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五卷) 2009/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初住一直到十地「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
我們在這裡一同學習,《華嚴經》上所講的十種智明,前面我們學到第五,今天從第六開始。「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能於十方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化導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善巧方便是諸佛如來在遍法界虛空界現身教化的智慧作用,這句是總說,細說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世尊為了教學方便,把無盡的善巧方便歸納為十大類,十種智明,十種智明不離善巧,這個我們首先要知道的。佛法所求的,終極的目標就是求智慧明瞭,我們念佛念迴向偈裡面也說,「願得智慧真明瞭」,這就是智明。在這段跟我們講方便受生,我們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沒有方便受生,方便受生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想受什麼身就受什麼身。像《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身。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度。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那個示現的就是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度脫之。惠能大師在中國出現,應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現比丘身,無論現什麼身決定是平等的,都是一個法性所現。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明瞭的、要記住的,就是他們的現身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有分別執著?如果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就不叫做善巧智明,那是什麼?那是隨業報身。你修的是淨業,你就得清淨報身,是哪些人?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可以說他們是清淨報身,因為他們沒有分別執著,但是他有妄想,也就是他有起心動念。六道凡夫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完全是隨著業力,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業,這一生就得善果;如果造作的是惡業,這一生當中他就會到三途,餓鬼、地獄、畜生裡面去受生。
業力的受生還是得講緣分,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四緣生法」,如果沒有緣不會成為一家人,他到你家裡來投生,跟你有緣。緣很複雜,世尊善於教學,把很複雜的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就說明六道裡面的關係,因果的關係。過去生中父母對這個人有恩,他到他家裡來投生做他的兒女,為什麼?是報恩的。凡是報恩來的,決定是好兒女,孝子賢孫,真的不要教他就會,報恩來的,這個好。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要結恩德,佛常常告訴我們布施恩德。關係最親密的就變成一家人,疏遠一點的就變成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與一切人際交往都脫不了這四種緣,也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只是有輕重多少不相同。有人一生只見一次面,我們在路上見到一個陌生人,見到很面善點頭打個招呼,也許就這一次,一生都遇不到,這也是個善緣,他給你點頭給你笑笑。也有時候碰到,也是陌生人,從來也不認識,見到你好像很不高興,瞪你一眼也是緣。這都是什麼?這都是恩怨很淺的,非常淺的;如果沒有,沒有,對面不相逢,沒有任何表示。了解這些道理,我們就知道應該怎樣做人,做人應該布施恩德,那我們的人際關係就非常之好。如果對人都是不滿、都是怨恨,我們的人際關係就很壞。所以人際關係是自己修的,不能怪別人。為什麼這個人人緣這麼好,無論做什麼事情,幫助的人那麼多,那個人過去生中喜歡布施恩德。恩德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於人有恩,道理在此地。有些人很好,好人好心也想做好事,可是障礙重重,真的幫助你很少,障礙你的人非常多,都是過去生中的緣分,不可以怨天尤人。我們的老祖宗、佛菩薩教導我們,遇到一些艱難困苦要回光返照,要反求諸己,過失決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回過頭來,你才能夠把因、緣找到,能把因緣消除,我們的境遇自然就改善,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諸佛菩薩到十法界裡面來應化,是自然的,因為他們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他就有應。感應道交的事情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來就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邊。心思細密的人他有明顯的覺察,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不是說不知道就沒有,不知道也有。
