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八五集) 2006/2/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4-0185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接着看「上辈往生」,注解里面的一段:
黄老居士引《净土论》里面的几句话,「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于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我们就看这段。这是讲发菩提心说到净土法门。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绝对不是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而往生品位的高下,则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个话说得明白。所以往生一定要具足信愿行。如果你信愿不坚定、不恳切,佛号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乃至于你细心观察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念佛的人,有真往生的。真正往生的人,往往不认识字的人、没有学过经教的人反而占多数,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有近、有远。近因是他老实,别人把净土介绍给他,他不怀疑,信以为真,他觉得这个世间太苦,他真的求往生,结果他就去了,这是近因。为什么一接触就有那么深的信心、有那么切的愿力?那要看远因,远因是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是在这一生。如果过去没有善根福德,这一生遇到缘,那个心就发不出来。诸位要知道,这种深信切愿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他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自己不晓得,实际上自己发了大菩提心,所以他能往生不是偶然的。
我们跟他们相比,比他还差很远,不如人家。虽然经教学了不少,对于净土的信愿若有若无;对这个世间还有严重的贪恋,舍不得放下,这就是愚痴,这就是无明。你有没有想一想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的?甚至于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又何况身外之物?人生苦短!一百年,听说好像是很长,其实一弹指间。年轻的人还不觉得,大概五、六十岁以上警觉性高的就明白了,迟钝一点,到了六十、七十他就觉悟了,为什么?跟死亡接近了。看到自己过去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个个都走了,渐渐怎么样?渐渐轮到自己了,特别是住老人公寓的。
我访问过很多老人公寓,老人公寓里面的人精神生活很差,情绪非常不好。我们去看他,「我们在这里坐吃等死」,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养老,让老人生活得愉快、生活得幸福,这是大功德也是大学问。现代这个社会因为不讲求伦理道德,所以父子没有亲。中国伦理上父子有亲,现在没有亲,君臣没有义,夫妇没有别,乱了!这大乱之世。乱世,活的人苦,年轻人苦,老人更苦,这是你能看得到的,佛门讲的花报。死了就更苦,死了到三途去了,那是果报,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怕。
世出世法都需要教育成就,没有教就谈不上任何成就。这是中国人最拿手的、最内行的,五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明白了,所以就非常重视教育。在古代,这教育是家教,从家教慢慢再发展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么?着重在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来世我们如何获得更幸福、更美满。但是要晓得,来世跟今世是分不开的,佛家常讲「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一生我们的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因,因好,来生的果报就好,因不好来生哪有好果报?所以佛家讲果报讲两种,像植物一样开花结果。花是这一世的果报,果是来世的果报。全是教学,全是教育,不能不懂,不懂可就麻烦大!
教育的内容有四种,这四种实际上家庭教育从小就学了,伦理。伦理是讲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伦理。第二是道德,道德就是如何与这些关系良好的相处。良好的相处为什么叫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则,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儿女跟父母的亲爱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你看从小孩生下来落地的时候,父母对他的照顾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小孩稍稍长大,你看三、四个月,现在我们看半岁,在从前真的可以看到三岁,他对父母的爱;再长大就变质了,为什么变质?电视教的;上了小学,现在小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教的,教坏了。
