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3次) |第138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大乘无量寿经评论2阅读模式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38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科会三十九面,经文第五行,「堂舍楼观第十六」。在这一品经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的居处环境。我们在这一品经文里面,可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他们的修行生活,不仅仅是值得我们向往,发起求生净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在现前环境当中应当如何修学。现在请看经文: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是第一段,先说佛的住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居无定所对比之下,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福报,确确实实不是娑婆世界能够跟它相比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佛道同,智慧福德都是平等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

 

『讲堂』是说法讲经的、教学的场所。世尊当年在世,这场所在什么地方?多半都是在山林树下,并没有房屋的建筑。诸位在现在如果有时间,可以到印度去观光旅游访问,看看世尊当年教学的场所,遗迹还在。固然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精舍,像诸位很熟悉的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在那个时候的制度,佛是为我们示现出家的形象;出家如果再有一个家,那就错了,那不是出家。

 

像现在建筑得富丽堂皇的寺院庵堂,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出了你的小家,入了一个大家?这个大家比你小家舒适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后来人建筑的,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这些精舍,所有权(我们讲产权)是属于在家人的,只是供养佛跟这些佛的弟子们修行讲道之用。所以我常说,出家人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这一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的。心地清净,确确实实远离贪瞋痴慢。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这是佛灭度一千年了。在中国国情、风俗习惯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讲求孝道,孝亲尊师,尤其是当时摩腾、竺法兰到中国,中国帝王都以老师的礼来对待,哪有叫老师住在山林树下?叫老师出去托钵?这在中国是决定行不通的。佛法的殊胜之处,我们在这个地方也能体验得到,佛法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绝对没有分别执着。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们大家喜欢怎么做,佛都点头,都欢喜。所以到中国来才建筑精舍,而这个精舍一定是建设跟皇宫的模式一样,所以都是宫殿式的建筑,表示中国人对于佛陀的尊重,对于老师的尊重。尊师是为重道!所以那个时候寺院庵堂,许许多多是国家建设的。

 

现在诸位到中国去旅游,你看看大的寺院匾额上「敕建」,这个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这个财产属于国家的,国有财产。出家人只要正式剃度受了戒,有了戒牒,哪一个道场都可以住,丛林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因此出家人身心安稳,不怕没有地方住,不怕没有地方吃饭,只要是寺院庵堂,出家人都有分,都可以去挂单。这是早年的中国道场,大多数国家建的,也有私人奉献的,但是都是十方常住。从十方常住变成子孙庙,这个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发展变迁得很快,现在几乎所有的寺院庵堂都变成子孙庙了。你要跟里面常住不熟、没有关系,你想在这里住一晚上恐怕不容易,客气的招待你一餐饭、供养你一餐饭。所以现在出家人很不容易!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讲堂,要知道不一定要有建筑物。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多半在树下铺一个草垫,就地取材,学生围绕着佛,佛给大家上课,为大家解答疑难。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的讲堂精舍?七宝自然化成?跟诸位说,有。娑婆世界也有四土,我们这个人间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边来的。

 

释迦牟尼佛有法身也有报身。法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了,毘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化身。化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地方众生福报大,他应化显示福报也大;这个地方众生没有福报,佛所示现的也没有福报,一定要跟所教化的众生要平等,这个地方人民容易接受。如果众生没有福,佛要示现这么大的福报,众生看到都回避,不敢进来,不敢见佛。这个道理不难懂。

 

此地许哲居士,这大家都知道,她今年应该是一百零五岁了。她一生要帮助最贫穷的人,最苦的、最可怜的人,所以她的生活、穿着要跟那些人一样。她这一生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我跟她见过几次面,问她:你的衣服从哪里来的?她说:垃圾里面捡来的。一般人衣服穿旧了,不要了,丢弃掉了,她就捡,捡来之后看到合身洗洗干净她就穿,不合身稍微改一改。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就告诉我,她接触的人都是这样穷苦:我要不是跟他们过一样穷苦的生活,他们不愿意跟我往来。这叫恒顺众生。

 

你要想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跟他过同样的生活,他欢喜你、尊重你,能听你的教诲。佛、菩萨对于众生了解得很透彻。所以在那个时代,佛出现在印度,印度的贫民多,他要以贫民生活的水平来教化众生,决不可以以帝王大臣、大富长者,不能用这个方式,用这个方式只能度少数人,不能普度众生,普度众生一定是要跟大家过一样的生活。

