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

admin 综合栏目评论6阅读模式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

【背景】

 

  • 疑古之產生

 

二十世紀初,以民俗學家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派」提出「周前無古史」的主張。已故的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曾對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做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殷本紀》的可信性。於是疑古派退一步主張「殷前無古史」。一時間,人們對中國古代文獻中記錄上古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或者不敢直接採信、或以為上古歷史只是帶著神話色彩的傳說。加之近百年間,外來文化的不斷湧入,如何在正確認識本民族古代歷史、保持民族自信的基礎上,融合多元文化、相互促進發展,已經成為了幾代人共同的歷史課題。

 

  • 一帶一路「鑿空之旅」的根柢

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古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通道,被史學家司馬遷譽為「鑿空之旅」。二十一世紀的「一帶一路」承傳了千年前的流風餘韻,秉持共商共存共享之原則,力倡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方向邁進(下圖:古絲路、新通道)。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2

「天下大同」之願景,根柢囊橐於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深入學習古代史,才能發揚光大古聖先賢之思想,走出一條更加堅定、寬廣、多元的大同之路。

 

  • 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之必要

 

清末思想家龔自珍在《古史鉤沉論》裡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要一個民族滅亡,首要方法是讓它的史觀消亡——踐踏民族歷史、滌蕩民族自信、破壞民族認同。基於追根溯底、正本清源、深入古史、終止狐疑的前提,為探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思想生發於上古歷史的根柢,本文藉由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學之成就和殷墟甲骨文研究之成果等素材,以「盤古開天闢地」和「大禹治水」的上古歷史事件為例,試證明: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中國古代史是完整的歷史體系,其傳承從未中斷過;它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盤古」是一切祖,「盤古開天闢地」是真傳

 

(一)、完整的中國古代史必始於「盤古開天闢地」

 

在古代文獻中,完整的中國古代史記載必始於盤古。而盤古的傳說雖由來已久,以上古時代原始的傳說最為真實。曾擔任中國旅順博物館研究員、畢生研究「殷前古史」的李元星老人,談及歷史上幾個階段的盤古傳說時曾提出:春秋以來的智者,基本都講人事,不講神怪,所以神話沒有詳細記載;漢以後的人的記載,未必全是(盤古)原型。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3

下面我們就看看歷代關於盤古傳說的記載——

 

1、《三五曆紀》中的盤古

 

歷史上關於盤古常見的敘事,多見於《三五曆紀》《五運歷年紀》《述異記》。

 

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國時期吳國的徐整任太常卿,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鐘鼓等威文物的官員,地位十分崇高(祭祀時充當主祭人皇帝的助手)。徐整在《三五曆紀》中寫道:「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這是曾經被認為是已知的、最早的記錄盤古的文獻。

 

2、饒宗頤老先生《盤古圖考》

 

(1)、饒老《盤古圖考》簡述

 

一九八六年,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老先生發表《盤古圖考》(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年第1期,見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4

饒老在《盤古圖考》中指出漢末興平元年,即西元194年,四川益州講堂石室已有盤古像(這一發現,證明了吳國時《三五曆紀》非最早的盤古傳說的文獻資料)。

 

饒老所引例證為《益州學館記》之記載:「獻帝興平元年(194年),陳留(地名)高眹(人名)為益州太守(編者按:經考《四川方志》《全蜀藝文志》《隸釋·卷一》中,時任益州太守者寫為高「䀢」〈音:順,shùn〉)。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饒老據此提出:以盤古作畫,在漢末蜀中已經流行。

 

饒老又根據《述異記》中將盤古傳說分為「古說、先儒說、秦漢間俗說、吳楚間說」的歸納收錄資料,肯定盤古傳說「由來遠矣」

 

(2)、考證饒老《盤古圖考》中「周公禮殿盤古石刻」之歷史變遷

饒老上面的例證非常典型,我們考證了周公禮殿的歷史變遷,以說明漢朝蜀地最高學府祭祀「盤古」禮事的由來。

 

西漢景帝末年(西元前143—141年)成都文翁在蜀郡所建石室講堂名為「玉堂」,不但是精美的校舍學府,而且開儒學禮制興盛之先河,歷史影響極其深遠(見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5

▲根據《漢書(循吏傳)》之記載,「文翁石室」是最早的地方政府辦學,為設「官學生」的開始——按照學習成績,「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這也是最早用儒學儒教選拔官員的發端,漢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當時「石室」的辦學規模遠大於中央太學,夷蠻之風迅速儒化,其儒家禮制教育明顯改善社會風氣。

 

