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
我們前面學到「入初發心住者,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什麼是一佛智慧境界?我們還是參考學習《大方廣佛華嚴》,我們學習「十種智明」,這就是一佛智慧境界。十種智明我們大概也用了十個小時在一起學習這個科目,總的來說,還是教導我們看破、放下,特別是看破。我想每個同學都希望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成佛了。世尊在這個經上多次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具足一切諸佛的智慧德相,現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世尊很慈悲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在《華嚴經》學了這麼久,現在總算是明白,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有,這就是六道凡夫,墮落在六道不難,墮落在裡面想離開可不是容易事情。
佛告訴我們,於世出世法,這裡頭特別要記住,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指佛法,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出世間法,非法就是世間法。真正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連執著的念頭都沒有,那就恭喜你,你在學佛之中算是證了小果,值得歡喜。小果是什麼?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境界當然不是真的,總的給你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是虛妄的,你能夠擺脫,你能夠超越,超越之後到哪裡去?到方便有餘土去了。諸位要記住,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你就生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有四個階層,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記住,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是方便土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這叫相似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不是真佛?他還是用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什麼?還是用阿賴耶,八識,阿賴耶、末那、意識,還是用這個心。他用得正,四聖法界用得正,雖說是妄心,但是他的思想正、言論正、行為正,這個正從哪裡來的?這個正就是世尊的好學生,依教奉行,真幹,真正稱之為佛弟子。在方便土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了,把妄想放下,那就得大歡喜,為什麼?他成佛了。分別心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妄念是什麼?起心動念;也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在十種智明裡面學過,不起心不動念能夠在六道裡面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雖然做這些工作,現身說法,像釋迦牟尼佛、像這些大菩薩、像這些祖師大德是佛菩薩應化而來的,從表面上看跟我們凡人沒有兩樣,從骨子裡面去看,完全不一樣。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有這個東西,這些大聖大哲應化在六道裡頭,所現的事相跟六道眾生沒有兩樣,但是人家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什麼?叫妙用。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妄盡還源觀》,四德裡面第一德「隨緣妙用」,這個妙就是隨緣也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會學佛的要學這一招,學這一招那真是大乘根性。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跟《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媲美,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成佛道。像下面所說的,這底下舉的例子,「如龍女一剎那之際,已具三生,普賢行滿,佛果亦就」,就是他們這個境界。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有控制的念頭,還有佔有的念頭,還有是非邪正的念頭,不行,依然是博地凡夫,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學佛修什麼?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要知道修行的總綱領,方向、目標要認清楚,真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真正的佛道,目標是什麼、方向是什麼?覺正淨。你看看一入佛門,首先一樁事情是傳授三皈,三皈可重要了,三皈是什麼?諸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會念,甚至於在迴向偈裡面你也都念到,「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你皈依了,你就不墮三惡道了嗎?三惡道照墮,墮得還很快。那皈依是不是不靈?不是的,你那個皈依是形式的,假的,不是真的,有樣子沒有實質。像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的一生誰主宰你?業力主宰你,你天天在造罪業,皈依什麼意思忘掉了,不懂,傳授皈依的老師大概也沒有跟你講清楚,只有形式,沒有實質。皈是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不講佛法僧,他不教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他教人念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用覺正淨三個字。我早年看到這段經文我就想起來,佛法從永平十年傳到中國,那個時候是公元六十七年,到惠能大師那個時候將近七百多年,法愈傳愈訛,很多人把佛法的意思錯會了、誤會了。