 

所以「讲堂」,只要是讲经的场所都是讲堂。我们在《维摩经》里面看到,在树下讲经,那个树下就是讲堂;在河边讲经,那个河边就是讲堂,不一定要有建筑物才叫做讲堂。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说的是哪一土?说的是凡圣同居土,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凡圣同居土的人就有这样大的福报。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如此殊胜的福报,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精舍』是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自己憩歇之所。讲堂是讲经的地方、教学的地方,精舍就好比我们今天讲的宿舍。称之为「精」,精是精纯,什么样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纯净纯善、精修的行者,他们居住的房舍叫精舍。我们看到许哲她的居处,我称它那是真正的精舍。我去看过,她居住的地方非常简单,但是很干净,一尘不染。房间不大,一个书房,一个小厨房,一个卧室。诸位在新加坡,可以到她那个地方去访问,你去看看那是佛经上讲的名副其实的精舍。

 

所以精舍并不是很华丽、富丽堂皇,不是的,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你看它非常简单。在中国过去高僧大德,一生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茅蓬,除了三衣一钵之外,确实是一无所有。他们能够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心向道,他们居住的所在都称之为精舍。所以这「精」不是讲物质,是讲人。在佛法里面,我们常常提到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门就是精,精一。佛法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依哪一个门来修学?选择法门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环境,都能契合修学就方便了。

 

你说哪一个法门好?诸位读过《金刚经》,《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所以初学一定要选一门,不能同时学两门、三门,两门、三门你就入不了门了。譬如我们现在这个讲堂,我们的讲堂门不少,你不可能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办不到的,你只能从一门进来。一门进来之后,门门都通了。所以同学们,我想你们也曾经听过,佛法里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同样一个道理,一门入,一切门都入了,这叫「精」。

 

现代人学佛成就比不上古人,原因在哪里?现在人一开始就要广学多闻,门门都要学,结果是一门都入不进去,永远在门外。这是不懂得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智慧不如古人,我们的能力不如古人,不是在这里;是我们的方法不如古人。古人的方法比我们精,比我们纯,我们现在搞杂了、搞乱了,所以入不了门。广学多闻也是佛教导我们的,但是不是教初学的,初学是要一门深入。

 

什么时候广学多闻?你在这一门里面开悟了,标准在此地。一门能悟,一门能断烦恼,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心是一,心是定,所以他能开悟。悟了之后,那个时候就广学多闻了。学,容易、快速。为什么?一接触你就通达明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需要多少时间把它学完?古时候龙树菩萨给我们表演了一个样子,三个月,不需要长时间。

 

龙树菩萨何以三个月时间,能够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就通达了?他原先一门深入,开悟了,中国佛法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求学的标准,不能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这一部没有学好,就是说你还不够深度,深入,你还不够深度。这个深的标准就是见性,宗门讲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到这个境界,一切经一展开统统明了了。

 

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法达禅师,那是个专攻《法华经》的,他在见六祖大师之前,曾经念《法华经》三千部。我们晓得《法华经》有相当的分量,一天念一遍,念三千遍大概得十年,十年的时间一门深入,所以他的功夫不错了,但是还差一点,没开悟。见六祖大师,当然见到要礼拜,六祖很细心,看到他礼拜头没有着地。所以他三拜起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什么事情值得你骄傲?你礼拜我的时候头没着地。他就跟六祖说了,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人念这个经给他听,他说:你念给我听听。他是背诵如流,熟透了,从头他就念给六祖听,六祖听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听完之后,他说:好了,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所以真正悟了之后,这一部经要不要看完?不要,看几页全都知道了。所以一部《大藏经》,龙树菩萨三个月就通了,就念完了,道理在此地。六祖跟法达讲解《法华》大义,他听了之后就开悟了,悟后之后再拜,头就磕到地下去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理解,我们今天学一部经,耐心不够,心浮气躁,你怎么会开悟?不要说是大彻大悟,小悟都没有,这样学道,哪一年才能成就?难了。所以要真正想在道业上成就,不学祖师大德那就非常非常之难,祖师大德们都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一定要把心定下来,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我在最近半年当中,常常想孔老夫子《论语》上的几句话,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他说: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在那里思惟,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不如学也。它的原文是「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明夫子一生都在求学,学不厌。为什么学不厌?他尝到法味。怎么知道他尝到法味?因为《论语》另外一段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他尝到法味了,他怎么会厌倦?快乐!愈学愈快乐,那就是愈学愈深入,那个法味愈浓。

