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你看看从愿、从行,到这里,到不退,不退转。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把这一句给我们做了一个标题,「速疾智明」,他用底下的速疾智明。下面给我们解释,「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称也。」这个注,注得很好,确实把它的精义,精彩的义理都说出来了。「趣入无生」,趣是方向,是道路;入,入也就是证得;无生,无生是涅盘,不生不灭,一般宗教里面讲的永生,也是这个意思。你看信仰宗教的人,我们问他:你最后的目标在哪里?他们都会说:升天堂,见上帝,得永生。我们听他们讲的!
在古老的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他们都是求一个目标,就是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生不灭。种种修行最后的目标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涅盘不是佛经里头的,是印度古老宗教里面所说的,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修行的方法可以证得不生不灭。佛出现到世间之后才告诉这些人,你们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是真的。确确实实印度宗教真的也是了不起,他们修定,修甚深的禅定,四禅八定,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天。换句话说,达到六道的边缘,但是就是出不去。把这个边缘的境界他们称为「冥谛」,谛是真理、是真相,他们在这个境界里头,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像在云雾当中一样,什么都没有。他们自己身体也没有了,无色界,他没有身,他不要身。无色界里头最高的境界,以为这是涅盘。没想到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他又起心动念了,他的功夫,定功守不住。守不住之后,一定就向下堕落,谚语所谓「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得那么高,他掉下来就掉到地狱。于是乎生起怀疑,生起了怨恨,为什么?原来都是跟这些圣贤人学道,都告诉他可以能够证得大涅盘。现在他已经证得了,证得了,不行!不过是时间久一点,八万大劫,怎么还会堕落?「这是假的,根本没这回事情!」这叫毁谤圣贤。毁谤圣贤的果报很重,佛为了这桩事情才出现到人间。
我们知道佛到人间来,真正要度的人是什么?就是度这些人。他们追求涅盘,但是他们搞错了,把「冥谛」当作涅盘。所以佛来教他,有没有涅盘?有!不在三界内,三界里面没有涅盘,涅盘在三界外。所以,阿罗汉证得涅盘,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盘;辟支佛证得涅盘,这是小乘证的涅盘。佛先把他提升,告诉你:有!这不是假的,是真的,这个不退转。等到他到这个境界,佛告诉他还有更高的大般涅盘。他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听到佛的教诲,还有更殊胜的大般涅盘;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修大乘法门。大乘般涅盘是如来果地究竟圆满的大觉。我们可以说,从阿罗汉以上,回小向大,步步向上高升,步步趣向大般涅盘,大般涅盘也叫做萨婆若海。萨婆若海通常翻为一切种智,实在讲都是一个意思。无论是讲涅盘,无论是讲萨婆若海,自性的体相用都包括在其中,一悟一切悟,一得一切得。「趣入无生」。
「功用不退」,这就是讲的三不退。位不退,绝对不会退堕到凡夫,他是圣人,不会再退转当凡夫,叫位不退。第二种行不退,菩萨绝对不会退转去做小乘,这叫行不退。第三种叫念不退,念念趣入萨婆若海,念不退。这叫三不退。净土教里面常讲「圆证三不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那个重要的字在「圆」字。华藏世界上这些大乘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讲圆证三不退的,是什么地位的菩萨?给诸位说,说圆证,就是差不多已经证得圆满了,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八地以上。换句话说,七地以前只能说证三不退,不能说圆证;八地菩萨可以说圆证三不退。这样你才晓得念佛往生是多么殊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圆证三不退,八地以上!所以这个法门是稀有法门,难信之法。谁难信?声闻、缘觉、菩萨不相信:哪有这种道理?人家辛辛苦苦修无量劫,修三大阿僧祇劫才修到这个位次,你什么都没有修,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一下就拿到这个位次,没人相信。所以世尊在《弥陀经》里面自己都说,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证到无上佛果?用念佛的方法。就在《弥陀经》上讲的,他在五浊恶世,修的是念佛法门,成就了无上菩提,为一切众生说这个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功用不退」,在净宗法门无比的殊胜。