皈依三寶,真的,他誤會什麼?誤會佛就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薩,法就是經典,僧就是出家人,這個錯了,三皈不是這個意思。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靠它能靠得住嗎?經典再多,一把火就燒光了;出家人沒有能夠斷煩惱,沒有能證果,也是自身難保,這能靠得住嗎?所以能大師不用佛法僧,用覺正淨,讓我們不至於產生誤會,這是他的智慧。皈依佛就是覺,覺而不迷。我們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這是迷。不了解真相,迷惑顛倒,所以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叫造業。你的業善,善惡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經》上講的,與十善相應,你的果報在人天,與十善不相應,你的果報在三惡道,它有標準的。所以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邪知邪見,怎樣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僧的意思是什麼?僧的意思是清淨、和諧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與大眾相處修六和敬這叫僧,這叫皈依僧。這是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不能講忘得一乾二淨,忘得一乾二淨是你學過,你沒學過,你根本就不懂,還美其名為學佛,實在講這造罪業,你所表的相不是佛法,你所表的相是迷信,天天造作罪業自己不知道。
佛很慈悲,一進門就把修學的宗旨、目標、方向傳授給你,你有沒有得到?真得到了,從哪裡修起?有個根本依,從哪裡修起?從五戒修起。三皈受了就受五戒,五戒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從這裡修起。五戒,古大德跟我們講,跟中國千萬年老祖宗教導我們五常的意思完全相同,倫常大道。倫是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是大道,五常是大德,倫是講關係,關係知道之後,怎麼樣相處,這個相處是大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不會傷害人,相當佛法講的不殺生,「義者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如理如法,我們現在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這個義跟五戒裡面不偷盜,不偷盜是不佔人便宜,跟這個相應。禮,不淫欲,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中國老祖宗在佛教沒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這是基本的修行方法,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仁義禮智信是大德,合起來叫倫常大道,展開就成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除掉重複,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都是從仁義禮智信裡面推展出來的,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做人的標準,在佛法裡面講,這是根本的戒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諸位想想看,它是不是覺正淨的落實?是不是五戒的落實?我們學佛要從這裡學起。六和敬的落實。
我們為什麼五戒做不到?為什麼六和敬做不到?把老祖宗教導我們做人基本的這些條件忽略了。這個忽略不能怪現在人,現在人造作什麼樣的罪業都要原諒他,為什麼?《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那就不能責怪他。我們傳統教育丟掉差不多一百年,年輕人他怎麼會曉得?他的父親不知道,沒教他,他的祖父也不知道,他的曾祖父也未必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才懂得一些,丟掉的時間太長了,沒人講究了,在社會上也聽不到了,所以他的思想、他的言論、他的行為與道德完全相違背。起心動念害人,害人就等於殺生;佔人便宜就等於偷盜;言行乖張,心浮氣躁,就是沒有禮,等於邪淫。這個淫引申的意思是過分,所以下雨,雨下得太多,過分了,叫淫雨,它有過分的意思,我們講失禮,沒禮了。現在人不講信用,對人懷疑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誰相信誰!甚至於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他怎麼能相信別人?確實迷惑顛倒,沒有智慧,這才是一切經裡面所講的「可憐憫者」。眾生可憐在哪裡?你從這裡一看,哪個不可憐?遇到佛法,是不是遇到真的?
所以有人說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正法道場,這個我同意。我在早年,說這個話至少三十年前,那個時候我還在台灣講經,有天一個老居士,老居士跟我很熟,那個時候他七十多歲,我才四十多歲,我講經,他經常來聽。一天他請我吃飯,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功德林,吃飯的時候他就問我:淨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你請我,我就來了。他說:我今天有一樁事情要請教你,很嚴重的問題。我說:什麼嚴重的問題?他說:造五逆罪墮阿鼻地獄,現在社會上幹這個事情的人很多。諸位知道,三十年前社會的風氣跟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還能過得去。我說沒有那麼嚴重。他說:五逆罪,殺父、殺母沒聽說過(現在常常有報導,在那個時候沒有);殺阿羅漢,當然不可能,阿羅漢在哪裡,你找也找不到;出佛身血也不可能;最後的那一條,破和合僧,這個常有。很多學佛、不學佛的批評出家人,批評寺院庵堂,這都是屬於破和合僧,讓大家對佛教產生誤會,信徒對法師不相信,對道場不相信;不相信佛的人那更有機緣趁這個機會最好把佛教開除掉,他說這個太多。我聽了之後我就跟他講:我們好好吃飯,別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他聽了,聽不懂,他看了我好半天,好像我沒有把這個事情在意。他就用懷疑的口吻問我:怎麼這麼冷淡?我反過來問他:老居士,你學佛比我早,我要不出家我稱你老師;他跟李老師是師兄弟,印光大師的學生,我們對他很尊敬。他說破和合僧,我就問他:你這一生當中,你見到哪個寺院是和合僧團?他一想也笑起來了,沒有一個,廟裡住兩個出家人都吵架、都不和,哪來的和合僧?
