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九卷) 2009/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
昨天我們學到「去情方見,非識心知,以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順便將根本無明住地煩惱簡單的做個介紹。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五住地惑」,五種,第一種是「一切見住地惑」,一切就是三界九地統統都有五種錯誤的執著。佛將見思煩惱歸納為五大類,見惑五大類,思惑也有五大類,思惑是想錯,見惑是看錯。所以佛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看錯、想錯,自己不以為然,都認為自己看得很清楚,也想得很周詳,沒想到我們的所見所聞全是錯誤的。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社會大家總是相信科學,其實科學,在大乘佛法裡面講,科學是錯誤的,他們所見所聞都不是真的,這我們不可以不知道。這個問題我們也常常去思惟、去審察,佛經合不合科學?其實佛經是科學,科學的精神就是求證,你拿證據出來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科學借重現在許多的儀器,幫助我們探測宇宙的奧祕;佛法不需要借重儀器,佛法用的是禪定、用的是心靈。當然說到這個地方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的,在理上講每個人都有,大家都相同,可是真正能用得上依然是少數人,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
過去在古時候,人都受過聖賢的教育,心地清淨,煩惱少,佛法裡面講煩惱輕智慧就長,所以修學佛法,甚至於學道、學禪,確實容易得定。現在學道、學禪都不容易得定,原因是什麼?現在人的煩惱重。前面講的見惑,見惑重,思惑也嚴重,思惑講貪瞋痴慢,加上外面的誘惑,內有煩惱,外面有誘惑,形成心浮氣躁。這是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心浮氣躁不但在道業上決定不能成就,世間的學業也造成了障礙。你縱然學,學得沒有辦法像古人那麼樣的精深,學不到,只學個皮毛,這是我們現在也能夠體會得到的。現在的工藝比不上古人那個時候的手工,現在用機器,離開機器那跟古人是沒法子相比。由此可知,古人心細、心專,精神專注,工藝品做出來都有靈性,這講世間法。世間法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都達不到高水平,何況出世間法!
我們在今天的社會,所幸運的是遇到大乘,我們還有點善根,就是對大乘真正能夠鍥而不捨,自己確實清淨心比不上古人,誠敬心也比不上古人。能稍許有點信心鍥而不捨,還能夠得到經典裡面奧義的氣分,沾一點氣分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還能夠守住本位,沒有跟社會大眾同流合污,這一點是相當的難得。由此可知,佛講五住地惑,惑是迷惑。不迷,這五住地就沒有了;五住地是講六道輪迴,輪迴就沒有了,有這種迷惑就有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客觀的去思惟觀察,脫離六道輪迴是真不容易。六道輪迴不是真有,是虛幻的,我們被這些虛幻迷了。所以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講的,這是一切眾生,三界九地的一切眾生,由意根對法塵分別,生起錯誤的見解,就是看錯,這樣子住著三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叫一切見住地惑。
現在我們再看第二條,二是「欲愛住地惑」,底下告訴我們,「欲愛者,即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由五根對五塵境起貪愛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愛住地惑」。前面講三界的見惑,所以說一切眾生意根對法塵起的錯誤見解。你看欲界裡面,這是講欲界眾生,不是講三界是講欲界,欲界不是意根對法塵,意根對法塵的境界深,而是五根對五塵。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塵就是五根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嗅、舌對味、身對觸,這很粗,在這裡面生起貪瞋痴慢疑,起貪愛心。順著自己的意思起貪心,想控制它、佔有它,得不到就起瞋恚心,患得患失,這個境界沒有邊際。古大德講「欲海無邊」,欲是貪欲、貪婪,沒有邊際,它的對象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對這些境界起貪愛心,他就離不開欲界。欲界的範圍也很廣,欲界天有六層,欲界天之下是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都是欲界。貪欲愈重的往下墜落,欲念愈輕的他就往上浮,往上去,人道算是在這當中,也算是相當嚴重,再重他就往下墮落;如果能夠把五欲六塵看得輕一點,就會向上提升。
