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4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一行: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上一次讲到这一小段,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意思没能说出来,今天我们还要做补充。我们学佛一定要以佛做我们的榜样,特别是修净土的同修,我们的榜样就是阿弥陀佛,一定要很认真努力向阿弥陀佛学习,学得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在哪里?这一部经就是阿弥陀佛。在过去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如果我们能将这部经,不但是能信、能解、还得能行,一定要做到。如果百分之百做到,你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地位就高。如果我们不能学得百分之百,能够学到百分之七、八十,那么也可以说是,决定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七、八十也不行,能够学到百分之三、四十,同居土往生决定有分。如果说是信而不解,解而不能行,往生就没有把握了,这正是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为没有去做,没有认真去学习。
这个地方第一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如果合本经来讲,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往生不退成佛。我们读四十八愿,一定要依佛陀这个好样子,自己从内心里面也要发这样的大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阿弥陀佛没有为自己,说实在话,也没有自己,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所以他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我们要想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三辈往生」里面跟我们讲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个地方所说的发菩提心,也可以的指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果然能够依教奉行,我们于『一切万物』自然就『随意自在』。「随意自在」在此地来说,就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像《梵网经》上世尊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千百亿是同时的,同时可以化千百亿身,这千百亿身是不是一个样子?不尽然,如果是一个样子,佛的能力还是有限。千百亿身,千百亿种身分,每一个身分都不相同,每一个身相也不一样。他那个身是怎么现出来的?是无心变现的。无心是随众生的心念变现出来的,每一个众生心念不相同,所以佛的德相不一样,一定是满众生的心愿。不但现色满众生的心愿,说法也满众生的心愿,这叫随意自在。
下面这一句就好,『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通常我们讲「庶类」是专指一切大众,人间的大众。在此地的意思广,可以包括九法界,从佛的境界里面说,九法界众生都可以说是庶类,通常我们说十法界,十法界里面都可以讲是庶类。要紧的是「作不请之友」,这些众生没有来请你,没有请你说法,你就要去。这个样子是不是违背了师道?世出世间法,我们晓得都是属于师道,师一定要尊重,尊师重道。印光老法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我们的修学,我们能得多少东西,不在老师教,在我们作学生的善学,我们要会学,会学以一颗真诚清净心去接受,你才能够得到。所以同样是一个老师,同样在一个教室,老师上课有几十个学生在听。过去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上课学生大概有七、八十个人,是一个大班。这么多学生当中,大家都听老师讲学、讲经,每个人所得到的不一样,受用不相同,这个绝不是所谓根性有利钝,根性利钝多少有一点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诚敬。果然有真诚、恭敬,极其鲁钝的根性也能开悟。
世尊当年在世,学生里面就有很鲁钝的,诸位读经都知道周利槃陀伽,我想你要跟他一比,你比他聪明多了。他念一首偈,念上句,下句就忘掉了,再教他下一句,上一句记不起来了,我想你们还没到这种程度。他在世尊会上能证阿罗汉果,能得辩才无碍,什么道理?诚敬,这一点我们要晓得。所以佛法是师道,因此示现佛的身分度众生,就相当不方便,一定还要去找其他诸佛如来,去示现作学生,帮助你去度化众生,这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还要一千尊佛来示现做他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是普通人,许多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再来的,他们示现的身分是佛弟子,作佛弟子就方便,可以「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因为他不是示现老师的身分,他示现的是同学的身分,学长的身分,这好讲话,不必要那么样的拘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菩萨成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退到菩萨的地位上来?就为了这一句话。所以这是慈悲到了极处,一定会回头,随类化身,这才能够普度众生,满足你因地上所发的弘愿。
