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五十九集) 2001/8/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59
诸位同学,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面,经文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从这里看起。『三尊』就是指三宝,三宝为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尊敬的,称之为三尊。『敬归三尊』就是敬重三宝、皈依三宝,纵然没有皈依,对于三宝一定要敬重。怎样才真正表示我们对三宝的尊重?必须要依教奉行,已经皈依三宝的那更不必说了,这是真正拜三宝为老师,向三宝学习。没有真正正式拜三宝为师的,也应当常常听三宝的教诲,它这里含义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们先要把三宝略略的介绍一下:三宝第一个是佛宝,第二是法宝,第三是僧宝。这三种称之为「宝」,宝是世间人所喜爱的、所珍重的、重视的,为什么?有了宝就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世间人可以说从相当长久以来,要从历史的追溯,大概总是有一万年,至少有一万年,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实在讲是每况愈下,于是对于生存必需品的取得愈来愈艰难,要以佛法的解说,这事情就很长。在太初的时候,人心淳朴,世间人的数量也非常少,大地上生长许许多多植物、动物,供给人类日常生活所需,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没有顾虑。太多了,人少,因此在那时候,人确确实实没有竞争的念头,也没有收藏的念头,也不分你的我的,土地也没有界限,谁愿意在哪里住,就可以在哪里住。
现在在澳洲内陆,这些土著还是这样的,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依旧过着游牧的生活,太初人是过这种生活的,那真是自在。以后慢慢的人多了,人口增加了,于是乎就有了自私的念头,对于生活所需才有收藏的观念,逐步逐步形成到今天的状况,可以说自私自利的念头随着时代增长。也难怪,为什么?现在人口愈来愈多,生计愈来愈艰难,形成了一个竞争。而实际上是不是我们竞争就能够生存?不竞争就不能生存?这桩事,世间人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争论不休,各说各有理,我们听起来也好象是有道理,其实佛告诉我们不尽然,仔细想想还是佛说的是真理。
佛告诉我们,我们到这世间来,这是轮回,没有法子,离不开六道轮回。到这地方来得人身是引业,过去生中有这一份善业。人天是善道,引导我们到这地方来投胎得人身。在这一生当中的生活际遇,属于满业。换句话说,过去今生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才是真正的因素。心地善良,断恶修善,这人有福,有福禄在其中,禄就是物质享受,自然在其中,不是竞争得来的。
佛法教我们种因,我们种瓜一定有瓜的收成,种豆一定有豆的收获,不种你想得到,哪里能得到?不可能,你一定要修因,才能够得到果实;不肯修因,夺取别人的,这是造罪业。你能够夺到还是你命里头有的,但是你的手段方法错误,你的福报就打折扣。本来你命里头,譬如说现在以金钱为单位,你命里头有一百万的财富,你今天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夺取别人的,你这一生的财富可能只有五十万、只有四十万,为什么?你的福报折损了。那个人有财富的,被你夺去,甚至于你把他杀死,你把他全部的财物都抢得来、霸占来,他命里头的财富还在,决不是你夺去他就没有,他命里还有。你把他杀掉,他投胎又来了,如果投到你家里面来,你一生所得,不管是正当不正当手段赚来的钱,到后来遗产都还给他,是他的。
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决定不敢用不正常的手段去侵占别人的,为什么?侵占别人对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福报从哪里修的?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头常常提示我们,财的果报是财布施得来的,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生生世世财用不缺乏,要懂得修财布施,我们有多余的要欢欢喜喜帮助别人,我们得到的就自自然然,不会受一些辛苦。决定不能有念头侵占别人的财物,尤其不能有念头侵占公共的财物,为什么?公共的财物,折福折得太大太大了。
我们看到古今中外都有,贪官污吏侵占国家的财物,他用他的地位、权势侵占了很多很多。他命不错,他一生享受荣华富贵,他没有什么果报。这是我们肉眼凡夫所见的,我们见不到来世。有天眼的人就看出来了,他原来的福报是要享十几代、几十代的,福报太大了,但是他在今天一世就把它糟蹋掉了。造作这样的罪业,他自己命里头的福报百分之九十折掉了,他还有百分之十,他那个百分之十,他这一生受用都不缺乏。他如果用正当的手段,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他的福报可以享十辈子、享二十辈子,这是我们凡夫看不到的,他的福报太大了。