●「文翁石室、周公禮殿」廟學合一的歷史地位

 

「文翁石室、周公禮殿、石壁九經」曾為「蜀學」三大法寶,當時對全國的教育制度、禮樂制度有不同凡響的貢獻。也讓我們領略了古代「廟學合一」的模式,即「祭祀先祖、先師、先聖、先賢」是古代儒家的辦學特色。太守高䀢在「周公禮殿」石柱上刻畫的這些人物(如盤古、伏羲等),都是經過甄選,以供祭祀之大用。

 

宋代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在《金石錄·跋》云:「《漢周公禮殿記》者,今成都府學有漢時所建舊屋,柱皆正方,上狹下闊,此《記》刻在柱上。靈帝初平五年立,距今蓋千年矣,而字畫完好可讀。(此段文字收錄於《蜀中廣記》中,現仍可查)」

 

到了明代,學者何宇度在《益部談資》中,詳細記載了周公禮殿的石刻畫像內容;其中講道,到了明代,從前刻畫的石像大多已經不見;他還寫道:「因錄其姓名。『盤古、伏羲、神農、倉頡……堯、舜、禹……伊尹……文王……武王……周公……管仲……司馬相如……鄭玄、諸葛亮……』」由《益部談資》中記述的「周公禮殿」所刻畫祭祀的人物可以看出,祭祀對象自上古迄魏晉,既有先祖、又有道統、政統,具有極高的包容與囊括性;其禮樂儀軌之示範作用,比唐宋以後只祭祀孔子和其弟子的禮制更具有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這是當時的國家政府、主流文化對自盤古以來的、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的肯定與崇敬。

 

  • 歷代多次修葺維護、描摹壁畫以保留古跡傳承學風

 

歷史上,為了保留、傳承「周公禮殿」的學風道統,以及保留石刻壁畫上的各種祭祀人物,前人做了許多努力。

 

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增設吏舍二百餘間(屬於漢朝時第一次翻修)。(第二次翻修)太守高䀢修舊築「周公禮殿」。洪適的《隸釋》中收錄了《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禮殿記》原文:「漢初平五年倉龍甲戌旻天季月,修舊築周公禮殿,始自文翁應期鑿度,開建畔宮。」依據這一記載,「周公禮殿」在文翁初建時就有,太守高䀢只是依此修復;並非其首創。

 

晉南北朝有五次修葺;唐朝有七次修葺;宋代多達十二次;明代也有五次左右的修復。

 

北宋嘉佑間王素曾臨摹「周公禮殿」壁間人物作畫共七卷,涉及人物155位。南宋紹興間,席益臨摹,可辨可考石刻人物168位,並重繪于石經堂(參考明朝楊慎《全蜀藝文志》〈見下圖〉)。目前,「周公禮殿」壁畫人物其所考姓名,可查之處有明朝曹學佺《蜀中廣記》。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6

明朝末年,「周公禮殿」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所毀壞,古制從此無處可尋,何其慘痛!據記載,到清代還有九次修復石室。康熙四十三年,又得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此舊址建錦江書院。

 

這樣一所重建於公元194年的「周公禮殿」,比北魏太和十三年(西元489年)在京師所建孔廟早295年;其教育兼祭祀體系的建立,較唐代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形成的孔廟陪祀制度選要早453年。從漢迄清,延續一千八百多年之久,可見「周公禮殿」曾經承載了以「教育與禮樂」化育人才的重要歷史使命。

 

作為影響古代中國的成都最高學府,「周公禮殿」對於石畫應當刻畫哪些歷史人物作祭祀之用,應該是極其慎重的,想必不會把盤古只作為神話或藝術看待;歷代賢達人士還不遺餘力地保留其石畫原貌;若「盤古之說」非真傳,恐怕也不會刻畫在最高學府的石柱上,並作為禮制將其正規化了!

 

  • 今人興學崇禮當以「周公禮殿」壁畫之人物譜系為範本

 

《全蜀藝文志•序》讚歎漢代「文翁學堂、周公禮殿」這一盛世時曰:「昔漢代文治,興之者文翁;禮殿之圖,後世建學仿焉。」這足以證明「周公禮殿」興學,導之以德;崇禮,齊之以禮的重要作用。元朝文人劉岳申在《贈蒲學正序》(收錄於《四庫全書•集部》)也讚歎:「今世所傳《漢成都禮殿圖象》猶使人想見文翁之盛……」

 