現在連外國人也逐漸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美國在二戰那個時代,也就是六十多年前有個預言家凱西,這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曾經說過「全世界的人,每個人一生的遭遇,決定沒有一樁是沒有前因而發生的,突發的這不可能,統統都有前因後果。」這是肯定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望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把這一生的功課做好,不再留級,當然更不會降級,往上提升。那就得把這些關係處理好,怨恨要化解,欠債要還清,我們就沒有障礙,就會自然往上提升。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認真去學習布施,布施是好事,一生都要奉行,對自己決定有利益,不但對將來有利益、對來生有利益,現前就有大利益。但是一般人他不敢做,想做不願意做,世間人所謂的是「善財難捨」,賺錢很不容易,賺到之後為什麼要送給別人?他不曉得,布施是因,你命裡得財富,那是果報。這一生當中發大財的,擁有億萬財富的,那是什麼?過去生中財布施多,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他都賺錢。命裡如果沒有的,用什麼方法你都不會賺錢,你跟那個人做同樣的生意,他賺錢,你蝕本。不可以說我的運氣不好,不如人,不是的,你命中沒有那麼多的財富,這是有前因後果。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沒有一樣是沒有因果的,所以認真去修因。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只要認真修這三種布施,你就得三種果報。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幾千年,中國人世世代代接受三教的教誨,所以這個地區的居民幾千年來長治久安,確確實實生活在幸福美滿當中。只要遵守聖賢的教誨,縱然過去世造作的不善,也有能力改造命運,所謂斷惡修善。近代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介紹的,《了凡四訓》就是好例子,《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是老法師一生遇到人就推薦、就介紹。確實度了很多人,幫助許多人回頭是岸,幫助許多人改造命運,我也是其中之一。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接受老和尚的推薦,在這三種書裡面受很大的利益。
諸佛菩薩他們在十方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人能夠看出來、能認識、能接受教化,那個人就叫做善財童子,世尊跟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希望我們是善財童子。我們認識善知識,哪些是善知識?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社會上不但一切人是善知識,一切動物是善知識,一切植物是善知識,連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怎樣才能認識?把《華嚴經》念熟、念透,你就認識他;如果不熟、不透,確確實實善知識與我們在一生當中往往當面錯過。他以種種方便示現化導,我們由於愚昧、無知,不認識,不但沒有受化導之益,反而造許多輕視、毀謗的罪業。所以佛菩薩慈悲,不以佛菩薩的身分示現;要是以佛菩薩身分示現,那眾生造的業就更重,謗佛、謗菩薩那就更重。他示現一個普通的人來幫助你。
像《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所說的,他老人家朝五台山,從南方到北方,三步一拜這種虔誠心,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這麼遠的路程,不是短時間能到達,一次朝山時間都要一、二年的時間。你想想看,三步一拜一天能走多遠?當中免不了生病。他確實在途中病過兩次,病倒的時候都是在曠野,附近連村莊都沒有,兩次都是被一個叫化子救了,同樣一個叫化子,這個緣很稀有。他在《年譜》裡面記載著,這個叫化子叫文吉,姓文,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要飯的。虛老和尚問他,你家住在哪裡?他說他家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去問大家都知道我。救過他兩次命,老和尚到達五台山之後,就打聽這個人,沒有人知道。到寺廟裡面問問這些同參們,他們就告訴他,那個人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才恍然大悟。那不是別人,你在有急難的時候他就出現,你的身體養好,可以走路,這人就沒有了,這是化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那是應身。
在中國佛教裡面,不但有出家的法師,還有在家的居士,也有不少是佛菩薩的應身、化身,他的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不知道,我們以為他是凡夫,其實他是聖人,不是凡夫。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知道這個事實,對一切大眾不敢輕視。這也是在半個世紀之前,不算是太遠,抗戰期間這個人還在,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這個人的樣子,很像小說《濟公傳》裡面寫的濟公,很像他,也是像瘋瘋癲癲的。確實有神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他都知道,你心裡面在想,他就把你心思說穿。你說他有神通,你怎麼知道我的心思?他說:你胡說八道,我胡言亂語的。給人治一些疑難雜症,所以他法緣非常殊勝!一生不洗澡,一生就是身上穿的一套衣服,他沒有第二套,裡面穿一套小褂褲,外面一個長衫,也是破破爛爛。當然從來沒有洗過,所以衣服就很髒,他也不忌諱,看它很骯髒,但聞聞它的氣味那叫蓮花香味,這都不是凡人。這些人示現的比較特殊,容易引起人注意。所以諸佛菩薩的應化身很多,我們學《華嚴》的,能夠學到善財學習的精神、學習的態度,我們相信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會有像善財同樣的成就,善財的成就是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套一句宗門裡面的話,他會學,我們不會,他會。經教裡面,我們就要學這個本事,會學,無論什麼境界裡面,我們遇到了,要懂得回光返照,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一不是善知識。所以這條是「智明善巧受生」。