现在小孩生下来,一睁眼睛就看电视,电视看上半年还可以,看上一年就变了,就学坏了,你说怎么得了!有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有没有人看到这个可怕的现象?所以中国人最讲求的胎教,这是外国人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由此可知,在现前这个社会,你遇到这个法门能够深信发愿,如果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成熟,你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上你不会受社会影响,不会被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动摇,不可能,那你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萨再来的,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常常讲自爱,自爱是爱什么?爱我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要爱这个。你自爱你就不能受外面诱惑,受外头诱惑你就不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人,才能爱他,人不知道自爱他怎么会爱他?哪有这种道理。佛法的爱他是大慈大悲,自爱就是清净平等觉。如何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的平等心、保护自己觉而不迷的心,这叫自爱。时时刻刻念念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叫自爱,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净土论》里头说得好,菩提心就是愿成佛度生。成佛是自爱,度生是爱他。你不成佛,你就不能够度生。什么叫成佛?依教奉行。心跟佛的心一样,佛是什么心?真心,真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那就是真心,那就是佛心;有一物就是凡心,就是轮回心不是佛心。佛心里头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
我常常劝勉同学,放下自私自利。诸位要记住,说佛心就是说自己的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自私自利,真心里面没有名闻利养,真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只要有一个,那就是严重障碍。不但障碍你往生,障碍你开悟,也就是障碍你的信愿,你的信不真,你的愿不切,为什么?你有这个东西夹杂在里头,把你的真信切愿破坏掉了,就这个道理。
我也常常勉励大家,学佛修道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须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一切人控制的念头要放下,不能有,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不能有,那是什么?控制念头是无明,痴迷!不是好东西,真心里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大家都晓得,贪瞋痴叫三毒,控制是愚痴,占有就是贪爱、贪心,对立就是瞋恨。贪瞋痴是什么样子?就是控制、占有、对立。这就是贪瞋痴所现的相,这个相在内心里头非常非常的细微,那就是什么?那是根,病根!我们怎样把贪瞋痴拔除掉?就从这上下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这个时候你的心多快乐,你就真心现前。真心是清净平等觉,觉就不痴,清净就不贪,平等就没有瞋恚。所以清净平等觉的反面就是贪瞋痴,贪瞋痴的反面就是清净平等觉。
真正明白了,昨天我们讲的「识达有无」,清净平等觉有,贪瞋痴无。清净平等觉是性德,每个人自性里头都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可惜就像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性德不能现前。一切众生的性德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佛有无量智慧,哪个没有?佛有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就是不能现前。原因就是你自性里面有三重障碍,妄想分别执着,大乘教里面常讲「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
烦恼覆心,你的心不起作用,真心不起作用,妄心起作用。妄心就是贪瞋痴,妄心就是自私自利,妄心就是造作恶业。十恶八邪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能够断得了,所以你要有信心;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那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间善事、恶事都是信心成就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里头有善有恶;三途六道是恶,从心想生的,四圣法界是善,从心想生的。如果把心想舍弃,那就叫一真法界,心想都舍弃就叫一真法界。有心想就是无明,有心想就是妄想。这个功夫深,我们这一生做不到,这一生当中如果真的能把执着放下,不错了,往上真的不敢想象。
执着放下证阿罗汉果,执着放下念佛决定往生,真的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只要把执着放下。分别难,妄想更难。难,不能不放下,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再去放下,现在只要放一个就可以到极乐世界,那两个难放的,到极乐世界就容易了,你要不放下不能圆满成就。统统都放下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以上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境界,真的是佛境界不是假的;天台大师判教说之为分证即佛,这是统统放下了。
所以修净土同学对于这一段的开示,应当要好好的记住,要真正通达明了,不至于在这一生把机会错过了。所以现在念佛为什么我还要提倡听经,念佛堂里面,古时候念佛堂决定不听经的,听经叫打闲岔;念佛堂讲开示时间也很短,几分钟,言语很少,提醒大家、勉励大家,现在不行了。不行在哪里?就是信心不切,愿力不够。要藉经教帮助你切愿深信,你念佛才不会懈怠、才不会懒惰,念佛才有法喜,才能生欢喜心,你才会有成就。
从前进念佛堂两种人,一种是中上根人,对于教理他明了,他不怀疑、不夹杂,他能成就;另外一种人,没有念过书的、不识字的这些老公公、老婆婆,他们老实,他也没有怀疑,他也不夹杂。我们现在不行,比从前上中的人比不上,比下下根人也比不上,麻烦在这里,所以现在人成就的少。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不能不知道。