像古时候帝王的福报,建立一个政权,那真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能够传十几代、二十几代,在中国历史上看到的,他能够享福享几百年。今天的人无知,他有那么大的福报,一生就完了,底下一代就没有了。所以你要真正懂得因果的事实,我们看了才点头,没错。我们一般人过去生中修的福修得很少,一点点,这一生勉强可以度过。如果造作恶业,晚年就困苦了;换句话说,一世都保不住,晚年就困苦了。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四十、五十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做很大的官,真是一呼百应,威风凛凛,到晚年一退休,家里头连个佣人都请不起,逼不得已自己提个小篮子上街买菜,凄凉!想到他有权有势的时候,家里佣人多少,几十个佣人,晚年过那样凄惨的日子。是什么原因?福折掉了,得志的时候不知道修福,不晓得帮助人,所以福享尽了。你不帮助人,人家也不帮助你,你不肯施舍,人家也不会供养你,道理在此地。
聪明智慧是果报,人人都想求,都想自己有智慧聪明,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这佛教给我们的。你要想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种因,你种善因才能得这三种善果。存心欺骗别人,损人利己,只有折自己的福。我们学佛之后,读经听老师的教诲,才明白道理。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生活很艰难,所以非常吝啬,虽然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念头我确实是没有,但是自己非常吝啬,人家有苦难,我们见到是一毛不拔,不懂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头转过来,肯帮助别人,能够舍己为人,果然没错,果报一年比一年殊胜。
我自己前世没有修福,换句话说,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物质生活非常清苦,勉强活下去。大概是过去生中修一点法布施,没有财布施。法布施大概总是劝人为善,如果像现在,我们用经书、卡带、光盘去布施,这里头有财,书本是可以卖钱的,光盘也是财物,这里头是有财又有法,那果报就不一样了。我们没有书本给人,只是劝人断恶修善,这样的法布施得一点聪明智慧。也没有修无畏布施,短命。这一生总算过去有一点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我们听从教诲,把这一生的命运整个转过来了,我这转变超过袁了凡,超过俞净意。所以我们得了财宝,世间人没有不欢喜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以解决。但是世间财宝充其量只能解决你这一生,只能解决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不是生生世世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僧三宝是真的宝,他能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问题,他能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让我们了脱六道的生死轮回,真正得到永生,真正得到不生不灭,这才叫宝。第一个「佛宝」,佛是我们的老师。佛之所以称宝,他为我们演说正法,演是他表演给我们看。人生于世,纯正的思想、纯正的言论、纯正的行为,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思想、言论、行为纯正,带给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的幸福,我们的心是安全的。理明白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就安,心安身安,这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回头再看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人,纵然是大富大贵,他身心不安,整日生活在忧疑恐惧之中,这是现前的果报。为什么?心行不善,来生决定在三途,业障深重,他没有机会闻到正法,闻到正法就有回头的机缘,回头是岸。他没有机缘接触正法,他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妖魔外道,这是业障使然。我们仔细观察都明白了,跟佛在经教上所说的一对照,我们不能不服佛陀的教诲,对佛菩萨他们的心行教训,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佛的慈悲教导我们,这是佛宝。
第二「法宝」,法是佛所说的,法宝是指经典,佛陀不在世,他的遗教流传在世间,这些典籍是后世众生心行的轨范,善恶的标准,得度的慈航,必须仰赖。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老人家,那还得有缘分。佛陀不在世,三宝当中法宝第一,佛陀在世当然是佛是第一。三宝,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宝第一。今天佛不在世,佛去我们已经相当久远,今天讲佛宝只讲的是佛像,我们用佛的形像来代表。