從前,我們聽說,在古書裡面看到過,僧團是修六和敬的,現在沒有了。大家在一起共修,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想法。和合,見和同解沒有了,戒和同修也沒有了,身和同住勉強,口和無諍沒有了,天天吵架,利和同均,大家都在爭,爭利。我分析給他聽,現在這個世界沒有和合僧團,所以一些人對寺廟的批評沒有那麼重的罪過;罪過是有,罵人總不是好事,批評不是好事,他有過失,沒那麼嚴重。如果真的有一個道場,道場不必大,佛門裡面講四個人是一眾,就是有四個人在一起修行這個小道場,他們真正做到六和敬,那就是正法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要批評這樣的道場才是阿鼻地獄的罪過。老居士這一聽,他一想明白了,大家一笑。所以我們要曉得,四個人找不到,我一個人幹可以,一個人幹是真修行,但不是僧團,不能說正法道場。一個人不可以說是正法道場,修的是正法,要四個人以上才是一個僧團,才叫一個正法道場,真修真幹。我們相信一個、一個人真幹的有,團體裡面沒看見過。真幹的人少,不多。諸位想想看,真幹的人一定是持戒、修定、開慧,一定走這個道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走的這條成佛之道,沒有第二條。
戒律,在家學佛,十善業沒做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沒做到,佛法衰!無論怎麼用功修行,功夫不得力。我們承認,現在的人無論在智慧、在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比古人差,為什麼不能有古人那樣的成就?古人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他真能做到,現在為什麼做不到?使我們想起世尊在經教裡面說了這麼一句話,說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不承認,你是冒充的學生,不是真正的學生。你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循序漸進,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小乘是基礎,人天法,在佛法裡面,《十善業道》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的基礎,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禪也好、教也好,顯也好、密也好,統統是依《十善業道》做基礎。《十善業道》也不容易,為什麼從前人能學成功?從前人有小乘的根基。我們《大藏經》翻譯的小乘經經典相當完備。章嘉大師早年就告訴我,南傳巴利文的《藏經》,小乘經,就是我們中國《藏經》的阿含部,《四阿含》。我們的《四阿含》跟巴利文《藏經》對比,幾乎是相等,翻譯的完備。在隋唐早年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這是學佛的共同科目,一定要學習的。可是中國人在唐朝中葉之後不學小乘,不學阿含,用儒跟道來代替,好!儒跟道確實在德行上來講,跟小乘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德行上、心量上來講,比小乘經更要大,我們中國人講「量大福大」,所以到宋朝這兩個宗就沒有了,現在中國佛教只剩大乘八個宗派。我們知道從前人用儒,儒至少《弟子規》一定要學,《三字經》一定要學,《三字經》是國學概論,裡面包羅萬象,四書必須要讀的,這儒要讀的;道,《老子》一定要讀,《感應篇》一定要讀,《莊子》,這分量大一點,至少「內篇」這七篇是必讀的,有這個基礎,再入大乘不難了,沒有這個基礎你怎麼能入大乘?可是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儒丟掉了,道也不學了,所以佛法怎麼學都學不像,原因在這個地方。
我們在這一生要想成就,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可是真正生淨土的人,你看看淨宗的經典不多,現在所講的五經一論,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破壞人家道場,天天還講是非,阿彌陀佛慈悲接你去,極樂世界的大眾不能接受你,那阿彌陀佛就不會來接你,你得要能跟大眾相處才行。你所看的全是別人的缺點,別人的好處你一樣都沒看到,你的良心都裝著別人的罪惡、裝著別人的垃圾,已經變成惡人的垃圾桶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能夠到極樂世界去嗎?所以這一生念佛只能跟極樂世界結個善緣而已。真的想往生,我常常勸大家,特別是在最近這幾年,一定要好好的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你有這個條件,才真正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條件的,有這三個根那就是善人,沒有這三個根,佛菩薩不承認你,你自己說得怎麼好都沒有用處,你可以欺騙現在社會大眾,你欺騙不了佛菩薩。我們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不稀奇,沒有意義,要得到諸佛菩薩的讚歎,那就對了。所以這三樣東西我們就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
《華嚴經》上的十種智明好!那是佛教法身菩薩的。我們是讀了、學習了,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要心嚮往之,我們要向這條路子、向這個方向去邁進,要時時刻刻記住提升自己,見賢思齊。我們為什麼想提升而提升不上去,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放不下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這是個大障礙。財色名食睡,佛說這是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跟三惡道就有緣,五條都具足你還得了!必須把這個捨得乾乾淨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三衣一缽,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人家的心是清淨的,是覺而不迷,是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就是這三條路,你是走哪個門?我們修淨土的是走淨門,清淨心,性宗、禪宗他們走覺門,大徹大悟,教下的宗派都是走正門,正知正見。展開經卷,一定要相信、一定要肯定經典裡面所講的知見是正確的,佛知佛見。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相應,這是好的,這是對了;如果我們想的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必須承認我錯了,佛經沒錯,要依照經典把我們的錯誤修正過來,這叫真正修行。所以經論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戒律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言行。