我們費了一番周折,查詢這些歷史過程的變遷,也間接證明了:漢代以降,歷朝歷代將「周公禮殿」刻畫的「先祖、先師、先聖、先賢」作為祭祀先祖、聖君、賢人的範本,說明祭祀盤古、三皇五帝之歷史其來有自、有據可查;且是國家政府、最高學府禮樂制度中的不可動搖的祭祀對象,絕非迷信與神話。

 

今人若要興學崇禮,「周公禮殿」曾經刻畫的、完備的祭祀人物譜(自盤古、三皇五帝起),其將教育功能與祭祀功能完美結合的先導形式,必然是值得遵從依據的範本。

 

  • 以漢代禮制看「盤古之說」絕非外來

 

現代有很多專家學者持「盤古外來說」的觀點。我們從「文翁石室」到「周公禮殿」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自文翁興儒家教化於蜀地,伴隨經學之極盛,大批精通經學的儒生作為「官學生」進入朝廷;並積極投身於當時的禮制建設中。在那個儒生具有尊崇地位的漢代,禮制的建立也是以儒家經典為依據的;表現在祭祀先祖、先師、先聖賢時尤為明顯。

 

在尊儒、崇禮、重祀,《周禮》興盛的漢代,「盤古」作為修復「周公禮殿」時刻畫的祭祀對象,後又經過千百年的變遷,依然作為正規祭祀典禮的祭祀對象得以保留,可見「盤古」不是外來文化中的人物。如若不然,絕不可能在漢代崇儒尚禮的社會背景下,在國家最高學府舉行的禮事中被尊為祭祀對象。漢代禮制的興盛與變化,在漢賦中得以充分記載和評論。已知的描寫漢代祭祀活動的西漢賦、東漢賦,非常豐富,但卻找不到一樁將外來文化的神明作為祭祀對象的禮事。據史而言,「盤古之說」絕非外來,而是地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端。

 

(3)、中國古典數位工程《中華史表》開篇第一名即「盤古」

 

二〇一四年,《中華史表》新書發佈活動在新世界出版社舉行。《中華史表》上起盤古、下迄清末,記錄了歷代一千二百六十二位帝王的姓氏、在位時間,九百九十六個年號……形成了一份六千多年的「中華日誌」。該書依託於錢鍾書老先生之弟子欒貴明先生主持的「中國古典數位工程」,歷時三十年編纂而成。「中國古典數位工程」乃錢鍾書老先生所倡導。錢老對此提出了幾項原則:其一、對中華文明源頭的考查限制在《竹書紀年》確定的「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不可取;其二、「傳說時代(按:盤古、三皇五帝)」未必不可信;其三、應依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重新編制年表。《中華史表》據此而成書。

 

將「傳說時代(按:盤古、三皇五帝)」列入紀年範圍,遭到了很多學者的反對。但是欒貴明先生認為:盤古、黃帝等都是真實存在的;《中華史表》及「中國古典數位工程」的基礎是古代文獻;他相信古文獻的可靠性,當然需要辨析、不能絕對化。

 

    (二)、以殷卜辭為依據為「盤古」正名

 

1、「認識盤古」是進入信史體系的第一課

 

長久以來,人們已經「約定俗成」地將盤古看作是神話一般的人物,是古代先民想象、編纂的美好傳說;也有一種觀點堅持認為:「盤古」是外來文化中的人物。事實上,如果逾越了「認識盤古」這一命題,我們將錯過認識了解「形成中華民族宇宙觀、科學觀、哲學觀、歷史觀的第一個階梯」;那才叫做「憑空捏造、脫離事實」。中華民族有一個從文字發明以前,就一直傳承流布下來的信史體系;進入這個信史體系的第一課,就是「認識盤古」。

 

所謂時勢造英雄,總有一些智者走在時代的前沿,不隨波逐流。如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韓樹英老教授所讚歎的一位學者,「繼承前人、突破前人,用真憑實據打破『古史辨』疑古學派」——他就是愛國文人李元星老人(二〇一一年過世)。李老一生唯一的著作,是歷經五十年坎坷歷程成書出版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盤古王母三皇夏王朝新證》(以下簡稱《殷前古史》)。該書(見下圖)積累了跨越四千年,八大項、七百四十三種(件)證據……從中國文字考證的角度,為我們認識研究「殷前古史」提供了極有力度的證據。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7

(按:下文中,凡涉及李元星老人的內容,均參考其著作《殷前古史》)

 

2、殷卜辭的基本常識

 

(1)、殷卜辭的可信度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古漢語資料。它保存了商代語言文字的原貌。據統計,殷墟甲骨文全部字數一百五十萬字;其中不重複的單字四千三百七十八個。

 