供养佛像是什么意思?两个意义:第一个是纪念,这是我们创教的老师,教是教育,现在的话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创始人。我们今天向他学习,念念不忘老师,这是报恩,知恩报恩,这是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用这一尊佛像常常提醒自己,佛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是凡夫,他能修成,我为什么修不成?见佛的像、见菩萨的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发愤、要自强,有志者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
而真正的学习决定是经典,经典很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多少人向他请教,他为许许多多人解决困难。以后学生们把他的教诲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就是现在的经典。所以我们要晓得,经典不是佛对我们说的。我们读经先多看看,我们有哪些疑难杂症,看看佛当年对这些人的解答,有哪些人跟我们自己的弊病接近,我们就取这一份资料来学习,这样就契机。适合于自己学习,适合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适合于自己的程度,现在讲文化水平,适合自己的根性,这样学习就容易了。
像这部经,这是基础的教学,可以说是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利益,我们学佛必须要修学的。小乘经的分量也不少,李炳南老居士为我们这一批学生选择这一部,以这个作为我们学佛的根基,我们以这个根基再进一步学十善业道,根就扎稳了。但是这部小经,经文虽然不长,内容非常丰富,字字句句也是含无量义,我们如果不懂得学习的话,就得不到利益。
像这里「敬归三尊」,如果含含糊糊带过去,我们得不到好处。所以法宝、经典是人天眼目,诸佛教诲就含藏在这里面,我们见到经典就如同见到佛陀,读诵经典就如同亲临佛陀的开示,要有这样真诚的心来接受。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同样在听经,有得的利益多,有得的少,什么原因?对老师、对经教恭敬心不一样,这话是真的,真诚恭敬得佛力加持,天赋差一点的听了也开悟,天分好的、天才儿童,如果轻慢心、没有恭敬心,他听了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他听了没有悟处。这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要明了。佛的言语都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情识,我们今天用情识去理解,怎么能解得开?怎么能体会到如来真实义?佛是真的,我们是假的不行,不相应,必须用真心。一分真心,你体会到一分真实义;十分真心,你体会到十分真实义,道理在此地。
第三「僧宝」,僧是佛的学生,这里面有菩萨僧。我先讲「僧」的意思,僧是团体,我们现在人讲社团,这个社团是宝;换句话说,这社团是世间最好的社团,最值得别人尊敬的一个团体。为什么?团体的分子人人有智慧,人人心清净,人人心平等,人人心慈悲,六和敬的僧团,人间天上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所以称之为宝。人是一个群体的动物,不能单独生活,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夫妻、父子、兄弟组成小的社团,大的社团是国家。所以佛家僧团人数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修六和敬,四个人在一起,这小团体就叫僧团。
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一样,在家居士一家四个人都能够学佛,都能够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修六和敬,他这一家人就是一个僧团,可以说是模范家庭(最小的僧团)。寺院庵堂,这是佛教出家在家修行的一个道场,人数少则十几个人,多则几百人、几千人,人人都能够禀承佛的教诲,依照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去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比较大一点的僧团。无论团体大小,都是社会各个团体的好榜样,各个团体的模范。你看社会,实在讲人间天上都不例外,团体愈大,分子愈复杂,意见愈多,斗争坚固,那不足以为榜样,唯独僧团,佛的弟子,可以做一切团体的好榜样,这团体称为宝。