我們再看下面一條,「捨離想受境界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捨離,是名捨離想受境界智明」。這條講斷煩惱的,斷煩惱要智慧,智慧能斷煩惱;定力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所以佛法修行總的指導原則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定怎麼成就的?持戒成就的。於是我們就懂得,為什麼要持戒?持戒是得定的。可是我們遇到一些持戒很嚴的人,他煩惱習氣很重,傲慢、脾氣很大,跟一些同參道友住在一起,他常常罵人,罵這個不持戒,罵那個破戒,這是不是持戒人?不是。什麼是持戒人?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得很好,他講了一句話: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這樣持戒,你才能得定。你雖然戒持得很嚴,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你提出批評,你怎麼能得定?戒是持得不錯,可是你定得不到,那就不是真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不見別人的過失,只見自己的過失,這是什麼原因?他看到持戒的人很尊敬,看到不持戒的人不批評。持戒的人是善知識,是來勉勵我的,做好樣子給我看;破戒的人、不持戒的人也是善知識,他做出樣子來警惕我。這樣他才能得定,他才是會持、會修!哪有天天批評別人?哪有這種道理?你天天批評別人,你的心裡所存的全是別人的垃圾,你都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變成垃圾桶。
心是清淨心,自己的清淨心為什麼變成垃圾桶?你收集垃圾。真正修行人怎麼樣?他不收集,不但是惡的他不收集,善的也不收集,他心才會清淨。為什麼他不收集?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心清淨,清淨就是定,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道理要懂。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佛家的經典,《大藏經》就是依戒定慧來分類的,定是經藏,戒是律藏,慧是論藏,經律論三藏。如果不從持戒下手,你就沒有根,持戒的目的,是幫助你恢復清淨心,幫助你得定,用意在此地。如果持戒得不到清淨心,這種持戒叫修福,因為持戒是好事、是善行,你修的是福報;如果得定,那叫功德,就不是福德,你清淨心現前。由此可知,與智慧還是有關係。
捨離想受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識,受是第七識,捨離就是把這兩個放下,放下分別,想是分別,受是執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執著這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你細心去觀察,是不是這個樣子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質生活上,三衣一缽。那個時候教學沒有經書,沒有書本,只是佛說,大家聽。佛法裡面有經書,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學生們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這才稱之為經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經書。要不要記憶?不需要,佛要的是你開悟,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把它記住,也能講得跟他一樣,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樣的境界,你說出來跟他一樣的,但是是從你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不是他的,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所以是要你開悟,不是要你記得多。記得多說實在話,這種學問在中國古聖先賢也不贊成,孔子在《論語》裡面就講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是智者大師把這個級別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說得很好,記問之學可以為人師。你記得沒有錯,是古聖先賢說的,你能夠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國之師也,你是個好老師。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國師,國之寶也,國寶級的。智者大師這個標準也很好,也很難得!
畢竟世尊那個標準是太高,我們就能想到,當年在世跟他的這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不是簡單人物,個個都開悟的,悟的有淺深不一樣,最低限度都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此地講的想受放下,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這個放下了。他們的境界跟我們的境界,確實是不同維次的空間,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這就他比我們高明的所在。我們見到他住在我們這個世間是和光同塵,他自己真正住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佛經典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有這麼一個例子,曾經有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世尊是成佛了,他自己也承認):佛住實報莊嚴土,你怎麼會住在這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盤腿坐在那裡,他把腿放下,把一隻腳按在地上,叫那個問的人,「你看看,我是不是在實報莊嚴土?」他一看,佛真的是在實報莊嚴土,地是琉璃地,佛坐的座位不是草鋪的,七寶莊嚴。這是佛顯神通,讓他看看佛住的地方,你們看不見。他腿收回來再盤坐的時候,就恢復原狀,大家就看不見。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個苦行僧,實際上他真的是像毘盧遮那、像阿彌陀佛一樣,無比的莊嚴。這個事情,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科學家所講的,空間維次不相同,佛偶爾示現一下叫你看看,那個空間維次的莊嚴,讓你斷疑生信。