殷人占卜,常將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朞、結果等刻在所用龜甲或獸骨上,間或亦刻有少量與占卜有關的記事,這類紀錄文字通稱為卜辭。占卜是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蔔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

 

(2)、殷卜辭中殷前古史的證據

 

在殷卜辭中,殷前古史是井然有序,而且有據可查的。李元星老人從卜辭的祭祀對象中,將殷人的古史體系整理出來,即「盤古—王母—三皇—五帝」。根據卜辭的記錄,可以印證我們的猜想:中國傳統的古代史體系自文字發明前就開始傳承流布了。李老為我們查到的關於「盤古、王母、三皇祀典」的卜辭約一百九十條。其中,盤古六條;祭祀王母一條;伏羲、神農約二十條;三皇的記錄有四種類型約四十條;黃帝不下百條。

 

下面我們就從殷卜辭中尋找認識「盤古」的線索與答案……

 

3、甲骨文中的「古」字的寫法和含義解釋

 

(1)、「古」字的甲骨文字形

 

根據《殷前古史》中李元星老人的講解順序,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比較容易理解的甲骨文中「古」字的字形,見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8

(2)、「古」字的含義

 

例句一、李老引用《詩·商頌·那》「自古在昔」的例句,解釋「古」為「先王」。例句二、《廣雅事詁·一》:「古,始也。」例句三、《禮記·祭義》:「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鄭注曰「先古,先祖。」

 

根據以上三個例句,李老總結道:「古」自有「上古的始祖」之義;「古」,不只指時間、也指人;並包含「起源、祖源」這個概念。

 

4、釋義「盤古」之含義

 

李老人在書中為我們介紹,甲骨文中「盤古」有兩種寫法和相應釋義——

 

(1)、「盤」字甲骨文第一重寫法和解釋

 

①「盤」寫為:「凡」。

 

凡,字形見一九六五年版孫海波《甲骨文編》第517頁(如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9

②「凡(即盤)」的含義

 

凡,在甲骨文中用作「般(盤)」字。凡,有包含一切義。凡(盤),在卜辭祭祀對象中即為「天地萬物」。因此,盤古的「盤」字,第一重含義即為「天地萬物」「一切」之意。

 

③「凡」作「盤」的專家考釋和出土文物例證

 

李老講「凡(即)盤」的知識點,我們也查證了相關資料加以佐證——

 

其一、在研究甲骨文粹第一〇四四片時,郭沫若老先生就曾提出:「『凡』乃古『盤』字,此當讀為盤遊之盤」的考釋(《古文字詁林》也有收錄)。此後,又有饒宗頤老先生、屈萬里老先生等諸大家,皆認可:卜辭中「凡」即「盤」。這也說明,近現代的許多知名甲骨文專家對「凡」「盤」的字形相通是一致的認可。當然,在具體的卜辭中,詞性詞義的解釋會有不同;但不影響「凡」「盤」字形相通的事實。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0

其二、上圖為《古文字詁林》中錄有「凡」「般」「盤」通用的說法。只有明確了這一考釋,我們才能正確理解「盤古」出現在卜辭中的含義和代表性事件的意義所在。因此,有必要截圖《古文字詁林》之相關內容,以解疑釋惑。

 

其三、我們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中搜尋到了相關「地下證據」。

 

在殷墟王陵遺址,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後期甲種I式大型墓二層臺上,曾出土,為木雕遺痕、通長2.3米、似抬運禮器用的「抬盤」。長方形,四角附有四木柄,通體裝飾有花紋,兩頭,形以饕餮,餘者以波形線和圓形紋為飾,塗有彩色。這件商代的「大抬盤」:長方形、附四木柄的形狀,不正是「凡」字甲骨文的樣子嗎?可見,「凡」即「盤」的初形。

 

④「凡」+「古」,即「凡古」「盤古」的第一重含義

 

根據上文②中所講述的「凡」字的意思,再結合第3.(2)項中「古」字的含義,李元星老人為我們總結出:「凡古(盤古)」就是一切(集天地萬物)之祖(古)之根。

 

這個釋義太絕妙了,有沒有令您也茅塞頓開呢?!

 

李老說:「至少在周朝前的殷卜辭的祀典中,可以見到(盤古)其原初身影。」「老子的宇宙觀,就是這份哲學遺產的總結和發展。」「指的是宇宙萬有,包含天地在內。」

 

⑤怎樣理解「盤古(凡古)是宇宙萬物、一切之祖」?