這是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諸菩薩、羅漢、祖師大德世世代代的教誨,我們不能夠懷疑,更不能夠否定,至少要學孔子讀書學習的態度。孔子的態度是什麼?《論語》上說得很好,他自己說的,「子曰: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東西不懷疑,他相信,喜歡跟古人學習,為什麼?古人所學的、所悟的,都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性德,不是什麼創造發明。所以他也說出他自己一生學習、修持、教學、傳道,他老人家說得很好,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述是什麼?都是古聖先賢的,自己沒有創作、沒有發明。這個話我相信,為什麼?你走的是明心見性這一條,性德是圓滿的,你不可能在性德上加一點,也不能在性德上減一點,圓滿的。你有發明,那是什麼?那是知識,不是性德。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說,跟夫子這個話可以說完全相同,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裡面跟我們說出的。他說釋迦牟尼佛講,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沒說一句話,他所說的全是古佛所講的,沒有在古佛所說上面加一個字。你看看世出世間聖人沒有發明、沒有創造,現在人動不動就是要發明、要創造,世出世間聖賢沒有,老老實實學聖學賢。自己證得聖賢的位次,還是述而不作,智慧、德能、才藝、神通、事業,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這個話是真理,這個話是真言,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
修道,真修、假修,佛經上有標準,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更多!好樣子。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許多同學早晚課都念,那是什麼?那是標準,真修行的標準,第一個「禮敬諸佛」,他真修行,你看他有沒有禮貌,他要不懂禮貌,假修行,不是真修行。第二「稱讚如來」,真正修行人是讚歎別人的善行,絕沒有批評別人的不是,別人有不是,有不是不讚歎、不批評,這是《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真修行人,他心地清淨、善良,決定不會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那自己心就不善,放在口上就造口業,這哪是修行人?這是造罪業的人。你看看這個標準多好,這標準大家都知道。第三個「廣修供養」,這都是真修行人幹的。第四個「懺除業障」,天天懺悔自己的業障,哪有時間去看別人?哪有時間去批評別人?十條裡面,這四條全是自己的德行。看到別人的好處,決定沒有嫉妒,隨喜功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他做的是好事,我有能力幫助他,就全心全力成就他,要有這個心量。不能說我不高興他,我就障礙他,我就不幫助他,不可以。成就人的善事就是成就社會的善行、成就大眾的善意,一定要看得深、看得遠,把我們的過失才真正能夠化解。再有能力,「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就是要全心全力幫助正法久住,希望聖賢教誨常在世間教化眾生。人是教得好的,佛菩薩是教出來的,孔子、孟子也是教出來的。常常存這個心,常常行這個道,這個道是聖賢之道、是菩薩道。這個標準要掌握到,儒釋道三個根就是絕對標準,必須要遵守的。
我們現在接著再看下文,「但明生熟慣習勝劣,安立住地之名。為智體之中,非三世情攝故。」這就是講修行,放下起心動念這就是圓滿。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就成佛,這個人就超越十法界。《華嚴經》上講十信心滿,這十信心他圓滿了,入初住,就是入初發心住,這發的心就是諸位都知道的叫大菩提心,初發菩提心。這一發心,他就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他的智慧現前,自性裡頭本有的圓滿智慧;慈悲心現前,因為慈悲心現前,十法界的眾生跟他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這個事情前面我們學了很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就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自自然然就現身,一定是契機契理幫助這些有緣眾生,那是慈悲心在推動。他為什麼這麼做?慈悲心是性德,不是學來的,不是修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也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為什麼還有這名稱?這裡說出來,但明生熟慣習勝劣。這就是說這些人雖然是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有習氣在。習氣有生有熟,像十住位就生,剛剛放下的,十地就很熟,十地他這個習氣就很淡,很淡薄,所以有生熟。有慣習,慣是習慣,過去在十法界裡面那些習慣,無量劫養成的習慣,雖然在實報莊嚴土,確實不起心不動念,偶爾那個習慣還會冒出來,慣習就是我們講的習慣。所以他有勝有劣,品位愈高的愈殊勝,愈往下面就比較劣。這才有安立住地之名。這個住地,當中還有行、向省掉,就是他才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些名稱,這是假名安立。是不是真有?不能說真有,也不能說沒有,你不要去分別,你分別、你去想,錯了,想你又落到分別執著。他們這些位次的人從來沒有這個念頭。這是世尊在人天道裡面講經教學假立的名稱,可是這個假立有用處,不是沒有用處。雖然在實報土,實報土是平等法界,平等裡面依舊有差別,但是那個差別不礙平等。也就是說,初住菩薩,初發心的發心住的菩薩,他在起作用的時候就是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與十地菩薩、與等覺菩薩沒有兩樣,我們凡夫決定分不出來。而實際上?實際上是等覺勝,十住是劣,這種勝劣很微細,不是我們凡夫境界。