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學習十善業道,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宗教裡面都有戒律,基本的條文跟十善業道都相應,天主教、基督教、新興的巴哈伊教、印度教、猶太教,裡面統統都有十善業。所以我們在想,世間每個宗教創教這些教主,我們想來想去,他們都說是一個真神,我們相信,都是一個神的化身。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他是去年往生的,一百零三歲。我們第一次見面談到多元文化,宗教團結,他告訴我一句話說,「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我離開他的客廳,他的一個弟子橋本先生告訴我:「法師,今天老和尚跟你講這個話,從來沒說過,沒聽說過,今天怎麼跟你說這麼一句話?世間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確實教給我們的方向目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放下愛欲,你才能提升。我們佛門裡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來?就是你情愛執著太重,你才到這個世間來,來了之後就出不去。「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要想離開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愛要放下,念要抓住,「一心專念」,這是《彌陀經》上原文的意思。羅什大師翻譯的本子在中國流通最廣,我們現在念《彌陀經》,多半是念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可是梵文的原本玄奘大師有翻譯,他是直譯的,照著原文翻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向專念。專念容易,不亂那很不容易。所以有人問我,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了?我想羅什大師翻經不會翻錯。為什麼把專念翻成不亂?我們想想那也有道理,臨命終時,往生的那一剎那,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一定是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只是得力,我們講功夫成片,但是佛光一照,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就會把你那個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加上佛力加持,你才得不亂的程度,這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如果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已經念到一心不亂,那臨命終時佛光一加持,你的品位就高!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而是在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聖法界,不是凡夫,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它有兩道,人天兩道,它沒有阿修羅,沒有餓鬼、地獄、畜生,那個地方沒有,所以凡聖同居土裡面是人天兩道;方便有餘土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有這個情形,這是提升。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對於念佛往生才會生起信心,才會有強烈嚮往的願望,我們真要去!尤其這個世間太苦。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只要我們在這一生抓住,牢牢的抓住,抓住之後能不能去,關鍵在你能不能把這邊的欲愛放下;如果這邊的欲望放不下,特別是控制的,對於人事物控制的欲望、佔有的欲望,要是很強的話就去不了,你所修學的功德全變成福德,還得要繼續搞輪迴。在佛門裡面修的,實在講有善業、也有惡業,善業是護持佛法,這是善;但是有些錯誤的想法、看法,在護持佛法裡頭障礙佛法,那就是罪。很不容易辨別!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審慎區別,我們到底是在這裡幫助一切眾生學習正法,還是障礙他,這個關係就太大,嚴重的障礙要墮地獄。那你還有很多這些善業,善業是什麼?等到地獄罪受滿之後,你再得人身的時候,那個善的果報才現前。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是我們不能不謹慎的地方。
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他在今天為什麼不來護持正法?為什麼不來弘揚正法?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我在講席裡面過去講得很多,這些年很少講,過去對初學。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緣成熟,成熟是什麼?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根成熟了,信解行證統具足這叫根熟眾生,他是為他們來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縱然他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證果,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在《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第六品四十八願,那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傳達給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老人家轉告我們,那就不是假的。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相當於一般大乘教裡面七地菩薩,這還得了!所以這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只是在這一生當中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其實念佛的時間也不必太久,一般三年時間足夠,真的往生。你看三年功夫,一品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誰能相信?所以這叫難信之法。