这一句经文,我们自己要仔细思惟,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一定是常常存这个心,「心常谛住」,要常常去做到,「作不请之友」就是你做到了。怎么个作法?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你一定懂得观机。什么时候、什么处所、对什么样的众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他?契机契理,这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泼泼。《华严经》自始至终这一种活活泼泼的例子太多了,那是一本好书。本经所讲的是原则、是纲要,《华严经》里面讲的是细行,细节应当要怎样去做。它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真有心、真肯做才行,这句话我重复了很多遍,因为太重要。我们今天学佛对于这一层,实实在在讲疏忽了。这个心,你说没有心还真有心,说有心又不见行动,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状况之下。换句话说,信心不够坚定,愿心还不够强,遇到事情因循苟且不肯认真去做,尤其不能主动去做,「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去做,这才是菩萨。如果有人劝导你去做,督促你去做,你勉强去做,那是小乘人,那不是大乘,大乘决定是主动的,这一点我们要认真去学习。再看底下这一小科: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这两句话重要。『如来甚深法藏』就是指的这一部《无量寿经》,关键在「受持」这两个字,「受」是接受,真信、真解、真能做到,这叫受;「持」是保持,永远不会丧失。这一部经典,特别是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我们看起来不深,他说「甚深法藏」,我们看起来不深,都能看得懂,这是这个经的好处,会集得好。因为这一部经它的作用,是要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法界众生,声闻、缘觉、菩萨根性利,有智慧、有神通;我们六道凡夫,特别是恶道众生根性很劣,佛用什么方法能够普度这些众生?这个经我们在经题上说过,这部经希有,一切诸佛都赞叹,道理在哪里?能令五道众生平等成佛,五趣就是指的六道。六道众生都能平等成佛,或者古德也有说五乘,五乘的意思就很圆满,五乘是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实在讲这个经还包括地狱众生,九法界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深的人看起来甚深,浅的人看起来甚浅,这就妙,所以能够普及,能够受一切大众的欢迎,道理在此地。每一个人看到欢喜,无论是哪一种根性,真的是古德所讲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各种不同根性的人接触都生欢喜心。当然这个与阿弥陀佛的法缘有关系,一切众生久远劫来跟阿弥陀佛结了缘,缘深,听到名号、接触经本就触动善根,他欢喜心才能够生起来。说这个经甚深,也得要略说说,怕的是有初来听经的同学,未免有疑惑,因为翻翻这个经本觉得不太深。不但是这部经,更浅的、更白的,佛说《阿弥陀经》许多人都会念,都能够背诵。《阿弥陀经》像讲故事一样,我们看起来好像很浅不深。可是诸位要去看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注解反而看不懂,经很容易看懂,注子看不懂,那是什么原因?甚深法藏。
这一部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多遍,常说。要是世尊详细跟《无量寿经》做个注解,有没有注解的本子?有。哪个本子?《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个经的注解。大家一看《华严经》的确深,《华严》是这个经的注解,这是原文比《华严》当然要深。《华严》有没有讲解?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所以诸位要晓得,今天我们将全部的《大藏经》把它浓缩,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浓缩就是《无量寿经》,从这个地方你就能够体会,这个经确实是甚深法藏。如果是说彻底的通达明了,佛说得很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究竟通达明了,这是诸佛如来行。换句话说,等觉菩萨都不行,等觉菩萨还要得佛力加持;换句话说,他才能解、能证。我们在今天这一会也在研究讨论,好像也能说、也能听,没错,我们在此地能说、能听、能解、能体会经中的大意,还是得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我们凡夫不能说。不但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你听懂也没有这个能力,你能够听得懂,能够听得欢喜,都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得佛力加持,所以才能够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一句话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佛种性」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种从缘生」,这是说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成佛的种子。这一个种子如果你要能够保护它,让它相续不绝,不绝就是不断,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证果,不能成就?断了。佛种这两个字意思很广很广,不但广也很深。我们每一位同修,你有缘分到此地来,听两个小时经,到念佛堂念两个小时的佛,都是你佛种起现行。过去生中阿赖耶识,如果没有作佛的种子,你今天在此地坐两个小时,不可能,坐不住,坐不了五分钟他就赶快往外跑了。所以证明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圆满具足,具足就有机会作佛,只要你把这一句掌握到,你就有机会作佛了。每一个众生,我们不要说每一个人,说每一个人范围很小,说每一个众生范围大,往上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往下就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全都包括到,说众生都包括到。一切众生十法界的种性统统都有,哪一个众生没有佛种?没有菩萨种?没有声闻、缘觉种?我们今天虽然在人道,一定要晓得,我们也有地狱种子,也有畜生种子,也有饿鬼种子,统统都具足。