下面举《阿弥陀经》上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举得好,「十方诸佛,称赞本师,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难信」。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听到这句话不觉得难信,自己以为我都信了,这有什么难的?如果要问你,你是不是真信?你的疑惑就起来了。你要是真信,你为什么还有放不下的?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不是真信,真信之人身心世界彻底放下。你看看,身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心放下了,心怎么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念头,除「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叫心放下。
我们今天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没放下!身心世界一样都没放下。你要能这样回过头来想想,你才晓得这个法真的是难信。难信当然就难行。你看,难信,释迦牟尼佛信;难行,释迦牟尼佛行,他老人家做到了。他用什么方法成佛的?蕅益大师跟我们点醒,我们天天念《弥陀经》都没有看出来,蕅益大师看出来,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的。在哪个经文?就是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他在五浊恶世修学难信之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成佛,证究竟圆满的佛果,用的是念佛法门。
念佛成佛这个道理我们清楚、明白了,与佛陀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应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从心想生!念佛,念是什么意思?中国这个「念」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现在的心,现前的心,你心里想什么就现什么,想佛就现佛,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念不成功在哪里?念佛相应的心太少,天天虽然念,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你这个念里面夹杂着妄想,功夫不纯,力度不够,功夫不纯,你夹杂着妄念,道理就在此地。
换句话说,身心世界统统没有放下,跟这个佛号揉合在一起,所以这个佛号不得力,没有感应。如果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这个佛号纯,里面没有夹杂,没有怀疑、没有夹杂,那就一念相应一念佛。诸位还得要晓得,阿弥陀佛从哪来的?阿弥陀佛是谁?世尊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阿弥陀佛是自己,「自性弥陀」,弥陀就是我们自性,不在外面;「唯心净土」,净土唯心。理说得是圆满到极处,极乐世界在哪里?净念所现的就是极乐世界。所以心净则佛土净,心善则国土善,心恶山河大地都恶,就这么个道理。
物随心转,你看《楞严经》上讲得多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来住净土,为什么?他心善、他心净。纯善纯净到极处,所现出来的是法性土,这才叫真实不虚。佛家讲真妄的标准,凡是有变化的就是假的,没有变化、没有生灭的,这是真的;有生灭、有变化就是虚妄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有相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有变化的,所以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没有变化、没有生灭。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取什么?取真的,不取虚妄的。虽取真也不舍虚妄,取真是自度,不舍虚妄是度他。取真是自成就,不舍六道、不舍三途是教化众生,是大慈大悲的自然流露,这里头没有一丝毫勉强。所以这个法是难信之法,不能看得太容易。
自己能不能成就?本经有一段经文,黄老也引用在此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这四个字你能做到那就成功了。你能相信,你能欢喜,乐是欢喜,你能够接受,你能够保持而不失去,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作佛的缘成熟了。这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为什么?你想想看,你修行决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开始的,无量劫前你就学这个法门,生生世世你都没出去,为什么原因?这四个字没做到,这四个字里头缺少一个都不行。我们要问我们今天信了没有?大家都说我信了。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你的疑惑、你的夹杂没放下,这就不是真的。信里面夹杂着疑惑、妄想,愿里面也夹杂着,夹杂着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求,你夹杂这个东西,你没有真的放下。这一生当中如果还是跟过去老样子、老毛病又发起来了,这一生还是种一点善根,极乐世界去得了去不了?去不了,要知道!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前面讲「识达有无」,这句讲得太好了。
极乐真有,蕅益大师的别号叫「西有」,西是西方,有那个意思是西方真有。他的别号叫西有,很多著作里头他就用这个别号,叫西有道人。提醒我们也是提醒他自己,肯定西方决定有。六道、三途、十法界,给诸位说,没有。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金刚经》上所说的这是「梦幻泡影」,哪里是真的!把梦幻泡影当作真的,把真的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怀疑它不是真的,这恰好叫颠倒,佛经上讲「可怜悯者」,颠倒错乱,哪里颠倒?就是这个地方颠倒了。真有,不相信;真无,他相信,以为是有。如果晓得这个东西真的是无,你想想看你还会有控制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占有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对立的念头吗?全都没有了。