什麼人不相信?很多菩薩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他們不相信有道理,他們累劫修行修得很辛苦,看到你這麼容易就成就,而且成就比他殊勝太多了,這簡直不敢想像。原因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遇到好緣,遇到阿彌陀佛、遇到淨宗法門,這是緣不同。要知道遇到這個緣可不是容易事情,遇到了就要堅定信心,不要被人破壞。我們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不定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境界裡面,他來擾亂我們。或者示現同參道友,我們覺得那個人很好,他勸我們不要念佛,勸我們改修別的法門,一番好意。甚至還說了許多的感應,讓你聽了不得不服,不能不信。你要是換了法門,你就大錯特錯,這在現前社會很多。我學佛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勸我不要相信方老師,對方老師、對章嘉大師、對李老師都有批評。在他們口頭裡面,我們尊敬這些老師,他們覺得一文不值,怎麼會去跟他們學去?可是我們有信心,為什麼?我們跟老師接觸的時間多。那些人我們也不要怪他,他批評這些老師,他跟老師見過沒有?沒有見過。那你怎麼知道?聽說的,聽說的不可靠。你是聽說的,我是有一段時間親近他們的,那怎麼會一樣?我怎麼會聽你的?我對於老師的讚歎,他們不相信,他們搖頭,假的不是真的。他不聽我的,我同樣也不聽他的。我們依照老師的指導,依照老師的原則原理來修學,這五十多年來有了這麼一點成就。
所以佛在經上早就給我們指出來,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懷疑。對法門不相信,半信半疑,對老師不相信,這就很難成就。所以我們相信佛,世尊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所傳的這個法門決定沒錯;相信這個法,現在講起來就是淨土的五經一論,我們相信法,依照這個法去修行,決定有成就;我們相信那些成就的人,《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說的,《往生傳》裡面所說的,這些年來我們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決定不是假的,這些往生的人給我們做了證據。如果我們聽人家幾句話就起了疑心,對這個法門就產生疑惑,那是什麼?那叫沒有善根的人,那叫沒有緣的人,佛度有緣人,他沒有緣,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所以信心真正是不容易,信心主宰了一切,信心也很不容易建立。佛法在中國這兩千年來度了許多的人,這些人能得度全靠信心。信心從哪裡來的?信心從孝心裡出來。孝養父母才會奉事師長,哪一個往生是不孝父母的?那可以說一個都找不到,孝順父母。父母從小教子女,教他尊師重道。只有到了現前好像父母疏忽,不教了,小孩也不懂得孝順父母,做父母的也不懂得教育小孩,這個現象在現前很普遍。過去我們在外國看到,現在中國人跟外國人學,學得很有成就,不但是趕上外國人,我看現在超過外國人多多!所以社會的動亂它不是偶然的。孝道、師道失掉,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沒有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
過去中國幾千年,雖然是在帝制的時代,中國這個帝制跟外國不一樣,中國帝制,帝王以前他只抓住政治、立法、司法,這三個他抓得很緊。教育呢?教育是獨立的,帝王沒有控制教育。所以在古時候每個家族有家學,家學辦得很出色的,這個國家政府不干涉你的。還有一個就是監察,對政府官員的監察,這個皇上沒抓。所以每個朝代有御史大夫,有這些監察的官員,連皇帝有過失他們也見證,不敢說是控訴,但是他們也有批評,可是許多帝王也都能接受,也能夠改過自新,這很可愛的。我們真正讀中國的歷史,就明白、就曉得中國歷代帝王是很可愛,而且他們從小是受過很好的教育。末代帝王會亡國,那就是欲愛太嚴重,把祖宗的、老師的教誨統統忘掉,才遭遇到國破家亡,改朝換代的命運。所以在中國這個社會,五千年來長治久安,人民確實過的是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可以從中國許多文人作品裡面看到,農家樂這是平民生活,安居樂業。尤其是接受聖賢教誨,普遍的對欲望都能節制、都能夠遵守。聖賢人教導我們叫中庸之道,欲望有,但不能太過分,有個節度。所以在中國歷代,不像現代西方人有這種大富、豪富,中國沒有,沒有出現這個。為什麼?因為他的欲望有節制。誰節制他?他自己節制,自動自發的。這是受到聖賢教育,他懂得自動自發,所以沒有出現像現在這樣的巨富,富可敵國,沒有,中國沒有。而且中國人注意下一代,把下一代看得非常重,可以說多半的精神用在培養底下一代,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有傳人。要是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麼能成就?