人死了以后到哪一道去,这可不定,看他临终一念,哪一个种子的力量强,佛经里面常说「强者先牵」,强的那个力量首先把他牵着他去受报。所以临终大事因缘,佛法里头不是讲生死大事,是死生大事。讲生死那是一个阶段,讲死生那个时间太长,死了就生,生了又死,死了就生,没完没了永远不断;这两个字颠倒一下,那个意思完全不相同。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受生?这叫大事,生死不是大事,那真叫小事;死生才是大事,都决定在末后这四个字,「常使不绝」,这四个字做了主宰。
「佛种」是什么?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佛种。我们心里头确实有,你只要有阿弥陀佛,你就有佛的种子。中国人家家都拜观世音菩萨,你有观世音你就有菩萨种子。听说过去新加坡还演过《济公传》,你头脑里头有个济公,你有阿罗汉的种子。饿鬼的种子是贪爱,悭贪是饿鬼种子,瞋恚是地狱种子,统统都有。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哪一个种子常常现前,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最好是「护佛种性」。所以为什么我们建念佛堂?为什么每天要念十二个钟点的佛?就是实现这一句话,「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种念佛堂只要住上三年,你就可以拍拍胸膛,我往生决定有把握,一点都不假,三年的时间你这个种子产生力量。你没有这么长时间薰习,虽有佛种,这个种子力量不够。所以现在我们李会长为我们大家每一天都在忙着,作梦都没有忘掉建弥陀村,他现在头脑就只有一个弥陀村,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而且这是三宝加持,这一方的众生有福,找到一块很理想的地,我想有不少同修都去看过,佛菩萨安排。原本是看中隔壁这一栋大楼,那是上帝的意思,不让我们在那个地方用他的,给我们安排到更好的地方去。听说现在这个主人天天在哭、天天在流眼泪,他是基督徒上帝安排的,他没法子。
弥陀村建成之后,如果能长住在弥陀村,实在讲弥陀村将来还得研究怎么个办法,实在讲很可以用三年一期、一个阶段,在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上三年,可以说确确实实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决定不碍事,真正可以达到生死自在,那个一点都不假。有这种功夫,我们可以或者移到其他念佛堂去念佛,弥陀村可以让给别人,希望多成就一些人。三年决定可以达到生死自在,我肯定说这句话,也是这一句经文做依据。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功夫常常间断、常常夹杂,这样念法念上三百年都靠不住,别说三十年,三十年真是靠不住,一定要统统放下,一心一意,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在弥陀村、在念佛堂里头确实可以做到,这就是真正做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一定不能间断、不能夹杂,佛号决定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把你所有的杂念、忧虑、牵挂统统念掉,这才是护佛种性,其余的九法界的种性,我们都把它远离,只护持佛种性。所以这一句「甚深法藏」是指《无量寿经》,「护佛种性」就是念佛,持名念佛,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多么殊胜,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相比的。
再看底下这一段,前面说的是自成就,自利,自利还要利他。实在说,佛也是在经上这么教导我们,自利之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成就别人,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没有法子度众生。自己得度,在净宗里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会,品位高低无所谓。如果自己一味执着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众生的这个愿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为什么这个说法?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还好高骛远,所以你纵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反而不如心里头一丝都不挂,什么也不求,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种人品位高,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执着。由此可知,我们平时随缘度化,对自己念佛往生没有障碍,不但没有障碍还有功德。