 

我们学为什么会厌倦?你没有尝到味道,你所尝到的是苦头,学习的苦头,你没有尝到喜悦,所以你才会没有耐心。真正尝到法味了,你就会跟孔老夫子一样、跟颜回一样,颜回尝到法味的人。学不厌,教不倦。教是教别人,快乐无比,绝对不会有疲倦。为什么?夫子第二句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朋是什么?是来请教的,是学生来参学的。所以我们从这两句话,夫子「学」乐,快乐,「教」,快乐,学习跟教学是最快乐的事情。他要不学、他要不教,他就疲倦了,他的麻烦就来了。所以说是无比的快乐,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尝到味道了。下面这一段是说菩萨的住处,上面一段是讲的阿弥陀佛: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西方世界平等,凡是佛菩萨无论是自行化他,无不是平等。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了,释迦牟尼佛何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做这样的示现,跟娑婆世界众生平等。这个平等的标准是以最低生活为标准,不能用最高的。人对于佛佩服,佛不是不能过好生活,可以!他是王子出身,不要要求别的护法,他父母亲护持他那就够了,他可以过很舒服的生活。但是如果过好的生活,你让那些贫穷人看到,心里做什么感想?所以佛不能这样做法。

 

佛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言行都是在教导我们,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去体会。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是从他日常生活当中流露出来的,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德行。他们没有自己,念念为一切众生。众生没有衣穿,我有衣穿,我对不起众生;众生没得吃,我吃得很好,我怎么能对得起众生?样样都做给众生看,我过的生活跟你们是平等的,只有在你们之下,决定不能在你们之上。佛如是,菩萨如是,罗汉如是,再仔细观察,我们中国历代祖师大德无不如是。即使到民国初年,我们看到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他们真的都是在学佛,佛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

 

我们今天接受在家佛子的供养,我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在一般水平之上,比起过去祖师大德已经超过太多了。但是有没有回头认真想想,我们的道业能不能跟这些祖师大德相提并论?如果在物质上一切受用超过他们,而在道业上还不如那一些修行人,我们会不会生起惭愧心?会不会勉励自己要勇猛精进?现代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尤其是人权的口号响彻云霄,谁也不能够干涉别人的人权。在这样的环境,修行人完全要靠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敢讲你,我们也只有在讲到经文的时候,说出一点感慨而已。谁能够责备谁?谁能够管谁?没有了。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觉悟,要自觉,要靠自己度自己。

 

学佛的人虽然很多,真正学佛的人可不多。佛怎么存心?佛怎样待人接物?佛怎样生活?我也在讲席当中常讲,我们对于释迦牟尼佛究竟认识多少?这桩事情最好去读《释迦谱》,《释迦方志》。这是《大藏经》里面就有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你不读,你对他不了解,你对他不认识。我是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叫我读的,他第一步就是教我念这两部书。那个时候这书没有单行本,要从《大藏经》里面去把它抄下来。《释迦方志》分量比较少,《释迦谱》分量多一点,多一点,我那个时候抄摘要,全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确实读书非常辛苦。所以你要不认识,你到哪里去学?所以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的,佛对一切众生示现平等,这个才真正是布施慈悲、布施恩惠,最重要的,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其次,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凡圣同居土,他们的福报比我们殊胜太多了,佛在那个地方可以做如此的示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可以。使我们生起对极乐世界向往之心,我们并不是向往他们的福报,是向往他们的德行。福报从哪里来的?从德行里头流露出来的,我们没有这个德,他们有这个德。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物质文明的享受,我们今天的世界也比不上人家,人家的宫殿七宝造成的,建筑材料是七宝。

 

我们现在这个讲堂看起来也金碧辉煌,那个金是假的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从这个地方你能够想到,福报怎么修成的?我们今天福报讲修,修福,西方极乐世界福报不是修的,是称性的,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看看这经文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它不是人工去设计的,不是到哪里去提炼的,不是的,自然化成,这就是自性法尔如是。

 