我們現在這一代人苦了,把這些好東西疏忽,疏忽的原因一定要曉得,為什麼疏忽?滿清亡國之後,我們的社會一直在動亂,先是軍閥割據。民國統一沒有幾年,日本人侵略中國,八年抗戰把中國傳統瓦解,把中國的家毀滅掉。抗戰之前,中國確實還有大家庭,我們看到的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有,抗戰勝利之後就沒有了,看不到大家庭。所以中國五千年社會安定,家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起很大的作用;現在家沒有了,這叫家破人亡。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所以才希望團體,像企業這種團體公司,能夠繼承中國過去傳統家的精神跟功能,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能夠綿延下去。像我們的協會它也算是一個家,在佛門裡面寺院庵堂都可以是一個家。所以家有道,有家道、有家規,規就是戒律、規矩,像《弟子規》是規矩,有家學、有家業,世代承傳,家和萬事興。好的東西不能失掉,關係國家民族的存亡,不能不重視。
欲如果看得太重,障礙往生,障礙我們學習經教,就是學經教不開悟,充其量是記問之學,沒有悟處。把這些障礙放下,我們常說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真能放下就有悟處。每天讀這部經遍遍不一樣,每天聽這部經,像現在我們聽光碟、看錄相,也是天天看,講的都是一樣的,可是每一遍聽的悟處不相同,他會有興趣。像讀書一樣,我們天天讀的都是這一本書,中國書妙!像儒家的書、道家的書,古人這些書是百讀不厭,為什麼?愈讀愈有味道,愈讀愈有些新的意思悟出來,他才不厭倦;如果每天看的都是一樣的,早就討厭,看不下去了。特別是佛經,永遠讀不厭,永遠聽不厭。這樁事情外國人很不容易體會,哪有這種事情?他不但沒有見過,他聽也沒聽說過,這東方的奧祕,他們講神祕,東方的神祕。
這就是欲界的欲愛,欲界有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這兩層天的天人欲愛比我們人間淡一些,實際上都差不多,只是淡薄一些。再往上面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這個欲愛就愈淡,就淡薄。真正能夠把這些欲愛都放下,他才得禪定,由此可知,欲愛是障礙禪定的。所以得禪定他就得色界天,色界天裡面沒有欲愛,就是財色名食睡統統沒有,到那個地方也不需要吃東西、也不需要喝水、也不需要睡覺。五欲,你看財不需要;男女之色也不需要,他都斷掉;名,就是名聞利養不要;食、睡,飲食、睡眠都不要,都沒有了,四禪天,四禪有十八層天,都沒有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三段「色愛住地惑」,這色界天,「色愛者,即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禪定,不能出離,故名色愛住地惑」。色界天人雖然沒有五欲的念頭,實際上五欲的念頭他並沒有斷,這個諸位要知道;他要斷了,他就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它不起作用。它不起作用的原因是定功,以定功把這些煩惱習氣伏住,所以在佛法裡面叫伏斷,不是真正的滅斷;要是滅斷,他就是聖人,大概是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大概初果是欲界斷了,第二果是色界,第三果是無色界,第四果是阿羅漢他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他們是滅斷,那是真功夫。四禪八定是伏斷,定功伏住。那個定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之後他定失掉,從定中醒過來,毛病習氣又生了,對於財色名食睡的念頭又起來,這一起來他就往下墮落。這個道理慢慢我們都能夠把它體會到、都能夠了解到。色界住地惑,他雖然沒有五欲六塵的念頭,剛才講他定功伏住,他不起作用。但是他有對色的這種愛,他還是有貪心,我見、我慢、我愛、我瞋被伏住,我痴還是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瞋恚被禪定可以說完全伏住不起作用,瞋恚的相很猛利,定功能夠伏住它,他能夠步步上升。但是對於色界他歡喜,他有痴、他有愛,所以他住在色界,他沒有辦法離開,道理在此地,他不了解色是幻色,不是真的。
人,心裡面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這個心多清淨,這個心確實我們世間人所嚮往的,他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身心都沒有絲毫壓力,這是他們所得的樂。如果把這種樂看作是真的,真實的享受,他就不願意離開,住著色界。這一住不是短時間,色界天的壽命在我們凡夫看來,那個壽命是天文數字,太長了。佛在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我記不得,但是諸位如果要算的話,你慢慢去算,壽命就是他的定功,倍倍相乘。譬如從我們人間的壽命,從人間年月算起,現在講時差,三界時差很大,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四王天的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壽命五百歲。我們這個人間一百歲的人不多,如果生四王天的話,是四王天上的五百歲,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是它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你們去算一算四王天的壽命。忉利天加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是一千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出現在我們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圓寂的。我們中國史書裡面記載,三千零三十幾年,要是從忉利天算才一個月,釋迦牟尼佛圓寂到現在,在忉利天是一個月,在我們人間三千年,一百年是一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又加一倍,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壽命是兩千歲。