放下,是修行證果的祕訣,從理上講一念之間,只要你肯放下,凡夫就成佛,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就是因為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障礙,所以你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自己不知道;佛菩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這裡講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薩不知道。《華嚴經》上的菩薩都是初住以上的,他們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他們知道。立刻放下,立刻就轉凡成聖,第一個為我們做出這個樣子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他三十歲。他也到處參學,這是什麼?這是示現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求知的欲望,都想學!他就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十九歲開始出去參學。那個時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學術,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世界的最高峰。印度人做功夫他有他的特色,那就是禪定,宗教裡面重視禪定,學術界也重視禪定。其實我們中國古老的傳統當中,也重視禪定,可是從中國有史以來,對禪定的功夫沒有印度人那麼深,因為中國的禪定還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印度的四禪八定他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所以他對六道的情形就瞭如指掌,他太熟悉、太清楚了。六道輪迴不是假的,為什麼?哪個人修成四禪八定他都知道,你去問問那些人,他們講的都是一樣的,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當然也得到這個境界。
而印度的學術跟宗教,都以為這已經到究竟圓滿,已經成就一切智,已經證得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不生不滅。他們能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是四空天,把四空天就誤認為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功夫就到此為止。可是釋迦牟尼為我們示現的,就是並不以此為然,像我們求學,我們也會能想得到,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境界?這些問題沒人想過,人家也不想,如果想這個問題,那就是四禪八定不是最高境界。而這個問題,在當時印度宗教界跟學術界都沒有法子解答。所以釋迦牟尼把十二年所學的放棄、放下,在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在大樹下面入定,以後在這裡開悟,這個樹就叫菩提樹。悟了之後,這個事情就明白,六道怎麼回事他清楚,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大了,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給我做的示現,在一念之間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從這個時候,這時候他三十歲,開悟之後他就從事於教學,講經、說法、教學,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過世,他是七十九歲過世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做出來給我們看。
非常的難得,在中國,諸佛如來又給我們做了一次示現,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做給我們看。釋迦牟尼是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喜歡求學;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我們從傳記裡面看,他一生沒學過,沒有親近過善知識,一生就一個人五祖忍和尚,跟五祖只見過幾次面。從《壇經》裡面所看的,跟五祖見過三次面,第一次是人家介紹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第一次見面。見面之後,五祖就分配他一個工作,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做義工就做了八個月。他沒有到過禪堂,也沒有到過講堂,對五祖教他的,就去舂米破柴他做得很認真,做了八個月。第二次跟五祖見面,是五祖到碓房裡面去視察,各處去走走看看。那就為神秀這首偈子,他把神秀偈子改了,引起寺廟裡面的人對他的重視。他到碓房裡去看看他,說了幾句話,別人也聽不懂,問他:「你舂米,米熟了沒有?」他答覆:「米早就熟了,就是還欠篩,還沒有篩。」實際上他話裡面的含義,五祖問他意思就是你有沒有徹悟、明心見性。他答覆早就明心見性,沒有人印證,還欠篩就是沒有人印證,求老和尚印證。老和尚在他那個碓上,拿他的拐杖敲了三下就走了,別人完全不知道,他心裡明白,叫他三更到方丈室裡去找他。你看碓房見面是第二次,晚上三更到方丈室裡面去請教是第三次。到方丈室真的房門都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五祖跟他講《金剛經》,我們知道講《金剛經》大意,頂多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說出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五句話一說,五祖給他印證,行了,下面不要講,衣缽就傳給他,叫他趕快走。他就問:我到哪裡去?你從南方來還回到南方去。五祖給他送行,還划船過渡送他走了,五祖回來了。跟五祖見過三次面,這就他的學歷,就這麼樣簡單,可是一悟,真的悟了。