 

依據第一重意思「凡」即「盤」,「盤古」就是包含天地在內的、宇宙萬物的一切祖。這個話說出來,一般人肯定是很難接受和認可的。李元星老人在書中寫的好:「『凡』——生育了一切,這個來頭可大咧。」

 

學佛的人,很自然會想到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的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從我們的真心生出來的。真心能生萬法,妄心能變萬法。真心生的萬法,那個萬法是不變的(如極樂世界、諸佛的一真法界)。阿賴耶加上去,就產生變化。《華嚴經》講的十法界、六道都是心現識變;先有心現,然後才有識變。

 

以佛陀教育的角度解釋盤古是宇宙空間中一切萬物之祖的概念,會發現它不但不誇張,還揭示出了宇宙的真相。真理、真相只有一個,所以「盤古」之本義雖與佛教諸法實相的理念相同,但並不代表始祖「盤古」是佛教人物。

 

中國傳統醫學的整體觀:一裡面包含一切,追根溯源就產生於我們的始祖、一切祖,「盤古思想」所闡釋的宇宙觀、哲學觀中。誠如李元星老人所總結的:「這樣具體來看,就知道中國哲學的今天之根,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凡』(盤古)認識體系之中了。」

 

了解了這一重意思,誰還敢覷視「盤古」只是古代先民創造的一個不真實的神話故事?!把「盤古」講成「神」,就縮小了太多維次空間的範圍。「凡(盤)」指最大限度地囊括;宇宙萬物都是「一切祖」所生出來的,何況天地乎?小覷「盤古」的人,要回到甲骨文最初的字義中,才能夠實事求是地評論歷史。

 

⑥「盤古」是「孝悌之道」的老根源

 

我們以「凡」即「盤」,「盤古即一切祖」的解釋,引申出兩層思想含義——

 

  • 其一、尋根認祖不忘本,千萬年歷史傳「孝道」

 

根據「盤古」是宇宙萬物、一切之祖的概念,我們想到了「孝道」。若說尋根認祖,「盤古」是一切人的老祖宗、最初的始祖;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才有了天皇地皇人皇,即三皇的時代。從甲骨文中的考證,李元星老人為我們總結出:三皇時代即「舊石器、新石器和青銅時代」;到了黃帝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這樣看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自「始祖盤古」以來從未中斷過。一脈相承的歷史,不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孝道」的延續嗎?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1

▲學習了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的歷史傳承,再看(上圖)金文大篆體的「孝」字,是不是更親切了呢?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都是「一切祖盤古」之後。中國人是一家人,全人類是一家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 其二、「親敬友愛」也是天性的自然

 

「盤古」是一切之祖的概念,也讓我們明白了,中國古人「常以天下為己任」「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其來有自。盤古是我們的共祖,那麼不論地域、種族、信仰,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所謂情同手足——這也就是天性自然的「悌道」。

 

(2)、「盤」字甲骨文第二重寫法和解釋

 

①「盤」寫為:「凡母」;或寫為「女字旁一個『凡』」,如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2

「盤」字的第二種寫法「女字旁一個『凡』」,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如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3

②「盤」即「凡母」的解釋

 

據李老的解釋,「盤」字的第二種寫法,根據第一期殷卜辭(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中的字形,可按敬稱與合文之義讀為:「凡母」,即「一切之母」。李元星老人感歎道:「(一切之母)和《老子》的『天地母』『帝之先』的概念,何其相似啊!」

 

「盤古」的第二重意思就是:「一切之母」。李老為我們解讀:「人與天地萬物同出一祖,亦即『無』的思想,這就是後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老根源。」

 

③「盤古」表「無」、表「人與天地萬物同生」怎樣解釋

 

根據李老的釋義,盤古即「一切之母」,表「無」的思想。這個說法就是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無中生有」

 

首先,諸法就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種子。佛在經上說,阿賴耶裡面含藏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種子就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因,這些種子遇到緣會起現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宇宙,就是阿賴耶識裡的種子遇到緣起現行,變現出來的。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漫長的時空輪轉裡,我們都是墮落在無明當中的。無明就是動相;這一動,業相就是動,動就是造業;同時就變現出轉相與境界相。轉相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頭集起諸法種子。轉相緣取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現起種種的物相。

 

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芸芸眾生、自己的身體都是阿賴耶的相分,屬於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即物質);我們的念頭、心法是阿賴耶的見分,屬於三細相裡面的轉相(即信息);阿賴耶的業相就是波動(即能量)。能量、信息、物質是同一時間產生的;那麼「盤古」第二重意思中講的「人與天地萬物同生」,實際就是在講「能量、信息、物質」的關係,也就是宇宙的形成。所以,李元星老人講的沒錯:早在舊石器時代,一元論的宇宙形成觀就產生在這片土地上了。

