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7年中元普度消灾祈福三时系念法会开示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7/8/25 台湾台北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WD21-088-000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尊敬的前总统府国策顾问、立法委员洪顾问贤伉俪,尊敬的马来西亚汉学院代表黄秋源居士,新加坡净宗代表傅来成居士,菲律宾净宗代表陈秀莹居士,我们两岸三地海内外各地净宗道场、念佛堂诸位代表,今天启请法会的斋主代表浙江刘又成居士,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非常感恩大家来参加我们台北华藏一年一度例行性的中元祭祖护国息灾系念法会。今天是第一天,过去几年我们上午这个时间就是恭诵《无量寿经》,今年我想我们大家恭诵《无量寿经》很多年,今年由悟道来跟大家学习《寿经》。读经是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根据古来祖师大德中国传统教学的理论方法来提倡,这个理论就是修戒定慧,方法就是读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读诵经典,或者读古书,世间圣贤的经典,它的原理原则都是修戒定慧的,用读诵的方法来修定。戒定慧,定它是一个枢纽,是一个关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方法、规矩,我们遵守这些方法、规矩。佛在经典上教我们的,除了有条文的戒条之外,凡是佛在经典上的教诫都属于戒,我们都必须来学习、遵守,这样心才能定下来。读诵也是规矩,什么规矩?就是读经的时候,不允许我们一面读一面去想经的意思。如果一面读一面去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又是什么意思,那就把这个定破坏了。
读经要怎么读?至诚恭敬,每一个字、每一句读得清楚,没有读错,没有读漏掉,妄念起来就不要去理会妄念,把这个心专注在读诵经典,用这样来修定,以读经来修定。心有一分的定,就有一分的清净,有一分的清净就开一分的智慧;有二分的定,就得二分清净,开二分智慧;十分的定,得十分清净,开十分的智慧。所以它是一个枢纽关键。开什么智慧?就是我们中国古来儒家、道家,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在这个修学重视悟,就是要有悟处,要开悟,如果不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不能活用。不管学什么学问,都要有悟处,它才能够活学活用。如果没有悟处,就变死的,像机器一样,不能活用。所以在东方、古印度的教学,重点在启发我们的悟性。这个悟性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每个人都有,但是因为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现在佛教我们种种法门,包括世间圣贤教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消除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恢复到自性清净心。所以,法门很多,原理原则是一样,无非修戒定慧三学。读经修戒定慧,念咒也是修戒定慧,念佛也是修戒定慧,修种种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了。
很多同修都读过这部经,甚至读了很多,读了三千遍,甚至有人超过一万遍的,有的人读了很有受用,有的人还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可以说各人读诵这部经,各人所得到的效果、利益也不相同。这个原因也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同,各人的烦恼习气根器也不一样,烦恼习气有深有重,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各人根器也不同。但是读诵开悟这个原理原则是决定不变的,因为它是修定,只要遵守这个原则,人人都能开悟。根器比较利的,他可能读个几百遍他开悟了,有的要一千遍,有的要二千、三千,甚至一万,是看各人的根器。只要能够坚守这个原则,人人都能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读诵不允许我们一面读一面去想,要知道它是修定。读的过程你突然有领悟,那也不要去理会,还会有更多的悟处。如果没有刻意的去想,你这样读读,读了突然体会到经义,那个就叫悟处。那也不要一直抓着不放,还是要放下,还是继续读下去,这样后面会有更多的悟处。这要坚守这个原则,抓住这个原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关键就是心定了,它的意思就现前。我们读了很多,好像意思还没现前,这心还没定下来。心没有定下来,原因也是在戒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戒的部分我们就要来加强,加强戒的方面。