「无功大力」,后面三句,清凉怕我们看不懂,再加以解释,解释里头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无功大力,一行含多」,什么叫无功大力?这解释说「由八地得无功用,如乘船入海,故云大力速疾」。我们先说一说「无功用」,这个话很难懂。我们在年轻时候学教,对于这一句也很疑惑,什么叫无功用?大乘经上,无功用后面还加一个「行」,行念去声,无功用行。我们今天修学都是有功用,我们真的在用功,不用功怎么行?八地以上的菩萨用功没有痕迹,叫无功用,是自自然然的。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法子体会,老师给我们讲比喻。比喻像我们这个年龄,年轻时候在中国大陆,在抗战的时期,河川里面的交通都是用船,用的什么船?帆船。我们都坐过帆船,李老师就用这个做比喻,那我们印象深刻了。帆船在行走的时候靠风力,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大概距离目的地一里路这样的距离(一里路就是五百公尺,很近了),帆要下来了。帆下来的时候,要用什么着力?长的竹竿撑,让这个船渐渐的靠码头,用竹竿撑。快要到码头的时候,大概距离,用现在公尺来讲大概十公尺,距离码头十公尺,撑竿也不要了,统统放下来。只有掌舵的人把舵掌稳,那个船自自然然的力量,往前面靠岸。
李老师讲,这个十公尺的距离,什么力量都不用,船自自然然靠岸,这就叫「无功用行」。我们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了,无功用行是纯粹自然;换句话说,完全随顺自然,一丝毫的力都不能用,你用一点力,船就撞上岸上去了,一点力都不能用。这个意思比喻得好。为什么?八地菩萨距离如来果位,九地、十地、等觉,再上去就成佛了。八地之前是要用功,加功用行,就好像扯起帆篷,乘风破浪。到达七地了,七地的时候帆篷要拿下来,撑竿;到八地的时候,竿也不要了。李老师用这样的比喻,让我们去体会。但是你要坐过帆船的,外国帆船不行,要用中国的帆船,你才懂得这个味道,否则的话你不懂这个味道。但是现在像在香港,香港还有渡轮,但是那个渡轮已经是用机器了,大概是烧柴油的,也有这一点味道。虽然它没有竹竿、撑竿,将要靠岸的时候,熄火,引擎熄火,那个船还有冲劲,还有速度,让它自自然然的靠近码头,这个时候一点力量都不能用。所以驾驶的人他有经验,距离码头多远的地方熄火,熄火之前先减速,减速到最后熄火。熄火的时候船还是往前进,它那个冲力,自自然然冲向码头,那个一段叫「无功用行」。由此可知,八地以上修行不能有一点意思,还要有一点意思,就错了,确确实实到纯净纯善。八地就证纯净纯善,完全自自然然向无上道,正是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稍微用一点力,错了,真的用不得力。虽然不用力,他往前进。「无功大力」,这个大力完全是自性的作用。
「一行含多」,大师这一句后头有解释,「言一行含多者,先以一身起行,至此八地,以无量身起行,一一行中,起一切行故。」这个意思我想我们同学们应当能够理解。在八地以前,自己用功,这修自己。修到八地之后,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你有能力分身,而且怎么样?每个身都在那里修行。换句话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就可以分无量无边身,一个身学一个法门,同时就学完了。不但是如此,「一一行中,起一切行」,这个「起」是「具」的意思,具足,每一行里面都包括一切行。这一切行,一行就圆满了,就统统具足了,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我们也常常提起。我们讲六波罗蜜,六度,每一度里头都含摄其他的五度。譬如,修布施,布施有方法,你要遵守方法,守法就是持戒;布施也得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布施也要求进步;布施,心也要有主宰,有主宰就是禅定;布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智慧。无论哪一条没有说不具足一切法的,行事如是,起心动念也不例外。
我们讲起心,真诚,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真诚心;真诚心里面有清净,如果你心里头有杂染,你的心就不真诚,真诚心一定是清净的。真诚心一定是平等的,你心里头还有高下,哪来的真诚?真诚心一定是正觉的,一定是慈悲的。同样一个道理,慈悲心一定是真诚,一定是清净,一定是平等,一定是正觉。你看,说了是五个,一个心起,五个都在里头。绝对不是五个是独立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五个是一体,是圆融的,是完全不能够分离的,分离一个就不圆满。你说真诚,真诚里面缺少一个,缺少清净,或者缺少平等,缺一个真诚不圆满。缺了四分之一,这种真诚没有办法成就圆满功德。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能够感动,善根福德薄弱的人不能感动,为什么?你诚意不足。圆满的诚意,不要说有情众生被你感动,无情的众生都被感动。像中国过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是得道高僧,说法没人听,法缘不好。没人听,他跟石头说法,石头听了点头,顽石点头。这个事是真的,这不是形容,确有其事。那是什么?真诚圆满具足,一丝毫都不欠缺,感动顽石。
八地菩萨不仅能够以无量身修无量行,而且每一行里头圆融一切行,『速疾藏智光明』,这个修学佛法快!所以到如来果地上功德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