 

正因為如此,生於東漢、卒於西晉的醫學家、史學家皇甫谧著史書《帝王世紀》,開宗第一篇即從盤古開天闢地記述,這是遵先秦時代典型的哲學一元論思想。皇甫谧所著述的「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初,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就是能量、信息、物質的轉換形成過程,也就是「一切萬物之所由生者」;從哲學、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盤古」的本義。

 

④老子等歷代智者的思想皆從「一切祖、一切母」中萌生、發展

 

從前,在學習中國上古歷史的時候,我們就感覺:中華民族之偉大,就是在世界、人類產生的初期,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宇宙觀、哲學觀、世界觀;而後的千萬年當中,各家各派都是從這個根柢中產生的。苦於從前考古學還不夠發達,我們的這些體會都只能被看作是一種猜想。隨著甲骨文資料和上古時代的遺址不斷被發掘出來,歷史的真相也撥開了一層層的迷霧。尤其李元星老人的這部著作,從甲骨文的角度解讀了上古時代世界形成和歷史事件的真相,無疑是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自天地開闢以來,老祖宗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仁慈博愛。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只能選擇老子等先聖、先賢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試解讀其產生,皆發自於「(凡古〈盤古〉)宇宙萬物一切之根之祖」的思想中。

 

●老子以「天下母」釋「道」的概念

 

我們在上一期的報紙中,曾經選擇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總題目——這句話也是《道德經》的總結歸納。老子慈悲至極,為我們揭示了宇宙(即道)的真相,告訴我們要效法天地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學習聖人將利益讓與他人而毫無怨言。

 

老子其實在《道德經》的開篇就為我們從理論上直接指明事實真相,那就是:「萬物之母」「天下母」即為「道」。李老的著作中也引用了「天下母」這個例證;這句話的原文出現在二十多年前的考古文物,即1993年10月,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一號楚墓M1出土的竹簡本《老子》甲組中。

 

「萬物之母」與「天下母」就是老子用一句話概況宇宙的形成。這不就是甲骨文「盤古」即「一切祖,凡母(一切母)」的兩重解釋嗎?

 

  • 歷代先聖先賢「天地同生、萬物一體」的說法

 

人與天地萬物同出一祖、同出一母。看看歷代智者是怎麼說的——

 

東晉時代,鳩摩羅什大師的弟子僧肇法師有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莊子《齊物論》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北宋時代哲學家程颢在《識仁篇》中提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孔老夫子講:「仁者愛人。」王陽明講:「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看看這些古代聖賢的言論,我們還能夠忽視「盤古開天闢地」導引出的「人與宇宙(天地)萬物同出一祖、同出一母」的思想嗎?這是根柢之根柢。

 

⑤李元星老人講到「與天地同生、與萬物一體」時最精彩的一句話

 

《殷前古史》中,談到殷人已經有「一切祖盤古(凡母)」的信仰和宇宙觀時,李老寫道:「按古人的思想,這是人『與天地同生』『與萬物一體』(天人本一,不需要再去合一)。」 仔細讀一讀括弧裡面的李老的話:「天人本一,不需要再去合一。」這是什麼境界?這讓我們想到了黃念祖老居士在《浄修捷要報恩談》中,講到了蓮池大師的一則公案——有人問蓮池大師,如何融通禪宗與淨土,蓮池大師不回答他「如何融通」,而是說「若要融通是兩物」。本來就是一體、一樁事情,哪裡來的「二」?!「天人本一,(還需要)再去合一嗎?」

 

5、甲骨文卜辭中祭祀盤古的事件

 

商代以後的盤古廟,很多是把盤古神化了,降低到了天道神眾的層次。既然殷人已經有「一切祖盤古(凡母)」的宇宙觀,那麼他們是怎樣祭祀盤古的呢?李老在卜辭中為我們找到了幾則相關事件的記錄,我們引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條,再結合其他歷史資料,佐證李老的解讀——

 

(1)商朝焚燒祭品或焚人祭祀盤古求雨的卜辭與解釋

 

①卜辭原文:出自(合集32289)四期卜辭(見下圖〈《殷前古史》正文第2頁截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4

 ②李老之釋義——

 

②-1、「烄天於(與)『凡』」,即烄天與「盤古」(一切祖)的意思。

 

②-2、「烄」,有烄(祭名)、焚人(巫尫)求雨之形。其何以讀「烄」為是,從「火」(個別字形從「燎」)。是燒本字。燒柴火祭品以郊天祈穀。自然包含求雨在內,亦不排除燒祭人牲。