每一个人都有自性,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一切众生都有。西方世界有,我们都看到、都听到了,我们统统都有,但是今天一样还要过这么辛苦的生活,我们的智慧跑哪里去了?德能到哪里去了?相好到哪里去了?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句话道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我们的相好是被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不能现前。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德行在哪里?他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自性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我们现在虽然是有烦恼、有障碍,性德透不出来,佛教给我们,修!你要肯修。你所修的,实在讲就是你所求的。你看看这三样东西,一切众生天天在求,诸佛菩萨在那里展现,一个智慧,圆满的智慧。一个是能力,我们讲技能、才艺,就是经上讲的德,德就是你的能力、你的才艺,万德万能,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不但会,都是精通。相是相好,相好是物质享受,从身的相好到你生活环境的相好,佛法里面讲的「依正庄严」。你看一切众生,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你问他这三样东西要不要?都要。想要要不到,那佛就教你修。

 

修,要有理论的依据,没有理论的依据,你修也得不到。所以佛教给我们方法是布施,布施是舍。你要想求财富,你要舍财。为什么舍财你能得财富?舍财就是舍你的贪瞋痴,你把贪瞋痴舍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的财富它就现前。像这经上所讲的,你要求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舍法;你要健康长寿,你要施无畏。你不能够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你怎么能够得到这些殊胜的果报?

 

这就是古人常常教导我们的,放下,舍得。你看舍是因,得是果报,你能舍,你就能够得到;你不能舍,你永远得不到;你现在所得到的,你保持不住。这个经到后面还会把这些道理跟我们细细的来讲、来讨论,你决定得不到。所以怎样才能得到?舍才能得到。舍财得财,舍法得法。施、报是定律!所以讲因缘果报,这是世间的真理,诸佛如来也不能够改变。佛法离不了因果。

 

所以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末后这一句话说得正确,这个经文里头「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他这一句话不容易说出来,不入这个境界说不出这句话来,确实他是显示出平等一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地方示现也是真实平等,如如一味。你看在哪一个环境里头不一样,他的方式不一样,但是他确实这一句话的意思透出来了,我们懂这个道理,然后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

 

所以佛法活活泼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呆板的。我们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是活活泼泼的。这样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令一切众生都喜欢学佛,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再接着看下面这一段: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到这个地方也是一段。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边日常生活学习的状况。所以从经文上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做生意、做买卖的,没有其他行业的。确实那个世界是一个学校,只有学、只有讲,确确实实是十方诸佛,可以说在极乐世界建了这个学校,阿弥陀佛当校长。哪些人做教员?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常常到那个地方教学。诸位在这个经典里面细心去观察,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我们到那里去不是为别的,是完成学业道业。那个地方没有其他行业,也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大学,我们这个世间大学科系很多、院系很多,它那里没有。

 

它那边教学的方法,实实在在讲,还是像中国过去传统私塾教学法,你到那个地方去,老师是谁?你希望跟哪一个老师学,那个老师就在你面前。你喜欢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天天来教你;你喜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每天教你;你喜欢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你老师;你喜欢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是你老师。其他的老师你看不到,你就看你的老师,你的老师天天教你。那要许多人都喜欢观音菩萨,那怎么办?观音菩萨随类化身,一个人面前变一个身,他教你;无量无边身!你不要着急,你不要害怕,到那里说见不到,我想找的老师见不到,不会,他们有无量无边身,所以那个境界不可思议。

 

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求学的(往生是去求学),人数不晓得有多少!来自不同的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每一天不晓得有多少人去往生,到那边去。去的人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不是说到那里去,阿弥陀佛就给你分班,你是哪一班、哪一班,不是!那个很麻烦,哪有那么麻烦的事情。确确实实随着每一个人的根性,等于说到那里去统统是个别教学,所以你成就很快,你的心能专一,跟一个老师学一个法门。

 

大致上的情形,跟我们古时候祖师大德教学一样。祖师大德教学都是模仿西方极乐世界的,其来有自,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教导你开悟,你一门深入,有这个深度,开悟了。开悟之后,你就广学多闻了,那个广学多闻不是你想象得到的。为什么?你有能力分身,你有能力变现无量无边身,可以同时到十方诸佛剎土去参学,你去供养佛。供养佛是修福,布施供养修福,听佛讲经说法增长智慧,福慧双修,每一天都能供养无量无边佛,听无量无边佛说法。