我們知道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再上一層,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我們人間一百歲在兜率天是六個小時,兜率天六個小時我們人間一百年。兜率天人(是他們那個地方的時間)壽命四千歲。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等到他老人家壽命終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他的四千歲我們這裡算算,好像《下生經》裡面有講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億數算的。再往上去倍倍相乘,所以到色界天不能用年來算,它是用劫來算的,劫數。因此世尊勸導我們不能發心生天,為什麼?像色界天還好,還有佛菩薩到那邊去講經說法,有示現的,要是生到無色界天去的話,佛菩薩不到那裡去,因為那個地方人耽著禪定之樂,不接受任何人去講經說法,他不聽,他排斥。色界天不排斥,無色界天排斥,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在佛經裡面講八難之一,這八種嚴重障礙佛法的修學,無色界天是其中之一,這些狀況我們要知道。
第四講「有愛住地惑」,前面是色愛住地惑,這是有愛住地惑,他有愛不是沒有愛,有愛是指什麼?指無色界的思惑,「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於禪定,不能出離,故名有愛住地惑」。這對無色界天。有色,他有身體、有宮殿、有他生活物質環境,他沒有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他沒有這個東西,清淨無為,我們一般講神仙生活。而且在這個境界裡面,連在色界天往上去,報得五通,這五種神通生到天上就有,他是報得,不需要修的,愈往上面去能力愈大,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足是變化自在,只是沒有漏盡通。漏盡是什麼?枝末無明(見思煩惱)他斷了。如果得漏盡通,他就出離六道。枝末無明他斷掉,這個枝末無明是說三界之內的,就是十二因緣裡面所講的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是講這個無明;在大乘教裡面這算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所以他離不開無色界天,這一關太不容易。他能不能出離?他不能。為什麼不能?沒有人點破他。佛菩薩雖然是很慈悲,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色界天人跟佛沒有緣,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認為自己在那個境界就是各個宗教裡面講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他誤會了,把那個境界當作大般涅槃。
非想非非想處天人,這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很難想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一個大劫是成住壞空,重新組合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我們現在是在住劫。八萬大劫就是成住壞空八萬次。我們這個地球壞了,壞了沒有關係,因為他不是住在地面上,他住在空中。所以這種天叫空居天,它不是地居天,地球上怎麼樣的災難,怎麼樣的變化,與他不相干,他離開地面。欲界天從第三層天夜摩天就離開地面,忉利天沒有離開,忉利天、四王天都是屬於地居天。我們知道凡是地居天,他一定是依靠一個星球,他住在那裡。空居天就不是的,我們只能像科學家所講的,他是不同維次的空間,他決定沒有向星球的依靠,他不是住在星球上,他住的地方我們沒有法子知道,只有突破空間,突破空間維次,你才能夠與他們往來、與他們溝通。所以這個時間長,佛很慈悲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警惕我們。
眾生最幸運的,不是天界到哪個層次,不是的,最幸運的是遇到佛法。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聞佛法就有在這一生成就的機緣。我們同學們過去生中有沒有遇到過?肯定遇到過。遇到過你為什麼沒有成就?為什麼沒有離開到極樂世界去?大意、疏忽,臨終的時候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愛欲,有這個東西就又下來,就沒去得成。很想去沒去得成,大概我們經歷很多次,不止一次,這一次的緣很好又碰到了。這一次碰到的緣,特別殊勝地方是我們遇到亂世。亂世有什麼好?對於這個世間貪戀的心薄弱,不想在這個世間住,這是好機會。對這個世間沒什麼大的興趣,那你到極樂世界的成分就多,比較容易捨。在太平盛世沒有一樣不好,真不容易捨棄;我們遇到大亂之世,覺得人活在世間太苦,沒有意思,應該要放下。所以這是無比殊勝的一個機緣,我們遇到,希望這一次成功;這是無比殊勝的一個緣分,讓我們真的想放下、真的肯放下,不再幹傻事。有很多同學問我,我們這些出家人到底是以求往生最重要,還是以弘法利生最重要?我告訴他,求往生擺在第一,弘法利生擺在第二。這不可以錯認的,這個機會太難得,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往生,真正放下。弘法利生隨緣,有機會我們要做,要護持正法;沒有機會不要勉強,勉強就錯了,勉強就是攀緣,我們隨緣不攀緣,這樣就好。弘法利生不妨礙我們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我們也可以幫助弘法利生,這樣就好。
再看最後一條,就是長者所引的,根本無明住地煩惱,惑就是煩惱,「無明住地惑,無明者,即根本無明惑也」。根本無明是什麼?我們在學習《華嚴》裡面也說得很多,起心動念叫根本無明,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佛非常高明,把這根本無明前面加了兩個字,叫無始,無始根本無明,始是什麼?開始,沒有開始。如果有開始那就有終了,那就有始有終,有始有終那就真有這回事情。無始,無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對於這個要細心去體會,這才叫真的是根本的根本。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沒有理由;什麼時候開始的?沒有開始。我們不要去追究它幾時開始的、什麼原因有的?你一追究,你就落到第二個層次,分別執著,從無明生起分別,從分別起執著。有無明,我們在經教上學得很多,有無明就現實報莊嚴土;那有分別?有分別就現四聖法界;有執著就現六道輪迴,十法界是這麼來的。如果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六道十法界沒有了,連一真法界也沒有了,剩下來的那才叫真的,真正的一真法界叫常寂光土,那是真的。常寂光,佛在經上形容叫大光明藏,你看它不是無明,它是明;這一動,明就失掉,失掉它就現相,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起二用」。