逃難當中在曹侯村遇到一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也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槃經》。中國古時候的教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就是受持《大涅槃經》,所以這個經念得很熟。惠能不認識字,聽她念經,聽完之後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非常驚訝,就拿著經向他請教。他告訴她:「我不認識字,妳不必拿經給我。」她說:「你不認識字,為什麼能把經的意思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所以,六祖一生教學,有四十三個學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四十三個。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二個,那個時候他二十三歲,以後就隱藏在獵人隊裡。這裡面還度了一個,第一個惠明,追趕他要奪衣缽,不服。惠明沒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他追到,追到之後,惠能也知道他來奪衣缽的,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躲藏起來。惠明去拿衣缽拿不動,這個時候心裡懺悔,真的懺悔,就求他出來,「我不是為衣缽,我是為法來的」,請他出來給他說法。他說法確實惠明就開悟,這度了兩個。惠明給他掩護,回去告訴大眾找不到,這條路上沒有,不知道他走到哪去,讓他安全離開。十五年之後這才出來。
所以佛法的教學重視開悟,不重視你記得多少,這是對上上根人的,這叫利根上上乘人。其他的呢?上根、中根、下根都要從求學那裡來,還要從記問,可是你要曉得,記問不是目的是手段,這要懂。為什麼叫你天天讀經,天天去背誦經典?就這一本經,不需要很多。這個用意你一定要懂,不是叫你背得很熟,記得很熟,講得天花亂墜沒用處,那是世間教學方法。佛法用這個做手段,修什麼?修定。因為人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用什麼方法把你的分別執著打斷?用讀經是個方法,專心讀經妄想就打掉,主要目的在此地。念得很熟能夠背誦,常常背誦經典就不打妄想,有妄想起來馬上就背書。我們念佛或者念咒都是這個目的,所以要懂這個意思,是把你妄想打掉,就是捨離想受境界智明,這很巧妙的方法。所以佛門裡面讀經背誦,我過去也講得很多,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它是修行。依照這個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一部經讀得很熟,這叫持戒,這是方法,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就是說你念的時候,妄念、分別、執著暫時就打掉,它又會起來,會起來你就再念,不起來的時候可以不念,你心地清淨。有念頭趕快念佛,或者是念咒,或者是讀經,把你的妄想念頭打掉,恢復到心地的清淨平等,目的在此地。
到什麼時候清淨心生智慧,就成功,你就開悟!所以它不是真的叫你背書,不是真的叫你記那麼多,叫你學著講,不是的,完全要讓你自己悟入。你真的悟入之後,你的智慧德能跟過去現在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所以一切經教你只一接觸就懂,不要去想它,接觸就明瞭,經文一看就明瞭,念經一聽就明瞭。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會聽,他一聽就明瞭,這是真正開悟,一悟一切悟。所以佛家講「一經通一切經通」,要不要學很多經典?不需要。八萬四千法門,你只要老老實實學一門,一門通全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華嚴》是一部大經,《般若心經》是一部小經,二百六十個字,《般若心經》要是通了,《華嚴》也通了,什麼都通,你沒有障礙,問題就是你要真正悟入才行,不悟不行。所以世尊一生講的經教太多,四十九年說了多少!講堂面對著大眾,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的常課,每天上午、下午都上課的。無論在什麼時候,佛陀也接受別人的提問,無論什麼問題,你向他請教他都給你解釋,這些也都記載下來,記載得很多。小乘經裡面特別多,像一部經二、三百字的不少!二、三百字它就一部經,他就答一個問題、答兩個問題。
我初學經的時候,學了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四樁事情,分量都很少,那是解答問題。至於有系統的來介紹,像《華嚴經》,這是介紹諸法實相的,介紹整個宇宙一切眾生。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話,詳細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裡面講到智慧、德相,講到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宇宙的來源、宇宙的現象、生命的來源、生命的現象,講這些東西,這就是今天所謂的科學、哲學,都講到究竟圓滿。這是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這是人的本能。現代科學家又發現,跟佛經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不是佛境界,為什麼?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他發現有這回事情,但是他不得受用。悟入這個境界得受用,真的透徹,真的是智慧明瞭!佛法教學沒有別的,讓我們回歸自性,把智慧明瞭找回來,這是真的。為什麼智慧明瞭失掉?佛說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怎麼迷失的?因為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迷了。我們現在曉得,迷了還是起作用,起什麼作用?起十法界六道三途,起這個作用。