這就說明為智體之中,這個智體就是佛性,佛經上常講的法性、佛性。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為什麼說兩個名稱?說佛性就是講智體,單單說法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從這一分來講。這一分是覺,覺而不迷,所以稱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你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只要破了無明,智慧就現前,這不是三世情攝。哪三世?這個三世不是講時間,不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不是的,這是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我們今天所講的動物,動物是有情的,這範圍就包得廣,十法界有情眾生;器世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第三種講智正覺世間,那是聖人,不是凡夫,他們智慧開了,煩惱斷了,雖然沒有斷盡,他也斷得相當層次。譬如阿羅漢,六道裡面的執著沒有了,逐漸向上提升,執著的習氣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分別習氣也沒有了,到最後連起心動念也放下,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證得這個智體,見性了,見到法性、見到佛性,這不是三世間能夠明白的。佛家常講「非證莫知」,你自己沒有證得,給你講也講不清楚。
《華嚴經》實在講把宇宙之間許多奧祕給我們揭發了,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十種智明裡面講的「善巧智明」,為我們說出來,說不出來的說出來了。說出來有個好處,我們雖然沒有法子理解,甚至於還很難相信,但是把疑情提起來了,有這個疑惑,沒有答案。這個疑情會起作用,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悟入這個境界。下面舉例子,「如龍女一剎那之際,已具三生」,這個故事在《法華經》裡面,龍女,你要曉得,她不是在人道,在畜生道,年齡很小,八歲,小龍女。這就說明,無論你在哪一道,只要你真正能明白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凡夫,龍女是凡夫,一念之間轉凡成聖。畜生道都能成就,人比畜生殊勝多了,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道理就是,這跟你講實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知道,放不下,想放下也放不下。這裡頭最難捨的親情、情愛,無始劫的纏繞,這一生又碰到。情愛裡頭有順有逆,順是妻子兒女,逆是冤親債主,它會轉變的,喜怒無常,這一生是親人,來生是冤家;來生是冤家,後一生又變成親人。正因為這麼一個緣故,這《三字經》上講的,「苟不教,性乃遷」,就說這樁事情,所以教育重要。
教育什麼?教育能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他就能捨、他就能放下。真正捨乾淨,這個世間有沒有親人?有。哪些人是親人?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親人。這個事實真相,初發心的菩薩就證得,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法性,還能有比這個更親的嗎?沒有了。我們在佛法裡面聽得很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是指誰?過去佛沒問題,現在佛也沒有問題,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一切眾生,不但指有情的,連無情的也包括在裡頭,《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說盡了。這句話的意思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法性;不能說這個人跟我無關係,這個物跟我無關係,那是邪知邪見,你要問問這些法身菩薩,發心住以上的,他不是這樣回答你。一體,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上已經念過好幾遍,「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種經文我們念過好多遍。入這個境界,時間、空間沒有了。因為時間、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有,一真法界裡頭沒有,也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裡面沒有時空。