 

所以到极乐世界成佛不难,到他方世界想成佛,这经上常讲的,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不必要。我们在往生经里面读过,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佛说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需要多少时间?十二大劫。这十二大劫,我们听起来很长,但是那十二大劫要跟一般经上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大劫,那实在讲它太短了,这是讲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

 

如果是实报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的,在我们想那个时间非常短暂,成就非常快速。这就是说往生的人根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努力,不要贪图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统统要放下,我们要争取到极乐世界快快成佛,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大福德的人。

 

要放下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向纯净、纯善。我们今天讲到真正这个纲领。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的心,我们的言,我们的行,不能有毫分不善;我们的心清净,也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果然修到纯净纯善,你念佛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要争取这一个品位,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速,很短时间就成就了,为什么不争取?果然要争取,首先你要在现前要学习,修清净心,修纯善的心,纯善的心就是清净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不要再计较了,不要再分别了,不能再执着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我们就错了,怕的是什么?怕的是凡圣同居土都得不到。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是业障。

 

为什么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的业障还起现行?何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妄念都不生,哪里会有分别执着?没有!我们会生,佛菩萨不生。这些事实真相,这些大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十分透彻。我们今天这个病,大乘经虽然念,没懂!没有懂怎么办?念得不够,听得不够,要多听、要多读。哪一天你念懂了,念明白了,念觉悟了,这个觉悟的相是什么?不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你不会再起心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那个时候你这一念求生净土,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个境界我们每一位同修,这一生当中都能够修成的,都可以得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干。

 

我们看他们的生活,『有在地讲经』,「讲经」有两种,一个是佛为大家讲经,另外是那一边的往生的人复讲,诸位要记住复讲,他开始在那边学!决定不能加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一加就错了。为什么错了?因为佛讲经没有意思。你加一点意思去的时候,那不是佛讲的,那是你讲的,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自古以来,学讲经的人多,几个人学成了?一百个学讲经的人,大概成就的只有一两个。什么原因?那一两个老实人、守规矩的人,那就说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讲,不加一点意思,他学成了。为什么?他心是定的,这个重要。

 

出世法的修学就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那就不是出世法、不是佛法,世间法。戒是什么?规矩,你不守规矩。定是什么?定是一心。你已经起心动念,三心二意。慧是观照,你不是观照,你是分别执着。所以你把佛法完全破坏了,你没有佛法,亏就吃在这个地方。所以成就,完全看你对老师的信心。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你成就的高下,完全看你对老师尊重的比例,肯定是正比例,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是不变的。不但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真理,永恒不变,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是永恒不变。不要以为这个方法很笨拙,笨拙里头有究竟圆满不可思议的成就。你要不遵守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称性,不遵守这个方法,你去想一套,你那个是阿赖耶识里头流的,那不称性;戒定慧称性,违背戒定慧不称性。不称性,成就世间法可以,出世间法不可以,不相应。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讲经,我们特别着重在学讲、复讲。古时候的标准,自己没有开悟,教下是大开圆解,宗门是明心见性,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完全复讲。达到这个境界了,经过老师印证,老师说行,可以,可以随你的意思讲了,你的意思不错了。你的意思为什么不错?你见了性,你的那个意思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东西,跟诸佛菩萨所说的决定相应,决定没有违背;心同佛心,愿如佛愿,言同佛言,那时候就行了。所以从前是这样一个标准,我们要想达到祖师大德那个成就,还是要用古圣先贤的标准,决定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标准。这是说到讲经。

 

其次『诵经』,诵经是读诵。由此可知,世尊常常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的学习,我们不能讲研究,讲互相研究,那是凡夫,那不是圣人,为什么?研究落在意识里头了。佛菩萨所讲的,我们怎么可以研究?研究什么?我们程度跟他平等才可以,我跟他不平等的时候,我们怎么能研究他的?愈研究愈错了、愈离谱了。所以佛门叫参究,不讲研究。

 

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叫参究,用心意识叫研究。佛法研究不得的,要参究。参究是什么?什么叫心意识?识是分别,意是执着,识是第八识,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识?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阿赖耶、末那、意识不用,这叫参究,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说实在话就是用真心,心意识是妄心,妄心里头是研究,真心里头叫参究,这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大家在一起互相参究。