这四个字好,本经「独留此经」这一品里头这四个字好,「信乐受持」。「若闻斯经」,斯经就是此经,就是《无量寿经》。你要是有缘分听到了、接触到了,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接受经典所说的理论,接受经典里面所讲的境界,接受经典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不但有求生净土的方法,还有在现在还没有去之前,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全都有。用儒家的话来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这经里头全具足。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圆融无碍,一切畅通,这叫佛法。我们把佛这个字换成中国的意思,大家也好懂,佛的意思是觉,佛法就是觉法、觉悟的方法。你还有一样东西不通,你没觉悟,你觉悟了哪有一样不通?世出世法都圆融了。我接触的宗教很多,有一些宗教徒问我,我们信仰基本上完全不相同,怎么能够和睦相处?我常常举比喻,我说我们不同的宗教像不同的手指,中国国家五个宗教,印尼也是五个宗教,像五个手指。你不要管别人的,你单单管你自己的,我是佛教我深入,我不够深入是不通,深入到这个地方通了没有?通了,深入到掌心,五个手指都通了。我这个比喻很多人听了都点头,还没有反对的。你深入得不够,你才会有这种疑惑。深入再深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贯通。世出世间所有法全都通了,这是大学问,真实智慧,所以你才有法喜、有乐。法喜充满,接受永远保持。这一法通一切法,不但通一切佛法,通一切宗教,通一切世间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再看下面,念老有一段话引用《大智度论》上的,我们把他这段话念一念。「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下面引《大智度论》的话来讲,「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这四句话讲的是迷。只要心迷了,没有一样是对的,见般若是错了,不见般若也是错了;反过来讲,如果是觉了,那什么都对了。所以下面一首偈说「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就是迷悟不相同。这两首偈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无论套在什么地方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知,佛法所求没有别的,求觉悟而已,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求识达而已。识是浅,达就深了,达是通达,识是认识,这个浅,通达才深。现在在这个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士很多,确实像瓦希德长老所说的,认识的人多,明白的人不多。明白就是通达,不能够明白通达,这个信就叫做迷信。社会大众说我们搞迷信,我们可不能怪他,你要怪他你自己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怪他?宗教现在的形象确实是迷信。宗教所讲的好处都是在来生;一般人重视现实,我现在都得不到好处,来生很渺茫,来生谁知道是真的、是假的?
佛法的教诲,现在得不得利益?得利益,今世的利益叫花报,像植物开花,花开得好,你就会想到将来果结得好。佛法讲现前的果报是花报,将来这是果报,来世才是果报,因果通三世。伊斯兰教他们讲两世因果,《古兰经》我看到三世因果,伊斯兰教基本的信条有六个,其中有一条叫「信前定」,经文上说「真主依前定创造万物」。真主造这个人,给这个人这一生享福;造那个人,叫他一生受罪,真主有绝对的权威。为什么造这个人享福、造那个人受罪?如果说凭他自己的爱好,那真主太不公平了。这个人如果一生行善,来世他就上天堂;一生造恶,来世就下地狱,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依前定这句话说得好,前定一定是过去世的业因,过去生中你行善,这一生你享福;过去生中你行的不善,那你要受苦。上帝很公平,上帝很公正,没有私心,没有偏爱,信前定就讲通了。
所以我跟他们往来谈的时候,不是两世是三世。纵然你们不说轮回,确实是三世因果,否则的话,你就叫人怀疑,你就叫人想不通这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前定。如果在佛法里面讲,前定有个绝对的前定,那是什么?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前定的。因为你造作不善才有烦恼、才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本来没有分别,本来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本来无。现在怎么生起来的?这叫习气,佛法也讲,儒也讲,本性习性。习就是你学习的,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育才兴起来。
为什么要教育?习气是不能不重视的一个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对于个人来讲,你一生贫富贵贱习性主导了你;对社会来讲,社会的安全、国家种族的延续与习性关系太大太大!如何保持良好的习性,避免染着不良的习性,这就靠教育,中国人教育的思惟从这里来的。所以你必须先有认识,然后你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中国五千年来最重视的就是教育,所以在国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民好是你教出来的,人民不好也是你教出来的,你教他什么?所以儒家提出君亲师,这是任何一个人一生做人必须尽的义务。
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你在家庭,君是领导,你把你这一家向哪一个方向、哪一个目标去领导;亲是父母,你有义务养家活口,养家活口是亲的责任;第三个要教,你要教导他,所以任何一个人天职就是君亲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在政府机构服务,或者在私人公司里面服务,你是个小职员,有没有君亲师?有,君是什么?你要带头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给别人做个榜样,这就是领导。虽然你不是主管,没有正式领导的名分,实际上你影响了他,那就是领导;你给他做榜样、做模范,这就是师;你常常能照顾你的同僚,那就是亲。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君亲师是自然的,不是有人设立的,这叫性德。人人都明了,人人都懂得,人人都能做到,那个家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国哪有不强盛的道理!社会确实安和乐利,没有一样不是教育成就的。教育没有了,社会国家焉有不乱之理!