悟了之後,起的作用是一真法界的作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的作用,這不一樣。所以凡聖沒有差別,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要覺悟就必須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為什麼?起心動念太微細,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現在科學講波動,科學家也知道物質現象是假的,為什麼會你感覺得有物質存在?波動,波動裡面產生的,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這個波是什麼波?就是念頭。一念不覺,那個一念的波動非常微細,但這個波動就產生物質現象、產生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同時生起的。《華嚴經》裡面說了很多次,《般若經》上說「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我們的執著不能有,可是我們的習氣太重,知道要放下,可是常常發作,這是什麼?習氣太重,遇到緣就起現行,這是佛家的術語。怎麼樣才能把它控制住?要時時提高警覺。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確實為什麼說念佛法門是第一,它太方便!我們的習氣遇到緣起現行,如果這個時候有警覺心,一句阿彌陀佛出來,把這個習氣起現行就控制住,就壓下去,這叫功夫,這叫得力,功夫得力了。
喜怒哀樂,自性裡頭統統沒有,都叫做煩惱,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起來,馬上伏住,用持咒可以伏住,用念佛可以伏住,用讀經可以伏住,這些都是方法。你只要好好抓住一個,掌握住一個,用這個來控制你的念頭。念頭多,就是你煩惱習氣重,不是別的,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要把它控制住。真正控制住,在念佛的法門裡面叫功夫成片,不是煩惱斷,煩惱沒斷,你的功夫成熟,它起作用,它能把這個念頭控制叫它不起作用,人到這個境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隨時可以去,我們叫生死自在。念頭起伏你控制不住,你的生死決定在念頭,它在控制。你把它控制住,生死就是你的意願,你自己能控制,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在這個世間想多住幾年沒關係,你得自在。真正有這個功夫的人,他願不願意早一天去?他願意立刻就去。為什麼他不去?這個世間還有跟他有緣分的人,也就是說我可以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多幫助別人,於自己沒有妨礙,這是他的慈悲心,多住幾年。沒有這個功夫?這個境界現前,往往立刻就走,這正確的,不耽誤。所以自行真的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不二。
捨離,這就是放下,比什麼都重要,從哪裡放起?老師教導過我,章嘉大師教我,從身外之物放起,容易!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你看從身外之物。我們這個身體生活在世間,每天不能離開的飲食、衣服、臥具,這是你生活必需品,他能夠減少到最低程度。佛當年居住的北印度,距離赤道不太遠,熱帶,所以衣著就很簡單,三衣一缽。吃飯出去托缽,晚上休息在樹底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我們學放下從這開始,對於在物質生活上沒有留戀、沒有積蓄。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立像現在人所說的道場,沒有寺廟、沒有居住的房舍。蓋個房子挺麻煩的,找棵樹下不就好了嗎?過這種生活,一直到老死還是過這個生活。他老人家圓寂在樹林裡面,不是在房子裡頭,你看表演得多麼乾淨俐落。可是一生教學他也挺活潑的,他不執著,給孤獨長者有個花園,是太子的花園,他把它買下來供養釋迦牟尼佛,請他們居住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他答應。講了幾年別的地方邀請,他就離開,這些房舍歸還給主人,給我們後人做榜樣。國王大臣、居士長者供養這些房舍,可以用,但是所有權是別人的。他接受什麼?使用權,我不用的時候物歸原主,這是對的,不是自己據有。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帝王禮請過來,一過來就封為國師,皇上的老師。中國人講孝親尊師,哪有讓自己的老師到野外樹下一宿,那在中國行不通。中國要是這樣的學生,人家不會原諒他,你對老師怎麼可以這樣,自己住的是宮殿。所以老師居住的環境也要建成宮殿,寺院庵堂的建築都仿照皇宮,再就沒有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有,不能出去托缽,接受皇家的供養。所以我們看到佛的善巧智明,他一點執著都沒有,很隨緣!自性性德起用,頭一個就是隨緣妙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他都適合。你看在中國,這些印度出家高僧到中國來,穿中國的衣服,習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居住中國人的房舍,中國人歡喜,立刻就接受。
所以早年,像我這種年齡,我在年輕的時候,西方基督教傳到中國,教堂不多。我認識一個傳教師是美國人,這個人非常好,很慈悲。告訴我,基督教在中國一百年,影響非常的小,中國這麼多的人口,他說:為什麼中國人不能接受?中國人太固執了。實際上不是的,是因為他們傳教的方式跟佛教不一樣,他不能隨和。中國人敬祖先,信了基督教不能敬祖先,人家頭一個把你排斥,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第二個,他們建的教堂是西方的,它不是造中國宮殿。佛教能隨順,能穿中國的衣服,能住中國的房子,外國不行,他主教的衣服不能改成我們這種寬袍大袖子,他不行,這是很大的障礙。他不能隨緣,佛教能隨緣。