过去早年二十几年前,也有同修,当时我们老和尚提倡《无量寿经》读三千遍就大彻大悟,有一个女众,大概四十几岁,有一天我到三重去讲《无量寿经》,讲闽南语的。台湾叫台语,台语就是闽南语,大陆的闽南,在新加坡叫福建话,菲律宾、印尼叫福建话。其实福建话很多种,好几十种,一般他们讲的福建话就是福建闽南话,在台湾叫台语。讲《无量寿经》,当时讲完这个女众就来跟我讲,他说我们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读三千遍就大彻大悟,她说她已经读了三千遍,她一点也没悟,她不想再读了。我说妳没有悟还要继续读。当时很多人就有这种情况,去问老和尚,后来我们老和尚就跟大家做一个说明,为什么没有悟?没有依照经去修行。修行就是什么?就是戒,没有依照佛在经典上教的去修。所以后来讲解《无量寿经》,再补充讲《金刚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后来又加上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些,现在又有《群书治要》,统统是补充说明《无量寿经》的,这个我们要明白。
所以老和尚讲,后来就是你要解义,读了你没悟,就是我们在生活戒的方面有缺陷,要依照这部经佛的教导,在生活当中要了解佛讲的意思,要去依教奉行、断恶修善,这样才会开悟。如果在生活上不能断恶修善,不断造恶业,我们的悟门会被这个恶业障碍住。因为你造恶业,你心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你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般若智慧。所以后来我们老和尚讲要解义。所以读诵的时候你就不能去解义,修定,要放下,恭敬至诚去读就好。我们要生活上去修,这个要听经,要解义,了解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听经不能死在言下,把它听死了,老和尚说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什么意思都没有,人家问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没意思,那个就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没有意思是什么?是不执着那个相,不执着言说相、文字相、心缘相,那你就开悟了。不是说没有意思,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个就变无明了。这个不能听错。
《般若经》不好讲的地方就在这里,人家问我们这个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因为它没有意思。如果学般若学得这个样子,大概也没人敢学了。这一条,因为大家取个名字叫毛巾,我们也随顺大家,这个是毛巾,但是你心里不执着它的文字相、心缘相,这样就对了。所以,读经修定没有意思,但是在生活当中起作用是无量义,「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才是正确的。
今天原来是读经的,因为读经每次我们时间都比较紧张,大家读得很熟悉,读得很快,像念咒一样。这一次我想就跟大家来学习、分享《无量寿经》对我们目前生活上,佛在这部经典重要的开示,我们不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本?请大家翻开,你们经本的页数跟我的页数不知道一样不一样?翻开后半部,「劝谕策进第三十三」。我的页数是九十页,大家翻到这个品题,「劝谕策进第三十三」,我把这个经文念一段: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第一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这一句是这品经文的总说,就是给我们说,「世人」就是世间的人,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古今中外,中国、外国,世间的人类,我们所看到的,大家共同在争取的都是不急之务。「不急」就是不重要,不是很紧急的,世间人共同在追求争取的都是不急之务。什么是不急之务?世间人一直共同在争取的,这个争当中,有竞争、斗争、战争,竞争争不到提升到斗争,斗争争不到提升到战争,争什么?都是不急之务。
下面佛大慈大悲给我们说明什么是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剧恶」就是五浊恶世,在《弥陀经》讲「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五浊恶世,这是剧恶极苦,我们现在是生在剧恶极苦当中。这个剧,非常剧烈,这个恶,也就是造十恶业非常严重的一个时代,我们生活在这个极苦之中。我们六道众生可以说是在苦中不知苦。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古梵语音译过来的,把那个音翻过来,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堪忍。意思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堪于忍受这个剧苦,这么苦的世界不想求解脱,他能够在这边忍受不想求解脱。所以这个世界的众生堪忍,堪于忍受这些剧苦,不求解脱,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极苦的世界当中,『勤身营务』,那就做些什么事情?「勤」就是很勤劳,「身」就是这个身体,经营世间这些事务,「营务」。经营什么事务?经营这些事务,『以自给济』。经营这个干什么?