今天整个世界大乱,根本原因在哪里?教育失掉了,没有教育。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常住分给我的工作是打扫庭院。那个院子倒是挺大的,树木也很多,每天早晨要去扫地。我们一共是有三个初出家的人,做这种粗活。有一天我遇到好像是四个学生,从我们寺院旁边有一条小路到动物园,他们从小路上山,小路不需要买门票。我看到这四个学生仪容不端正,说话很粗鲁,我看了之后很感叹:可惜!没有受过教育。我这个话被他听见了,这四个人转过头来就问我,他说:你是不是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说:是!我是很感叹你们没有受过教育。他就告诉我,他们四个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他说:你怎么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说:你们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我这小看你了。我说:好!那我就向你请教,教是什么意思?育是什么意思?教育是什么意思?他讲不出来。三个问题把他问倒了。
我说: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受过。他就非常惊讶。我说:你会吃饭吗?他说:吃饭谁不会!我说可不简单,我说:我端四个菜给你,这四个菜有阴阳五行,你懂得哪个菜放在哪个方位吗?真的,他没学过。《礼记.月令》里面讲的。最后,那个时候的学生还不错,你真说得出他还服,他说:那我们现在受的这个教育算什么?我说:如果说是名实相符的话,不能叫大学,叫什么?高等知识传习所,这个名实相符。你们接受过高等知识的传授,教育是一窍不通。他们服!现在学生不行,现在学生不服,不受教!
「教」这个字,上行下效,你上面怎么做,底下跟着学,这是教;「育」,中国《说文解字》上都有解释,什么叫做育?救失长善也。失是你的过失,你的过失要帮助你改正过来,要天天增长你的善心善行,这是育。他哪里会懂?很多搞教育的人都不懂,你说糟不糟透!教育,老师要以身作则,要做出榜样给学生看,那是教,不是在文字上。文字是工具、是辅导,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所以在家庭里面父母对儿女要教,父母是儿女的榜样,我们中国人常讲「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上一代,儿女是下一代,上一代的言行举止不端,小孩从小就学会了,他将来比你做得更过分。所以上面这个榜样要端正、要好,底下才有好学生、才有好儿女。
在团体里面,我刚才讲过,你要懂得君亲师这个意思。公司行号的老板,你的公司能不能兴旺,老板端不端正。老板要是正,员工哪有不正?他不正他就待不下去;老板要是不正,员工就不可能有一个是正的,为什么?他要是端正,他待不下去,必须同流合污,不愿意同流合污他自然就辞职走了,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人总是愿意跟善人在一起,不善的人总是愿意跟不善的人在一起。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想想,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这个心行都不善,能去得了吗?到那边去,看看人家那么多人个个都是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赶快回来!实际上不必你回来,阿弥陀佛很清楚,看到你不够标准不会来接你,道理在此地。
佛教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基本的条件,《观无量寿佛经》上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的,那就是教我们大众的。你看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佛没有跟她讲方法之前,先教她修净业三福,这是基础。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修行行门上我们订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三福第一条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如果你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后头全都没有了,你怎么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
孝亲尊师如何落实?《弟子规》落实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落实了。所以这一句,两部经!《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这条不是佛法,这条是世间法。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出世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所以经典一打开大家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诸位也常常听到佛度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有缘人?这四句都做到就是有缘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有缘人。弟子规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你在世出世间法里头那个善的标准不及格,你怎么能学佛?
第二条才是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三皈五戒。第二条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佛一开端就把佛教学习的目标告诉你,我们今天讲总的纲领、总的方向传授给你。圣人的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你看儒家教学教童蒙小朋友,《三字经》首先就把纲领目标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总方向、总纲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修的是什么?觉正净,这三宝。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我初读《坛经》的时候感觉到很惊讶,他传授三皈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当时我看到这些文字,我能体会到。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有七百年了,唐朝的时候,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愈传愈讹。大家对于三宝产生误会,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错了,不是这个意思。皈依是什么?要皈依自性三宝,你才能得度。俗话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所以六祖改了,然后再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大家就晓得了,我们要皈依觉正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性德!