「普賢行滿,佛果亦就」,這是講到《華嚴》上說的,龍女是《法華》,這是轉到《華嚴》。我們知道在隋唐時代,中國人稱那個時代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是那個時候建立的,每個宗派的祖師大德應該可以說都是佛菩薩應化而來的,國力盛極一時,佛法也盛極一時,帝王大臣護法,高僧大德輩出,經典大致上翻譯完成,到宋朝時候翻譯的經典很少了,大部分都在唐朝中葉的時候就完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普賢行,綱領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怎麼落實?學《華嚴經》的人都知道,落實在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善財童子把十大願王做出來給我們看。五十三參是怎麼回事情你可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沒法子修,你也學不到。善財童子是代表一個大乘學人,就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一個代表、一個榜樣,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現在社會裡各行各業的這些人物,出家的有六個人,其他統統是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跟他們接觸的時候,你細細觀察,那個十願是不是全部都做到?我們如果對這個不懂,那你就沒有法子學,你怎麼能學普賢菩薩?所以《華嚴經》是活的,不是死的,這個經本是說明書。我幾十年都沒有看戲,沒有進戲院,我年輕的時候有時候看看戲、看看電影,戲院去過,電影院也去過。進入電影院,進去的時候就拿一張說明書,這個劇情的說明,戲院也是的,今天有哪幾齣戲,也都有個說明書給你看。我們這個經本是說明書。《華嚴經》在哪裡?《華嚴經》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參,所以它是活的。你們聽聽龍樹菩薩講,在大龍菩薩那裡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本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說什麼?我們實際上的生活狀況,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都不漏。我們要學做好人,要學做善人,要學作佛,要學作菩薩,學做聖賢,這說明書裡面先告訴我們,然後你親身去歷練,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你必須在事相上去經歷,鍊什麼心?鍊普賢菩薩十願的心,鍊文殊菩薩十波羅蜜的心。普賢菩薩每一願裡面都包括其他的九願,願願如是,每一願裡面都具足文殊菩薩十波羅蜜,而十波羅蜜裡面,每一個波羅蜜都具備其他九波羅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這是華嚴世界。
華嚴世界不遠,就在我們眼前,就看你能不能契入?你能契入,那你所過的這個生活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普賢菩薩的生活,文殊菩薩的生活,一切諸佛如來智慧德相的生活。迷了你不知道,你在搞六道輪迴,悟了的時候,六道輪迴就變成一真法界。所以普賢行滿這四個字重要,我們學了要會用,尤其是前面四條,前面四條是基礎,一定要非常堅固。你看頭一個就是教禮敬,為什麼見人要行九十度鞠躬禮?這是學《華嚴經》的,這是修普賢行的。為什麼要對人能夠布施?首先布施什麼?布施尊重,布施愛心、敬愛,布施關懷,布施照顧,這都屬於布施波羅蜜裡面的。這裡頭有財、有法、有無畏,一個布施裡面具足圓滿的波羅蜜多。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持戒裡頭有更深的意思,威儀有則,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
我們這個道場雖然小,供養萬姓先祖的牌位,為什麼?這一般寺廟裡頭沒有的。這是提倡孝道,現在社會大眾把祖先都忘掉了,我們這個地方天天跟祖先們致敬,做樣子給人看的。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成佛、成菩薩的真因。我們供養老師的這些遺像幹什麼?現在人不尊重老師,我們這個做法就是教導大家尊師重道。供祖先牌位是孝親,孝親不能忘記尊師,尊師的重要意義是重道,你對於道學重視你才會記得老師的恩德。這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那是修淨土最高的指導原則,前面兩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擺在前面兩句,這兩句沒有了後頭全都沒有。所以在中國學儒、學道、學佛都要從孝親尊師做起。怎樣孝親尊師?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你能夠做到,那叫孝親、那叫尊師。如何具體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具體落實,上面指導的原則就是普賢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認真去學,其樂無窮。你真正去學的話,你就會體會得到「孔顏之樂」,孔子、顏回的樂,他樂在哪裡?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是在聖教裡面學,習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這裡頭就有真樂,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學了管用,這真的學會了。所以普賢行滿,你看十願、十行滿了,佛果亦就,他在最後教善財童子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念佛的人普賢十願要是修行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在實報莊嚴土,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他就證得圓滿的佛果,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是他自己真正證得的。方便土裡面、同居土裡面,雖然他是帶業往生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使他等於阿惟越致菩薩,那是受加持的,不是他自己證得的,可是普賢行滿的人是自己證得的。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華嚴經》上七地以上,這不是普通菩薩。