就是给自己享受,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讲自私自利,就是为自己,他不为社会大众,甚至有的家庭他都不顾,只顾自己。『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尊卑」是讲地位,有地位的是尊,没有地位的是卑。在社会上他有尊贵的地位,这是尊,卑就是没有。「贫富」是讲财富。在世间有很有钱的人,有很贫穷的人,三餐都吃不饱的人。「少」是年轻,「长」是年长。「男女」。这个把所有人类都包括在里面,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涵盖在里面。人都在做什么?『累念积虑』,就是念念处心积虑。『为心走使』,被这个妄心拉着跑,「使」就是使唤,被它指使,被这个妄念、妄心、竞争的心趋走指使去做这些世间的俗务。
下面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无田忧田,无宅忧宅』。这个讲不动产,田地,「宅」是房子。没有田地,没有房子,想要有块田,有个房子。『眷属财物,有无同忧』。家亲眷属,这个财物有的人他有,有的人没有。好像有的人他财产很多,房子很多,他的房地产很多,他很多钱,有的人没有。有钱财的人他也忧虑,忧虑怎么样保住他的钱财,不让这个钱财丧失掉。钱赚到了、得到了,怕它失去,想尽办法要保存这些钱财,不让它丧失掉。所以,一天到晚就为这些钱财在忧虑,为了事业,要投资、买股票,要做什么生意,让自己这个钱财能够愈来愈增加,不要一直损失,忧虑这些,有钱人忧虑这些。没有钱的人忧虑怎么样赚到钱,看到别人有钱,自己也想跟他一样。所以,「有无同忧」,有的人有钱财、有地位也忧虑,没有钱财、没有地位也忧虑。这就是我们净老和尚最近常讲的,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你很有钱,你不快乐,生活不快乐,为什么?常常忧虑怎么去保存这些钱,忧虑这些事情。没有钱的人忧虑怎么样能赚到钱。有地位的人他没有安全感,没有地位的人想要争取,都在忧虑。所以,有无同忧。在这种情况之下,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有财富不快乐,有地位没有安全感。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有一间房子了,好像觉得还是不够,还缺少,最好再多一间;有一件衣服了,还不够,最好再加一件;有一部车子了,还不够,最好再多一部更好,这个世间人总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思欲齐等」就是要跟人家看齐,齐等就是看齐。他有两栋房子,我也要跟他一样,人家赚一个亿,我也要跟他一样,就是在比赛。你一个亿赚到了,还有人家有二个亿的,那还不行,还要再努力;有一百亿的,又跟不上了,又差很远了,还要再努力去争取,想尽办法去得到,赚钱,这个叫思欲齐等,要跟人一样,甚至还要超过,拼命赚钱。『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适小具有」,没有钱赚到一点钱了,或者赚到房子、赚到一些钱了,钱赚到了,地位得到了,烦恼又来了。「又忧非常」,又在忧虑,怎么样能够长久的保存住这些财富、地位。
保得住保不住?『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财为五家共有。哪五家?这里讲的,举出一个例子,这个五家,第一家就是国王,国王就是现在讲的政府,你有财富,政府它有一份。不是只有你的,政府有一份,政府要抽税金的,走到哪个国家都一样,要抽税金。如果犯了法,财产都被没收、充公了,所以政府一份。这第一家。第二家是水灾,一个水灾来,会把这个财物,甚至人的生命都漂流淹没。最近我们刚好在办两岸三地传统文化学习营,刚好遇到台风,台风从宜兰进来,一个晚上就损失一个多亿,农民种的一些蔬菜水果,辛辛苦苦种了好几个月,都泡汤了,这个就损失了。下大雨,水都漂流了,淹水了,南部淹水是淹得很厉害。这个是水灾,第二家。第三家是火灾,一把火可以把财物烧个精光,烧光光。
第四家是盗贼,小偷、强盗,小偷、强盗不但明抢暗偷的,包括你的财物被人用种种方法给你夺取,统统属于盗贼。像现在这种经济上的偷盗,在国际上常常听说金融风暴,常常有人在操作这些经济的。我记得有一年好像东南亚经济风暴,在东南亚,有很多有钱的人一夜之间钱财就不见了,受不了跳楼自杀了,这属于被盗贼抢走了。所以你的财富盗贼他有一份,你有财富,盗贼他想办法要夺取你的财物。这是第四家。
第五家是「怨家债主」,来讨债的,这个怨家债主特别是投胎到你家里来了,做你的儿子、孙子,所谓败家子,他来讨债的、来报仇的,过去世欠他的,他来讨债。怨家债主,他来讨债,你的家产,你辛辛苦苦的赚,他都给你花光了,有的是拿去赌博,有的他拿去做生意,他做什么生意都亏钱的,那个就是败家子,他是来讨债的,过去世欠他的。这个很多,在我们周边你认识的,甚至你在报纸上都常常看到的。你看我们台湾几个大企业的老板往生,他的儿女就在争财产。这个古今中外都有,争财产。留了这些财产,让他的儿孙变成仇人,变冤家对头,变成仇人。没有钱留给儿孙,他们感情还好;钱留下去,如果有一方分得不满意就争,告到法院,甚至儿子告父亲财产分给他不公平。所以这个不是好事,这些都属于怨家债主。