大慈菩萨就说得很好,你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你自己修行还要殊胜,这两个人要记住,这两个人真的往生才算数,不是说我平常劝几个人来念佛,拉几个人来听经,拉几个人到念佛堂念佛,这个不作数,真的往生了。你在一生当中帮助两个人成佛,你的功德太大了,你想想你将来会不会往生?决定得生净土。你临命终时,《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的智慧、德能、神通,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这我们在四十八愿、在经上都看得很清楚,这个决定不是假的,我们要往生的时候他们都看到。纵然我们自己差一点、懈怠一点,我们阿赖耶识这个佛种性也相当强,这两个人在极乐世界,还不赶紧拉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会跟阿弥陀佛说,我们两个人到这个地方作佛是他劝的,现在他快临命终,我们赶快去接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大慈菩萨讲,你能够劝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往生,真往生的,你那个福报就无量无边,你能劝上几百个、几千个,你就真的是菩萨了。所以此地经文先教给我们,「悲演济度」: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这六句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随分,接引众生。佛将来接引我们,我们要接引有缘的众生。这个有缘也是过去生中,他有善根、福德,过去生中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可惜他没有遇到缘,没有遇到缘他不相信,善根不能现前,我们要劝导他、帮助他善根发现,这个功德就很大。所以第一个条件你要有『悲』心,「悲」是拔苦。纵然你这个朋友,你认识的这个人,他现前是大富大贵,不是一般贫贱之人。虽然眼前大富大贵,我们把眼光往远处去看一看,他这一生所造的行业,会不会堕三途?会不会依旧轮回流转?如果是这个样子,他很可怜,他的前途黑暗,菩萨就兴起大慈悲心怜悯他。眼前的富贵非常短暂,往后的前途一片黑暗,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你先要认识,先得明了,然后以你的智慧,以你的善巧方便,『演慈辩』,「演」是表演,「辩」是说明,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这是真正的慈悲;慈悲用现在话说,爱护、关怀、全心全力去照顾他。
凡夫眼光短浅,实实在在讲,现在这个眼光短浅,可以说是太短太浅,为什么?只顾眼前,只知道眼前的利害,明天的利害就不知道了,明年那更不必说,短浅到这种程度。学佛的同修眼光应当要远大多了,我们能够考虑到来生后世,那就比这些人聪明多多。尤其是来生后世有许多条路,我们如何选择这就是更聪明了,选择得正确,果报是无比的殊胜。为了要令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帮助他们起信建立信心,所以自己一定要表演,这个表演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做出一个样子来给他看,他看了之后,久久自然他就觉悟过来、明白过来,这是要耐心的。看你帮助的这个众生他的根性如何,如果根性利的,很短时间他就觉悟;如果是中下根性,有时候好几年他才觉悟、他才回头,还有一些十几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才回头才觉悟,你要没有耐心,那怎么行?
我自己学佛,我不是一个利根的人,我是属于中等根性。章嘉大师教我,那么好的一个老师,有智慧、有方便,调教我这个学生,三年我才回头,相当不容易。我不是他一教我就相信,有些我相信,有些我还怀疑,不能完全接受。三年才回头,他老人家实在是很有耐心,真的示现给我看,怎么示现?示现圆寂过世了。他要不做这个示现,我恐怕还是回不了头,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回头。因为他老人家圆寂,他对我非常好、非常爱护,我感恩,在他火化场我搭了一个小帐篷,在里面住了三天三夜。在那里思惟,老师教我三年到底教了我些什么?认真去反省,才体会到他的苦心,明白了意思。如果他不示现入灭,我们就不会这么样认真去反省。「演慈辩」,表演给你看,平常是给我们说明、讲解,帮我断疑生信。我跟他相处三年,我深深感觉到他就是表演给我看的,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看,让我在这个里头学习。
『授法眼』,「授」是传授,传授不是这个手交给你,那个手你接去,不是这个传授。善知识给我们表演,给我们说法,我们恍然大悟,这就是授。所以现在世间传法,法卷写个证明,我是第几代,你是第几代,都去当祖师了,那个不可靠。世间人重视文凭,佛教里头不重视文凭,重视实证,你确确实实契入境界那才算数,没有契入境界那一张纸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尤其在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假文凭太多太多,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法眼」就是经上常说的「如来的五眼」,只说一个,他为什么不说佛眼?这里面是讲菩萨的这个阶段,没有说成佛,只说菩萨,菩萨是法眼,实在讲菩萨也具足佛眼,神通道力比佛要差一等。《华严经》上说如来有十种眼,有十力四无畏,经上佛也告诉我们,菩萨也有十力四无畏,但是他的能力没有佛那么圆满,没有佛那么大。何况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功德、神通他都有。得法眼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得清净法身,我们常讲证得清净法身,智慧现前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有能力辨别,他辨别得太快了,不需要经过思考,一接触就明了,这叫法眼。用现在的话来说,授法眼是传授高度的智慧,用这个说法大家比较容易懂。这是说我们要帮助人,前面两句是帮助人的动机;演慈辩是帮助人的方法,授法眼是提升他的境界,后面这两句是效果,帮助他收到了效果。
『杜恶趣』,这个地方讲的「恶趣」,不只是讲三恶道,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是恶趣,为什么?没见性。标准是定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才是善门,所以这个地方的标准高,不是普通的标准。净宗是当生成就的法门,密宗里头也说「即身成佛」,没错,经典上是那么说的,可是他那个即身成佛,是成哪一个等级的佛?净土宗的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成哪一级的佛?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印光法师的《文钞》,对于密宗的修学证果说得很多,他老人家讲得很明白,密宗的即身成佛,一般讲的藏教佛。藏教佛就是小乘的阿罗汉,只能到这个地位,比起禅宗明心见性还差很远,禅宗明心见性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密宗里面所成的佛,天台家讲的是藏教,贤首家讲的是小教,没有出十法界,他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也就是说无明没断,也只是断见思烦恼而已,这是很殊胜的成就。可是他真正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很有问题。
