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六十五集) 2001/8/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6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二面,经文第六行看起: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这一小段意思还没有讲尽。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可以说将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的来源给我们说出来,到底从哪里来的?这几句话说得很深。真性,它不是物质,所以称它作空;它不是无,所以称它为真;它永远是灵明不昧,所以称它为觉。空、真、觉都是形容「性」。在有情众生,佛学里头的名词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它的名词称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佛为说法方便起见假设的名相,「名可名,非常名」,名相是不得已而建立的,便于沟通,便于说听,这是方便法。从方便法里面,我们要去体会真实法。
「性」,是自己的本能,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这个。禅宗教学的目标,明心见性。诸佛如来圆满的明心见性,法身菩萨虽然明心见性,不圆满,明不圆满,见也不圆满,但是他所见的、所明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说得非常好,他用晚上月亮来做比喻:佛的明心见性是十五满月,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等觉菩萨就像十四的月亮,还不是到真正的圆;初住、二住的月亮就像初二初三的月牙,我们讲蛾眉月,那是真月,那不是假月,不是水中之月,水中之月是假的,不是真的。祖师大德把水中之月比喻做观行位,把捏目所见之月,《楞严经》上讲的,我们把指头在眼睛里头深深的按下去,看外面东西两个相,我们看月亮看两个月亮,两个月亮有一个真的,一个假的。那个假的是捏目所视,相似的月,相似,比水里头那个真,相似的。用这来比喻什么?真的月就是分证位,我们分证位是法身菩萨;相似位,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见的是相似的,没有见到真实。六道凡夫修得很好,所见的是什么?水中之月,观行位,也不错了。有很多人一生连观行位水中之月都没有见过。这比喻我们不难体会。
真性,它明、它觉、它清净,它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不染污,本来就不迷惑,所以用空、用真、用觉,而且它的范围都是等虚空遍法界。觉是什么?知觉,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见闻觉知的范围多大?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过去能见到,未来也能见到。这个我们听起来似乎很玄,好像今天的科幻小说一样,但是这是真的。我们今天把佛性迷了,迷了的时候,我们起心动念是假的、是妄的,不是真性。性是真的,我们用什么?我们变了,用识,性变成识。这一变成识,识里面就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于是把我们的空,我们现在心不空,心里头有牵挂,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空了,「空」没有了;「真」也没有了,全是虚妄,虚情假意;「觉」也没有了,觉没有就变成迷,这是凡夫位。凡夫跟佛陀就是这么一念之差,觉跟迷。
凡夫一念觉,凡夫成佛;佛要一念迷,佛就变成凡夫了。两个会不会交换,会不会再轮流?佛告诉我们没有,凡夫成佛之后永远不会再迷。《楞严经》上有个比喻:好比金,金在矿里头,跟矿石、泥沙混在一起,那就好比是凡夫位。经过修练,就好像我们开采,经过锻鍊把渣滓统统舍掉,纯金出现,那就好比我们修行成佛,纯金绝对不会再变成矿石。佛在《楞严经》上用这比喻来给我们说。
所以今天无论是真心、是妄心,它的范围都是周遍法界,但是真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佛如来如是,我们也如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讲法身菩萨、诸佛如来在十法界里面应化。他是怎么来的?不是他有意思来的;「众生很苦,我去帮助他、度他」,这是凡夫。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他确实有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众生有感是有有心的、有无心的,无心也有感。有心是有求,有求必应。我们是有心去求,佛菩萨是无心而应。我们无心里面有求,实际上那就缘成熟了。缘成熟了,虽然我们还没有求的念头,佛菩萨也应了,这叫做冥感显应。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四种。这就是《楞严》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讲佛应。
众生,《楞严经》上也讲得好,「妙明真心」,这跟佛没有两样。「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这是比喻妙明真心像大海一样,百千大海是形容大海无量无边,这什么海?性海。佛说:弃之,你把它舍弃了,单单认定海里面起的水泡,一浮沤。起了水泡,你把水泡当作自己,在这里面生的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麻烦大了。不晓得大海是自己,把大海的水泡当作自己,以为水泡就是大海,这就叫迷惑颠倒。
佛的身是什么?佛的身叫法身。法身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一个身,一个大海,他知道那大海是自己。凡夫有没有离开他?没有离开,把大海水泡当作自己,这水泡跟那水泡对立、摩擦,要打仗,要纠纷。什么时候他觉悟?水泡破就觉悟了。麻烦就是这种坚固的执着很不容易破。破是什么?迷破了。迷破了,原来只是一个身!所以佛在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现在是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包括我们在其中。