所以,你钱赚到了,后面有这五家在等着。所以财为五家共有,不是你自己个人独有的,你也保不住。所以,『焚漂劫夺,消散磨灭』。被火烧了,被水漂流了,被抢劫、夺取了,「消散磨灭」,到最后都没有了,一场空,白忙一场。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心悭」就是心里悭吝,舍不得布施做好事,这个意很固执的,他放不下,「无能纵舍」。但是放不下,『命终弃捐,莫谁随者』。但是只是借我们看一看,到我们生命结束了,你舍不得还是统统要舍,包括我们自己这个身体都要舍,那身外之物能不舍吗?还是要舍的。所以,「命终弃捐」,「莫谁随者」就是没有一样跟随我们走的,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贫穷的人、富有的人都一样,都是会遭遇到这些情况,心里忧虑都是忧虑这些事情,所以「忧苦万端」。
以上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说明我们这个世间的现状就是这样的,大家生活在很苦的当中,一直在争,都是争一些不重要的,不急之务,我们听佛这个劝导,应当要觉悟。下面这一段是佛劝导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应该用什么态度来生活,来待人处事接物。请看下面经文: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佛劝导我们,『想破』是什么?要好好去想一想,这个世间是不是佛讲的这个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得到的,想通了就看破了,叫「想破」。所以我们常常也会劝别人,你要想通一点,但轮到自己就想不通了。现在最重要还是自己先想通,自己先看破,再去劝别人。所以,『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大家要互相敬爱,这是讲家庭,你们一家人。现在父子、兄弟、夫妇,不要说兄弟、夫妇,连父子为了财产,儿子都可以去告父亲,你说现在这个世间是什么样的一个世间,那个绝对错误的。应当怎么样?互相尊敬爱护。『无相憎嫉』,就是不能够憎恨,不能嫉妒,不能看到别人比我好,他比我有钱,看了心里就不舒服,应该要随喜,也不能互相去憎恨。『有无相通』,「相通」是大家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特别是自己家人,你比较过得去,你帮助他。但是这个帮助是帮助他正常生活需要的,你不能帮助他去造恶业,那个就不对了,是帮助他生活上需要的,生活上的照顾。需要帮助,自己家人一定要帮助,佛劝我们要这样修。『无得贪惜』,不能贪心、不能吝惜,就是不能舍不得,自己家人有困难应当要帮助。但是这个困难你要看情况,如果他都是去赌博,都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愈帮就愈害他,愈帮就愈忙了。是帮他正当的、正确的,正确的你就不能够贪惜,一定要帮助。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个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现在要注意的。「言」是言语,「色」就是我们的表情、面貌这个颜色,我们俗话讲察颜观色,就是我们的颜貌,我们的态度,要常常表现和善、和蔼。讲话不能太冲,讲话不能出恶口。「恶口伤人恨难消,利刀割水痕易合」,那个利刀在水上划一刀,水马上合起来,看不到痕迹,但是你一句恶口伤到别人的心,他的恨很难消的。除非你去骂到像海贤老和尚那样的,你打他,他都不会放在心上的,修养好的人他不会计较。但是一般人他没有那个修养,他会恨在心里。所以讲话,孔老夫子列为第二科,第一个德行,第二言语。所以讲话我们要学习,不要讲恶口,口气不好,同样一句话,口气不好,让人听了就难受。我们一定要听佛的。
所以,过去我们道场有女众,我早年在景美,她站柜台,讲话很会得罪人的,她自己没感觉,但是她没感觉我有感觉,很多居士都跑来我面前哭。为什么?就是讲话口气不好,得罪人,有三个,很会得罪人。后来我就跟她讲,妳讲话就不要那么冲,就口气好一点。她说我不是冲,我是讲话很直。我说不是,妳那个叫冲,不叫直。讲话很直就是说没有隐瞒,有什么说什么,就是很实在的。她讲话口气不好那个不叫直,那个叫冲,让人家听了心里难受。所以「言色常和」,我们这就是修行。「莫相违戾」,违是违背,戾就是骂詈,讲话一言不合起口角,那就起冲突了。
『或时心诤』,或者,当时心里要去诤论。「诤」,这个诤旁边有一个言字旁,跟斗争那个争不一样,斗争的争旁边加一个言,就是言语在诤论,讲话在诤论,或者当时讲话心里就起诤论。诤了接着就『有所恚怒』,「恚」是瞋恚,「怒」是发怒。恚这个字,上面两个土,下面一个心;我们一般讲瞋,瞋是一个目,再一个真。瞋是发脾气,生气表现在外表,表现在脸上,目就是两个眼睛,在眼睛、在面貌表现出来,面红耳赤的,瞋火起来了。恚这个字是气在心里,他没有表现在外面。这个更麻烦,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气在心里。所以叫瞋恚瞋恚,瞋是表现在外面,恚是气在心里,他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现在讲的,他是闷烧锅,闷烧锅就是气在心里,两个土盖着,闷着。所以,恚怒,怒这个字,上一个奴隶的奴,下面一个心,我们有瞋恚,心就被奴隶了,被这个瞋恚所奴隶了。所以不能起瞋恚心。起了冲突有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本来是一桩小事情,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闹成小事变成大事,小的冤仇变大的冤仇,扩大了。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实在到处都看得到,人跟人起冲突了。所以讲话非常重要。