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说得很好,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是密宗的阿闍梨,他这个人很老实不说假话。他说学密要在密里头成就,在今日之下几乎是不可能,学密宗要想成就的话,他很肯定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这个人,所以他劝人念佛。过去倓虚老法师说过,在今天这个时代参禅,也决定不可能有成就。他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人,他老人家也高寿,九十多岁往生,他自己跟大家说得很多,他一生当中跟禅宗的大德往来很密切,明心见性不但他一生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禅宗要不是明心见性就不算成就,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倓虚老法师肯定的。参禅得禅定的他见过,得禅定的,得禅定就相当不容易,真正参禅得禅定就能够生色界天,看他禅定功夫的浅深,生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这个他见过。还有纵然生到四禅天、生到四空天,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比不上,差太远了。
我们能够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让一个发心修学佛法的人明白觉悟,这叫授法眼。他认清楚,他知道选择,选择《无量寿经》,选择念佛法门,死心塌地决定没有疑惑,这是你真正把法眼授给他,然后自自然然恶趣就堵塞了。不但他不会堕三恶道,说老实话他也不会搞六道轮回,不但不搞六道轮回,他也不愿意在十法界,一定要超越,超越太难,念佛容易。所以在无量法门,通常讲八万四千法门,确实是有这个数字,诸位在《教乘法数》,在《佛学大辞典》里面可以查得出来,那是一点都不假,无量法门里面你就会选择这个法门。如果没有真正的法眼,摆在你面前也会当面错过,不识货,所以此地的恶趣意思就很广了。
『开善门』,「善门」意思也广,不是三善道,不是人天善道,是成佛之道,而且成的佛是究竟圆满佛,圆教的佛果。无论是天台家、贤首家所说的,究竟的果位唯有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真正是善门。但是我们接引初机,一定要细心观察他的根性,诸位学讲经的同修,都听我讲过三番观机,如果初学的人没有接触过佛法,我们用很浅显的方法来帮助他,他能接受,甚深法藏不是一开端他就能接受。我接受净宗法门是学佛七年以后,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老师有智慧、有方法,佛经上常讲的「善巧方便」,他有善巧方便,他懂得怎样来诱导。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喜欢学问,所以接触佛门,老师知道念佛好,他要教我这个法门,我就调头而去,恐怕就不会再学佛。为什么?对于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境界是一无所知,你给我讲,我怀疑,我还有一套歪理来跟你辩论,那就很麻烦了。所以老师高明,顺着我的嗜好来教导我,你喜欢研教,好,就让你去研教,逐渐逐渐从大小乘经论里头把你引到净土,这方法很高明。所以他直接介绍给我,我不能相信,他用这些方法拐弯抹角把我引到这个路上来,然后才发现这个法门高。
原来我最初学佛,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把佛法看作哲学,佛法有十个宗派,性宗、相宗讲道理我们觉得这个好,这是哲学,这个净土宗、密宗是迷信,加上个迷信的帽子,经典看都不想看一下。到后来才明了,我是真正怎么明了的,我跟诸位讲过,我讲《华严经》的时候才发现,发现华严会上从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把我吓了一跳,我没想到。我们最尊敬的文殊菩萨,他代表智慧第一,哲学就是求智慧,哪里晓得他念佛求往生,那我们还敢说这个往生错了,这往生很迷信。如果这法门不是真正殊胜第一,文殊菩萨绝不会修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也绝对不会修这个法门,观音、势至更不必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以看看这些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在极乐世界,没有一个跟阿弥陀佛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这样才认识净土,这才真正回头来了。