起心動念就動了,極其微細,我們無法體會。不但我們無法體會,你看看「聲聞緣覺未了此惑」,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他們對這個起心動念都沒有感覺到、沒覺察到,他們證得的境界是方便土,他六道沒有了。六道是有執著才有六道,欲愛是嚴重的執著,這個嚴重的執著現什麼?現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再加上人道。算天,天是欲界天,欲界天特別是下面兩層,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往上去他就淡薄,他要不淡薄就提升不上去,所以不可以不淡薄。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把它看淡一點?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以為是真的,把這個當真,把佛在經上講的就沒有在意。佛講的也不敢反對,佛說的,不能說佛說錯了,但是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真信。你說他不信他又相信,你說他相信他做不到,他就停留在這麼一個空間裡面。太微細了這一動!起心動念就像水一樣,它起了波浪,波浪雖然很小,但是照失掉,明就變成無明。現在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有這個光明,光明是得自什麼?太陽、月亮、星星、燈火,這個東西去掉之後,你看一片漆黑,這叫什麼?這叫無明,根本無明。無明如果破掉之後,不需要這些日月星辰,天空是光明的。我們從這一點去想,真有人破了無明,但是他時間很短暫,在一點心地清淨,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的時候,這個境界出現,偶然出現的,他不是真的放下,他是什麼?他一時把它忘掉。
古人這個例子很多,我初學佛的時候,在《虛雲老和尚年譜》,看到一段老和尚的經歷,記載這麼一樁事情。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老和尚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靠寺院,在寺院之外一個小清淨的地方,搭個茅蓬自己進修。過年到常住,就是到寺廟裡面去取一點吃的東西,帶一點米菜油鹽一類的,去拿一點東西,拿了之後就回到茅蓬。大概從廟裡到茅蓬,走路也要走上半個小時,也可能稍微長一點。他離開寺院帶了東西要回茅蓬去,黃昏的時候,太陽已經下山。我們相信老和尚年歲也大了,走路一定是慢慢走的,也不著急。大概走到一半多,他看到兩個道友,也都住在這廟裡,兩個人迎面而來,兩個人手上拿著燈籠。這兩個人遇到虛老和尚,就問他:「天這麼黑,你怎麼連個燈都沒有?」老和尚聽到這句話之後,這個天突然黑了。沒有聽到這個話的時候,老和尚黃昏離開,永遠在黃昏的時候,他沒有感覺得天黑。他看到兩個人,奇怪他怎麼拿燈籠,感覺得很奇怪,天這麼亮你怎麼點燈籠?等到他一問的時候,他的分別執著就現前,現前之後,天真的就黑了。這就是說明,大光明藏是真的,真有!怎麼會把它變黑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變黑,我們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看到一片光明,那是自性本來如此。
所以,常寂光淨土在哪裡?就在現前。佛所講的,寂光土、實報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十法界是一不是二,給你講四土,四土是一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是沒有辦法分的,你的境界不一樣,它現的相不一樣。現相的問題是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很難得,賢首國師告訴我們,自性有三種周遍,第一個是「普周法界」,四土都普周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自己在哪個境界裡頭,它就現哪個土,正像科學家現在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空間,應該就是佛法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不能說是十個,十是數字,你講十個是講不通的。十是代表無量,十代表無量、無邊、無數,這樣才能講得通。它是個圓滿的數字,從一到十是圓滿的,表法的意思。佛跟我們介紹,無量無邊的法界不好講,太多,歸納為十大類。我們看看人道跟天道就曉得,這比較近一點我們容易理解。天雖然講的是二十八層,實際上不止,每一層裡面都有很多層,這才是真正的現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不知道,聲聞緣覺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三大類的煩惱他只斷了一個,就是他不執著,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所以對於無始根本無明他不了解,他自己證得這個境界以為是真的,「沉滯真空」,也以為自己證得般涅槃,「即住方便土」。所以四聖法界是方便土,不是真的。四聖法界裡面,有諸佛如來應化在其中,幫助他們提升,這我們在前面都說得很多。阿羅漢,我們四聖法界講第一層阿羅漢,阿羅漢的執著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知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執著,但是執著的習氣沒斷。他在這個層次上用功就是要斷習氣,習氣真的斷掉他就提升,他提升到緣覺,就升一層。緣覺是連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但是他有分別,所以在緣覺這個層次上,那是要把分別放下。分別放下他就是菩薩,四聖法界他提升到第三層,他是菩薩。菩薩沒有分別,但是有習氣,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習氣放下,他再升一個層次就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最高的層次,就是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他還有什麼?他還有根本無明惑存在,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就是起心動念,《華嚴經》裡面說為妄想。注意,佛在想上加個妄字,這個字的用意就是告訴我們,你聽了之後就不要再去想,你去想就錯了,因為它是妄想。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認為真的還有個根本無明在,那麻煩就大,你往下墜落,不是往上提升。