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我母亲,小时候常常听她讲,她说「心坏无人知,口坏最厉害」。言语,你心里不好人家不知道,你讲话伤人那是最厉害,人家恨你恨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都结怨,从这个很小的地方招那么大的麻烦。所以佛劝我们在言语上要注意,修行就是修这个,言语最容易犯,所以要特别留意。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这个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患是灾患,害是损害。虽然不是临时,不是马上感受到这个患害,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因缘遇到了,那个患害就来了。「应急想破」,应急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这是关键的字眼,我们常常读经念经也都是没有留意,就囫囵吞枣这样念过去。我们念经像吃枣子一样,吞下去了,枣子是什么味道不知道,因为用吞的,他没有在嘴巴里面细嚼慢咽,什么滋味也不知道,这个叫囫囵吞枣。所以这个经文我们仔细看。应,这个应就是应当、应该,这个应是很关键的字。急也是很关键的字,急就是要很快的,不能等待。佛上面教我们的,我们要赶快依照佛教的赶快改过来,不能等,不能我明天再来改,今天再骂一骂,那不行,现在你就要改,这个叫应急想破,就是不能等的,马上就要修。你想通了,看破了,我们就会依教奉行。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讲,在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我们人跟人相聚也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我们会在六道里面就是有爱欲,才会造成六道生死轮回。爱欲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要出三界,要断爱欲。我们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带业也要看淡,虽然没断,但是也要看淡。我们「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生我们自己来,单独来,死了,我们单独走。『独去独来』,来自己来,去自己走,没有人陪伴,非常孤单。我们再亲爱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谁陪我们来?没有,自己。死了之后走了,谁陪我们走?没有,各走各的。来也自己来,走也自己走,我们现在相处在一起,实在讲是一个短暂的聚会,将来要各走各的。『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我们受苦受乐都要自己承当,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的至亲,父母、兄弟姊妹,没有人能代替,都是自己要去承当的。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每个人在生造善造恶变化无常,「追逐所生」,随着这个业力,被业力追逐,所生之处都不一样,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每个人这一生造的业不一样,来生道路就不同,道路不同要再会见就遥遥无期,各人走各人的,这个是事实真相。『会见无期』,也再见不到了,因为每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去的地方不一样,也碰不到。『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佛劝我们要趁现在身体还很好、强健,努力来修善,赶快断恶修善,不要再等待了。我们再来看下面这段经文: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讲,这个世间人『善恶自不能见』,不知道自己是修善还是造恶,为什么?不读圣贤书,不读佛经,他就不知道。『吉凶祸福,竞各作之』,造善得吉,造恶得凶,这个「吉凶祸福」是善恶业自己感召来的。所以,《太上感应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身愚」,这个身是指这个身体,愚是愚痴,愚表现出来愚痴的这个样子。精神闇昧,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是非善恶分不清楚的。「转受余教」,就是不听佛圣贤的教诲,去听那些邪知邪见的。「颠倒相续」,心颠倒,正法劝他他不接受,他去听那些邪知邪见的。佛的教导不听,圣贤的教导不听,听邪师说法,这个就颠倒了,这个颠倒还不断的相续,这是「无常根本」。