 

②-3、這一條,是郊祀「天」與「盤古」。因盤古是天地之始,司天地之化育,所以郊祭時可與天同享了。

 

(按):李老解釋的「烄」:焚人(巫尫)求雨之形(個別字形從「燎」)。我們也來看看相關的焚人求雨的甲骨文——

 

  • 《說文》的解釋:「尞,祡祭天也。」尞(燎)的本義即燎祭。

 

  • 「烄」字,甲骨文字形上為腹部凸出的人狀且人形兩旁各有一小點,下為火狀,字形義為火燒人狀,其中表示焚人時的火花(見下圖)。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5

▲甲骨文的「烄」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投人於火之形……古有焚人牲求雨之俗。」

 

(2)、夏末商初自然考古學佐證李老之釋義

 

根據上面這一條卜辭和李老的解釋,我們回到歷史事件中,用夏末商初的自然考古學結果佐證李老解釋這條卜辭的正確性、可信性。

 

① 、推斷此卜辭斷代為:文丁年代

 

根據已故的甲骨文大師董作賓老先生對甲骨文的斷代:第四期甲骨文(即上文所舉的卜辭)屬於商王朝武乙~文丁年代。那我們就需要考證當時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要祈雨。

 

②、商王文丁時期的大旱災——

 

我們引用的李老書中的這則卜辭是祈雨的事件,那麼就要考慮是不是發生了旱情。這樣判斷,我們就在「商王朝武乙~文丁」時代中,推斷是商王文丁時期的歷史事件;因為文丁時期遇到了大旱。

 

② -1、史書中記載的「(商王)文丁大旱」

 

商王文丁又稱太丁,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記》裡稱太丁,中國商朝第二十九任國王。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卷三》記載:「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案》:「洹水在殷都之旁。」也就是說,文丁繼位的第三年,都城旁邊的洹水(現安陽河)極為乾涸。

 

②-2、其他已知、已證的卜辭中關於「(商王)文丁大旱」記載

 

根據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訓詁學家朱右曾老先生輯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殷紀》的內容,我們查到:「(《殷虛文字甲編》九〇三)。謂以牛羊?祭於洹水,祈其不為災禍,此武乙、文丁時所蔔。洹水固可以泛濫,亦可以因旱而絕流,此次祭祀洹水,與《紀年》所記『洹水一日三絕』,可能為一事。」

 

②-3、地質學考古之「(商王)文丁旱情」

 

在河北蒿城台西商代遺址發現了兩眼水井,J2是一眼早期(略晚于白家莊期)水井,井口到底深3.7米;J1是一眼晚期(相當於殷墟二期)水井,井口到底深6.02米(22):可以看出商代中期(商王仲丁~武丁)的地下水位比以後殷墟時期(商王文丁~帝辛)的高出2米多,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商代中期比商代後期更加溫暖濕潤。

 

②-4、「(商王)文丁」遇大旱故而求「(一切祖)盤古」賜福

 

  • 李元星老人為我們找到的六條商代「祭祀盤(凡)古」的卜辭;其中四條是關於祭祀盤古以求雨,而且都是在出土的第四期卜辭中,即商王朝武乙~文丁年代。結合上述地質學考古例證與權威訓詁學家朱右曾老先生之卜辭釋義,推斷(我們引用的《殷前古史》一書中的〈(合集32289)四期卜辭〉)求雨的事件很有可能發生在商王文丁時期。
  • 根據現代考古學對商代氣候變遷的研究發現,商朝末期的氣候乾燥引起動植物的變遷;對農作物的收成影響也很大。殷人有敬畏高祖先王先公的認知,他們認為高(遠)祖和先王先公不但可以賜福,還可以降禍與子孫。而且,商代祭祀高祖先王先公是屬於國家禮制的一種權利,而所求之事,都是關於國家大事、農業生產等國家層面的事項。因此,商王文丁,在那樣一個乾旱困擾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下,求「盤古始祖」賜福消災就不難理解了。

 

 

 

 

 

  • 若問,甲骨文從出土到現在百餘年間,為何到了李元星老人才為我們揭示出商代「祭祀盤古」的事件,難道前人沒有發現嗎?