 

『有在地受经』,受是接受,听佛讲经,听同学讲经,这个里头也有道理在。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佛给我们讲经,讲一遍,佛会不会给我们讲第二遍?不会。但是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一部经可以听无量遍。为什么?无量的那些同学每一个人都来复讲一遍,你不就听无量遍了吗?听那么多遍,他怎么会不开悟?我们这边就是听得太少了,你不能开悟,你听多了就有悟处。讲,讲多了也开悟!要多听,要多讲。在没有大彻大悟之前,多听多讲是提升自己境界,帮助自己开悟,遍遍有小悟处,古人讲: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所以不能一天不诵经,不能一天不讲经。

 

讲经没有人听,没有人听也要讲。为什么?没有人听有鬼神听,你肉眼看不见。鬼神来听的人数,比人不晓得多多少倍,怎么能说没有人听?自己在学习的阶段当中,现在有机器,你放一个录音机,你讲,他也在听。讲完之后再放开,听听自己所讲的,你讲得好不好,别人不会批评你。到你讲完之后,把带子重新再播放自己听一遍,自己批评自己,自己改进自己,你才会有进步。不是这样学习,你怎么能够学得出来?

 

要想开悟,德行是悟门枢纽关键之所在。这个德行,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心地要清净。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帮助你开悟。真诚清净平等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不是说我读经、诵经,我要真诚清净平等,经本合起来,对一切人,对事、对物,那你就不清净、不平等、不真诚了。你在学教的这个时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诚的。一真一切真,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事物,一味真诚,一味清净平等,你才能入,这才能像一个佛、像一个菩萨、像一个学佛的人。

 

也许有人要问:我用真诚清净平等对人,人家都用虚伪、欺骗对我,我不是吃大亏、上大当?这就要问你了,你是愿意作佛、作菩萨?你还是愿意做六道凡夫?你要继续搞三途六道,你就搞虚假,你去搞染污,你去搞高下,这个不平等就是高下。如果你真正要想作佛、作菩萨,你一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因果才相应。你认为这是吃了亏了,古人说了一句话很好「吃亏是福」。怎么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去作菩萨、作佛去了,真正有福报的人。你不肯吃亏,那好了!不肯吃亏,继续搞六道轮回、继续搞三恶道。所以吃亏的人有福,不吃亏的人,真的是吃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你真正能看懂了,你就会学了。底下一句。

 

『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这个活动都在地面。「经行」,古时候也把它翻作行道。这个意思是什么?要把性德落实在自己实际生活行持当中,这叫做行道。现在一般,连黄念老这个注解也是用古人这个注子,像念佛堂里面绕佛,绕佛叫经行。在初学的时候,防止睡眠。人在修学的时候,有两种毛病很容易犯的:一个叫昏沉,昏沉是什么?打瞌睡。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止静的时候。念佛止静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念佛堂里有人睡着了打呼,禅堂也不例外,一坐下来没几分钟他睡着了,所以叫你经行,叫你绕佛。绕佛里头还有什么?他一面走一面打瞌睡。

 

自己有什么样的毛病,要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另外一个毛病叫掉举,掉举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心里面七上八下,妄念纷飞。这两种都是修行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昏沉用动,走动或者是拜佛,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掉举的时候用禅定、用静坐。看自己是哪一种毛病,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是在讲堂里面学习的时候,念佛堂、禅堂学习的时候用的。

 

广义,我们在课堂里面学到的东西,要能应用在生活上,如果不能应用在生活上,那你就错了,叫所学非所用。应用在生活上,经教里面常讲「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就对了,就是行住坐卧都与戒定慧相应,那叫真的行道,行道有了功夫。在哪里看到?《华严经》上看到。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是在生活里面行道的、经行的,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什么叫性德?具体跟你讲,都与戒定慧相应。佛法从纲领上讲,三学六度,或者讲与三十七道品相应,那叫真的「行道」。

 

「思道」,这个思不是在那里想,如果是想经上讲的是什么?那叫胡思乱想。我在讲席里面,这是常年讲到的,从前讲得比较多,经里的意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你怎么能用意识去想?佛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言语,这个言语无量义。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它要有意思,它是死的,就这个意思,它不能有另外一个讲法。

 