所以此地「杜恶趣,开善门」,「开善门」是专指西方净土,把其他所有大乘法门都贬低,这不是有意贬低,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贬低是从我们自己根性上来说。佛在经上讲的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那些法门,我们实实在在没有法子学,去尝试尝试看,决定不能成就。说实实在在的话,我的根性比我老师还强一点,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认识这个法门比我还困难,他还不服气,他还去学禅、学密、学教,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了一大堆东西,到最后遇到印光法师,被老人家一喝斥这才放下,归心净土。他常常给我们讲,他至少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我浪费的时间才七年,他浪费二十多年,我的根性比他强一点。这就是个人根性不相同,回头有早晚,我们接触广大的群众,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方便。末后这四句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这四句,前面两句是我们帮助众生的态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中国古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跟这个就接近了。可是佛经里面说得更深,一定要把别人的利益,看作跟自己的利益完全一样,别人受害就是自己受害,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人。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个心态,诸佛菩萨都是明心见性之人,在《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以上,这说圆教,别教是初地,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什么叫法身?『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就是法身。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个自性,这佛家讲的真如本性,同一个本性。众生不仅仅是有情众生,这里面把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它此地没有说,于一切有情众生视若自己,它的界限就很清楚,它没有这么写法,只是「于诸众生」。「众生」两个字的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一切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乃至于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只要是有形相都是众生,众生这个意思就太广太广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一点都没错。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唯心所现。
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自己唯识所变,识是什么?是个分别。从分别里面变现出种种不同的法界,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不同的法界就没有了,没有才叫做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里面的人,跟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十法界里面都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一真法界里面的人没有了。由此可知,如果我们也能够离妄想、分别、执着,一真法界你就立刻证得。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没离开,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不可思议,同时同处。所以诸佛与这一些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有能力,他就有能力千百亿化身,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示现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在六道里面,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这里头「兴大悲,愍有情」,就干这些事情来帮助我们。他在示现里面跟我们一样,也有分别、也有执着,这样他是不是堕落了?没有。我们住人法界,十法界我们现前住人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虽然同在一张桌子吃饭,同样手拉着手,他住一真法界,我在人法界,不一样。
这个意思诸位要体会不过来,你就想到《坛经》里头,六祖曾经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分别是凡夫,他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六祖听了点点头,没错,「你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告诉他。那就是说明了六祖跟永嘉住一真法界,在教化众生的时候跟大家在一起,那一些众生住的是人法界,是在六道,他们住一真法界。所以给你讲经说法,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但是他那个不是分别,我们以为他是分别、他是执着,他不是的,他是智。因为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人家已经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他转过来了。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四智菩提,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在形式上看没有两样,完全一样,骨子里面完全不同。我们的心是染污,他的心是清净,不一样,我们分别执着是染污,他分别执着是清净。他不是自己分别执着,我们常讲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执着。这就说明十法界同时存在,一真跟十法界没有距离、没有前后,这是事实真相。