什么叫皈依佛?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真正皈依佛;念念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叫皈依法;念念清净无染,这叫皈依僧。你看这一入佛门就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教给你,你从今之后,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佛祖、老师传授给我们之后念念不忘,你就不会犯大的过失,你总的方向目标正确,不会走岔路,然后才能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
所以前面那条,第一条是世间善,这一条是小乘善,刚刚入门。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那是大乘善,所以第三条是说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头一句「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发了菩提心才是真正大乘。菩提心从哪里发?从三自皈发,没有三自皈的基础,菩提心发不出来。菩提心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把它讲成五个大家好懂。真诚是菩提心之体,从体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他受用。对自己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觉悟的心,清净平等觉是对自己的,是自度,慈悲心是度他的,是帮助别人。这个心发起来,这叫大乘!你能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你还能害人吗?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常讲的,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对立的念头自然不生,为什么?你有慈悲心,慈悲心把这些统统都化掉了,你自己才真正得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这是享受。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有,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就是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本性本善。本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善本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习性把你迷了。那你要知道,就是要知道有无,本性本有,这就是清净平等觉本有,真诚慈悲本有;不觉本无,虚伪、染污、贡高我慢、迷惑颠倒、自私自利,本来没有!你要先把它搞清楚,认识清楚。本来没有的,不要再搞了,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弃,本来有的要让它恢复;决定不是你修得的、你新得的,本来有的,恢复而已!
这段经文里面,前面《大智度论》里头说的觉跟迷两首偈,后面引用龙树菩萨的解释,解释得好,「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你分别执着这四句就是迷,你不分别、不执着这四句就是觉。这四句就是前面我们念的《大智度论》上两首偈,「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第二首偈「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两首偈,两个四句。执着就迷了,不执着就悟了。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善学者」,会学的人,「离言说相」,不执着言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着言语就是不执着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般若、解脱都是名词术语,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执着;「离心缘相」,心缘是你去研究这个怎么讲,这是什么意思,没有意思,愈研究愈错误。所以着就迷了,离就觉了。离是放下,着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迷了,放下就觉悟了。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世出世间一切法可不能执着,为什么?一切法都不是真的。
你看世尊讲《大般若经》,这是《大藏经》里头分量最大的,六百卷!我们要把这六百卷看一遍,也得看二、三个月,你才能把这个经看一遍。这六百卷经讲什么?古人跟我们说得好,《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纲要;换句话说,六百卷是《金刚经》的细说,略说就是《金刚经》。还有更简单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是《金刚般若》的纲要,纲要的纲要。二百六十个字,还多!我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简单。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去执着,你要去分别,那不叫迷叫什么?你不放下你就错了。
这个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间法,还包括出世间法。你真正觉悟了,世间跟出世间都不存在。套句六祖的话说,世间出世间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里头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统统放下就入了,有一样放不下你就入不了。这个道理要多想想,然后你才在一切法里头真的能放下,这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开悟。那你说,好,我试试看,我来放。放下了还不开悟,什么原因?你那个放下也要放下,你统统放,心里头还有个「我放下」,还是没放下。所以讲到最后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心里才干净。到最后告诉你,本来没有你放什么?正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本来有,那你是真放下。本来没有!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放什么?说个放下,多余的,哪有什么放下!迷悟关键在此地。前面祖师提出来「识达有无」,那是迷悟的关键,你是不是真正有这个认知?真正有这个认知当下心就清净了,心安理得了。为什么心安?通达明白了,心里头再没有疑惑了,真正得大自在。
后面的解释,「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这就是老师早年教给我的「至诚感通」。至理,理达到究竟圆满,事达到究竟圆满,丝毫没有欠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你执着理,事不要了,你这个理是偏的理不是圆满的,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譬如以金作器,我要器不要金,器也没有了;我要金不要器,金也没有了。为什么?它是一不是二。
所以理跟事是圆融的,理跟事不相妨碍的,事要不要修?要修。成了佛应化在十法界,示现给众生的,修行。不是说我成佛了我不要修,你们要修,我不要修,不是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也不是造作,也不是故意表演给我们看,本来就是。你要体会到这一层甚深的义趣,你才能契入境界。佛经里面讲「法尔如是」,这个意思深!希望我们总得要细心体会。怎样才能契入?事修决定不能废止,理暂时不明没有关系,你事修,修久了渐渐会明白,渐渐能契入。现在时间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