诸位想想,这三桩事情是不是真正的宝?世间金银财宝不能比。尤其是僧团,无论大小,这地方有一个僧团出现,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换句话说,这个地区的人都沾光了。为什么?这地方不遭难,天灾人祸少。为什么?僧团是道德之人居住在此地,这世人有福报。他们的起心动念,我们今天讲思想波,是最清净、最善良的,把这地区不善的思想波都把它冲淡了。佛跟我们讲,《十善业道经》前面都说过,一切法从心想生,天灾人祸也是从心想生。恶人的恶念变现天灾人祸,僧团里有善心善念,把不善冲淡了。所以不要看僧团好像看到它没有什么作为,它真起作用,无形当中潜移默化,把灾难消除了,一般世间人不知道,他哪懂这个道理!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古老的预言,都说非常非常灵验,一九九九年、二千年有灾难,这过去了,好像没有灾难。我还听到一位天主教学校里面的一位校长,好像是神学院的院长,非常感叹说明明有灾难,为什么会没有了?他说奇怪,必定有真正修行人,大慈大悲住在这地区,用他的真诚、纯净、纯善化解劫难,推迟劫难。如果大众还不觉悟,还不回头,劫难依旧不能避免。大的灾难可以化小,灾难的时间长可以缩短,这是肯定的。只有契入佛法、契入佛境界的这些人明了,清楚三宝的威德不可思议,怎么能不敬重?真正想学,怎么能不皈依?皈依就是正式拜师,有一个很简单隆重拜师的仪式。「敬归三尊」我们就说到此地。
下面『养亲尽忠』,孝养父母,这是人伦的大根大本,如果对父母都不懂得孝养,你还会有什么善心善意对别人?父母都不顾。换句话说,你在世间做人,对人好准是利害,对你有利,你对他好;对你没有利,你对他就不好了。古时候人讲道义、讲情义、讲恩义,都是从孝养父母发出来的。人要不知道孝养父母,道义没有了,情义也没有了,恩义更没有了,人与人相处完全是利害,这太可怕了!今天的社会已经到这种境界,这怎么得了!我们要想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要从这里做起,要懂得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
父母在,物质生活要照顾周到,尽心尽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让他在衣食住行有所缺乏,这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一定要让父母天天快乐,不要让他忧愁。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行若善,父母欢喜;我们如果为非作歹,父母忧心,天天担心,怕出事情。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能不能做到?但是现在做父母,一般对儿女的期望是希望他发财,希望他有钱有势,这是错误的,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做父母的希望子女作圣作贤,作正人作君子,社会大众尊敬赞叹,做父母的人心里欢喜。
为什么现在做父母的跟从前做父母的人不一样?古时候做父母的人都受过圣贤教诲。有人告诉我,他说他家里的老人,他的祖母不认识字,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她教育儿女都是道德。她从哪里学来的?他问得很好,她是上一辈的老人教她的。你讲到你的祖父,大概总有八、九十岁了,我知道,八、九十岁之前,就是一个世纪的当初,一九00年初,不要说他,我也受到了。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农村,如果生长在都市恐怕就没有了,因为都市的人污染严重,所谓文明开通,这通就坏了。乡下人老实,我们是乡下人,生长在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才到都市,我们已经有根,所以在都市没有被污染,农村里面种的根。我的母亲不识字,没念过书,祖父母更不必说了,他们这些道德观念是老人教的,一代一代传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大根大本。家里教、长辈教,叔叔伯伯、长辈看到你错误都会教你,在乡下没有说是把你看成陌生人。你做事,「孩子过来,教你」,都这样教的。没有学校,真的没有上过学,不是在书本上学的,忠孝仁爱、道德仁义,这样学的。现在受过教育了,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这些常识没有,他根本不懂,听都没有听说过,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养亲要懂得养父母的志。从前父母对待我们的期望我们要晓得,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好人、做君子,绝不希望我们发财做官,没有这种念头。学了佛之后,我们更能养父母之志,佛教给我们要作菩萨、要作佛,我们果然做了菩萨、做了佛,我们的亲人得的利益就大了。为什么?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尊敬保佑他,你的儿子、孙子是菩萨,那怎么会一样?由此可知,养亲之道是认真学佛,真的做了菩萨、做了佛,养亲就做到了,就做得圆满了。我们念佛人真正这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圆满,我们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一道,缘成熟必定得度。为什么?我们不会舍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