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四九七集) 2017/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4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O八四页倒数第三行,科题,「护法久住」,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使命。请看经文: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这六句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当知普利之道」,首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这句话非常重要,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普利之道,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常讲的,一切有情众生,动物,包括的范围很大,普遍,这个字里头包含了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万事万法。用什么普利?道是道路,是道理,「首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大多数的同修们都喜欢修福,什么是真正的福报,你要是不知道,你无从修起。这里给我们指出来,「首在」,这两个字重要,第一就是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是法指的这部经。修福,积累功德,这摆在第一条。如何叫它久住不灭?古人抄经。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书的流通全靠手写,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现在印刷术发达,大量的翻印,普遍的流通,功德无量,印经的风气提起来了,大家都知道。
我在年轻的时候,看到印光大师提倡,这个老人家将十方的供养,就干一桩事情,印经,自己开了一个弘化社,就是印书,印佛经、印善书。再有哪个地区发生灾难,火灾、水灾,老和尚会从印经的这个款项,还有多余的拿出来救灾。我看到非常受感动,所以我这一生学老人家,也是十方供养只干一桩事情,就是印经。印得多,这五十八年,《大藏经》印了好几千套。我的目标是想印一万套,大概也有七、八千套了,距离一万套不远,我会把它完成。
除了印经之外,如果没有人去读,没有人去研究、没有人去讲解,经典再多,没有人能看懂,这是大问题。那怎么办?要办学,要培养接班人,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英国人他们开始了,开始培养宗教教学的师资,我看到欢喜,我看到佩服赞叹。佛法,还有其他宗教,我们一视同仁,我们知道众神一体,宗教一家。所以我们以平等心、恭敬心对待所有的宗教,希望所有的宗教信徒,都能够理解他们的经典,知道怎样修行。
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思想,这叫修行。根据什么?根据经典,经典是正知正见,正行。与经典相违背,你的行为错误了。每一个宗教都有经典,每一部经典都有戒律,佛法讲经律论,律,专讲律的,里头有讲经;经文里头,专讲经的,有带着讲戒律,所以经、律、论永远离不开。佛用这种手段来教化众生,来把这个教学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们要知道感恩,要知道得来不易。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他们的悲心,自行化他,给大众做榜样,大量的书写、印刷、流通,利益后世。佛经常讲的积功累德,功德,累积的功德,以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为第一。
「为令久住」,故云『当坚持之』,这个事情坚持,一定要做,愈多愈好,时间愈长愈好,要坚持。『无得毁失』,不能毁灭,不能让这个法失传。失,这个意思最重,不可以让它失传。弘法,传法,经典,印送经典,一定要守住『无得为妄』,必定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菩萨留下来的称为论,佛传下来称之为经,佛门有经,有戒律,有论,叫经律论三藏。论是过去在家出家这些菩萨大德,他们修行总结的,解释经典决定没有过失、没有错误。这就是「无得为妄」,字字句句都有依据。黄念老给我们做出好榜样,你看他写这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为了取信于大众,字字句句都有来历,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不是依照自己意思写的。你每看它一段,他举出来这是从哪一部经,这是从哪一部古大德的注疏,都说出来处。实际上老居士有修有证,怕的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人家不相信。我用的都是经典,都是古大德权威的注解,收在《大藏经》里头,这就是无得为妄。
『增减经法』,「增」是经上没有,你加进去的,「减」是经上有,你把它省略掉的,这个不可以,所谓是「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字字句句都有根据,都有来历,绝不离经。祖师大德修学的报告,注疏,我们要把它当作经一样来看待,那些人有修有证,难能可贵,我们要把这个东西传下去。真正发这个心,过去出家在家学习经教的人多,看不出会失传的现象。现在不然了,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仔细观察过去,十年十年,后一个十年比不上前面一个十年。
我这一生还算是不错,看到讲经的人,在家、出家,大座讲经,仪轨庄严,让人看到生恭敬心。现在有没有?没有了,现在讲经没有仪轨了。为什么?为的是争取时间,工作繁忙,时间有限,所以仪轨省掉了。依照佛经的规矩,开经前面仪轨占的时间大概要四十分钟,然后再讲到经文,现在把前面这个统统省略。实际上来说,不省行不行?行,除非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应该要有。为什么?把人的孝敬的心唤起来。仪轨是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对讲经法师的恭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古人定的这个制度,千年万世希望佛法不衰,用了很多好方法,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孝亲尊师。现在纵然学经教,没有古人那一分恭敬心,所以得的利益少,有问题的很多,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去思考,怎么办才能把古时候这些仪规也一起恢复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