我们今天这水泡它就是不破。怎么样才破?觉悟它就破了。所以佛菩萨全心全力照顾自己,大海里起了无量无边水泡,那还是大海。大海哪里能够把水泡丢掉?不可能。水泡不承认大海是自己,大海会承认水泡是自己,所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什么?同体,一个法身;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照顾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同体,是自己不是别人,哪能不管?我们想想这个意思,细细想想这个道理。
佛菩萨冥应、显应,照顾一切苦难众生,苦难众生不领情,还要加以毁谤,还要加以陷害,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对佛菩萨侮辱、毁谤、陷害,佛菩萨有没有伤害?没有。就好比说你那水泡不管你怎么作为,你伤害不了大海。你可以伤害别的水泡,水泡跟水泡两个冲突,你们可以有伤害,但是大海决定不受伤害。我们从这里体会到,觉悟的人不会受伤害。伤害谁?伤害的是自己,这道理很深。所以佛菩萨回过头来看众生,「可怜悯者」,好心帮助还不接受、还排斥。但是不管你怎么样排斥,佛菩萨的照顾决定没有间断。所以我们讲的念佛人,佛念众生。佛念众生没有间断,众生念佛有间断。佛念众生,真心;众生念佛,妄心。我们要是用真心来念佛,立刻就感应道交。
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道之含覆,包弘天地』,这个「道」就是真如之道,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就是自性。这地方「弘」,做「大」讲。『不达之人』是凡夫、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稍稍有相似的通达,不再执着水泡是自己,但是水泡还没破,已经快要到破的边缘,还没有破,这是四圣法界。他们也不会再退转,不会退到六道。我们讲三不退里头,那是叫位不退。四圣法界位不退了,保证不再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往上提升的速度快慢在乎自己的精进,所以说精进是菩萨善根,菩萨唯一的善根;凡夫有三善根,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诸位要记住,「精」就是纯而不杂,那才叫精;「进」是进而不退,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用《楞严经》上这几句话,把『不达之人,自作罣碍』补充出来。再看底下一段: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这是第四段。善恶由心,佛在此地用比喻让我们去体会。『善恶之事』完全是『由人心作』,心要不作,事有没有?事有,没有善恶。这道理你能懂吗?确实有其事,但是没有善恶。什么人做这事情?诸佛菩萨、阿罗汉应化在世间,他们做的事,佛法里头给它另外起一个名字叫「净业」。他做的善也是净业,做的恶也是净业。为什么?他没有善恶的念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净业。什么净?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境界就清净,就这么回事情。正是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就是善恶),好丑起于心」,不跟这个一个意思吗?蕅益大师对《楞严经》很熟,他有一部《楞严经注解》。过去香港有一位海仁老和尚,老和尚一生专攻《楞严》,专讲《楞严》,他采取的注解就采取蕅益大师的注解。我有缘跟老和尚见过一次面,那时候是1977年,我在香港讲《楞严经》,第二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九十多岁。他有六个学生。做他的学生很不容易,听说《楞严经》要能够背,而且还要背蕅益大师的注解。如果这条件做不到,就不够资格做他的学生,门槛高。他的几个学生也都很不错。
这都是说明事跟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绝对不是你听我这一次讲演你就能搞清楚,不可能。你听了之后,常常放在心上,常常去想,常常去观察,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机缘来了,你豁然大悟,你了解事实真相,然后再肯定外面境界是中立的。你入了这境界有什么好处?从今之后再不会怨天尤人,不造业了。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稍稍有一点不如意总是怨天尤人,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我、老天爷对不起我、佛菩萨对不起我,不知道过失完全在自己这一边,你说可悲不可悲?佛法是清净法,如果有纷争,如果有一些纠缠,我们能离赶紧就远离,决定不受其害。造作罪业的人果报还自受,尤其是障碍弘法利生,破坏和合僧团,果报都是在阿鼻地狱。谁叫你堕阿鼻地狱?「自作罣碍」,这道理要懂。
你的心地纯善,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善事,杀人还是善事。佛在经里说了一个故事,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之前修菩萨道,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也修得很不错,真有道行。有一次跟着商主坐在一条大船上渡海。古时候讲商主,用现在话就是贸易团,大家一起结伴去经商。这一条船回国,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其中有一个人起了贪心,想把船上五百个人,想把这些人害死,把这些财物独占。这个修行的菩萨有他心通知道了,这个人利令智昏,没法子救他。如果你要是劝他,他头一个杀你,你怎么知道我的祕密?杀人灭口。菩萨在这时候怎么办?只有一个选择,趁他不备把他杀掉。菩萨开了杀戒,这杀生、杀人。他有没有犯戒?他没有犯戒,叫开戒。他不是犯戒。开戒什么?把所有人统统都救了。那五百五十九个人被救了还不知道。这一个起恶心谋财害命的人也被菩萨救了,为什么?他这事情要是做成功,他将来堕阿鼻地狱。菩萨把他杀掉,使他这个心虽然起了,事没有做成功,他不堕阿鼻地狱,救了他,统统都救了。所以他做的是善业,他心善干什么他都善。
「善恶由人心作」,总要由自己的心做,这个人就是当事人,没有例外的。怨天尤人的人都是不达之人,自作罣碍,那有什么法子!『祸福由人』,祸福是讲果报,你心善,你做的事情善,你一定得善福;你心不善,你做恶,你得的是祸害。祸害你自己一定要受。《太上感应篇》一开端就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就是这道理。而佛在此地讲「善恶之事,由人心作」,比《太上感应篇》那两句说得还要明显。唯人自召,怎么召法?佛在此地说:「由你自己心里做的。」你心善,事事皆善;心不善,事事都不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果报还自受。