正因为这个事实,化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入不二法门」。我们看到是二,人家是不二,不二所以才「分别亦非意」,这个道理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为什么?不是自己的境界。为什么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总是去不掉,只要有分别执着,那就不是我们境界。所以要常常作如是观,我们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入门,《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这就是最初入门之处,我们一定要看别人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别人有难就是自己有难,别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所以这一句「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我们应当从这个地方学习。果然要是会了,利益无量无边,真正是说之不尽。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两句是讲我们因地当中所发的大愿兑现了。我们有使命有责任,为什么说你有责任有使命去度化众生?因为你在因地曾经发了愿。现在我们念佛的同修,哪个人没有在佛面前唱一唱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在佛面前唱了这一句,不管你有心、没有心,你在佛菩萨面前表示我发了这个愿,发了这个愿要兑现。所以帮助一切众生,你就有责任,你就有使命有义务,你应该要做。「拯济负荷」,你要把度众生这个担子、这个责任担当起来。末后这是目标,不是度一个、两个,是普度。因为你发愿的时候,你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的是这个愿,你没有发愿「新加坡的众生誓愿度」,你这个范围就很小,就不大了。你没有界定范围,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都得要度,这个愿不是随便发的,发了就要认真去做。「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你是违背了你的誓愿,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到,做不到也得认真努力去做。
这话说到这个地方,也许诸位同修也听到佛门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一句话跟「众生无边誓愿度」,有没有牴触?有没有矛盾?我们要细心去思惟,没有矛盾。绝不是说无缘的众生佛就不度他,没有这个道理,无缘的众生以后再度,不是不度他。无缘怎么样?现在跟他结缘,你不结缘不行,没有缘的先结缘,有缘的先度,所以他没有冲突。哪些人有缘?这一类的众生,接触佛法就生欢喜心,这就是有缘,你跟他讲他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能够理解,有缘的众生先度。对于净土法门他能信、能解,肯到念佛堂来念佛,这就是缘成熟,我们一定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为什么?他在这一生当中就可以作佛去了,现前这个身体,在佛法里面讲叫最后身。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轮回生死,今天到了尽头,这个身最后一次,以后没有了,叫最后身。下一次再到这个世间来,那就是佛菩萨再来,乘愿再来,乘愿再来的人生死自在,就是「分别亦非意」之流,不是凡人,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帮助众生,缘没有成熟的跟他结缘,缘已经成熟的,那就要帮助他去作佛。
实在说,毕竟成熟的人少数,没有成熟的人多数,我想这一桩事情,每一位同修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你看新加坡佛教徒有多少,绝对不只我们讲堂这几个人,决定不只,那些人也学佛,也念阿弥陀佛,有口无心,还不想往生,这个世界还很好,还值得留恋,其他法门也不错,学戒律的、学禅的、学密的、学教的多得很,那个是什么?半熟未熟。我们也要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促使他成熟,这就是要讲经研教,让他能够深入,逐渐逐渐明了觉悟。
在过去,我有一年在台湾南部讲经,遇到一个老先生八十多岁了,这是我们学佛的老前辈,我们虽然出家,其实他学佛比我们久,一生学了几十年,也参禅、也学教、也学密,样样都通。我在南部讲经他来听经,我们也认识很久了,他来告诉我:法师,现在我已经老了,过去所学的那些东西想想都用不上力。我说那你怎么办?「现在我老实念佛了,我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我说很好,你总算回头,八十多岁才回头,行,只要回头就能得度。他年岁大,每一天经行念佛好事情,他住在乡下,乡下常常在外面走路,他说我念一声佛号走一步,每一天念三万声佛号走三万步,身体很健康,八十多岁看起来很健壮。走路是很好的运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
所以念佛堂用绕佛为主,道理在此地。「般舟三昧」,他就是绕佛,叫佛立三昧,他不坐他也不躺下去。我们现在念佛堂不要这么严格,如果这么严格大家害怕,不敢来念,所以我们要放宽松一点,让大家念得很舒服,念得很快乐,念得很欢喜,喜欢到这儿念佛,这是第一步。所以以后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念佛堂要有好几个,等级不一样的,愈往上面去就愈严格。初学的人很宽松,让你觉得欢喜,然后慢慢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夫也往上提升,但是总有一个大愿「皆度彼岸」。没有缘的人,我们给他种佛种子,像现在我们做了许许多多T恤,印上阿弥陀佛,你们穿在身上马路上走一走,好多人看到「阿弥陀佛」,给他种种子,这些人还没有佛种给他种佛种,这是接引的第一步。让他有机会听到佛号,看到佛名,看到佛的形像,这是第一步,给他阿赖耶识种种子,这就是「皆度彼岸」,我们现前的作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好,今天时间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