 

我們先說晚清孫詒讓老先生。自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第二年王老便殉難了,未能進行研究。孫詒讓老先生對《鐵雲藏龜》進行研究,於1904年完成《契文舉例》的編輯,是中國第一本考釋甲骨文的研究著作(考證的字共185個);四年後,孫老也與世長辭。

 

「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老先生,在1928-1934年間,曾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並對出土的甲骨文進行了斷代;苦於抗戰動盪,內戰後期這批材料中除部分留在大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被攜往台灣地區。但是,1973年發現的小屯南地甲骨,1991年發現的花園莊東地甲骨,董老無緣見到。

 

疑古派的幾位大學者對殷前古史的否定論,使得多年來,很多人不敢肯定或不敢公開表示「盤古、王母、三皇」的存在。

 

跟堯舜、夏朝有關的遺址,或者與他們同時代的、早於夏朝的中國其他地區文明的遺址,也是近三五十年才被發掘出來的。夏商之前的,古代中國廣泛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圈實際已經形成,可惜早期的考古學技術和人們的認知受限,這些都沒有被重視。

 

二〇一四年,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首發式上公佈,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機構的專家從旅順博物館館藏1800多片從未公佈過的罕見甲骨中,發現了34個新字和新字形。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图片16

旅順博物館館藏甲骨2300多片,絕大多數為晚清金石大家羅振玉私人收藏;其收藏的甲骨數量大、範圍廣,是記錄3000多年前商代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可見,在此之前的這些諸家學者,都無緣相見羅家珍藏的甲骨片。

 

「旅順博物館」就是李元星老人曾供職三十三年的工作單位。抗戰期間,李老得到了家居旅順的羅振玉老先生的承重孫羅成祖的幫助,吃住在羅家;也因此有幸親手摩挲、閱讀松堂和大雲書庫的歷代文物精華,並直接接觸了羅振玉、王國維之學,奠定了日後研究甲骨文的基礎。

 

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前人雖有心有志,但看到的內容有限;他們已經為我們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應該懷著無比的景仰,感恩為我們尋找、解讀歷史的一代代智者仁人。

 

(三)、李元星老人發現甲骨文「盤古」記錄的劃時代意義

 

中國人常講認祖歸根,這種慎終追遠的習俗,從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可以找尋這種思想形成的根源和過程。

 

百年間,有學者大家曾經研究總結過殷人追思祖先、敬畏祖先的歷史。比如羅振玉老先生曾在其著作《殷虛書契考釋·禮制第七》中選擇甲骨文中的動詞加以比對,提出「祭名」一類。

 

我們文中引用的這則(合集32289)四期卜辭,曾經被晚清尤善考釋甲骨文的葉玉森老先生,將其歸納為「『與燎並祭天之禮』『乃殷代祭禮之一』(參考《殷契鉤沉·乙卷》第5~6頁,北平富晉書社,1929年)」。

 

王國維老先生曾經在《殷禮徵文》中提到兩組相對的概念:內祭和外祭;其中內祭又包括:特祭和殷祭(內祭指對先王先妣的祭祀;外祭指對自然神的祭祀)。

 

已故的現代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曾將殷人的祭祀對象總結為「天神:上帝、日、東母、西母、雲、風、雨、雪;地示: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祖先:先王,先公,先妣,諸子,諸母,舊臣。」

 

不論是祭名、祭禮、還是祭祀系統包含的對象,已有的各類考釋中,以陳夢家老先生追溯的年代最遠;陳老歸納到了「西王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上古歷史年代劃分標誌!李元星老人也找到了卜辭中祭祀王母、祭祀三皇的證據;李老評價這條相關的祭祀卜辭時說:「這是殷前古史譜系中刻骨明文實證之一。」

 

陳夢家老先生只差一步:陳老找到了「王母」,卻沒來得及找到「(凡)盤古」,就早早地撒手人寰了。西王母代表了幾百萬年的母系氏族社會;西王母之前,就是「一切祖(盤古)」。李元星老人找到的六條祭祀盤古的卜辭,為陳夢家老人,以及所有曾經為甲骨文考古、考釋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前輩們圓了一個夢——完整的中國上古歷史,刻骨明文地在卜辭中,生動鮮明地保留著。這是對中國上古歷史之存在,有著堅定的信心;對中華民族的祖先親手創造歷史、傳承歷史、譜寫歷史、流布歷史的豐功偉績,有著絕對的崇敬。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說過,發現一個(甲骨文)新字,相當於發現一顆衛星。李元星老人的這一成就,如同發現了整個宇宙。

 

【小結】

 

本文以尋找上古歷史、尋找真實口耳相傳之說、尋找遠古的祖先為出發點、始發站。終點線,我們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原始初祖、一切祖「盤古」;找到了由「盤古—王母—三皇」構成的完整的中國上古歷史體系。「滅人之國、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我們尊重歷史、尋找歷史、正視歷史、學習歷史、總結歷史,相信中國興、世界興,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10日10:04: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42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