所以佛教,我早年講經常說,佛教重視本土化、現代化,它不墨守成規,所以到中國來就完全中國化。不是把印度的生活習慣、穿著都帶到中國來,沒有,這能隨緣,便利於教學。佛教的教學目的是教你開悟,不是叫你變成他的信徒,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教你開悟,教你回歸自性。所以傳來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佛教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創始的老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自古就講孝道,講孝親、講尊師重道。所以佛教到中國來,很快跟中國文化融合成一體,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這兩千年來,世世代代,出家有高僧,在家有高士,成就的人太多!遠遠超過印度,這個我們要懂得。中國佛教的衰,衰在什麼時候?衰在最近的一百年,特別是最近的五十年。怎麼衰的?把教學疏忽。佛教本來是教學,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講經、說法、教學,傳到中國來早期也是講經、說法、教學。
宗教的名詞在佛教裡頭是有,但是跟現在的宗教名詞意思不一樣。佛教裡面講宗專指禪宗,講教,禪宗以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為什麼有這種稱呼?宗是不重視文字,所謂是教外別傳,它不重視文字的,重視悟性,他教學的對象是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壇經》裡所說的,他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決定達不到。那教呢?教是一般人,教是什麼?教是教學,所以上中下三根都屬於教下。教學是由淺而深,它有次第的,好像我們上學,釋迦牟尼佛教學也是如此,好像有小學、中學、大學,四十九年是這麼教出來的。最初小學十二年,就是佛家講的小乘,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一期十二年基礎教育。第二個階段八年方等,方等這是大乘初階,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第三個階段般若,這是佛教的中心的科目,最重要的幫助你開智慧,二十二年。佛講經四十九年,般若二十二年,你就曉得,他整個教學重點是在般若,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悟入。最後一個階段是講法華八年,那就等於辦研究所,這個八年是把成熟的人轉凡成聖。前面十二年著重在轉惡為善,換句話說,沒離開六道。到般若那就不一樣,般若是轉迷為悟,最後的八年法華轉凡為聖,它有次第的,這就屬於教下。禪宗不是的,禪宗就是立刻轉凡成聖,它裡頭前面都不講的,這不是普通人的,稱為上上根人,大根性的人,大道心的人,不是普通人。除了禪宗之外,別的都叫教下,所以有宗、有教是這麼個意思,跟我們現在講宗教意思不一樣。
所以佛教是屬於教學,它不屬於宗教,這都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社會大眾誤會的很多,我們佛弟子應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人問起來我們能正確的解答。至於宗教,宗教裡面的定義,頭一個一定有個造物主、有個神,佛教裡頭沒有神,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教裡面的佛,佛這個字是印度音譯過來的,印度話佛陀耶,它的意思相當於我們中國人講的聖人,菩薩相當於中國人講的賢人。但是聖賢我們中國跟印度標準不一樣,所以不用聖賢來翻,用它的音譯。在佛法裡頭它的標準,佛,剛才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這個人就叫做佛,也就說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障礙統統都沒有。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這個人叫菩薩;假如說妄想分別還有,執著沒有,這人叫阿羅漢;三個都有呢?三個都有就叫凡夫。你這就明瞭什麼叫佛、什麼叫菩薩、什麼叫羅漢、什麼叫凡夫,凡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樣說法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可是你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性裡頭沒有,我們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起來之後,把我們的真心就變成妄心,你看看妄想心是妄心,分別心是妄心,執著心是妄心,六道裡面的眾生都是用這個心過日子,所以過得很辛苦,不是真心!
真心像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說出來,真心是清淨的,也就說裡面沒有這些染污,妄想分別執著全是染污,沒有,是清淨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我們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是有生有滅,就是念頭,念頭不是真心是妄心,它有生有滅。真心裡面具足智慧,智慧、德能、相好它都具足;妄心裡頭沒有,妄心裡面是煩惱、是習氣、是惡業。真心是不動的,我們妄心是動的,這心是動搖的;真心能生萬法,妄心不能生萬法,妄心能夠改變萬法,它不能生萬法。像現在科學技術,把地球上的生態完全破壞,把它改變,這是妄心不是真心,跟真心不相同。所以佛的教育是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薩。至少也得像阿羅漢一樣,阿羅漢用少分的真心,菩薩是多分的真心,佛是圓滿的真心,就這麼個意思。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們在學些什麼。所以我們淘汰,就是捨離要從執著下手,先學不執著,再學不分別,最後學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圓滿的現前。所以捨離比什麼都重要,真正的學佛就是看破、放下,捨離是放下,放下之後就能看破,看破之後更能放下。從凡夫到佛陀就是這兩個方法,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那你就是把學佛的祕訣完全掌握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1: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