下面用比喻来告诉我们,『如影追形,响之应声』,这就是讲善恶追着人。我们佛门里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多么可怕!世间东西没有一样你能带得去的,什么东西带得去?业力带去了。业力遇到缘,果报就现前了。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断恶修善还要等到别人来劝吗?哪有这种道理!摆在我们面前是利害、是祸福,于是趋吉避凶,远祸近福,这个因都在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就对了。
形跟影好懂,我们走在太阳底下都有个影子,影不离形,就好像善恶业一样,永远追随着你,它不会离开你。如「响之应声」,响,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立刻就有回音,响是回音。这些事情我们在经验当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现在有许多建筑物、大厦里头也有回音,特别是圆形的建筑物。这比喻我们容易理解,佛用这比喻说明祸福追人。再看下面一段: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这是第五个小段,戒行参赞天地的化育,这种功德有多大。参是什么?参与,参与天地化育之大德。天、地、人,在中国古代称为三才。佛在此地给我们讲,「众圣赞叹」。『戒行之德』,持戒、行善,再加上有道德的这些人士,这一句里面就包括三样,持戒、行善、道德之人。戒有大小乘之分,善的功德也有差别。佛在经上讲戒,一般讲原则,三聚净戒,通常我们提到戒律想到的都是属于「律仪戒」,律仪戒里面止持多;「饶益众生戒」,饶益众生、利乐有情,这个里面作持多;「摄善法戒」,是对自己的。饶益有情是利益众生的。我们都要懂得。
要认真、要细心,努力去学习,明了佛制戒的因缘,从制戒因缘里面就体会到善恶的原理原则,你能体会到。然后要了解佛所制定的每一条戒,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相状是什么,所谓戒相、戒行,以及这条戒、这个教诲,怎样落实在自己实际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讲求开、遮、持、犯。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怎么能受持?条条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所以戒律称为清凉、戒律称为解脱,哪里像现在一般人看到:戒律是吃人的、戒律是束缚人的。他全搞错了,他不了解戒律是一门大学问,博大精深,他的的确确望文生义。诸佛如来看到,古人常讲:「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完全解错了。
三学,「戒、定、慧」三学,大学问!就是五戒也不简单,不要看轻了。人往往把五戒十善看轻了,它是属于根本大戒,你不了解它的好处,你怕它、畏惧它。听到经、论,讲理还不错,可以去听听;听到戒律,吓死了,不敢来了。所以我过去常讲:「讲经、讲论的听众还很多;如果讲戒,没有人来听了。」为什么?他坐在那里听到,句句都不舒服,都好像在那里骂我、在那里教训我;算了,不来了!他受不了。所以戒律很难讲。戒律要讲得真正透彻,才能叫人听到生尊重心、生欢喜心、生敬畏心、生惭愧心。
佛家没有「戒」、儒家没有「礼」就完了。为什么?只有学问,没有行持;只会说,做不到。我们不明了这个道理,要不是脚踏实地去做,我们这一生干的依旧落空,这不可不知道。经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出不了三界,换得来生一点有漏福报。讲经说法这是善,善感的是福报。因为你做不到,你没有戒行,你没有善德,你出不了三界,道理在此地。所以说老实话,佛法讲到最后,「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意思里面就很清楚包含,「佛法重实行,不重言说」,这道理不能不懂。如果对事实真相不了解,疏忽了、大意了,这一生很可惜!为什么?空过了。这机缘好不容易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怎么可以轻易空过?
底下这一句『应之自然』。「戒行之德」是感,我们前面讲感应,有显感、有冥感,戒行之德是属于冥感,并没有求,什么都没有求,没有求财,也没有求名,也没有求利养,也没有求佛菩萨加持,戒行自自然然跟佛菩萨就感应。佛菩萨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所以叫自然。也就是前面跟诸位所说的,「由人心作」,佛菩萨应化到这里来,他心里头没有善恶,你们众生有善恶。善恶是什么?还是分别执着。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是什么境界?他是不二法门的境界,我们都是落二三。善恶是二法,祸福是二法,我们落二三,落二三是凡夫。他们应化到这世间来,他还住一真法界,所以对他来讲是净业,对我们来讲是善业跟恶业。这里头我们要明了。离开两边,祖师大德常讲,「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是什么?心清净了,住在世间不管造作什么业,全叫净业。
念佛人要修净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是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懂得祕诀,净业怎么修法?净业没离开我们生活,没有离开我们工作,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的应酬,全是净业。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古大德当中,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济公长老为我们示现的,济公长老是净业。民国初年金山活佛,镇江江天寺就是金山寺,金山寺那时候有一个法师叫妙善,跟普陀山往生的妙善法师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那个人的行持也跟济公长老差不多,人家修的是净业。还有一些祖师大德修的是净业,他不太明显,我们很不容易看出来。印光大师修的是净业、虚云老和尚修的是净业,入不二法门就是修净业,你还在二三,你的业就不净。修净业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个位次高、品位高;修善业的人因为二三还没离开,还没有归一,你生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就有差别。好,现在时间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