下面長者引文殊菩薩的一段開示,我們看,「如文殊師利菩薩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這首偈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也很熟悉,雖然很熟悉,不是我們境界,確實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可是我們現在念這首偈,意思大致都不迷惑,能夠相信,功夫好的人能夠肯定,沒有懷疑。一念普觀無量劫,念劫圓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這個住就是現在。這個境界是實報莊嚴土裡面的境界,在方便有餘土裡面就是四聖法界,必須入定,在定中裡面才能把時空維次突破,但是在實報莊嚴土裡頭不必入定,因為他已經證得自性本定,他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自性本定就是六祖大師跟我們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自性本定,不需要再入定,都是這個境界,可是在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需要入定。你們看《地藏經》,很多同修《地藏經》都念得很熟,你們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在自己遭遇苦難的時候,遇到真正善知識來幫助她,遇到阿羅漢,阿羅漢是四聖法界的,不是六道裡面。自己母親造作罪業,過世了,不曉得到哪一道,向阿羅漢請教。阿羅漢先入定,出定才告訴她,妳的母親造作罪業,現在墮在什麼地方,告訴她怎樣幫助她離苦得樂,阿羅漢要入定。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也要入定,十法界裡面的佛陀還是要入定,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就不需要,為什麼?念念都在定中。也就是說,實報莊嚴土裡面這些菩薩,就是從發心住以上,他們不再起心動念,那就是自性本定。
文殊菩薩給我們講,「一念普觀無量劫」,一念是菩薩一念,無量劫是六道眾生,或者方便土裡面這些相似即的菩薩們,你去看他,他們有時空,所謂不同空間維次,他們有。那我們要曉得,不同空間的維次,現在科學家證明確實有,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沒有數量的,無量無邊。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是個學科學的,近代的科學家,確實從科學裡頭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理論上講是沒有邊際,但是用什麼方法來突破還不知道。我們學佛,在大乘佛法裡這麼多年的薰習,能有一點體會,不同空間維次怎麼形成的?它跟一切法沒有兩樣,我們相信它的形成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樣形成的。所以修定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讓它不起作用,時間雖然很短,空間維次可以突破,不能完全突破,可以突破一部分。譬如阿羅漢,能夠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這只要有四禪八定就能做到。四禪八定那個力量不是把煩惱轉變,只是定功把煩惱伏住,叫它暫時不起作用,他在伏住那個時間裡面,六道的空間維次沒有了,所以他能夠統統看見,就是這麼個道理。定功愈深的人突破的層面就愈大愈深,完全突破,沒有了,《華嚴經》上講初住以上。換句話說,在十法界裡面有時空維次,超越十法界就沒有了,再回頭來看十法界,清清楚楚。
我們看這末後一句,「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這方便是什麼?就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色界、無色界天,跟方便有餘土裡面相似即菩薩們,他們以入定的這種方法能了知,對於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是什麼一回事情他清清楚楚。可是這些分證即位的法身菩薩們,他們是自性本定,像大乘經裡面常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十法界眾生有感,他們立刻就有應,隨類現身,依舊在大定當中。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圓寂的,外國人講七十九歲,他是為我們示現,演戲給我們看。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大徹大悟,悟了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教到他圓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我們就想到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但他是這樣的,當時跟他一起修行的這些弟子們,經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亦復如是,這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再回頭我們想想,像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見性,開悟見性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他為什麼能開悟?不認識字,一天經都沒聽過,也沒有參過禪,也沒有念過佛,為什麼能開悟?這正是他告訴無盡藏比丘尼的話,開悟這樁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所以諸位要記住,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我們就曉得,佛法整個的教學,沒有別的,看破放下。
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好老師,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非常殊勝,有沒有祕訣讓我快一點契入。他就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一點不錯,是真話,不是假話。我那時候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從這裡下手。我們的根性不高,沒有辦法像惠能大師一樣,我們慢慢的放,一天放一點,一年放一點,真的愈放愈有智慧,愈放身體愈好,這是個證明。真學佛沒有別的,把一切煩惱習氣統統放下,把分別執著放下,這有真成就。放不下,那是搞佛學,對於生死輪迴沒有關係,這不可以不知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1: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