這些言語文字,每一個字用意都很深,你聽了不理會它就沒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你就超越,那一點你就豁然大悟。如果你聽了之後想,為什麼會有無明?完了,你就不能開悟,不但不能開悟,還愈迷愈深。這是緊要關頭,大概在這個層次裡面的佛,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的智慧、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將悟未悟的邊緣,佛菩薩示現,給他一點他就破了,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一放下,四聖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變成什麼?變成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報土,佛法名稱裡面叫做實報莊嚴土,他到這裡來。實報莊嚴土,現在我們真的把它搞清楚了,他是習氣沒斷,無始無明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但是這個習氣妨礙不大,你只要不去執著它,根本不要去理它,沒事。
我們看底下的文,「大乘菩薩,方能除斷,由餘惑未盡,住實報土」,餘惑就是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盡,住實報莊嚴土,「故名無明住地惑」。我們就知道,假如無始無明的習氣全都沒有,實報土也就沒有了,常寂光完全現前,那才達到究竟圓滿。這個地方,對於後面的兩土有個簡單的介紹,什麼叫方便土?「為修方便道,斷見思惑,即聲聞緣覺所居之土。實報土者,稱實感報故,謂菩薩斷惑相有未盡者,居此土」。菩薩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住實報土。在《華嚴經》,初住以上住實報土。實報土裡面,菩薩的等級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必須要知道,不能說它真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如果你要說它真有,人家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什麼等級?如果還有等級,等級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哪有這個道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是方便說。我們要曉得,那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很濃;很久之前就把起心動念放下,那他起心動念的習氣就淡薄,從這個地方說四十一個階級。所以這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疏鈔》裡面講得很明白,為什麼佛要這樣說?修行的次第一定要說出來,慢慢往上提升,你不能不說,這叫行布,從次第上應當要說明。但是你要曉得,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圓融裡面沒有階級,沒有階級是真的,說階級是方便說,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真正明白之後你就曉得。
「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煩惱是什麼?迷的時候變相了,變的什麼?變的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本來沒有,根本無明住地煩惱變現來的,它的體,體就是一切諸佛不動智。為什麼?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就說,《金剛經》講的「諸佛」,就是指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大師講他們是分證即佛,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此地講的一切諸佛,也就是說的這個。不動智,悟時候的本相,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自性,《還源觀》上講的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圓是圓滿,德行圓滿、相好圓滿,明是智慧,智慧也圓滿,從明這上來講就是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沒有哪個多一點,沒有哪個少一點,也絕對不是說,法身菩薩他們才有、一切諸佛才有,我們凡夫就沒有,你錯了,我們有,人人都有,連蚊蟲螞蟻也有,連餓鬼、畜生、地獄也有。不但這些有情眾生有,再跟諸位說,無情眾生也有,樹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統統都有,這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為什麼我們不知道?下面講「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這個自性的理體它無性,性我們講性質,它也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緣不到,叫無性無依,不能自了,但是會緣那就能了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明天我們繼續再學習。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0:41)
评论