下面讲,『蒙冥抵突,不信经法』。你看这里给我们说明,「蒙冥」,就是愚痴没智慧。没有智慧你跟他讲正法,劝他,他跟你牴触,跟你起冲突,他不接受。你跟他讲佛经他不信,不信经法,他不相信,不能接受。『心无远虑,各欲快意』,在《论语》里面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眼光不能看得远,考虑各方面的事情没有眼光,很快忧虑的事情就来了,这个是没智慧,「心无远虑」。「各欲快意」,只是自己觉得随顺自己的烦恼,自己觉得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现在有一句话说,只要我欢喜,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他欢喜做的,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就是这一句的意思,各欲快意,那就胡作妄为了。但是胡作妄为是因,后面是有果报的。『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迷于瞋恚」,就是瞋恚心一起来,我们心就迷了,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世人总是贪这些。「终不休止」,终就是到命终,都还没有休息、没有停止,到快临终了、快死了,还是放不下,这叫终不休止。「哀哉可伤」,佛看到我们众生这种情况他很哀痛,哀哉可伤,非常的伤感。到这里一段。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是佛给我们讲,现在世间人没智慧,听骗不听劝。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跟我们讲现在世间人,你跟他讲六道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相信。所以跟他讲,『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他不相信有六道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无有是』,没有那个事情。这个在现前社会上,自古以来都有,大有人在,不相信佛讲的,他不信,他说没有那个事情,特别现代人他说没有科学根据,他不信。在佛当时就有人不信,所以佛当年才会讲这个话。佛就举出现前的例子来说明,『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佛就指出来,你说六道生死轮回你看不到,你不相信,说没有那个事。现前你看得到的,「瞻视」就是你眼睛去看,你眼前看得到的,「且自见之」,你看得见的。「或父哭子」,白头发送黑头发的,父母哭儿子,儿子比父母先死,有没有?这个都有,自古以来就有。「或子哭父」,父母过世,儿女哭泣。「兄弟夫妇,更相哭泣」,这个有没有?有。「一死一生,迭相顾恋」,一个死一个生,互相在哭泣。「忧爱结缚,无有解时」,忧虑情爱缠缚,没有解脱的时候。「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想要永久在一起,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不知道这个世间是无常的。『专精行道』,不能想通这些事情,「不能深思熟计」,专精来修行道业。我们修净土就是修一心不乱,修往生西方,不能认真在这上面修。大限到的时候,『年寿旋尽,无可奈何』,寿命到了,「无可奈何」,要随业流转了。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这一段就是跟我们讲世间人『惑道者众,悟道者少』,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心里都是『各怀杀毒,恶气冥冥』的造恶业。『为妄兴事』是胡作妄为,『违逆天地』。『恣意罪极』,就是放纵自己的情欲,造作极重的罪业。但是这个后面有果报,造恶业造多了会折福折寿。『顿夺其寿』,「顿」就是很快的,他的寿命就到了。寿命到了去哪里?『下入恶道』,堕到地狱、饿鬼、畜生,地狱一堕五千劫,『无有出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这一段是佛给我们警惕的。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一段佛再度劝我们,『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用语,就是大家,「若曹」就是大家,应当熟虑深思,『远离众恶』,恶要远离。『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善的方面我们努力来修、来做、来实行,劝我们断恶修善,恶要远离,善要勤行。『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我们最亲爱的人,这些欲望,五欲六尘的享受,荣华富贵,没有办法永远保持,「皆当别离」,都会分别的,都会离开我们的。「无可乐者」,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快乐的,只有苦,没有乐,应当要看破。应当怎么样?当这个字就是应当,『当勤精进』,这个是重要的劝导,应当努力精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生安乐国』,生到安乐国那就永远不会失去了。生到安乐国,我的智慧就明达了,『功德殊胜』。这是佛劝我们要求的,我们要争取的就是争取念佛生安乐国。这个世间随缘就好,不要去争,要让,不要争,我们要争的是生安乐国。『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不要随自己的欲望,亏负佛在经典上的教诫,往生西方落在人的后面。
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到这里刚好是一品,三十三品,这一品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下面一品我们明天上午再来学习,今天就讲到此地。我们休息一下,就接着上午供。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