所以这佛的经,字字句句讲不完的,永远讲不尽的,活的,你怎么可以去想?一想就变成死东西了。所以古人讲「死在句下」,你怎么可能开悟?不可以用妄想,你智慧没有开,老老实实照着规矩去学,叫「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照着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方法去做,方法是很笨,没有关系,你能够守得住叫「持戒」。依照这个方法,人心就定下来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老老实实这样去做,做久了,慢慢你心就定下来了。定开智慧,小定开小慧,大定开大慧。所以这个思不是用思想,「思」是当作明了讲。

 

初学,学习的纲领叫戒定慧,到开智慧之后就不叫戒定慧了,叫什么?叫闻思修。你看,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叫三慧。智慧开了之后,你就是修三慧了。三慧,什么叫「闻」?闻代表接触。眼见色叫闻,耳听声也叫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用一个字做代表,叫闻。「思」是什么?不是真的去思,真的思就错了,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凡夫接触之后,想一想明了了;所以用思,它代表明了,不能用想。想一想再明了,那就不是思了,那就错了,那是意识了,落在意识里头去了。「修」是什么?修是不迷,明了了就不迷,决定没有错误,所以叫三慧;闻慧、修慧、思慧,一而三,三而一,闻思修三慧是一剎那当中圆满。不是说先听,听了再去想,想了之后再去修,哪有那么笨的菩萨!这样一来还不如小乘修戒定慧。所以三学跟三慧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能够有误会。所以这个思道它是思慧。

 

「及坐禅者」,这个地方坐禅,是不是在那地方打坐?不是的。你要认为说他在那个树下打坐,打坐叫坐禅,那你又着了相了;你着了相,你起了分别执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这个坐,坐表什么?表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端庄,不动,取这个意思。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这个身不动,身不要紧,《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说真的身也不能动的话,那什么事都不能做了。你这个道场里边,人人都坐禅的时候,煮饭的人都没有了。

 

《六祖坛经》里面就讲得好,什么叫做坐?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坐。什么叫禅?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所以这个坐禅两个字要搞清楚,绝对不是在哪个地方盘腿面壁叫坐禅,那禅有什么用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眼见色,不被外面的色相影响,这叫禅,你不着相;内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这叫定,禅定。眼根在色尘里面入定了,耳闻声,耳在声尘里面入定了,六根在六尘里头入定,这个叫坐禅,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诸佛菩萨,不但是法身菩萨,那个不必说了,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他们虽然没有见性,距离见性不远了。在天台大师所说的六即佛当中,他们是相似即佛,虽然没有得到分证,相似;相似就是很接近了。换句话说,他们的功夫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他们就是在这里修戒定慧,修禅定,修般若。般若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智慧,如如不动是禅定,定慧等学。

 

你要是会了,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是道场,从来没有离开道场,因为你在行道。你要不会,你在佛的大殿,这个大殿不是道场,因为你在这个里头没有行道,你没有得道。真在这里面行道、得道,这个地方就是道场。

 

这一段是讲在地面,在地面是不是程度稍微差一点?不见得。下面一段是讲在空中,有人喜欢在地面,有人喜欢在空中,我们怎么知道的?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经上告诉我们,四十八愿里头也是这么说,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哪有七地以上的菩萨不能在空中经行、坐禅、思道?那当然可能。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各人爱好不一样,有人喜欢在地面,有人喜欢在空中。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从这个地方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边学习,真正是得大自在。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到那个地方去,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来加持?我们要明了,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环境,这个环境里面清净没有污染,你想染污都染污不上。这个环境里面,你不会起贪瞋痴,你不可能有自私自利。为什么?你心里面所想要的,你统统都很容易得到,那个贪瞋痴的念头就起不来了。

 

我们这里为什么会贪心?因为你所希求的,希有、太少了,得不到!所以你把它看作宝贵。其实我们这个世间什么东西对我们最宝贵、最重要的?空气!哪个人贪空气?哪个人把空气当作宝贝,拿到家里收藏着?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金银财宝就跟空气一样,谁会把这个东西拿回家去累赘自己?所以它一切物质随心所欲,自然变化,贪心不起了,没有贪心就没有瞋恚,环境好!所以到那个地方烦恼不会起现行,久而久之烦恼不断自然就断掉,妙在此地。时间到了是吧!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4日15:43: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3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